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文档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总结提升三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318475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97.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文档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总结提升三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文档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总结提升三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文档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总结提升三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文档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总结提升三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文档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总结提升三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文档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总结提升三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文档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总结提升三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文档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总结提升三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文档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总结提升三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文档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总结提升三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文档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总结提升三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文档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总结提升三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文档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总结提升三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文档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总结提升三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文档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总结提升三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文档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总结提升三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文档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总结提升三 Word版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文档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总结提升三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文档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总结提升三Word版含答案

专题总结提升(三)

主题一 深刻理解新中国三次大的经济体制转型

1.由新中国成立初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1956年建立起公有制为绝对主体的计划经济体制

新中国成立初存在着国营经济、个体小农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

1956年,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形成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在这一过程中照搬苏联模式,主要表现为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排斥市场调节,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管理为主。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

计划经济体制有所改变,与市场联系加强。

主要表现为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从而增强了企业活力。

同时积极进行对外开放,逐步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对外开放解放了生产力,工业腾飞、农业发展令世人瞩目。

3.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随着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被提上日程。

其主要表现为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施“走出去”战略等。

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全面开放,中国市场更加透明、规范。

其主要特点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即改变过去以行政配置资源的方式,而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

主题二 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1.第一次:

土地改革

(1)原因:

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2)核心内容: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3)结果:

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第二次:

农业合作化

(1)原因:

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2)核心内容:

在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国家基本上实现了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3)结果:

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3.第三次:

人民公社化运动

(1)原因: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些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2)核心内容:

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3)结果:

人民公社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第四次: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原因:

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

(2)核心内容: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作出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即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

(3)结果: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典例1】(2013·江苏高考)下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

“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  )

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

解析 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不是经济理论,排除D项。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开始对计划经济进行改革,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是20世纪80年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排除A、B两项。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等做了深刻阐发。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因此,1990~1995年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经济理论。

答案 C

【方法技巧】获取数据型材料选择题信息的技巧

注意围绕数据而展开的描述性的语言;注意时间变化与数据变化的关系;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特征;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原因。

具体操作是:

曲线数据图“边边角角看拐点”,柱状数据图“上下左右看趋势”,表格数据图“纵横驰骋看变化”,饼状数据图“阴晴圆缺看大小”。

【变式训练1】经济统计数据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

观察下面柱状图,指出该地区经贸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全建立B.上海成功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C.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浦东进一步开发开放的推动

解析 1990年国家把上海浦东作为开发开放的龙头,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图片中信息就是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地区外贸总额的飞速发展,因此这一地区可以判断是浦东地区。

答案 D

【典例2】下图是由厉以宁主编、1991年出版的《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的部分目录。

据此推测该书的主题是(  )

A.清算“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

B.总结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理论成果

C.记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历程

D.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解析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平反冤假错案,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与题干信息无关,故A项错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理论成果,与题干信息无关,故B项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经历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与题干信息无关,故C项错误;该书目录中涉及“经济改革战略的探讨”“企业集团的发展途径”“农村工业化”“改革是不可阻挡的趋势”,这是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的探讨,故D项正确。

答案 D

【方法技巧】历史选择题排除干扰项的两种常用方法

(1)基本观点分析法。

现在的历史选择题,明显地加大了能力考查力度,特别是考查历史阐释能力的选择题,其干扰项的设置,都有一定的理论含量。

对于这种史学理论含量较多的干扰项的排除,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分析。

(2)提取信息推断法。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文字材料型选择题,即从题干所引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排除迷惑性干扰项的依据。

【变式训练2】20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放开了国家管理的737种生产资料和交通运输价格中的648种,同期也放开了国家管理的农产品收购60种价格中的50种,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

A.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B.邓小平南方谈话与中共十四大召开

C.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D.重新启动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

解析 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故A项错误;邓小平南方谈话与十四大召开推动了改革深化,计划经济比重减少,国家对经济的管制进一步放松,故B项正确;城乡生活水平与题干材料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1995年加入世贸组织谈判属于对外开放范畴,与国内改革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 B

