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MET扎而特曼隐喻诱引技术.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363294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0.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ZMET扎而特曼隐喻诱引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ZMET扎而特曼隐喻诱引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ZMET扎而特曼隐喻诱引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ZMET扎而特曼隐喻诱引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ZMET扎而特曼隐喻诱引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ZMET扎而特曼隐喻诱引技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ZMET扎而特曼隐喻诱引技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ZMET扎而特曼隐喻诱引技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ZMET扎而特曼隐喻诱引技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ZMET扎而特曼隐喻诱引技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ZMET扎而特曼隐喻诱引技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ZMET扎而特曼隐喻诱引技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ZMET扎而特曼隐喻诱引技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ZMET扎而特曼隐喻诱引技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ZMET扎而特曼隐喻诱引技术.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ZMET扎而特曼隐喻诱引技术.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ZMET扎而特曼隐喻诱引技术.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ZMET扎而特曼隐喻诱引技术.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ZMET扎而特曼隐喻诱引技术.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ZMET扎而特曼隐喻诱引技术.docx

《ZMET扎而特曼隐喻诱引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ZMET扎而特曼隐喻诱引技术.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ZMET扎而特曼隐喻诱引技术.docx

ZMET扎而特曼隐喻诱引技术

ZMET扎而特曼隐喻诱引技术

一、基本概念

1、ZMET

ZMET是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GeraldZaltman在1994年提出,英文全称为ZaltmamMetaphorElicitatiionTechnique,中文译为隐喻诱引技术,也称为是隐喻诱引抽取技术。

ZMET是一种将图像、图片(非文字语言)与文字语言(深入访谈)相结合的消费者研究方法,目的在于了解消费者对产品(一般为某个主题或事物)所具有感知、理解、联想或体验等心智模式。

ZMET访谈法运用隐喻诱引与传统的阶梯法来构建消费者心智模式的构念关联结构,探索构念背后隐藏的意义、想法或感觉。

许多想法或感觉是消费者所无法言语的。

我们必须寻找一种工具,可以将这些无法言语的想法或感觉能够表达出来。

1994年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Zaltman教授指出,ZMET比传统研究方法更能够揭示隐藏在消费者内心深处的想法、感觉、信念等。

营销学奠基人PhilipKotler也在营销学研究上介绍了这一新的消费者研究技术。

因为大约有95%的消费者需求信息是潜意识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剩下的5%不重要,这5%正是目前市场上所强调的部分。

正因为这部分是最显而易见且最容易被测量,因此,可能被过分强调(比如问卷调查的结果)。

ZMET法着重调查(隐喻诱引出)消费者内心深处的一些心理特性,例如动机、价值观等,以捕捉传统调查法中直接询问——问答法较难深入的部分(Kotler,2003)。

2、隐喻与攀梯法

隐喻(metaphor[?

met?

f?

])是指,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人对此类事物所感知、理解、

联想或体验到的意义、想法或感觉等。

比如,人们通常说,“红色代表喜气”。

其中,红色是“彼类事物”,在红色事物的暗示之下,我们对“人的心情”这个主题所感知、联想到的、或代表了我们“喜气、好的心情”的看法。

由于“喜气”是调查者用“被调查者所搜集的红色的图片”,通过“询问”一一红色代表什么意义?

的询问而获得的被调查者对“心情”这个主题所代表、感知或联想到的意义、看法,所以“心情”是此类事物(喜气是“此类事物”心情这个“指标”的取值)。

其中“喜气、好的心情”是由“红色的图片”所暗示的,但这种暗示必须通过调查者的“合适的询问方法”才能够被揭示出来。

暗示:

是指不会明确说出来,而用含蓄的话或动作使人领会。

例如,1990年,当Zaltman在尼泊尔旅行时,他将照相机交给当地的居民做随意拍照,以记录旅行过程中的风土人情。

结果他发现,这些当地居民所拍摄的照片中,很少有看到人的脚,大部分人的脚都被放在了镜头或照片之外。

经过询问当地居民后发现,当地的居民普遍认为“赤脚的人代表贫困”,因此当地居民在拍照时,对于赤脚的人,都尽量将脚避开相机镜头,以掩饰被拍照人的贫困。

换句话说,在没有下身(没有赤脚)照片的暗示之下,尼泊尔人对“照片中的人”所感知、理解、联想或体验到的是“不贫困或富有的人”的想法或感觉。

相反,“赤足的人贫穷”即将赤足的人理解为是贫困,而没有下身的照片可以将贫困隐藏起来。

下面是一段假设的、与尼泊尔人对话问答:

(调查之前,要求被调查者搜集关于与“人”主题相关的图片,其中,有一张是没有下身的人的照片)

――Q(隐喻诱引询问):

(没有下身的)照片对你您在表达与“人”相关方面的想法或感觉是什么?

