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提纲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18提纲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295511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39.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识提纲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18提纲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知识提纲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18提纲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知识提纲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18提纲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知识提纲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18提纲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知识提纲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18提纲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知识提纲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18提纲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知识提纲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18提纲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知识提纲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18提纲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知识提纲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18提纲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知识提纲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18提纲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知识提纲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18提纲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知识提纲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18提纲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知识提纲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18提纲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

《知识提纲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18提纲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识提纲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18提纲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知识提纲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18提纲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

知识提纲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18提纲知识点归纳总结

【知识提纲】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1-8提纲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结束分裂,隋的统一(581--618)

1.隋朝的建立:

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朝的统一:

589年,隋文帝杨坚灭陈,统一了全国。

3.统一的意义:

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大趋势。

4.灭亡:

618年(隋炀帝二世而亡)

二、励精图治,开皇之治(隋文帝的措施)

1.经济上:

发展经济,编定户籍,统一南北货币和度量衡制度;

2.政治上:

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3、开凿运河,贯通南北

4、开通大运河(隋炀帝)

从605年开凿

①目的: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②路线:

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③长度和地位:

全长2700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④四个组成部分: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⑤连接五条河流: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⑥开通的作用(意义和影响):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消极作用:

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四、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

选官重门第,轻才能,不利于国家发展。

2.过程:

①隋文帝:

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②隋炀帝:

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②完善:

唐太宗:

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最为重要。

武则天:

首创殿试和武举。

3.影响:

(积极方面)

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②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③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持续了1300多年。

五、短暂繁盛,隋的灭亡

1.时间: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2.原因: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得人民忍无可忍,终于导致农民起义(山东最先爆发)

3.表现:

①修建一系列重大工程,如营建东都、开凿大运河等,劳民伤财。

②隋炀帝好大喜功,纵情享乐,奢侈无度,不恤民力,如多次巡游。

③三次征辽东,迫使农民服兵役。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一、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1.618年,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2.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

次年改国号为“贞观”,

3.贞观之治:

(1)治国思想:

①他吸取隋亡的历史教训

②他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③任用贤能。

唐太宗广纳贤才,有敢于直言的魏征(著名谏臣);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房谋杜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2)治国措施:

政治上: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首创于隋朝);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经济上: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军事上:

唐太宗时期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3)治国成效:

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强盛,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二、女皇帝武则天

1、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2、武则天治国措施的影响:

后来的“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三、开元盛世

1.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又称“唐明皇”,年号“开元”。

2.开元盛世:

(1)原因:

唐玄宗即位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任用贤相姚崇和宋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

(2)改革措施:

①政治上: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②经济上: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③文化上:

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3)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成为“开元盛世”。

 

【探究】封建社会的主要盛世及其共同点

①西汉的“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的盛世局面、②东汉的“光武中兴”③隋朝的“开皇之治”④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原因:

①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是盛世局面出现的前提和基础②政治的清明和政策的稳定是盛世局面的保证③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④统治者的勤政爱民、励精图治

现实意义: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社会经济发展;②合理调整统治政策,促进经济发展;③重视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任用,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④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并重,确立民本思想,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创建和谐社会。

第3课盛唐气象

1、经济的繁荣

1、农业:

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出现了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重视兴修水利。

2、手工业:

纺织业品种繁多丝织工艺水平最高,蜀锦冠于全国;

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的青瓷、 邢窑的白瓷、唐三彩最有名。

3、商业:

长安城人口百万,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有市:

商业区和坊:

居民区)

二、民族交往与融合

1、政策:

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唐太宗被各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意为各族共同的君主。

2、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1)唐太宗时期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

(2)唐朝与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关系密切,如唐玄宗封其渤海首领为渤海郡王;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3)唐朝还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唐太宗)和北庭都护府(武则天),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4)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藏族的祖先)赞普松赞干布。

(《步辇图》)作用:

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唐中宗时,将金城公主嫁尺带珠丹(赤德祖赞)。

(唐蕃会盟碑)

【探究】唐朝采取了哪些方式,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

①设置机构:

唐太宗和武则天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今新疆地区)

②和亲政策:

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③军事进攻:

唐太宗打败东突厥;

④册封制度:

唐玄宗封回纥、靺鞨、南诏首领;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唐朝的社会风气特点:

积极开放、兼容并包,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影响,尚武风气盛行.

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1.唐诗:

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流传至今的有两千多位诗人的近五万首诗歌。

诗人

生活的时代

作品主要特点

李白“诗仙”

盛唐

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

杜甫“诗圣”

唐由盛转衰

悲愤凄婉,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有“诗史”之称

白居易

中唐

平易近人,通俗易懂

2.书法:

唐朝最著名的书法家是颜真卿(端正劲美,雄浑敦厚,代表作品《颜氏家庙碑》)、柳公权(方折俊丽,笔力劲健)和欧阳询(代表作品《九成宫醴泉碑》)。

3、绘画:

唐朝最著名的画家是阎立本和吴道子(画圣)。

阎立本善长人物故事画,代表作品《步辇图》特点是形态各异,神形兼备。

吴道子代表作品《送子天王图》,特点是落笔雄劲,风格奔放。

【探究】隋唐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辉煌的文化?

