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作文写作技巧第三专题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31944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高考作文写作技巧第三专题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语文高考作文写作技巧第三专题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语文高考作文写作技巧第三专题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语文高考作文写作技巧第三专题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语文高考作文写作技巧第三专题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语文高考作文写作技巧第三专题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语文高考作文写作技巧第三专题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语文高考作文写作技巧第三专题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语文高考作文写作技巧第三专题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语文高考作文写作技巧第三专题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语文高考作文写作技巧第三专题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语文高考作文写作技巧第三专题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语文高考作文写作技巧第三专题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语文高考作文写作技巧第三专题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语文高考作文写作技巧第三专题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高考作文写作技巧第三专题二.docx

《语文高考作文写作技巧第三专题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高考作文写作技巧第三专题二.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高考作文写作技巧第三专题二.docx

语文高考作文写作技巧第三专题二

2018年语文高考作文写作技巧第三专题

(二)

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学生习作

现在无论是在社会,还是在我们同学之间都存在一种盲目的“智能偏食”现象。

集中的表现是重理轻文。

甚至有人说: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我认为,这样明显的重理轻文是完全错误的。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非常响亮的一句口号。

当年昂首步入大学的学子们,多少人曾经为之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提出,有其出现的历史原因和社会背景。

在那个年代,技术革新,技术改造的意识非常的强烈。

数理化成了解放生产力最有力的工具,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工业体系在当时也是非常注重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重视发明创造,重视技术革新。

因此,学好数理化,掌握一门生产技术自然而然成为社会的需要。

而现在,如果只学好理科,而文科基础太差,语言表达能力不好,连句整话都说不好,又怎么走遍天下呢?

在一次长三角地区高校中文教学座谈会上,专家们说理工科学生“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十分普遍。

由于高中阶段过早地实行文、理分科,大学时代又忽视提高中文素养,加上传统语文教学的偏差,人们往往误以为,“是个中国人,还不会中文?

”因而从迈进大学的门槛起,他们就开始全力以赴地忙乎“英语四级”、“计算机二级”等与毕业证书相关的科目了,特别是对外语的热情早已远远超过了母语。

结果是他们可以在专业成绩上拿满分,外语考试应付自如,却连最起码的自我表达都有问题,电脑高手面对人文软件竟束手无策。

复旦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汪涌豪称这些学生“词汇量贫乏”:

“表达程度的副词,学生们只会用‘非常’;需要表达悲伤或沮丧时,就剩下一个‘郁闷’”。

有的人认为文科知识在社会上应用得不多,所以对文科知识学习很不重视。

其实不然,如我们找工作时,要把自己的情况介绍给企业,如果文科不好,语言组织不好,怎么能找到工作呢?

又如找到了工作,领导要你写报告或者总结,如果你写不出来,可能会被炒鱿鱼了。

在日常生活中,你说的每一句话,如果不注意语言运用,可就要出错了。

现在南斯拉夫和北约是人们谈论的焦点,而如果你不知道地理,不了解历史,连南斯拉夫在哪里,北约是什么都不知道,怎么会溶入正常的社会生活呢?

等等……所以文科知识在社会生活中,不是没有大用,而是时时刻刻都在应用。

那些有成就的自然科学家、工程师,包括负有盛名的李四光、丁文江、竺可桢、茅以升等人都有很高的人文素养,写得一手好文章,不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非凡的造诣,而且对人文科学也有许多独特的见解,真正是文理贯通、学究天人。

竺可桢先生做过13年的浙江大学校长,他鼓励学生跨院、跨系选修课程。

在他的倡导下,那个时代的浙江大学,理工科学生选读唐诗宋词,文学院学生选读微积分、地学通论、物理等课程都不是什么罕见的事。

他本身作为杰出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在中国古典文学、历史等方面都有很深的修养,否则我们就无法想象他在气候研究、物候学研究中常常将古诗词信手拈来、恰到好处。

与竺可桢差不多同时代的那些最优秀的大学校长,从清华的梅贻琦、南开的张伯苓到北大的蒋梦麟、胡适、燕京的司徒雷登等,无论他们本身的专业出身是理工科还是文科,他们都有着深厚的人文修养、有着世界眼光。

