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百校联考届高三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379153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3.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百校联考届高三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广东省百校联考届高三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广东省百校联考届高三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广东省百校联考届高三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广东省百校联考届高三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广东省百校联考届高三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广东省百校联考届高三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广东省百校联考届高三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广东省百校联考届高三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广东省百校联考届高三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广东省百校联考届高三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广东省百校联考届高三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广东省百校联考届高三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广东省百校联考届高三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百校联考届高三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

《广东省百校联考届高三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百校联考届高三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省百校联考届高三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

广东省百校联考届高三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广东省2020届高三百校联考10月月考

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1.公元前715年,鲁隐公向众仲询问关于赐姓的问题。

众仲说:

“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昨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溢,因以为族。

”这说明当时

A.诸侯国对地方管理松弛B.血缘宗法观念开始形成

C.分封与族的发展合而为一D.周王踢姓命氏的权力丧失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昨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溢,因以为族”可知体现了分封之下分封与宗族发展的合一性,C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对地方管理的内容,排除A项;血缘宗法观念在西周之前就已经出现,排除B项;“权力丧失”的说法与题意内容和主旨不符,排除D项。

2.汉武帝以后,随着儒学自上而下的大力推行和民众自下而上的主动学习,汉族民众的民族意识不断增强,其他各族人民在意识、行为、思维和价值观等方面也渐趋一致。

究其原因是,汉代儒学

A.强调天人合一B.倡导大一统观C.劝君主行仁政D.宣扬君权神授

【答案】B

【解析】

【详解】“民族意识不断增强,其他各族人民在意识、行为、思维和价值观等方面也渐趋一致”体现了统一思想,其原因主要是汉代儒学成为官方正统学说,并且蕴含大一统思想,故选B项;天人合一、劝君主行仁政和宣扬君权神授明显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ACD项。

3.宋代的户籍制度按“常产”(主要是土地)的有无划分为主客户。

下面为宋代主客户的数量统计表。

据表可知,这一时期

A.政府的税收收入减少

B.土地流转的速度加快

C.自耕农经济遭到破坏

D.土地集中的程度降低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宋代客户数量所占比重逐渐降低,说明拥有土地的主户逐渐增多,由此说明土地集中程度降低,故选D项;材料内容没有反映政府税收的多少,A项无从体现,排除;客户所占比重减少并不能体现土地流转速度加快和自耕农经济遭到破坏,排除BC项。

4.明清时期,棉花种植遍及江北与中州,蚕桑生产发展甚快,甘蔗、烟草生产成

东南各省重要经济作物,蓝靛(染料作物)盛产于山区。

这些现象

A.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分工

B.表明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C.进一步增强了江南经济实力

D.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在明清时期,不同地区出产的主要经济作物不同,体现了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分工,故选A项;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分工并不能表明重农抑商政策松弛,也无法体现江南经济实力的增强,排除BC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雇佣关系,不能说明推动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排除D项。

5.鸦片战争爆发前,林则徐时常“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并购买西方人出版的报纸招募翻译“以定控制之方”,大量购买西洋炮,还仿造了两艘“底用铜包,篷如洋式的西洋船,并将购买的武装商船改造成清军水师的训练舰。

这表明林则徐

A.已摆脱传统“夷夏”观念

B.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C.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D.洞悉英国

武装实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鸦片战争之前林则徐已经认识到侵略危险的存在,时常“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并购买西洋炮及仿造西式战船,这表明林则徐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林则徐“探访夷情”,说明其没有摆脱传统“夷夏”观念;C选项错误,洋务运动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此时尚未发生;D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林则徐对英国的认识程度有限,并未洞悉英国的实力。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6.1861年,清朝海关的总税收共为5036370库两,到1910年,增加到34518589库两,在50年中增长了5.8倍。

这种增长

A.源于近代中国海关实现了独立自主

B.便利了西方列强在华的商品输出

C.表明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反映出中国近代工业竞争力增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海关税收是清政府对进出口货物征收的税款。

晚清,中国海关总税收在50年中增长了5.8倍,这说明中国的进出口货物增长,中国和世界市场联系更为紧密了,即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C项正确;近代中国海关没有实现独立自主,故A项错误;协定关税便利了西方列强在华的商品输出,材料没有涉及协定关税,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外贸易情况,没有体现出中国近代工业生产,故D项错误。

7.20世纪20年代初,北洋政府渐失驾驭力,而南北大小军阀已实际形成占地而治的割据局面。

对此,1922年9月,中国共产党人创办的机关报《向导》发刊词中说:

“现在最大多数中国人民所要的是什么?

