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定及其他要求符合性评审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299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26.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定及其他要求符合性评审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定及其他要求符合性评审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定及其他要求符合性评审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定及其他要求符合性评审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定及其他要求符合性评审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定及其他要求符合性评审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定及其他要求符合性评审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定及其他要求符合性评审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定及其他要求符合性评审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定及其他要求符合性评审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定及其他要求符合性评审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定及其他要求符合性评审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定及其他要求符合性评审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定及其他要求符合性评审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定及其他要求符合性评审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定及其他要求符合性评审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定及其他要求符合性评审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定及其他要求符合性评审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定及其他要求符合性评审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定及其他要求符合性评审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定及其他要求符合性评审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定及其他要求符合性评审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定及其他要求符合性评审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定及其他要求符合性评审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评审结果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第5条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

按规定执行

符合

第17条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负有下列职责:

(一)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

(二)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三)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

(四)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五)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六)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第19条第1款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第20条第1款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

第20条第2款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建筑施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由有关主管部门对其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职。

第21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

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第22条生产经营单位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或者使用新设备,必须了解、掌握其安全技术特性,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并对从业人员进行专门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

第23条第1款生产经营单位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

第24条生产经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以下统称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安全设施投资应当纳入建设项目概算。

第28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和有关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

第29条第2款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对安全设备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并定期检测,保证正常运转。

维护、保养、检测应当作好记录,并由有关人员签字。

第33条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危险源应当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本单位重大危险源及有关安全措施、应急措施报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第34条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危险物品的车间、商店、仓库不得与员工宿舍在同一座建筑物内,并应当与员工宿舍保持安全距离。

生产经营场所和员工宿舍应当设有符合紧急疏散要求、标志明显、保持畅通的出口。

禁止封闭、堵塞生产经营场所或者员工宿舍的出口。

第36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教育和督促从业人员严格执行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

并向从业人员如实告知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以及事故应急措施。

第37条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并监督、教育从业人员按照使用规则佩戴、使用。

第38条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对安全生产状况进行经常性检查;

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问题,应当立即处理;

不能处理的,应当及时报告本单位有关负责人。

检查及处理情况应当记录在案。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

全文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1条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2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

第4条、第52条~第56条、第59条~第61条、第72条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一条 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制定本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

第四条、第八条、第三十二条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第10条第1款按照国家工程建筑消防技术标准需要进行消防设计的建筑工程、设计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工程建筑消防技术标准进行设计,建设单位应当建筑单位的消防设计图纸及有关资料报送公安消防机关审核;

未经审核或者经审核不合格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发给施工许可证,建设单位不得施工。

第10条第3款按照国家工程建筑消防技术标准进行消防设计的建筑工程竣工时,必须经公安消防机构进行消防验收;

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第14条第1款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

(一)制定消防安全制度、消防安全操作规程;

(二)实行防火安全责任制,确定本单位和各所属部门、岗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

(三)针对本单位的特点对职工进行消防宣传教育;

(四)组织防火检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

(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置消防设施和器材,设置消防安全标志,并定期组织检验、维修,确保消防设施和器材完好、有效;

(六)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并设置符合国家规定的消防安全疏散标志。

第16条第2款消防安全重点单位除应当履行本法第十四条规定的职责外,还应当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

(一)建立防火档案,确定消防安全重点部位,设置防火标志,实行严格管理;

(二)实行每日防火巡查,并建立巡查记录;

(三)对职工进行消防安全培训;

(四)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定期组织消防演练。

第17条第3款进入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场所,必须执行国家有关消防安全的规定。

禁止携带火种进入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场所。

禁止非法携带易燃易爆危险物品进入公共场所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第18条第1款禁止在具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场所使用明火;

因特殊情况需要使用明火作业的,应当按照规定事先办理审批手续。

作业人员应当遵守消防安全规定,并采取相应的消防安全措施。

第18条第2款进行电焊、气焊等具有火灾危险的作业的人员和自动消防系统的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严格遵守消防安全操作规程。

第19条第1款消防产品的质量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

禁止生产、销售或者使用未经依照产品质量法的规定确定的检验机构检验合格的消防产品。

6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第13条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的设立除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设立条件外,其工作场所还应当符合下列职业卫生要求:

(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二)有与职业病危害防护相适应的设施;

