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政治思想通史 思考题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340587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47.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政治思想通史 思考题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西方政治思想通史 思考题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西方政治思想通史 思考题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西方政治思想通史 思考题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西方政治思想通史 思考题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西方政治思想通史 思考题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西方政治思想通史 思考题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西方政治思想通史 思考题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西方政治思想通史 思考题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西方政治思想通史 思考题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西方政治思想通史 思考题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西方政治思想通史 思考题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西方政治思想通史 思考题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西方政治思想通史 思考题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西方政治思想通史 思考题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西方政治思想通史 思考题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西方政治思想通史 思考题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西方政治思想通史 思考题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西方政治思想通史 思考题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西方政治思想通史 思考题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政治思想通史 思考题复习资料.docx

《西方政治思想通史 思考题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政治思想通史 思考题复习资料.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方政治思想通史 思考题复习资料.docx

西方政治思想通史思考题复习资料

西方政治思想通史思考题复习资料

第1章古希腊政治思想

人物篇

1、柏拉图

(1)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是古希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出生于雅典的一个名门望族。

(2)青少年时代:

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他既学习过诗歌,又写过戏剧,还研究了毕达哥拉斯等许多人的思想。

20岁时,他又投师于苏格拉底。

(3)深厚的师生情谊:

柏拉图对苏格拉底非常敬重,苏格拉底对柏拉图的影响是很深的。

(4)游历岁月:

苏格拉底被处死之后,柏拉图也离开了雅典,经过前后近十几年的游历。

这期间柏拉图曾接触过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一些思想家,受到了改学派办学园的启发。

(5)创办学园:

公元前387年,柏拉图结束游历回到雅典,创办自己的学园。

柏拉图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个留下了系统著作和完整思想的人。

代表作有《理想国》、《政治家》、《法律篇》等。

主要思想有:

理念与理想国,社会分工理论,哲学家治国思想。

①理念与理想国:

理念是宇宙万物的普遍本质,是唯一真实的存在。

人们通过感官所认识的具体事物,都是变动不居的、不完善的、暂时的、不真实的。

“理念”则是永恒不变的。

所谓国家的理念就是最理想、最完美的国家,而所谓最理想、最完美的国家就是实现了正义原则、体现了至高的“善”的国家。

这一理想国不仅是他研究和衡量现实政体的尺度,也是他全部政治思想的最终归宿。

②社会分工理论:

国家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③哲学家治国:

哲学家作国王,实行王政或者贵族政治。

他认为当时的四类政体为恶(斯巴达和克里特政制结党营私、寡头政制、民主政制、僭主政制)

④推行共产制,看出了私有制的某些弊端与矛盾

⑤教育与治国,主张男女应当平等接受教育,教育必须从幼儿时期就开始,培养国家的栋梁,重视哲学的教育。

⑥晚年时期,强调法治,认为所有的人必须遵守法律。

2、亚里士多德

(1)公元前384~前322年,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和思想家,西方政治学的创始人。

(2)一生的活动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①求学时期:

17岁时,亚里士多德进入了柏拉图学园学习,成为柏拉图学

园中最有才华和柏拉图最得意的门徒之一。

学生时代的亚里士多德就善于独

立思考,尊重老师却不盲从。

在学园中,亚里士多德多有涉猎。

②游学经历:

完成了一批政治学、伦理学著作,在希腊学术界有相当的声望。

公元前343年,应马其顿国王腓力的邀请担任太子亚历山大的家庭教师。

样,亚里士多德为永垂史册的亚历山大大帝当了4年的家庭教师。

③创办学园:

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后,亚里士多德离开了马其顿王国回到了雅

典,创办了吕克昂学校。

由于他常和弟子们边散步边讨论问题,后人称亚里

士多德派为“逍遥派”。

(3)中庸之道:

作为生活在希腊城邦奴隶危机的时代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自然而然地视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为己任。

他的思想虽不乏深刻,但是极为稳健,容易被接受,为了防止两极分化带来的可怕后果,他特别强调“中庸之道”。

(4)著作:

代表作有《政治学》、《工具论》、《形而上学》、《雅典政制》等。

作为古希腊政治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学识渊博,思想严谨,兼收并蓄。

他涉猎了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等几乎所有的学科,完成了大量的著作。

其中,《政治学》无可争议的算是政治科学的奠基之作。

主要思想有:

政治学研究对象、方法和目标;国家起源于家庭;人是城邦的动物;政体分类理论;理想社会理论。

①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亚里士多德最早试图对当时人们已经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种知识进行系统分类的人,他认为政治学属于实践性学科的一种,政治学的目的是研究一个国家如何达到“善”,应包括伦理学。

在研究方法上,他采用经验的、历史的研究方法。

②国家的起源:

国家起源于家庭。

③人是城邦的动物:

城邦高于个人,个人依赖城邦,个人不能离开城邦而存在。

④政体分类理论:

划分不同政体,分析了不同政体的特点,而且试图从历史文化等方面分析不同的原因。

赞成民主政体。

⑤理想社会的特征:

中产阶级掌权与轮番为治、财产私有公用、实行法治、控制人口与加强教育。

著作篇

1、《理想国》

(1)希腊思想家柏拉图中年时期的一部代表作。

主要内容有:

理念论与理想国;社会分工理论;主张由哲学家治国;主张实行共产制;提倡教育。

(见上)

2、《政治家》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代表作之一,是政治科学的奠基之作。

主要内容有: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目标和方法;国家起源于家庭;人类本质上是政治的动物;政体分类理论;理想社会思想。

(见上)

简答篇

1、评述柏拉图政治思想中“哲学家治国思想”的提出?

答:

(1)理论基础:

社会分工理论,一个理想的国家必须有一批专业的统治者或者管理者(社会分工理论讲国家人民分类为统治者、护国者、生产者)

①“金”“银”“铜”理论:

哲学家金——高贵的统治者;军人银——次一等的护国者和辅助治国者;生产者铜和铁;

②个人心理构成因素(理性、激情、欲望):

具备正义勇敢等各种优良品质的人才能成为最高统治者,哲学家恰恰具有这些品质。

(2)内容:

①哲学家成为国王,由哲学家领导着军人,统治着生产者。

②政体:

王政或贵族政治

③希腊的斯巴达和克里特政制、寡头政制、民主政制和僭主政制都是恶的。

(3)评价:

①积极:

柏拉图的“哲学家治国思想”试图把国家政权掌握在经过教育和培养的哲学家手中,即掌握在能将政治权力和聪明才智合而为一的人手中,目的是使国家尽快地摆脱当时的危机,走向繁荣。

②消极:

柏拉图的“哲学家治国思想”具有一定理想主义的色彩,在当时的希腊世界不存在哲学家当国王的城邦。

柏拉图主张阶级关系不容打破,实现的仍然是统治阶级民主,忽视了下层生产者的政治权利。

2、亚里士多德如何论述“人类本身上是政治的动物”?

答:

(1)前提:

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向善的,都有一个向善的目的。

自然赋予人类的目的是过道德的优良的生活,而人类只有组织为城邦,才能实现上述目的。

(2)人类在本性上,也是政治的动物。

人类在本性上要过社会生活,要在政治上组织起来。

(3)亚里斯多德强调城邦对个人存在的意义。

城邦高于个人,个人依赖于城邦,个人不能离开城邦而存在。

(4)由于不能脱离城邦的天性使然,参与城邦的政治生活也是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

每个公民都应该积极行动,参与公共生活。

(三)比较:

比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

相同点:

(1)他们都认为政治学的研究目的是如何实现一个国家的“善”,这是最高的善。

(2)他们都认为私有制对社会整体带来离心和瓦解的后果,是导致城邦的不团结,不关心公共事务的原因。

(3)都主张实行财产公用,认为这样可以体现公平正义、团结全体人民。

(4)都强调控制人口。

虽然亚里士多德未给出精确的数字,但他理想城邦的人口数与柏拉图所计的差不多。

(5)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出男女应该平等接受教育

(6)不主张推翻奴隶阶级

不同点:

(1)在国家起源问题上,柏拉图——社会分工论;亚里士多德——自然生成论。

①柏拉图认为国家是社会分工的产物,由于人的欲望、物质需求增长产生

分工,最终形成国家。

②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起源于家庭,由家庭联合成部落或村社,最终形成

城邦。

人们为了过优良的生活而组建国家。

(2)在阶级构成问题上,柏拉图——层次分明的等级制;亚里士多德——等级松散的理想国。

(3)在所有制形式上,柏拉图——共产制。

亚里士多德——私有制。

①拉图主张在统治者和保卫者之间实行财产和家庭共有制认为这样会提升

整个国家的凝聚力。

亚里士多德主张财产私有公用,反对柏拉图消灭家

庭、婚配社会化的主张柏拉图主张土地只有使用权无占有权。

②亚里士多德把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归城邦,一部分归公民所有。

(3)在治国之道上,柏拉图——“哲学王对国家的最高统治”,强调人治,否定法治。

亚里士多德——法律是优良的统治者。

(4)在政体上,柏拉图——贤人政治;亚里士多德—民主政体。

①柏拉图认为人生来就不平的,优秀的人总是少数,主张哲学家治国,而

且当他们培养出和自己一样的后继者时才可以辞去自己的职务,执政者

是近似终身制的,是无限制的。

柏拉图主张实行“王政”(或贵族政治),

批判民主政治,他的政体理论从原则理念出发。

②亚里士多德不赞成让哲学家永远执政的主张,也不相信哲学家的灵魂真

的是掺入了黄金。

认为城邦是平等的自由公民的自治团体,主张实行民

主政体,政体理论从事实经验材料出发。

(5)柏拉图”理念论“认为宇宙是万物的本质,是唯一的真实存在。

亚里士多德批判理念论。

(6)亚里士多德将政治学当成一门学科来进行研究,这是始创。

研究方法:

柏拉图用哲学、伦理学、甚至修辞学的方法研究社会政治问题。

亚里士多德经验的、历史的研究方法。

(7)亚里士多德提出“中庸”重要思想

(8)阶级立场不同?

第二章罗马帝国时期政治思想

人物篇

1、西塞罗:

(公元前106年至公元前43年)罗马思想家。

(1)希腊文化、罗马文化、希腊政治思想与罗马政治思想实现的有机完美的融合。

罗马政治家与罗马法学家实现了统一。

(2)主要著作:

《论国家》(《论共和国》)、《论法律》、《论官吏》、《善与恶的定义》、《神性论》

(前三篇刚好与柏拉图的《理想国》、《法律篇》、《政治家篇》相对应)

(3)主要思想:

A.国家起源学说:

他一方面承认国家是人类出于生活上的需要,自然而然发展起来的,同时他又认为,国家并不是随便的一群人用随便的方式而形成的一种随便的社会组合,而是许多人基于法的一致和利益之共同而结合起来的集合体,它来自于人们的共同约定。

B.对自然法的继承与发展:

他认为自然法就是植根于自然、与自然相一致或来自于宇宙的内在准则。

它永恒存在,普遍有效,它命令人们做正当的事,禁止人们做不正当的事,它是一种最高的理性。

他认为有国家就必然有法律,世界上存在这两种法,一种是自然法,一种是由人们制定、颁布的成文法。

而且,自然法是根本,它先于成文法或国家颁布的法律而存在,是正义的基准或尺度,是成文法的基础。

他认为,自然法就是一种永恒的、客观的原则。

有了它,正义与非正义、善与恶才有了衡量的标准。

C.人的自然平等学说:

他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且每个人的理性与上帝的理性都是共同的,理性是人类与其他动物之间最根本的区别,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律性。

而且正因为人类有共同的理性,所以人类从根本上说应该是平等的,至少在法律面前应当是平等的。

D.对共和制优点的论述:

他认为,在共和制下,执政官是由人民选举出来的,他要依法行使权力,而且他的权力不能高于一切。

在共和制下,“服从这应该有希望在未来当统治者;而统治者应该记住人们服从自己只是暂时的”。

2、奥古斯丁(354至430)

①主要著作:

《上帝之城》、《忏悔录》

②主要思想:

A、恩典说

他认为,所有的人生来就是有罪的,这就是原罪。

由于每个人都从其始祖那里传承了原罪,所以才有七情六欲,而且这些情欲常常压到理性。

当人们达到道德行为当事人年龄后还会继续犯罪,这就是本罪。

由于人类无法选择自己的始祖,所以人们也就无法逃避上帝的惩罚。

不过,上帝是仁慈的,他从人类中选取了一部分,使其信仰基督总而得救,其余的人则无法逃脱惩罚的命运。

上帝挑选谁、舍弃谁,完全是随意的,完全是一种恩典,并不已被选中者的主观努力为转移,也不以被选中者的特别气质、特别品质为前提,在上帝面前,人们无能为力,只能等待恩典。

