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级集体备课下册单元.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310800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3.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年级集体备课下册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年级集体备课下册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年级集体备课下册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年级集体备课下册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年级集体备课下册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中年级集体备课下册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中年级集体备课下册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中年级集体备课下册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中年级集体备课下册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中年级集体备课下册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中年级集体备课下册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中年级集体备课下册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中年级集体备课下册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中年级集体备课下册单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中年级集体备课下册单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中年级集体备课下册单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中年级集体备课下册单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中年级集体备课下册单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中年级集体备课下册单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中年级集体备课下册单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年级集体备课下册单元.docx

《中年级集体备课下册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年级集体备课下册单元.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年级集体备课下册单元.docx

中年级集体备课下册单元

单元名称

四年级第三单元

讨论记录

教学建议

本单元是英才篇,是介绍中华民族古代英贤人物,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出以公心、廉洁等传统美德的一个单元。

选编了《三顾茅庐》、《祁黄羊》《公仪休拒收礼物》等三篇课文,一个语文练习,一篇习作。

前两篇为精读课文,后一篇为略读课文。

3篇课文的课后各项练习,都是从学习语言文字入手的,诸如朗读、背诵、复述、演诵;识字、写字;理解、运用词、句;读写结合小练笔训练等等;特别是“练习3”的安排,也与这一单元的阅读遥相呼应:

“处处留心”先介绍了“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精彩片断,再让学生讲讲“空城计、苦肉计、夜走麦城、刮骨疗毒、过五关斩六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成语故事,沟通了课内外学习的联系。

而“读读背背”的成语歌——“初出茅庐、才华横溢、料事如神、胆大心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独木难支、回天无力”概括了诸葛亮辛劳而光辉的一生,这不但深化了学生对《三顾茅庐》内容的理解,而且扩大了文本的张力,激励了学生对《三国演义》的阅读,对诸葛亮生平的探究。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默读,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重点

难点

1.运用情境教学法,再现课文情境,较快把学生带入“最近发展区”,使其既可感受课文本身的艺术美,又可由此感受到古代英贤人物的传统美德。

2.引导学生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想象,感受英雄事迹。

3.让学生自读自悟中感受到由这些人物引出来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重点理解本单元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并体会句子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5.理清课文段落,掌握课文大意。

教学方法

1.初读课文,写会字词,画出文中不懂的词语,阅读时边阅读边想象画面。

2.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文中不理解的语句。

 

3.通过小组读、师生对读、小组接力读、分角色朗读、配乐表演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的朗读。

4.通过阅读主题学习丛书,扩展视野,掌握大量好词佳句,增加知识量。

单元名称

四年级第六单元

讨论记录

教学建议

第六单元有三篇阅读课文(、《沙漠中的绿洲》、《云雀的心愿》)、《古诗两首》一篇习作和一个练习组成。

这一单元是教材编写组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精心设计的,发挥着接通课内外语文学习的功能,用不同的文学样式表达了同一个主题: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沙漠中的绿洲》一文体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云雀的心愿》是一篇童话故事。

讲的是小云雀跟着妈妈飞出森林后的所见所闻,懂得了保护森林的重要。

练习六中安排了处处留心、读读背背、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处处留心和口语交际是练习重点。

教师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引领学生在生活中、读书中学习语文,做到:

一是在阅读中体会、吸收;二是在读写练习中巩固、积累;三是在迁移运用中内化、提高。

“处处留心”安排了对噪音的了解,与本单元的环保主题遥相呼应。

使这一个“单元主题阅读学习”形成了更大的板块。

口语交际是一项培养学生具有爱心,关心他人,鼓励别人,使其产生信心和力量的口语交际练习。

教师创设学生交际的情境,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学会鼓励”强调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情趣与交往能力。

习作6要求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和别人讨论,也可以留心报刊杂志上有关这个问题的信息,结合自己的认识写篇文章,从而落实“自主习作,乐于表达”的理念,透出浓浓的人文情怀。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要在每个孩子们的心中确立这样的观念:

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1、学会本单元24个生字,8个生字只读不写,熟记一些常用的多音字,能在具体的句子中准确地读准它的读音。

2、读懂课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能用有关词语造句。

3、通过朗读、分角色朗读、复述、背诵等方式,把握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受到保护环境、改造环境、美化环境的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人类家园的情感。

4、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感受作品中生动和形象的语言,与文本展开深层次的对话。

