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60万吨粉磨站建设可研报告.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250068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1,023.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年60万吨粉磨站建设可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年60万吨粉磨站建设可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年60万吨粉磨站建设可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年60万吨粉磨站建设可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年60万吨粉磨站建设可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年60万吨粉磨站建设可研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年60万吨粉磨站建设可研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年60万吨粉磨站建设可研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年60万吨粉磨站建设可研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年60万吨粉磨站建设可研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年60万吨粉磨站建设可研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年60万吨粉磨站建设可研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年60万吨粉磨站建设可研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年60万吨粉磨站建设可研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年60万吨粉磨站建设可研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年60万吨粉磨站建设可研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年60万吨粉磨站建设可研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年60万吨粉磨站建设可研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年60万吨粉磨站建设可研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年60万吨粉磨站建设可研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年60万吨粉磨站建设可研报告.docx

《年60万吨粉磨站建设可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年60万吨粉磨站建设可研报告.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年60万吨粉磨站建设可研报告.docx

年60万吨粉磨站建设可研报告

附表

附图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背景

1、项目名称

吕梁楼桥新型材料有限公司60万吨/年粉磨站项目

项目负责人:

2、项目承办单位概况

吕梁楼桥新型材料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4月,注册资金为100万元,公司厂址为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田家会街道办车家湾村,经营范围为矿渣微细粉加工、水泥加工、混凝土加工。

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依据和原则

3.1编制的依据

(1)编制本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咨询业务委托书。

(2)国家计委《关于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试行管理办法》、《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3)国家现行的行业规定,产业政策,法律法规,设计标准。

(4)委托方提供的有关基础资料。

3.2编制的原则

(1)工程建设以生产设施为主,辅助生产设施和公用工程要满足生产设施的需要;

(2)核心设备采用先进标准,保证产品质量;

(3)整体设计体现技术先进,稳妥可靠,安全适用;

(4)总图布置做到流程顺畅,运输方便,厂容美观整洁,功能分区明显,充分考虑预留;

(5)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节能、环保、劳动安全、工业卫生、消防等有关规定、标准和规范,贯彻三废治理“三同时”原则,做到安全生产、文明生产。

4、中国水泥工业运行状况

水泥是重要的投资类基础原材料工业,其产值约占统计口径建材工业40%左右。

截止2005年,全国统计规模以上水泥企业共有5149户,资产总规模4000亿元,从业人员140万人左右,水泥生产能力约12亿吨。

水泥行业市场化程度高、竞争性强,目前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成份仅占30%左右,除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外,其它方面行政性限制措施很少。

“十五”期间水泥产量高速增长,能耗降低。

“十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平均增长21%;“十五”水泥产量年平均增长12%。

五年总量净增4.6亿吨;2005年水泥产量10.64亿吨。

同时,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热耗、电耗分别降低5-10%和10-15%,系统运转率超过92%,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当代国际水平。

2005年1-12月中国水泥制造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2683.84亿元,同比增长13%;全年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2608.35亿元,同比增长16.19%,全年产销率为97.19%;全年实现累计利润总额80.49亿元,同比降低了63.09%。

2006年1-12月中国水泥制造工业企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3341.09亿元,同比增长25.63%;全年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3216.92亿元,同比增长24.73%,产销率为96.28%,全年实现累计利润总额150.37亿元,同比增长92.58%。

二、项目概况

1、项目建设地点

本项目选址位于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田家会街道办车家湾村。

2、建设规模与目标

项目建成后每年生产P.S32.5--P.S52.5标号矿渣水泥60万吨。

3、主要建设条件

本项目符合国家政策要求,符合当地规划;项目所在地吕梁地区建材消费量巨大,市场前景好,有利于产品的销售;项目所选厂址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有利于产品、设备和原材料运输;项目建设地矿产资源丰富,项目所需原材料等供应充足。

