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三化学教材基础复习四优秀名师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33889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初三化学教材基础复习四优秀名师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最新初三化学教材基础复习四优秀名师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最新初三化学教材基础复习四优秀名师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最新初三化学教材基础复习四优秀名师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最新初三化学教材基础复习四优秀名师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最新初三化学教材基础复习四优秀名师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最新初三化学教材基础复习四优秀名师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最新初三化学教材基础复习四优秀名师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最新初三化学教材基础复习四优秀名师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最新初三化学教材基础复习四优秀名师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初三化学教材基础复习四优秀名师资料.docx

《最新初三化学教材基础复习四优秀名师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初三化学教材基础复习四优秀名师资料.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初三化学教材基础复习四优秀名师资料.docx

最新初三化学教材基础复习四优秀名师资料

初三化学教材基础复习四

溶液、溶解度、溶解度曲线:

一:

溶液:

1:

定义: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一种或几种物质”指的是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另一种物质”是指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因此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的质量与溶剂的质量之和。

2:

组成:

溶质:

可以是固体、气体或液体

溶剂:

水是常见的溶剂,还可以是汽油、酒精等。

3:

特征:

均一性、稳定性。

所谓“均一”是指溶液各部分成分和性质完全相同;所谓“稳定”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溶质和溶剂就不会分离。

4:

注意事项:

(1)溶液的特征是具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溶液从外观看是澄清、透明的,但

不一定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是蓝色的。

(2)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气体或固体。

如果两

种液体相互溶解时,一般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

如果

其中有一种是水,一般把水叫做溶剂。

(3)水是常用的溶剂,汽油、酒精等都可以做溶剂。

如果不指明溶剂,一般的溶液

都是以水做溶剂,此时的溶液称为水溶液。

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

是多种。

二:

浊液(包括悬浊液和乳浊液)与溶液的比较:

溶液浊液

悬浊液乳浊液

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固体小颗粒分散小液滴分散(或

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或悬浮)在液体悬浮)到液体里

以稳定的混合物里形成的混合物形成的混合物溶剂为溶质溶解性溶不溶不溶水溶质状态固、液、气固液外观特征澄清、透明、均一浑浊、不透明、不浑浊、不透明、

均一不均一、呈乳白

色稳定性稳定不稳定、静置后沉不稳定、静置后

淀分层物质类别均为混合物

实例食盐水、糖水泥水、灰浆牛奶、乳化油三: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

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1)“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是指溶液达到饱和的两个前提条件。

因为温度

改变或溶剂量改变都可以把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也就是说,饱和溶液和不

饱和溶液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2)“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是饱和溶液的主要特征,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质不能

再继续溶解,它溶解的该溶质达到最大值。

(3)“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是指某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是对该物质而言,但对其他物

1

质就不是饱和溶液。

如20’C时食盐的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食盐,但还能溶解硝酸

钠,故此溶液对食盐来说是饱和溶液,对硝酸钠来说则是不饱和溶液。

(4)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换:

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增加溶剂或升温

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减少溶剂或降温

四:

溶解度

1: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

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溶解度概念的四个要素:

?

条件:

一定温度

?

标准:

100g溶剂

?

状态:

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

单位:

g

(3)对概念的几点说明:

?

“一定温度”由于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是

不同的,因此,讨论物质的溶解度的时候,首先要弄清是

哪个温度时的溶解度。

?

“100g溶剂”这是一个规定量,不能误认为100g溶液。

只要谈论到溶解度时,就隐含着溶剂100g的已知条件;

?

“饱和状态”指的是在某温度下,100g溶剂溶解溶质达

到最大量即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讨论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

溶解度,其溶液必定是饱和溶液;

?

“g”指溶解度的单位是“g”

?

“这种”指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而不

是在其他溶剂里的溶解度。

因为同一温度下,同一物质在

不同溶剂里的溶解度是不同的。

2:

气体溶解度:

(1)定义:

某气体在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溶解在一体积的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

的气体体积。

(2)气体的溶解度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所以气体的溶解

度要指明一定的温度和压强,才有意义。

(3)气体溶解度在叙述中一定要指明:

101KPa、一定温度、1体积水、饱和状态、

无单位。

3:

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溶解性分类易溶可溶微溶难溶20’C溶解度/g大于101~100.01~1小于0.01

注意:

习惯上把“难溶”称为“不溶”,但是绝对不溶的物质是没有的。

五:

溶解度曲线:

1:

溶解度曲线:

(1)溶解度曲线定义:

由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温度不变溶解度则不

变,这种变化可以用溶解度曲线来表示。

我们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

度,绘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2)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

表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表示不同物质在

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可以比较同一温度时,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

若两种物

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交,则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在溶解度上方靠近

2

曲线的点表示过饱和溶液,在溶解度下方的点表示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根据溶解

度曲线可以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

根据溶解

度曲线能进行有关的计算。

2:

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及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1)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

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外因主要是温度,对大多数固体

而言,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温度降低,溶解度减小。

少数物质随温度升高。

溶解度变化不大,例如NaCl;个别物质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减少,如氢氧化钙。

(2)固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

点的意义:

?

曲线上的任意一点:

表示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表示对应温度下的

溶液为饱和溶液;

?

两曲线的交点:

表示在交点对应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

线的意义:

整个曲线反映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的趋势。

曲线的“坡度”

表明了温度对溶解度大小的影响程度:

“坡度”越大。

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越

大;反之,影响越小。

曲线的变化趋势可分为三种:

?

陡升型: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是升高而迅速增大,如硝酸钾

?

缓升型: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缓慢增大,如氯化钠

?

下降型: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缓慢增大,如氢氧化钙

?

面的意义:

?

