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传传统文化必读四书 1.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275663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承传传统文化必读四书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承传传统文化必读四书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承传传统文化必读四书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承传传统文化必读四书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承传传统文化必读四书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承传传统文化必读四书 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承传传统文化必读四书 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承传传统文化必读四书 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承传传统文化必读四书 1.docx

《承传传统文化必读四书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承传传统文化必读四书 1.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承传传统文化必读四书 1.docx

承传传统文化必读四书1

承传传统文化必读「四书」

——2015年冬至祭祖护国息灾超荐系念法会谈话

主讲:

净空老教授

时间:

2015年12月18日

地点:

香港机场亚洲博览馆

尊敬的主法和尚、各位法师、各位嘉宾、各位大德同修:

大家好!

今天是我们「二零一五年冬至祭祖护国息灾超荐系念法会」的第一天,很高兴看到大家一起来共襄盛举!

我们每年举行三次祭祖法会,目的是提倡孝道,缅怀祖德,承传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承传是大事!

如果传统文化断了,那是中国人的悲哀,民族也不会长久。

传统文化的延续需要传人,谁来继承传统文化呢?

继承传统文化是政府的责任,中国历代把传统文化的承传都摆在第一位。

清朝灭亡后最后这一百年,传统文化的承传乱了,大家疏忽了,造成今天社会的动乱。

所以承传传统文化是现代中国人的头等大事。

「四书」的重要性

承传传统文化首先必须落实儒释道的三个根,也就是《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和《十善业道》,这是德行的根本。

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要学习儒释道的代表著作:

儒家的代表是「四书」;佛家的代表是《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经》)、道家的代表是《老子道德经》。

在这里面,今天我们要特别介绍「四书」。

世界上真正有学问的人,知道中国文化的可贵,知道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可以救天下,可惜今天中国人自己却不晓得。

「四书」在从前是中国人必读之书。

以前中国社会的道德标准是以儒家的「四书五经」为标准,所思所做不能超越这个标准的范围。

现在,这个范围打破了,换句话说,现在没有原则、没有标准,这个不得了!

违背伦常的异端邪说都出现了。

所以今天特别应该倡导大家都来学习「四书」。

「四书」是儒家的总纲领,千经万论都离不开这个总纲领;就像《华严经》是佛家的总纲领,千经万论也都不离开《华严经》一样。

对学佛人而言,「四书」也是修学大乘佛法的重要基础。

对学道的人而言,「四书」也非常重要。

修学大乘佛法必须以小乘为基础;不扎小乘的根,大乘就没有分。

但是到了唐朝中叶以后,中国祖师大德不依小乘学了,他们用儒跟道代替小乘。

儒跟道是中国本土的学术,我们修学起来非常方便。

结果很成功,这一千三百年来,大乘八个宗世世代代都有祖师大德出现。

儒家的「四书」的确是大乘法;以「四书」为基础,直接修学大乘,就没有障碍,容易得到成就。

现在麻烦来了,修学大乘佛法的人,不但不读小乘经典,连「四书五经」也放弃了,就想直接在大乘经典上下功夫。

结果当然有许多障碍,用的功力很多,费的时间很长,却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所以今天学佛的同学,应当多念「四书」。

我们一面修学大乘,一面用儒家道家来补课,这样决定有好处,可以相辅相成。

中国从前的读书人,至少都能背诵「四书」,这是最低的底线;不但要背诵,而且要讲解;不但要讲解,而且同学之间要互相切磋琢磨、研究讨论。

研究讨论当中,理、事愈来愈明白、愈来愈清晰,自己对于一切法的想法、看法、做法自自然然就有一个标准。

古人所谓「读书志在圣贤」,读书的目的是变化气质,成圣成贤;学佛更不必说,我们学佛的志愿是要作佛,佛是大圣;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去作佛的。

有了成圣成贤的志愿,必须得落实「四书」的道德标准,才能够实现这个愿望。

「四书」的编排特色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

《论语》跟《孟子》原来是独立的,「大学」跟「中庸」是《礼记》里面的两篇,宋朝朱熹把这四种合成一部书,称之为「四书」。

从宋朝一直到清朝,这部书都非常盛行,成为读书人必读之书,政府选拔人才考试也一定要考这部书。

朱熹编「四书」的这个灵感,我猜想是从《华严经》上得来的,我们知道朱夫子当年在世,读了不少佛经。

《华严经》是佛教的圆满法门,方东美先生告诉我,《华严经》是佛学概论,是总纲领,所有一切经都是从它分出来的细节。

华严有圆满的理论,有精密的方法,后面还有表演,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是表演,就是把华严的理论和方法做出来给我们看。

「四书」就有这个味道:

《中庸》是理论;《大学》是方法;《论语》是孔子表演,他把《中庸》跟《大学》做到了,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家庭,落实在事业,他统统做到了;《孟子》也是一个表演,是孟子表演。

所以《论语》是圣人在表演,《孟子》是贤人在表演;圣人怎么落实,贤人怎么落实,「四书」讲绝了,学习传统文化可不能把这部书给忘掉。

所以儒释道三个根扎稳之后,第一部要学的是什么?