专题检测(三)

(时间:

10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7·山西太原高一期末)“一五”计划时期开工项目共147项,其中煤炭25项,石油2项,电力25项,钢铁7项,有色金属11项,化工7项,机械24项,轻工1项,医药2项,军工43项。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农业的发展速度放缓B.优先发展重工业生产

C.工业布局发生了变化D.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解析 材料并未涉及农业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煤炭25项,石油2项,电力25项,钢铁7项,有色金属11项,化工2项,机械24项,轻工1项,医药2项,军工43项”可知,147个项目中绝大多数为重工业,体现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特色,故B项正确;工业布局主要体现在地域上,材料没有相关的信息,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非“一五”计划,故D项错误。

答案 B

2.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往往与重要历史事件有关并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下图所示的宣传海报所涉及的重要事件为(  )

A.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 根据海报中“互助组”“组织起来”可以得出是1953~1956年三大改造中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故A项正确;“大跃进”运动是指“大办农业、大办工业”,与海报不符,故B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一大二公”,实行平均主义,与“互助组”不相符,故C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包产到户,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与题目中“组织起来”不相符,故D项错误。

答案 A

3.(2017·河北保定期末)下图为朱宣咸1956年创作的《报喜——庆祝公私合营》图,由此可知当时(  )

A.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改变

B.农民已走上集体化道路

C.“一五”计划已超额完成

D.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深刻变革

解析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意味着生产资料所有制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故D项正确。

答案 D

4.(2017·四川绵阳检测)某同学学习中国现代史时,收集了下面卡片,由卡片内容判断他研究的最有可能是(  )

A.人民公社化运动B.国民经济调整

C.计划经济体制D.邓小平的整顿

解析 资料卡片信息“中央下达工业企业指标”、“企业全部费用由国家拨款解决”体现了计划经济体制,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和邓小平的整顿无关,故A、B、D项错误,C项正确。

答案 C

5.(2017·武汉期末检测)某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时发现以下一段文字:

这表明(  )

A.我国正在进行“一五”计划建设B.经济领域出现了“左”倾倾向

C.经济生产秩序已遭到严重破坏D.经济发展取得了突出成效

解析 根据材料“公社化”“大生产”等信息能够得出材料反映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一五”计划在1957年完成,故A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是经济领域“左”倾的表现,故B项正确。

答案 B

6.1960年冬,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经济方针。

该方针的提出说明(  )

A.国民经济形势开始迅速好转B.对“左”倾错误开始局部纠正

C.国家开始干预国民经济发展D.中国开始摆脱照搬苏联模式

解析 苏联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八字方针只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局部调整,并未改变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

答案 B

7.(2015·广东学业水平测试)1979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

“可以在生产队统一核算和分配的前提下,包工到作业组,联系产量计算劳动报酬,实行超产奖励。

不许分田单干。

”这反映了(  )

A.农村社会面貌得到根本改变B.人民公社体制正式废除

C.中共中央对包工到组的肯定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广

解析 由题干有效信息“1979年9月”“不许分田单干”,可推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央还未正式肯定和推广,仅局限于“包工到组”,由此可排除A、B、D三项,正确答案选C项。

答案 C

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1953年开始的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  )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B.性质完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

C.为消除“左”倾错误而采取的措施

D.为了调整生产关系以发展生产力

解析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为了打破人民公社体制的束缚,解放生产力;1953年开始的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因为个体农民经济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所以两者都属于调整生产关系以发展生产力。

答案 D

9.(2017·河南洛阳期末)1984年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文件,规定了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计划、产品销售、产品价格定价等权利,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

这一规定的核心内容是(  )

A.扩大国家财源B.增强企业活力

C.变公有为私有D.实行市场经济

解析 根据材料“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计划、产品销售、产品价格定价等权利”,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就是为了增强企业的活力,故B项正确。

答案 B

10.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比利时政府提供的贷款,从而打破了自1969年形成的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

这一改变发生的背景是(  )

A.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

B.我国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政策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经济突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

