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考点专练有解析古代中国的经济.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34424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71.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考点专练有解析古代中国的经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考点专练有解析古代中国的经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考点专练有解析古代中国的经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考点专练有解析古代中国的经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考点专练有解析古代中国的经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考点专练有解析古代中国的经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考点专练有解析古代中国的经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考点专练有解析古代中国的经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考点专练有解析古代中国的经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考点专练有解析古代中国的经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考点专练有解析古代中国的经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考点专练有解析古代中国的经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考点专练有解析古代中国的经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考点专练有解析古代中国的经济.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考点专练有解析古代中国的经济.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考点专练有解析古代中国的经济.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考点专练有解析古代中国的经济.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考点专练有解析古代中国的经济.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考点专练有解析古代中国的经济.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考点专练有解析古代中国的经济.docx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考点专练有解析古代中国的经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考点专练有解析古代中国的经济.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考点专练有解析古代中国的经济.docx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考点专练有解析古代中国的经济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2016届高三历史复习考点专练(有解析):

古代中国的经济

1.《后汉书》载:

“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

……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

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

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

”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

A.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B.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

C.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D.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

2.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

”反映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男耕女织B.自给自足C.分散性D.脆弱性

3.张履祥在《补农书·论》中说:

“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止能治田十亩,故田多者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

又人稠地密,不易得田,故贫者凭田以耕,亦其势也。

”此现象主要反映了()

A.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关系        B.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

C.古代农业生产中已出现租佃关系   D.农民的人身依附性增强

4.下列为丝绸之路的兴起创造了条件的是()

①张骞两次通西域②西汉三次大败匈奴③设置西域都护,保护过往商旅④敦煌、楼兰等繁华城镇的兴起

A.①②B.①②③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5.课外活动中,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们总结出春秋时期我国社会经济有了新的发展,但阻碍因素依然很多的结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中,最主要的阻碍因素是()

A.社会政局的动荡B.少数民族的进攻

C.各地经济不平衡D.旧生产关系的影响

6.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相当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A.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封建制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C.农民的地位比奴隶有所提高D.诸侯国争霸需要发展生产

7.明政府明文规定:

“贡船者,法所许,市舶之所司,乃贸易之公也;海商者,王法之所不许,市舶之所不经,乃贸易之所私也。

”(邓钟《筹海重编》)以下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明政府全面禁止对外贸易

B.明政府严格限制官民对外贸易

C.明政府允许朝贡贸易,禁止民间对外贸易

D.明政府鼓励有组织的对外贸易,打击私自出海贸易

8.下列对田庄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东汉田庄经济开始发展起来  

B田庄的劳动者还要担负军事义务

C田庄是纯粹的农业生产集团 

D田庄势力的发展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9.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特点把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历史上的“中原”应位于其中的()

A.函谷关以东B.崤山以西

C.山东、山西D.整个黄河流域

10.“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墨子》)农民如此兢兢业业主要是①缴纳租税的需要②商品交换的需要③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

11.先秦时期,中国经历了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向精耕细作的个体农业的转变。

推动这个转变的因素有()

①铁器牛耕的使用                 ②城市商业的发展

③各国的变法运动                 ④水利设施的兴修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2.古代民谚“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

”这句话反映了()

A.封建社会以农为本B.封建经济的特征是自给自足

C.自然经济无需商业D.封建统治者“重本抑末”

13.下图是连环画《水浒传》中的一幅插图,对其图文解读正确的是()

一日,鲁智深来到五台山福地牌楼前的小市镇买些酒吃,听到叮叮当当的去处,却是三个人在那里打铁。

他进去说打禅杖和戒刀。

A.铁匠铺中的工匠来自于官营手工业作坊

B.当时的私营手工业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

C.“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

D.私营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繁荣

14.北宋时的商人经常将南方的粮食、茶叶长途贩运到北方的辽和西夏,其积极影响是()

①加强了南北经济联系②缓和了宋辽、宋夏之间的关系

③扩大了商品流通范围④客观上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5.汉景帝时期,曾经明确指出: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这表明我国古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是()