文科还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

学好了语文,在各科学习中都有很多用处,它可以帮助你分析问题,了解世界。

学好地理、历史可以让你把世界尽收眼底;学好政治,可以让你更好的了解、分析当前的政治状况。

生活中的美,那些细节和修饰,是文学和艺术来告诉我们的。

它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将作者心中美的感觉,通过某种人们可以感知的方式传递给我们。

文学和艺术带来心理上的波澜;哲学和心理学使得我们能够把握自己的内心,明白自己的未来。

不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都应认真学习。

才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点评:

本文属于驳论。

文中首先摆出错误认识的论点。

然后集中批驳“文科知识应用不多”的错误认识,继而说明文科的重要作用,最后是结论。

层次清楚,批驳有力,语言也比较犀利,能举一些现代理科应用文科的例证。

如开头,针对“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针锋相对的指出:

不好好学习文科,整句话都说不好,怎么走遍天下呢?

只是本文篇幅嫌长了些,学生习作应控制在800字左右。

三、【写作常识】

作文的审题立意,就是学生阅读理解、观察思考、联想想像的过程的展示。

这一步,好比打洞要先定基点一样,是决定性的一步。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

这个基点定得好,写作起来,就会思路顺畅,一气呵成;定偏了,或是无从下笔,或是半途而废,或是不入法眼,白费工夫。

我们只有掌握了一些技巧或有了明确的步骤,拿到文题,才能心中不慌。

一、为作文定好“基准点”

我们知道,审题是为了读懂话题的意思。

这意思有两层:

话题本身的字面意义,话题关涉到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现实。

因此,我们不妨用“揣摩法”来审题:

揣摩话题的指向。

我们首先从材料的字里行间里揣摩出命题者的意图。

这是审题的第一步。

要注意的是,在分析话题指向的时候,我们又会遇到多角度的问题。

这也是初学写作的人感到困难的一点。

材料作多角度思考主要有哪些角度呢?

总结如下:

(1)一个事物或材料,至少可以从“肯定”和“否定”两个角度去审视;

(2)一事多“人”或多“物”的材料,有几个“人”或“物”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3)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4)一个事件,针对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写作目的,就会有不同的审视角度。

我们只有找准最佳指向,才有最佳立意。

用一个例子来谈谈如何找出最佳指向。

题目:

读寓言诗《树叶和树根》,然后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低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晴朗的夏天/树叶把自已的绿阴撒向谷地./在树枝上,它们高谈阔论/极力夸耀自已。

“这也应该对我们说声谢谢。

”/从地底下发出了温和的声音。

/“是谁说话?

竟敢这样傲慢无礼!

”/树叶吵吵嚷嚷,在发脾气。

“是我们,”/地底下的声音回答./是深深地理在黑土中的——树根。

这则材料,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考虑:

树叶,树根,树叶与树根的关系,树叶对树根的态度。

哪个角度最佳呢?

当然是结合树叶与树根的关系,批评树叶有一点成功.便忘乎所以的做法了。

这从话题材料中的遣词可以分析出。

“夸耀”“吵吵嚷嚷”,对树根“发脾气”,树根则是“温和的声音”,对树叶的批评、责备之意非常明显。

所以,我们读材料。

不仅要读懂字面义,还要读懂命题者的情感倾向。

这就是选择最佳指向的基本方法。

再看看“东施效颦”、“滥竽充数”这两个成语的审题。

这两个成语包含的意义,词典里的解释义是一种,还有多种说法也都很好。

如,东施希望通过学习使自己变得美丽一些没有错,东施有自知之明;南郭能充数那么多年,谁的责任?

与南郭不肯学习有关。

与齐宣王的管理体制有关,与同事不愿帮助也有关。

但后二者是外在的,最根本的责任还在他本人。

因此,才有词典里的固定意义。

也就是说,这两个成语的基本意思就是词典里的释义;其他几种意思,是我们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分析出来的。

现在我们可以谈谈立意了。

作文立意要求做到:

(1)准确(切合题意不偏离)

(2)正确(思想进步不反动,感情健康不庸俗)

(3)明确(观点鲜明不含混)

(4)集中(主题单一不分散)

(5)深刻(穿透题目,深入本质)

(6)新颖(发散创新,不落俗套)

话题作文后面总要跟一句“联系社会现实,结合自身感受”,这就是告诉我们审题与立意是有先后的。

现在我们可以用“观照法”来分析怎样的立意才是最佳的。

观照,即用话题的指向来思考社会.体察生活。

我们要根据话题的指向.对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恶”予于褒扬、针砭,这样的立意,才是命题者真正要我们写作的内容,才有深度,才是最佳的。

树叶与树根的立意,就可以这样思考:

树根可以象征些什么?

