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最新审定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298155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55.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最新审定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学年最新审定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学年最新审定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学年最新审定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学年最新审定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学年最新审定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学年最新审定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学年最新审定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学年最新审定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学年最新审定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学年最新审定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学年最新审定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学年最新审定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学年最新审定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学年最新审定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学年最新审定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学年最新审定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学年最新审定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学年最新审定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学年最新审定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最新审定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docx

《学年最新审定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最新审定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最新审定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docx

学年最新审定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

5 秋天的怀念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的艺术形象,感悟作者的意图。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母亲的思念、忏悔和自责之情。

2.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坚强成长的品质。

重点

深入文本,圈画、朗读、品味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语句,领悟文中蕴含的深沉无私的母爱。

难点

仔细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了解作者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诵读法、品析法、精段阅读法、资料助读法。

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枫叶似火,硕果累累,秋天的美别具一格,秋天的美实实在在,秋天的许多事物都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也会让我们产生某种怀念的情绪。

著名作家史铁生就在秋天里产生了怀念之情,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文《秋天的怀念》。

课题解读:

由秋天的故事引发对母亲的怀念。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1951~2010),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1.初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首先让学生放声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然后默读,让学生带着任务有目的地去浏览,捕捉课文中有用的信息。

2.默读思考。

(1)试着给文章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母亲强忍疼痛,激励安慰因双腿瘫痪而暴怒绝望的儿子。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

秋日的一天,已重病缠身的母亲为宽慰儿子,和儿子约定去北海看花,但未能实现,临终的母亲对子女无比牵挂。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

在母亲去世后又一个秋日,作者与他的妹妹一起去北海看了菊花,表达了对母亲的无比怀念。

(2)课文里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

母亲

“我”

第一次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不,我不去

第二次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

第三次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3)作者的生活态度前后有什么改变?

(勾画出表现作者对生活态度发生变化的语句)

“我可活什么劲”(绝望) “要好好儿活”(再生)

师:

是谁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产生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

(母亲)

结尾句: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要好好儿活。

(4)通过读课文,你怎么理解:

“母亲爱花,更爱双腿瘫痪的儿子”?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爱花,她更爱儿子?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央求般的神色。

“央求……喜出望外……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

‘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1.朗读完课文,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脾气的人?

“我”性情暴躁、脾气暴怒。

2.如何理解“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这句话表面上写的是劝慰“我”,不使我失去生活的勇气,但实际上母亲说的是“俩”,母亲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病,但为了让儿子好好活着,先自己好好活着。

对于母亲这些话外话的意思,“我”因为自己的原因,根本就没有想过,直到后来“我”才知道。

3.品读课文,体会“挡、躲、扑、抓、忍”等字词的用意。

这几个动词,突出地表现了母爱是理解、是宽容、是牵挂、是呵护、是担忧、是细心。

母亲挡在窗前,是要挡住儿子看到落叶想要死的心。

一个“躲”字写出了母亲对儿子的一片理解。

母亲扑下去的一定是儿子想要去死的念头;抓住的是儿子想要死的念头,她想抓住儿子,怕他轻生;忍住儿子的抱怨,忍住儿子的病痛给自己的双重打击,更忍住病入膏肓的实情……所有这一切都是告诉儿子要“好好儿活”。

4.体会“我”和母亲不同的态度和心情。

我:

什么时候?

好吧,就明天。

哎呀,烦不烦?

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母亲:

憔悴的脸上;央求般;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

“我”对于看花漫不经心、马虎应付、无所谓,而母亲却喜出望外、兴奋投入、高兴得不知所措。

母亲为“我”终于肯出去走走而高兴,为“我”肯面对生活而高兴,为未来的希望而高兴,体现了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

5.如何理解“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母亲像做错事的孩子,小心翼翼,生怕刺激了“我”使“我”想起自身的残缺,影响心绪。

6.文中的四个省略号各自有什么作用?