4、投资及效益情况

本项目总投资2660.55万元;其中建设投资2111.61万元,铺底流动资金548.94万元。

正常年销售收入为15000.00万元,年总成本为13295.75万元,年利润总额为901.91万元;投资利润率(税后)16.55%,投资利税率46.68%,内部收益率(税后)23.37%。

5、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表1—1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一览表

三、结论

本项目工艺技术成熟可靠,生产设计规模合理,项目投产后,可以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符合国家对新型建材行业的发展策略及省、市工业结构调整的方针。

企业自身管理能力及技术力量雄厚,当地交通运输及原材料供应,供水、供电条件较好,项目实施条件比较优越。

通过市场、技术和经济效益的研究,认为项目可行。

 

第二章市场预测

水泥作为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的原材料,世界各国都根据本国的经济、资源等各方面不同的条件和情况,采用不同的发展策略。

近20年来由于国际水泥工业技术的巨大进步,国际跨国公司的出现,水泥成品包装形式(散装)的推广以及运输方式和费用的降低等因素的影响,世界各国水泥工业的发展无不从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的角度来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在水泥工业的发展中有了明显的体现。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市场需求强劲增长的拉动下,我国水泥生产能力和产量持续快速增长,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建设也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建设高潮,水泥工业结构调整也取得了非凡的成绩。

一、国际市场分析

在全球范围内,水泥都被称为建筑业的基础。

虽然它的价格很便宜,但在建筑成本中占有很重要的份额。

当前,水泥工业具有很多全球化特征。

全球水泥工业预计每年增长3%,目前随着水泥消费量以接近世界经济发展的速度稳定增长,全球水泥产量预计约为22亿吨。

中国的产量已占到总量的44%。

从水泥消费量看,中国名列第一,印度及美国紧随其后。

2005年,美国为满足其需要从加拿大、中国及泰国共进口水泥量超过3000万吨。

一些水泥企业热衷于建新厂和扩大现有产能,这种热潮预计终止于2010年前,它将使产能增长超过1400万吨。

通过美国市场可看出,少数发达地区水泥产量的增长明显快于多数北美及欧洲地区成熟的市场。

可以说水泥在发展中国家还是朝阳产业,而在发达国家的发展则是具有一定周期性的。

二、国内市场分析

1、宏观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水泥工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贡献。

中国水泥工业当前拥有最庞大的生产企业群体。

多种生产工艺,即立窑生产、湿法生产、半干法生产、普通干法、湿磨干浇、新型干法生产技术并存发展的生产格局。

在生产技术装备方面既有我国自行研制开发的技术成果,又有引进国外多项水泥生产专有技术及装备。

在品种方面,我国在特种水泥理论研究和批量生产也取得一定成就。

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水泥生产大国,从1990年到1995年水泥产量由2.1亿吨发展到4.7亿吨,5年增长了2.6亿吨,平均年增长5000多万吨;从1995年到2000年水泥产量由4.7亿吨到20世纪末预计可达5.8亿吨,5年增长了1亿吨,平均年增长2000万吨。

从改革开放开始时的1978年到2000年的22年间,水泥产量增长了9倍。

这在世界水泥发展史上是罕见的。

“十五”期间水泥产量高速增长,能耗降低。

“十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平均增长21%;“十五”水泥产量年平均增长12%。

五年总量净增4.6亿吨;2005年水泥产量10.64亿吨。

同时,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热耗、电耗分别降低5-10%和10-15%,系统运转率超过92%,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当代国际水平。

2005年1-12月中国水泥制造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2683.84亿元,同比增长13%;全年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2608.35亿元,同比增长16.19%,全年产销率为97.19%;全年实现累计利润总额80.49亿元,同比降低了63.09%。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为贯彻“节能降耗”基本国策,构筑循环经济体系,“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

2006年1-12月水泥制造工业企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3341.09亿元,同比增长25.63%;全年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3216.92亿元,同比增长24.73%,产销率为96.28%,全年实现累计利润总额150.37亿元,同比增长92.58%。

国家出台有关政策引导,以及企业的兼并重组和集约化经营是2006年该行业效益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

