谈物理高考总复习.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245345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2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物理高考总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谈物理高考总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谈物理高考总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谈物理高考总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谈物理高考总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谈物理高考总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谈物理高考总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谈物理高考总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谈物理高考总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谈物理高考总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谈物理高考总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谈物理高考总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谈物理高考总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谈物理高考总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谈物理高考总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谈物理高考总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谈物理高考总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谈物理高考总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谈物理高考总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谈物理高考总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谈物理高考总复习.docx

《谈物理高考总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物理高考总复习.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谈物理高考总复习.docx

谈物理高考总复习

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谈物理高考总复习

陈龙法

E-mail:

clfss@

(PPT文本)

一、物理高考究竟考什么?

高考命题奉行的原则是——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察能力

问题是——哪些知识是高考要考的“基础知识”?

如何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察能力?

高考到底能考哪些能力?

如何命题才能考这些能力?

从理论上说,考试能考各种能力,但内容须是非限定的,形式须是多样的。

而高考所能考的能力十分有限,这是因为它受到下列三方面的限制。

首先是考试内容的限制。

“命题范围不超出中学教学大纲,试题内容的要求不超过中学所用统编教材所能达到的程度。

”这已成为历年高考命题的铁律。

从1984年起,教育部年年发高考命题若干问题通知;高考命题的知识范围可以由中学教学大纲和教材规定,但运用这些知识,即考能力的水平或试题难度,是教学大纲和教材都决定不了的,因而1991年后,教育部考试中心年年出《考试说明》;2004年开始高考实行“统一考试,分省命题”,为严格统一考试标准,教育部考试中心年年颁布《考试大纲》。

我国高考由于竞争激烈,若没有大纲或命题超纲,可能使学生负担更重,不可取。

但若拘泥于大纲,则可能使考生的能力得不到训练,本应是训练的能力却被异化成死的知识,学生的头脑充满了这种死知识——这是学习负担重、创新精神差、能力低的重要原因。

因此,1999年,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提出一项重大措施,即高考命题“既遵循大纲,又不拘泥于大纲”,这是全国统考五十多年来命题原则的重大改革。

然而,因种种原因,这个原则尚未及认真执行,就被废除了。

其次是考试形式。

现行高考一年只有一次笔试,这使得再丰富的内容,再复杂的情景,也只限于用笔在纸上表达出来,各种“实践”、“实验”也只能是写出来的。

第三是考试规模大。

无论全国统考,还是省、直辖市统考,考生都是几百万、几十万、几万,为了保证对全体考生公平,绝不能出现“偏差”性的试题,不能没有参考答案、评分标准,而且必须严格控制误差。

在这种情况下,考生答案难有创新之处,试题、答案须是对全国(省市)通用的、共性的。

而且,高考的作用在于测量考生中哪些人达到了高等学校择优录取新生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测量考生有哪些特长的考试。

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必然有种种“弊端”,人们要求高考必须改革,但是另一方面,高考作为体现教育公平、体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形式,改革又必须慎之又慎。

自“八五”以来,围绕高考改革进行了长期的课题研究和科研试验。

☆理科综合的高考命题经历的三个阶段——改革试验期(2000-2001)、改进发展期(2002-2003)、稳定成熟期(2004-2006)

☆教育部考试中心物理学科高考命题研究过程:

“八五”课题——题型功能、能力要求与难度、区分度控制研究

“九五”课题——高考物理学科试卷的能力结构效度研究

“十五”课题——物理学科高考命题如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

☆“八五”课题结论:

1.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解答题各有优点,但论述解答题相对较优,宜配搭使用.

2.目前高考的形式对能力要求有较大的限制,比较适合五种能力的考查.

3.高考的主要功能是为高校选拔有学习潜能的学生,因此更注重的是试题的区分度,但难度宜控制在0.55左右.