B、双城论

他把人类分为两类,即所谓的天上之城和地上之城。

他论证说,上帝之城和世人之城在现实生活中是混合在一起的,没有哪一个人间组织、人间社会可以与“上帝之城”或“世人之城”相等同。

所谓上帝之城是由注定得救的基督徒所组成。

他们真诚地相信上帝,具有虔诚、敬畏、忏悔、勤劳和禁欲等美德。

上帝之城是最高的善,是永恒的完美,永久的太平;世人之城则是由弃民所组成,那里无论多么富足,仍然是悲惨的。

C、教权至上论

他认为,基督教会的使命更重要、更根本。

因为,基督教会就是上帝之城在现实生活中的代表。

上帝的恩典只有通过教会才能在人类历史上发挥作用。

教会是上帝拯救人类灵魂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它本身是神圣的、正确的。

人们必须皈依这个神圣的组织才能得救。

换句话说,只有通过基督教会,才可能进入天堂。

在这个意义上说,教会的使命高于世俗国家的使命,教会的权力高于世俗国家的权利。

简答篇

1、罗马与希腊政治思想的区别?

1)①古希腊城邦政治下,人口有限,注重集体民主政治参与,国家主人翁

意识强。

政治思想家多是集体主义者,政治思想关注公共政治生活的

民主,关注整个城邦的善和正义原则。

②古罗马疆域辽阔,人口膨胀,个人与政治生活疏远。

政治丝线开始注

重个人。

追求个人精神世界的完善纯洁健康,追求个人精神自由,法

律上平等。

2)①古希腊政治思想着力于民主政治的发展与繁荣,不断的追求民主制度的完

善。

②古罗马政治思想重点转移到立法上来。

只求法律制度的完善,通过论证制

定解释法律使帝国统治合法化。

3)①罗马时代基督教宗教神学政治思想异军突出,成为罗马政治思想中重要部

分。

这也是希腊政治思想中没有的。

4)①古希腊思想家追求纯粹单一的民主政体,强调民主。

②罗马政治思想对希腊的政治思想进行了借鉴和发展,试图用几种政体的完

美结合的混合政体克服单一整体的极端化,民主与专制结合,侧向与专制。

5)①古希腊思想家强调教育的作用,强调知识及是美德,用教育教化民众。

②古罗马则强调法律的约束作用。

用法律统治民众。

2、斯多葛学派是怎样提出自然法的?

1)古希腊早期的思想家如泰勒斯、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等都倾向于把人、人类社会的发展看作是服从于自然界的发展相同的规律。

特别是赫拉克利特曾明确提出:

世间万物的变化服从着统一的“逻各斯”在赫拉克利特那里,所谓“逻各斯”已经带有“宇宙理性”、“自然规律”的含义。

2)斯多葛学派接受并且进一步发展了赫拉克利特的思想。

他们认为,自然界是有组织、有秩序、融贯合理、连续发展的真实存在,自然界中没有什么东西是偶然的,一切发展变化都受赫拉克利特所提出的“逻各斯”的支配。

这一“逻各斯”就是理性法则,就是自然法.既然是自然法、自然规律,那么它的力量是客观的、神圣的、不可抗拒的。

从而提出了自然法。

3、如何看待罗马混合政体?

1)罗马的混合政体跳出了“君主政体—暴君政体—贵族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暴民政体……”的循环怪圈,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三种因素相混合,使这三种因素得到了精确的调整并且恰好处于平衡状态。

2)罗马人的政治智慧就在于,他们使君主、贵族和民主这三种政体因素实现了最佳组合,使这种权力既互相钳制,又互相支持和合作,从而使得这种力量中的任何一种都不是绝对的。

这种混合政体“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于一身,又不使其中任何一个原则过分膨胀,从而蜕变为自己的对立面。

每一种力量都被其他两个所抵消,任何一个都不能压倒和超过其他力量。

因此,这个政体能够保持长时间的均衡状态”。

3)罗马混合政体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设计、所主张的混合政体有所不同,除了包含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希求达到的那种含义之外,还包含着在国家政治权力内部如何实现平衡与互相制约的含义。

4、罗马法学家是怎样看待自然法与普通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的?