树叶可以象征些什么?

树根对树叶有哪些作用?

从小处说,父母与子女,老师与学生,家庭与成员;从大处说,组织、祖国、民族、人民与个人,都具有这种关系。

因而,我们可以拟出这样一些标题“数典不可忘祖”、“饮水要思源”、“功成莫忘本”、“树高千尺莫忘根“等等。

如果我们立意为“树根具有奉献精神”或“树叶与树根要相互理解”或“树根要理解树叶”之类的,怎么办?

不慌,我们用第三种方法来定位:

追问法。

所谓“追问法”,就是反复阅读材料,体会命题者意图,敲定自己的立意。

可以有这样三个局面的追问:

一问材料的文字意思有否遗漏,二问命题者的情感倾向把握住了吗,三问联系现实有否不贴切之处。

经过这样三步思考,你为这一话题作文定的位,找的点。

从技巧上来说,该是很准确的了。

二、为作文定出“新颖点”

《高中语文考试说明》中对学生作文等级的评定有两级:

基础等级、发展等级。

在发展等级中.有一条“见解新颖”的要求。

现在我们要知道的、是如何才能做到“见解新颖”.怎样才能少冒风险。

我把作文的审题立意看作为“打洞”找基点,“见解新颖”就要求我们找的这个“点”要有新意。

我们用揣摩法来审察题目的文字义及感情倾向,用观照法来联系社会现实和生活现实,用追问法来敲定我们的初始立意是否合题意,这一过程,是初学立意者必须掌握的,是作文水平高些的人为下一步打定的基础——这是为立意的创新“定点定位”,没有这一步,下一步就容易偏题离题。

通常,立意要创新,就要与众人的思维不一样:

或反弹琵琶,或发散思维。

还以《树叶与树根》为例,我们为这则材料定的点是批评、责备树叶不该“一旦功成名就,就得意忘形”,那么,我们可以“反弹”成“有了成就,得意忘形不好,但兴奋一下,自豪一回还是可以的。

在此要强调的是“反弹”的内容要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社会公德和众人共识,如果言过其实,或辞不达意或硬“弹”,那就不如不“弹”。

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要“弹”出新意,不是要“弹”离谱。

“兴奋”、“自豪”与“得意忘形”、“忘乎所以”是有质的区别的,但又能表达一点成功的喜悦,与一般人“越是成功,越要谦虚谨慎”的理念是不同的。

现在,我们来为寓言故事《枭逢鸠》进行审题立意。

枭逢鸠。

鸠曰:

“子将安之?

”枭曰:

“我将东徙。

”鸠曰:

“何故?

”枭曰:

“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鸠曰:

“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徒,犹恶子之声。

显然,这则寓言故事阐述的道理是“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面对”(初中教材中已有表述)。

枭怎样做才算是“面对”呢?

改变自己的叫声?

发挥自己的特长——多抓田鼠,使乡人改变对它的厌恶?

改变叫声当然是不可能的,只能选择第二种办法。

如果让大家联系现实生活来立意呢?

乡人对枭的态度使枭的生活处境很糟糕,这可以象征人们生活中不利的处境。

枭要“面对”.人类自然要“面对”。

枭是改变不了自己的缺陷的,因为它的这一缺陷是与生俱来的,只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为人类多做有益的事,从而改变人类对它的厌恶。

人类怎样对待自己不利的处境呢?

只有如上所述,或者认识自己的毛病和不足,改掉它;或是想办法让自己适应环境,而不是让环境适应自己。

这是此寓言故事的最佳立意。

现在,我们来试试立一个与众不同的意。

人们在审视这则材料的时候,把注意力都放在“枭”的言行上和“鸠”的点拨上.对“乡人”厌恶枭的叫声这一现象没做分析。

乡人为何厌恶枭鸣?

