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章节 第六章中国古代文学.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341341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章节 第六章中国古代文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章节 第六章中国古代文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章节 第六章中国古代文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章节 第六章中国古代文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章节 第六章中国古代文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章节 第六章中国古代文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章节 第六章中国古代文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章节 第六章中国古代文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章节 第六章中国古代文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章节 第六章中国古代文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章节 第六章中国古代文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章节 第六章中国古代文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章节 第六章中国古代文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章节 第六章中国古代文学.docx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章节 第六章中国古代文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章节 第六章中国古代文学.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章节 第六章中国古代文学.docx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章节第六章中国古代文学

第五章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学之一,它经历了长达三千多年的毫无中断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最具活力的、最光彩夺目的瑰宝,它深刻而生动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一节中国文学的的产生和体裁样式。

一、中国文学的产生

文学产生于远古先民的劳动和生活之中,中国文学早在文字产生以前就产生了,这就是上古的民间诗歌和神话传说,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保存在后来的《诗经》《楚辞》《山海经》《吕氏春秋》等书中。

二、中国文学的辉煌成就

1、《诗经》与楚辞

《诗经》

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在孔子出生以前就编定了,《诗经》中的诗歌原来都是配乐,用来歌唱和演凑的。

它的歌词后来经过人们的整理编成一个集子,共计三百零五篇,故原来叫“诗三百”或“诗”,到汉代被列为经典,所以才叫“诗经”。

《诗经》按照其音乐类别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指从各个地方收集而来的民间诗歌,有十五国风,共160篇;“雅”是是宫廷宴饮的乐歌,有大雅、小雅之分,大雅多为贵族创作的歌曲,而小雅则较多民间歌曲,雅,就是“正”,是来自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歌曲;“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歌曲,有《周颂》、《商颂》、《鲁颂》,分别是西周王室、宋国和鲁国的宗庙祭祀曲。

《诗经》内容检其丰富,三百多首诗歌从各个角度反映了从周朝初年到春秋前期五六百年的社会生活:

主要是

(1)、记载了周民族发展的历史,如《大雅·公刘》;

(2)、描写古代田猎、畜牧、农耕生产及生活,如《豳风·七月》;描写战争和徭役,如《豳风·东山》、《秦风·无衣》;

(3)、把写统治者贵族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如《代檀·魏风》、《硕鼠》;

(4)、描写男妇爱情和婚姻生活,如《将仲子》、《氓》

《诗经》有艺术特征:

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叙术和描写

“比”,以他物比此物,即比喻、比拟

“兴”,欲言此物,先言他物以引之

《诗经》六义:

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楚辞

是由屈原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创造的一种具有楚国地方色彩的新诗体,后来战国末和汉代有不少作家模仿这种诗体作诗,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西汉末年刘向收集这类作品,编为一个集子,名为《楚辞》。

屈原是一位伟大胜利大的爱国诗人,他创作了二十五篇作品,其中最生要的是《离骚》,其次有《天问》《招魂》《九歌》《九章》等。

《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总共有373句,2400多字。

它的主要内容:

一是叙述诗人自己的贵族家世、自己过人天天赋和美质和回顾他辅佐楚怀王改革政治治理国家的的过程以及受到谗毁而被疏远的遭遇;二是表明他决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决心;三是他总结了历史上各个朝代盛衰变化的经验教训,阐明自己举贤授能,循绳墨而不颇的美政理想;最后是上天入地,上下求索,寻求实现美政理想的志同道合的同志和地方,同时倾诉他远游他方与眷恋故土的内心冲突,,决心以死殉志。

全诗通过对一个富有远见的爱国政治家的个人遭遇及其思想感情的描绘,表现了诗人为理想而献身的战斗精神,表达了与祖国同休戚、共命运的深挚的爱国主义情感,突出了他宁为玉碎、不愿瓦全的高洁人格。

《离骚》在艺术上既继承了《诗经》的比兴传统,同时又将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大量的类比、象征揉为一体,将炽热的情感倾注其中,使诗歌呈现出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从而成为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同时,《离骚》双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体为主的限制,大大地扩充了诗歌的表现能力。

《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

三、先秦散文与汉代辞赋

1、先秦散文

先秦的散文创作非常繁荣,先秦散文主要是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主要出自历代史官,中国从夏代起就有设置史官,记载历史的传统,《汉书·艺文志》就有关于“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记载。

