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函数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250885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54.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指数函数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指数函数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指数函数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指数函数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指数函数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指数函数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指数函数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指数函数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指数函数教学设计.docx

《指数函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指数函数教学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指数函数教学设计.docx

指数函数教学设计

指数函数

 

怎么引入好?

方法一

前面我们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函数的表示法、函数的图象以及函数的性质。

函数是刻画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比如,刻画正方形的面积y与边长x之间关系的函数模型就是y=x2,这是一个二次函数模型。

再比如,上海与南京之间的距离是300km,刻画行车时间y与速度x之间关系的函数模型就是y=

,这是一个反比例函数模型。

显然,现实世界中还有一些变量之间的关系不能用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这样的模型来刻画,你能举个例子吗?

如果困难,教师可以举引例。

比如,1个细胞进行分裂。

细胞分裂1次,由一个分裂成2个;分裂2次,成为4个;.…,分裂x次成为y个,y与之间的关系可以用y=2x来刻画。

你能够举出其他类似的例子吗?

对每一个例子,都要求说出,自变量所表示的意义;定义域是什么,对应法则(怎样对应),即作为一个函数的要素。

为什么这么设计?

(1)函数是数学的核心概念,对它的理解不是一次完成的。

学习一些具体的函数有利于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2)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是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共5个,还有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是研究其他函数的基础。

(3)基本初等函数在实际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这个导语自然,起着“先行组织者”的作用。

指数函数是基本初等函数中的第一个函数,同学可以想见还要学习其他各种各样的函数。

这就是一个导游图。

模型思想是重要的数学思想。

刻画变量之间的关系需要各种模型。

方法二

同学们在初中学习过二次函数y=x2,想过没有,把右边的底数与指数换一换,成为y=2x。

这样指数成为自变量,而底数是常数。

在生活中有这样的函数吗?

请你举例。

学生举的例子可能有:

信息传播;

棋盘中放硬币;

银行存款,等等。

对每一个例子,都要求说出,自变量所表示的意义;定义域是什么,对应法则(怎样对应),即作为一个函数的要素。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数学的内部提出问题,给学生提出问题以示范。

然后再从生活中寻找实例来印证这样的函数是客观存在的。

不是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指数函数的概念。

让学生参与指数函数定义的过程。

尤其是,对a的限制条件,是学生讨论的结果,原因很清楚。

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发生、发展的过程。

由关系ab=N,其中一个作为常量,另外两个一个作为自变量,一个作为因变量可以提出几个函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也为今后对数函数、幂函数的提出打下伏笔。

都由此派生。

方法三

从生活中指数函数的具体例子引入.

实际例子主要有:

细胞分裂,14C衰减,折纸问题,垃圾增长,复利储蓄等.

设计意图

(1)加强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从生活中指数函数的具体例子引入,便于让学生感受指数函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指数型增长模型.但有些问题情境文字量过大,涉及某些新的概念(如半衰期),与学生日常生活有较大距离.

 

一、定义的过程

1.引子

T:

同学们在初中学习过二次函数y=x2,想过没有,把右边的底数与指数换一换,成为y=2x。

这样指数成为自变量,而底数是常数。

在生活中有这样的函数吗?

请你举例。

学生举的例子有:

信息传播;

棋盘中放硬币;

银行存款,等等。

对每一个例子,都要求说出,自变量所表示的意义;定义域是什么,对应法则(怎样对应),即作为一个函数的要素。

2.出初步定义

T:

我们把函数y=ax

称为指数函数。

3.对底数的限制

T:

对常数a要不要有什么限制?

这个函数的定义域是什么?

学生举例,当a取负数时,自变量的取值十分麻烦,断断续续。

学生感受到若a取负数极不方便,应该让a取正数;同时,不应让自变量x的取值断断续续,因此,应该使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R。

学生能理解为什么a≠1,那是因为没有研究的价值。

经过学生的讨论,达成共识。

完善定义:

函数y=ax(a>0,a≠1)

称为指数函数。

即自变量在指数位置的函数。

(y=2·3x是不是指数函数?

设计的意图:

引导学生从数学的内部提出问题,给学生提出问题以示范。

然后再从生活中寻找实例来印证这样的函数是客观存在的。

不是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指数函数的概念。

让学生参与指数函数定义的过程。

尤其是,对a的限制条件,是学生讨论的结果,原因很清楚。

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发生、发展的过程。

由关系ab=N,其中一个作为常量,另外两个一个作为自变量,一个作为因变量可以提出几个函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也为今后对数函数、幂函数的提出打下伏笔。

都由此派生。

二、性质的发现

大屏幕上显示,当场用几何画板软件制作指数函数的图象。

并缓慢拖动点A,使得a由小到大变化,跟踪图象显示踪迹(图1)。

(我发现,此刻同学们聚精会神地看着老师制作。

图1

提出问题:

请观察图象,你能发现指数函数有哪些性质?

