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系统集成资质认证条件修订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3111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算机系统集成资质认证条件修订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计算机系统集成资质认证条件修订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计算机系统集成资质认证条件修订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计算机系统集成资质认证条件修订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计算机系统集成资质认证条件修订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计算机系统集成资质认证条件修订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计算机系统集成资质认证条件修订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计算机系统集成资质认证条件修订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计算机系统集成资质认证条件修订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计算机系统集成资质认证条件修订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计算机系统集成资质认证条件修订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计算机系统集成资质认证条件修订版.docx

《计算机系统集成资质认证条件修订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系统集成资质认证条件修订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计算机系统集成资质认证条件修订版.docx

计算机系统集成资质认证条件修订版

 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等级评定条件

(修定版)

一级资质

  

(一)综合条件

  1、企业变革发展历程清晰,从事系统集成四年以上,原则上应取得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二级资质一年以上;

  2、企业主业是系统集成,系统集成收入是企业收入的主要来源;

  3、企业产权关系明确,注册资金2000万元以上;

  4、企业经济状况良好,近三年系统集成年平均收入超过亿元,财务数据真实可信,并须经国家认可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

  5、企业有良好的资信和公众形象,近三年没有触犯知识产权保护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行为。

  

(二)业绩

  1、近三年内完成的、超过200万元的系统集成项目总值3亿元以上,工程按合同要求质量合格,已通过验收并投入实际应用;

  2、近三年内完成至少两项3000万元以上系统集成项目或所完成1500万元以上项目总值超过6500万元,这些项目有较高的技术含量且至少应部分使用了有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

  3、近三年内完成的超过200万元系统集成项目中软件费用(含系统设计、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和技术服务费用,但不含外购或委托他人开发的软件费用、建筑工程费用等)应占工程总值30%以上(至少不低于9000万元),或自主开发的软件费用不低于5000万元;

  4、近三年内未出现过验收未获通过的项目或者应由企业承担责任的用户重大投诉;

  5、主要业务领域的典型项目在技术水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居国内同行业的领先水平。

  (三)管理能力

  1、已建立完备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国家认可的第三方认证机构认证并有效运行一年以上;

  2、已建立完备的客户服务体系,配置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能及时、有效地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3、已建成完善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并能有效运行;

  4、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应具有5年以上从事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企业管理经历,主要技术负责人应获得电子信息类高级职称且从事系统集成技术工作不少于5年,财务负责人应具有财务系列中级以上职称。

  (四)技术实力

  1、有明确的系统集成业务领域,在主要业务领域内技术实力、市场占有率等居国内前列;

  2、对主要业务领域的业务流程有深入研究,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业务软件平台或其他先进的开发平台,有自主开发的软件产品和工具,且在已完成的系统集成项目中加以应用;

  3、有专门从事软件或系统集成技术开发的高级研发人员及与之相适应的开发场地、设备等,并建立完善的软件开发与测试体系;

  4、用于研发的经费年均投入在300万元以上。

  (五)人才实力

  1、从事软件开发与系统集成相关工作的人员不少于150人,且其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所占比例不低于80%;

  2、具有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经理人数不少于25名,其中高级项目经理人数不少于8名;

  3、培训体系健全,具有系统地对员工进行新知识、新技术以及职业道德培训的计划并能有效组织实施与考核;

  4、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与绩效考核制度并能有效实施。

  二级资质

  

(一)综合条件

  1、企业变革发展历程清晰,从事系统集成三年以上,原则上应取得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三级资质一年以上;

  2、企业主业是系统集成,系统集成收入是企业收入的主要来源;

  3、企业产权关系明确,注册资金1000万元以上;

  4、企业经济状况良好,近三年系统集成年平均收入超过5000万元,财务数据真实可信,并须经国家认可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

  5、企业有良好的资信和公众形象,近三年没有触犯知识产权保护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行为。

  

