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主观题归纳一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388406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主观题归纳一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主观题归纳一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主观题归纳一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主观题归纳一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主观题归纳一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主观题归纳一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主观题归纳一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主观题归纳一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主观题归纳一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主观题归纳一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主观题归纳一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主观题归纳一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主观题归纳一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主观题归纳一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主观题归纳一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主观题归纳一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主观题归纳一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主观题归纳一 新人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主观题归纳一 新人教版必修3.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主观题归纳一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主观题归纳一新人教版必修3

文化生活主观题归纳

(一)

高考考点:

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特点优秀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

1.当今之时,正刮起一股泛文化风潮,什么都文化了。

生活方面,爱赶饭局的.说是饮食文化;爱喝酒的,说是酒文化;爱跳舞的,说是娱乐文化……物产方面.产橘子的,说橘子文化;产苹果的,说苹果文化;产大蒜的,说大蒜文化;产生姜的,说生姜文化……要数下去,方方面面都是文化。

文化就文化吧,但总不宜越说越邪乎。

如收藏旧时代女人小鞋的,说是抢救“三寸金莲文化”;写乞丐传的,说是研究“丐帮文化”;编妓女小说的,说是挖掘“娼妓文化”……这么泛下去,文化固然洋洋大观,岂不也蝇营狗苟乎?

像搞历史的“言必称希腊”,今天的时髦是“凡事套文化”。

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6分)

1.答案提示:

可以抓住两个层次谈自己的看法。

(6分)

①文化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无处不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反映了人们精神创造的多姿多彩。

②凡事有个度,把一切都贴上文化的标签,是把文化庸俗化,特别是拿文化来包装自己,抬高身价,更加不可取。

(也可以从其他角度分析,鼓励发表有独特视角的见解)

2、(2010高考·福建卷39)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有人认为,“民本思想和‘以人为本’的产生都是与当时的社会条件向适应的,其政治运用的目的根本上是一致的。

请你运用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的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价。

(8分)

【解析】本题以“两会”提出的人们生活有“尊严”为素材,体现的是党和国家重视民生的民本思想。

本问考查文化模块,知识点为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体现为观点评析类。

既要指出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还需要结合不同时期的民本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反作用进行简要分述。

【答案】

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都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产物。

传统的民本思想是剥削制度的产物,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的基础上。

②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传统的民本思想有利于缓和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根本上是为了巩固剥削阶级的统治。

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实践促进了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根本上是为人民服务。

3、(2010高考·全国新课标卷39)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早期,文化成为招商引资的重媒介。

近年来,在很多地方,文化不仅仅是“陪衬红花的绿叶”,而且直接登上了经济舞台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实现了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到“文化唱戏”的转变:

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9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产值月均增幅达17%,其中电影、图书和舞台剧等,收入增长更高达20%以上。

(1)根据材料二,有人认为,从"文化搭台"到"文化唱戏",体现了人们对文化功能认识的深化。

你赞同这种看法吗?

运用文化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8分)

答案一:

不赞同。

文化具有满足人们精神需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等功能。

材料二中,从“文化搭台”到“文化唱戏”,只强调了文化的经济功能,而忽视了其他功能。

答案二:

赞同。

“文化搭台”只看到文化对经济的服务功能,“文化唱戏”则认识到文化本身的经济功能。

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体现了文化具有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等功能。

(2)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意义何在?

请对制定文化强省(市)战略提出方法论的建议。

(6分)

(2)文化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发展文化产业,能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掌握国际竞争主动权。

制定文化强省(市)战略,可以借鉴经验,但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2011高考安徽卷37)2011年初,随着“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和《角度篇》在一些国家的热播,“中国形象”成为媒体热议的话题。

话题一文化是国家形象的灵魂

文化在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推广中发挥这重要作用,如蕴含着团圆、和谐理念的中国春节,日益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也带来了新的商机;孔子学院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科技创新成就赢得了世界赞誉----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提升了国家形象,增强了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

(1)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

(16分)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②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也给世界带来商机。

③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提高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了中国国家形象。

④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更多的人通过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中国国家形象提升,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

5、材料一:

据悉,2010年全球热播的美国大片《阿凡达》一个月的票房收入是21亿美金,这相当于中国宝钢集团2009年全年的利润总额,相当于中国出口58.2亿件衬衫的利润。

2009年,英国、韩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了6%,而我国只有2.5%.