A.重农抑商B.工商皆本C.农商皆本D.重商抑农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回答问题。

16.图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它的前身是皇室太庙,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两代封建皇帝祭祖的地方。

与太庙修建相关的制度是()

A.井田制B.分封制C.宗法制D.郡县制

17.唐朝诗人元稹这样描绘当时的社会风尚: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胡饼成为当时人们的主食,还有不少蔬菜来自国外,如印度的刀豆、尼泊尔的菠菜等。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秦始皇统一全国B.丝绸之路的繁荣

C.佛教的迅速传播D.北魏孝文帝改革

18.“天理流行,触处皆是:

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这句话应出自()

A.朱熹B.陆九渊C.王阳明D.李贽

19.宋人朱彧的《萍洲可谈》记载,张乖崖任崇阳县令时,“尝逢村氓(méng,乡民)市菜一束出郭门。

问之,则近郊农家。

乖崖笞之四十,曰:

‘尔有地而市菜,惰农也。

崇阳民闻之相尚力田。

”材料中张乖崖的做法实质上是()

A.避免农村劳动力的流失

B.引导农民搞好农业生产

C.杜绝农民从事商业活动

D.维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20.“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历朝基本的经济政策。

下列对这一政策相关信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的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B.重农抑商政策下商人在政治和法律上遭到歧视直到宋才开始转变

C.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内涵就是重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抑制商业的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使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活力受到了压抑

21.城市的兴起与发展,以及城乡的统筹协调,与人类文明的变迁密切相关。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周代礼制规定:

在都城中,“市四面有门,每日市门开……市中惟民乃得入,凡公卿大夫有爵位及士者皆不得入,入则有罚。

乾隆年间,一位朝鲜使者在游逛北京庙市时,发现内阁学士崧贵拿着银子与商人侃价,不由“大骇之”。

一位英国人则在游记中写道,北京皇城以东的地区,“街道上的房子绝大部分是商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周代城市商业和清代城市商业的区别。

19世纪以来,今天中国的著名都市逐渐涌现。

第一等级的大都会是上海,独自一级无与伦比。

上海原是一海隅县城,因缘时会,竟一跃而握中国都市牛耳。

(2)结合所学,分析上海成为近代中国最繁华都市的历史条件。

22.

(1)我国传统中以“吉祥”为主题的图案巧妙地运用动植物、人物、器物等,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谐音、象征等手法,创造出图形与吉祥寓意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

比如把莲花和金鱼放在一起,寓意为“连年有余”,把麦穗与花瓶结合在一起,寓意为“岁岁平安”等。

请根据所提供的信息,任选三幅图分别用四字词组概括每幅图的寓意。

(6分)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2)小农经济背景下,反映“吉祥”内容的词句非常丰富,试举两例。

(比如:

瑞雪兆丰年。

(3)简述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4)如何看待小农经济背景下人们祈求吉祥的现象?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本富最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

——引自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徽商谚语“钱,采也,采有源方有流,狡诈生财者,自塞其源也,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自当广开财源。

——引自《徽商的智慧》

材料三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

讲格致,通化学,用机器,精制造,化粗为精,化少为多,化贱为责,而后商贾有懋迁之资,有倍蓰之利。

——《张謇全集·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2)根据材料二,概括徽商的经营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经营理念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作者的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24.明清时期,运河沿岸成为当时重要的经济、文化区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朱德润在《飞洪桥诗》中描述了运河两岸的景象:

“日中市贸群物聚,红毡碧碗堆如山,商人嗜利暮不散,酒楼歌馆相喧阗。

”明清时期北上的漕船为运河两岸带来了大量原料,丰富的原料促成了加工业的繁荣。

烧造业、酿造业、皮革加工业、丝织业等也在发达的市场网络中兴盛发展,并随着运河地位的下降而趋于萧条。

(1)据材料一,概括该时期运河两岸经济发展的状况。

材料二运河的贯通,使沿岸的城镇形成了一道新兴的文化带。

明清两代山东出了10名状元,其中有6名出自该文化带。

运河沿岸的济宁,作为中国传统儒学的根据地,明以前民间信仰较为单一和正统。

晚明以后,金龙四大王素拜、天妃信仰、关帝崇拜等开始传开。

同时,运河的贯通也使人们逐渐由“尚俭索朴”、“循规蹈矩”向“靡然向奢”、“违礼越制”转变。

——《明清山东运河区城社会变迁》

(2)据材料二,运河的开通对当地产生了哪些影响?

