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MPACC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及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322366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1.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MBAMPACC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MBAMPACC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MBAMPACC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MBAMPACC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MBAMPACC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MBAMPACC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MBAMPACC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MBAMPACC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MBAMPACC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MBAMPACC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MBAMPACC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MBAMPACC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MBAMPACC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MBAMPACC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MBAMPACC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MBAMPACC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MBAMPACC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MBAMPACC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MBAMPACC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MBAMPACC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MBAMPACC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及参考答案.docx

《MBAMPACC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及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MBAMPACC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及参考答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MBAMPACC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及参考答案.docx

MBAMPACC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及参考答案

论证有效性参考模板

孙伟整理

窗体底端

1、论证有效性质疑点剖析及模板

(1)质疑因果关系的模板句

①材料引述的表达:

⏹论证者由______得出_____________,显然是错误使用因果关系。

⏹论证者由______不必然得出________,上述论证显然错误使用因果关系。

②分析过程的表述:

该论述举出无足轻重的次要原因论证,遗漏真正的主因。

导致______的主因应该是______等。

该论述只指出多个原因的其中一个为事件主因。

______之外,还可能有其它原因,例如______,但他们和______一样,不一定是主因。

③结论表达:

因此,论述者还应提供更有效的因果关系来加强自身论证。

(2)质疑前提与结论不相干的模板句

表述:

论述者通过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前提,得出____________结论。

看似表述很有道理,其实二者并不相干。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述者的论证如同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只是美丽的空中楼阁)。

要加强这个论证,还需提供更为有利的证据。

(3)质疑数字谬误的模板句

①平均数字

表述:

论述者通过______这一平均数字的分析,得出______结论。

该论证过程还有待研究,因为平均数只能说明样本总量的总体特征和集中趋势,并不能代表每一个样本的具体情况,可能______恰恰就在平均水平之下,因此该数据对其结论的支持度是有限的。

②百分数

表述:

论述者由______不必然推出______。

没有基数的百分比没有意义的,因为其只能代表一个相对的比率,而无法说明______的实际状况。

因此我们无法从论述者的数据中,得到______的结论。

③数据与结论不相干

表述:

论述者得出______结论,该结论是基于______。

显然,论述者提供的数据与其结论的关联性十分有限。

因为,上述数据反映了______情况,然而还可能存在______情况,因此论述者提供的数据不能有效支持其结论。

④调查研究方法不恰当

表述:

论述者通过对__________调查显示,认为__________。

且不说该调查样本量是否足够,即便适当,该市场调查,显然存在以下问题:

样本本身不足以代表__________,其实,__________。

因此,论述者的调查不足以支持其结论。

(4)质疑核心概念界定不清楚的模板句

表达:

上述材料中的__________与__________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代表着__________,而后者代表着__________,在概念界定不清的情况下,论述者的结论显然是不足信的。

(5)质疑类比(或类推)不当的模板句

表达:

论述者由__________不必然推出__________的状况。

因为__________都是不同的,上述论证显然存在着“不当类比”的嫌疑。

(6)质疑以偏概全的模板句

表述:

__________只是__________总集合中的一例,__________不足比代表整个__________的现状,上述论述有“以偏概全”的嫌疑。

(7)质疑轻率的归纳的模板句

表述:

论述者单凭__________论断__________,显然过于轻率。

论述者用作归纳总体的样本显然太少,因此得出来的结果也缺乏说服力。

(8)质疑外推类的模板句

表述:

论述者由__________不必然推出__________。

即便__________,但那只是__________的事情,今后可能__________。

总之,__________的情况不能推出现在以及未来的情况。

2.拟题模板

要求:

1)要含有结论中的核心要素

2)要对上述要素质疑

3)不能够有效提炼的可以使用:

无效的/不可行的/有失偏颇的/无效的/不可行的/有失偏颇的/欠妥当的__________计划、策略、方案、决策、报告、预测……

例如:

甲公司最近刚在所有部门和层面裁减了15%员工,并鼓励其他员工提前退休。

通过这些措施,公司大大减少了员工人数。

如您所知,我们乙公司的产品有些是和甲公司一样的,但公司这几年利润却在滑坡。

为了加强本公司的竞争优势,我们应大量雇佣甲公司的前雇员,因为他们都是熟练工,不需要很多培训,而且能够提供甲公司成功方法的有用信息,此外他们还会有和甲公司竞争的强大动力。

拟题:

3.开篇模板

1.上述计划(报告、评论、建议等)(或上述论通过,认为或论证者)通过__________,认为__________。

该论证(结论,报告,建议)是值得商榷的/有失偏颇的/不可信的。

2.论述者得出结论,认为__________。

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__________。

然而,这一论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

3.论述者通过系列论证得出结论,认为__________。

然而,该论证是值得商榷的。

4.上述材料认为__________,这一结论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不难看出,这一论证并非无懈可击,因为它有几个方面的不足。

5.上述论证通过一系列分析,试图论证__________。

但是,该论证在论证方法,推理过程中都存在不妥之处,分析如下:

6.上述论证通过草率的分析,便得出如下结论__________。

该论证是不足信的,存在以下问题:

4.结尾模板

1、综上所述,论述者即不能__________也不能__________因此,________,这个愿望(计划、预测等)不一定能够实现,他们应该寻求其他解决办法。

2、总而言之,论述者没有提供更充分的证据来证明__________,要加强这个论证,还必须提供更为有力的论据,他的观点对于__________是不利的。

3、综上所述,论述者忽视推导__________结论的诸多条件和因素,片面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论证,所以,论述者的结论是值得商榷的。

4、总之,这段论述存在诸多的缺陷,其论证过程无法证明其结论是有理有据的,其结论是不足信的。

 

论证有效性分析历年真题

孙伟整理

【2012年1月】

地球的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的热点,这一问题看似复杂,其实简单,只要我们运用科学原理—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一去对待,也行就会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众所周知,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颠覆了人类对于宇宙和自然地常识性观念,不管是狭义相对论还是广义相对论,都揭示了宇宙间事物运动中普遍存在的相对性。

既然宇宙万物的运动都是相对的,那么我们观察问题是也应该采用相对的方法,如变换视角等等。

假如我们变化视角去看一些问题,也学会得出和一般常识完全不同的观点,例如,我们称之为灾害的那些自然现象,包括海啸、台风、暴雨等等,其实也是大自然本身的一般现象而已,从大自然的视角来看,无所谓灾害不灾害,只是当它损害了人类利益,危机了人类生存的时候,从人类的视角来看,我们才称之为灾害。

再变换一下视角,从一个更广泛的范围来看,我们人类自己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既然我们的祖先是类人猿,而类人猿正像大熊猫、华南虎、藏羚羊、扬子鳄乃至银杏、水杉等等一样,是珍格格自然生态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那为什么我们自己就不是了呢?

由此可以,人类的问题就是大自然的问题,及时人类在某一时间部分的改变了气候,也还算整个大自然系统中的一个自然问题,自然问题自然会解决,人类不必过多干预。

(提示:

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

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该论证的依据是否支持结论,论据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

要注意分析的内容深度、逻辑结构和语言表达。

【参考答案】

1、爱因斯坦相对论未必是颠覆了人类关于宇宙和自然常识性观念,或许也是一种补充,缺少依据。

2、万物间的运动未必都是相对的,即使是相对的,未必采用相对的方法就一定可行。

3、由自然灾害等来概括,来作证相对论有以偏概全之嫌。

4、人也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也不足以证明不必干预自然,让其自然解决。

5、人类的问题都是大自然的问题过于绝对,或许轻率概括。

未必都是大自然的问题。

6、解决了一些自然问题,是否可以不断推广。

7、是否可以利用自然规律,对某些自然问题加以疏导,加以改进,使其更利于人类。

8、文中缺少数据表明人类干预自然有没有成功的案例,或者有多少失败的案例,看不出其干预带来的结果。

范文:

上述论证通过利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去解释地球的气候变化这一概念,然而该论证在其论证过程中,有待商榷,多处令人质疑,先分析论证如下:

首先,地球的气候变化是多年来的一个变化过程,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如地壳的迁移,人类等动植物的生存所造成的污染而引起的变化,如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日益增多就是由人类排放大量废弃物造成的。

其次,来讨论下相对论的适用范围。

因为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原理是狭义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因此可以说:

在这两个原理同时成立的情况下,一般来说狭义相对论就是适用的。

需要指出的是,在特殊情况下,即使这两个原理同时成立,也可能导致错误结果。

例如洛伦兹变换就可能导致错误结果。

再次讨论广义相对论的适用范围。

因为广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原理是等效原理和广义协变原理,因此可以说:

在这两个原理同时成立的情况下,一般来说广义相对论就是适用的。

而对于水星近日点的运动,光线在引力场中的偏转,光谱线的红向移动等问题,这两个原理就是同时成立的。

同样,在特殊情况下,即使这两个原理同时成立,也可能导致错误结果。

  由上可以看出,相对论是因为要解决光子电子等粒子或是地球运动而产生的一个理论,运用这个理论来解决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地球的气候变化就不合理。

并且,视角的不同也不太认可,因为地球是人类等赖以生存的场所,可以说人类是地球的主体,地球上发生一些我们称之以自然灾害的自然现象,危害人类的生存或是损害了人类的利益,从这个地球的主体人类的视角来看,它就属于自然灾害。

【2011年10月】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从1980年开始征收,当时起征点为800元人民币。

最近几年起征点为2000元,个人所得税总额逐年上升,已经超过2000亿元。

随着居民基本生活开支的上涨,国家决定从2011年9月将个税起征点提高到3500元,顺应了大多数人的意愿。

从个人短期利益上来看,提高起征点确实能减少一部分中低收入者的税收,看似有利于普通老百姓。

但是,如果冷静的进行分析,其结果却正好相反。

中国实行税收累进率制度,也就是说工资越高所缴纳的税率也越高。

请设想,如果讲2000元的个税起征点提高到10000元。

虽然,极少数月工资超过30000元的人可能缴更多的税,但是绝大多数人的个税会减少,只是减少的数额不同。

原来工资低于2000元,1分钱的好处也没有得到;拿2000元工资的人只是减轻了几十元的税;而拿8000元工资的人则减轻了几百元的税收。

收入越高,减少的越多,贫富差距自然会被进一步拉大了。

同时,由于税收起征点上调,国家受到的税收大幅度减少,政府就更没有能力为中低收入者提供医疗、保险、教育等公共服务,结果还是对穷人不利。

所以说,建议提高个税起征点的人,或者是听到提高起征点就高兴的人,在捅破这层窗户纸以后,他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一客观真理:

提高个税起征点有利于富人,不利于一百老百姓。

如果不局限在经济层面讨论问题,转到从社会与政治角度考虑,问题就更清楚了。

原来以2000元起征点,有50%以上为非纳税人,如果提高到3500元,中国的纳税人就只剩下20%了。

80%的国民不纳税,必定会引起政治权利的失衡。

降低起征点,扩大纳税人的比例,不仅可以缩小贫富差距,还可以培养全民的公民意识。

纳税者只有承担了纳税义务,才能享受纳税者的权利。

如果没有纳税,人们对国家就会失去主人翁的责任感,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公民意识,也就会失去或放弃监督政府部门的权利。

所以,为了培养全国民众的公民意识,为了缩小贫富差距,为了建设和谐社会,我们应该适当的降低个税起征点。

【解析】

结论:

适当降低个税起征点。

推论1:

提高个税起征点有利于富人,不利于一般老百姓。

论据1:

收入越高,减少的越多,贫富差距自然会被进一步拉大了。

论据2:

国家收到的税收大幅度减少,政府就更没有能力为中低收入者提供公共服务

推论2:

80%的国民不纳税,必定会引起政治权利的失衡。

论据3:

纳税者只有承担了纳税义务,才能享受纳税者的权利。

论据4:

如果没有纳税,人们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公民意识,也就会失去或放弃监督政府部门

【参考答案】

1、个税起征点上调,看似收入越多则减免的个税越多,但另一方面高收入者需要缴纳的税金也越多。

这里只比较减免的税额,忽视了纳税金额的绝对值,这样的比较难言客观,自然也谈不上“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2、既然我国“个人所得税总额逐年上升”,继续增加个人所得税是否还有必要?