史官将历史事件记录下来,再经整理,就成了史书,也就有了历史散文。

最早的历史散文是《尚书》,《尚书》之文主要是上古到春秋时代帝王的一些诏诰。

其次是《春秋》,《春秋》只是简要记叙春秋时代周王室及各诸侯国的历史,但接着有《左传》,《左传》原来叫“春秋左氏传”。

《左传》基本以《春秋》所载大事为纲,详细记叙了春秋时代250多年间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活动,叙写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深刻反映了当时的诸侯争斗、社会急剧变革的历史进程。

《左传》以善于叙事为其特长,尤其善于叙写战争,它能将错综复杂的战争写得有条不紊,如著名的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晋楚邲之战、齐晋鞍之战、晋楚鄢陵之战都写得绘声绘色,条条是道。

《左传》也善于刻划人物,善于在具体的事件叙述中刻划人物形象,如晋公子重耳、郑伯,楚灵王、子产等。

历史散文还有《晏子春秋》、《国语》、《战国策》等。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导致了以论说为主的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可分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主要是语录体散文,以《论语》为代表,其他还的《墨子》《老子》等;第二个时期是由语录体向对话体、论辩体过渡,以《孟子》《庄子》为代表;第三个时期在战国后期,散文发展成为专题论著,代表是《荀子》和《韩非子》。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或后学所作,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言简练明白,说理深入浅出,富有哲理,有些篇章描写人物对话、举止,相当生动,能体现出人物的个性。

《孟子》和《庄子》的内容大都是论辩之词。

《孟子》是孟柯及其弟子所作,内容是宣扬儒家的“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抨击暴政。

其散文以雄辩著称,孟子在论辩中善于设陷阱,欲擒故纵,将对方一步步引入自己高置的陷阱之中。

同时,孟子论辩富有气势,往往以气势来压倒对方,又喜欢用比喻来说理,因而情感激越,气势磅礴,形象鲜明,富有文学色彩。

《庄子》是道家的经典著作,庄子主张顺应自然,反对礼乐制度,希望人类反朴归真,回到清静无为的原始社会去,由于这种哲学思想比较玄虚深奥,所以大量地运用比喻、寓言故事来说理,所以呈现出汪洋恣肆,变幻奇诡的风格特征,同时描写生动传神,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荀子》和《韩非子》都是成熟的论辩散文,它们中心明确,条理清晰,逻辑严谨,论证充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荀子》中比喻和辞藻丰富多彩,《韩非子》中的寓言生动精辟,都具有较强的文学意味。

2、汉代辞赋

赋,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赋的基本涵义是铺陈,即叙述和描写。

作为一种文体,刘勰《文心雕龙》说:

“赋者,铺也。

铺彩摛文,体物写志也。

”《汉书·艺文志》又说:

“不歌而诵谓之赋。

”也就是说赋这种文体只能用来朗诵而不能歌唱,但它往往又常用韵。

这么说来,赋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它的主要特点是铺陈。

赋产生于战国后期,它受到了楚辞和战国纵横家]散文的巨大影响,到汉代达到了繁盛阶段,汉以后它仍在继续发展,出现了六朝的骈赋、唐代的律赋和宋以后的文赋。

而且代有其作者,不乏大家。

汉赋主要分为两大类:

一是抒情写志的小赋,如贾谊的《鵩鸟赋》、《吊屈原赋》,东汉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

这种赋小巧玲珑,意深词浅。

另一类则是以铺张排比为主要手法的体物骋词大赋,这种赋则铺张扬厉,气势恢宏,辞藻富赡。

代表作有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甘泉赋》、《长杨赋》、羽猎赋》、《河东赋》,东汉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

汉赋的恢宏的气势正是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和积极乐观向上时代精神的艺术体现。

汉赋对汉帝国国土之广阔、水陆物产之丰富、宫殿之华丽壮观、京城之繁华以及汉王朝的文治武功进行了全面的描术和歌颂,表现了中华民族对自身力量的高度自信,也表现了对现实世界的热爱。