材料二:

1992年,我国政府部门首次认可“文化产业”这个概念。

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201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次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

(2分)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为什么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8分)

(1)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薄弱,文化产业亟待发展(2分)。

(2)(8分)

①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够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2分)

②文化反作用于经济,给经济、政治以重大的影响。

为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2分)

③在当代,文化与政治、经济日益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2分)。

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2分)

6、材料三 1955年10月,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1958年9月建成投产。

2011年,汉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

结合材料三,从“文化的特点及影响”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在原址上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2分)

6、(12分)

①对汉阳铁厂原址的保护性改造为爱国主义教育创设了特定的文化环境;

②在汉阳铁厂原址上建设博物馆使爱国主义有了新的物质载体;

③在汉阳铁厂原址上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7.(2011•北京)2011年世界环

境日的中国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

为唤起公众对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情形认识和自觉行动,有关部分发布《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提出每个公民都应该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道德观,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

运用《文化生活》中有关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加强环境

宣传教育的意义。

(12分)

7、答案:

①文化影响人们党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加强汉军宣传教育,有助于人们清醒的认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转变思维方式,采取自觉行动。

②文化能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加强环境宣传教育,

有助于营造全社会重视环保的文化氛围。

③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有助于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设问清晰、明确,难度较低,作答时只要结合材料、围绕文化对人影响的方式、特点和作用三方面阐述即可。

但由于这是最后一问,很多考生会因为时间问题而不能完整作答,造成无谓失分。

这也提醒我们广大考生在作题时一定要根据自身特点,调整好节奏和顺序。

8、材料:

某地具有大量的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手工艺品。

但由于该地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宣传力度不够等原因,长期以来这些产品的销售不畅。

后来,他们创办了一家购物网站,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既大力宣传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大力推销特色手工艺品,走出了一条利用网络购物将经济与文化相融合,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路子。

有人认为,“文化只有带来经济价值才是有意义的”。

请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答:

①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文化与经济能够相互交融。

题中的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

②文化还与政治相互交融,并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文化还能塑造人生。

因此,题中的观点又是片面的。

9、当前,文化消费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我们读书、看电视、欣赏音乐等,都是文化消费的重要内容。

可以说,正是这些文化消费的存在,才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正是这些文化消费的存在,才推动了企业生产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运用所学《文化生活》说明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消费的道理。

(10分)

9.【参考答案】(10分)

①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文化的消费有利于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而文化产业的发展又能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②文化消费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以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消费能够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10、一国有大型企业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念、人才观念和团队精神,提高了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有力地支持和保障了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

结合材料,从文化的作用和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说明企业为什么要重视自身文化建设。

10、【答案要点】(10分)

从文化的作用角度: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政治和经济具有反作用,它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2分),该国有企业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有力地支持和保障了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

(1分)

②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重大地影响。

(3分)该国有大型企业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使员工增长知识和才干,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

(1分)

从文化对人影响特点的角度:

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2分)良好健康的企业文化可以提高了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有力地支持和保障了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

(1分)

11.(10分).湖南强力保护“红色文化”。

湖南伟人辈出,人杰地灵,“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

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等伟人故居是“红色旅游”的品牌。

该省文化部门、卫生部门表示,要以“红色文化”发展“红色旅游”,让“红色旅游”反哺“红色文化”。

根据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保护“红色文化”、发展“红色旅游”的意义。

11.