我们敢说是要统一与和平。

”这说明当时

A.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中国共产党已认识到国情形势

C.国共合作成为社会共识

D.中国共产党酝酿民主革命纲领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向导》发刊词的内容可知当时中共把握住了人民的需要和要求,说明认识到了国情形势,故选B项;材料内容主要反映了国内的混乱局面,没有体现民族危机,排除A项;当时尚没有出现国共合作,遑论称为社会共识,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向导》的发刊词,没有涉及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排除D项。

8.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指出:

“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

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当时邓小平这一思想

A.加快了科技体制改革

B.源于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C.推动了科技政策拨乱反正

D.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3月邓小平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特别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思想,为当时科技领域的拨乱反正提供了思想支持,故C项正确;科技领域先实现拨乱反正,才能进行科技体制改革,故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是在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故B项错误;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故D项错误。

9.雅典是一个城邦国家,也就是一个城市连同其周围不大的一片乡村区域,人口在全盛时期也不过40万人左右。

因而乡居的公民进城参加公民大会可以朝出移归,人们相互间比较熟悉一国政务比较简单,易于在公民大会中讨论和表决。

材料意在论证雅典

A.公民是城邦发展

主体

B.城邦有助于公民行使权力

C.民主政治自身有局限性

D.直接民主依存于城邦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意在说明当时雅典城邦人口少,范围小,国家政务简单,为实行直接民主提供了条件,D项符合题意;材料论证的是雅典城邦实行直接民主的条件,没有讨论城邦的主体和公民的权力问题,排除AB项;材料没有涉及民主政治的局限性,排除C项。

10.美国宪法规定:

由各州的选举人组成“选举人团”来间接选举总统;选举人的资格是有限制的,联邦议员和官员不得担任选举人;当选举人选不出总统时,由众议院选举,但实行参议院投票方式,每州一票。

美国选举总统的这种方式

A.暴露了联邦体制的弊端

B.落实了三权分立的理念

C.维护了多数民众的利益

D.规范了共和政体的运行

【答案】D

【解析】

【详解】美国宪法规定了美国总统的选举方式、选举人资格以及当选举人选不出总统时该如何选举,这就保证和规范了美国总统的选举,从而保证了共和政体的运行,故D项正确;联邦体制处理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材料体现不出联邦体制的弊端,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三权分立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涉及的是总统选举,而不是多数民众,故C项错误。

11.1877年,德意志帝国颁布专利法案,规定:

专利所有者每年需支付专利保护费,第一年是50马克(高于当时普通工人的月收入),之后按每年50马克的幅度递增,到第十五年费用为700马克,并且是专利保护的最后期限.这一规定

A.阻碍了德国工业发展

B.推动了创新技术共享

C.旨在加强专利的保护

D.成为帝国崛起的前提

【答案】B

【解析】

【详解】专利所有人所缴纳的专利保护费逐年递增,且专利保护有期限限制,意在促使专利所有人通过转让专利获取收益以推动创新技术的共享,故选B项;专利保护制度有利于推动德国工业发展,排除A项;加强专利保护是材料所反映的内容,而非专利保护的意义,排除C项;德意志帝国崛起的前提是实现国家的统一,而非颁布专利法案,排除D项。

12.学者们普遍认为,反全球化的国家主要是债务缠身的第三世界国家以及根本就参加不了全球化的最不发达国家。

得出这种结论的依据是

A.全球化威胁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主权

B.全球化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C.反全球化运动主要是反经济全球发展

D.发达国家是全球化最大受益者

【答案】D

【解析】

【详解】“反全球化的国家主要是债务缠身的第三世界国家以及根本就参加不了全球化的最不发达国家”,这就说明这些第三世界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最大受害者,而发达国家是全球化最大受益者,故D项正确;这些国家反对是因为不能从全球化中享受到诸多利益,而不是经济主权问题,故A项错误;全球化总体上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反全球化运动主要是因为在全球化中受到损害,并不反对经济全球发展,故C项错误。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学者关注天下兴亡与国家盛衰,追求在现实社会中建功立业。

他们以学术研究为国家与社会服务,不做为学术而学术的纯理论研究。

儒家总结上古圣人施政安民的理念,揭示“先王得位行道,经纬世宙之迹,而非托于空言”,成为学者从盛衰兴亡中探讨治国之道,实现经世致用的思想渊源。

他们根据时代环境与社会现实的需要,针对治国兴郑的各种问题展开研究,以是否有益于世作为价值利断的标准,反映亲尚实际、注重实效的实用理性。

—摘编自庞天佑《论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学者的人文精神》

材料二

人类社会进入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但天主教会对人思想的禁锢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为了资本主义经济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资产阶级强烈渴望摆脱蒙昧性质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以理性的光辉指导自己的认识和行动。