5、读写结合,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

6、培养学生围绕一个话题搜集和整理资料(信息)的能力。

7、生活即语文,引导学生处处留心,善于积累。

8、口语交际:

学会用恰当的语言鼓励别人。

重点

难点

1、学会本单元中的生字新词,学会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能用有关的词语造句。

2、熟记一些常用的多音字,能在具体的句子中准确地读准它的读音。

3、继续积累成语、古诗及课文中的优美词句,读写结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4、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感受作品中生动和形象的语言,与文本展开深层次的对话。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人类家园的情感。

教学方法

为达成以上教学目标,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明确一个主题——保护环境,爱护地球。

2、紧扣文后练习,突破教学重难点。

3、抓实读写训练,突出读写结合。

就第二点谈谈我的观点:

1、应充分认识文后练习的教学意义和功能。

曾在发表了一篇文章——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课文后的练习看起来简单,但却蕴含了教材编者的良苦用心。

以本单元教材为例,课后习题一般有读背积累;书写练习;理解课文内容或联系生活体会文中词语、句子的意思;用加点的词造句;根据情境写一段话。

这些练习或点出学习课文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或提示了课文学习的重难点,或对于学生渗透自主学习的方法,或对于老师暗示教学的思路。

它与课文相辅相成,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

仔细分析这些习题,它确实在提示着我们该教学什么。

《江苏教育》2008年第20期也专门就“课文后练习进课堂”这一主题展开过论述,朱家珑也提出《关注和研究课文后练习有意义》。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我认为可丛课文后练习入手。

2、确保“保底工程”。

如《沙漠中的绿洲》这课,共有5道题,其中第一题朗读课文,第二题用钢笔字描红,第三题读读下面的词语。

这三类习题是每篇课文都有的要求,这些要求体现了每篇教学的共性,那就是读好书,写好字,这也是语文学习最为基本的东西,不管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字词教学都是小学阶段的教学重点,我们教师应长抓不懈。

这些是最基本的教学目标,要求每位学生都能达成,一般在第一课时内完成。

3、用好“课后练习”,明晰教学思路。

如果说本单元的三篇阅读课文后第1、2、3题是每课都有的“共性”任务的话,那么4、5题则体现了个性,显现了文本和年段特有的要求。

因此我们可认真研究课后练习,用好“课后练习”,明晰教学思路。

 

单元名称

四年级第七单元

讨论记录

教学建议

本单元由3篇阅读课文《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黄河的主人》和一篇习作、一个练习组成。

第七单元国魂篇,是关于歌颂领袖人物和民族精神的教育。

本单元三篇课文表现了不同的任务形象: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表现了潜心科研、不拘生活小节的爱因斯坦。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借物喻人,含蓄表现了宋庆龄爱满天下、一身正气的风范。

《黄河的主人》讴歌了普通劳动者身上蕴含的民族精神。

1.学会本单元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无论……总是……;只要……就……”“只好”“一面……一面……”等词造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3.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感受黄河波涛汹涌的气势,领悟“黄河主人”的机智勇敢及勇于与大自然抗衡的不屈精神。

 

4.了解生活中常用到的象棋术语,理解歌诀,借助歌诀初步掌握下象棋的规则。

 

5.学会倾诉烦恼,培养学生运用口语与人沟通、谈心的能力。

 6.激发学生参加体验活动的兴趣,能有详有略地描写出来,并把自己对这次体验活动的感受写出来。

重点

难点

紧扣本单元课文中的重点语句,重点段落,引导学生研读,层层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思想内涵;能有详有略地描写体验活动,把自己对这次体验活动的感受写出来。

在读中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不拘生活小节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品格;在读中感受樟树的蓬蓬勃勃和香气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在读中感受黄河波涛汹涌的气势,领悟“黄河主人”的机智勇敢及勇于与大自然抗衡的不屈精神

分课教学方法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教学可由“爱因斯坦在小女孩的父亲和大家的心目中是伟大的人,而爱因斯坦自己却说并不伟大,小女孩也这样认为。

”这一矛盾激发学生的思考,从文中的相关的课文朗读体会,从而感受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忽略生活小结,平凡、谦虚、和蔼可亲的特点。

课文通过对爱因斯坦的语言、动作、外貌等方面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是学生利用文本学习写人方法的好范例。

教学时力图找到“读”和“写”的结合点,在体会人物特点时,让学生说说是通过哪一方面的描写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利用文本的留白之处,让学生想象经过小女孩“包装”后的爱因斯坦的样子,指导按从上到下、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来观察和描写人物的外貌。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四、五自然段是重点段,在教第四小节时,先引导学生找出一个最能反映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蓬蓬勃勃”,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个词的含义。

那么哪些地方反映出樟树的蓬蓬勃勃呢?