材料三成书于明万历年间的“世情小说”《金瓶梅》,描写了北宋运河沿岸的市井风情:

潘金莲下棋赢了五钱银子,用三钱买酒、两钱买了一个猪头、四只蹄子……吴月娘出了三钱银子请大家吃螃蟹……卖炊饼的武大,凑了十数两银子,典得县门前楼上下二层房屋居住……

(3)有学者依据上述材料,认为北宋时期白银已经广泛流通。

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他的观点。

你认为应该如何利用文学作品研究历史?

25.黄金、白银等贵重金属曾经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后期白银普遍通行于全社会。

……明代白银货币化最重要的展开方式是赋役折银。

贵金属货币流通、循环,使得市场前所未有地活跃起来。

……日益增长的白银需求,使国内白银严重不足的矛盾凸显了出来,向海外的寻求成为必然。

……私人海外贸易蓬勃兴起,明朝海外政策发生转变。

——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思考》

材料二新政中很重要的一项是暂时放弃金本位,这直接导致了世界白银市场的价格大涨。

罗斯福的政策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复苏,却“意外”地伤害到了大洋另一端脆弱的中国经济。

白银涨价让中国的银元快速增值,直接导致中国商品出口大幅减少,诱发了金融和工商业动荡,大量白银外流,消费市场陷入低迷。

——郎咸平《新帝国主义在中国》

材料三从二战结束到70年代初的30多年中,这个世界一直是事实上的美元本位制。

美元是核心的货币,大多数国际贸易和金融都以美元结算和支付,汇率的标定也是以美元为基准。

——洪千帆、林忠凡《外汇知识与交易技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国家政策是什么?

归纳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影响(照抄材料不得分)。

(2)指出罗斯福放弃金本位的目的是什么。

当时中国“意外”受到伤害,说明了什么?

(3)材料三中所述“这个世界一直是事实上的美元本位制”的原因何在?

它对世界经济有何影响?

26.城市的发展始终与社会经济紧密相联。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试看(春秋时期)列国都城在地图上的分布很容易发现它们的一个共同点:

它们都邻近河流;以现在所知,几无例外。

一部分固然因为交通的便利,一部分也因为河谷的土壤比较肥沃,粮食供给比较可靠。

城的作用在保卫,贵人的生命和财富和祖先神主的保卫。

……城郭的入口有可以升降的悬门,城门时常有人把守,夜间关闭。

——张荫麟《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影响春秋列国建城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材料二开封城的街巷结构截然不同于长安,他的四条御街与东西南北四个城门相连,此外还有东西向的横街,以及南北向的直街,互相连通成街巷网络,把商业区与居民区交织在一起。

在许多交通便利的街巷中,都有繁华的“街市”,行市、酒楼、茶坊、食店、瓦子(娱乐场所)等连成一片,形成摩肩接踵、昼夜喧阗的商业长廊。

……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其中六百四十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别属于一百六十行,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2)根据材料二,概述北宋时期开封城商业功能的新发展。

材料三自1759年起,广州成了唯一的通商口岸,对于夷商的管制更严,勒索更重,夷商的不平更甚。

他们除非不与中国贸易,否则唯有听从广州官府及行商的摆布……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初广州对外贸易的基本状况,并分析这一状况出现的背景。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试题分析:

原文大意是说“朝廷任命(任延)出任九真太守。

九真郡的民俗以打猎为业,不知道用牛耕种,百姓向交趾郡人买粮食,往往搞得很困顿。

任延就命当地人铸造耕田农具,教他们开垦荒地。

当地的田地一年一年地开拓。

百姓们富足了,说明(任延)到任后当地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因此选B.推广曲辕犁始于隋唐时期,排除A;C在材料中无从体现;D不是题干的主要意思。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农业的特点。

2.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可知小农经济在自然灾害面前的脆弱性。

故选D项。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小农经济的特点

3.C

【解析】主要考察识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根据引文,一方面,勤于耕作、生产效率高的农民只能治田十亩,所以田多的人就把田地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另一方面,人多,可开垦的荒地几乎开完,所以少田的人只能耕作别人的田地;说明租佃关系得到发展。

4.B

【解析】敦煌、楼兰等繁华城镇的兴起是丝绸之路兴起的表现而非条件。

5.D

【解析】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必须相适应,才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6.B

【解析】略

7.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再认再现能力,考点是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

指海外诸国与明政府间进行的以朝贡为名的有限制的贸易),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海商者,王法之所不许,市舶之所不经,乃贸易之所私也”,体现的是禁止民间对外贸易。

故C正确。

8.C

【解析】本题全面考查田庄的兴起时间、性质及影响。

田庄是农业生产集团也是地主豪强的武装集团。

9.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汉代有四大经济特区分别在山东、山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函谷关以东的地区称为山东,本题考查古代历史上的重要的地理概念,需要学生拥有丰厚的古代的地理知识。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经济区

10.C

【解析】

试题分析:

分析题干材料,“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反映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其生产的目的是缴纳赋税和满足自家的需要,很少用于商品交换。

故排除②选C。

考点:

小农经济

点评:

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

①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是封建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11.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分析能力。

此题用排除法较好好,依据先秦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情况可知,先秦时期商业城市的发展源于农业的发展,故②不正确,应排除,所以答案选择D项。

考点: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

点评:

中国古代农业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可以考查的角度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和农业的发展状况;

(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的表现,如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等;(3)对小农经济的理解以及小农经济与古代政治制度、古代思想文化之间的关系。

12.A

【解析】略

13.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可以判断当时(宋代)私营手工业还没有占据主导地位;也没有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由此可以排除B、C两项。

由材料中描绘的场景可以判断“叮叮当当的去处”并非官营手工业作坊,排除A项。

所以答案选D。

考点:

古达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私营手工业

14.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古代商人社会地位低下,所以北宋商人的长途贩运对缓和宋辽、宋夏之间额关系不大,排除②,故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

15.A

【解析】本题考察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

“黄金珠玉”代指商业,“务劝农桑”是指重视农业。

16.C

17.B

18.A

【解析】略

19.D

【解析】

试题分析:

题干的信息是崇阳县令张乖崖鞭笞买菜村民,并斥其懒惰。

村民受鞭笞训斥,是因为买菜不符合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常态,AB为表象,C表述绝对化,因此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

20.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属于否定性选择题,实际上是找出表述错误的选项,ABD都表述正确,重农抑商政策的含义是重视农业发展、抑制工商业的发展,选择C项。

考点:

重农抑商政策

点评:

评价重农抑商政策

①积极作用:

在封建社会初期,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权;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

②消极作用:

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妨碍商业资本发展和向手工业资本转化,严重地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维护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妨碍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国内市场的扩大和资本的积累;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结构过分单一;为扩大耕地面积,人为地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导致了环境的恶化;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经济原因。

21.

(1)周代商业有地点的限制,清代商业区与居民区不分;周代禁止社会上层人物进入市中交易,清代贵族官员可以入市交易。

(8分)。

(2)上海是近代最早一批通商口岸,得风气之先(外商企业、西方思想等);(2分)

洋务派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等近代企业;(2分)民族资本主义最早在上海等地兴起。

(2分)

【解析】略

22.