3、唐诗与宋词

诗与词都是诗歌,诗最初也是可以唱的,词开始也能唱。

中国的诗歌最初主要是四言诗,到汉代发展为五言诗,南北朝时代则大量产生七言诗。

诗又分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则为格律诗,而不合格律的则称为古体诗。

格律诗萌芽于南朝齐代的永明新体诗,到唐代大约武则天时则正式形成了格律诗。

格律诗成熟,中国诗歌的黄金时期也就到来了。

唐人爱作诗,上自皇帝,下至普通知识分子都爱写诗,都能写诗,诗歌作品多,艺术水平高,作家辈出,流传到今天的作品有55000多首,其中可歌可诵的名篇数以千计,这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巅峰时代。

唐诗的发展大致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诗人有“初唐四杰”: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还有陈子昂、上官仪、杜审言待等,这些人主要生活在武则天时期。

盛唐是指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的50年,唐诗此时出现了全面的繁荣。

由于政治比较清明,国家繁荣,社会相对安定,知识分子可以由多种途径实现人生追求,因而多积极进取,许多人希望通过从军立功等道路施展抱负,这些人的诗歌往往热情洋溢,意气豪迈,气势磅礴,出现了以高适、岑参、祖咏等为代表的边塞诗派。

这些人有很多都有过从军经历,,他们的作品多以唐王朝的边境战区发这表现对象,描绘塞外大漠的奇异风光,叙写边塞军旅生活,塑造边关健儿地英雄形象,同时也表达他们保卫祖国,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

当然有时也有的控诉战争对人民带来的灾难,反对统治者开拓疆土的弄错边战争,抒写战士们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另一类诗人则以隐士的面目出现,成为恬静的退守者,这些人大都是仕途不畅,或士途中遭受过打击,他们的希望幽居山林以获得生活与心境的宁静。

这些人的诗歌多以山野田园及其生活为描写对象,因而出现了山水田园诗派,他们以王维、孟浩然、王昌龄等为代表。

他们的作品以清新秀丽的语言描绘优美的山水景色和宁静的田园生活,境界清穆空灵,王、孟诗中的山水田园实际上都升华为的种审美意境,是中华民族热爱自然、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民族心理的艺术积淀。

最能体现盛唐气象的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

李白以复杂思想,丰富的情感和多元的人生追求涵盖了王孟与高岑两大诗派的内容取向,又以其惊人的天才融会超越了他们的艺术造诣,从而成为盛唐诗坛上最为耀眼的明星。

李白的诗歌在内容上:

一是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包括祖国美好壮丽的大好河山;二是抨击现实中一切不合理的现象,投之以轻蔑和不屑;三是追求自由追求心身的解放,表现出征服现实的态度。

这是中华民族反抗黑暗所向势力与庸俗风习的一朦胧股强大的精神力量量的体现。

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杜甫主要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始终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经历了整个的安史之乱,辗转流离十多年,但他始终积极入世,始终抱着“致君尧舜上”的理想,但他只能用他手中的笔来反映现实,展示他的理想。

他以清醒的洞察力深入地反映着现实生活,展现那个动乱的时代,如“三吏”、“三别”。

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黑暗现实进行深入的揭露和批判,如《北征》,故被后世誉为“诗史”。

同时,杜诗也记录了动荡时代的急风骤雨在诗人心中激起的种种思绪和情感波澜,其诗中充满着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

这种深沉的忧患意识和仁爱精神正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它能突显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格。

李白诗飘逸奔放,杜诗沉郁顿挫,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具有丰富的内涵,对后代诗歌的审美情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中唐诗坛主要有两个流派:

一是以白居易、元稹为首的一派,他们继承杜诗的传统积极反映社会现实,揭露社会黑暗,强化了诗歌的美刺功能。

而艺术上则能语言通俗流利、风格平易见长,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

另一流派则以韩愈、孟郊、贾岛为代表的韩孟诗派。

这一派的诗人主要继承杜甫在艺术上的刻意求新,勇于创造的精神,追求苦涩的生活和雄奇险怪乃至幽僻阴森的景象,风格或雄奇,或幽峭,或怪诞。

宋词

词这种特殊的诗体,是长短句,又叫“诗余”。

大约产生于盛唐前后,是由民间歌曲定型化而成的,现存最早的词当为敦煌出土的人层士人创作用来歌唱的“曲子词”,即为盛中唐的产物。

到中晚唐五代时,文人词的创作已经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出现了温庭筠、韦庄、冯延巳等著名词作家,尤其是南唐李煜,将本为艳科的词来抒写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大大开拓了词的表现范围,开辟了新的词境。