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圈画出有关语句,随机交流,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樟树“蓬蓬勃勃”的样子。

在引导学生体会樟树的内在美时,要求学生默读第五小节,把樟树跟其他树木进行比较,体会樟树的可贵品质。

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和层次,抓住“即使……仍然……”“只要……就……”这两个表示假设、条件关系的句子来理解这个香味保持得的确够久!

带着这种理解,再次感情朗读,读出对樟树的赞美之情,最后理解“人们为什么要在樟树前留影呢?

”时,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结合搜集到的资料,将樟树和宋庆龄联系起来思考,找出樟树的可贵品质和宋庆龄高尚品格的相似之处,进一步体会作者对樟树的热情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深切怀念之情。

 

《黄河的主人》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读懂揭示课文中心的重点句,即“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教学的难点是帮助学生弄清课文各部分和中心之间的有机联系。

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文中寻眼”,紧抓“文眼”进行导读,进而理解全篇的思想内涵和表达特色。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理解。

教学步骤尝试各个击破,然后梳理,引导学生深刻领悟:

艄公凭着优秀的品质和高超的技术战胜了惊涛骇浪,从而成为“黄河的主人”的道理。

 

《习作7》是记一次体验活动,要求学生积极参加一次体验活动,并能回味自己在体验过程中心理和行动的发展变化,有详有略地描写出来,还要写出自己活动中的感受。

在指导学生学习例文时,重点体会作者在描写护蛋行动的同时,还写了行动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自己的感受。

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充满趣味。

在鼓励学生参加体验活动时,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体验活动,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练习7》共有五个项目,内容包括处处留心、读读背背、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和学写毛笔字。

其中处处留心和口语交际是练习的重点。

处处留心这项练习是把了解中国传统棋类运动项目——象棋和语文学习结合起来,共三部分,都和象棋有关。

口语交际是要引导学生倾诉烦恼,培养学生运用口语与人沟通、谈心的能力。

教学中,教师可先运用多媒体创设一段内容具体的“小烦恼热线”节目,然后将“小烦恼热线”的形式引入课堂,请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教学时要鼓励学生说真话,心里话,同时也要提醒做“小主持人”的学生,当别人真诚向你敞开心扉的时候,应该以诚相待,尽力帮助。

单元名称

四年级第三单元

本单元是英才篇,是介绍中华民族古代英贤人物,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出以公心、廉洁等传统美德的一个单元。

选编了《三顾茅庐》、《祁黄羊》《公仪休拒收礼物》等三篇课文,一个语文练习,一篇习作。

前两篇为精读课文,后一篇为略读课文。

3篇课文的课后各项练习,都是从学习语言文字入手的,诸如朗读、背诵、复述、演诵;识字、写字;理解、运用词、句;读写结合小练笔训练等等;特别是“练习3”的安排,也与这一单元的阅读遥相呼应:

“处处留心”先介绍了“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精彩片断,再让学生讲讲“空城计、苦肉计、夜走麦城、刮骨疗毒、过五关斩六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成语故事,沟通了课内外学习的联系。

而“读读背背”的成语歌——“初出茅庐、才华横溢、料事如神、胆大心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独木难支、回天无力”概括了诸葛亮辛劳而光辉的一生,这不但深化了学生对《三顾茅庐》内容的理解,而且扩大了文本的张力,激励了学生对《三国演义》的阅读,对诸葛亮生平的探究。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默读,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重点

难点

1.运用情境教学法,再现课文情境,较快把学生带入“最近发展区”,使其既可感受课文本身的艺术美,又可由此感受到古代英贤人物的传统美德。

2.引导学生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想象,感受英雄事迹。

3.让学生自读自悟中感受到由这些人物引出来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重点理解本单元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并体会句子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5.理清课文段落,掌握课文大意。

教学方法

1.初读课文,写会字词,画出文中不懂的词语,阅读时边阅读边想象画面。

2.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文中不理解的语句。

 

3.通过小组读、师生对读、小组接力读、分角色朗读、配乐表演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的朗读。