第一处: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表示重复语言的省略。

(前边有了讲述,这里不再赘述。

)指导朗读时,要让学生带点哭腔为好。

第二处:

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

“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

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一方面表达了母亲过分的快乐,另一方面更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已经无所不在,竟然连在说话方面的用词都注意到了,所谓“爱之深”。

在指导朗读时要让学生带着高兴的语气读出话说一半突然停止的感觉。

第三处: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

“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表示话未说完。

这既是母亲临终前的牵挂,更是母亲对邻居们的重托,从而更体现出了母爱的伟大。

要让学生读出母亲心事重重、临终托孤时请求的语气。

第四处: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表示语意未尽。

既是“我”和妹妹对母亲的深深怀念,更表示出“我”和妹妹懂得了母亲话语的深意,已经领会了人生的真谛。

要读出作者坚定的态度来。

7.“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朗读描写菊花的句子,找出形容菊花的品质的词语。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淡雅”、“高洁”是母亲的写照,“热烈而深沉”是伟大母爱的写照。

8.“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我”懂得了什么?

盛开的菊花犹如坚强勇敢地活过来的“我”,艳丽的色彩是对“我”成功人生的描绘,“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而菊花却成为了“我”怀念母亲永远的寄托。

9.文中多次提到菊花,有何用意?

母亲带“我”看花,表现了母亲对生命的热爱。

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珍贵品质的真实写照。

菊花的热烈深沉,是伟大母爱的写照。

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深切缅怀。

秋天是个多情的季节,最易让人产生怀念之情,尤其是当秋菊怒放时。

今天,让我们继续陪同作者去看菊怀人吧!

(齐读课题)

上节课,我们已经对作者史铁生的遭遇和经历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谁能用简洁的语言和我们分享一下你上节课的收获?

1.文章写了哪四件事,表露出什么样的感情?

(1)“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

抓住作者对母亲神态、动作的描写。

“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注意我,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体会母亲抚慰“我”的细致和体贴。

抓住作者对母亲语言的描写“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2)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

“整宿整宿”、“翻来覆去”,体会母亲的坚强与无私。

(3)母亲央求“我”看花。

“央求、喜出望外、高兴、絮絮叨叨、敏感”描写了母亲情感的变化,表现了母亲深沉而无私的爱。

朗读时随母亲心情的变化语速时而缓慢,读出央求的语气,时而欢快,读出如释重负,充满希望的语气,结尾时欢快的语调要戛然而止,在朗读中幻化出母亲因失言而重陷痛苦的现实与无奈中的画面。

(4)母亲的临终嘱托。

想象母亲生命垂危时对两个孩子的无尽的牵挂。

朗读时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勾画出一个形容憔悴,为儿子付出全部自己却病得大口大口吐血,临终前却依然挂牵着自己的孩子的普通却伟大的母亲形象。

2.找出描写母亲语言的句子,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1)常说的话。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

“总是”一词,表现母亲时时把带“我”出去当作一件重要的事,而根据“我”身体的实际,除了看花,母亲没有办法想出第二种更让“我”觉得可以干的事情来。

(2)双关的话。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表面上写的是劝慰“我”,不使“我”失去生活的勇气,但实际上母亲说的是“俩”,母亲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病,但为了让儿子好好活着,先自己好好活着。

对于母亲这些话外话的意思,“我”因为自己的原因,根本就没有想过,直到后来“我”才知道。

(3)多说的话。

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

“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

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絮絮叨叨”一词,表现了母亲因为儿子的答应而显得有些不知所措,以下的很多话,都是不知所措的表现,以至于说漏了嘴。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这一句,一方面表达了母亲过分的快乐,另一方面更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已经无所不在,竟然连在说话方面的用词都注意到了,所谓“爱之深”。

(4)最后的话。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

“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母亲的一生最牵挂的就是“我”和妹妹,她在生命的最终,“呼吸困难”、“昏迷”的时候,她想到的只有“我”和妹妹,于是,一幅伟大母亲的图画就这样赫然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3.仔细阅读最后一段话,作者为什么浓墨重彩地写了这些菊花?