如果目前的税收足以使政府提供很好的公共服务,那么就很难得到结论说,应该降低个税起征点,从而征收更多个税。

3、就算提高个税起征点真的导致政府税收不足,无法应对日益庞大的公共服务支出,那么也许可以通过增加外贸关税等方式来弥补,未必非要通过个税来增加收入。

4、何况如果新起征点下,高收入者的纳税金额增加,足以抵消减免掉的税收,那么也许政府可以有更充足的资金提供公共服务。

5、培养全民的公民意识,属于教育文化领域的任务,征税很难达到这个目的。

否则,是否要扩大纳税范围,让每一个人都缴纳个人所得税呢?

6、更何况,就算纳税可以培养公民意识,也未必非要缴纳个人所得税才能达到这个目的。

纳税,不等于就是缴纳个人所得税。

如果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已经缴纳了消费税,那么按照材料作者的逻辑,还有必要再多缴纳个人所得税才能享受纳税者的权利吗?

7、纳税与否与对国家的主人翁责任感的强弱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尚需进一步论证。

如果监督政府是宪法赋予的权利,那么这与纳税与否没有必然关联。

8、如果降低个税起征点,导致更多人的生活水平下降,未必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正确方法,这样岂非与作者本意南辕北辙?

9、缩小贫富差距的办法未必是让人们更多纳税,或许可以是让人们有更多收入。

如果共同富裕更受到人民欢迎,而且实际可行,又何必非要通过降低个税起征点的办法实行“共同贫穷”的税法呢?

【2011年1月】

如果你要从股市中赚钱,就必须低价买进股票,高价卖出股票,这是人人都明白的基本道理,但是,问题的关键是在于如何判断股价的高低。

只有正确地判断股价的高低,上述的基本道理才有意义,否则,就毫无实用价值。

股价的高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显现。

一般来说,要正确判断某一股票的价格高低,唯一的途径就是看它的历史表现,但是,有人在判断当前某一股价的高低时,不注重股票的历史表现,而只注重股票今后的走势,这是一种危险的行为。

因为股票的历史表现是一种客观事实,客观事实具有无可争辩的确定性;股票的今后走势只是一种主观预测,主观预测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我们怎么可以只凭主观预测而不顾客观事实呢?

再说,股价的未来走势充满各种变数,它的涨和跌不是必然的,而是或然的。

我们只能借助概率进行预测。

假如宏观经济、市场态势和个股表现均好,它的上涨概率就大;假如宏观经济、市场态势和个股表现均不好,它的上涨概率就小;假如宏观经济、市场态势和个股表现不相一致,它的上涨概率就需要酌情而定。

由此可见,要从股市获取利益,第一是要掌握股价涨跌的概率,第二还是要掌握股价涨跌的概率,第三也还是要掌握股价涨跌的概率。

掌握了股价涨跌的概率,你就能赚钱;否则,你就会赔钱。

【参考答案】

1、“要正确判断某一股票的价格高低,唯一的途径就是看它的历史表现”,显然欠妥当,股票价格的高低由多种要素影响构成,论证者显然忽略其他影响要素。

2、“只注重股票今后的走势,这是一种危险的行为。

”不必然推出“唯一的途径就是看它的历史表现”,因为,投资者完全可以二者兼顾。

3.“股票的历史表现是一种客观事实”,“股票的今后走势只是一种主观预测”,不必然推出“我们怎么可以只凭主观预测而不顾客观事实呢?