(三)生产布局合理,符合有害与无害作业分开的原则;

(四)有配套的更衣间、洗浴间、孕妇休息间等卫生设施;

(五)设备、工具、用具等设施符合保护劳动者生理、心理健康的要求;

(六)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关于保护劳动者健康的其他要求。

第14条第2款用人单位设有依法公布的职业病目录所列职业病的危害项目的,应当及时、如实向卫生行政部门申报,接受监督。

第19条用人单位应当采取下列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

(一)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专业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二)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

(三)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四)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

(五)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

(六)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第22条第1条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第22条第2款对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应当在其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警示说明应当载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

第23条第1款对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用人单位应当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急救用品、冲洗设备、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

第24条第2款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

检测、评价结果存入用人单位职业卫生档案,定期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向劳动者公布。

第32条第1款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

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第32条第2款用人单位不得安排未经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

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

对在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有与所从事的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的劳动者,应当调离原工作岗位,并妥善安置;

对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不得解除或者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第33条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按照规定的期限妥善保存。

7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13条建设污染环境的项目,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必须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作出评价,规定防治措施,经项目主管部门预审并依照规定的程序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环境影响报告书经批准后,计划部门方可批准建设项目设计任务书。

第27条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必须依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申报登记。

第31条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然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污染事故的单位,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

可能发生重大污染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采取措施,加强防范。

8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第31条 

开采矿产资源,必须遵守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定,具备保障安全生产的必要条件。

第32条 

开采矿产资源,必须遵守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防止污染环境。

开采矿产资源,应当节约用地。

耕地、草原、林地因采矿受到破坏的,矿山企业应当因地制宜地采取复垦利用、植树种草或者其他利用措施。

开采矿产资源给他人生产、生活造成损失的,应当负责赔偿,并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

第44条 

违反本法规定,采取破坏性的开采方法开采矿产资源的,处以罚款,可以吊销采矿许可证;

造成矿产资源严重破坏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五十六条的规定对直接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第18条 

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原料使用、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以及污染物产生与处置等进行分析论证,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以及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

第20条 

产品和包装物的设计,应当考虑其在生命周期中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优先选择无毒、无害、易于降解或者便于回收利用的方案。

第25条 

矿产资源的勘查、开采,应当采用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防止污染的勘查、开采方法和工艺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10

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

第2条国家对矿山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和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破器材生产企业(以下统称企业)实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

企业未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不得从事生产活动。

第7条第1款企业进行生产前,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向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申请领取安全生产许可证,并提供本条例第六条规定的相关文件、资料。

11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第5条第1款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和岗位安全责任制度。

第17条第1款锅炉、压力容器、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的安装、改造、维修,必须由依照本条例取得许可的单位进行。

第17条第2款电梯的安装、改造、维修,必须由电梯制造单位或者其通过合同委托、同意的依照本条例取得许可的单位进行。

电梯制造单位对电梯质量以及安全运行涉及的质量问题负责。

第20条锅炉、压力容器、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的安装、改造、维修竣工后,安装、改造、维修的施工单位应当在验收后30日内将有关技术资料移交使用单位。

使用单位应当将其存入该特种设备的安全技术档案。

第26条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建立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

安全技术档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特种设备的设计文件、制造单位、产品质量合格证明、使用维护说明等文件以及安装技术文件和资料;

(二)特种设备的定期检验和定期自行检查的记录;

(三)特种设备的日常使用状况记录;

(四)特种设备及其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有关附属仪器仪表的日常维护保养记录;

(五)特种设备运行故障和事故记录。

第27条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对在用特种设备进行经常性日常维护保养,并定期自行检查。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对在用特种设备应当至少每月进行一次自行检查,并作出记录。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在对在用特种设备进行自行检查和日常维护保养时发现异常情况的,应当及时处理。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对在用特种设备的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有关附属仪器仪表进行定期校验、检修,并作出记录。

第28条第1款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定期检验要求,在安全检验合格有效期届满前1个月向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提出定期检验要求。

第28条第2款未经定期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特种设备,不得继续使用。

第31条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制定特种设备的事故应急措施和救援预案。

第32条电梯的日常维护保养必须由依照本条例取得许可的安装、改造、维修单位或者电梯制造单位进行。

电梯应当至少每15日进行一次清洁、润滑、调整和检查。

第39条锅炉、压力容器、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的作业人员及其相关管理人员(以下统称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考核合格,取得国家统一格式的特种作业人员证书,方可从事相应的作业或者管理工作。