(二)业绩

  1、近三年内完成的、超过80万元的系统集成项目总值1.5亿元以上,工程按合同要求质量合格,已通过验收并投入实际应用;

  2、近三年内完成至少两项1500万元以上系统集成项目或所完成的800万元以上项目总值超过4000万元,这些项目有较高的技术含量且至少应部分使用了有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

  3、近三年内完成超过80万元的系统集成项目中软件费用(含系统设计、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和技术服务费用,但不含外购或委托他人开发的软件费用、建筑工程费用等)应占工程总值30%以上(至少不低于4500万元),或自主开发的软件费用不低于2500万元;

  4、近三年内未出现过验收未获通过的项目或者应由企业承担责任的用户重大投诉;

  5、主要业务领域的典型项目有较高的技术水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良好。

  (三)管理能力

  1、已建立完备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国家认可的第三方认证机构认证并有效运行一年以上;

  2、已建成完备的客户服务体系,配置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能及时、有效地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3、已建成完善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并能有效运行。

  4、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应具有4年以上从事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企业管理经历,主要技术负责人应获得电子信息类高级职称且从事系统集成技术工作不少于4年,财务负责人应具有财务系列中级以上职称。

  (四)技术实力

  1、有明确的系统集成业务领域,在主要业务领域内技术实力、市场占有率等在国内具有一定的优势;

  2、熟悉主要业务领域的业务流程,有自主开发的软件产品和工具,且在已完成的系统集成项目中加以应用;

  3、有专门从事软件或系统集成技术开发的高级研发人员及与之相适应的开发场地、设备等,并建立基本的软件开发与测试体系;

  4、用于研发的经费年均投入在150万元以上。

  (五)人才实力

  1、从事软件开发与系统集成相关工作的人员不少于100人,且其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所占比例不低于80%;

  2、具有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经理人数不少于15名,其中高级项目经理人数不少于3名;

  3、培训体系健全,具有系统地对员工进行新知识、新技术以及职业道德培训的计划并能有效组织实施与考核;

  4、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与绩效考核制度并能有效实施。

  三级资质

  

(一)综合条件

  1、企业变革发展历程清晰,从事系统集成两年以上;

  2、企业主业是系统集成,系统集成收入是企业收入的主要来源;

  3、企业产权关系明确,注册资本200万元以上;

  4、企业经济状况良好,近三年系统集成年平均收入1500万元以上,财务数据真实可信,并须经会计师事务所核实;

  5、企业有良好的资信,近三年没有触犯知识产权保护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行为。

  

(二)业绩

  1、近三年内完成的系统集成项目总值4500万元以上,工程按合同要求质量合格,已通过验收并投入实际应用;

  2、近三年内完成至少一项500万元以上的项目;

  3、近三年内完成的系统集成项目中软件费用(含系统设计、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和技术服务费用,但不含外购或委托他人开发的软件费用、建筑工程费用等)应占工程总值30%以上(至少不低于1350万元),或自主开发的软件费用不低于750万元;

  4、近三年内未出现过验收未获通过的项目或者应由企业承担责任的用户重大投诉;

  5、主要业务领域的典型项目具有较先进的技术水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良好。

  (三)技术和管理能力

  1、已建立企业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国家认可的第三方认证机构认证并能有效运行; 

  2、具有完备的客户服务体系,配置专门的机构和人员;

  3、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应具有3年以上从事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企业管理经历,主要技术负责人应具备电子信息类专业硕士以上学位或电子信息类中级以上职称、且从事系统集成技术工作不少于3年,财务负责人应具有财务系列初级以上职称;

  4、在主要业务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

  5、有专门从事软件或系统集成技术开发的研发人员及与之相适应的开发场地、设备等,有自主开发的软件产品和工具且用于已完成的系统集成项目中;

  6、用于研发的经费年均投入在50万元以上。

  (四)人才实力

  1、从事软件开发与系统集成相关工作的人员不少于50人,且其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所占比例不低于80%;