(2006年福建省理工类高考考生总数149707人,缺考1339人,按实考人数统计,高考总分平均分429.97,难度系数0.5733.理综平均分151.67,难度系数0.506,其中物理平均分53.50,难度系数0.5733)

☆“九五”课题结论:

1.试题的能力层次的主要相关因素:

题型、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物理情景(包括文字表达及设问方式)、需要的数学及文字工具的复杂程度。

2.物理学科高考比较适合五种能力的考查(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运用数学工具的能力、实验能力),考生要做好物理试题主要需要三方面的能力,一是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二是思维的想象、推理与分析综合能力,三是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试卷能力要求的描述性模型:

将题型、知识、情景和工具作为试题能力要求的四个维度,先将试题按题型分为两大类,再按后三个维度的复杂程度将试卷的能力要求组合成五个逐步提高的层次。

不同层次试题的特征

试题层次

知识

问题情景

数学工具

第一层次

知道简单

简单

简单

第二层次

(1)

知道简单

简单

较复杂

(2)

知道简单

较复杂

简单

第三层次

(1)

理解知识面广

简单

复杂

(2)

理解知识面广

较复杂

简单

(3)

理解单一知识点

新颖

简单

第四层次

深入理解

复杂

复杂

第五层次

深入理解熟练

新颖且复杂

复杂

☆“十五”课题结论:

1.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复杂而艰难的工作,不能把它等同于某种知识的传授或某种技能的培训。

2.给学生自由支配和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的基本条件。

3.试题是否有利于考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在于试题的形式,而要看试题的内容。

4.考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利于考生显示潜在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或创新能力考题示例:

以下列举的试题有的选自历年的高考题,有的选自近年的科研测试题。

所列举的试题,可能在某一个或两个方面能有效地考察学生的创新意识或创新能力。

例1.有些元素的原子核有可能从很靠近它的核外电子中“俘获”一个电子形成一个新原子(例如从离原子核最近的K层电子中俘获电子,叫“K俘获”),当发生这一过程时

A.新原子是原来原子的同位素

B.新原子核比原来的原子核少一个质子

C.新原子核将带负电

D.新原子有可能发出X射线

例2.以地球为参照系,一根位于竖直方向的细杆,当它处在完全失重状态时,若不计杆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万有引力,则仅从受力的角度来看,有以下三种看法:

A.杆的任何一部分“都不受任何作用力”.

B.杆的任何一部分“所受的合力都为零”.

C.杆的任何一部分“所受的地球的引力都为零”.

(1)对以上三种看法是否正确作出判断,如果有不正确的,把不正确的看法改成正确的看法(只改引号“”内的文字).

(2)试对“失重”两字做出正确的解释(阐述),然后对以上三种看法作出评论.

例1、2都属于相当难的题,考生若能独立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求出结果,表明他的思维有一种创新意积,显示出了创新能力。

这种创造性能力可能来自一种类比思维,也可能是学过中学物理后的一种“直觉”。

不管这种思维产生于哪一种原因,只要是学生独立得出来的,这种思维应该是一种创造性思维。

例3.用图中(甲)所示的装置研究质量一定的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的关系。

研究的对象是放在长木板上的小车,小车的质量为M,长木板是水平放置的。

小车前端拴着细轻绳,跨过定滑轮,下面吊着砂捅。

实验中认为细绳对小车的作用力F等于砂和捅的总重量mg,用改变砂的质量的办法来改变对小车的作用力F,用打点计时器测出小车的加速度a,得出若干组F和a的数据。

然后根据测得的数据作出a-F图线。

一学生作出如图中(乙)所示的图线,试分析说明由这一图线能做出什么结论。

例4.一个学生用如图所示的电路验证楞次定律,他的主要步骤如下:

(1)把蓄电池、开关和线圈A串联成一个电路;

(2)把电流表和线圈B串联成另一个电路;

(3)接通电流,给线圈A通电,并记下线圈A中电流的方向,把线圈A插入线圈B中,停一会儿再取出来,当线圈在插入和取出过程中,以及停止运动时,观察电流表的指针有无偏转,并记下指针偏转的方向;

(4)改变线圈A中的电流方向,按步骤3重做实验,观察电流表的指针有无偏转,并记下指针偏转的方向。

这个学生想根据上述实验记录验证楞次定律,你对此做法有何评论?