欧洲的两次思想运动,无论是15世纪的文艺复兴还是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都强调人的理性解放。

在他们的哲学中,人的问题被一以贯之受到关注,他们站在人的角度来审视整个世界,用人的眼光代替神眼光,逐渐意识到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使人从“敬上帝”的迷梦中觉醒。

一摘编自孙兴《近代西方哲学的人文精神三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特点及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人文精神与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差异,并分析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影响。

【答案】

(1)特点:

注重对治国安邦的研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崇尚实际和实用(或以经世致用为主题)。

成因:

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传统“民本”思想的促进;中国古代特有的政治环境的推动。

(2)差异:

近代西方人文精神以反对封建神学或专制统治为目的,而中国古代人文精神多以维护封建专制为出发点;近代西方人文精神注重人的解放。

而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缺乏对人身自由与平等的研究。

影响:

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宣扬了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思想;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欧洲人的思想解放。

【解析】

【详解】

(1)总结概括材料一的内容可知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注重对治国安邦的研究,社会责任感强烈,崇尚实用。

成因主要结合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和中国古代特有的政治环境的推动进行总结即可。

(2)结合材料二的内容可从目的、侧重点的差异上比较中西方人文精神的不同。

西方人文精神的影响,结合所学内容可从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宣扬资产阶级思想、推动资产阶级民主发展和自然科学发展、促进欧洲思想解放的角度进行作答。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上表中提取信息,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写明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一

论题:

中国的现代化具有艰难性、长期性。

阐述:

中国的现代化是在列强侵略、封建顽固势力依然十分强大的情况下开始的,所以中国的现代化不光要“布新”还有“除旧”,面临的内外环境十分严峻。

在这种情况下,地主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代表人士前赴后继,掀起了挽救民族危亡、谋求国家富强的探索与斗争,近代前期中国追求现代化经历了器物一制度一思想文化的过程,历经挫折。

近代后期在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选择一条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道路,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走上了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克服了种种困难,经过改革开放。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逐步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综上所述,现代化进程虽然艰难,但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示例二

论题:

现代化进程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

阐述:

西方现代化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在欧洲出现,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与发展,16-18世纪,西欧国家开辟了新航路,并走上了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这加快了西欧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世界市场逐步扩展。

在思想领域,兴起了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这不仅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还为资本主义社会描绘了蓝图。

政治上,资本主义制度开始在欧美确立—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美国确立民主共和制。

同时经济、政治领域的发展还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和文化等的发展。

而思想、政治、科技的进步又反过来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欧美国家不但实现了工业化,政治民主化也得以普遍建立和发展。

由此可见,现代化包括经济、思想、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

现代化,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进程。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详解】解答本题首相要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提取总结相应的观点,再结合所学引用相关史实进行论证。

如根据“现代化是复杂的过程,它实际上包含着人类思想和行为一切领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的现代化具有长期性和艰难性;如根据“现代化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一个因素的变化将联系并影响到其他因素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现代化进程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

引用相关史实进行论证即可。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标准答案,提取观点准确,论证严谨,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15.材料宋朝政府顺应土地私有的历史趋势,鼓励和支持土地的私人占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对土地兼并基本采取了放任的态度,这使得宋代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政府放任自由的土地政策以及社会阶层流动的变化无常,使宋代土地所有权的转换非常频繁,促进了两宋时期租佃契约关系的发展。

……在租佃契约关系下,佃户尽管有沉重的地租负担,但基本摆脱了地主对生产过程的干预,很大程度上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佃户人身自由有了基本保障,其身份地位大为提高,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主动性安排生产,从而使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但租佃制的不断膨胀也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随着土地兼并日益剧烈,大土地所有制逐渐扩大,自耕农、半自耕农的土地越来越少,激化了社会矛盾。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分析两宋时期租佃制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两宋时期的租佃制度。

【答案】

(1)原因:

放任自由的土地政策;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社会阶层流动性大;土地所有权转换频繁。

(2)进步性:

使佃户获得更多权利;利于调动佃户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局限性:

造成佃户地租负担沉重;不利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矛盾逐渐激化。

(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详解】

(1)根据“鼓励和支持土地的私人占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对土地兼并基本采取了放任的态度”可得出两宋时期实行放任自由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根据“社会阶层流动的变化无常,使宋代土地所有权的转换非常频繁”可得出两宋时期社会阶层流动性大,土地所有权转换频繁。

(2)根据“身份地位大为提高,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主动性安排生产,从而使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佃制的不断膨胀也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随着土地兼并日益剧烈”等内容可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评价两宋时期的租佃制度。

