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904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9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docx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docx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先依据地图,向学生介绍春秋战国形势: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列国变革,百家争鸣。

 

 

 

一.变革的背景

1.东周建立

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都城由镐迁到洛邑,洛邑在镐的东面,史称东周。

东周包括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大约500年左右)

2.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社会动荡

人民都渴望安定,统治者渴望寻找强盛的出路,于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

二.变革的内容及其意义

1.政治上

(1)国家体制

A.内容:

变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

(经历500年)

B.意义:

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

(2)内政改革

A.内容

a贬废无能旧贵族,起用贤士;

b实施耕战并重的政策;

c对官吏、行政、财政等领域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B.目标:

富国强兵

2.经济上

(1)内容

A.新生产力的提高:

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的使用;

(参见P18插图:

战国时期的四种农具)

B.开辟空旷生地为农耕熟地,耕地可以买卖转让;

C.奖励农耕军功政策的实施;

D.私人手工业和商业的活跃

(2)意义

A.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B.大片的生地被开垦,列国纷争多以争夺土地为目标;

C.促进了自耕农和新型地主的产生;(这两种人,后来构成封建社会的统治与被统治阶级)

D.整个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3.文化上:

百家争鸣

(1)原因

A.政治体制的改革,引起社会的转型;

B.列国经济实力的增长

C.文化人士的活跃

(2)共同目的:

治理社会,安定人心。

(3)地位

A.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

B.先秦诸子的思想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

(4)学派

A.儒家

a创始:

春秋,孔子,发展周公的“礼治”思想、创造“仁”这一核心观念,倡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来塑造理想人格,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

b发展:

战国,孟子,主张“仁政”,认为“民贵君轻”,被视为儒家正统;荀子,重新解释孔子的“礼”,熔礼、法于一炉,被视为旁支。

B.法家(韩非、李斯)

积极方面

a提倡“法治”;

b倡导功利主义,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

c废除世卿世禄;

d奖励耕战;

e富国强兵。

消极方面:

提倡专制独断、严刑峻法

C.道家(老子)

消极方面:

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鄙视物质享受和权力追逐;

积极方面:

事物恒变、矛盾对立转化的朴素辨证法思想,对中国后世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小结

练习与测评

1.以上材料(略)反映了春秋战国期间的哪些变化?

这些变化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西周以来的伦理道德观念(礼、信)、礼节、仪式、宗法制度、文化生活等在春秋时尚存在,到战国时期都被破坏了。

这些变化的最终结果导致“邦无定交”,“土无定主”,在“封邦建国”体制和“礼乐文化”下的统治秩序、社会规范崩溃。

2.完成下表的填写,并分析从孔子到孟子、荀子,儒家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主要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儒家

孔子

“礼”、“仁”,“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

重新解释“礼”,熔礼、法于一炉

法家

韩非、李斯

“法治”、君主集权,奖励耕战、富国强兵

道家

老子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事物恒变、矛盾对立转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变化: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核心观念是“仁”,倡导“仁者爱人”,为“礼”输入新的生命力,造就理想人格,以伦理道德来协调人际关系,规范社会秩序。

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希望统治者以民为本,推行仁政。

荀子重新解释“礼”,熔礼、法于一炉。

这些变化说明,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复杂的社会现实对儒家思想产生影响,儒家思想适应社会的变化而发展;对社会变革的不同应对,也导致儒家内部的分化,产生不同的学术流派。

3.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

政治上:

列国纷争,大国兼并小国,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崩溃,逐渐形成了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各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进行改革。

经济上:

铁制农具用于农业生产,出现犁耕技术,耕地面积扩大,土地买卖、奖励农耕的政策,促进自耕农和新兴地主的产生;私人手工业、商业活跃。

社会呈现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文化上:

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在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学术思想史上留下最为灿烂的一页。

所以说,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

探索与争鸣

(该题是开放性的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关键是强调“当时背景”,以及适应社会发展趋势。

以下意见供参考)

各家学说都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从当时的背景来看,“封邦建国”体制崩溃,旧贵族的衰落、新型地主产生,法家正面肯定这种激烈的社会变革,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受到当政者的欢迎,也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因而比较合理。

四.作业

1、练习与测评P21

2、探索与争鸣P21

3、预习:

第6课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