①经济繁荣为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②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为文化的发展创造条件;③各民族间和对外交流的频繁,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第四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1)遣唐使:

(政府行为)

目的:

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作用:

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鉴真东渡:

(民间交往)

概况:

唐玄宗时期,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第6次才成功。

影响:

在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贡献。

(设计唐招提寺)

(3)唐朝与新罗的关系:

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新罗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朝鲜音乐也传入中国。

(双向交流)

三、玄奘西行:

(民间交往)

(1)概况:

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历尽艰辛,西行天竺学习佛法,在那烂陀寺学成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国。

影响:

①带回大量佛经,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②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往的珍贵文献。

四、玄奘和鉴真身上都具有都有坚定信念,百折不挠的精神

五、交流频繁的原因(吸引世界各国来华的原因)

A、唐朝政权强大,国家统一,社会安定;B、唐代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C、玄奘、鉴真等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D、唐朝海陆交通发达。

六、唐朝的对外政策:

对外开放和友好交往的政策。

▲▲▲

对我们今天的启示:

A.一个国家只有经济发达,文化先进才能对于国外产生辐射力和吸引力.B.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积极交流才能有所得益,有所进步.

第5课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

1、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弱的转折点)(755---763年)

(1)过程:

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763年被平定。

(2)影响:

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从此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唐末农民起义:

1.黄巢起义

(1)背景①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②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发生了大规模起义。

(2)过程:

黄巢率领起义军攻入长安,建立大齐政权

(3)影响:

给唐朝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

三、唐朝灭亡:

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我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四、五代十国:

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影响:

五代十国虽然是一个政权分立的时期,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

▲结合唐玄宗的前半生和后半生的不同作为,谈谈启示?

①取得成就时,我们要保持戒骄戒躁的恭谨态度;②艰苦朴素的作风不能丢;

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④亲贤臣,远小人。

 

第六课北宋的政治

1、北宋的的建立

1.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陈桥驿兵变和“黄袍加身”)

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军事上(目的:

解决武将专权的积弊)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2.政治上(目的:

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加强皇权)

中央:

设副宰相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权力(分化事权);

地方:

①派文臣担任知州,知州实行三年一换制度②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3.财政上(目的:

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①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②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意义:

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三、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目的: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措施:

A、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B、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影响:

A、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拥兵自重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稳定B、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C、(消极作用)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四、北宋政治的特点

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②分化事权,内外相制;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宋朝的时代特点:

政治上:

多民族政权并存的时代 经济上:

经济重心南移

 

1、两宋时期各族政权比较表:

(多民族政权并存的时代)

政权

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成

灭亡时间

被哪个政权所灭

契丹

10世纪初

耶律阿保机

上京临潢府

1125

北宋

汉族

960

赵匡胤

东京

1127

西夏

党项

11世纪前期

元昊

兴庆府

1127

蒙古

女真

1115

阿骨打

会宁

1234

蒙古

南宋

汉族

1127

赵构

临安

1276

二、各政权关系特点:

“战”与“和”

重要事件:

(1)北宋与辽关系:

1.宋太祖时,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

2.宋太宗时,北宋先攻后采取防御政策。

3.宋与辽──澶渊之盟

宋真宗统治时,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澶州之战宋军击退辽军。

战后双方订立盟约,史称为“澶渊之盟”。

内容:

辽宋议和,辽军撤回,宋给辽岁币。

意义:

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是辽与北宋在双方力量相对均衡的条件下互相妥协的产物:

对辽,积极:

使辽兵脱险,得到了岁币,利于国家建设发展。

对北宋,消极:

是一个屈辱的合约,“岁币”成为了人民的负担。

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

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不仅双方边境地区的生产得到发展,而且还彼此贸易。

(2)、宋与夏和战

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宋交战,后来议和:

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此后宋夏贸易兴旺。

(3)金和南宋的对峙

1.女真杰出首领阿骨打建立金。

金灭辽,又于1127年灭北宋。

1127年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2.南宋初年,金军南下,抗金名将岳飞收复建康,后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

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威胁其统治,就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了岳飞。

3.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后来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南宋统治者满足现状,偏安江南一隅。

   

【想一想】如何评价岳飞抗金?

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

1.史论结合,有理有据;2.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经行评价;3.全面客观评价不能以偏概全。

正面:

岳飞抗金为南方地区创造了相对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让南方人民免受战争灾难,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维护了南宋人民的利益;受历代人民尊重。

反面:

岳飞抗金斗争顺利发展时候,奉命班师回朝,表现了他忠于封建统治者的一面

但总体来看岳飞仍是忠君爱国的抗金名将,人民心目中的英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