之所以浓墨重彩地写这些菊花,也正是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怀念,菊花中有母亲的音容笑貌,菊花中有母亲的殷切嘱托: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文章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写母亲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对“我”百般抚慰;第二部分写母亲在准备带“我”去看菊花时却永远离开了人世;第三部分写“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去世前没有说完的话。

文章用大量笔墨写母亲对“我”的关爱。

当“我”发脾气时,母亲总是“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还有那小心委婉的话语,像春风一样抚慰着“我”受伤的心灵,尤其母亲那含泪带血的话语: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更是凄楚动人。

接着,作者又详细描述了母亲准备带“我”去北海看菊花的情景。

母亲的神态、动作、语言,被描写得细腻生动、真切感人。

一个一心为孩子,坚毅刚强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

本文讲述了一位虽重病缠身,仍体贴入微地照顾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在临终前还在挂念儿女的母亲的故事。

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

1.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

为了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比如“我”的暴怒与母亲的体贴,“我”的绝望和母亲的坚强……多重对比,不仅使母亲的形象更加坚强、伟大而且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愧疚、热爱及怀念之情。

2.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母亲的内心活动,而是通过细腻的动作、神态描写来使读者体会到母亲的心情。

3.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最后一段中的一连串排比句表面上是在描写北海菊花的美丽,实际上是用象征的手法,赋予菊花深刻的含义,是对母亲生前那句“好好儿活”的深情解读。

那多姿多彩的菊花就象征着人生百态——或淡雅、或深沉、或热烈激情,或圣洁崇高,但不管哪一种都应该活出一种姿态,活出自己的滋味,活出自己的个性,活出自己的尊严,活出自己的价值!

绽放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花!

怀念→母亲

爱“我”

课堂上,老师应该把课堂这个大舞台交给学生,让他们有机会吐露心声,让他们无拘无束地说。

我在上《秋天的怀念》这课时设计了几种说话的方式:

自由说、补充说、选择说。

让学生人人都说,人人都有体会,人人都有收获,改变了课堂教学以往以教为主、以学为辅的教学模式,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以动带静,以优促差。

全班同学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高了。

文章中重点、难点在学生无拘无束地说的过程中得以消化,更重要的是语言表达能力在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过程中得到了提高。

6 散 步

知识与技能

理解重点语句的内涵,仔细揣摩一些语句展示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阅读去品味文中画面的温馨和细节的动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通过几个细节的描绘,来展示一家三代之间真挚而深沉的爱。

重点

学会品味优美的语言,字里行间露出浓重的“爱”,整体感悟课文。

难点

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出来的亲情美。

朗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学生

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老师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有人说,幸福的家犹如港湾,让我们的心疲惫时靠岸;有人说,浓浓的亲情犹如甘泉,滋润我们枯涸的心田。

家因为有了真爱而温馨,因为有了亲情而美好。

那么,家究竟是什么呢?

是一所老房子,是一张旧照片,还是一种挥之不去的记忆?

今天我们来学习《散步》。

让我们跟随作者去进行一次别样的心灵之旅。

莫怀戚(1951—2014),男,汉族。

笔名周平安、章大明。

当代作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作协副主席。

重庆人。

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

其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

著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1.教师可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散步的人物有:

母亲、我、妻子、儿子

(2)散步的地点是:

田野

(3)散步的季节是:

初春

(4)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

分歧(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3.根据以上要点,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

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本文讲述了一家四口在初春时节到田野散步,路上发生了“分歧”,最后他们用亲情和爱,解决了散步途中的“分歧”。

1.研读课文,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散步中产生了怎样的分歧?

“我”带着母亲、妻子和儿子在一个初春的季节里到田野去散步。

母亲身体不好,要走大路,儿子觉得小路有趣要走小路。

(2)母亲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

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况且母亲身体不好。

文中第2自然段交代了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埋下伏笔。

(3)“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

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

本段中告诉了我们: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在这个家庭中,“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

(这个祖孙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这四种亲情纠缠在一起,而他们又取决于“我”,所以“我”感到了作为中年人责任的重大。

(4)“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结果是“我”顺从了母亲,母亲则顺从了自己的孙子,这一结果充分显示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我”作为“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一代,恪守孝道,值得赞美;母亲作为年迈的老人,却不顾自己的身体,关心下一代成长,爱幼之情跃然纸上;妻子的无声支持,其“贤惠”的品质也值得赞美。

(5)文章的最后一句:

“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有什么深刻含义?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一边是风烛残年的母亲,一边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都需要我们的照顾和关心。

所以从表面上看,这表现了中年人肩负着既要扶老又要携幼的人生责任;从深层的意思看,这里的“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母亲”代表着过去,“儿子”代表着未来,所以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则象征着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

文章的结尾,用象征的手法,使文章的思想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意蕴更深刻。

2.再读课文,研讨赏析。

《散步》这篇散文,从写法上来讲,以小见大,是一篇公认的美文。

除了美在文章的立意、主旨外,就文章的文字本身来说,也有许多“美点”可寻。

同学们可找出最喜欢的语句和段落大声自由朗读,进一步感受文章的美。

教师可先举一个例子:

文章的开头很美,美在开门见山,美在一开始就是“我们在田野散步: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个简洁而富有诗意的镜头。

你们还能在文章中找到其他的“美点”吗?