就是「四书」。

这就是你真正把路找到了,这是成圣成贤的道路。

《大学》开篇简介

「四书」开篇的几句话都是最关键的话,是全篇的宗旨,就是所谓「开宗明义」:

文章一开始就讲明主要的意思。

《大学》开宗明义就说: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提出了人性本善,这就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宗旨。

《大学》所讲的「明德」,就是《三字经》上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也是佛法所讲的「自性」。

所以「明德」是「体」,是哲学里面所讲的本体。

「亲民」是「相」,是现象。

「亲民」的「亲」是亲爱,「民」是大众,亲民的意思就是博爱大众,在佛法里面讲就是慈悲。

「止于至善」是「用」,是作用,这个作用是究竟方便,达到圆满;达到圆满才叫至善。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三句话把大道的体、相、用都说明白了,跟大乘佛法都能相通。

现在人们的情况怎么样?

现在我们的「明德」不明了。

所以老祖宗的聪明,在「明德」上头加了一个「明」字。

这个「明」字是个动词,希望把我们的明德恢复光明;这是教育的目的,要恢复明德。

以佛法来说,这是属于「自利」,就是我们自己要成就德行,成就学问。

恢复明德的方法就是要断烦恼;如果烦恼不断,明德就没有办法恢复,所以这是讲自利。

自利之后一定要「利他」,「亲民」是利他,帮助众生恢复自性的明德。

在大乘经教里面,佛常讲「自度度人」,「明明德」是自度,「亲民」是度人,然后才能「止于至善」,达到善的极处,究竟圆满。

谁做到了止于至善?

孔子做到了,孟子做到了,都是止于至善的好榜样。

以上是《大学》的总纲领。

纲领说出来之后,就要讲方法:

如何才能做到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呢?

第一个要「知止」,也就是说,在这一生当中,你要有个目标;这个目标就是你所止之处。

每个人的人生目标不同,但是这里头有个原则:

无论从事哪一种行业,一定要专、要精,这就是「知止」。

你学的东西不能学太多,不能学太杂;学得太多、太杂,就不能成就。

「知止而后有定」:

目标确立之后,心就有固定的方向,不会漫无目标地朝三暮四。

「定而后能静」:

方向确定之后,你才能静得下来。

「静而后能安」:

静下来之后,你的心就安定了。

「安而后能虑」:

心安之后,智慧就生起来了。

有定、有静、有安,这个心就生智慧,不生烦恼。

「虑而后能得」:

智慧开了之后,你就得到了成就。

这个「得」是得什么?

得「明明德」、得「亲民」、得「止于至善」,这些境界你就能得到。

纲领和方法都知道了,修行要从什么地方下手呢?

从「格物」下手;无论是世法、是佛法,都是同样的道理。

「物」是什么?

物是欲望、物欲、欲望。

世间人常讲「欲海难填」,你只要有欲望,就不能知止。

「格」是格斗,就跟打仗一样。

跟谁打仗?

跟自己的欲望打仗,要把自己的欲望打败、克服住。

欲望是什么?

贪瞋痴慢、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

我常讲的这十六个字就是欲望的范围,凡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

佛跟儒的修学道理是相通的。

佛法修学从哪里下手?

从破「烦恼障」下手,然后破「所知障」。

你看菩萨的「四弘誓愿」,第一个教你发愿、度众生的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

你要度众生之前,先要度自己,那就是明明德。

从哪里下手呢?

从第二愿下手「烦恼无尽誓愿断」,从这下手,「格物」就是断烦恼,破「烦恼障」。

其次才是「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是破「所知障」。

我们的障碍有两大类:

烦恼障和所知障,先破烦恼,后破所知;「格物」是破烦恼障,「致知」是破所知障。

这两种障碍去掉之后,你的意才诚,心才正。

然后就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效果就出来了。

无论是学佛、学儒,天天都不能够离开儒、佛。

学儒,天天不能离开孔子;学佛,天天不能离开释迦牟尼佛。

怎样才能不离开呢?

读经就不离开了。

佛经是佛陀的教诲,「四书」是孔、孟的教诲。

我们天天读经,就是天天跟他们在一起,天天听他们的教诲,天天向他们学习。

希望有生之年能够学得跟他们一模一样,那就成功了。

佛陀出现在世间,究竟目的何在?

