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2部分 遗传与进化 第三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课时检测二十六生物进化.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346109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28.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2部分 遗传与进化 第三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课时检测二十六生物进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2部分 遗传与进化 第三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课时检测二十六生物进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2部分 遗传与进化 第三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课时检测二十六生物进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2部分 遗传与进化 第三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课时检测二十六生物进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2部分 遗传与进化 第三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课时检测二十六生物进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2部分 遗传与进化 第三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课时检测二十六生物进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2部分 遗传与进化 第三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课时检测二十六生物进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2部分 遗传与进化 第三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课时检测二十六生物进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2部分 遗传与进化 第三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课时检测二十六生物进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2部分 遗传与进化 第三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课时检测二十六生物进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2部分 遗传与进化 第三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课时检测二十六生物进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2部分 遗传与进化 第三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课时检测二十六生物进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2部分 遗传与进化 第三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课时检测二十六生物进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2部分 遗传与进化 第三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课时检测二十六生物进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2部分 遗传与进化 第三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课时检测二十六生物进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2部分 遗传与进化 第三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课时检测二十六生物进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2部分 遗传与进化 第三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课时检测二十六生物进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2部分 遗传与进化 第三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课时检测二十六生物进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2部分 遗传与进化 第三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课时检测二十六生物进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2部分 遗传与进化 第三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课时检测二十六生物进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2部分 遗传与进化 第三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课时检测二十六生物进化.docx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2部分 遗传与进化 第三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课时检测二十六生物进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2部分 遗传与进化 第三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课时检测二十六生物进化.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2部分 遗传与进化 第三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课时检测二十六生物进化.docx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2部分遗传与进化第三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课时检测二十六生物进化

2019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2部分遗传与进化第三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课时检测(二十六)生物进化

一、选择题

1.(xx·宜宾调研)下列有关种群及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基因型,并决定了生物的进化方向

B.只有突变和基因重组才能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C.被捕食者大多是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捕食者的存在利于被捕食种群的发展

D.研究种群间差异的关键是它们能否出现地理隔离和形成生殖隔离

解析:

选C 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并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因素很多,如突变、基因重组、迁入和迁出以及选择等;被捕食者大多是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进被捕食种群的发展;研究种群间差异的关键是研究它们的种群特征。

2.(xx·衡水检测)下列有关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

B.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型频率改变说明物种在进化

C.基因型为Aa的个体逐代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大于a的基因频率

D.可遗传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突变是生物发生进化的重要原因

解析:

选D 基因频率是针对种群而言的,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都不能代表一个种群,两者无法比较基因频率的大小;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变化而非基因型频率的变化;Aa个体逐代自交的过程中A、a传递给子代的概率相同,因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和a基因频率相等;可遗传变异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生物通过突变产生大量的可遗传变异,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生物发生进化。

3.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与灰色桦尺蠖表现为共同进化

B.超级细菌感染病例的出现,是因为抗生素的滥用促使细菌发生基因突变

C.持续选择条件下,决定某不良性状的基因频率将逐渐减小

D.隔离与新物种形成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解析:

选C 黑色桦尺蠖与灰色桦尺蠖为同一物种,不能表现为共同进化;基因突变是自发的,与环境无关;持续选择条件下,决定某不良性状的基因频率将逐渐减小;隔离与新物种形成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

4.(xx·郑州质检)鼠尾草的雄蕊高度特化,成为活动的杠杆系统,并与蜜蜂的大小相适应。

当蜜蜂前来采蜜时,根据杠杆原理,上部的长臂向下弯曲,使顶端的花药接触到蜜蜂背部,花粉便散落在蜜蜂背上。

由此无法推断出(  )

A.雄蕊高度特化的鼠尾草将自身的遗传物质传递给后代的概率更高

B.鼠尾草属于自花传粉植物

C.鼠尾草雄蕊的形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鼠尾草花的某些形态特征与传粉昆虫的某些形态特征相适应,属于共同进化

解析:

选B 雄蕊高度特化的鼠尾草能够通过蜜蜂传粉,有利于自身的遗传物质传递给后代;鼠尾草通过蜜蜂携带花粉并将花粉传授到其他的花上,这说明鼠尾草能进行异花传粉,从题中信息不能看出鼠尾草能进行自花传粉;鼠尾草雄蕊的形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不同生物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

5.(xx·浙江4月选考)经调查发现,某地区菜青虫种群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其原因是连续多年对菜青虫使用农药。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使用农药导致菜青虫发生抗药性变异

B.菜青虫抗药性的增强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C.通过选择导致菜青虫抗药性变异不断积累

D.环境是造成菜青虫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动力

解析:

选C 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抗药性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农药只是起到了选择作用,A错误;菜青虫抗药性增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错误;自然选择可以导致有利变异的积累,即农药的选择使菜青虫的抗药性(有利变异)不断积累,C正确;生存斗争是造成菜青虫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动力,D错误。

6.下列关于生物的变异与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没有基因突变进化就不能发生

B.猫叫综合征与红绿色盲产生的机理均为基因突变

C.人为因素可以导致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迁入与迁出、遗传漂变会影响生物进化

解析:

选B 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如果没有基因突变,就不可能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基因重组也就没有意义,生物就不可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也就不可能进化,A正确;猫叫综合征的致病机理是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属于染色体变异,不属于基因突变,B错误;在实际生产、生活过程中,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选择某些特定性状的生物进行培育,从而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例如,人们选择矮秆作物进行培育从而使作物矮秆基因的频率增大等,C正确;迁入与迁出能够引起种群部分基因的增加或减少,遗传漂变会使少数个体携带的特有基因不能遗传给下一代而消失,两者都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都会影响生物的进化,D正确。

7.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A.一个果蝇种群中AA∶Aa=1∶1,该种群自交和自由交配产生的子一代基因频率不同

B.一个种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0%、60%、10%,该种群中每种基因型的个体中雌雄比例为1∶1,所有个体自由交配,子代中基因型频率不变

C.某学校的学生中某一相对性状的各基因型频率之比为XBXB∶XBXb∶XBY∶XbY=44%∶6%∶42%∶8%,则Xb的频率为7%

D.人的ABO血型取决于3个等位基因IA、IB、i。

通过抽样调查发现某小岛上人的血型频率(基因型频率):

A型(IAIA,IAi)=0.45;B型(IBIB,IBi)=0.13;AB型(IAIB)=0.06;O型(ii)=0.36。

IA、IB的频率分别是0.3、0.1

解析:

选D 一个果蝇种群中AA∶Aa=1∶1,即AA占1/2,Aa占1/2,AA自交后代为AA,Aa自交后代中AA占1/4、Aa占1/2,aa占1/4,故自交后代基因型频率为P(AA)=5/8,P(Aa)=1/4,P(aa)=1/8,基因频率为P(A)=3/4,P(a)=1/4;自由交配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子代中的基因频率与亲代中的相同,即P(A)=3/4,P(a)=1/4。

一个种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0%、60%、10%,则A的基因频率为60%,a的基因频率为40%,个体随机交配,后代AA的基因型频率为36%,Aa的基因型频率为48%,aa的基因型频率为16%。

当XBXB∶XBXb∶XBY∶XbY=44%∶6%∶42%∶8%时,Xb的频率为(6+8)/(88+12+42+8)=14/150。

由O型(ii)的基因型频率=0.36可知i的频率为0.6,故IA+IB的频率为0.4,假设IA的频率为p,则IB的频率为(0.4-p),AB型(IAIB)的基因型频率为2×p×(0.4-p)=0.06,A型(IAIA,IAi)的基因型频率为p2+2×p×0.6=0.45,故p=0.3,IA、IB的频率分别是0.3、0.1。

8.(xx·江苏高考)下图是某昆虫基因pen突变产生抗药性示意图。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形成抗药靶位点

B.基因pen的自然突变是定向的

C.基因pen的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D.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解析:

选C 抗药靶位点使杀虫剂不能与靶位点结合;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只是基因型不同,不存在生殖隔离,仍属于同种生物。

