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沿海地区水利建设三年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389678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沿海地区水利建设三年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江苏沿海地区水利建设三年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江苏沿海地区水利建设三年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江苏沿海地区水利建设三年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江苏沿海地区水利建设三年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江苏沿海地区水利建设三年实施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江苏沿海地区水利建设三年实施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江苏沿海地区水利建设三年实施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江苏沿海地区水利建设三年实施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江苏沿海地区水利建设三年实施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沿海地区水利建设三年实施方案.docx

《江苏沿海地区水利建设三年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沿海地区水利建设三年实施方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沿海地区水利建设三年实施方案.docx

江苏沿海地区水利建设三年实施方案

江苏沿海地区水利建设三年实施方案

(2010-2012年)

 

为推进实施《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的要求,编制《江苏沿海地区水利建设三年实施方案》(2010-2012年)。

一、沿海地区水利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发展现状

沿海地区突发暴雨的频率较高、强度较大,又常遇台风暴潮侵袭,长江、淮河、沂沭泗河流域洪水穿境入海,“洪、涝、潮、台”灾害易发频发;沿海地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调蓄能力不足,又处于引江供水末梢,经常出现时段性缺水和近海地区缺水。

经过60年的努力,沿海地区建设了一大批水利基础设施,基本形成了防洪减灾和调水供水工程体系,有效地支撑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防洪减灾工程体系首先是为沿海地区的内陆流域防洪和外海防潮防台提供安全保障。

淮河流域洪水经入江水道、入海水道分泄入江海,正在按1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进行达标巩固;沂沭泗洪水经新沂河、新沭河分泄入海,正在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建设。

长江防洪堤防,1997年以来已按防御1954年型洪潮水位加十级风浪(相当于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加固。

海堤按防御50年一遇高潮加10级风浪标准进行加固的达标工程基本完成。

沿海地区内部实行洪涝分治、高低分排,丘陵区水库拦蓄、等高截洪;平原区分片自排、通过中小河流入海;低洼区圈圩防洪、建站抽排。

目前,区域防洪能力不足20年一遇,区域排涝能力一般5年一遇,局部3年一遇,南通江海区接近10年一遇。

城市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基本完成。

沿海地区本地水资源缺乏,通过不断扩大江水北调、江水东引、沿江自引能力,形成三区供水的水资源供给工程体系。

北调供水区的范围大致为连云港市域,在水库、梯级河网调蓄水源的基础上,调淮河和长江水源补充,利用抽引江水和洪泽湖蓄水,通过淮沭新河及盐河输送至各区县。

东引供水区的范围大致为盐城市域,利用三江营和高港口门自流引江,由新通扬运河和泰州引江河送入里下河地区,再通过腹部河网进入通榆河向沿海地区供水,其中斗南地区从通榆河提水。

沿江供水区的范围大致为南通市域,主要通过焦港、九圩港、通启运河、通吕运河自流引入长江水,利用内部河网输水供水。

(二)存在问题

1、防洪减灾标准不高

现状沿海地区防洪减灾能力不平衡,工程体系不完善,存在较多薄弱环节,洪涝灾害损失较大。

内陆流域防洪的安全保障还不稳固,淮河入江水道和新沂河、新沭河等排洪河道整治和淮河入海水道扩大工程需要加快建设,外海防潮防台海堤部分堤段还需要进一步加固完善。

相对于流域防洪和海堤防潮,区域防洪排涝能力比较薄弱。

由于入海河道挡潮闸下港道淤积,排水入海能力有所下降,低洼地区易涝程度有所上升,不足5年一遇的面积接近1万平方公里。

城市防洪工程体系还不完善,标准也不高。

2、水资源供给不足

沿海地区本地水资源缺乏,主要依靠外调长江水补充。

各区内部分片供水保证率相差较大,近海地带缺水比较严重。

预测未来沿海地区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量将增加20-30亿m3,需要大幅度增加外调水源。

3、水环境状况不断恶化

根据监测资料评价,沿海地区仅有32.0%的水功能区年均水质达标。

担负供水任务的通榆河、泰东河、沭新河、蔷薇河等输水河道,总体维持Ⅲ类,但水质超标、甚至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还存在饮用水不安全问题,部分城镇地下水超采。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和近期实施方案的要求,实施一批重点骨干水源工程和防洪排涝工程,增强沿海地区水资源供给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和维护水生态安全能力,为加快沿海地区开发提供水利基础支撑。

加快沿海地区水利建设的基本原则是:

1、服务开发,科学发展。

从支撑和保障沿海地区发展出发,基本满足与人民群众生活、重大产业布局、重要港口建设、海域滩涂开发密切相关的城乡居民饮水安全、产业供水安全、防洪排涝和防台防潮安全、水生态环境安全需求。

协调水资源保护与沿海开发的关系,促进科学发展。

2、加快建设,适度超前。

按照沿海开发的阶段目标,根据港区发展和滩涂开发的完成进程,区别轻重缓急,有序加快实施水利基础设施项目,做好水利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衔接,并适度超前,充分发挥水利基础设施的保障和支撑作用。

3、统筹协调,有效保护。

协调好沿海地区与内陆腹地的水利发展关系,处理好水利建设与港区港城、滩涂围垦、疏港航道、城镇建设的关系,统筹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与流域及海洋污染控制、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廊道建设、河湖湿地和滩涂湿地保护的关系,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分级建设、加强管理。

根据工程的服务对象和受益范围,实行统一规划,分级建设。

深化水利工程管理和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水域、岸线和水利工程的管理和保护,提高水利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发展目标

沿海地区水利发展的目标是:

基本建成区域防洪减灾体系和防潮防台体系,逐步提高中小河流的排水能力,保障沿海地区防洪安全;基本建成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提高供水保障能力,保证沿海地区饮用水安全,适应滩涂开发、港口建设、产业发展的用水需求;基本建成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维护和改善沿海地区水环境,保障沿海开发与水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1、防洪减灾

到2012年,沂沭泗流域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淮河流域下游防洪标准全面达到100年一遇,沿海海堤和长江堤防全面达到防御50年一遇洪潮加10级风浪的标准;区域骨干河流防洪标准达到10-20年一遇,区域排涝标准基本达到5~10年一遇;南通、盐城、连云港三个省辖市防洪标准达到100~50年一遇,县级城市和沿海港城达到20~50年一遇。

到2020年,淮河流域下游防洪标准进一步提高;新围海堤按港城港区和开发区防洪标准全面设防;区域排涝标准全面达到5~10年一遇,城区河道排涝达到20年一遇。

2、水资源配置

到2012年,沿海地区新增年供水能力10亿m3,建设港区港城和滩涂围垦的输水通道,基本保证近期建成区的供水需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农业灌溉渠系利用系数提高0.05。

到2020年,新增年供水能力25亿m3,完善沿海地区输配水网络,保证沿海城乡居民用水、产业发展、滩涂开发、现代农业用水需求;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3、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

到2012年,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483万,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城乡供水安全基本得到保障;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70%以上;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得到有效控制。

到2020年,供水干线的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以上标准,江河湖库的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水环境状况明显改善。

三、主要任务及重点工程项目

(一)增加淡水资源供给

1、主要任务

淡水资源供给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水源工程和输水、蓄水工程建设,满足沿海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对淡水资源的合理增长需求,为滩涂开发和现代农业及粮食基地建设提供必需的水源。

一是增加引江调水水源,扩大东引北送能力,实现三线输水、三区供水。

在继续完善和扩大南水北调、江水东引供水线的同时,新辟临海引江供水线,向辐射沙洲滩涂集中开发区供水。

二是建设向港口、港城、临港工业区和滩涂围填区的供水系统。

通过延伸疏浚通榆河至沿海的骨干河道或利用疏港航道形成供水支线,适应港区港城和工业园区、滩涂资源开发的供水需求。

三是新建沿海平原水库。

改善港区港城和工业园区的供水条件,增加备用水源,同时改善水生态环境。

沿海地区水源供给工程的设计供水保证率:

生活、工业、航道供水为97%。

农业灌溉(水稻)近期北调和东引供水区提高到75%、沿江供水区巩固90%;远期东引供水区总渠以南提高到90%、沿江供水区提高到95%;滩涂围填区为75%。

2、主要措施和重点工程

与沿海开发进程相衔接,水源供给逐步延伸扩大,不断提高供水保证程度。

(1)水源工程

利用南水北调和通榆河向北部沿海调水的水源工程:

在建南水北调东线洪泽湖以南三级泵站工程,2012年建成,扩大抽江经淮沭新河向连云港增供5亿m3水量。

在建通榆河北延送水工程2010年建成,具备相机送水50-30m3/s的能力,形成连云港市第二供水水源。

为保证淮沭新河向连云港市安全稳定供水,2010年开工建设新沂河尾水通道工程,完善蔷薇河送清水布局。

扩大里下河江水东引能力向中部沿海供水的水源工程:

2010年开工建设泰州引江河二期、泰东河、卤汀河拓浚工程,2012年建成,挖掘现有新通扬运河及泰州引江河引江能力,为盐城全境及南通北部沿海地区增供5亿m3水量。

2010年完成黄沙港南段拓浚工程前期工作,争取2011年开工建设,2015年前后具备向中部沿海地区再增供8亿m3水量的能力,并实现通榆河北延工程向连云港稳定供水。

扩大沿江引水能力向南部沿海供水的水源工程:

2012年,利用连申线航道工程(通榆河南延),扩大焦港引江能力,向南通北部沿海地区增加供水。

2011年完成临海引江供水线工程前期工作,争取2013年开工建设,2015年后向南部沿海地区增供7亿m3水量,并腾出通榆河部分水量增加北送、为全面解决沿海地区用水创造条件。

(2)输水支线工程

在建通榆河北延送水工程同步实施的连云港北翼港区、主体港区和盐城陈家港区、滨海港区输水支线工程,2010年建成向港区供水。

2010年开始实施徐圩港区输水支线工程,通榆河送水经烧香河、淮沭新河送水经古泊善后河进入烧香支河向徐圩港区供水,保障大型石化和钢铁基地用水需求。

2010年续建通榆河堤东富安、贲家集提水泵站改造工程,实施三仓河、方塘河、北凌河疏浚工程,从通榆河提水向东台、海安、如东沿海滩涂垦区增加供水。

2010年进行川东港闸下移、开工建设川东港拓浚工程,从通榆河引水50m3/s向川东港滩涂垦区供水。

2010年到2012年,分年进行栟茶运河、九圩港、遥望港、通吕河、通启河疏浚,并加固九圩港闸,充分利用现有口门引江能力,向洋口港区、吕泗港区及如东、启东滩涂垦区增加供水。

(3)蓄水工程

建设盐龙湖、如东、明湖、东温庄四座平原水库,提高盐城、连云港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为洋口、射阳、柘汪港区稳定提供工业、生活用水。

(二)提高防洪保安能力

1、主要任务

提高防洪保安能力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提高防洪排涝和防潮防台工程标准,增强防御洪、涝、潮、台灾害的能力,为沿海开发提供减灾安全保障。

一是提高防御外海风暴潮能力,继续加强海堤建设,重点加固侵蚀岸段防护工程,并根据滩涂围填进程外移海堤和沿海挡潮闸。

二是提高防御内陆流域洪水的标准,整治淮河入江水道,建设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加快实施里下河“四港”整治、拓浚第五大港川东港。

三是提高沿海地区排涝标准,拓浚区域骨干河道和中小河流,扩大排水入海出路,加强易涝洼地排涝建设。

四是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水平,港区、港城和临港工业区同步建设防洪排涝工程。

2、主要措施和重点工程

提高防洪保安能力的主要措施,是在加快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建设的同时,完善防汛指挥调度系统,加强水利工程科学调度,提高区域水利工程防洪减灾能力;加强海堤及入海河口管理,保证海堤的完整性及入海河道泄洪排涝能力。

(1)海堤建设工程

2010年全面完成在建海堤达标工程。

针对部分侵蚀性岸段的蚀退趋势继续加固护岸保滩工程。

(2)骨干排洪河道治理工程

在建沂沭泗东调南下新沂河、新沭河整治工程在2010年基本建成,提高连云港市内陆流域防洪标准。

2010年启动实施淮河入江水道整治等工程,争取2012年完成,提高盐城市内陆流域防洪标准。

2011年完成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前期工作,争取2012年立项建设,进一步提高整个淮河下游地区防洪标准和沿海地区保安能力,并为形成通海高等级航道创造条件。

2011年完成里下河四港整治工程前期工作,积极推进射阳河、黄沙港、新洋港、斗龙港整治工程,提高里下河腹部地区及斗北地区防洪排涝能力,提高斗南地区排涝标准。

(3)区域入海河道整治及洼地治理

连云港市重点整治蔷薇河、古泊善后河,牛墩界圩河,提高连云港市区防洪能力以及灌云县排涝能力。

古泊善后河整治结合向徐圩港区输水,牛墩界圩河整治结合向灌河燕尾港区供水。

进行蔷薇河及古泊善后河沿线500km2洼地圩区改造。

盐城市重点整治利民河、运棉河,疏浚三仓河、方塘河(供水工程),提高盐城沿海地区排涝能力。

进行斗北地区300km2及斗南地区100km2洼地圩区改造。

南通市结合栟茶运河、九圩港、遥望港、通吕河、通启河、北凌河等输水河道建设,巩固提高江海地区排涝能力。

(4)城镇防洪排涝工程

基本完成连云港市、盐城市、南通市城市防洪排涝骨干工程,形成城市防洪排涝体系。

县级城市及港城、开发区同步建设防洪排涝工程,提高自保能力。

(三)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

1、主要任务

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配合相关部门进行的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保护饮用水源安全,有效改善水环境。