到宋代,词的创作达到了高潮,名家辈出,流派纷呈,争奇斗艳,将词的创作推向巅峰,使之成为能与唐诗并驾齐驱的一种文学样式。

词历来被视为艳科,就是说,词从它产生以来,主要是在宴乐场合供歌妓们演唱娱乐的,它的题材和内容大都是抒写女性的生活和心理情感,其风格自然以婉约为主。

宋代统治者优待士大夫官僚,士大夫们都过着优游闲雅的生活,寄情于声色,有很多人如太平宰相晏殊还养有家妓,各级官府有官妓,整个宋代都是歌舞升平,这就为词的发展繁荣创造了条件。

宋初词主要是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雅趣,抒写所谓的“闲愁”,其代表作家主要是晏殊和欧阳修。

柳永将词境大大开拓,主要以青楼女子为描写对象,抒写她们的生活及其种种心理情感,迎合了市民阶层的情趣。

柳永又大量制作慢词,从而大大扩充了词的容量,反映的生活更泛,描写更细致,并具有起伏曲折的韵致。

词至苏轼又一变,苏轼“以诗为词”,冲破了“词为艳科”和“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极大地拓宽了词的题材领域和表现手法,在以柔声曼调的传统词乐中增添了高昂雄壮的因素,使其词的风格也变得豪放、高旷。

而同时期的周邦彦和稍后的李清照则进一步规范了词的格律,使词的婉约风格向雅的方向发展,她的词早期主要是抒写少女、少妇的情怀,缠绵婉约,后期则融入了家国之恨,风格变得凄恻哀怨。

南宋词坛则崛起了一个以辛弃疾、张孝祥、张元干、陈亮为首的爱国词派,其词风承苏轼而来,慷慨激昂,形成了宋词中的豪放一派,南宋的爱国词主要表现乡思之愁、家国之恨。

张元干在北宋末年的词纯属婉约派,南渡后,词风变得慷概悲凉。

辛弃疾则进一步将爱国主义的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

南宋后期则婉约派与并存发展。

但总的趋势是格律化和雅化。

代表人物有姜夔、史达祖、吴文英、张炎等。

宋词的主要风格特征是含蓄委婉,具有特殊的魅力。

4、元代杂剧与元明清小说

杂剧是戏剧艺术,但它是融合了歌唱、舞蹈、说白、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艺术。

所以中国的戏剧有一个特殊的名字:

“戏曲”。

中国的戏剧产生于宋代,宋代有宋杂剧和金院本,到金代后期,杂剧发育成熟,至元代初期杂剧在北方就进入其繁盛期。

元杂剧的体制:

一本三折,外加一“楔子”,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

杂剧作家其中有名姓可考的作家的200多人,著名作家有“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

作品700多种,著名的如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单刀会》、白朴的《梧桐雨》、王实甫的《西厢记》。

元杂剧的内容和题材主要有五类:

1)爱情剧,描写青年男女对爱情与婚姻自主的追求,有鲜明的反封建专制和封建道德规范的倾向。

如王实甫《西厢记》、白朴《墙头马上》、尚促贤《柳毅传书》、李好古《张生煮海》等;

2)公案剧,揭露贪官污吏的贪赃枉法和元代社会吏治的腐败,表彰公正廉洁的清官。

如关汉卿《窦娥冤》《鲁斋郎》、无名氏的《陈州粜米》。

3)水浒剧,描写梁山好汉除暴安良,解民倒悬的侠义精神,代表作有康进之的《李逵负荆》、高文秀的《双献功》。

4)社会世情剧,主要揭露社会上种种丑恶现象,批判朝三暮四的女人、守财奴、败家子、伪君子等。

如关汉卿《救风尘》《望江亭》,郑廷玉的《看财奴》、秦简夫的《东堂老》。

5)历史剧。

主要表现历史上重大政治斗争和民族斗争,歌颂忠臣义士,谴责乱臣贼子,谴责侵略者和卖国贼,表彰民族英雄。

如纪君祥《赵氏孤儿》、关汉卿《单刀会》、马致远《汉宫秋》

南戏与明清传奇

南戏又叫“戏文”,又叫永嘉杂剧,它产生于两宋之际的温州,是在当地民间小曲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已有生、旦、末、丑等一些角色,也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只因它以言言演唱,音乐也比较俗,而不被士大夫看重,因而发展很慢,直到元代末期,北杂剧衰落,它才异军突起,引起文人的注意,加入其创作队伍,于是南戏就迅速发展起来。