(照片是彼类事物,人是此类事物,或是一个主题!

,同时,这个询问是一个隐喻诱引询问!

——A(隐喻表达):

照片中的人看不见下身(比如赤脚),所以,照片中的人意味着不贫困或者是富有的人。

――Q(以抽取的构念而攀梯询问):

“看不见下身”对你很重要吗?

――A(攀梯回答):

是的!

因为如果别人看见我的赤脚的话,别人会认为我很贫困,是一个穷人。

――Q(以抽取的构念而攀梯询问):

“富有”对你很重要吗?

――A(攀梯回答):

是的!

因为富有会受到人们的尊敬,也代表我的成功。

到此,通过提问与回答,我们可以将“看不见下身的照片”的构念的内涵定义为:

看不见我的赤足照片

从对话问答的描述与过程,我们可以抽取出的构念及其关系如下:

1、看不见下身一不贫困(富人)

2、看见赤脚的下身(的照片)一贫困

3、富有f受人尊敬f象征成功

(事先要求被调查者准备的图片)在“看不见下身的照片”这个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关于与人相关的构念“不贫困”、“贫困”、“富有”、“受人尊敬”、“象征成功”等,都是通过隐喻诱引的询问,所得到的尼泊尔人对“人”这个事物所感知、联想或体验到的意义、想法或感觉,这些想法或感觉所代表的“构念”,是从对话问答的描述语句中抽取出来的。

因此,一方面,图片整体或图片中的要素,都可能成为“彼类事物”。

另一方面,这些彼

Zaltman回到美国后就开

类事物可能引起对与某个事物(主题)所感知、联想或体验到的意义、想法或感觉,并且,从诱引询问出的这些想法或感觉的描述中,可以抽取出平时不便表达,或不主动表达的构念及其构念之间的关系。

受相片具有隐喻作用,或深层的意义隐藏于图像之中的影响,始研究ZMET技术一一即同多对话询问,弓I诱出消费者关于某个“与主题相关图片”下的隐喻的消费者研究方法。

ZMET技术获得美国专利。

Zaltman认为,ZMET是一种以图像为媒介、结合深度访谈,可以深入研究消费者内心世界的工具。

访问者利用图像(图片)的隐喻作用,通过对被访者的“诱引”交流访谈,可以找出隐藏在被访问者内心深处对某个事物(主题)深层次的意义、想法或感觉。

这其中,相对于消费者而言,对某个事物(主题)的许多意义、想法或感觉都是潜意识的、无法直接,也不会主动用语言表达出来。

但通过诱引询问,可以将被调查者的这些潜意识的想法、感觉等,用语言描述表达出来。

在ZMET隐喻诱引技术中,涉及了三个基本要素:

此类事物=某个主题、被访者、彼类事物=图片或图像、

在被访者(被调查者)被访问之前,需要被访者事先准备好关于某个主题或与主题相关

的10~13张图片,这些图片能够代表或暗示主题的意义、想法或感觉。

ZMET的具体操作方法与过程,主要涉及隐喻诱引询问对话——结构化的攀梯询问对话。

彼类事物(图片或图像等)对此类事物(某个主题等)的隐喻,通常只有在访问者的诱引询问之下,被访者(消费者)才会表达出的对此类事物(主题)所感知、理解、联想或体验到的意义、想法、感觉等隐喻。

——一般来说,被访者不会主动说出,或可能是不知道如何说出对此类事物(某个主题)的隐喻内容!

3、构念

构念是指人根据自身经验所总结或创造出的关于事物的各种类型和模式,也称为是一种关键描述或准概念。

模式:

是指相对固定或确定的一种形式、方式、方法等!