区别:

①他们首先认为自然法就是最高的理性,是人们必须遵守的自然规律,是人

们行为的最高道德标准,是所有成文法的基础和依据;

②自然法是最高的法,是理想的法,它高于现实中所有的法,一种法律即使

得到各民族的普遍接受和普遍实践,仍然不能等同于自然法。

或者说,自

然法是完美无缺的,而所有现实的法律总有这样那样的不尽人意之处。

联系:

①法律以正义为基础,而正义则是以理性的自然法为前提。

理性是神和人共

有的规定性。

②凡是体现了理性、符合理性的法律就是体现了并且符合于自然法。

凡是符

合自然法的的法律,就是正义的、正确的法律;凡是违背自然法的,就是

非正义的、错误的。

5、基督教是如何从受压迫者的宗教变成统治者的宗教的?

(1)最早期的基督教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宗教学说,而是被压迫者的一种反抗运动,他的思想主要表达的是一种对统治者的仇恨,要改变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和对未来的美好许诺。

这些,对于饱受苦难的广大民众来说,显然是富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的。

然而,早期的基督教虽然是受压迫、受奴役的社会下层人民的反抗运动,但这一运动要发展、要扩大规模、要扩大影响,毕竟需要各种宣传、鼓动,毕竟需要组织各种活动,这就决定了他的信徒不能仅仅是下层贫民,就必须接纳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入会。

而当时包括相当一部分社会中上层在内,各阶级普遍感到不满,社会动荡不定,但谁也无力改变现状。

悲观、失望、忧虑、烦恼、厌世等情绪非常普遍。

而基督教许诺人们可以进入永恒的王国,可以与神同往,可以永享幸福和安宁,这对于那些极度忧虑、极度悲观的中上层人士来说,无疑是一种极有诱惑力的精神解脱,所以,他们中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皈依基督教,并在教会食物中取得了主导地位,他们在编写教义时,对早期的基督教教义进行了篡改。

(2)不仅如此,早期基督教尽管充满了反抗和复仇的情绪,但这种反抗的复仇毕竟是消极的,它并没有与现实的政治斗争结合一起,而只是把希望寄托在虚幻的救世主身上。

这在事实上触动不了罗马得统治,反倒被社会上层所利用,这样,基督教早期的那种反抗复仇精神被阉割、被淡化,基督教也有早期的那种奴隶、穷人和被压迫民族的宗教,变成了可以为社会各阶级所接受、甚至是更适合有钱有势的人、更符合罗马统治阶级需要的宗教了。

(3)于是,罗马统治者改变了早先对基督教残酷的镇压政策,开始注意保护并且利用基督教。

在公元311年的宽容敕令和313年的米兰敕令先后颁布后,基督教不仅取得了合法地位,而且开始得到罗马统治者的一系列特别关照,392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颁布法令,基督教正是变成了罗马帝国的国教。

第3章中世纪欧洲政治思想

1、简述托马斯阿奎那的政体理论

(1)阿奎那基本接受了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分类学说。

他认为统治者被授予权柄的目的不是让他们谋求私利,而是让他们谋求自己治理的区域的公共幸福。

他区分了正义的政体和非正义的政体。

如果一个自由的人的社会是在为公众幸福的统治者治理之下,这种政体就是正义的。

相反的,如果那个社会的一切设施服从于统治者的私利而不是服从于公共福利,这就是政治上的倒行逆施,是非正义的。

(2)阿奎那根据统治者是有许多人还是几个人或者一个人来担任分了六种不同的政体。

正义统治包括:

个人担任最高统治者的君主制、少数人担任统治者的贵族政体,多数人统治的民主政体。

相对应的非正义统治包括:

暴君制、寡头政体和暴民整体。

其中君主制是最好的政体,暴君制是最坏的政体。

(3)阿奎那认为在符合正义原则的前提下,统治者的人数越少越好。

首先,凡本身就是一个统一体的,就比多样体更容易产生统一。

其次,自然始终以最完善的方式进行活动,最接近自然的方法就是最好的

办法。

其三,经验证明,凡多数人统治的城市和省份,常常由于相互倾轧、不断

纷争而陷于分裂。

因此,有一个国王执政是最好的政体,同理,有

一个暴君执政的政体是最坏的政体。

(4)他还认为无论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甚至共和制都有蜕变为暴君制的可能。

但要防止暴君制的出现,应当实行君主制。

(5)阿奎那强调教权至上论,世俗权利服从宗教权利。

因为即使是最好的政体,也只能保证社会的成员达到世俗的目的。

但教权至上并不意味着可以免去世俗君主的责任。

世俗君主的责任在于专心致志的领导他所支配的社会走向幸福生活。

第一,必须维护它所统治的社会的安定;第二,必须保证不让任何事情来破坏这样建立起来的安宁;第三,必须殚精竭虑不断扩大这种福利。

2、但丁的世界帝国、世界君主是如何提出的?

