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246334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43.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长乐高级中学2018-2019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三历史(文科)试卷

命题人:

郑锦秀审核人:

林丽清

命题内容:

班级姓名座号成绩

说明:

1、本试卷分第I、II两卷,考试时间:

90分钟满分:

100分

2、Ⅰ卷的答案用2B铅笔填涂到答题卡上;Ⅱ卷的答案用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0小题,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

1.雅典公民有权对公民大会已通过的决议提出控诉,如理由正当,陪审法庭将废除该决议,并处罚责任人。

如控诉证据不足,则要处控诉者巨额罚金。

据此可知雅典

A.决策的科学在于制度B.雅典的民主重视程序

C.民主监督机制合理D.公民享有法律否决权

2.罗马法规定:

河流两岸土地的所有人,应在必要的范围内使其土地可供公众使用,如行路、拉纤、停泊、系缆、晾晒渔网等。

这表明罗马法

A.随意剥夺财产所有人的权利B.调解了公民之间的利益冲突

C.保护帝国内一切自由民利益D.严格规范财产所有人的权利

3.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由英王主持,内阁大臣完全对国王负责。

1701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

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

这一变化表明

A.君主立宪制逐渐完善B.英国国王临朝而不执政

C.议会掌握国家行政权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4.有学者指出,从政治制度演进的角度看,以“帝制”取代“共和”无疑是一种历史的倒退,但在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起飞的局面,并使步履蹒跚的法国工业革命最终大功告成。

据此可知,当时的法国

A.帝制更符合时代发展潮流B.民主制度妨碍了工业革命

C.经济发展有助于帝制巩固D.政局稳定推进了经济发展

5.早在14世纪,英国的平民院议员就由全部自由土地占有者投票选举产生,但拥有选举权的人比较少。

经过多次改革,选民比例逐步提高,直到1969年的选举法规定,凡年满18岁的公民,依法均享有选举权。

至此,英国普遍的选举才真正较为完整地确立起来。

这说明

A.20世纪以前的英国没有确立民主制B.民主制度的完善必须经历漫长时间

C.议会民主制度的完善很难一蹴而就D.英国的统治阶级不善于与人民妥协

6.1602年,荷兰成立的东印度公司,是世界上第一个可上市交易的股份公司。

它成功地将社会分散的财富,变成了自己对外扩张集中的资本,然后派遣更多更大的商业船队前往南洋,通过买卖交易换回当时欧洲没有的货物。

东印度公司的成立的直接原因是

A.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B.欧洲贵金属货币短缺

C.世界贸易规模的扩大D.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7.“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

”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

A.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B.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

C.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D.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

8.1870年至1914年,英国先后出台了《失业工人法》、《养老金法》、《国民健康保险法》《失业保险法》、《国民健康保险法》、《国民保险法》等法律;此外还针对工资、劳动时间、工伤赔偿等颁布了工厂法、煤矿法、工人赔偿法、最低工资法等。

这表明英国

A.工业化推动福利制度发展B.社会福利制度最为发达

C.民众生活得到了根本保障D.民主政治惠及社会下层

9.“16世纪以前,最重要的项目是由东方运往西方的香料和朝相反方向运的金银。

但渐渐地,新的海外产品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其商业价值增长。

这些产品包括新的饮料、染料、香料和食物。

英国的贸易从1698至1775年的这一时期中,进口商品和出口商品都增长到500%至600%之间。

欧洲的总的贸易在增长。

”上述现象反映的是下列哪次“革命”的后果

A.价格革命B.商业革命C.工业革命D.科技革命

10.《共产党宣言》指出:

“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的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这里迅速发展的革命因素是指

A.农民阶级力量壮大B.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C.无产阶级力量壮大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1.图为英国的棉花加工量和生铁产量。

据此可知

A.当时英国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B.重商主义促进海外市场扩大

C.技术进步推动工业快速发展

D.英国实行轻重工业并重政策

12.1877年,德国专利法生效后,最大的六家企业在80年代共向英国购买了948项专利,而同时期英国最大的几家企业只购买了86项专利。

这表明

A.德国缺乏技术创新环境B.德国更注重技术的积累

C.英国固守传统工艺技术D.欧洲技术创新氛围浓厚

13.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

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的困扰。

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必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

这段材料重在说明

A.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B.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

C.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D.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

14.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

他们(启蒙思想家)在经济领域的口号是自由放任——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这种对政府干涉的反对,是对通常被称为重商主义的这种对经济生活全面、严格控制的一种反应。