2007年前9个月,全国水泥产量高速增长,但增幅呈下降趋势。

水泥产量月度增幅波动较大:

前9个月,增幅最高的为5月份,同比增长20.7%;最低的为3月份,同比仅增长2.6%;累计同比增速基本稳定:

从前9个月逐月累计同比增速变化看,除1~2月因季节性因素累计同比增长23.8%外,3~9月逐月累计同比增速变化不大,基本稳定在14.4~16.1%的增幅范围;产量增速呈稳中有降趋势:

从5月份以后逐月累计同比增速变化看,1~6月份较1~5月份增速减缓0.1个百分点,1~7月份较1~6月份减缓0.6个百分点,1~8月份较1~7月份增速减缓0.4个百分点,1~9月份累计增幅继续稳定在1~8月份水平。

2、市场销售情况

2.1水泥市场外部环境良好

经济快速增长和宏观经济高位景气,为水泥市场继续利好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数据,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06768亿元,同比增长11.5%,比上年同期加快0.5个百分点。

1~6月企业景气高位运行,企业景气指数为146,分别比一季度和上年同期提高6.3和10.1点。

1~8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4%,比上月回升0.7个百分点。

同时,由于外贸顺差不断扩大,市场的流动性非常好,导致大量资金不断涌入市场,两方面因素将使下半年水泥市场逐渐走好。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8月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4277亿元,同比增长29.0%;商品住宅完成投资10161亿元,增长30.9%。

其中,经济适用住房投资449亿元,增长28.8%。

短期内,水泥市场国内需求仍将保持旺盛。

水泥产业是典型的投资带动型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快无疑对市场利好。

从中长期来看,随着我国中部崛起战略的落实,西部大开发进一步推进,国家在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国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城镇化建设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逐步加快,都将促进水泥国内需求的增长。

2.2国际市场需求旺盛

2007年上半年以来,中东、欧盟以及东南亚各国市场水泥需求强劲,出口价格连续数月上涨,一直维持净出口局面。

据海关总署数据,我国水泥出口增长加快,自3月份以来,水泥月出口一直在300万吨以上,处于历史较高水平。

2007年5月份,水泥出口达到308万吨,单月产量比年初增长20%以上。

6月份,水泥出口数量达到344万吨,环比增长11.7%,1~8月水泥累计出口2402万吨。

在出口数量增加的同时,水泥出口价格保持高位。

2~3月水泥出口平均价格为253元/吨;5月份为257元/吨,比年初上涨了4元/吨,增长了1.6个百分点;6月份为250元/吨,虽然环比下降了2.7个百分点,总体仍然高于国内同期平均价格;7月份为255元/吨;8月份出口平均价突然上涨到273元/吨,比上月上涨了6.7个百分点。

2.3主要城市水泥价格上涨

2007年8月份水泥市场需求有所增加,水泥价格走势呈现季节性回升。

据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统计,8月份全国36个大中城市42.5级、3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平均价格分别为每吨345.7元和317.77元,比上月分别上涨0.5%和0.9%;比上年同期分别上涨3.2%和6.2%。

1~8月42.5级、3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累计平均价格分别为每吨342.56元和312.05元,比去年同期分别上涨0.8%和2.1%。

据估计,这一趋势短期内仍将持续。

分城市看,主要品种普通硅酸盐水泥(P.O)42.5级深圳地区价格较高,8月出厂均价为372元/吨,与上月相比上涨了52元/吨,涨幅为16.3%;重庆市出厂均价基本处于平稳通道运行,为340元/吨;广州地区(P.O)42.5级稳定在350元/吨。

普通硅酸盐水泥(P.O)3..5级深圳、南宁地区价格较高,分别为370元/吨、365元/吨,北京、广州等地区价格较低,分别为290元/吨和280元/吨。

进入9月,全国多数地区水泥平均销价均表现为高位运行、小幅上涨的态势。

3、山西水泥

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重化工基地,其煤炭资源在我国占有重要位置。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国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746.5亿元,增长11.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086.2亿元,增长18.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21.5亿元,增长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27.7元,增长12.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80.9元,增长10%。