9.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则(  )

A.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频率是0.32

B.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大于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

C.若该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型频率发生变化,说明该种生物进化了

D.若该种群中A基因频率为0.4,A所控制性状的个体在种群中占到40%

解析:

选A 选项A,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则隐性性状aa的基因型频率是0.64,则a的基因频率为0.8,A的基因频率为0.2,繁殖一代后Aa的基因型频率为2×0.2×0.8=0.32;选项B,显性基因的频率为0.2,小于隐性基因的频率;选项C,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选项D,A的基因频率为0.4,则显性个体在种群中的比例为1-0.62=0.64,即64%。

10.(xx·酒泉模拟)如图所示为某种群迁入新环境后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情况,分析这些数据能得出的结论是(  )

A.1950~1980年该种群始终没有发生进化

B.1990年该生物已经进化成了两个物种

C.1960年该种群Aa基因型的频率为48%

D.变异是有利还是有害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

解析:

选D 分析图形可知,1950~1980年,A基因的频率先减小后增大,a基因的频率先增大后减小,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说明该种群发生了进化,A错误;到1990年,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增大到90%,a基因的频率减小到10%,说明该种群发生了进化,但这些数据不能说明是否产生了生殖隔离,因此不能说明该生物已经进化成了两个物种,B错误;如果该种群的个体之间能自由交配,则1960年时种群基因频率为A=40%,a=60%,根据遗传平衡公式,Aa基因型的频率为2×40%×60%=48%,但如果个体间不能自由交配,则该种群Aa基因型的频率不一定为48%,C错误;1930~1970年,A基因的频率逐渐减小,说明A基因控制的性状不利于生物适应当时的环境;1970~1990年,A基因的频率逐渐增大,说明A基因控制的性状有利于生物适应当时的环境,所以变异是有利还是有害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D正确。

11.如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

物种a因为地理隔离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

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C.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

D.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

解析:

选B 根据题图,通过地理隔离形成a1和a2两个种群,又分别演化出b、c、d三个种群,虽然有地理隔离,但是不一定会产生生殖隔离,故A错误;由于d是由a1演变而来,所以c与d之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故B正确;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但是b和d由于地理隔离存在,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所以可能不是同一物种,故C错误;即使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只要c和d不存在生殖隔离,它们仍是同一物种,故D错误。

12.(xx·漳州八校联考)某自由交配的种群在Ⅰ、Ⅱ、Ⅲ时间段都经历多次繁殖过程,定期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Ⅰ段内A的基因频率是40%

B.A基因突变为a基因导致基因型频率在Ⅱ段发生剧变

C.在Ⅱ、Ⅲ段,AA个体比aa个体的适应能力弱

D.Aa个体在Ⅰ、Ⅲ段数量均为40,说明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解析:

选C Ⅰ段AA个体为40个,aa个体为20个,Aa个体为40个,故A的基因频率=40%+40%×1/2=60%;导致基因型频率在Ⅱ段发生剧变的原因是自然选择,即环境对不同表现型的个体的选择作用,而不是基因突变;在Ⅱ、Ⅲ段,AA的基因型频率下降,说明AA个体比aa个体的适应能力弱,所以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AA个体逐渐被淘汰;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在Ⅰ、Ⅲ段,A和a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种群发生了进化。

二、非选择题

13.将原产某地的某种一年生植物a,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开花时期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与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____________,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受粉,说明已产生了____________。

种群b和种群c是不是同一物种?

