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结构设计学习心得.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3128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震结构设计学习心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抗震结构设计学习心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抗震结构设计学习心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抗震结构设计学习心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抗震结构设计学习心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抗震结构设计学习心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抗震结构设计学习心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抗震结构设计学习心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抗震结构设计学习心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抗震结构设计学习心得.docx

《抗震结构设计学习心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震结构设计学习心得.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抗震结构设计学习心得.docx

抗震结构设计学习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抗震结构设计学习心得

 

  篇一:

工程抗震设计学习心得

  《工程结构抗震分析》读书报告

  学院:

空间结构研究中心

  班级:

  姓名:

董晓龙

  学号:

  20XX级20XX022215

  工程结构抗震分析学习心得

  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各种灾害威胁,破坏性地震就是其中之一。

由于它发生次数少,所以大多数人对此放松了警惕,疏于对地震的防范。

但是强烈的地震一旦发生,就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巨额的经济损失。

因此,我们在日程生活中就应对地震有所防备,普及居民和群众关于防范地震的知识,以至于在地震发生时不会手忙脚乱,同时做好房屋建筑的抗震设计,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最基本要求,从而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这就要求我们在结构设计中做好对工程结构抗震的分析。

通过一年《工程结构抗震分析》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逐渐认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及地震发生时对居民生活及其心理的影响。

下面是学习中的一些心得及体会。

  抗震结构分析的发展过程。

结构抗震分析理论的发展大致分为静力,反应谱和动力阶段,在动力阶段又可分为弹性和弹塑性(或非线性)阶段。

  从1900年日本学者提出震度法概念,将地震简化成静力到我国在1989年抗震规范中提出两阶段设计要求,第一阶段为设计阶段以反应谱方法作为设计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第二阶段是设计校核阶段,要求用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进行验算。

要求层间位移小于倒塌极限,要求进行第二阶段验算的只限于少数建筑结构。

工程结构抗震分析已经经历近百年的发展,有关地震分析也逐渐完善,但是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在我们学习中我们认识到地震的分析方法有一下几种:

静力分析法,反应谱分析法,时程分析法,静力弹塑性分析法等。

抗震设计的基本流程如下图1。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理论的基本内容为:

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和用途,首先确定结构预期的性能目标,

  再根据不同的性能目标提出不同

  的抗震设防标准,然后按相应的设防目标进行结构设计,并辅以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使所设计的建筑在未来地震中具备预期的功能。

基于性能抗震思想为我国地震工程的发展和抗震设计规范的修订与完善,提出了新的方向和更高的要求,必将成为我国抗震设计的发展趋势。

  学习工程结构抗震分析要有相应的结构动力学基础,在动力学的学习中我们应该掌握多自由度体系的振动方程的知识,结构动力学要求较熟练掌握已学过的力学知识。

其次,要求较好地掌握已学的数学知识。

结构动力学基础的学习有一下几个方面:

1,多自由度体系的震动方程;2,多自由度体系的自由振动;3,多自由度体系受迫振动的时域分析法;4,多自由度体系的随机振动分析。

  强震的地面运动分析也是工程结构抗震分析的重点。

强震的地面运动学习中我们要对地震波有所了解,所谓地震动是由震源释放出来

  按传播方式可分为三种类型:

纵波、横波和面波。

地震波的传播以纵波最快,横波次之,面波最慢。

同时在生活学习中我们要养成收集地震波波形的习惯,以利于工程抗震结构抗震分析。

地震动地面运动的特征,地震动是非常复杂的,具有很强的随机性,甚至同一地点,每一次地震都各不相同。

但多年来地震工程研究者们根据地面运动的宏观现象和强震观测资料的分析得出,地震动的主要特征可以通过三个基本要素来描述,即地震动的幅值,频谱和持续时间。

在地震动的

  随机过程模型较多,由于地震动的速度和位移与地震加速度有着简单的联系,因此,目前对于加速度的随机过程模型研究较多,这种描述分为频域模型和时域模型。

同时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动力方程的学习也是工程结构抗震分析学习的基础。

  下面就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学习心得简要介绍。

  抗震概念设计抗震概念设计就是根据实际的震害和工程经验、科学和试验研究等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做好建筑和结构的总体布置和细部构造,避免不利于结构抗震的做法。