  2、具有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经理人数不少于6名,其中高级项目经理人数不少于1名;

  3、具有系统地对员工进行新知识、新技术以及职业道德培训的计划,并能有效地组织实施与考核。

  四级资质

  1、企业变革发展历程清晰,从事系统集成两年以上;

  2、企业主业是系统集成,系统集成收入是企业收入的主要来源;

  3、企业产权关系明确,注册资本30万元以上,近三年经济状况良好;

  4、企业有良好的资信,近三年没有触犯知识产权保护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行为;

  5、近三年完成的系统集成项目总值1000万元以上,其中软件费用(含系统设计、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和技术服务费用,但不含外购或委托他人开发的软件费用、建筑工程费用等)应占工程总值30%以上(至少不低于300万元),工程按合同要求质量合格,已通过验收并投入实际应用;

  6、近三年内未出现过验收未获通过的项目或者应由企业承担责任的用户重大投诉;

  7、已建立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并能有效实施;

  8、建立客户服务体系,配备专门人员;

  9、具有系统地对员工进行新知识、新技术以及职业道德培训的计划,并能有效地组织实施与考核;

  10、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应具有2年以上从事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企业管理经历,主要技术负责人应具备电子信息类专业硕士以上学位或电子信息类中级以上职称、且从事系统集成技术工作不少于2年,财务负责人应具有财务系列初级以上职称;

  11、具有与所承担项目相适应的软件及系统开发环境,具有一定的技术开发能力,有自主开发的软件产品且用于已完成的系统集成项目中;

  12、从事软件与系统集成相关工作的人员不少于15人,且其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所占比例不低于80%,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经理人数不少于3名。

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

ISO9001标准是世界上许多经济发达国家质量管理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具有通用性和指导性。

实施ISO9001标准,可以促进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和完善,对促进国际经济贸易活动、消除贸易技术壁垒、提高组织的管理水平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一、实施ISO9001标准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保护消费者利益,提高产品可信程度

按ISO9001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通过体系的有效应用,促进企业持续地改进产品和过程,实现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高,无疑是对消费者利益的一种最有效的保护,也增加了消费者选购合格供应商产品的可信程度。

二、提高企业管理能力

ISO9001标准鼓励企业在制定、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时采用过程方法,通过识别和管理众多相互关联的活动,以及对这些活动进行系统的管理和连续的监视与控制,以实现顾客能接受的产品。

此外,质量管理体系提供了持续改进的框架,增加顾客(消费者)和其他相关方满意的程度。

因此,ISO9001标准为有效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和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三、有效于企业的持续改进和持续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期望

顾客的需求和期望是不断变化,这就促使企业持续地改进产品和过程。

而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恰恰为企业改进产品和过程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四、有利于增进国际贸易,消除技术壁垒

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ISO9001标准被作为相互认可的技术基础,ISO9001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制度也在国际范围中得到互认,并纳入合格评定的程序之中。

世界贸易组织/技术壁垒协定(WTO/TBT)是WTO达成的一系列协定之一,它涉及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

贯彻ISO9001标准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提供了国际通用的共同语言和准则;取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已成为参与国内和国际贸易,增强竞争力的有力武器。

因此,贯彻ISO9001标准对消除技术壁垒,排除贸易障碍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ISO9000认证常识

一、什么叫ISO

ISO是一个组织的英语简称。

其全称是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forStandardization,翻译成中文就是“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标准化组织。

它成立于1947年2月23日,它的前身是1928年成立的“国际标准化协会国际联合会”(简称ISA)。

IEC也比较大。

IEC即“国际电工委员会”,1906年在英国伦敦成立,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标准化组织。

IEC主要负责电工、电子领域的标准化活动。

而ISO负责除电工、电子领域之外的所有其他领域的标准化活动。

ISO宣称它的宗旨是"在世界上促进标准化及其相关活动的发展,以便于商品和服务的国际交换,在智力、科学、技术和经济领域开展合作。

"