例5.如图所示,一个圆柱形的竖直的长筒里存有一定量的水,筒的侧面和底部是密闭的。

在筒中固定地插着一根两端开口的薄壁圆管,管和筒共轴,管下端未触及筒底。

在圆管内有一不漏气的活塞,它可沿圆管上下滑动。

开始时,管内外水面相齐,且活塞恰好接触水面。

现用卷扬机通过绳子对活塞施加一个向上的力F,使活塞缓慢向上移动。

已知管内半径r=0.100m,筒的半径R=2r,水的密度ρ=1.00×103kg/m3,大气压P0=1.00×105Pa,求活塞上升H=9.00m的过程中拉力所做的功。

筒和管在水面以上及水面以下的部分都足够长。

(不计活塞质量,不计摩擦,重力加速度g=l0m/s2)

在活塞上提的过程中,管内水面上升,管外水面要下降。

当管内液柱升高到一定的高度时,它所产生的压强等于一个大气压强,管内液面将不再上升,其上方出现真空。

这是隐含在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的变化。

考生能否主动地考虑到这一变化,是对考生能否独立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的考核,而这正是命本题的主要目的。

例3、4、5都要求考生先发现问题,然后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有不少具体问题或试题都要求考生通过分析发现问题,根据问题的性质,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这种要求有时是隐含在问题中的,不一定因试题明确提出了“请提出问题”一类的指导语才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发现问题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它反应了一个人的洞察力和灵活性。

当把遇到的事或物与已知的事或物进行比较,发现与已知的事或物的相似性的同时又发现不相似性时,就可能发现问题;当根据遇到的事或物所给出的性质、条件进行逻辑推理而得出矛盾时,你可能发现问题;有时凭在己有水平上的直觉,也能发现问题。

例6.图1所示为一根竖直悬挂的不可伸长的轻绳,下端拴小物块A,上端固定在C点且与一能测量绳的拉力的测力传感器相连。

已知有一质量为m0的子弹B沿水平方向以速度v0射入A内(未穿透),接着两者一起绕C点在竖直面内做圆周运动。

在各种阻力都可忽略的条件下测力传感器测得绳的拉力F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

已知子弹射入的时间极短,且图2中t=0为A、B开始以相同速度运动的时刻。

根据力学规律和题中(包括图)提供的信息,对反映悬挂系统本身性质的物理量及A、B一起运动过程中的守恒量,你能求得哪些定量的结果?

本题的设问方式带有某种程度的开放性,要求考生在对本题涉及的物理过程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去发现、寻找、确定反映悬挂系统本身性质的物理量和A、B一起运动过程中的守恒量。

对习惯于“问求什么量就去找什么量”的传统的思维方式的考生,试题的难度大大增加了。

例7.现有以下信息:

1.通过对悬浮在某种气体中的烟粒的布朗运动的观察和测量,得到以下数据:

在t=270℃,观测得直径为1×10-6m、质量为5.0×10-16kg的烟粒的平均速率为0.65m/s.假定烟粒的平均动能可用其质量与平均速率的平方来表示,则在O-100℃之间,烟粒的平均动能Ek与温度t的关系为一直线,此直线向低温的延长线与t轴交于t=-273℃处。

如图所示。

2.由于气体分子间的碰撞和气体分子与烟粒间的碰撞,在相同温度下烟粒的平均动能与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相等。

3.1吨的该气体的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即该气体的比热1g该气体液化成液体的体积为lcm3。

(1)假定你对分子的特性了解甚少,根据且仅根据以上信息,你对看不见、摸不著的分子的重要性质可获得哪些初步认识?