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涉及勘察、设计、施工等环节,包括场地选择、建筑平立面造型、结构体系的选择、非结构构件的处理以及材料的选用等。

场地、地基与基础在建筑选址时,应根据工程需要和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尽量选择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地段,避开不利和危险地段。

主要的考虑方面:

断裂带、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石流、孤突地形、非岩质陡坡、河岸和边坡边缘、软弱土、液化土、延性及均匀性等。

对山区建筑,场地勘察应有边坡稳定性评价和防治建议,边坡设计应符合《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的要求。

边坡附近的建筑基础应进行抗震稳定性设计,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为避免它给人类带来大的灾难,这就要求结构工程师不仅要运用好抗震计算分析,而且要重视结构的概念设计。

在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中,注重对结构抗震设计的方法总结和发展。

建筑基础与土质边坡、强风化岩质边坡的边缘应留有足够的距离。

为减少地面运动传给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应选择具有较大平均剪切波速的坚实场地,较薄的

  篇二:

抗震设计感受

  此处添加校徽及校名

  《建筑抗震设计理论与实例》学习感受

  学院:

***

  班级:

***

  姓名:

***

  学号:

***

  20XX年9月

  抗震设计感受

  通过对《抗震设计理论与实例》这门课的学习,使我对地震以及抗震结构设计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地震又称地动,地震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的次生灾害。

而我国地处世界两个最活跃的地震带中间,东频环太平洋地震带,西部和西南部是欧亚地震带所经过的地区,是世界多地震国家之一。

中国的台湾大地震最多,新疆,西藏次之,西南,西北,华北和东南沿海地区也是破坏性地震较多的地区。

根据1990年版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中国有79%的国土面积需按国家标准进行设防,有8%的国土面积处于较高烈度设防区(烈度?

8度)但是由于人们对建筑结构抗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对抗震设计知识掌握不够致使1976年的唐山地震以及20XX年汶川大地震中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无不一次次的为我们敲响了重视与加强建筑抗震设防与抗震设计的警钟。

抗震设防是以现有的科学水平和经济条件为前提的,根据目前世界各国的研究水平和震害经验,在抗震设防目标上,各国所采取的通用做法,抗震设防简单地说,就是为达到抗震效果,在工程建设时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并采取抗震设施。

抗震设防要求是指经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或审定的,对建设工程制定的必须达到的抗御地震破坏的准则和技术指标。

  在这门《抗震设计理论与实例》课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如何对建筑物(构筑物)进行抗震设计与验算,在充分认识了地震的特点后有针对性的进行抗震设计与验算,使我们对地震灾害有了科学的认识,学会了如何规避和减轻地震给我们带来的危害,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第一章的学习中我们主要学到了地震及结构抗震的基本知识知道了我们的地球是由地壳,地幔,地核做成的。

明白了地震波以及其传播的主要特点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对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有了清析的概念与对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了明确的认识;知道了中国抗震规范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三水准设防要求,我国20XX年和20XX年抗震设计规范一直沿用这一抗震思想。

  在第二章中学习到场地类别的划分,知道了有利地段,不利地段和危险地段划分的标准,知道了建筑场地覆盖层厚度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一般情况下,应按地面至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土层顶面的距离确定。

  2当地面5m以下存在剪切波速大于相邻上层土剪切波速2.5倍的土层,且其下卧岩土的剪切波速均不小于400m/s时,可按地面至该土层顶面的距离确定。

  3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孤石、透镜体,应视同周围土层。

4土层中的火山岩硬夹层应视为刚体其厚度,应从覆盖土层中

  扣除。

  下列建筑可不进行天然地基及基础的抗震承载力验算:

  1砌体房屋。

  2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不存在软弱黏性土层的下列建筑:

  1)一般的单层厂房和单层空旷房屋;

  2)不超过8层且高度在25m以下的一般民用框架房屋;

  3)基础荷载与2)项相当的多层框架厂房。

  知道了什么是地基液化现象;如何对地基土的液化进行判别;采取哪些措施来对抗液化现象:

  全部消除地基液化沉陷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1采用桩基时,桩端伸入液化深度以下稳定土层中的长度(不包括桩尖部分),应按计算确定,且对碎石土,砾、粗、中砂,坚硬黏性土和密实粉土尚不应小于0.5m,对其他非岩石土尚不宜小于

  1.5m。

  2采用深基础时,基础底面应埋入液化深度以下、的稳定土层中,其深度不应小0.5m。

  3采用加密法(如振冲、振动加密、挤密碎石桩强夯等)加固时,应处理至液化深度下界;振冲或挤密碎石桩加固后,桩间土的标准贯入锤击数不宜小于规范规定的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

4用非液化土替换全部液化土层。

  5采用加密法或换土法处理时,在基础边缘以外的处理宽度,应超过基础底面下处理深度的1/2且不小于基础宽度的1/5。

  部分消除地基液化沉陷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1处理深度应使处理后的地基液化指数减少,当判别深度为15m时,其值不宜大于4,当判别深度为20m时,其值不宜大于5;对独立基础和条形基础,尚不应小于基础底面下液化土特征深度和基础宽度的较大值。

  2采用振冲或挤密碎石桩加固后,桩间土的标准贯入锤击数不宜小于按规范规定的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

  3基础边缘以外的处理宽度,应符合抗震规范的要求。

  减轻液化影响的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可综合采用下列各项措施:

选择合适的基础埋置深度。

  2调整基础底面积,减少基础偏心。

  3加强基础的整体性和刚度,如采用箱基、筏基或钢筋混凝土交叉条形基础,加设基础圈梁等。

  4减轻荷载,增强上部结构的整体刚度和均匀对称性,合理设置沉降缝,避免采用对不均匀沉降敏感的结构形式等。

  5管道穿过建筑处应预留足够尺寸或采用柔性接头等。

  在第三章中我们学习了单自由度体系结构的地震反应这一内容,在上课时我们学习到力学模型及其运动方程,建筑结构由地震引起的振动反应称为建筑结构的地震反应,它包括地震在建筑结构中引起的内力,变形,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建筑结构的地震反应的求解可以归结为一个结构动力学问题,因为可以用结构动力学的方法来进行建筑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

  篇三:

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学习心得

  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学习心得

  这学期通过十二周的学习,对于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这门课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于抗震和减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下面就此这门课的学习心得做一下叙述。

  地震是一种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强烈地震在瞬间就能对地面建筑造成严重破坏。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分布区较广,历次地震表明,地震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

但是由于以前学习的课程涉及到地震问题很少,所以对于地震问题认识不足。

  为了预防地震灾害,减轻地震损失,众多的学者对于建筑结构抗震及减震控制进行了一些列的研究,逐渐的形成了结构抗震分析理论及结构减震控制理论。

结构抗震是目前建筑工程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衡量一个建筑结构是否具有生命力,抗震能力是一个重要指标,但是历次地震表明,结构抗震理论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主要表现在结构在大震作用下仅能保证不发生倒塌,但是破坏非常严重,这对于较高要求的建筑是难以满足需要的由此提出了结构减震概念来解决问题。

它是通过调整结构自振周期,或者增大结构阻尼,或者施加外力作用以大大减小结构地震反应,确保结构本身及结构中人、设备、仪器、装修的安全并能处于正常使用状态,从而产生了隔震体系、消能减震体系、被动调谐减震体系、主动控制体系等。