元代末年有著名的五大南戏:

即《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和高则成的《琵琶记》。

南戏在经过明代前期的沉寂以后,到明代后期即繁盛起来,当时它已流播成四大声腔:

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和昆山腔,其中昆中腔经过当时的音乐家魏良辅等人的改造,迅速为士大夫所接受和喜爱,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声腔,梁辰鱼等人用它来演绎故事,产生了梁辰鱼《浣纱记》、李开先《宝剑记》和据说是王世贞创作的《鸣凤记》等三大传奇。

传奇是南戏发展定型化以后的叫法。

到明代万历年间,戏曲界还出现了流派,一是以沈璟为首的吴江派,强调戏曲的格律,重视舞台演出;一是以汤显祖为首的临川派,此派重视戏曲的思想和声色神韵。

主要作品是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即《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牡丹亭》。

清代初年,传奇创作达到顶峰,先是有李玉为首的苏州派戏剧家,创作了大量的传奇剧,接着是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将中国古典戏曲创作推向巅峰。

元明清小说

中国小说产生很早,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笔记小说,如《世说新语》、《搜神记》。

唐人开始有意作小说,唐代小说多叫“传奇”,唐人开始根据生活中和事迹加上虚构演绎故事。

宋元时期有话本小说,话本小说是街头说书人说书的底本,这种小说有的很短,只讲说一个不太长的故事,有的则很长,可演说一段很长的历史,如《五代史平话》、《三国志平话》《三藏法师取经平话》等。

至明代,就有一些作家将这些讲史话本再加上元代杂剧中的材料和民间传说,加上个人的想像,创作出章回体长篇小说,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

到明代后期开始,文人独立创作长篇小说,如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等。

《三国演义》是明初罗贯中创作的历史演义小说,它取材于东汉末年及、魏蜀吴三国鼎立的一段历史,比较真实际地叙写了那个动荡时代群雄角逐的历史,创造了数以百计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诸葛亮、关羽、张飞、曹操等。

这些人物都性格鲜明,各具特色,如诸葛亮之智慧,张飞的勇猛粗犷、关羽的忠义雄勇、曹操的奸诈、刘备的知人善用,周瑜的气量狭小等。

《三国演义》描写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斗争时特别崇尚知谋,使之成为一部政治、军事教科书,包涵着十分深厚的文化内涵。

《水浒传》是英雄传奇小说,作者施耐庵,据说是罗贯中的老师,它以北宋末年宋江所领导的家农民起义过程为蓝本,加上民间传说和元杂剧中的水浒故事敷衍而成。

《水浒传》最重要的思想内容是揭示了“官逼民反”的道理,它描写了宋江为首的来自各个不同阶层的108位英雄英勇反抗宋王朝的统治和压迫,一次又一次地打败前来镇压的宋王朝军队,最后接受招安,参与反击辽国侵略者,又因镇压其他的农民起义和统治者的疾忌杀戮而遭受失败。

作品热情歌颂了一大批起义英雄,塑造了宋江、林冲、武松、鲁智深、李逵等性格各异的典型形象。

《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它以唐代僧人玄奘赴天竺取经为基本框架,主要吸收民间传说故事,再加上作者的艺术加工而成,其主题在于宣扬一种思想的净化和升华,由“放心”(孙悟安等心猿意马,无所管束,闹天宫、闹龙宫等)到“求收心”(消灭内心的种种妖魔)最后达到思想的净化和精神的升华。

作家一方面通过孙悟空的大闹天宫闹龙宫、闹阎罗殿等情节表现了对统治权威的蔑视,对不合理社会秩序的叛逆精神,同时又肯定了孙悟空等人护法取经,对社会秩序的维护。

《金瓶梅》是一部世情小说,这是第一部由文人独创的描写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小说,也是一部批判谴责小说,小说中没有一个值得肯定的人物。