(2)在应用以上信息得出气体分子有关特性的过程中,你认为有哪些地方欠严格?

有什么问题应进一步研究或探讨?

请把它们一一列出。

例6、7这些题都有某种类似的特点,即试题要考生求什么都未十分明确提出,要求考生通过分析和独立思考自己去发现、寻找,因而试题带有某种探索或研究的成份,虽然试题的文字叙述中不一定有“探索”两字。

试题要求学生的思维具有严密性、全面性,是一种发散的思维。

测试结果表明,考生对这类试题的适应性很差,虽然试题涉及的知识是知道的,即使有未知的,试题都作了交代。

考生的困难是发生在独立思考的能力上。

在物理高考中,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是落在考查考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上。

这就是说,不是看考生能否记得或能否复述在中学里学过的物理知识,也不是看考生是否会做他们在中学里所做过的大量的物理习题或基本上是雷同而熟悉的习题,而是要看学生能否在理解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独立地应用所学知识去处理或解决某些以前从未遇到过的问题。

为了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高考命题的策略就是构造学生以前没有遇到过的问题,就是通常所说的“生题”或“新题”。

“生题”或“新题”表现为试题涉及的情景对考生是“生的”或“新的”,或者要处理的问题对考生是“生的”或“新的”,或者处理问题的方法对考生是“生的”或“新的”,或者几种情况都有。

但是,处理这类问题所需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都是学生学过的,是“不超纲”的,甚至是非常熟悉的。

☆命题三元素:

情景设问方法

☆最常用的命题策略——考实际问题

物理学与其它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结合、渗透、综合应用,物理学与生活的联系是物理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广阔天地。

一个实际问题,包括经过简化后的实际问题,往往要求考生通过阅读、分析试题给出的叙述,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发现、找出需要解决的物理问题,独立地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应用自己已有的物理知识把问题解决。

这样的过程有利于考察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利于学生显示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高考物理复习如何有效地教与学?

☆什么是教学?

我所理解的教学——

教学就是不会教的人也要教,不想学的人也要学。

教学是学生愿意学时你要教;学生不愿学时你也要教。

教学是师生共演的一出戏,要既叫好又叫座,必须所有参与者皆用心投入。

对教学者而言,必是情愿教;对学习者而言,则是甘愿学。

教学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教学必须遵循“育”的规律。

教学是世上最困难,也是最容易的工作!

——看你教学是否用心

教学同时是最高贵,也是最腐败的工作!

——看你如何教

适当的教学是享受,不当的教学是煎熬!

——对教学者如此,对学习者也如此

☆什么是有效的教与学?

最有效的教学并非在短时间内用最低的代价,成功地传递品质最佳的信息,而是教师所传递的信息能为学生完全吸收,学生能得到发展。

有效教学的关键不是老师教多少,而是学生学多少;不是老师的教学内容是否都教了,而是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否达到了。

衡量一节课好不好的核心标准只有两条——教学目标落实得怎么样?

——学生如何学习?

☆怎样有效地教与学?

策略1:

认真研究高考大纲

自2003年起《高考大纲》中的限定性说明明显减少,2006年《大纲》中的限定性说明共有15条。

限定性说明作为命题的边界,历年考试都没有突破,因此具有可性度,高三复习时应严格遵守,以免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及对学生形成干扰。

例1:

考点21“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人造地球卫星的运动(限于圆轨道)。

”——没有必要去搞椭圆过渡轨道的时间计算问题。

例2:

考点79“导体切割磁感线时感应电动势的计算,只限于L垂直于B、V的情况”。

——没有必要计算L与B不垂直情况下的E。

但是,V与B不垂直的情况并不超纲。

高考物理主干知识点和学科内综合热点

编号

知识条目

标注

备注

6

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三个公式,v-t图

●▲

●主干知识点

 

