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doc.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352219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29.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doc.docx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doc.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doc.docx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doc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的混合算式题,初步了解小括号的作用的基础上系统地学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学习列出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内容包括同级运算、含两级运算、含小括号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

编排形式

具体内容

运算顺序

解决问题

加减混合运算(例1)

第一级运算

乘除混合运算(例2)

积商之和(差)的混合运算(例3)

第二级运算

两个商(积)之和(差)的混合运算(例4)

三步式题

含小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例5)

含小括号的运算

引导总结

有关0的运算(例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点:

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关键:

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课时安排:

6课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表

2012-2013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小学数学设计者单位(学校)铜陵师范附属小学授课班级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章节名称

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学时

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4-P5例1、例2

本节(课)

教学内容

的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方法。

教材主题图创设了“冰雪天地”为学生展示了雪地里活动的才场景。

从活动区域指示牌上可以看出滑雪区、滑冰区和冰雕区,场景中还给出了三条信息:

滑冰区有72人,滑雪区有36人,冰雕区有180人。

这些信息给学生提出问题提供了数据,由此引出相应的例题。

每个例题都呈现了学生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及整理混合运算的画面,以鼓励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实例概括出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法则等知识,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与本节

(课)相关

的学生特

征的分析

本课是学生在经历了上学期的运算,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运算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以前的教学中也提到过运算顺序,但不是非常透彻,大多数学生已经知道,同级运算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但也有个学生不是非常清楚。

本单元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而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又是重点和难点。

教学时,要注意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在叙述解题思路时,要引导学生透过数看到量,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

如,可引导学生这样描述思路“先算出每天接待多少人,再计算6天接待多少人”。

不要停留在“先用987÷3,再乘6”的描述方式上。

本节(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例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充分利用技术丰富教育手段,组织学生自主探索,交流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主探索,发现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策略选择的阐述

探究法。

放手让学生根据主题图题图自主解决问题,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混合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媒体与资源选择

多媒体课件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的活动

媒体(资源)使用及分析(白板使用功能)

设计意图、理论依据

一、情境引入

1、出示冰雪天地游乐园图。

2、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

每个区有多少人?

你是怎么知道的?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主题图。

利用课件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新课教学做好准备。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

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

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分析:

题目的已知条件是什么?

“中午有44人离去”是什么意思?

“又有85人到来”又是什么意思?

(3)那么要求“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该怎样列式?

分步列式:

72-44=28(人)

28+85=113(人)

综合算式:

72-44+85=

(4)教学脱式计算

师:

我们直接写出最后得数容易出错,如果我们把第一步的计算结果记录下来就不容易错了。

指导脱式计算。

2.练习:

P5“做一做”第1题。

提问:

这一题先求什么?

再求什么?

列出综合算式解答。

3.观察:

这两道题中,有什么共同点?

(都含有加法和减法运算)

那刚才我们都是怎样算的?

(都是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的)

小结:

如果一道算式中没有括号,只有加法和减法运算,那我们就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4.教学例2:

“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

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分析:

照这样计算?

表示什么?

用线段图表示出相应的数量关系。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请大家列出综合算式。

(1)987÷3×6

提问:

987÷3表示什么?

再乘6又表示什么?

有没有不同的列式?

(2)6÷3×987

提问:

6÷3表示什么?

再乘987又表示什么?

5.练习:

P5“做一做”第2题。

让学生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独立列式。

讲评时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6.观察:

例题2和“做一做”第2题这两道题中,有什么共同点?

(都含有乘法和除法运算)那刚才我们都是怎样算的?

(都是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的)

小结:

如果一道算式中没有括号,只有乘法和除法运算,那我们就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的。

 

指名回答。

 

独立练习。

 

观察思考。

 

归纳汇报。

 

学生口答。

 

独立练习。

 

观察思考。

 

归纳汇报。

出示例题。

 

用不同颜色的字体突出运算顺序。

 

出示例题。

 

用不同颜色的字体突出运算顺序。

 

1、能复述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能用递等式正确运算两步式题。

3、能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

 

三、巩固发展

1、练习一第2、3题。

要求列综合算式,脱式计算。

评讲时说说运算顺序。

2、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

A加减混合。

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

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投影展示学生作业。

巩固新知,查找不足,及时补漏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根据学生的回答,让板书完整。

学生回忆概括。

课件出示总结话语,巩固新知。

对所学知识会进行整理和归纳

四则运算

(一)

例1.72-44+85例2.