只因叫声不悦耳,就说“枭叫有祸”,完全是迷信,是没有道理的。

“枭”对这种无理“厌恶”完全可以不予理睬,只去做自己该做的事。

还可以发挥想像,“枭”的叫声确实不好听.它用吉他等器乐来代替自己的歌声.让人们百听不厌。

在这里,我们综合运用了发散思维和反弹琵琶的思维形式,使这则老材料赋有了新的内涵,为我们的作文“见解新颖”奠定了基础。

四、【知识宝库】

名人名言

1.我生为真理生,死为真理死,除了真理,没有我自己的东西。

——王若飞

2.理直气壮,永远不怕真理,勇敢地拥护真理,把真理告诉别人,为真理而战斗。

——刘少奇

3.我们只愿在真理的圣坛之前低头,不愿在一切物质的权威之前拜倒。

——郭沫若

真理是时间的女儿。

——达•芬奇

4.真理就是具备这样的力量,你越是想要攻击它,你的攻击就愈加充实了和证明了它。

——伽利略

5.最好是把真理比做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辉就越灿烂。

——马克思

6.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

作者:

雷锋

7.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作者:

但丁

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作者:

刘备

9.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作者:

巴金

10.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

作者:

丁玲

11.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

作者:

黑格尔

12.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作者:

巴尔扎克

13.一个没有受到献身的热情所鼓舞的人,永远不会做出什么伟大的事情来。

作者:

车尔尼雪夫斯基

14.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

作者:

奥斯特洛夫斯基

15.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

作者:

爱因斯坦

16.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

作者:

雪莱

17.当一个人用工作去迎接光明,光明很快就会来照耀着他。

作者:

冯学峰

18.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作者:

歌德

19.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作者:

易卜生

20.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作者:

王勃

21.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作者:

李白

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作者:

苏轼

23.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

(高尔基)

24.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

(左拉)

25.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

(泰勒)

26.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语出《庄子·养生主》)

素材积累

摘取王冠上的明珠

哥德巴赫猜想一直被视作数学王冠上的明珠。

两百多年来,有不少科学家试图征服它,并因此耗费了巨大的精力,都没有成功。

陈景润上中学时,数学老师把它作为一则趣闻,告诉大家,陈景润听后,暗暗立志摘取这一明珠。

他把它当作自己的事业。

他拼命地积累知识,奋力地演算难题,草稿纸整麻袋整麻袋地装。

最后终于用自己的智慧和意志的合力,移动数学群山,摘取了数学王冠上的明珠,发明了“陈氏定理”。

王充少年有志,终成大志

我们还可以从东汉王充居贫贱而壮志凌云的故事中,获得很多启发。

王充是东汉的大思想家,但他少时家境贫困。

当孩子们都去捉鸟、捕蝉和爬树,兴致勃勃地去玩耍之果,王充却不去,而是努力学习认字写字,去学习儒家经典《论语》《尚书》。

同时,他又不断修养自己的品德。

后来,有机会去京师,拜班彪为师。

他虽喜欢博览群书,但因为家境贫寒,无钱买书,便到洛阳卖书的地方去,去读人家所卖的那些书。

他虽然穷得没有一亩地可以养身,但心情却比王公大人要舒畅;卑贱得没有一斗一石的俸禄,内心却如同俸禄万钟的人一样富有。

后来,他做了官也不欣喜若狂,丢了官也不怅恨不已,安逸快乐之时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贫困潦倒之时,也不改变自己的志向,经过30多年的努力,他终于写出了名垂千古的《论衡》。

生命的价值取决于我们本身

在一次讨论会上,一位著名的演说家没讲一句开场白,手里却高举着一张20美元的钞票。

面对会议室里的200个人,他问:

“谁要这20美元?

”一只只手举了起来。

他接着说:

“我打算把这20美元送给你们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准许我做一件事。

”他说着将钞

票揉成一团,然后问:

“谁还要?

”仍有人举起手来。

他又说:

“那么,假如我这样做又会怎么样呢?

”他把钞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只脚,并且用脚碾它。

尔后他拾起钞票,钞票已变得又脏又皱。

“现在谁还要?

”还是有人举起手来。

“朋友们,你们已经上了一堂很有意义的课。

无论我如何对待那张钞票,你们还是想要它,因为它并没贬值,它依旧值20美元。

人生路上,我们会无数次被自己的决定或碰到的逆境击倒、欺凌甚至碾得粉身碎骨。

我们觉得自己似乎一文不值。

但无论发生什么,或将要发生什么,在上帝的眼中,你们永远不会丧失价值。

在他看来,肮脏或洁净,衣着齐整或不齐整,你们依然是无价之宝。

温馨提示:

不依赖我们的所作所为,也不仰仗我们结交的人物,而是取决于我们本身!