ISO现有117个成员,包括117个国家和地区。

ISO的最高权力机构是每年一次的“全体大会”,其日常办事机构是中央秘书处,设在瑞士的日内瓦。

中央秘书处现有170名职员,由秘书长领导。

 

二、什么叫ISO9000

ISO通过它的2856个技术机构开展技术活动。

其中技术委员会(简称TC)共185个,分技术委员会(简称SC)共611个,工作组(WG)2022个,特别工作组38个。

ISO的2856个技术机构技术活动的成果(产品)是“国际标准”。

ISO现已制定出国际标准共10300多个,主要涉及各行各业各种产品(包括服务产品、知识产品等)的技术规范。

ISO制定出来的国际标准除了有规范的名称之外,还有编号,编号的格式是:

ISO+标准号+[杠+分标准号]+冒号+发布年号(方括号中的内容可有可无),例如:

ISO8402:

1987、ISO9000-1:

1994等,分别是某一个标准的编号。

但是,“ISO9000”不是指一个标准,而是一族标准的统称。

根据ISO9000-1:

1994的定义:

“‘ISO9000族’是由ISO/TC176制定的所有国际标准。

什么叫TC176呢?

TC176即ISO中第176个技术委员会,它成立于1980年,全称是“品质保证技术委员会”,1987年又更名为“品质管理和品质保证技术委员会”。

TC176专门负责制定品质管理和品质保证技术的标准。

 

TC176最早制定的一个标准是ISO8402:

1986,名为《品质-术语》,于1986年6月15日正式发布。

1987年3月,ISO又正式发布了ISO9000:

1987、ISO9001:

1987、ISO9002:

1987、ISO9003:

1987、ISO9004:

1987共5个国际标准,与ISO8402:

1986一起统称为”ISO9000系列标准”。

此后,TC176又于1990年发布了一个标准,1991年发布了三个标准,1992年发布了一个标准,1993年发布了五个标准;1994年没有另外发布标准,但是对前述“ISO9000系列标准”统一作了修改,分别改为ISO8402:

1994、ISO9000-1:

1994、ISO9001:

1994、ISO9002:

1994、ISO9003:

1994、ISO9004-1:

1994,并把TC176制定的标准定义为“ISO9000族”。

1995年,TC176又发布了一个标准,编号是ISO10013:

1995。

三、什么叫认证

“认证”一词的英文原意是一种出具证明文件的行动。

ISO/IEC指南2:

1986中对“认证”的定义是:

“由可以充分信任的第三方证实某一经鉴定的产品或服务符合特定标准或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举例来说,对第一方(供方或卖方)生产的产品甲,第二方(需方或买方)无法判定其品质是否合格,而由第三方来判定。

第三方既要对第一方负责,又要对第二方负责,不偏不倚,出具的证明要能获得双方的信任,这样的活动就叫做“认证”。

这就是说,第三方的认证活动必须公开、公正、公平,才能有效。

这就要求第三方必须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信,必须独立于第一方和第二方之外,必须与第一方和第二方没有经济上的利害关系,或者有同等的利害关系,或者有维护双方权益的义务和责任,才能获得双方的充分信任。

那么,这个第三方的角色应该由谁来担当呢?

显然,非国家或政府莫属。

由国家或政府的机关直接担任这个角色,或者由国家或政府认可的组织去担任这个角色,这样的机关或组织就叫做“认证机构”,详见附录B。

现在,各国的认证机构主要开展如下两方面的认证业务:

1.产品品质认证

现代的第三方产品品质认证制度早在1903年发源于英国,是由英国工程标准委员会(BSI的前身)首创的。

在认证制度产生之前,供方(第一方)为了推销其产品,通常采用“产品合格声明”的方式,来博取顾客(第二方)的信任。

这种方式,在当时产品简单,不需要专门的检测手段就可以直观判别优劣的情况下是可行的。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品种日益增多,产品的结构和性能日趋复杂,仅凭买方的知识和经验很难判断产品是否符合要求;加之供方的“产品合格声明”属于“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一套,真真假假,鱼龙混杂,并不总是可信,这种方式的信誉和作用就逐渐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前述产品品质认证制度也就应运而生。