”的结论。

论述者“忽略发展”,历史的表现未必能够代表该股票未来的走势。

所谓的客观事实是过去的,并不能完全代表未来的“客观事实”。

4、“我们只能借助概率进行预测”,与论证者原有的论证自相矛盾。

5、“宏观经济、市场态势和个股表现”是股票价格的决定因素的部分因素,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再有他们之间的关系未必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6、“掌握了股价涨跌的概率,你就能赚钱;否则,你就会赔钱。

”。

该论证欠妥当,概率具有或然性不具有必然性,因此得不出必然赚钱或赔钱的结论。

【2010年10月】

科学家在一个孤岛上的猴群中做了一个实验,将一种新口味的糖让猴群中地位最低的猴子品尝,等它认可后再让猴群其它成员品尝;花了大约20天左右,整个猴群才接受了这种糖。

将另一种新口味的糖让猴群中地位最高的猴王品尝,等它认可后再让猴群其它成员品尝。

两天之内,整个猴群就都接受了该种糖。

看来,猴群中存在着权威,而权威对于新鲜事物的态度直接影响群体接受新鲜事物的进程。

市场营销也是如此,如果希望推动人们接受某种新商品,应当首先影响引领时尚的文体明星。

如果位于时尚高端的消费者对于某种新商品不接受,该商品一定会遭遇失败。

这个实验对于企业组织的变革也有指导意义。

如果希望变革能够迅速取得成功,应该自上而下展开,这样做遭遇的阻力较小,容易得到组织成员的支持。

当然,猴群乐于接受糖这种好吃的东西;如果给猴王品尝苦涩的黄连,即使猴王希望其它猴子接受,猴群也不会干。

因此,如果组织变革使某些组织成员吃尽苦头,组织领导者再努力也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参考答案】

题干的论证中存在若干逻辑错误或漏洞,要求考生在分析中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错误或漏洞,或肯定有关论点。

对于本体的论证有效性分析,以下要点供参考:

1、决定猴群接受新口味的烫的因素有两个:

一是猴子的地位的高低,二是糖的口味的差异。

猴王品尝后认可的糖被猴群快速接受,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口味更好。

仅仅归因到权威,存在归因偏差。

2、从猴群实验推广到市场营销,在逻辑上不成立。

因为产品定位各有不同,比如定位于婴幼儿市场,影响引领时尚的文体明星,没有什么价值。

3、位于时尚高端的消费者不接受某种新商品,并不意味着“该商品一定会遭遇失败”。

4、从猴群实验推广到企业变革,逻辑上有问题。

要猴群接受一种新的口味的糖,并不会带来不确定性、利益、权利冲突等变革中会遇到的问题。

5、自上而下的变革并不一定能够减少阻力,得到群众支持。

6、“给猴王品尝苦涩的黄连,及时猴王希望其他猴子接受,猴群也不会干”,则是主观臆断,与前面的实验,即论据没有任何联系。

7、在组织变革的过程中,某些组织成员的利益受到影响,甚至吃尽苦头,有时是不可避免的,只要他们不是大多数成员或者关键成员,变革不会“只能以失败告终”。

【2010年1月】

美国学者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一书认为,全球化对当代人类社会的思想、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

全球抹去了各国的疆界。

使世界从立体变成了平面,也就是说,世界各国之间的社会发展差距正在日益缩小。

“世界是平的”的观点,是基于近几十年信息传播技术迅速发展的状况而提出的。

互联网的普及、软件的创新海量信息迅速扩散到世界各地。

由于世界是平的,穷国可以和富国一样在同一平台上接受同样的最新信息,这样就大大促进了各国的经济发展,从而改善了它们的国际地位。

事实也是如此。

所谓“金砖四国”国际声望的上升,无不得益于它们的经济成就,无不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

同时也可作为“世界是平的”这一观点的有力佐证。

毋庸置疑,信息传播技术革命还远未结束,互联网技术将会有更大的发展,人类社会将会有更惊人的变化。

可以预言,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的经济格局与政治格局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世界最不发达国家和最发达国家之间再也不会让人有天壤之别的感觉,非洲大陆将会变成另一个北美。