12

妇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

第3条凡适合妇女从事劳动的单位,不得拒绝招收女职工。

第5条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矿山井下、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女职工禁忌从事的劳动。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

14

工伤保险条例

第2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称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以下称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

第10条第1款用人单位应当按时缴纳工伤保险费。

职工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

第3条、第4条、第7条、第14条~第18条、第21条~第23条、第29条~第34条、第37条~第43条、第50条~第54条

15

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第3条 国家对民用爆炸物品的生产、销售、购买、运输和爆破作业实行许可证制度。

未经许可,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生产、销售、购买、运输民用爆炸物品,不得从事爆破作业。

严禁转让、出借、转借、抵押、赠送、私藏或者非法持有民用爆炸物品。

第31条 申请从事爆破作业的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爆破作业属于合法的生产活动;

  

(二)有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民用爆炸物品专用仓库;

  (三)有具备相应资格的安全管理人员、仓库管理人员和具备国家规定执业资格的爆破作业人员;

  (四)有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岗位安全责任制度;

  (五)有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爆破作业专用设备;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33条 爆破作业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的爆破作业人员、安全管理人员、仓库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

爆破作业人员应当经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考核合格,取得《爆破作业人员许可证》后,方可从事爆破作业。

16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第3条根据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事故一般分为以下等级:

(四项)

第4条事故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完整,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

第6条工会依法参加事故调查处理,有权向有关部门提出处理意见。

第7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和干涉对事故的报告和依法调查处理。

第9条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

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第12条~第14条、第16条、第33条

17

特种设备质量监督与安全监察规定

第三节使用和管理

18

非煤矿矿山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

第2条 非煤矿矿山企业必须依照本实施办法的规定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

未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不得从事生产活动。

第6条 非煤矿矿山企业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应当具备下列安全生产条件:

(十二项)

第8条 非煤矿矿山企业申请领取安全生产许可证,应当提交下列文件、资料:

(十三项)

19

非煤矿矿山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查竣工与验收办法

20

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

第三章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与使用

第23条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有权依法向本单位提出配备所需劳动防护用品的要求;

有权对本单位劳动防护用品管理的违法行为提出批评、检举、控告。

第24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接受工会的监督。

工会对生产经营单位劳动防护用品管理的违法行为有权要求纠正,并对纠正情况进行监督。

21

金属非金属矿山排土场安全生产规则

本规则规定了金属非金属矿山排土场的设计、生产运行、关闭等的安全要求及安全防护、评价与管理、监督与检查要求,以防止排土场事故。

22

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监督管理办法

第5条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应当聘(雇)用取得《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的人员从事相关管理和作业工作,并对作业人员进行严格管理。

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应当持证上岗,按章操作,发现隐患及时处置或者报告。

第10条申请《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的人员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六项)

第11条用人单位应当加强作业人员安全教育和培训,保证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具备必要的特种设备安全作业知识、作业技能和及时进行知识更新。

没有培训能力的,可以委托发证部门组织进行培训。

第20条用人单位应当加强对特种设备作业现场和作业人员的管理,履行下列义务:

第21条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23

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

第3条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职业健康监护制度,保证职业健康监护工作的落实。

第4条用人单位应当组织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第6条用人单位应当组织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进行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

第7条用人单位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

不得安排孕期、哺乳期的女职工从事对本人和胎儿、婴儿有危害的作业。

第8条用人单位应当组织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进行定期职业健康检查。

第9条用人单位应当组织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进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

第10条、第12条、第13条、第14条、第17条~第21条

24

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办法

第3条本办法所称安全培训是指以提高安全监管监察人员、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和从事安全生产工作的相关人员的安全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培训活动。

第19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与其所从事岗位相应的安全教育培训;

从业人员调整工作岗位或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应当对其进行专门的安全教育和培训。

未经安全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第24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和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制定安全培训的考核制度,建立考核管理档案。

25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管理办法

第2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存在或者产生职业危害的生产经营单位(煤矿企业除外),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及本办法的规定,及时、如实申报职业危害,并接受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

第5条生产经营单位申报职业危害时,应当提交《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表》和下列有关资料:

(七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