1971年,ISO成立了“认证委员会”(CERTICO),1985年,易名为“合格评定委员会”(CASCO),促进了各国产品品质认证制度的发展。

现在,全世界各国的产品品质认证一般都依据国际标准进行认证。

国际标准中的60%是由ISO制定的,20%是由IEC制定的,20%是由其他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

也有很多是依据各国自己的国家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进行认证的,详见附录C。

产品品质认证包括合格认证和安全认证两种。

依据标准中的性能要求进行认证叫做合格认证;依据标准中的安全要求进行认证叫做安全认证。

前者是自愿的,后者是强制性的。

产品品质认证工作,从20世纪30年代后发展很快。

到了50年代,所有工业发达国家基本得到普及。

第三世界的国家多数在70年代逐步推行。

我国是从1981年4月才成立了第一个认证机构—“中国电子器件质量认证委员会”,虽然起步晚,但起点高,发展快。

2.品质管理体系认证

这种认证是由西方的品质保证活动发展起来的。

1959年,美国国防部向国防部供应局下属的军工企业提出了品质保证要求,要求承包商“应制定和保持与其经营管理、规程相一致的有效的和经济的品质保证体系”,“应在实现合同要求的所有领域和过程(例如:

设计、研制、制造、加工、装配、检验、试验、维护、装箱、储存和安装)中充分保证品质”,并对品质保证体系规定了两种统一的模式:

军标MIL-Q-9858A《品质大纲要求》和军标MIL-I-45208《检验系统要求》。

承包商要根据这两个模式编制“品质保证手册”,

并有效实施。

政府要对照文件逐步检查、评定实施情况。

这实际上就是现代的第二方品质体系审核的雏形。

这种办法促使承包商进行全面的品质管理,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后来,美国军工企业的这个经验很快被其他工业发达国家军工部门所采用,并逐步推广到民用工业,在西方各国蓬勃发展起来。

随着上述品质保证活动的迅速发展,各国的认证机

构在进行产品品质认证的时候,逐渐增加了对企业的品质保证体系进行审核的内容,进一步推动了品质保证活动的发展。

到了70年代后期,英国一家认证机构BSI(英国标准协会)首先开展了单独的品质保证体系的认证业务,使品质保证活动由第二方审核发展到第三方认证,受到了各方面的欢迎,更加推动了品质保证活动的迅速发展。

通过三年的实践,BSI认为,这种品质保证体系的认证适应面广,灵活性大,有向国际社会推广的价值。

于是,在1979年向ISO提交了一项建议。

ISO根据BSI的建议,当年即决定在ISO的认证委员会的“品质保证工作组”的基础上成立“品质保证委员会”。

1980年,ISO正式批准成立了“品质保证技术委员会”(即TC176)着手这一工作,从而导致了前述“ISO9000族”标准的诞生,健全了单独的品质体系认证的制度,一方面扩大了原有品质认证机构的业务范围,另一方面又导致了一大批新的专门的品质体系认证机构的诞生。

自从1987年ISO9000系列标准问世以来,为了加强品质管理,适应品质竞争的需要,企业家们纷纷采用ISO9000系列标准在企业内部建立品质管理体系,申请品质体系认证,很快形成了一个世界性的潮流。

目前,全世界已有近100个国家和地区正在积极推行ISO9000国际标准,约有40个品质体系认可机构,认可了约300家品质体系认证机构,20多万家企业拿到了ISO9000品质体系认证证书,第一个国际多边承认协议和区域多边承认协议也于1998年1月22日和1998年1月24日先后在中国广州诞生。

一套国际标准,在这短短的时间内被这么多国家采用,影响如此广泛,这是在国际标准化史上从未有过的现象,已经被公认为“ISO9000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