一是保障饮用水源地安全,二是实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三是严格地下水保护,四是推进节水减排、建设节水型社会,五是加强河湖水域和入海河口管理。

2、主要措施和重点工程

(1)保障城乡饮用水源安全

解决沿海地区农村483万人口饮水安全;划定三个省辖市和14个县级城市的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完成排污口清理和整治工作;加强对饮用水源区的监督和管理,建设20个应急备用水源地,城乡供水安全基本得到保障。

(2)深化水功能区管理

复核沿海地区水功能区的纳污能力,提出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实施污染控制总量管理。

查明现状入河排污口,提出禁止或限制设置入河排污口的控制意见和整治方案。

建设水质水量自动监测系统,实行行政区界水质考核。

加强十五个清水通道维护区的管理工作,重点加强对淮沭新河、新通扬运河、泰州引江河、泰东河、卤汀河、通榆河、九圩港等沿海地区输水干线清水通道建设和管理。

对有条件的河道进行以排水调向、截污导流为重点的综合治理,积极实施新沂河尾水通道、蔷薇河送清水工程建设。

(3)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全面实施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严格取水许可和用水监督。

抓好节水型工业、节水型农业、节水型社区和节水型城市四大载体建设。

实施9个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8个工业行业的节水减排,开展创建“节水型社区”活动。

加强节水减排技术服务,建立节水减排长效机制。

(4)加强地下水保护

实行地下水资源合理配置,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控制,地下水开采量远期压缩到0.9亿m3。

规范地下水取水水量、加强地下水监测、积极开展地下水人工回灌,遏制地面沉降和咸水入侵。

(5)加强河湖水域及入海河口管理

对沿海地区的八个重要湿地、七个洪水调蓄区和七个水源涵养区,在《江苏省湖泊保护名录》内的,按照湖泊保护规划红线进行管理和保护,其余按照《江苏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规定进行管理保护。

严格建设项目占用河湖水域、岸线行政许可制度,加强河湖水域建设开发项目的依法监管。

对入海河口管理,按照《江苏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和入海河口治导线要求,加强河口维护管理和河口滩涂保护。

重点保护灌河、新沂河、临洪河,以及垺子口、废黄河口、射阳河口、新洋港口、斗龙港口、川东港口等重要入海河口,并做好闸下港道冲淤保港工作。

四、保障机制和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快沿海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事关沿海开发大局,必须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

省水利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及沿海三市政府成立沿海地区发展水利专项工作协调组,负责协调解决沿海地区水利建设的重大问题,落实工作责任,加强督促检查,全力推进重大工程实施。

(二)强化协作配合

沿海地区水资源供给工程和防洪保安工程,涉及港区港城建设、重大产业布局、滩涂围垦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必须强化与省相关部门和沿海有关市县的协调配合。

由省水利厅牵头,建立涉水事项联席会议机制,加强相互衔接、相互协调,共同推进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三)明确投资政策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事权划分的原则,分级负责建设。

涉及流域性和两市以上范围受益的骨干水利工程,以省级投资为主,地方适当配套;一市或一县受益的水利工程,以市、县投资为主,省级适当补助;在开发区、围垦区范围内建设并受益的水利项目,纳入开发成本,由开发主体负责筹资建设。

(四)注重能力建设

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提高水资源管理效率和效益。

深化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建立公益性水利工程运行与管理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加强水利工程设施、水域及岸线的管理与保护,保证水利工程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完善沿海地区水量水质自动监测网络,提高实时监测和应急监测能力;加强水利科技和人才保障体系建设,为沿海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支撑保障。

(五)优惠用地政策

沿海地区水利基础设施项目约需挖废土地6万亩,征地拆迁费用占工程投资的比重较大。

由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直接为沿海经济开发、港区港城建设和滩涂围垦服务,各级要在用地占补平衡、征地补偿税费以及移民安置工作等方面,对水利建设用地予以优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