(1)图一:

松鹤延年或松鹤长春;图二:

喜上眉梢或双喜临门;图三:

四季平安或月月平安;图四:

吉祥如意或如意吉祥(每个2分,意思符合,可酌情给分,总分不超过6分)

(2)五谷丰登、家和万事兴、风调雨顺;人勤春来早,家合喜事多。

等(每条2分,意思符合,可酌情给分,总分不超过4分)

(3)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精耕细作、铁犁牛耕(每点2分,共6分)

(4)反映了自古以来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它是一种精神寄托。

(言之成理,酌情给分,总分不超过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能力和概括能力。

在传统文化里松鹤代表长寿,因此图一:

松鹤延年或松鹤长春;图二中有喜鹊和梅花,因此图二:

喜上眉(梅谐音)梢或双喜临门;图三为花瓶与月季花,因此图三:

四季(月季)平(瓶谐音)安或月月平安;图四大象与玉如意,因此吉祥(象谐音)如意或如意吉祥。

(2)题目要求写反映小农经济的吉祥词语,因此要围绕农业生产和家庭生活有关的因素来写。

如五谷丰登、家和万事兴、风调雨顺;人勤春来早,家合喜事多等。

(3)本小问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所学可知小农经济有如下特征: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铁犁牛耕等。

(4)小农经济因其规模小,生产能力有限,因此具有脆弱性。

小农破产就会使生活陷入困境,因此人们就希望以这种方式希望生活美满幸福。

所以这种现象是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它是一种精神寄托。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农业·小农经济

23.

(1)提出了趋利求富的合理性;(2分)赞扬重农思想,肯定以工商致富者,批判以不道德致富者(2分)(如果只答“他将致富手段分为上、中、下三等”给1分)。

(2)理念:

徽商经营讲究诚信,以义取利,(2分)体现贾而好儒,贾儒结合的特点。

(2分)

原因:

明清之际商业发展,推动了商帮的形成,诚信经营是其发展的根基;(2分)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较低,贾儒结合以提高地位。

(2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每点2分)

(3)思想:

“实业救国”思想,(2分)

影响: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4分)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业救国是无法实现民族独立富强。

(2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

从材料“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可以概括出司马迁赞同人们趋利求富;从材料“本富最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可以看出司马迁重视农业,并把致富手段分为上、中、下三等。

(2)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

从材料“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自当广开财源”可以概括出徽商的经营理念。

根据所学知识,徽商经营理念形成的原因:

明清之际商业发展,推动了商帮的形成,诚信经营是其发展的根基;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较低,贾儒结合以提高地位。

(3)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

从材料“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和文章出自《张謇全集·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可以得出作者的主要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来分析实业救国的理念的影响。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商业发展的状况;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兴起·实业救国

24.

(1)漕运畅通;手工业部门众多;商业繁荣;受运河兴衰影响大。

(4分)

(2)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促进民间信仰多元化;改变了社会习俗和生活观念。

(6分)

(3)评价:

观点不正确。

(1分)明中叶以后,白银才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1分)

认为:

文学作品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要注意作者所处的历史时代;文学作品有虚构成分,作为史料使用要慎重。

(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清时期运河两岸经济发展状况的掌握。

回答时要注意对材料进行分析归纳,如材料“……日中市贸群物聚,红毡碧碗堆如山,商人嗜利暮不散,酒楼歌馆相喧阗……烧造业、酿造业、皮革加工业、丝织业等也在发达的市场网络中兴盛发展,并随着运河地位的下降而趋于萧条。

”体现了这一时期的状况。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运河开通影响的认识与掌握。

结合材料归纳总结,如材料“运河的贯通,使沿岸的城镇形成了一道新兴的文化带。

……晚明以后,金龙四大王素拜、天妃信仰、关帝崇拜等开始传开。

同时,运河的贯通也使人们逐渐由‘尚俭索朴’、‘循规蹈矩’向‘靡然向奢’、‘违礼越制’转变。

”揭示了在文化、信仰、风俗方面的变化。

(3)主要考查学生对北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状况的认识与理解。

联系所学可知,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是在明朝中期以后,故所谓“北宋时期白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