全书以西门庆妻妾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等人的生活为框架,描写了官、霸、商三位一体的暴发户家庭的发迹到衰败的全过程,描写了西门庆等人的污秽生活,揭露了明代社会尔虞我诈、争权夺利、道德沦丧、物欲横流、官场腐败和黑暗现实。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以批判科举考试制度,描写受科举制度毒害毒害的知识分子的种种丑态陋行,如吝啬的严监生、称霸一乡的严贡生、木讷迂腐的周进和范进、变成儒林混混的匡超人等,揭露了科举八股考试禁锢人们思想、毒害人心、祸国殃民的罪恶本质。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现实主义巨著,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光辉总结。

它以贾府这个世代公侯的封建官僚家庭由盛转衰的过程为主干,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正在走向末落的趋势和历史命运。

《红楼梦》成功地塑造了宝玉、黛玉这一对封建叛逆者的形象,他们对封建家庭的反抗既是为了追求恋爱自由,也是对整个封建制度及其思想体系的厌恶,他们反对的是程朱理学、仕途经济和科举制度。

《红楼梦》一方面凝聚着传统文化的精华,它发扬了崇尚理性、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并以审美观点使日常生活升华进入诗的意境;另一方面又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对重群体轻个体的价值取向作了深刻的反思,宝黛二人以死相争的正是个体的自由和尊严。

《红楼梦》用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手法刻划了几十个富有个性的人物,尤其是刻划了一批年龄、经历、地位都相似但却各具性格特征的青年女子形象。

四、中国古典文学的文化特征

1、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

文学式样分两大类:

一是叙事文学;二是抒情文学。

叙事文学是重在再现,抒情文学重在表现。

而在中国文学中,无论是叙事文学的散文、小说、戏曲,还是抒情文学的诗、词、曲,总是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作家、诗人、戏曲家关注的主要是社会现实,反映的是社会生活,抒发的是现实的情感,即使是那种带有浪漫性质的小说,如《西游记》,有浪漫色彩的戏剧如《牡丹亭》,浪漫主义的诗歌,如屈原的《离骚》、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它们的落脚点都是社会现实,构建的基础也是社会现实。

中国人从古以来都比较现实,不大相信天神,上古曾流传了许多神话,但后来都被历史家们历史化、现实化了。

保存下来的一些神话也被历史化了。

中国的诗歌更是以强烈的现实主义著称。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然后汉乐府继承其传统,而建安文学又进一步继承这一传统。

到唐代,几乎所有的诗人都以满腔热情去拥抱人生,有关注国家命运、讴歌边塞风光、抒写边塞生活的边塞派,有关心民间疾苦、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白居易,更有以忧国忧民,反映安史时期社会生活的杜诗等。

2、“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

中国历代都是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儒家思想深深地渗入了作家诗人们的头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绝大多数知识分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信条,“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相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是他们的共同心态。

在这种背景下,以诗文为教化手段的文学功用观成为古代最重要的文学观念。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就积极提倡诗教,孔子《论语·阳货》说: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是说诗歌对人的思想感情具有启发感染作用,可以用来交流思想,起到协和群体的作用,可以抒写不满,渲导人情。

《毛诗序》更强调诗歌与时代政治的密切关系及其社会作用,说: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认为诗歌与政治相通,通过诗歌可以考察政治得失和民心,诗歌可以发挥伦理教化作用以移风易俗。

后世儒者大体上就按照这种观点来构建以政教为中心的诗论体系,如白居易提出:

“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

”揭示了一个重要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政教中心论是一种典型的功利主义文学观,它一方面提高了文学的社会地位,同时又不恰当地将文学视为政治的附庸。

一方面赋予文学以一种政治热情、忧患意识和社会使命感,同时又压制文学表现作家主体的自我意识和自由个性,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学的主题内容染上一层浓厚的理性主义色彩。

2、写意为主的手法与中和含蓄的审美风风尚。

中国文学以表现为主,表现就是重在抒发个人的情感,中国诗歌很少叙事而多为抒情写意。

即使叙事文学也有很多是以抒情写意为主的,如司马迁的《史记》的抒情性就很强,人们称之为“无韵之离骚”,小说《红楼梦》的写意性也很强,所以许多景物描写极具意境,至于那些山水游记小品更是以营造意境为长。

还有戏剧本是叙事写实的,但中国的戏剧并不重视再现生活,而重在抒情写意,如关汉卿《单刀会》,即通过关羽的歌唱抒写一种沉重的历史情怀。

马致远的《汉宫秋》则主要通过汉元帝的歌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