经云:

「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所以真能离一切苦,得究竟乐者,这才叫真学佛。

释迦佛一生的行谊与孔子无二,他们达到至善,我们也希望能够达到至善。

《中庸》开篇的简介

《中庸》开宗明义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些话讲得很深!

什么叫「天命」,什么叫「性」?

这里所说的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真相是什么?

在《华严经》里讲得好,「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这个「心」就是我们每个众生本有的真心,本有的真心就叫「天命」,「天」就是自然的、固有的意思。

我们现前一念心性,这个真心本性,是遍法界的,充满整个宇宙,不生不灭,无有动摇,所谓「竖穷三际,横遍十方」。

「三际」是说时间,过去、现在、未来;「十方」是讲空间。

在无始无终的时间和无边际的空间里面,心性没有一处不遍满。

六祖惠能大师用五句话来形容这个真心本性,他说: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这就是《中庸》里面讲的「性」。

「率性之谓道」,「率」是顺从、是讲众生有感自性、自性就能有应,众生有感、自性有应。

自性的大用就是能知、能觉,见闻觉知,所以「感而遂通」,有感就有应。

这个感应,佛法里面称之为「因果」。

这个「感」是什么?

起心动念是「感」;「应」呢?

境界现前就是「应」。

因果、感应相续循环这种理,叫做「道」。

那么,就因果来说,善因感善果,恶因感恶报,这是丝毫不爽,一点也不会差错的。

这是怎么来的?

本来就是这样的,自然而然,这叫「道」。

如是因就得如是果。

「修道之谓教」,明了因果法则,你依循着因果而修,断恶修善,种善因得善果,最后你的果才能圆满。

种圆满的因就有圆满的果,这种修德跟自性的性德圆融成一体,所谓「性修不二」,这叫圣人之「教」,圣人的教诲。

《中庸》讲的理极为广深,教导我们依照自性之道而行中和。

所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能够行中和之道,天地万物就会处在自然和谐的状态。

《中庸》所讲的道理是「四书」所依据的基本原理。

不仅是「四书」,乃至整个圣贤教育,都是以这种「吾人本善之本性」为体的。

从这里可以看到,儒家的学问跟佛家所说的明心见性,都不外乎是让我们恢复、回归自己本有的明德、佛性而已。

如何开始修道呢?

印光大师有一段话说:

「其下手最亲切处,在于格物慎独、克己复礼、主敬存诚。

」这八个字重要!

「格物」就是格除物欲、战胜物欲,「慎独」是自己一人独处的时候也不会放肆、也不肯不随便,还是认真地格除自己内心的欲望,期望达到至善。

这种慎独的功夫很重要,能够慎独才会有诚意正心。

「克己复礼」:

「克己」是克服自己的习气、毛病,把自己的恶行、恶语、恶念格除干净;「复礼」是遵循古圣先贤的教诲。

这些教诲不是古圣先贤故意弄出来、制造出来禁锢我们、规范我们的。

这些教诲都是讲我们心性中本有的性德,只是我们现在不能恢复性德,也就是不能明明德,就不得不先依靠圣贤教诲来修行;等到有一天能够恢复明德,那你所做的无一不跟圣贤教诲相应。

那时候圣贤教诲就没用处了。

为什么?

全是自己的心行。

「主敬存诚」,就是心中要有诚敬,「诚敬」两个字,一分一秒都不能够失掉。

圣贤学问从诚敬下手。

《论语》开篇简介

《论语》里头第一句话,孔老夫子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是讲学习圣贤教育的喜悦。

古人读书是享受,读书最快乐!

现在人读书多苦,是个苦差事。

为什么古人读书是乐事?

因为古人读书明理之后能够变化气质。

宇宙人生、过去未来他都明白了;不但是明白,而且把他所读的书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生活行为,他当然快乐!

佛法亦复如是,把我们所修学的经论统统变成自己实际的生活行为,这就快乐,这才有法喜。

如果经典是经典,生活是生活,根本不相干,这里面怎能产生法喜?

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所学的佛法一定要把它消化;所谓「消化」,就是把它变成自己的理念、自己的见解、自己的生活行为;「化」就是变化,要变化自己的气质,这个很重要。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习」就是把你所学的应用在生活上,变成自己的生活习惯,这样就会有法喜。

「说」字同「悦」,古时候,这两个字不分,也就是我们讲的「法喜」。

「法喜」是对身心最好的滋养,能使人健康长寿,不病不老。

「法喜」是修法相应时,自然而产生的一种「喜悦」;这个喜悦与外面境界的刺激无关。

我们一般讲「苦乐」,乐跟苦是相对的,都是受外面刺激而生的:

顺自己的意思,乐欲就现前;违背自己的意思,就感到痛苦,苦恼就现前。

「法喜」不必依赖外面境界的刺激,它是从内心里面自然流露出来的。

法喜当然也有浅深不同,随着你的功夫修养加深,随着你的境界提升,法喜的程度都不相同。

法喜并不是学佛才有,世间法里面也有。

为什么?