▲学科内综合热点

16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

17

牛顿第二定律.质量.圆周运动中的向心力

●▲

18

牛顿第三定律

20

牛顿定律的应用

●▲

26

动量守恒定律

●▲

31/32

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知识和机械能知识的应用(包括碰撞、反冲、火箭)

●▲

58

匀强电场中电势差跟电场强度的关系

60

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

64

电流.欧姆定律.电阻和电阻定律

67

电阻的串、并联.串联电路的分压作用。

并联电路的分流作用

68

电功,电功率。

串联、并联电路的功率分配

69

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路端电压

●▲

70

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测量:

电流表、电压表和多用电表的使用.伏安法测电阻

74

磁场对通电直导线的作用.安培力.左手定则

●▲

76

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洛伦兹力.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

●▲

78

电磁感应现象,磁通量.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

●▲

79

导体切割磁感线时的感应电动势.右手定则

90

光的反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91

光的折射,折射定律,折射率.全反射和临界角

策略2:

认真研究高考试题

2006年全国高考共有15个省市自主命题,再加上由考试中心命制了两套试题,共有17套试题。

涉及到物理学科的试题有考试中心命制的理综试卷Ⅰ(供东部、中部的大多数省使用)、理综试卷Ⅱ(供黑龙江、吉林等省市使用)、北京和天津自主命制的理综试卷、重庆和四川两省市首次自主命制理综试卷,江苏和广东采用单科的物理试卷和辽宁的大综合试卷。

其中的6份理综试卷的结构完全相同。

2006年高考全国理综试卷I、试卷Ⅱ各考查的12道物理试题全部为学科内综合题,试题在“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及原子和原子核物理”五个部分都有命题点,试题范围没有超出教学大纲和现行教材,既全面又突出重点,虽然不刻意追求知识点覆盖率,但考查的知识面比较宽;不过分强调公式的机械记忆,降低繁杂的运算要求,体现“多想,少算”的思维特点.无偏题、怪题、超纲题,以常规题、传统题出现,考生不感到陌生。

在命题过程中遵循了命题要求,紧扣了考试大纲,严格按照大纲中规定的考试范围进行设计。

主干知识近八成:

2006年全国理综试卷I、试卷Ⅱ考查的物理学科主干知识,主要涉及牛顿定律、动量、机械能、电路、电场、磁场、电磁感应等,试卷中,力、电主干知识比例占全卷(物理总分120分)的近80%。

物理试题所考查的知识块、能力要求、各题赋分情况与《考试大纲》、《教学大纲》及教材的主干内容基本一致。

全卷12道物理试题共覆盖了《2006年考试大纲》17个单元中的15个,涉及到的Ⅱ级要求知识点与I级要求知识点之比为5∶3。

非主干部分的考查

在“热、原子和原子核及振动和波”部分:

试卷I的第14、18、19题,分别考查了核反应方程、分子动理论、内能、受迫振动与振动图象的理解和掌握。

试卷Ⅱ的第14、16、21题,分别考查了原子核部分的衰变、裂变、聚变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机械振动和机械波部分的多普勒效应,热学部分考查了气体的体积、温度、压强的关系中的单位时间内与器壁单位面积碰撞的分子数与体积、温度、压强变化的关系。

在“光学”部分:

试卷I的第15、22

(1)题,分别考查了红光、紫光的能量和在同种介质的转播速度的比较,2006年除设置一道选择题外,还增加了一道用双缝干涉测光波的波长的实验题;试卷Ⅱ的第19、22

(2)题,分别考查了光电效应现象产生的机理的认识及光电效应方程的应用,与试卷I相同,除设置一道选择题外,还增加了一道测玻璃的折射率的实验题。

☆2006年全国卷物理试题的变化:

1.光学考查的比重自2002年以来首次突破2道题,分别占物理总分10%和14%;

2.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考查突破过去六年理综命题只考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波的图象)这一重点;

3.实验命题逐步打破了以往电学实验一统天下的局面,取材更为广泛;

4.联系实际,巧设情景,突出过程分析,强调综合运用。

★如何分析研究试题:

①历年试题整体研究——找规律

②近期试题重点研究——找趋势

③相同考点的试题比较研究——找变化

④不同模式的试题分类研究——找差别

⑤各地调考试题集中研究——找信息

⑥高中物理竞赛试题选择研究——找题根

不能仅看试题的情景,不能仅看试题的新旧,不能仅看试题的难易,不能仅看试题的外观。

★合理定位教学目标——有效教学成败的关键

•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区别

•研究高考大纲、研究高考试题,是为了科学合理定位高考总复习的教学目标以及各阶段复习的教学子目标。

•高考各科总分750分,属于低中档题的有600分,难题只有150分!

•高考复习教学中的“二八律”。

策略3:

认真研究课堂教学

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变量因素很多。

如:

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智慧、情境创设、评价等等。

以课堂教学的时间使用为例:

一堂课到底有几个阶段?

如何科学地使用课堂45分钟?

大多数课堂师生心理情绪状态变化曲线

第一阶段:

前20分钟。

教师上升,学生下降。

第二阶段:

教师高原,学生低谷。

第三阶段:

教师下降,学生上升。

 

让学生重演物理知识的发生过程

◆充分还原稀释——让学生体验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

◆坚持延迟判断——让学生探寻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

◆渗透思想方法——让学生参与物理实验的设计过程

◆注重过程分析——让学生亲历物理问题的解决过程

高考复习有效教学的关键——必须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过程,教学决不仅是教师个人的行为。

〖物理概念复习教学〗

〖物理规律复习教学〗

〖物理习题教学〗

研究问题的变化与拓展

案例:

导体切割磁感线

原型题:

如下图所示,已知AB杆长为L,磁感强度为B,电流计和导线电阻为R,杆电阻为r,杆为速度v向右作匀速直线运动,请画出等效电路图。

策略4:

认真研究实验复习

2006年的各地高考实验题,在全国Ⅰ、Ⅱ、天津、北京、四川、重庆6套理综试卷中考查了大纲规定的19个实验中的11个实验,且力学和光学实验题在数目和分值方面均有增加。

实验名称

卷名

题号

实验类型

考查能力

游标卡尺的使用

北京

22题

(1)

基本仪器使用

基本仪器的使用

长度的测量

四川

22题

(2)

测量性实验

基本仪器的使用、控制实验误差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重庆

22题

(2)

测量性实验

误差的分析

验证动量守恒

天津

22题

(1)

验证性实验

误差的计算

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

四川

22题

(1)

测量性实验

操作步骤的安排

测重力加速度

四川

22题

(1)

设计性实验

实验设计

受迫振动

全国Ⅰ

19题

演示实验

对原理的理解

静电屏蔽

全国Ⅱ

14题

演示实验

对原理的理解

多用电表的使用

重庆22题

(1)、天津22题

(2)

基本仪器的使用

测定电压表内阻

全国Ⅰ

22题

(2)

设计性实验

实验设计

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全国Ⅱ

22题

(1)

描绘类实验

仪器的选择、电路的选择

描绘小灯泡的R—U图象

北京

22题

(2)

改编实验

仪器的选择、应用图象解决问题

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天津

22题(3)

测量性实验

应用图象解决问题

测定玻璃折射率

全国Ⅱ

22题

(2)

改编实验

实验设计、文字表述

光的衍射

北京

22题

(1)

观察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

双缝干涉

全国Ⅰ

22题

(1)

测量性实验

对实验原理的理解

近四年高考物理实验的考察情况

内容

近四年高考考查情况

1、长度的测量

2004年全国理综、2004年江苏11、2005年全国Ⅱ22

(1)、2006年北京理综21

(1)

2、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2003年全国12、2004年上海14、2005年广东11

(2)

2006年江苏12

(1)、2006年重庆理综22

(2)

3、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

2005年江苏11

4、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005全国理综卷Ⅰ22

(1)

5、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