构念简单来说,是人自己根据过去的经验,对某个事物的感觉、感知、感受、想法、看

法、理解、联想、体验等在进行描述时所“经常或习惯”使用的“简略用语”,或“造词语”。

这些“简略用语”或“造词语”等具有某种类型或模式的准概念认知特征(比如,QQ

语言中的“青蛙”、“恐龙”、“飞机场”等造词语,这些造词语通常被限定了特定的意义、含义)。

构念由于没有通过专业的定义,虽然其含义已经被某个或某些人所确定或“公认”,但其含义与专业的定义相对比较而言“可能是不太精确的概念”。

我们可以根据当事人对与某个主题相关的想法或感觉描述来抽取一个或多个构念,但构念却无法进行精确的定义,因此是一个准概念。

或者说,构念是在一段时期内人根据自身经验对某些事物所限定或设定的“准概念”,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例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有常用语,在经过“简缩”后,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用于表达或描述想法、感觉等的构念。

比如“囧、拽、爽”等。

人根据自身经验所总结或创造的关于事物的各种类型和模式(构念)去看待世界,并试图用这些类型和模式(构念)去解释世界与构建现实世界。

构念是人解释世界(关于与某个主题相关方面的想法或感觉描述)的基本单位,是人们观察事物(受外界事物影响或作用后形成潜意识或有意识思维)的透镜,是人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媒介。

(本论述中思维与思考是同义语)

访问者通过(消费者收集的与访谈主题相关的)整体图片或图片中的要素,询问被访者(被调查者)整体图片或图片中的要素(此类事物构念)在表达与“彼类事物一一某个主题”相关方面的想法或感觉是什么,而诱引被访者说出自己的想法或感觉。

从被访者对整体图片或图片中要素表达与“某个主题”相关方面的想法或感觉的描述中,抽取出一个或多个关于“某个主题”在不同方面的“关键描述或准概念”。

我们称这些“关键描述或准概念”是构念,并根据描述过程确定出构念之间的“因果关系”。

其中,诱引询问的意思是指,对于图片所暗示的、被调查者关于某个主题的想法或感觉,在没有被询问的情况下,不会轻易说出、甚至自己不知道有这些想法或感觉。

或者说,被调查者不会主动将图片与某个主题相联系起来,仅仅存在于潜意识中。

这些潜意识中的、针对某个主题的想法或感觉,只有在诱引询问的条件下,才会被激发和表达出来。

(心理学中有关于多幅模模糊糊的图片,要求我们判断图片像什么?

这是一种没有主题的、从图片所感知、联想或体验到的想法或感觉的询问一一是一种“无主题”的隐喻诱引询问)。

4、潜意识思维与有意识思维

想法、看法,感觉与感受等都是人的心理活动,通常只是潜意识的心理活动。

潜意识(下意识是潜意识的同义语)在心理学上指不知不觉、没有(不清醒)意识的心理活动,有机体在受到某些外界刺激时能做出本能反应。

与潜意识相对,有意识是指对于外界的某些刺激,在我们已经了解、掌握关于这些刺激的特征,或对某些刺激已经具有某些经验或知识的情况下的反应(行为反应或进一步的思维反应)。

我们的心理活动分为潜意识和有意识的心理活动。

因此,我们的思维也可分为潜意识思维(或思考)与有意识思维。

想法、看法、感觉与感受等在人基于自己的经验与知识,可以用文字描述表达出来时,是有意识的思维描述

在自己关于与某个主题相关相的想法、感觉能够清楚地用文字描述并表达出来之前,几乎是潜意识的思维。

我们将其称为是潜意识的思维,是因为即使是人的本能反应,也会经过人大脑的作用。

只是这种潜意识思维的内容并非我们不愿意用文字表达出来,而是连我们自己也可能不知道内心有这样的东西存在。

在适当的刺激条件下(比如,图片暗示,弓I诱询问等),这种潜意识的思维内容才能用文字描述(或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而成为一种有意识的思维,或思维描述。

潜意识的内容除了可以在引诱之下可以用文字描述出的内容外,还大量存在无法用文字描述的潜意识内容。

因此,需要开发跟多的了解人潜意识内容的方法。

5、心智模式

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会不断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学习过的专业知识记在心里,并逐渐形成我们对事对物的看法、感受或观念模式,这就是认知科学界所称的心智模式。

因为这些“看法、感受或观念模式”都存在于,或来自于我们心中,不易察觉,但会对我们的行为产生影响,所以我们称之为是“心智”;我们借助过去的经验来形成我们看事、看物的方式,不易改变,故称之为“模式”。