我们是独特的——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

感悟人生

晚饭后,一个人骑着车游荡在街头,在来去匆匆、疲于奔命的人群中,我感觉到自己的潇洒。

假如有一天,你也抛开一切,不要想家里的饭做好了没有,孩子回家了没有,不要去想昨天还有什么事没有做,任思绪溶化在蓝天白云之下,瞒无目的的往前走。

夜声即将来临,夕阳有种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感觉,两边是吆喝的小贩和似曾相识的人群,你就会体会到周围的一切就是一首诗、一幅画、一首音乐,显得和谐而又完美,你会在顿悟之中发现自己原来忽略了生活中很多美好的东西。

过不了河,就摘一个苹果

一位老和尚,他身边聚拢着一帮虔诚的弟子。

这一天,他嘱咐弟子每天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

弟子们匆匆行至离山不远的河边,个个目瞪口呆。

只见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无论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

无功而返,弟子们都有些垂头丧气。

唯独一个小和尚与师傅坦然相对。

师傅问其故,小和尚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递给师傅说,过不了河,打不了柴,见河边有棵苹果树,我就顺手把树上唯一的一个苹果摘来了。

后来,这位小和尚成了师傅的衣钵传人。

香港有位亿万富翁,创业之初,曾接连遇到了港岛经济危机、股东拆台的冲击,濒临破产的边缘。

“过不了河,就摘一个苹果”,他想到了上面的那个故事。

一番深思熟虑,他猛然发现了“苹果”的禅心,获得了这样一条教训:

渡河之前,一定要准备游一个来回的力量,即使发生不能上岸的情况,也能平安而返临危不败。

这条教训被他奉为经商做人的准则,由此踏上了成功的彼岸。

世上有走不完的路,也有过不了的河。

过不了河掉头而回,也是一种智慧,但真正的智者还要在河边做一件事情:

放飞思想的风筝,摘下一个“苹果”。

历览古今,抱定这样一种生活信念的人,最终都实现了人生的突围和超越。

知识的重要

苏东坡的错误某日,苏东坡去其师王安石府上拜访,王安石却去了朝中。

苏东坡见桌上放有一首王未完成的《咏菊》诗:

“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他读了很不以为然,于是援笔续道:

“黄花不似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听。

”后诗人被贬黄州时,一次与友人夜间赏菊,正碰上秋风乍起,只见菊花花瓣纷纷落地,确像满地铺金,苏东坡始知自己的孤陋寡闻。

《红楼梦》——“百科全书”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涉及的知识有政治、经济、军事、医学、心理学、音乐、诗词、历史、地理、建筑、园林、风俗、烹调等,因而被人们称为“百科全书”。

由此可见曹雪芹的知识面之广。

六、【我来尝试】

2007南京二模命题作文“生活中的减法”写作指导

【命题展示】

请以“生活中的减法”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自定立意。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800字。

【相关材料】

围棋骁将刘小光曾经说过:

“我觉得下棋,经常不是增加点东西,而是减少点东西。

”正是他的减法,使他的状态一直颇佳,人生的道理大体也是这样,在人生的奋斗历程中,只有学会放弃一些东西,才能有所进步。

人生就像学算术,加法过后是减法。

人生也需要做一些减法,减去心灵上的沉重负担,减去一些奢侈的欲望,减去没有价值的身外之物——热闹的生命里有许多不堪承受的东西,需要减法。

所以人生做好减法,是很复杂高深的生存技巧和学问。

【思路点拨】

在世事扰攘、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减法”体现了一种崭新的生活理念,它启发人们去思考生活的本源、本真意义。

的确,生活就像一道数学公式,有加法,亦有减法。

很多时候,我们不仅要做加法,更需要做好减法,这样生活才会变得简单,我们才会轻装前行,提高生命质量,提升生活品位,享有生活的纯粹高尚,领略生活的无限风光。

多余的脂肪会压迫人的心脏,多余的金钱会拖累人的心灵,多余的想法会增加生命的负担。

为此,若想活得健康、充实、潇洒、轻松、快乐,就要时常演习生活中的减法,舍弃生命中的多余,让生活中的不如意越来越少,在简单中找寻生活的快乐。

做好生活中的减法,是做人的一种智慧,是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淡然的人生态度。

它体现了一个人的胸怀、品德和宽容的精神。

生活是一种舍弃的艺术,有舍弃才有获得。

善于舍弃生命中的杂念和多余,换来的必将是心智的清醒、心灵的净化、健康的体魄,这不正是人们追求的真谛吗?