”这表明

A.启蒙运动催生了自由主义思潮B.政治民主化和经济自由化密不可分

C.“重商主义”不能推动经济发展D.经济理论是启蒙运动的较重要议题

15.西罗马帝国崩溃后,罗马法陷于沉寂,教会逐渐形成了一套政治法律制度。

但到12世纪,罗马法在西欧掀起了一股复兴的浪潮,宣扬“国王的爱好具有法律的力量”、“国王不受法律约束”。

这在当时

A.推动人文主义运动迅速兴起B.有利于民族国家的逐步形成

C.改变了教权高于王权的局面D.适应反君主专制斗争的需要

16.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则是用神学的理论与话语表达自由、平等的人文主义思想。

由此可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A.两者都摆脱了宗教的束缚B.后者的社会基础比较广泛

C.两者斗争的形式基本相同D.前者反封建的力度更彻底

17.下表是《英国社会各阶层(职业)1560—1700年识字率变动趋势分类统计表》(表中数据为具备识字能力的成员占该阶层(职业)全部成员的百分比)。

这一变动趋势

阶层(职业)年代

1560年

1700年

贵族、绅士、教士

100%

100%

商人、律师、政府官员

100%

100%

(伦敦)店主、制造业者

60%

90%

(乡村)店主、制造业者

30%

60%

农场主(含自耕农)

50%

75%

农牧业雇工和佃仆

15%

15%

茅舍农(含牧民)

20%

20%

A.说明社会上层政治地位稳定B.表明工业资产阶级迅速崛起

C.反映出英国基础教育已普及D.有利于英国生产方式的变革

18.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

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也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这反映了欧洲

A.主导世界经济并占优势B.已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

C.形成经济的全球化趋势D.成为东方商品输出场所

19.17世纪以前,人们很难理解行星的运动状况、潮汐现象。

但到了17世纪后期,人们就很容易理解这些现象了。

这是因为

A.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B.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C.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D.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

20.《南京条约》申明:

“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剖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

”后来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又于“平行之礼”一条无不详为备列。

“平行之礼”的提出,对当时中国的主要影响为

A.推动向西方学习思潮出现B.推动传统礼仪制度的进步

C.传播资本主义的平等观念D.使夷夏之防观念受到冲击

21.光绪二十年,清政府有保留地加入了《国际海关税则出版联盟公约》;光绪二十五年,清政府应邀参加俄国发起的国际和平会议,并加入相关公约。

这一现象表明晚清外交

A.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外交的制度框架B.放弃了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

C.知识结构与认知空间发生重大变化D.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

22.1901年,清廷宣布实行新政,要求内外臣工建言献策。

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立宪派张謇等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系统地提出了改科举、练新军、裁冗员、定商律等措施,成为清末新政的蓝图。

这反映了清政府

A.开始探索近代化新模式B.调整经济政策发展民族经济

C.变革政体实行君主立宪D.注重社会变革应对统治危机

23.1875年,清政府制定了“海防”和“塞防”并重的国防战略。

十年后,将海防建设作为重点,并最终形成了“三洋设防,北洋为重”的海防格局。

这一变化是基于

A.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深刻教训B.海疆与京畿地区的安全考虑

C.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与发展D.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忧虑

24.《马关条约》签订以后,《申报》对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加。

这一变化

A.说明了媒体引导国人反思和图变B.反映了清政府放宽对舆论的监控

C.证明了国人开始关注日本的文化D.折射出中国报刊等传媒迅猛发展

25.奕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

这反映了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26.表为中国生丝销售量估计表(单位:

万担)

时间

总销

售量

出口量(占总情售量%)

生丝内销

绸内销折生丝

内销总量(占总销售量%)

1840年前

6.40

0.90(14.06)

0.44

5.06

5.50(85.94)

1894年

16.02

8.23(51.94)

2.21

5.49

7.70(48.06)

据表可知

A.外国对中国资本输出增长快B.我国农产品商品化比例提高

C.我国已经发展成外向型经济D.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27.鸦片战争之后,马克思曾断言不平等条约不能扩大英国和欧美对华的输出。

1847年,欧洲爆发经济危机。

英国议会选出的专事中英贸易调查组得出的结论是:

用银子来支付鸦片足以使华人的一般贸易遭受巨大损失,而丝和茶则能抵偿其余商品的价值。

由此可见,当时的中英贸易

A.鸦片贸易占有绝对优势B.未满足列强的预期

C.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冲击D.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28.从晚清到民国初年,“诗界革命”、“文学革命”、“思想革命”、“家庭革命”、“婚姻革命”、“教育革命”、“社会革命”、“佛教革命”、“祖宗革命”、“产业革命”、“科学革命”、“国民革命”等术语、口号相继出现。

