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子绕线机控系统的串联滞后超前校正设计.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286074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1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转子绕线机控系统的串联滞后超前校正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转子绕线机控系统的串联滞后超前校正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转子绕线机控系统的串联滞后超前校正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转子绕线机控系统的串联滞后超前校正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转子绕线机控系统的串联滞后超前校正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转子绕线机控系统的串联滞后超前校正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转子绕线机控系统的串联滞后超前校正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转子绕线机控系统的串联滞后超前校正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转子绕线机控系统的串联滞后超前校正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转子绕线机控系统的串联滞后超前校正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转子绕线机控系统的串联滞后超前校正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转子绕线机控系统的串联滞后超前校正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转子绕线机控系统的串联滞后超前校正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转子绕线机控系统的串联滞后超前校正设计.docx

《转子绕线机控系统的串联滞后超前校正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子绕线机控系统的串联滞后超前校正设计.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转子绕线机控系统的串联滞后超前校正设计.docx

转子绕线机控系统的串联滞后超前校正设计

课程设计任务书

学生姓名:

殷伟冬专业班级:

自动化0907班

指导教师:

刘志立工作单位:

自动化学院

题目:

转子绕线机控制系统的串联滞后超前校正设计

初始条件:

已知转子绕线机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是

要求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包括课程设计工作量及其技术要求,以及说明书撰写等具体要求)

1、MATLAB作出满足初始条件的最小K值的系统伯德图,计算系统的幅值裕度和相位裕度。

2、前向通路中插入一滞后超前校正装置,确定校正网络的传递函数。

3、用MATLAB画出未校正和已校正系统的根轨迹。

4、用Matlab对校正前后的系统进行仿真分析,画出阶跃响应曲线,计算其时域性能指标。

5、课程设计说明书中要求写清楚计算分析的过程,列出MATLAB程序和MATLAB输出。

说明书的格式按照教务处标准书写。

时间安排:

任务

时间(天)

审题、查阅相关资料

1

分析、计算

3

编写程序

1

撰写报告

2

论文答辩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

年月日

 

转子绕线机控制系统的

串联滞后-超前校正设计

1串联滞后-超前校正原理

串联滞后校正兼有滞后和超前校正的优点,校正后系统响应的速度也较快,超调量较小,同时抑制高频噪声的性能也好。

当被校正的系统不稳定,并且要求校正后系统的响应速度、相角裕量和稳态精度较高时,以采用串联滞后超前校正为宜。

该方法利用滞后超前校正器的超前部分来增大系统的相角裕量,同时有利用滞后部分来改善系统的稳定性能。

超前校正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超前相角补偿系统的滞后相角,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如增加相角裕度,提高系统稳定性能等。

但是串联超前校正给系统中频段增加理论上不超过90,实际上一般不超过65的相角,提高系统的稳定裕度,但降低了抗干扰性能(高频)。

串联滞后-超前校正的设计步骤如下:

(1)根据稳态性能要求确定开环增益k,并绘制未校正系统的伯德图。

(2)选择校正后的截止频率

(3)确定校正参数

(4)确定滞后校正部分的参数

(5)确定超前部分的参数

(6)将滞后校正部分和超前校正部分的传递函数组合在一起,即得滞后-超前校正的传递函数为

(1-1)

(7)绘制校正后的伯德图,检验性能指标。

2校正前系统稳定情况分析

校正前系统的伯德图

由已知的条件,校正前的传递函数可以整理为

(2-1)

当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为

则待校正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2-2)

上式为最小相位系统,用matlab画出的未校正前的伯德图为

Num=900;

Den=[120750];

Bode(num,den)

Grid

得到图1如下:

图1系统校正前的伯德图

未校正前的系统裕度

用matlab求校正前的相角裕度和幅值裕度,程序为

G=tf(900,[120750]);

[kg,r]=margin(G)

运算后得到结果:

kg=r=很显然,r远远小于55度

 

校正前的根轨迹

用matlab求校正前的根轨迹,程序为:

Num=[1]

Den=[120750]

Rlous(num,den)

Title(‘校正前根轨迹图’)