4.通过阅读主题学习丛书,扩展视野,掌握大量好词佳句,增加知识量。

单元名称

三年级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包含四篇课文,一篇习作和练习3。

四篇课文分别是《菩萨兵》、《李广射虎》、《少年王勃》以及《大作家的小老师》。

尽管这四篇文章的内容虽不相同,但在文章写法上有一个共同点:

都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

在练习3的处处留心和读读背背中的小诗《时间》所称赞的人物品质与前面这几篇课文能够建立相似块。

如果我们从综合的角度来看待它们,就能在教学中实现整体建构。

这一单元主题为“名人故事”。

1、学会本单元54个生字,会写39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明确本单元的人物故事都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

弄清文章是怎样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哪里是重点写的,段与段之间是怎样紧密联系的。

 4. 学会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句,走进人物内心,感悟人物品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 复述故事《菩萨兵》、《大作家的小老师》,背诵积累《塞下曲》、《少年王勃》的三、四自然段。

 6.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教会孩子向古今中外的名人学习,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7、认识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

 8、写好半包围结构的字。

 

9、口语交际:

教会学生与人商量。

 

10、明白自己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写下自己头脑中保存下来的精彩发现,把“我的发现”写得有意思。

教学设想

 

教学设想

《菩萨兵》这一课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心句――最后一句作为课文研究的主题。

重点抓住朱总司令的三句话反复研读,通过理解“吃尽”“乌云”“糊涂”“怨不得”“尽心尽力”“种好”这些词语来体会军民之间的鱼水之情,从而理解题目为何叫“菩萨”兵的这一难点。

 

关于复述故事,我们可以适当提示学生复述的方法,比如可以根据故事发生的时间前后来复述。

  《李广射虎》这一课引导学生在文本的三、四重点段反复阅读品味,抓住描绘李广射虎动作的词语,让学生体会描写的传神和生动;抓住李广随从感叹的情景,感受李广技艺高超产生的影响,从而达到对李广神勇无比这一难点的突破; 

《少年王勃》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是重点,以第四自然段中的关键词“文思泉涌、笔走如飞”为突破口,由此带动全文,使文本的人物、中心都通过这一突破得到圆满的解决。

教学时可以这样处理:

在熟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谈谈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拍案叫绝”这些词的理解。

在一遍遍朗读、一次次体会的基础上,学生理解这些词语是水到渠成。

让学生通过这些词语感受少年王勃的才华横溢、文思敏捷、才智过人。

  

练习的处理:

第4题,理解诗句的意思。

训练时,可以先让学生顺着诗句的顺序,说说字面的意思;再根据课文的第3节的内容,自己说说;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找出不同来。

也可以再提高要求,引导学生欣赏诗句的对仗。

 

《大作家的小老师》上课前让学生质疑,会有学生问“大作家为什么拜小老师?

”以这个问题为文章的切入点。

其中萧伯纳和小姑娘的对话最能凸现两人的性格特点,是课文的重点。

指导萧伯纳及小女孩说话时的语气,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再结合上下文理解一下,让学生感悟到,萧伯纳是为了带给小姑娘惊喜。

为全文理解萧伯纳是个谦虚自律的人打下基础。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学着萧伯纳的口吻”以及模拟萧伯纳说话的句式体会这位小姑娘的天真、纯朴、可爱。

再联系课文第四自然段“不觉为之一震”让学生说说萧伯纳是个怎样的人?

从而体会他的严于律己。

在这样理解了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做一回萧伯纳和小女孩,分角色试着读一读课文。

 最后再回归到上课前同学疑问:

大作家为什么拜小老师?

练习学生的说话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3、关于练习:

第4题,比较两句话的语气。

这两句话,都是要别人做什么。

这样的句子,叫祈使句。

祈使句,有两种语气,一种是命令(第1句),另一种是请求(第2句)。

使用的对象是不同的,效果也会不一样。

可以在学生正确朗读的基础上,作适当的提示。

 

习作3先让学生默读例文,然后讨论:

小作者发现了什么?