这些现象实质上反映出

A.中国当时处于社会转型之中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日益高涨

C.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

29.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

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

该年画

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

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

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

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

30.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

“中国人中的

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

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

”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B.《资政新篇》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C.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D.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填空题

31.(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英国人在1846年着手制定了一项系统的自由贸易政策,在食品上依赖从海外进口。

从18世纪末起,英国就是一个进口占优势的国家,也就是说,尽管棉制品和工业革命的其他产品扩大了出口,英国消耗掉的进口货还是要比它出口的多。

19世纪的工业化和都市化进一步证实了上述情况。

概括地讲,在1914年之前,欧洲经济的伟大成就,在于创建了一个体系,依靠它,工业化的欧洲能够取得数量庞大的进口物资供它本身消耗,并且支付自如。

怎样支付这些进口呢?

既然欧洲有着“贸易入超”,它又是怎样享受“支付顺差”的呢?

欧洲用工业品来支付大部分进口,但不是全部。

这个差额由所谓的无形输出弥补了。

这类输出包括外国人的货运与保险,借钱和投资所得的效益,这些都带来外汇。

——[美]帕尔默《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欧洲“贸易入超”的原因并概括其应对措施。

(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实现“支付顺差”的举措所造成的历史影响。

(7分)

32.(14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经济呈现明显的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状况表(1895~1899年)

行业

1895年

1899年

发展速度(1895=100)

棉纺织业

纱厂纱锭数(枚)

14653

69564

474.7

机制面粉业

产量(万包)

2047

6766

330.5

缫丝业

出口量(担)

3039

4175

137.4

沿海地区丝车数(台)

38569

45278

117.4

内地丝车数(台)

7943

29270

368.5

卷烟业

资本额(万元)

85

154

181.2

火柴业

资本额(万元)

126

241

191.3

水泥业

产量(万吨)

68

190

279.4

机械采煤业

产量(万吨)

89

145

162.3

——许涤新、吴承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

材料二 下表为甲午中日战争前后中国进出口商品种类比较表(单位:

%)

进口商品

年代

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

机器及大工具

建筑用品;设备、器材

合计

消费品原料

直接消费资料

合计

1893

0.6

7.8

8.4

15.0

17.5

13.0

78.6

91.6

1903

0.7

14.3

22.3

62.7

85.0

1910

1.5

16.0

17.0

65.4

82.4

出口商品

时间

原料

半制品

制成品

农产品

矿产品

手工制造

机器制造

手工制造

机器制造

1893

15.6

——

28.4

0.1

53.4

2.5

1903

26.8

0.4

17.2

11.9

32.9

6.8

1910

39.1

0.7

13.1

14.7

28.3

8.0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10分)

 

(2)运用统计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数量分析,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前后中国经济的基本特征。

(4分)

 

3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关于“社会转型”的含义,有多种理解,其中一种观点认为:

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

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等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结合材料,依据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围绕“社会转型”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长乐高级中学2018-2019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三历史(文科)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0小题,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

1-5CDADC6-10CDABB11-15CBBBB

16-20BDABD21-25ADBAA26-30BBADC

二、材料题

31.(14分)

【答案】 

(1)原因:

欧洲粮食依赖外部市场;工业革命导致对原料的需求扩大;城市化导致消耗增加。

(3分)

措施:

倾销商品;控制国际货运交通;资本输出;发展对外保险业。

(4分)

(2)影响:

对欧洲:

增强欧洲经济实力;加剧欧洲各国之间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利益争夺的矛盾。

(2分)

对世界:

推动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的形成;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加剧欧洲与亚非拉地区的贫富差距;刺激亚非拉地区向近代社会转型。

(5分)

32.(14分)

【答案】

(1)特点: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不断发展;由沿海向内地扩展;轻工业发展迅速。

(4分)

成因: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鼓励发展工商业;“实业救国”思潮兴起;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由沿海深入内地;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等。

(6分)

(2)甲午中日战争前:

中国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甲午中日战争后:

现代化加快,进出口贸易发展。

(4分)

33.(12分)

【示例】论题14到18世纪的西欧社会转型(3分)

经济上:

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取代自然经济,约14世纪,西欧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极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分)

思想观念上:

14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16世纪的宗教改革,17到18世纪的启蒙运动打击了天主教神学,促进了人文主义、理性主义的发展。

(3分)

政治上:

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壮大,17到18世纪,英国、美国、法国进行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民主逐步取代专制。

(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