截止2006年末,山西省统计规模以上的水泥企业445家,水泥固定资产投资28.70亿元。

到2006年,全省水泥产量8,851.13万吨,位居全国第4位,水泥熟料产量7,835.01万吨。

销售收入244.52亿元,同比增长17.86%。

实现利润总额0.50亿元,同比下降87.91%。

随着全省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投资规模的逐步扩大,对三大建筑材料之一的水泥的需求,无论是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尽管经过行业的结构调整,却依然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集中表现在:

①水泥产品品种单一,品种结构存在较严重的问题:

低品质水泥占主导地位;②企业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落后,平均生产能力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发展水泥产业的基本方针是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优化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

加快推广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重点发展日产4000吨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经济和交通不发达地区可适当发展日产2000吨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

在废渣丰富的地区,提高水泥产品中工业废渣利用比例,要求50%以上的水泥企业取得废渣利用免税资格。

鼓励在大城市周边及工业废渣集中地建设100万吨/年以上能力的大型水泥粉磨站和砼搅拌站,扩大散装水泥规模。

积极推广低温废气余热发电、粉磨节能等技术,降低能耗。

行业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提高行业准入门槛,逐步淘汰污染排放和能耗不达标水泥企业。

三、水泥工业结构调整

针对当前我国水泥工业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和潜在产能过剩风险,为加快推进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引导水泥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颁布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国发〔2005〕40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国发〔2006〕11号)精神,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水泥工业结构调整指导思想和目标。

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坚持总量控制,依靠发展促调整,通过调整促提高。

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

推动企业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实现水泥工业由大变强和可持续发展。

2、调整目标

2010年水泥预期产量12.5亿吨,其中:

新型干法水泥比重提高到70%,水泥散装率达到60%;累计淘汰落后生产能力2.5亿吨。

企业平均生产规模由2005年的20万吨提高到40万吨左右,企业户数减少到3500家左右。

水泥产量前10位企业的生产规模达到3000万吨以上,生产集中度提高到30%;前50位企业生产集中度提高到50%以上。

新型干法水泥吨熟料热耗由130kg下降到110kg标准煤,采用余热发电生产线达40%,水泥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下降25%。

粉尘排放量大幅度减少,工业废渣年利用量2.5亿吨以上。

石灰石资源利用率由60%提高到80%。

到2020年,产业集中度达到较高水平,水泥工业基本实现现代化,并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

四、水泥制造业能源消耗

2006年水泥制造业能源消耗总量1.31亿吨标准煤,比2005年增长11.71%,低于建材工业能源消耗总量增长率。

2006年全国水泥产量达到12.36亿吨,比2005年增长15.65%,是2000年以来仅次于2003年的第二高增长速度。

在水泥产量的拉动下,2006年水泥制造业能耗总量增长幅度比2005年上升4.51个百分点,但低于水泥产量增长幅度。

无论从水泥或是水泥熟料综合能耗来看,2006年水泥产品单位能耗的确比2005年下降。

吨水泥熟料综合能耗142千克标准煤,比上年减少6千克标准煤,降低幅度4.01%;吨水泥综合能耗120千克标准煤,比上年减少7千克标准煤,降低幅度5.24%。

2006年建材企业原煤年平均购进价格每吨达到362元,比2003年上涨140元;电力年平均购进价格每千瓦时0.57元,比2003年上涨5分。

近年来能源价格上涨特别是原煤价格上涨加速了水泥企业关停高耗能生产设备的步伐,促进了节能降耗管理工作。

2006年水泥产品单位煤耗和电耗均比2005年下降。

吨水泥熟料实物煤耗178千克,比上年减少8千克,降低幅度4.33%;吨水泥熟料烧成标准煤耗130千克标准煤,比上年减少7千克标准煤,降低幅度5.17%;吨水泥实物煤耗136千克,比上年减少8千克,降低幅度5.48%;吨水泥熟料电耗77千瓦时,比上年减少2千瓦时,降低幅度2.99%;吨水泥电耗92千瓦时,比上年减少3千瓦时,降低幅度2.67%。