隐喻又被称为「无意识的心智」(unconsciousmind),指的是消费者无法自我察觉的心智作用。

隐喻常发生在心智隐藏的无意识之下,在同一空间,不同时间能创造出对这个世界许多不同的美妙感受(比如我们在听一场大型音乐会后的身心愉悦),然而这部份内容并非消费者不愿意用文字表达出来,只是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内心也有这样的东西存在(比如,我们东方人无论在世界的什么地方,当我们看见大红色的东西的时候,心理不知不觉的对它存在一种“喜气”的隐喻,但没有诱引时却不会表达或描述出来)。

隐喻诱引技术可用来揭露人隐藏在内心世界的想法与感觉,即揭露、洞察人的心智。

通过对与某个主题相关方面的想法或感觉描述,可以从中抽取出构念,以及清理出构念与构念之间的因果关系。

所有这些构念和构念之间的“复杂”因果关系,即构成人对某个主题相关方面的心智模式。

隐喻是人认知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隐喻诱引技术是将人认知世界的潜意识思维方式、内容等表现出来的一种技术(方法)。

二、ZMET的假设前提

Zaltman(1997)提出了ZMET得以实施的以下七个假设前提:

假设1:

人与人之间的大部分沟通是非文字语言的沟通

Birdwhistell(1970)通过研究发现,直接通过语言来表达某种想法,最多能表达出真正

想要表达的真实含义的30%

Mehrabian(1971)等学者就认为,一般的语言沟通往往无法真实反映沟通者的全部想法,必须依靠一些非文字语言的方式,比如通过人们的声音、语调的变换,通过手的姿势,通过眼神,通过肢体语言等,这种比例达到了93%而真正的语言沟通只有不到7%

由此可见,非文字语言在沟通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甚至有学者提出,人类更应注重非文字语言的精确化,因为到达人们大脑中的各种刺激中,大部分都是非文字语言。

假设2:

影像是思考的基础

思考方式与沟通方式不同。

我们大脑所受到的刺激,大都是通过视觉(或五觉)来传递的,即使是我们看到的文字,在我们的大脑中,也会将这些文字同某个具体的影像联系起来,随后根据这个影像进行思考。

例如由人的声音、语调变换、手势、眼神等肢体语言在大脑中形成相应的影像,根据这些影像进行思考后再转换为各种肢体语言,或用文字表达出来。

因此,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思考只是我们整个思考的一部分内容。

例如,当我们相互之间在讨论“消费者行为”(主题)时,我们会以自己过去的经验或知识来理解消费者(如果一点经验也没有,就是一片空白)。

当我要表达5~12岁的消费者的年龄特征时,首先我们会利用自己过去的经验或知识将少儿以影像(图像)的方式存放于我的大脑中,然后用文字描述出“5~12岁年龄的消费者的各种各样的特征”,以向另一个讨论者表达少儿的意义、想法或看法——以便于沟通。

再例如,当我们相互之间讨论“品牌形象”(主题)时,我们会利用存在于我们大脑中的某个品牌的“假想的影像(图像)——也许是一个品牌名字、外包装、广告等”存放于我们的大脑中,然后会对“某个品牌形象”进行关于自己的想法、看法的文字描述,以与另一个讨论者沟通。

其中,“语言文字表达”的内容仅仅描述了“假想的影像(图像)”中一部分内容,内心还有许多内容可能无法表达。

比如,当我们对“可口可乐的形象”进行表达时,我们也只能描述出我们大脑中对可口可乐“假想影像(图像)”的一部分内容,有些内容自己不知道如何表达,或者有些潜意识的内容没有被激发出来(没有刺激时想不到,只有在刺激时才想到)。

因此,考察、研究基于非文字语言的影像思考方式,以及结合文字语言将这种影像思考表达出来,我们可以更加接近或更加深入地了解被访者内心对某个事物的多样性的思考等认知(思考的结果)。

假设3:

隐喻是思考与认知的单元

所谓隐喻是指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人对此类事物所感知、理解、联想或体验到的意

义、想法或感觉等。

隐喻实际上是让我们通过其它事物的暗示,来帮助我们表达、联系出对此类事物的想法和感觉。

因此,在彼类事物暗示之下的、对该主题的一个隐喻描述,就是一个思考单元。

这个思考单元也是人对某个主题的一个认知单元。

不过这个思考单元可以用一个构念来近似的表达

隐喻,或构念不仅是思考的单元,也是认知(思考的结果)的单元,其表达出的构念也是沟通的单元。

隐喻作为隐藏的思考方式,同时还能创造思考和塑造思考。

因为人由于自身经验和知识的累积不同,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对此类事物所感知、理解和联想到意义、想法或感觉会大不相同,同时,这种意义、想法或感觉可能是“超现实的”,因此,可以创造思考。