(1)987÷3×6

(2)6÷3×987

=27+85=329×6=2×987

=113(人)=1974(人)=1974(人)

运算顺序: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章节名称

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

学时

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6例3

本节(课)

教学内容

的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方法。

教材主题图创设了“冰雪天地”为学生展示了雪地里活动的才场景。

从活动区域指示牌上可以看出滑雪区、滑冰区和冰雕区,场景中还给出了三条信息:

滑冰区有72人,滑雪区有36人,冰雕区有180人。

这些信息给学生提出问题提供了数据,由此引出相应的例题。

每个例题都呈现了学生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及整理混合运算的画面,以鼓励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实例概括出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法则等知识,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与本节

(课)相关

的学生特

征的分析

较同级运算而言,学生对两级运算的是相对比较陌生的。

从直观上知道“A*B+C”要先算“A*B”,但不清楚为什么要先算,尤其是“A+B*C”这样的形式。

本课需要通过具体情境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先乘除后加减”的原则,引导学生画线段图表示相应的数量关系,重视解题过程的反思。

本节(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知道两级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计算两、三步的两级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两级运算的顺序。

教学策略选择的阐述

探究法。

放手让学生根据主题图题图自主解决问题,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混合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媒体与资源选择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的活动

媒体(资源)使用及分析(白板使用功能)

设计意图

理论依据

一、情境引入

1、出示主题图

2、观察并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1)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2)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主题图。

利用课件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新课教学做好准备。

二、新知学习

 

1、出示例3: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理解题意,说说条件和问题。

2、学生尝试解答。

3、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4、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

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

=48+12

=60(元)

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5、比较:

(1)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2)讨论得出:

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

(3)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算式里没有括号,先算乘除、后加减)

6、小结: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没有小括号的四则运算,你能说说他们的运算顺序吗?

 

尝试解答,同桌交流,指名汇报。

 

观察比较,归纳汇报。

 

学生口答。

出示例题。

 

课件再次分步呈现运算过程。

 

用不同颜色的字体突出运算顺序。

 

1、能在情境中,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并明确运算顺序。

2、能复述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3、能用递等式正确计算两级两、三步式题。

三、巩固练习

1、P7做一做第1题。

手势出示判断结果,运算顺序不一样的分别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P7做一做第2题。

(1)学生独立解答,列综合算式,递等式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讲评

(2)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练习一第6、7题

(1)学生各自完成

(2)指名板演:

说一说想法。

手势出示。

 

全班齐练,小组交流。

 

投影学生的练习。

 

 

巩固新知识。

四、总结归纳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引导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课件出示小结语。

梳理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

(1)24+24+24÷2

(2)24×2+24÷2

=24+24+12=48+12

=48+12=60(元)

=60(元)

运算顺序: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

要先算乘、除法。

个性化教学

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所做的调整:

 

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所做的调整: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章节名称

练习一

学时

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8-9

本节(课)

教学内容

的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

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

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对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进行练习。

与本节

(课)相关

的学生特

征的分析

较同级运算而言,学生对两级运算的是相对比较陌生的。

从直观上知道“A*B+C”要先算“A*B”,但不清楚为什么要先算,尤其是“A+B*C”这样的形式。

本课需要通过练习进一步助学生正确理解“先乘除后加减”的原则,重视解题过程的反思。

本节(课)

教学目标

1、知道并能复述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2、能正确计算两、三步的混合运算。

3、能解决相应的两、三步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知道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

教学策略选择的阐述

讲练结合。

教学媒体与资源选择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的活动

媒体(资源)使用及分析(白板使用功能)

设计意图

理论依据

一、谈话导入

师:

今天我们对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进行一些练习。

揭示课题。

二、基础练习

 

1、练习一第1题

口算,直接反馈。

2、练习一第5题

(1)先划出运算顺序

(2)独立脱式计算。

(3)展示、评议学生的作业。

3、说说怎么确定运算顺序。

(1)学生发言。

(2)小结(板书):

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如果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乘除后加减。

4、练习一第8题

(1)学生独自完成。

(2)指名板演。

(3)请学生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

尝试解答,同桌交流,指名汇报。

 

小结汇报。

 

学生练习。

 

出示习题。

投影展示学生作业。

 

出示小结语。

 

1、能确定不含括号的两、三步混合运算顺序的方法。

2、能根据情境列出综合算式,并正确解答。

3、能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4题。

学生理解题意后,按要求,先估算,再笔算。

2、练习一第9题。

(1)学生独立解答。

(2)如果条件不变,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怎样解答?

(3)如果加一个条件:

“养鹅的只数与鸡同样多”,其他条件不变,问题改成“李伯伯家一共养鸡、鸭和鹅多少只?

”怎样解答?

3、练习一第10题:

(1)学生各自尝试

(2)讨论交流

(3)通过线段图帮助理解

(4)说一说想法

4、思考题:

(1)独立尝试

(2)与同学交流讨论思路

(3)说一说想法

全班齐练。

 

小组交流。

 

汇报思路。

逐步出示练习题及答案,或者用白板笔直接书写答案。

 

巩固新知识。

四、总结全课

谈谈自己的收获!