看谁发现得多!

请4人板演。

同学们发现的指数函数性质有:

(1)图象都过(0,1)点。

(2)定义域是(-∞,+∞)。

(3)值域是(0,+∞)。

(4)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

(5)当a>1时,函数单调增;

当0<a<1时,函数单调减。

(6)函数y=ax的图象与函数y=(

)x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7)1<a<b时,若x>0,则ax<bx;若x<0,则ax>bx;

0<a<b<1时,若x>0,则ax<bx;若x<0,则ax>bx。

(8)图象是下凸的。

(9)处处连续。

(10)对于每一个y只有一个与它对应的x。

(有学生已经在注意逆向的对应,为反函数的提出埋下伏笔。

评价:

(1)教师问:

把“都过(0,1)点”作为第一条性质的请举手。

结果绝大多数同学举起了手。

(2)作为函数当然应该关心它的定义域、值域。

(3)紧接着关心奇偶性,很好。

这样许多事情的研究可以减半(事半功倍)。

(4)对于第(7)条。

我说,你写的比较复杂,字又小,后面的同学看不见。

你曾经说过华罗庚说过的话“数缺形时难直观”,你能否画个图来说明一下,让同学们明白说的是怎么回事。

他画出图2做了说明,并画出了直线y=1(虚线)。

图2图3

教师又动态演示一遍。

(自下而上拖动点A,提醒学生只观察y轴右边)

最后归纳成:

在y轴的右边,自下而上底数a越来越大。

T:

你能证明这个性质吗?

在教师的帮助下,取x=1(如图3,画出直线x=1),显然有1<a1<b1时,若x>0,则ax<bx。

T:

你为什么要画这条虚线呢?

(指着虚线y=1)

S:

它把上半部分分成4块了。

T:

那又怎么样呢?

S:

当a>1,x>0时,y>1。

(指着该图象的相应部分)

T:

噢。

再说下去。

S:

当a>1,x>0时,y>1;x<0时,0<y<1。

T:

当0<a<1时呢。

我请另外一个同学说一下。

提问另一个学生。

他正确地回答了问题。

这样指数函数的性质就有了10条。

感悟:

(1)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指数函数的性质,不是教师罗列、告诉他们。

结果是他们自己获得的,“绝知此事要躬行”!

(2)不仅要求发现性质,还要求“看谁发现得多”。

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力被调动起来了,进入主动的紧张的思维状态。

这一要求使得学生不会发现一个、两个就罢,而是要争上游,尽可能多发现。

起了促进作用。

(3)板演。

暴露学生发现性质的过程,观察学生的思维过程(比如顺序),也给后面的评价做了必要准备。

(4)事实证明,他们发现了老师没有想到的性质,如(7),(8),(9)三条。

同伴会发现,有人在自学,走到了我的前面。

对不甘落后的同学是一个激励,是榜样。

青年学生有好胜、好强的心理倾向。

(5)绝大多数同学(可以说全体)都把“图象都过(0,1)点”作为指数函数的第一条性质,这说明,这个特征最明显。

所谓性质,就是指在变化中不变的特征。

学生对变动的函数图象进行观察,容易发现这一点“不动点”。

(6)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把教科书上的表格搬到黑板上去。

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不同,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应该追求的是,学生对指数函数性质的体验、感悟,而不是形式化后的教科书中的关于指数函数性质的那个表格的获得。

教学的立意很重要。

三、性质的证明

T:

观察得到的性质还不能成为数学结论,需要证明。

T:

对于(8)、(9)老师也不会证明,以后有机会,请他们二位来证明。

——解铃还需系铃人。

写出性质(6)的学生对(6)做了说明。

教师注意突出本质:

证明图形的对称实际是证明点的对称,“点动成线”。

因为,若P(x,y)是函数y=ax图象上的任意一点,则P’(-x,y)在函数y=(

)x的图象上,而P(x,y)与P’(-x,y)关于y轴对称,所以,函数y=ax的图象与函数y=(

)x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要求全体证明“当a>1时,函数单调增”。

经过观察发现,有学生通过作比

,证明

>1来证明f(x2)>f(x1)。

无论是作差还是作比,都要用到结论:

当a>1,x>0时,ax>1。

以上教学过程仅供你教学设计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