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自己发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重点指导学生使用自己积累的好词语以及使用打比方、拟人等修辞手法,把自己的发现写得有趣。

 

练习3处处留心练习的重点是指导理解“荡漾”。

上册教材中出现了“漾”这个字,要求联系上下文确定这个字的意思,这个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感受汉语语言的丰富内涵,有助于准确、鲜明、生动地运用词语。

 

教学“读读背背”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少年王勃》了解成语的意思,教学时,我们不要孤立地去解释词语的意思,可以说出其中一个成语的意思,学生根据意思说出是哪个成语即可。

 口语交际教学时,应指导学生看懂图意,并说说在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如何和别人商量。

其中处处留心和口语交际是练习的重点。

 

单元名称

三年级第四单元

本单元共有三篇课文——《赶海》、《荷花》、《古诗两首》,一个习作,一个练习。

三篇课文在体裁和内容上都有较大差异,《赶海》、《荷花》都是散文性记叙文,《古诗两首》是古代诗歌;《赶海》写了孩子天真烂漫的童年趣事,《荷花》和《古诗两首》则描绘了自然风景的美丽动人学生可以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回溯、检验和巩固。

1、除了正常的学习生字,理解词语,朗读课文之外,本单元课文的《荷花》《古诗两首》都需要背诵。

2、本册书对学生读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单元中,依然要求学生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能初步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想课文所描绘的情景,知道课文大意。

3、本单元教学重视积累,对于课文中的优秀词语,精彩句段,优美诗文,都要求学生或感悟或摘抄或背诵,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加深对美好事物的情感,发展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重点

难点

重点:

1、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能初步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想课文所描绘的情景,知道课文大意。

2、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加深对美好事物的情感,发展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

3、初步掌握写人物对话的方法。

难点:

1、在写作文的时候,把对话当中的提示语写具体,注意提示语位置的变化。

2、重点讲明冒号、引号的用法,顺便再强调逗号、句号等其它标点符号,这样,学生就会更加正确地运用标点符号了。

教学方法

《赶海》学生大多没有这样的生活体验,为了更加直观,我们可以以学过的《美丽的南沙群岛》引入,首先引发学生对大海的美的印象,让学生知道,赶海是生活在海边的人常做的事,海水涨潮把许多鱼虾贝类带到沙滩上,退潮后人们便去捡拾,这就是赶海,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荷花》写“我”清早去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被如诗如画的美景所陶醉而浮想联翩,如果有条件,最好以播放荷花的录像片段导入新课,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播放优美的音乐,在优美的音乐中朗读,交流。

《古诗两首》的学习方式可以借助上学期的习作八《古诗研究报告》,先组织收集两首古诗的资料,了解古诗意思、写作背景等,然后重点学习。

“习作4”是看图作文,要求学生在阅读《乌鸦反哺》这篇例文的基础上,从后面的三幅图中任选一幅,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这是学生在作文中初步写以对话为主的作文,所以,老师应该抓住这一点讲明:

写对话,一是要写清楚说的什么;二是要写出人物说话时的动作、表情和语气,而且还要重点强调,人物的对话一定要有意义。

《乌鸦反哺》教育人要懂得感恩,此次习作也要倾向于这一点,引导学生写出具有赡养、关爱、回报等感恩之情的作文。

练习四“处处留心”要求学生学会查词典并在实践中逐步养成习惯“练习”中的古诗相比于课文中的古诗,可以简化学习过程,初读扫清词语障碍,再读理解,最后背熟就可以了。

这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约请”,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弄清什么是“约请”,然后进行情景演练,师生及时评价、进步和完善。

单元名称

三年级第二单元

本组由课文三篇组成:

《翻越远方的大山》、《雪儿》、《花瓣飘香》。

《翻越远方的大山》选自刘翔的自传《我是刘翔》一书,真实地纪录了刘翔从“不敢奢望有朝一日看到约翰逊”到战胜世界“跨栏王”的经过,这样的经过就是从起飞到超越梦想的过程,蕴含了“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有超越梦想的可能”的道理。

《雪儿》讲了一个腿跌伤了的女孩,收养了一只受伤的信鸽,最后让它重返蓝天的故事。

《花瓣飘香》讲了一个小女孩摘了一片带着露水的美丽花瓣送给病中妈妈的故事。

这三篇课文的特点:

1、都是叙事文。

2、都具有很强的人文性。

1、关于叙事文。

 

现在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中年段,也就是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中,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淡化段落教学,强调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整体把握。

《课标》是这样表述的: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重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个要求,以往是在四年级下学期完成,它的基本方法是,先给文章分段,然后概括段落大意,最后将段落大意串联起来。

现在淡化了段落教学,如何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呢?

如何使学生关注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呢?

叙事文在这里起桥梁作用。

首先,叙事文故事性强,便于学生抓主要情节;其次,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关注文中的故事形象,沉浸于其中,利于达到课标的要求。

当然,这两点也正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