通过学习之后,感觉这本书还是有很多的特点:

为结构抗震及减震控制研究提供理论工具,同时注意理论与实践结合;逻辑性很强,大量采用数学、力学原理;通过经验总结,吸收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

  这门课程的学习,主要是领会到了两个方面的知识,一是结构抗震分析理论,包括扭转耦联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静  

力弹塑性分析、弹性结构随机振动分析、结构延性分析五部分。

作者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详细阐述了结构抗震理论的一些重要内容,如梁、柱、墙及连梁单元刚度矩阵的建立,结构弹性及弹塑性刚度矩阵建立,结构延性分析中剪切变形的影响以及结构抗震能力评估等。

扭转藕联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又包括刚度中心与质量中心,单层偏心结构的振动多层偏心结构的振动,偏心结构的地震作用,结构时程分析主要概括构件恢复力模型结构时程分析模型和刚度矩阵、质量矩阵、阻尼矩阵,地震波的选取与调整,恢复力模型临界点的判别;结构的静力分析主要是荷载模式和二次矩的影响考虑;弹性随机振动分析主要是随机过程的数字特征、性质,单自由度线性弹性体系的随机地震分析,地面运动加速度谱密度,多自由度线弹性体系随机地震分析;结构延性部分介绍的是单调荷载作用下的延性,材料截面的变形性能以及各个构件之间的关系,还有就是抗震能力评估。

第二就是结构减震控制理论,主要包括结构隔震反应分析、结构消能与被动调谐减震分析、结构主动控制等。

作者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介绍了结构减震控制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提出了隔震反应谱,给出了隔震结构、消能减震结构、被动调谐减震结构的实用计算方法,另外作者在结构主动控制分析中,提出了能同时控制结构位移、速度、加速度的线性最优控制算法和瞬时最优控制算法。

;在结构隔震分析中,有夹层橡胶垫的力学性能分析,隔震结构动力分析模型及振东方程,单自由度体

  系隔震效果分析,多自由度隔震结构振动方程的求解,隔震结构的实际计算;结构消能与被动调谐减震分析有消能减震的能量原理、分类以及优越性,结构消能减震机理,消能减震结构分析方法,减震耗能装置的恢复力模型,结构被动调谐减震控制,单质点结构直接承受简谐的减震控制原理,单质点体系基底受地震激励的调谐减震控制,多质点体系基底受地震激励的调谐减震控制,多质点调谐减震结构地震作用的实用计算,结构主动控制主要有主动控制系统的构成,主动控制的减震机理,最优控制算法。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逐渐的形成了结构抗震分析理论及结构减震控制理论。

再加上,老师在授课的时候结合自己的工程实践例子给我们讲解,使得我们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层次分明、由浅入深、重点突出,采用大量的数学、力学原理,阐述结构抗震分析的基本理论,通过基本原理再去介绍结构减震控制的基本原理,再通过总结,对于微分形式进行改进。

  在学习的工程中也学到了一些知识的更新,知识的积累,例如有一部分的内容,隔震结构与传统结构的抗震结构相比的特点:

提高结构地震安全性和舒适感,一般基底隔震结构的加速度反应是传统抗震结构的四分之一到十二分之一;大大减小了结构的破坏程度,在中、小地震作用下,隔震结构基本没有损坏,仍处于弹性状态,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结构一般仅发生在部分破坏,不至倒塌;降低房屋结构造价,虽然隔震装置增加约百分之五造价,但是由于地震时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大大降低,使得上部结构截面及配筋减少,构造措施施工简单,隔震结构总造价仍可降低。

统计表明,7度区可节省1%~3%,

  8度区可节省5%~15%,9度区可节省10%~20%;可保持仪器设备的正常使用。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确实对于结构的抗震分析和减震控制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对于结构的设计有了关于抗震和减震的思维,为以后的学习方向和工作做了铺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