因为心清净的时候就有法喜。

这种从内心涌出来的喜悦能够达到很深,所以佛法里面常讲「法喜充满」。

第二句也很重要,「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朋」是志同道合的同学或朋友,经常不断的有同学在一起互相切磋琢磨,就不容易退转。

我们很难常常跟老师在一起,跟同学就可以常常在一起。

跟老师不太好意思辩论,有时纵然不认同老师所说的话,也不敢争辩;跟同学就可以辩论,那就无所谓。

所以要想道业成就,同学比什么都重要。

老师只是指路,所谓「一日为师」,指出一条明路给你走;但是路很长,必须你自己去走。

如果只是一个人走,很孤单;如果有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则可以结伴同行,互相激励。

菩提道上也不例外,一定要有同参道友,至少一个星期有一次聚会。

借不到道场的话,在自己家里也行,每星期聚会一次,研究讨论佛法。

这个星期在张三家,下个星期在李四家。

在家里研究讨论还有其他的好处:

如果你有家人不信佛,平常讨厌你们学佛,但是看到你的朋友来了,当然不好意思得罪朋友。

你们在高谈阔论佛法的时候,他在一旁听到了,可能会觉得佛法有道理,这就把家人也度了。

如此,单靠自己度不了家人,找一些同学来度家人。

家里人都度了,渐渐地邻居也会得度,这是自利利他。

所以学佛不能一个人孤孤单单在那里学,闭门造车,那很痛苦,法喜生不起来。

所以《论语》你看,把这两句话摆在最前面,用意非常深!

这是讲初发心,如何保持法喜,保持精进不懈。

 

《孟子》开篇简介

《孟子》第一篇是孟子去见梁惠王,梁惠王见到了,头一句问他话,就问:

「先生,你到我的国家来,能够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好处、利益?

」孟子回答得很好:

「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主张力行仁义,不愿意谈论利益。

讲到最后,结论是: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上」是君王,「下」是百姓,从上到下都在追求功利,这个国家就很危险了!

诸位想想,一个家庭里面,如果夫妻、父子、儿女都在互相竞争利益,这个家庭还成一个家吗?

那就不成为一个家了。

如果一个国,上下都在竞争利益,这个社会还会安宁吗!

今天最大的麻烦在哪里?

全世界的教育都是教人竞争,而且是不择手段的竞争!

你说这怎么办?

大家不讲道义,只着重在功利:

有利就是朋友,没有利就是敌人;有利就连手,没有利就消灭对方,这是祸患无穷的做法!

今天不只是「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而是举世之人都在竞争财利,举世危矣!

如果只是一个国家遭受危难,还有别的国家在,我们还可以移民,还可以避免。

今天是全世界都遭受危难,你说这个事情多么可怕!

我们看到美国小学生、中学生犯罪的记录,真的很惊人!

美国是个科学文明发达的国家,他们经常有调查统计数字公布,世界上其他国家地区,都有这种类似的情形,但是没有数字报导,不知道其严重性到了什么程度。

其实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这个问题已经非常非常的严重了!

为什么事情会演变成这样?

因为疏忽了人文教育,大家不再讲仁义道德了,儿童从小就教竞争;好像不竞争,人就活不下去,要想活下去,一定要竞争。

这种功利主义的思想已经深植青少年的内心,这样发展下去,实在非常可怕!

要挽回这个劫运,一定要从人心开始,所以孟子强调,一定要讲仁义道德。

那就是把教育摆在第一位,这个教育是伦理教育、道德教育、因果教育和圣贤教育。

推行这四种普世教育,这个世界才有救。

结语:

承传传统文化必读「四书」

由上述的简介可知,「四书」包含的内容极其广泛、深刻,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精华,其重要性非比寻常,称之为中国人的「圣经」亦不为过。

XX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宋太祖赵匡胤的宰相赵普说:

「半部《论语》治天下。

」半部《论语》就能治理天下,何况是「四书」!

「四书」不但对古代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对现代社会也具有积极指导的意义和重要参考的价值,能使个人身心安乐,家庭美满,事业顺利成功,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富强康乐,世界永续和平。

今天我们发大心承传传统文化,正如宋朝大儒张载所说的: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要达成这样伟大的使命,就必须要学习「四书」,认真落实。

如果今天中国人能够普遍运用「四书」以及大乘的智慧,那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能够早日实现,中国梦必然圆满。

最后,祝福大家身心健康,吉祥如意!

祝福国家风调雨顺、富强康乐!

祝福世界安定和平、永续大同!

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