同样也可以预言,由于中国的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中国和世界一样,也会从立体变为平面,中国东西部之间的经济鸿沟被填平,中国西部的雄起指日可待。

【参考答案】

1、“全球化抹去了各国的疆界,使世界从立体变成了平面”不必然推出“世界各国之间的社会发展差距正在日益缩小”。

前提与结论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事实上全球化的过程中,并非所有国家都是受益者,可能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2、由于世界是平的,穷国可以和富国一样在同一平台上接受同样的最新信息。

此处“世界是平的”则是“混淆概念”。

“穷国可以和富国一样在同一平台上接受同样的最新信息”,由于各自基础不同,即便接受同样的信息,二者使用信息的能力也不相同。

因此,无法推出“这样就大大促进了穷国的经济发展,而改善了它们的国际地位。

3、“金砖四国”国际声望的上升,无不得益于他们的经济成就,无不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显然是存在他因。

而由中国经济的起飞,可作为“世界是平的”这一观点的有力佐证,则是归因不当和以偏概全。

4、世界的经济格局与政治格局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因循此前提,可知该变化应该有好坏两个方面,因此,不必然推出:

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和最发达的国家之间再也不会让人有天壤之别的感觉,非洲大陆将会成为另一个北美。

5、同样也可以预言,由于中国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中国和世界一样,也会从立体变为平面,中国东西部之间的经济鸿沟将被填平,中国西部的崛起指日可待。

则是类比不当。

【2009年10月】

民主集中制是一种决策机制。

在这种机制中,民主和集中是缺一不可的两个基本点。

民主不外乎就是体现多数人的意志。

问题在于什么是集中。

对此有两种解读,一种认为“集中”就是正确的意见;另一种认为“集中”就是集中多数人的意见。

第一种解读看似有理,实际上是一种误解。

大家都知道,五四运动有两面旗帜,一面是科学,一面是民主。

人们也许没有想到,这两面旗帜体现的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原则。

科学强调真理原则,谁对听谁的;民主强调多数原则,谁占多数听谁的。

所谓“集中正确的意见”,就是强调真理原则。

这样解读“集中”就会把民主集中制置于自相矛盾的境地。

让我们想象一种情景:

多数人的意见是错误的,少数人的意见正确。

如果将“集中”解读为“集中正确的意见”,则不按多数人的意见办就不“民主”,按多数人的意见办就不“集中”。

毛泽东有一句: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把集中解释为集中正确意见,就为少数人说了算提供了依据。

如果这样,民主岂不形同虚设?

什么是正确的,要靠实践检验,而判断一项决策是否正确,只能在决策实施之后的实践中检验,不可能在决策过程中完成。

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如何“集中正确意见”来做决策?

既然在决策中集中正确的意见是不可能的,民主集中制的“集中”当然就应该是集中多数人的意见。

【参考答案】

1、 上述论证断定:

民主不外乎就是体现多数人的意志;同时又得出结论:

“集中”就是集中多数人的意见。

由此可得:

集中不外乎就是民主。

这和“民主和集中是缺一不可的两个基点”矛盾。

2、真理原则确实不同于多数原则,在某些情况下二者可能冲突,但这不等同于二者相互矛盾,根本对立。

一般地说,多数人的意见总是正确的,这是这两条原则协调的一面。

3、决策过程中某种意见的正确性,与决策结果的正确性,是两个不同概念。

上述论证混淆了这两个概念。

一个决策所集中的意见,或者是正确的,或者是不正确的,二者必居其一。

上述论证断定,“在决策中集中正确意见是不可能的”,这会得出明显荒谬的结论:

任何决策所集中的意见一定是不正确的。

4、由“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推不出“把集中解释为集中正确意见,就会使民主形同虚设,最后还是少数人说了算”。

5、对于两个互相矛盾的观点,否定其中一个,可以肯定另一个。

但上述关于何为集中的两种观点并不互相矛盾,因此,不能由“第一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就直接得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