比如,假设“人”是讨论主题,当我们看见飞机、飞鸟等事物时,如果与人联系起来,则我们可能有“人要是能飞就好了”的创造性想法。

研究者可以通过人对隐喻的使用和运用隐喻诱引,来了解人更多的表面文字无法呈现的隐藏信息。

假设4:

感官影像是链接感官刺激与隐喻的桥梁

Marks(1996)认为,通过隐喻来表达(诱引出)隐藏信息的方法根源于(源自)生理基础和影像基础。

隐喻是由于视觉(感官)收集到的外界刺激(比如图片信息)传递到人的大脑中并形成感官影像,与曾经的概念和经验联系起来以表达对此类事物的看法或感觉。

因此,(感官)影像是链接感官刺激与隐喻的桥梁

在这里,想法或感觉作为一种思考或认知,它提供的是隐喻的内容。

在对人的各种外界刺激中,大多数是视觉的。

因此,ZME住要利用图片(感官影像)作为刺激要素,通过隐喻诱引询问来了解消费者内心对某个事物(主题)的想法或感觉。

假设5:

心智模式如同故事的表现

要求被访者关于主题编写一段故事。

故事的创造、储存和恢复是记忆的主要历程。

研究

人员可以受访者描述的故事中,理解其对特定主题的感觉和想法,并更深入挖掘其隐含的心智模式,从而达到对受访者对该特定主题的深度了解。

假设6:

思考的深层结构是可以触及的

人们的某些想法和感觉会隐藏于内心深处,并非他们不愿意表露出来,而是他们有时连

自己都不知道它们的存在,或者无法表达出来。

消费者所有意识到的相关思考,大部分需要经过帮助才能清晰辨认,其隐藏的相关思考,其实是他们本身并不知道这些构念(或概念)的存在,但知晓后会愿意分享。

事实上,这种内心深处的东西,我们是可以借助某种工具,例如ZMET把它找出来。

心理学家就是利用隐喻诱引的方式,将心理病人潜藏在内心的想法和感觉诱导出来,通

过隐喻可以找出某些我们无法用语言文字表现的东西,它能更有力的深入到人们深层的想法

和感觉。

假设7:

理性与感性同样重要,需同时考虑(理性与感性的混合)

必需同時從精確的(神經學角度)與功能性的(廣告者角度)來考慮理性與感性的混和,既然深層的思考架構已浮現J就不應該偏重於理性或感性1而是同時考慮之。

很多时候,我们可以为我们的某个决策说出理由,并且还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结果往往

并非都令人满意

这是因为,决策过程并非由理性或感性简单处理,理性和感性会同时影响人们的决策。

两者在决策过程中同等重要,并且常常混合交叉出现,因此不可以偏重于其中任何一方。

因此,研究人员在进行访谈时,要同时考虑两者(理性与感性)对被访问者的影响,这对研究人员的访谈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

这些假设前提说明ZMET方法,特别注重视觉媒介来开展深度访谈,利用影像(图片等)诱导出人们心中的隐喻,被访者从各种影像,描绘出潜意识中的相关构念,访问者进而可以绘制出个人的心智地图。

以上的假設抽象的思考都基於感覺*思考的世界是在感覺的世界內'思考發生在感覺的領城內,非意識的認知過程是在主理的感官知覺匕所構成的抽象思考'以下兩個方向:

宙上而下:

抽象思考儲存在記憶中*並且與特殊槪念相連結已存在的槪念與抽宴思考會影響我們的影像與隱瞰進而影轉我們的感官知覺°

二、ZMET在調査上的應用

(1)嵋補傳統調查的不足

ZMET可以解決傳統調査法的一些問題,以彌補其不足之處,因爲現今許多市場調査技巧,例如調査、問卷、焦點訪談法等,大都使用文字

(verbal)溝通來收集資料。

然而人類有超過80%的溝通是依賴非文字語言已是現今的共識。

Albert(1971)主張在訊息中有93%是非語言文字的;在社會交流中,文字只包含不超過30%的意義o認知科學家承認人類是以圖像來思考,而非文字;社會語言學家也認爲大部分的溝通是非文字語言溝通。