2006年因水泥产品单位能耗下降减少煤炭消耗约700万吨,减少电力消耗约20亿千瓦时,减少能源消耗总量约600万吨标准煤。

因煤炭和电力消耗量的减少而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0万吨。

五、产品市场前景

近几年,随着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中西部地区开发,对重点工程的投资幅度将越来越大,市场对高质量、高标号水泥的需要也将愈来愈大,特别是刚刚兴起的低碱水泥,由于其具有特殊的使用性能与特点,市场前景将十分看好,颇受施工单位的宠爱。

目前在京建设的各大工程用水泥都对碱含量要求相当严格,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今后水泥市场的竞争,将是水泥中碱合量的竞争。

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需要高质量高标号优性能的水泥。

未来几年,我国厂矿基建技改,水利水电工程,乡镇村道路建设等都需求优质水泥。

目前山西省只有大同市云中水泥厂生产这种类型水泥,在全国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所以进一步开发低碱水泥的生产规模,将带来前所未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六、销售方案

1、产品定位

产品用可广泛用于建筑、大坝、道路、桥梁及机场跑道、地铁隧道等工程领域,因此产品销售应“立足山西,面向全国”,抓住宏观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企业发展机遇,努力争取市场分额。

2、销售策略

根据目标市场定位和竞争力分析,在市场营销战略上,应注重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在产品质量相差无几的情况下,价格就成为高度敏感的因素,为提高产品竞争力,要发挥低成本策略作用,充分利用与目标市场相近,且交通便利的优势,发展稳定而灵活的销售机制。

二是通过有效的管理,提高生产负荷,降低成本,以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价格,销售用户满意的产品。

 

第三章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一、建设规模

根据市场需求的研究分析,考虑原材料供应能力和生产管理需要,确定生产规模为年产P.S32.5-P.S52.5标号水泥60万吨。

项目计算期第二年生产能力达设计能力的80%,产量为48万吨;从第三年起生产能力达设计能力的100%,产量为60万吨。

表3-1产品生产负荷表

二、产品方案

P.S32.5-P.S52.5标号水泥:

600000吨

三、价格分析

综合考虑该产品在国内外整体市场稳定的情况下,并遵循稳妥可靠的原则,以下价格作为本项目的研究价格,具体如下:

P.S32.5-P.S52.5标号水泥(加权平均价):

250元/吨(含税价)。

 

第四章厂址选择与建设条件

一、厂址所在地理位置现状

本项目厂址位于吕梁市离石区田家会街道办车家湾村,为独立工矿区,在信义工业集中区。

厂区在小东川河西北岸,西北靠石山,东北东南与车家湾耕地相连,周围地势平坦。

道路出入方便,雨水、污水排放容易。

二、主要建设条件

1、厂址地理位置

离石区位于山西省西部,吕梁市中西部,吕梁山脉西侧,地理坐标东径110º35′~111º55′,北纬37º21′~37º42′之间。

区域东西长44km,南北宽约30km,面积1324km。

离石区是吕梁市政府所在地,是吕梁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厂址具体位于吕梁市离石区田家会街道办车家湾村。

2、水资源条件

厂址紧靠小东川河,常年有水,上游的千年水库正在建设。

厂区有自备水井一面,深10米,流量为40立方米/小时。

3、供电条件

该厂用电由信义变电站供应,10KV、70mm。

专线输入厂区,厂内现有一台1250KVA变压器,可以满足生产需要。

4、土地权属与利用情况

该厂址原属离石市凤山水泥有限公司,土地已办理征用手续,面积30余亩。

二00三年由山西楼桥水泥有限公司董事长许来保兼并收购,收购后从事机立窑水泥生产。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机立窑于二00七年七月拆除,现有部分办公、生活建筑设施和生产建筑、生产设备。