①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

保护“红色文化”、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4分)

②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

保护“红色文化”、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激发人们的政治热情,从而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3分)

③“红色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红色文化”发展“红色旅游”,对全国人民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民族精神,既可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又可以增强人们的爱国情感。

(3分)

12.在文化传播的力量对比方面,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很大差距。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雄厚的经济和科技实力,拥有大量的现代化传播工具,控制着强大的信息传播网,垄断着国际舆论和新闻发布渠道,向世界全方位、全时空、全天候地推销其价值标准、意识形态。

德国记者约瑟夫·乔菲甚至认为,美国的软实力“甚至比它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还要强大。

美国的文化,不论是粗俗的还是高雅的,都强烈地向外散射,类似于罗马帝国时代,但更具有新奇性……美国的软实力遍及世界各个角落”。

(1)上述材料体现了文化生活的什么道理?

(10分)

(2)面对上述材料反映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10分)

答案:

 

(1)

①材料反映了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

②材料还反映了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

(10分)

(2)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同时,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10分)

13、《光明日报》报道:

“在江苏省赣榆县,由村民自己编写的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墙,俨然成为当地一道靓丽鲜活的风景。

”某校高三

(1)班学生看到这一消息后,决定对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展开探究。

(1)请你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角度说明建设文化墙的意义。

(8分)

(2)同学们经过调查发现,该县规定,建设文化墙,不仅要让老百姓看得懂,更要让他们喜欢看。

漫画、诗歌、顺口溜等多种通俗易懂听形式都被运用了起来。

为什么文化墙的建设要运用漫画、诗歌、顺口溜等多种通俗易懂的形式?

(6分)

(3)你认为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文化墙应该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4分)

13、

(1)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农村文化墙的建设能促进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2分)

②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农村文化墙的建设,可以为农民提供一个文化活动场景。

(2分)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农村文化墙美化了村庄面貌,也在潜移默化中使村民受到了教育。

(2分)

④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农村文化墙营造了农厚的乡村文化氛围,逐渐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乡村文化新风尚。

(2分)

(2)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受到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制约。

不同的文化环境、知识素养、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事物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

因此,农村建设文化墙,应该采取漫画、诗歌、顺口溜等多种通俗易懂的形式,让老百姓看得懂、喜欢看。

(3分

②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应该提倡多种类型、多种风格的文化产品,倡导面向广大人民、为人民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的大众文化,因此,通过多种形式建设农村文化墙,可以满足不同百姓的需要,让农村文化建设取得更好的效果。

(3分)

(3)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

农村文化墙的内容应该包括农村政策、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农业技术、医疗卫生以及农村教育等方面。

(注:

第三问只要答出4点就可以给4分)

14.身为中国青年环保志愿者、哥本哈根会议气候使者,来自南开大学政治哲学专业的肖欣每天忙于参加各类组织的会议,并将自己在中国内陆地区采集的气候变化物证展示给参会人员。

中国“环保名片”李冰冰也来到了哥本哈根,她给各国与会者带来了一份特别的礼物——手帕。

手帕上画有很多中国特色的图案,代表了中国在环保方面的决心和行动。

请你评价环保志愿者的哥本哈根之行的文化意义。

(9分)

14.

①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和个人产生重大影响。

环保志愿者的哥本哈根之行对促进人们形成正确的环保意识具有重大意义。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环保志愿者在哥本哈根通过展示物证、赠送手帕,能让与会者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接受中国环保文化的影响`。

③做传播中华文化的友好使者。

环保志愿者的哥本哈根之行主动地推动了中国的环保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6分)

15.《列女传》载“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之家原在一处坟墓附近,年幼的孟子常嬉戏于坟墓之间。

其母感到此地不利于孟子的成长,便搬迁到市场附近居住。

此时,孟子又常常模仿商人玩耍经商游戏。

于是孟母毅然再次搬家,迁居一家书院旁边。

从此,孟子整日模仿儒生的学习和礼仪动作。

孟母感到此处是最为理想的住地,因而定居该处。

后来,孟子在书院教育、孟母教育、自己苦学与环境的影响下,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尊为“亚圣”。

请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孟母三迁”的理论依据。

(8分)

15.答: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影响个人成长。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落后腐朽的文化会腐蚀人的精神世界,使人误入歧途。

孟母之所以三迁就是看到了这一点。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孟子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受到不同的影响说明了这一点。