因此,結合非文字語言溝通的圖像與文字溝通,能夠創造更有意義的訊息。

行銷研究所需改善的有五點:

1.爲廣告或其他行銷決策提供關於消費者更深一步的瞭解。

2.抽取消費者潛在需求使之浮現。

3.提供捕捉消費者注意力與更迎合消費者思維過程的良好引導方向。

4.更良好的編輯與組織非語言資料。

5.使硏究者的發現更能幫助實際最終產品的設計。

ZMET就是因應以上目的而發展之硏究工具。

(2)方法上的比較

1.ZMET與其他傳統硏究方法的比較,ZMET是以心智圖像槪念爲基礎,

而其在社會、生物科學、人類學中皆有提及。

2.

ZMET使用感官系統(sensorysystem)與認知間的聯結.。

4.ZMET亦依賴視覺與其他感官知覺。

5.Zaltman的委託者表示,ZMET的發現與其他行銷硏究方法一致,但因其

浮出以隱喻爲基礎的見解,委託者認爲有價値'因此較其他硏究更爲深

(三)ZMET的限制

1•需要特殊訓練:

硏究者一定要熟悉技術以確保資料分析的原則。

2.勞力密集的方式:

如個人面談、資料分析及最後報告的呈現都需要時間與人力。

3.無法槪化:

因爲是力滌本,無法將其結論推論至母體。

4.限制了參與者的想像:

因爲依賴的是參與者的視覺與感官印象。

5.參與者的疲勞:

因爲訪談時間長。

三・ZMET之於品牌建立

ZMET硏究應用範圍爲建立品牌、企業形象、品牌延伸、重新定位…等。

ZMET使用視覺和知覺的印象來瞭解品牌之於消費者的意義,在訪談的過程中,構念的產出以及共識地圖的形成,可視爲大多數人的大多數想法,其理由如下:

(一)瞭解消費者的隱喻之於品牌的互動過程,對於製造商或廣告代理商是

(二)Biel(1993)認爲人們對於品牌的思考以及大腦心智,是以視覺爲主,

因此ZMET強調圖像調査,有助於精準的建立品牌形象。

(三)ZMET藉由圖像的隱喻特性可蒐集到相當豐富的品牌相關資訊與意

義,當構念串聯時可形成精確的品牌心智地圖。

(4)ReynoldsandGutman(1984)與FarquharandHerr(1993)認爲品牌

形象具有「非語言」的成份,不論是單一品牌或品牌間的關聯網絡,

ZMET的目的即在誘發硏究者瞭解品牌之於消費者內心深層(不可言

喻的)互動關係,有效的將感官隱喻與品牌形象聯結,幫助進行行銷決策(包含發展廣告策略、決定包裝型式、通路選擇…等)。

(五)從ZMET獲得共識地圖也可以幫助思考品牌的延伸性。

(六)ZMET運用在品牌重新定位的參考或新品牌的形成,可以評價現有品

牌形象與理想品牌形象之間的契合點與落差性。

(七)比較共識地圖與個人心智地圖可作爲市場區隔之用(例如,是針對單

-目標市場採用多重行銷策略、亦或區隔成分眾市場各個擊破)。

(八)檢驗企業形象與其所

的品牌形象是否一•致性,以作爲企業一品牌發

展模式的基礎。

由於ZMET比傳統硏究法更能夠揭示「隱含的資訊」,也就是隱藏在消費者內心的深處的想法'信念與感覺下進而有助於掌握影響消費者行爲的重要因素,構成驅使消費者思考與行爲的心智模式*提供廣告者'創意團隊S產品設計小組'策略規劃團隊及其他行銷硏究的使用者高而有效的資訊

(Zaltman,1994)°

視覺意象涵蓋種種有力的象徵,對於沒有具象商品的服務業尤其重

要,此外視覺意象也容易被消費者所接受由於本硏究目的是欲瞭解消

者思想與行爲表面化的心理模式J表達理想品牌在其心中的意義'因此*採用ZMET訪談法>以消費者角度看品牌形象,品牌形象的槪念定義是>消費者以其自己的方式來詮釋他對產品內存和外加屬性的看法,即感覺與知覺的看法,是品牌聯想的集合°

三、ZMET实施步骤

1、前置准备

ZMET技术在实施前,需要做一些前置准备。

(1)首先是甄选10-20名受访者,对受访者进行访谈主题的适当培训一一向受访者介绍并说明讨论主题,让受访者了解讨论主题的意思。

例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