16.材料20世纪初,大国间的外交冲突和危机严重且频繁,而可供应对的策略并不多,似乎只有战争这一种解决方式,缺乏妥协缓冲机制和中止战争的可能。

当时的欧洲政治精英和军事将领一样,都沉迷于推行军国主义和扩张帝国霸权,肆意煽动各自国内的狂热民族主义情绪。

同时,他们被所谓“民意”(民粹主义)所感染和裹挟,尽管也有不少人意识到“这场战争将演变为一场世界战争”,但更多的人抱有侥幸心理和赌徒思维,他们企图依靠“先进谋略”速战速决。

在主要大国都已经高度工业化的背景下,各国决策者充满对本国高效动员战争资源的自信,却缺乏对工业化战争的惨烈破坏和可怕灾难的预见,即使有人意识到灾难的结局,他们也会对此采取选择性忽视,这些1914年的大国领导人犹如一群懵懵懂懂的梦游者,最终使整个欧洲卷入史无前例的浩劫。

—摘编自【关〕斯蒂芬·范·埃弗拉主编《战争的原因》等

(1)根据材料,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民意”在“一战”爆发中的作用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

(1)背景:

大国间的矛盾与冲突严重,缺乏缓冲机制;欧洲一些国家推行军国主义,民族主义情绪狂热;“民意”(民粹主义)宣扬速战速决,并影响了政治家与军事将领;主要大国已实现高度工业化;大国领导人的过于自信和对战争危害的选择性忽视。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认识:

“民意”(民粹主义)有时缺乏理性的思考。

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国家领导人应该引领“民意”,而不是被“民意”左右,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解析】

【详解】

(1)根据“大国间的外交冲突和危机严重且频繁,……缺乏妥协缓冲机制和中止战争的可能”得出大国间的矛盾与冲突严重,缺乏缓冲机制;根据“沉迷于推行军国主义和扩张帝国霸权,肆意煽动各自国内的狂热民族主义情绪。

同时,他们被所谓‘民意’(民粹主义)所感染和裹挟”得出欧洲一些国家推行军国主义,民族主义情绪狂热;“民意”(民粹主义)宣扬速战速决,并影响了政治家与军事将领;根据“主要大国都已经高度工业化的背景下,各国决策者充满对本国高效动员战争资源的自信,却缺乏对工业化战争的惨烈破坏和可怕灾难的预见”得出主要大国已实现高度工业化;大国领导人的过于自信和对战争危害的选择性忽视。

(2)根据“他们被所谓‘民意’(民粹主义)所感染和裹挟,尽管也有不少人意识到‘这场战争将演变为一场世界战争’,但更多的人抱有侥幸心理和赌徒思维,”可知“民意”(民粹主义)并不一定全是理性的,所以对民意一定要注意引领,而避免被“民意”左右。

言之有理即可。

17.材料19世纪20至30年代,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文学创作中继承和发展了莎士比亚等人的文学理论,通过作品《克伦威尔序》主张作家应力求使作品里的人物形象无比真实地表现出来。

雨果认为,作家有义务“把滑稽丑怪与崇高优美完美地结合”他在巨著《巴黎圣母院中竭力再现美丑“并存”“相共”的文学情节在欧那尼序》中他写道:

“文学自由正是政治自由的新生儿女。

”在《莎士比亚论》中,他不但指出作家负有促进人类进步的伟大责任,而且还论述了诗人、作家在教育人民方面的特殊价值。

雨果也因此被誉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先驱者和代表作家

——摘编自陈许《作为批评家的雨果论雨果——对浪漫主义文学的理论贡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雨果对浪漫主义文学理论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雨果文学成就取得的原因:

【答案】

(1)贡献:

强调艺术真实;主张美丑并存;倡导创作自由;凸显教育功能。

(2)原因:

适应了资产阶级的时代需求;迎合了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对历史经验的继承和发展;个人的努力和天赋。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通过作品《克伦威尔序》主张作家应力求使作品里

人物形象无比真实地表现出来”可知,雨果强调艺术的真实性;根据材料“雨果认为,作家有义务‘把滑稽丑怪与崇高优美完美地结合’”“《巴黎圣母院中竭力再现美丑“并存”“相共”的文学情节在欧那尼序》”等信息可知,他主张美丑并存;根据材料“文学自由正是政治自由的新生儿女。

”可知,他倡导创作自由;根据材料“还论述了诗人、作家在教育人民方面的特殊价值”可知,凸显教育功能。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雨果是19世纪时期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他通过自己的著作反映专制社会的黑暗,反动教会的猖獗和司法制度的残酷,突出反封建的主题,因此他的著作适应了资产阶级的时代需求,迎合了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这是雨果文学成就取得的重要原因;根据材料“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文学创作中继承和发展了莎士比亚等人的文学理论”可知,对历史经验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他获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同时与他个人的努力和天赋离不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