图2系统校正前的根轨迹图

 

3基于伯德图后的超前滞后校正

确定滞后-超前校正的传递函数

1)选择校正后的截止频率

若性能指标中对系统的快速性未提明确要求时,一般对应

的频率作为

,从图3可以看出

图3

2)确定校正参数β

确定校正参数

由超前部分应产生的超前相角而定

,又

故β=

3)确定滞后校正部分的参数

,一般取

因此滞后部分的传递函数为

(3-1)

4)确定超前部分的参数

,过点

作20db/dec直线,由该直线与0dB线交点坐标

确定

因此超前部分的传递函数为:

(3-2)

5)将滞后校正部分和超前校正部分的传递函数组合在一起,即得滞后-超前校正的传递函数为:

(3-3)

所以系统校正后的传递函数为:

(3-4)

校正后系统稳定情况

校正后系统的伯德图

校正后的伯德图,程序为

Num=[19172700900]

Den=[59486]

Bode(num,den)

title('系统校正后的伯德图')

校正后的系统伯德图如图4

图4校正后的系统伯德图

校正系统的幅值裕值

用matlab求校正后的幅值裕值,程序如下:

G=tf(900*[31],[59486750])

[kg,r]=margin(G)

运行后得到结果如下:

k=,

符合要求。

 

用MATLAB画出校正后的根轨迹图,程序如下:

Num=[31]

Den=[59486750]

Rlocus(num,den)

title('系统校正后的根轨迹图')

用matlab画出校正后的根轨迹图如下:

图5校正后的根轨迹图

 

4校正前后的性能比较

用MATLAB绘制系统校正前后阶跃响应曲线,程序为:

num1=[900];

den1=[12075900];

num2=[19172700900];

den2=[5948675900];

t=[0:

:

];

[numc1,denc1]=cloop(num1,den1);

y1=step(numc1,denc1,t);

[numc2,denc2]=cloop(num2,den2);

y2=step(numc2,denc2,t);

plot(t,[y1,y2]);

grid;

gtext('校正前');

gtext('校正后');

图6校正前后对比图

由图可以看出,校正前系统不稳定,加入滞后-超前校正后,系统稳定,超调量很小,从始至终系统将接近一条直线,反应速度也比前的快。

系统的各项指标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满足了系统要求。

 

5课程设计小结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让我收获良多,首先学会了超前滞后校正的原理,其次教会了我如何使用matlab绘制伯德图和根轨迹图形,锻炼了我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做此次课设,首先需要运用自己已经学过的知识,比如如何定参数,以及伯德图的绘制和根轨迹的绘制。

还要学会自己动手编写程序,熟悉掌握matlab软件。

这次校正系统的设计,我不但运用了以前在书本上学过的知识,还运用了新的软件——MATLAB软件,在此之前我们并没有学过MATLAB软件的运用,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终于用MATLAB软件实现了所要求的功能。

通过动手实践也让我对校正方法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这绝对是对自己自控知识的巩固与提高。

MATLAB软件的强大功能确实令人兴奋,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它将会扮演重要的角色。

通过此次课程设计,我还发现自己以前所学的知识不牢固,需要重新细细琢磨和研究。

这样才能在面对的问题来临时有一定的思路,并指导我去慢慢逐步完成并解决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1]胡寿宋.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版).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1

[2]黄忠霖、周向明.控制系统MATLAB计算及仿真实训.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3]翁贻方.自动控制理论(第二版).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4]王万良.自动控制原理.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5]赵广元.MATLAB与控制系统仿真实践.北京:

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本科生课程设计成绩评定表

姓名

性别

专业、班级

课程设计题目:

课程设计答辩或质疑记录:

 

成绩评定依据:

评定项目

评分成绩

1.选题合理、目的明确(10分)

2.设计方案正确、具有可行性、创新性(20分)

3.设计结果(例如:

系统设计程序、仿真程序)(20分)

4.态度认真、学习刻苦、遵守纪律(15分)

5.设计报告的规范化、参考文献充分(不少于5篇)(10分)

6.答辩(25分)

总分

最终评定成绩(以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评定)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