________。

(2)在对植物b的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

__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__________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可遗传变异、________和________是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而是____________的。

解析:

(1)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会形成地理隔离,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受粉,说明已产生了生殖隔离,生殖隔离的形成是新物种产生的标志。

(2)计算可知,两次调查种群中D的基因频率都为20%,a的基因频率都为80%,故尽管基因型频率发生了改变,但基因频率并没有改变,因此该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可遗传变异、自然选择和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

答案:

(1)地理隔离 生殖隔离 不是

(2)没有 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

(3)种群 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 隔离 共同进化

14.螺旋蛆蝇是家畜的毁灭性寄生物种。

在实验室里对两组数量相同、生理状况相似的螺旋蛆蝇进行不同的处理:

一组使用杀虫剂;另一组使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

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

(1)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图1中杀虫剂处理后个体数量逐渐上升的原因:

螺旋蛆蝇中存在________________,在杀虫剂作用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电离辐射后,会产生图2所示的基因突变。

阐述你从图2获得的基因突变的有关信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的方法最终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即消灭螺旋蛆蝇,但所需时间较长,除题

(2)中所述的原因以外,还有一重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根据自然选择学说,杀虫剂起到选择作用,通过选择使抗药个体增加,逐渐形成了抗药的新类型。

(2)据题图观察可知,A可以通过诱变处理得到多个等位基因,说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A→a、a→A说明基因突变是可逆的。

(3)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的特点,所以诱变处理的时间较长才会达到效果。

答案:

(1)抗药性突变基因 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大,逐渐形成了抗药的新类型 

(2)①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②基因突变产生等位基因 ③基因突变是可逆的 (3)基因突变的频率较低,需要在几代中反复进行,才能使突变个体(即雄性不育个体)的数量逐渐增多

15.下图中地雀A与地雀B可以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地雀C与地雀A、B之间不能互相交配。

图1、2、3是关于地雀的进化、发展过程。

(1)上述地雀之间的关系能体现遗传多样性的类型是________,能体现物种多样性的类型是________。

(2)若干年后,小岛上出现了地雀C。

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起到选择作用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这种新物种的形成方式实质上是由于不同种群内的__________发生改变。

(3)若图2时期,小岛和大陆的两个地雀种群的相关基因型种类和个体数如下表所示。

基因型

AATT

AaTT

aaTT

AATt

AaTt

aaTt

AAtt

Aatt

aatt

总数

个体数

20

22

4

20

12

3

9

8

2

100

基因型

AATT

AaTT

aaTT

个体数

196

168

36

400

①种群甲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______________。

②种群甲中基因A的频率为________。

③已知表中种群乙每个个体有2×104个基因,每个基因的突变概率都是10-5,则该种群中出现突变的基因数是________。

解析:

(1)地雀A与地雀B可以交配产生可育后代,表明地雀A与地雀B属于同一物种,地雀C与地雀A、B之间不能互相交配,表明地雀C与地雀A、B产生了生殖隔离,它们并非同一物种,因此能体现遗传多样性的类型是地雀A和B,能体现物种多样性的类型是地雀A、B与C。

(2)小岛上地雀C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的实质是环境对变异所对应的基因的选择,因而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3)种群的基因库指的是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种群甲中基因A的频率=

=0.7。

种群乙中出现突变的基因数=400×2×104×10-5=80。

答案:

(1)地雀A和B 地雀A、B与C 

(2)海洋环境的变化 基因频率 (3)①基因库 ②0.7 ③80

 

2019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2部分遗传与进化第二单元基因的本质与表达课时检测(二十三)基因的表达

一、选择题

1.(xx·梅州质检)关于遗传信息及其传递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mRNA上有多少个密码子就有多少个tRNA与之对应

B.同一细胞在不同时期的转录产物可以不同

C.转录和翻译时的模板及碱基互补配对方式都相同

D.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共用同一套密码子,说明两者的转录过程没有区别

解析:

选B mRNA上共有64种密码子,3种为终止密码子,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种,tRNA上不含有与mRNA上终止密码子互补配对的反密码子,A项错误;由于基因选择性表达,同一细胞在不同时期的转录产物可以不同,如细胞衰老后与凋亡有关的基因才开始表达,B项正确;转录的模板是DNA,碱基配对方式有A—U、T—A、G—C和C—G,翻译的模板是mRNA,碱基配对方式有A—U、U—A、G—C和C—G,C项错误;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共用一套密码子,并不能说明两者的转录过程没有区别,D项错误。

2.下列有关基因、蛋白质和核酸之间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同一生物不同的体细胞中核DNA分子是相同的,蛋白质和RNA不完全相同