从题目来看,“减法”是数术计算方法,“生活中的减法”是把数术中的计算方法用到生活中,认识生活、理解生活,表明生活态度。

在审题过程中,应首先考虑从主观角度减去什么,如何在生活中运用减法。

例如减少对名利金钱的追求;减少对物质生活的享受;减轻过重的生活负担;减少繁琐的生活环节等等。

还可以从深层次分析减少和增加的辩证关系。

例如,减少对子女过分的代劳,可以增强孩子的自理能力;减少对名誉、地位的追求,可以增加淡泊、朴实的生活情趣。

如果从客观角度思考,生活中也还存在减法,是一种客观的无法抗拒的法则。

例如,每个人生命旅程的减少,每件事倒计时的临近,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等等,针对这些生活中的减少,我们如何对待,大有文章可做。

不要把“生活中的减法”理解为“生命的减法”或者是谈“生活中的减少”、“生活中的让步”、“生活中的忍让”等。

“生活中的减法”是学会舍弃,减轻生活中的过重的负担,减少压力,让自己活得轻松愉快些。

生活中有些事可为,有些事可不为。

“生活中的减法”是一种生活理念,一种生活方法,是一种生活的哲学。

减什么,怎么减,有哪些当减,哪些不当减;减的意义,减的好处等都可以在作文中阐述,可以展开多角度思维,辩证分析。

文体上记叙文、议论文都可以写,关键是要围绕提升生活品位,提高生活质量,丰富生活情趣,享有生活的纯粹高尚等等立意,文意就比较深刻。

【佳作展评】

[记叙类]

生活中的减法

江苏省阜宁中学刘文生

王叔是我的邻居,以卖瓜为生。

他有一手绝活:

卖瓜从来不用秆,用手一托,瓜的重量就出来了。

起初人们都不相信,争相用秆来验,可是,他从未失过手,人们都说神了!

我当初也觉得有点悬乎,可到头来也不得不口服心服!

前一阵子,学校搞“一对一”的学习大比拼!

我毫不犹豫,在目标栏里写了年级第一!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拼命地学习,连钟爱的电脑也被封存柜中。

挑三更灯,起来背书;熬五更夜,攻克难题!

连节假日也变成了用来查缺补漏的黄金时段!

按理说,我的成绩应该突飞猛进,让老师目瞪口呆才是!

可谁曾想,成绩单发下来,我不但不是年级第一,就连班级第一也成了别人的囊中之物!

一时间,我感到无所适从,整天恍恍忽忽!

老爸看着我垂头丧气的样子,便对我说:

“走,我陪你出去散散心!

一路上,我滔滔不绝地倒着苦水,老爸也深表同情!

突然,他提议到王叔那儿去买个瓜解解渴!

我一听顿时来了精神!

不知不觉,就到了王叔的瓜摊前!

王叔见到我们连忙打招呼:

“老牛,小牛崽习学得还不错吧?

”老爸笑骂道:

“甭提了,我这不就是为了给这小崽子解闷才来你这儿的吗!

”我挑了一个瓜递给王叔,王叔单手一托:

“六斤七两!

”我还是习惯性地将瓜放在电子秤上验一验:

“哇,王叔,你真厉害!

这时,老爸从怀里掏出两张“老人头”摆在摊前!

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买个瓜哪用得着这么多钱?

老爸开口道:

“王叔,你要是把我手中的这个瓜估准了,这二百块就是你的了,你敢不敢!

”众人一看有戏,“呼啦”围了过来,起哄声一浪高过一浪:

“王叔,应了,拿这钱请我们喝酒去!

”王叔本来还在支吾,可被众人这么一激,就应下了!

老爸递过瓜,王叔先用单手托托,好像为了保险,又用双手托托,众人催他快报斤数,可他就是开不了口。

他不断交换着手,甚至摸起了自己的后脑勺,斤数就是报不出来!

“王叔,这可不是你一贯作风啊?

”我诧异道。

王叔的脸逼得通红,最后硬着头皮说:

“七斤半!

”我把瓜放到电子秆上一验,“啊!

”大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