5、城镇规划

厂址所在地在市区政府规划的信义工业集中区的建材工业区。

6、法律支持条件

本项目已经吕梁市经贸委吕经审(投资)字[2007]56号文件备案。

离石区环境保护局“关于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的批复”。

7、交通条件

厂址距吕梁市区12公里,与正在修建的通往信义工业集中区的工业大道隔河相望,距307国道2公里,青银高速出口处1O公里;距正在修建的太中银铁路信义货场2公里、孝柳铁路离石站20公里。

8、其他条件

互联网及网通、电信、移动、联通、铁通等通讯十分发达,国际长途畅通无阻,工厂与当地通讯部门接网,外部联系十分方便。

本地金融、保险业务门类齐全,政府服务周到便捷,投资环境十分优越。

三、社会及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离石区属晋西北黄土高原,离石盆地中部,整个地势呈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呈东北向西南倾斜之状,海拔889~2535m之间,相对高差1646m,最高处为东北边境骨脊山,最低处为三川河交汇处交口街道办河谷地带。

地形结构为高山大川与梁峁交织,丘陵沟壑与河谷相嵌,东北部为低中山区,西南部为黄土丘陵区,中部为河谷平川区。

2、水文地质与地质构造

离石区主要的河流有北川河、东川河、南川河三条河流汇集而成的三川河,三川河属黄河一级支流,是吕梁市最大的河流,自东向西流入柳林县,最终汇入黄河。

离石地下水属柳林泉域的一部分,位于泉域的径流补给区。

地下水类型为砂岩层间岩溶裂隙孔隙含水组,岩溶水的补给来源包括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地表径流的渗漏补给和相邻岩水岩组中地下水的入渗补给。

地下水富水层主要为第四纪冲积层砂砾石层孔隙水(浅层水),石炭系石灰岩裂隙岩溶水(中层水)和奥陶系夹层灰岩裂隙岩溶水(深层水)。

3、气候特征

离石区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冬冷少雪,春旱多风沙,夏热雨量集中,秋季温凉。

年平均气温8.9℃,全年无霜期为165天,平均降雨量500mm左右,年主导风向为东北偏北风,平均风速2.1m/s。

项目所在地受地形影响,主导风向为西风,次主导风向为东风。

4、矿产资源

离石区矿产资源丰富,尤以煤的储量最大,储藏面积达300多km2,储量为31亿吨,其中低硫低灰优质主焦煤13亿吨,其余瘦煤储量为18.19亿吨。

另外其主要矿藏还有铁矿、铝土、白云石、大理石、石膏、石棉、石英、萤石、云母等。

5、植被及生物多样性

离石区境内植被类型有森林、草甸、草灌草原、草原等。

尤以森林资源丰富,林地面积为84.23万亩,覆盖率为40%,其中用材林和防护林42.89万亩,经济林1.26万亩,灌木林29.41万亩,疏林地4.2万亩,未成林造林地6.43万亩。

主要乔木树种有松、桦、柳、杨、槐、榆等;经济林树有苹果、梨、桃、杏、枣、核桃等;灌木有醋柳、柠条、丁香、腊梅等。

境内野生动物主要有兽类、鸟类、蛇虫类和鱼虾类。

6、地震烈度

根据山西省地震局编印的《山西省地震烈度区划表》,离石区属6度区。

7、环境条件

项目所在地无自然保护区、名胜古迹、风景区和重要的文物景观,无水源地及水源保护区,无珍稀动物保护区,无文教环境敏感区,周边环境良好。

8、社会环境

吕梁是著名的革命老区,2003年10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地区建制、设立吕梁市。

全市现辖1区2市(县级)。

总人口347万,面积21095平方公里。

吕梁是资源富区,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矿藏有40多种,含矿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90%以上,主要有煤、铁、铝矾土、白云岩、煤气层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