溶解度曲线上方的面:

表示该面内任意点所代表的溶液处于饱和状态,且

有晶体析出;

?

溶解度曲线下方的面:

表示该面内任意点所代表的溶液处于不饱和状态。

(3)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

根据温度或溶解度查出对应的溶解度或温度;

?

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溶解度的大小或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的

大小。

(4)判断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程度大小;

(5)判断给定条件下的溶液是否饱和;

(6)确定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六:

过滤和结晶:

1:

过滤:

使不溶物和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

2:

结晶:

?

定义:

热的溶液冷却后,已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

?

结晶的两种方式:

?

蒸发结晶:

适合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海水晒盐。

?

降温结晶:

即冷却热饱和溶液,适合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

如从硝酸钾

溶液中提取硝酸钾晶体。

?

过滤和结晶的比较:

过滤结晶

适用范围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混合物或除去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

混合物中不溶性杂质

原理液体(分子或离子)能透过滤纸,而让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大的物质先

固体留在滤纸上结晶,达到分离的目的

3

主要操作制作过滤器,过滤。

如粗盐提纯降温结晶分离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混合实例物,蒸发结晶可从母液中得到氯化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有关溶液的计算

一:

考查实验操作、步骤:

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常用仪器:

托盘天平、量筒、玻璃棒、烧杯和试剂瓶。

主要步骤:

计算—称量—溶解—转移到试剂瓶中二:

考查对所配制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误差的分析:

1:

依据: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

2:

判断:

溶质质量偏小(或偏大),溶剂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或偏大);

溶剂质量偏小(或偏大),溶质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或偏小)三:

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1:

计算公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2:

基本题型:

(1)已知溶质和溶剂质量,求溶质质量分数;

(2)已知溶液质量和溶质质量分数,求溶液中所含溶质和溶剂质量;(3)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需要固体溶质(或液体浓溶液)的质量;(4)向已知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加入一定量的水进行稀释或加入固体溶质(或液体浓

溶液),求稀释后或加入固体(或液体浓溶液)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四:

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之间的换算:

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里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之比,是一个固定的

值,也就是说饱和溶液里溶质质量分数是恒定的。

在计算中首先要明确溶解度与

溶质质量分数这两个概念的本质区别。

其次是要注意条件,必须是在一定温度下

的饱和溶液,才能进行换算:

换算公式:

W(溶质)=S/(100+S)*100%(W=溶质质量分数,S=溶解度)五:

溶质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此类题中题给的数据一般是溶液的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要注意我们代入化学方程

式计算的数据是必须是纯物质的质量。

所以解答这类习题时要注意参加化学反应的是

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的酸碱性PH

一:

溶液的酸碱性:

1:

溶液的酸碱性:

溶液的酸碱性是指溶液呈酸性还是显碱性,常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

酸碱指示剂:

酸碱指示剂通常简称指示剂,它们能跟酸或碱起作用而显不同的颜色。

可以粗略地判

断溶液的酸碱性。

常见的酸碱指示剂:

指示剂酸性溶液中性溶液碱性溶液

石蕊红色紫色蓝色

酚酞无色无色红色二:

PH——酸碱度的表示方法

1:

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

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来表示,PH的范围通常在0~14之间。

PH=7时,溶液呈中性;

4

PH<7时,溶液呈酸性;PH>7时,溶液呈碱性。

(PH受温度的影响较大,以上测定标准

0为室温25C。

2:

PH试纸的使用:

测定PH的最简便方法是PH试纸。

测定时,把待测试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

示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照,便可知道溶液的PH。

三:

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

PH=7时,溶液呈中性,酚酞试液在其中显无色,紫色石蕊试液仍显紫色。

PH<7时,溶液呈酸性,酚酞试液在其中显无色,紫色石蕊试液显红色。

切线的性质定理:

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PH>7时,溶液呈碱性,酚酞试液在其中显红色,紫色石蕊试液显蓝色。

注意:

酸的水溶液一定显酸性,PH<7,酸性溶液是指显酸性的溶液,但显酸性的溶

液不一定是酸的水溶液;碱的水溶液一定显碱性,PH>7,碱性溶液是指显碱

性的溶液,但显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的水溶液。

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能且仅能作一个圆.四:

溶液稀释后PH的确定

定理: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尺规作图)当酸溶液稀释时,溶液的PH变大,但不会变成碱性溶液,即稀释后溶液PH不会大于7,

只会无限接近于7,

135.21—5.27加与减(三)4P75-80当碱溶液稀释时,溶液的PH变小,但不会变成酸性溶液,即稀释后溶液的PH不会小于

4、在教师的具体指导和组织下,能够实事求事地批评自己、评价他人。

7,只会无限接近于7.

五:

PH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④同心圆:

圆心相同,半径不等的两个圆叫做同心圆。

溶液的酸碱度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例如:

(1)化工生产中许多反应

必须在一定PH溶液中才能进行;

(2)在农业生产中,农作物一般适宜在PH为7或接近

于7的土壤中生长;(3)测定雨水的PH,可以了解空气的污染情况,正常的雨水PH值

定义:

在Rt△ABC中,锐角∠A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余弦,记作cosA,即;约为5.6,酸雨的PH小于5.6;(4)测定人体内或排出的液体的PH,可以了解人体的

本册教材在第五单元之后安排了一个大的实践活动,即“分扣子”和“填数游戏”。

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从根据事物的非本质的、表面的特征把事物进行分类,发展到根据客观事物抽象、本质的特征进行不同方式的分类,促进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同时,安排学生填数游戏,旨在对孩子的口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的训练,感受数学的乐趣!

健康状况。

(2)交点式:

y=a(x-x1)(x-x2)各地中考题中常通过PH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考查同学们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23.5—3.11加与减

(一)4P4-1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