学生分组开始小组讨论,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1)美在对春景的生动描写。

如①: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这些景物为人物增添了色彩,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②:

“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优美迷人的田园风光,一家人在此散步,感情和谐、景色宜人)

(2)美在文章多处出现比较对称、意蕴丰富的语言,读起来给人以美感。

如①: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

②“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一个“熬”字,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这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④“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这一句表现了妻子的贤惠。

“在外面”这个限制语用得好,令人想到“在家里”就可能不是这样了,很可能“我总是听她的”。

一种和谐的家庭氛围充分地体现出来)

3.想想看,在家庭生活中,你与父母有过分歧吗?

当时你是怎么处理的?

学了这篇文章后,你觉得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你该怎样做?

(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师及时鼓励、表扬。

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开篇点题,写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

写散步时的环境情趣,表现亲情,化解分歧,体现“我”的使命感。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

写合理解决分歧,散步愉快进行。

本文通过选取一家人祖孙三代在田野里散步这个生活侧面,生动地展现了这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散步》的语言平易朴实,然而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如同橄榄一般,越嚼越觉得有滋味。

下面从三个方面作具体分析。

(一)情趣盎然。

文章中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

散步时儿子的话中也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二)含义丰富。

文章以轻衬重,突出了“尊老爱幼”的重大意义,还写出了中年人已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正在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谱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篇章。

(三)意在言外。

第四自然段通过对初春秀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

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这句话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现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

散 步

音韵美:

整齐匀称

景色美:

南方初春的田野 新绿 嫩芽

咕咕的冬水 金色的菜花 桑树

水波粼粼的鱼塘

情感美:

我 走大路 委屈儿子 顺从母亲——尊老

母亲 走小路 疼爱孙子——爱幼

本课教学,我将朗读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反复吟咏,最终用朗读表达自己对文本的感悟,对亲情的感悟。

7* 散文诗二首

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中遇到疑难语句或意蕴丰富的形象,可以采用质疑讨论的方法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诵读中,体会文中浓浓的母子情。

重点

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难点

体会散文诗的写作特色。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1.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2.作者冰心的简介。

3.课文录音。

4.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5.制成PPT演示文稿。

2课时

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是一首母爱的颂歌。

母爱是世上最伟大、最崇高、最美好的情感。

它不会因为时空的流转而改变。

同学们,当你沐浴着母爱的光辉时,你是否想过应该用什么方式来回报母亲的爱呢?

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

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

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

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

代表作有《新月集》和《飞鸟集》等。

1.学生自由朗读,先确定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母爱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例句: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孩子的调皮、快乐)

(2)“你要是叫道:

‘孩子,你在哪里呀?

’”(母亲的焦急惦念)

(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母亲的嗔怪、担忧、焦虑和欣喜)

(4)“‘我不告诉你,妈妈。

’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孩子的淘气、撒娇和对母亲的爱恋)

2.小组赛读,每组代表选择自己喜爱的段落朗读。

3.齐读,再次感受语言美。

1.《金色花》写了“我”和妈妈的哪几次嬉戏?

三次嬉戏:

母亲做祷告时,“我”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母亲读书时,“我”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母亲去牛棚时,“我”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2.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

孩子:

天真可爱、活泼淘气、孝顺机灵、天性善良。

母亲:

关爱孩子、沉静安详、善良慈爱、有修养,有生活情调、有虔诚的信仰。

3.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

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

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为了瞒着妈妈。

4.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当妈妈一整天都找不到儿子,那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责怪孩子,但责怪中透出的是至真的母爱。

5.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一是印度人喜欢用花比喻儿童;二是泰戈尔借美丽的圣树上的金色花赞美孩子可爱。

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

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

总写“我”想变成金色花的愿望及目的。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

三次嬉戏场面。

母亲祷告时,悄悄开花散发香气。

母亲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母亲寻找时,恢复原形跳到母亲面前。

《金色花》用充满童真的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