B.基因中的遗传信息通过mRNA决定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排列顺序

C.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DNA分子较多,转录成的mRNA分子也较多

D.真核细胞中,转录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蛋白质的合成在细胞质中进行

解析:

选C 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同一生物不同的体细胞中核DNA分子是相同的,蛋白质和RNA不完全相同,A正确;基因中的遗传信息通过mRNA决定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排列顺序,B正确;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DNA分子数量不变,转录成的mRNA分子较多,C错误;真核细胞中,转录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蛋白质的合成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进行,D正确。

3.利用基因工程反向导入目的基因可抑制目的基因的表达,如图为反向导入的目的基因的作用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①和②中目的基因以同一条链为模板进行转录

B.过程①和②都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并以脱氧核苷酸为原料

C.mRNA1和mRNA2上的A+U占全部碱基的比例是相同的

D.反向导入的目的基因能抑制目的基因的转录过程

解析:

选C 根据图解可知,两条mRNA能够互补配对,说明两条mRNA是由DNA分子不同的链转录而来的;过程①②表示转录,转录过程利用的原料为核糖核苷酸;两条mRNA是由DNA分子不同的链转录而来的,在DNA分子中每条链上的A+T占该链碱基总数的比例是相同的,因此两条mRNA上的A+U占全部碱基的比例也是相同的;图中显示,反向导入的目的基因并没有抑制目的基因的转录过程,而是抑制翻译过程。

4.(xx·上海高考)从同一个体的浆细胞(L)和胰岛B细胞(P)分别提取它们的全部mRNA(LmRNA和PmRNA),并以此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催化下合成相应的单链DNA(LcDNA和PcDNA)。

其中,能与LcDNA互补的PmRNA以及不能与PcDNA互补的LmRNA分别含有编码(  )

①核糖体蛋白的mRNA ②胰岛素的mRNA

③抗体蛋白的mRNA ④血红蛋白的mRNA

A.①③        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

选A 由题意知,能与LcDNA互补的PmRNA是在两种细胞中均能表达的基因转录的mRNA;不能与PcDNA互补的LmRNA是由在浆细胞中表达在胰岛B细胞中不表达的基因转录的mRNA。

5.miRNA是一类在人体内广泛分布的内源性非编码RNA,长度为19~25个核苷酸。

不同miRNA在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产生。

miRNA通过与靶mRNA结合或引起靶mRNA的降解,进而特异性地影响相应的基因表达。

据材料判断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miRNA在转录阶段特异性地影响基因的表达过程

B.不同miRNA的区别在于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C.miRNA指导合成的肽链最多含有8个氨基酸

D.不同miRNA在个体发育不同阶段产生,与细胞分化有关

解析:

选D miRNA通过与靶mRNA结合或引起靶mRNA的降解,会影响翻译过程,A错误;不同miRNA的区别在于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B错误;miRNA不能翻译成肽链,C错误;不同miRNA在个体发育不同阶段产生,与细胞分化有关,D正确。

6.市场上的大米多种多样,如白米、红米和黑米。

如图为基因控制大米性状的示意图。

已知基因G、g位于Ⅰ号染色体上,基因E、e位于Ⅱ号染色体上;用红米和白米杂交得到的F1全为黑米。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亲代基因型为ggEE和GGee

B.F1黑米自交得到F2,则F2的基因型有9种,表现型有4种

C.据大米的遗传,说明基因和生物性状之间并不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D.基因控制酶1和酶2合成的过程也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解析:

选B 当基因G、E同时存在时,表现为黑米,红米中有基因G,说明亲本的白米中有基因E,所以亲代基因型为ggEE和GGee,F1的基因型为GgEe,自交得到F2,则F2的基因型有9种,表现型有3种。

7.豌豆的圆粒和皱粒是由一对R、r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当R基因中插入一段800个碱基对的DNA片段时就成为r基因。

豌豆种子圆粒性状的产生机制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R基因插入一段800个碱基对的DNA片段属于基因重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