答案 B

11.20世纪80年代,以下两种票据在上海经济领域里同时流通,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B.经营管理体制趋于多样化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D.非公有制经济起主导作用

解析 根据题意可以得出,企业股金劵显示了企业管理,粮票显示了计划管理,两者同时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没有计划管理,故A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故B项正确。

答案 B

12.从1978年到1992年,历经14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明确方向。

这里的“方向”是指(  )

A.对内进行改革的同时对外开放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长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自1978年以来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1992年十四大开始确定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这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一个里程碑事件,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2017·四川大竹县文星中学考试)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时间

1953~

1957

1958~

1962

1963~

1965

1966~

1970

1971~

1975

1976~

1980

1981~

1985

年均增

长率

4.5%

4.3%

11.1%

3.9%

4.0%

5.1%

8.1%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二 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52年

1956年

公有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材料三 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类别

年份  

国有及国有

控股工业

集体工业

城乡个

体工业

其他经济类

型工业

1978

77.6%

22.4%

1997

25.5%

39.1%

17.9%

18.5%

(1)根据材料一表中的相关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及主要原因。

(8分)

(2)分析材料二,指出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意义。

(6分)

(3)材料三中的“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应该是什么类型工业?

与1956年相比,1997年的经济成分有何变化?

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6分)

解析 第

(1)问的第一小问先根据图表找到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依据那段时间所讲述的内容进行归纳回答即可。

(2)问,回答这一问时要注意从图表中先解读出1952到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是私有制经济逐渐消失,公有制逐渐占主体,知道了这个变化,再看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根据所学知识就可以得出原因。

第(3)问的第一小问从时间类别及所占比重进行分析得出。

第二小问要回答的是1997年的经济成分有何变化,答出变化后,根据变化,结合当时的史实回答。

答案 

(1)时间:

1963~196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较高。

原因:

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政策,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时间:

1981~198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大幅度提高。

原因:

国家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2)原因:

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意义:

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或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3)外资或中外合资。

变化:

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发展。

(个体经济得到了发展;出现了私有经济)

原因:

改革开放的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4.(2016·南京高一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彼得·诺兰说:

“我认为对于任何经济,尤其是对中国这样的一个非常贫穷的面临许多问题的经济来说,这是一个明智合理的策略……我一直深信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以及70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复兴之路》

材料二 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成就分布图

材料三 通过对政治、经济、国际环境诸多方面利弊得失的反复权衡和深入讨论之后,大家认为必须从发展原材料、能源、机械制造等重工业入手。

得出这样的结论,其理甚明。

设想多发展轻工业,按一般常识讲,一定是投资省、见效快,又能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为国家积累建设资金。

没有机器制造业,发展轻工业的装备从哪里来?

没有钢铁等基础工业,机械制造的原料从哪里来?

没有能源和交通运输,整个经济又怎么运转?

依赖进口么?

办不到。

一是我们没有钱,二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实行禁运和封锁。

全靠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支援也不现实。

特别是当时美帝国主义实际上还同我们处于军事对峙状态,我们亟需建立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

这些因素是客观现实,不是我们的主观意志可以改变的。

——薄一波《若干重大历史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1)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53~1957年间中国为发展经济而采取的政策措施。

(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一五计划中工业建设的重心集中在哪些部门?

这些成就的取得对中国的工业化有什么意义?

(8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建立初期工业建设的特点及其原因。

(6分)

解析 第

(1)问,据材料一“对中国这样的一个非常贫穷的……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问,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部门和意义即可。

第(3)问,第一小问特点,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对发展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对比说明与讨论,说明了发展重工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而作答;第二小问原因,材料三中还说明了优先发展重工业三个原因,一是没有钱,无法从别国购买发展工业需要的设备,二是西方世界的禁运和封锁,三是国防工业发展也需要重工业作为基础,另结合所学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的经验,就可以得出原因。

答案 

(1)措施:

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部门:

交通运输、机械制造(汽车制造,重型机器制造)、钢铁生产。

意义:

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

(3)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原因:

新中国成立前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巩固国防的需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