意义是什么?

内容:

(1)首先城市兴起与异端的涌现着一社会背景,为但丁的思想奠定了基础,而但丁是市民异端的重要代表人物,这里异端是指在基督教内部一些与占统治地位的正统神学观点大相径庭而受到教会权威排斥或迫害的派别。

市民对罗马天主教主导的封建割据状态耿耿于怀,他们眼界开阔,思想活跃,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

城市市民的出现使神权政治遇到了新的、真正前有力的对手,这些为但丁思想的提出做了铺垫。

(2)其次,但丁批驳了教权至上论,对当时流行的教会权高于世俗政权的观点加以驳斥,为此他提出自己的观点:

教权与王权互不同属。

他提出主张尘世和永生的幸福诗人的两重幸福,教

权与王权会引导人们达到这一目标,他又认为二者皆来自上帝--帝王

或世界政体是直接从宇宙的统治者即上帝那里获得它的权利。

君主需要成为尘世单一的最高权威。

他认为几个事物结合在一起,其中有

一个起支配调节作用,否则这种结合就不可能持久,甚至会因相互斗争而解

体。

从个人到国家需要一个善的统治者来支配,权威多了就会乱。

要实现世界和平,就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世界政体。

认为世界和平是头等大

事,而人类要实现和平、幸福就必须意志统一,所以必须建立一个世界帝国,

有一个世界君主,他的意志能控制和引导其他一切人的意志,,只有这样的

世界政体,正义才会发挥最大的威力。

只有这样的世界政体,才会使人类的

贪欲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安居乐业。

(3)最后,但丁认为,要想使人们过有理性的生活并获得自由,是世界和平持久地最大限度的实现,必须要有个世界帝国、世界君主来统治。

3、中世纪异端思想的特点

异端是指在基督教内部一些与占统治地位的正统神学观点大相径庭而受到教会权威排斥或者迫害的派别。

(1)因为教会占领着思想文化阵地。

因此他们的思想都是在宗教神学范围之内加以异端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并从早期基督教和《福音书》中寻找根据。

(2)他们的异端思想多半是一些口号和简单的主张,并未形成独立、统一的思想体系。

(3)他们的异端思想都主张恢复早期的基督传统。

(4)他们都要求财产平等或公有

(5)思想上的活跃与声音。

4、马西略的政治思想和生平了解。

政治思想:

(1)双重真理与两种法律:

马西略提出上帝的启示(信仰)和人的理性(哲学)都具有真理性,但这两种真理截然不同。

天启的真理和人的来世生活相联系,哲学的真理与人的现世生活相联系。

同样,神法和人法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法律。

神法纯粹是神的命令,是一种心理上的威慑;人法是公民的命令,是一种肉体上的折磨和财产的损失。

(2)国家的起源、目的与理想形式:

马西略否定了军权神受的观点,恢复了亚里士多德的国家自然起源说。

他认为,在理性支配下,人们为了维护和平与秩序而建立了国家。

国家建立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过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美好生活。

最理想的国家形式应当是民选的君主政体。

(3)信徒是教会权威的来源,教会要服从国家的管理。

神职人员也是人,由神职人员组成的教会并没有等同于上帝的无上权威。

神职人员与其他人员一样都是国家的公民,应受到公民应有的同等待遇,并且服从国家的法律和政府的命令。

生平了解:

马西略出生于意大利,在《和平保卫者》一书和大批论文中为世俗权利辩护,严厉批评教皇政策,试图为国家的权威和人法提供一个世俗的理论基础,使政治摆脱神学束缚。

在西方学者中被誉为现代国家观念和清教改革运动的先驱。

第四章16世纪欧洲思想

概念篇

1、文艺复兴

①14~15世纪,欧洲新兴的市民阶级为了维护和发展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需要在意识形态领域反对封建统治与天主教会的神学独断,摆脱日渐没落的中世纪封建文化和信仰对于人的精神束缚和思想愚弄,并以完美丰富的艺术、文学、诗歌和音乐来为世俗人生的幸福创造条件,在这个过程中,文艺复兴思想家和艺术家们从古典时代的希腊文化艺术中发现了可以满足他们现实斗争需要的武器——理性精神、自然哲学和科学、优美的艺术形式,以及人的主题意识与个性精神高扬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