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汇报。

质疑问难。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章节名称

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学时

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10例4,P11例5

本节(课)

教学内容

的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

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

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教学并整理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学会正确计算两步或三步的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与本节

(课)相关

的学生特

征的分析

有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孩子们相对比较熟悉,而有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相对比较陌生。

本课需要通过具体情境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先算括号里面的”的原则,在学生尝试解答后,注重组织学生交流解题思路。

计算时,要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先算括号里的,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本节(课)

教学目标

1、知道并能复述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2、能正确计算两、三步的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3、能解决相应的两、三步的实际问题。

4、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运算顺序与解题思路的同一性,理解“先算括号里面的”。

教学重点

知道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两、三步的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理解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策略选择的阐述

合作探究。

放手让学生根据主题图题图自主解决问题,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混合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媒体与资源选择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的活动

媒体(资源)使用及分析(白板使用功能)

设计意图

理论依据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主题图。

利用课件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二、新知学习

 

1、引导学生读懂题意。

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例4: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①游人数与保洁员之间的关系,游人越多,保洁员越多

②上午和下午标准一样,60人要几位?

90?

多少游人要5位?

你是怎么想的?

2、分析数量关系。

要求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小组讨论,独立完成。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

(1)270÷30-180÷30

=9-6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2)(270-180)÷30

=90÷30

=3(名)

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4、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5、尝试解答例5

先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集体反馈。

6、说明:

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7、总结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先乘除,后加减,

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指名回答。

 

小组讨论,独立列式。

 

观察比较。

 

尝试解答。

 

课件出示例题图,引发学生思考。

 

投影学生的解答。

 

分步呈现步骤。

 

用不同颜色的文字出示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突出重点。

1、知道并能复述含有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顺序。

2、能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理解运算顺序。

 

三、巩固练习

1、P11做一做

先分析数量关系再列综合算式解答。

评讲时说思路和方法,为什么要使用小括号。

2、P12做一做

第1题先让学生用术语和、差、积、商说说运算顺序,然后计算。

评讲时指出:

算式里含有两个小括号的,可以同时脱式。

第2题列综合算式解答。

3、练习二第1题

先口算,再竖着比上下三题的异同点,体会运算顺序的重要性。

4、练习二第2题

同桌互说运算顺序后独立练习,教师指出算式中有两个小括号的,可以同时脱式。

全班齐练。

 

独立解答,小组交流。

 

分步呈现步骤,强调运算顺序。

巩固新知识。

四总结归纳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引导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课件出示小结语。

梳理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四则运算

例4

(1)270÷30-180÷30

(2)(270-180)÷30

=9-6=90÷30

=3(名)=3(名)

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先乘除,后加减,

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个性化教学

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所做的调整:

 

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所做的调整: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章节名称

0的运算

学时

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13例6

本节(课)

教学内容

的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

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

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教学并整理0的运算。

与本节

(课)相关

的学生特

征的分析

在第一学段,学生刚开始学习加减法,就认识了0,掌握了有关0的加、减法计算,明白了这些加减法的含义,随着知识的不断扩展,在学习乘、除法时,又认识了0在乘除运算中的特性,之后学生又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实际计算,进一步掌握了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体会到0在四则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

但他们对0在除法中的运算缺乏全面了解。

因此,通过本节课,要让学生进一步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体会到0在四则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分散学习的有关0的运算这部分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整理概括知识的能力。

本节(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策略选择的阐述

小组合作,交流概括。

回忆、整理和概括有关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教学媒体与资源选择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的活动

媒体(资源)使用及分析(白板使用功能)

设计意图

理论依据

一、复习

1、谈话:

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运算顺序,谁会说?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2、“0”和“1”的故事:

在数字队伍中有一个0,她呀,轻浮高傲。

本来她和1亲密相处,她有一天却晃着圆圆的脑袋对1夸耀:

“哈哈,我0可真了不得,你1正是因为有了我,身价才十倍提高。

”在1的劝说下无效,还趾高气扬地离开了1。

哼,我去把我的无数个0的伙伴找来,和你比一比!

“结果找了许多是0的朋友,凑在一起,还是0,一无所有。

当0懊恼的走着,突然眼睛一亮,前面走着她的伙伴三个0,她们跟在1的后面,组成了1000这个闪光的数字,得到数字伙伴的拥护,才知道自己一个人是多么的渺小……

3、揭题:

0的运算

 

课件出示“0”和“1”的故事。

 

利用课件讲述生动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新课教学做好准备。

二、新知学习

 

1、口算

(1)100+0=

(2)0+568=

(3)0×78=(4)154-0=

(5)0÷23=(6)128-128=

(7)0÷76=(8)235+0=

(9)99-0=(10)49-49=

(11)0+319=(12)0×29=

2、观察:

请你们仔细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

3、小组互相交流想法

4、汇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