③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孟子学丧葬、做买卖、行礼跪拜之事等,无不说明周围文化对孟子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周围文化环境对孟子的影响不是强制的、有形的。

但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棘手文化熏陶的过程。

孟母最终选择良好的文化氛围体现了这一点。

⑤优秀文化能够塑造美好人生。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通过主动接受优秀文化的影响,孟子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亚圣”。

16.四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文化底蕴深厚。

同时有着鲜明特色的革命文化和民间文化、现代文化资源,是著名的文化资源大省。

四川省正在创新中打造西部文化强省,力争到2020年,要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优势,与我省经济地位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的文化条件,把四川建设成为思想基础牢固、服务体系健全、产业优势突出、发展活力强劲的文化强省。

请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四川省为什么要建设文化强省?

(8分)

16.答: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

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巨大影响。

先进的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建设文化强省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促进四川经济政治发展。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建设文化强省有利于推动四川经济建设,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推动民主政治建设。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建设文化强省可以提高四川的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④建设文化强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

17.以文化产业为支柱产业的美国,在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都具有全球领先地位。

文化产品的开发与销售,已成为美国力量的象征,其影响力无法企及,不仅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更展示了渗透力极强的软实力。

而我国虽然近年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数量有所增长,但文化贸易逆差的现象仍未得到根本改变,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渠道比较狭窄,出口价格远远低于进口的同类产品,我国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传播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面对21世纪国际竞争的制高点,请你对提升文化竞争力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10分)

17.

(1)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文化产品和服务具有跨国竞争力;

(2)通过各种措施,鼓励官方和民间的对外文化交流,加强文化的传播;

(3)要善于学习国际经验和管理,用外国人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播中华文化,提升中国文化的竞争力,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4)加大文化贸易,加大文化出口;

(5)充分开发我国的文化资源,提升民族文化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18.(10分)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文化产业最发达的国家,其产值目前已经占到CDP的31%;英国文化产业平均发展速度是经济增长的两倍,每年的出口额达80亿英镑;日本文化产业的盈利已超过汽车工业盈利。

而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在对外文化贸易方面存在巨大逆差。

上述材料体现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

18.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3分)

②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3分)

③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进程中,我国在文化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竞争力。

(4分)

19、2010年10月广东对口支援汶川恢复重建任务全面完成。

材料一:

水磨镇羌城是重建后的居民安置区,它将传统的散落在高山峡谷中的羌寨建筑群集中起来,建设成了具有羌族文化鲜明特征的、迈向现代化城镇的新羌城。

这里,文化广场星罗棋布,用现代化的手段向旅客展示极富特色的羌族文化,人称“羌族世博会”。

有人感慨地说:

“旅游没有文化就缺乏魅力,文化没有旅游就缺乏活力。

将旅游与文化结合起来,就既有魅力又有活力。

材料二:

佛山市援建水磨镇实行规划在先、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始终保持将恢复重建与保护文化、保护生态相结合的做法,把援建与发展当地旅游、保护文化生态相结合,被评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

问题: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分析文化在灾区重建中的作用。

(15分)

19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在灾区重建工作中需要文化发挥这一作用。

(4分)

②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灾区重建,必须充分发挥优秀文化的这种作用,使灾区人民从灾难中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4分)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在灾区重建工作中,需要发挥先进、健康文化和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把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

(4分)

④灾区重建,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增强人们的创造力和凝聚力,有利于调动灾区人民参与重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人公精神。

(4分)

(若从民族精神、传统文化角度答题,亦可酌情给分)

20.山东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注重突出海洋文化特色,发展蓝色文化产业,下大力气打造海洋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的融合,积极培植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国内著名旅游胜地,打造山东“蓝色旅游”品牌。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社会的有关知识,说明突出海洋文化特色,发展蓝色文化产业对山东社会全面发展的作用。

答案:

①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在综合竞争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②发展和弘扬海洋文化有利于山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山东人民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有利于为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提高山东综合竞争力,有利于促进山东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1.“如果一个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