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攻击舰关键技术.docx
《两栖攻击舰关键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栖攻击舰关键技术.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两栖攻击舰关键技术
两栖攻击舰采用直通甲板,能搭载数量较多的直升机和短距起降飞机,成建制运载登陆部队及坦克、装甲车等重型装备,是由海向陆投送作战力量的核心舰只。
由于其具有灵活而强大的装载能力和不依赖码头设施的物资转运能力,在反恐、维和、救灾、医疗支援等多样化非作战任务中表现出众。
与航母相比,两栖攻击舰技术简单、易于建造和维护,使用更加灵活。
我国海岸线长、岛屿众多,与周边国家素有领土纠纷,而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事务中。
提高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需要发展两栖攻击舰这类优良的多任务平台。
两栖攻击舰的简要发展历程
两栖攻击舰起源于美国,美国海军在基于实战经验和需求的基础上,先后提出“垂直包围”、“均衡装载”、“超视距登陆”的作战理论,两栖攻击舰的发展也随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1960年代,美国海军陆战队总结二战经验、提出利用直升机避开敌防御火力、加快登陆速度的作战理论。
为此,美国研制了世界上第一级专门用于搭载直升机和登陆部队的硫黄岛级两栖攻击舰。
该级舰满载排水量约18000吨,可搭载20余架中型直升机和1700余名陆战队员。
由于该级舰没有携带登陆艇,在越南战争中暴露出登陆方式单一、无法输送重装备上岸的问题。
硫黄岛级两栖攻击舰
第二阶段在1970年代,在总结硫黄岛级两栖攻击舰作战经验的基础上,美国海军提出了“均衡装载”的装备发展理论,即把陆战部队成建制装载在一艘舰上,包括陆战人员和各种轻重装备,一次投送就形成一个作战单元、达成一定的作战目的,塔拉瓦级两栖攻击舰就是依据此理论设计建造的。
该级舰满载排水量约40000吨,除搭载26架直升机、1700余名陆战队员外,还增加了一个可容纳4艘大型登陆艇或17艘小型登陆艇的坞舱及3000平方米的车库,形成了海、空均衡的登陆作战力量。
塔拉瓦级两栖攻击舰
塔拉瓦级两栖攻击舰
第三阶段在1980年代,新型气垫艇、“鹞”垂直/短距起降飞机等新型装备的发展,促进了第三代两栖攻击舰——黄蜂级的研制。
在这一时期,美国提出了“超视距登陆”作战理论,其核心就是在敌方发现作战意图前,利用直升机、短距起降飞机、高速气垫艇在敌岸视距外25~50海里处实现立体、快速登陆。
随着气垫艇和“鹞”上舰,黄蜂级的投送速度更快,两栖打击能力更强,标志着两栖攻击舰发展走向成熟而稳定的阶段。
黄蜂级两栖攻击舰
黄蜂级两栖攻击舰
黄蜂级两栖攻击舰
冷战结束后,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海军“由海向陆”趋势的日渐明显,加上美国大力发展两栖攻击舰,打造“远征陆战大队”,许多国家都认识到两栖攻击舰在未来战争和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纷纷开始研制和建造,如英国海洋级、法国西北风级、韩国独岛级等,它们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两栖攻击舰技术快速发展。
韩国独岛级
西班牙“胡安·卡洛斯一世”级
英国海洋级
法国西北风级
进入21世纪,随着塔拉瓦级即将退役,美国开始了美国级两栖攻击舰的研制计划,计划把MV-22“鱼鹰”倾转翼飞机和F-35B联合攻击战斗机作为新一代两栖攻击舰的主要舰载机。
随着新装备上舰,两栖攻击舰执行兵力投送、制空、制海和对地攻击的能力将再上一个台阶,成为美国21世纪海上力量的重要成员。
两栖攻击舰的五大关键技术
现代大型两栖攻击舰具有相当于中、轻型航母的排水量,配备了相当数量的舰载机,具有很强的作战能力,因此有人将其视为航母的重要分支。
而两栖攻击舰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设置了大型坞舱和车辆舱,可搭载各型登陆艇、坦克、装甲车和大规模的海军陆战队,在装备上与航母存在许多不同之处,具有其自身独特的技术特点。
两栖攻击舰在结构上的显著特点是高干舷、具有岛式上层建筑、直通飞行甲板;设有机库、坞舱、车辆舱等大型装载空间。
为执行两栖作战任务,两栖攻击舰在总体上采取了较多特殊设计。
两栖攻击舰搭载的海军陆战队、航空人员、登陆艇分队等人员的数量远远超过编制舰员数量,需要专门的居住、膳食和服务空间。
因此,从对人员保障的角度看,两栖攻击舰在总体布置上更接近大型客轮,需要着重考虑如防火、救生、脱险通道、舒适性、便利性、生活垃圾处理等问题。
由于两栖登陆作战人员战伤情况比一般作战舰艇严重得多,两栖攻击舰往往配置齐全的医疗设施。
如法国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配置了两间手术室、一间X光室、69张病床,医疗设施与一个4万人城市的医院相当。
两栖攻击舰载机以直升机和垂直/短距起降飞机为主,其总体呈现出不同于航母的特点:
直升机和垂直/短距起降飞机在起飞时,不要求母舰逆风高速行驶,故两栖攻击舰设计不追求高航速,一般在18~24节的范围内;现有的两栖攻击舰均设置直通甲板,而非斜角甲板,因此具有比航母更规则的外形和较小的尺度;飞行甲板设施简单,不需要设置弹射器和拦阻网。
因此,两栖攻击舰在舰载机保障方面相对技术难度低、装备简单、使用维护费用要比航母低得多。
两栖攻击舰飞行甲板设施简单,不需要设置弹射器和拦阻网。
由于两栖攻击舰的主要作战目的是两栖作战,除利用直升机投送轻型兵力、以垂直/短距起降飞机提供空中支援外,还具有投送重型装备的能力,因此设有大型坞舱装载登陆艇和大型车辆舱。
大型装载舱的布置和结构设计技术是两栖攻击舰区别于常规舰船的关键技术:
一方面,大型装载舱不仅占据了舰上大部分空间,其布局和设施还必须能保障各种兵力和装备有序调运、互不干涉,这是两栖攻击舰总体设计的难点和关键,是需要设计师重点关注的地方。
随着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设计师往往用计算机模拟在装载舱内的各种作业,以发现复杂作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改进措施。
另一方面,为保障直升机、登陆艇、坦克的调运畅通性,大型装载舱呈现出大跨度、无支柱的长通舱结构特点,长通舱舰体梁总振动特性以及与大跨度板架的耦合振动问题、典型结构端部应力集中问题、节点疲劳问题较常规舰船更为突出,需要结构设计师运用多种先进技术分析舰体结构特性。
西班牙“胡安·卡洛斯一世”号透视图
坞舱技术两栖攻击舰的坞舱是其不同于航母的显著特点。
硫黄岛级没有携带登陆艇,作战时大部分陆战部队还需要依靠其它登陆舰,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作战能力。
其后发展的塔拉瓦级增加了坞舱设计,其坞舱长81.7米、宽23.8米、高度占据3层甲板,坞舱前半段设置了纵向隔离板,可以携带1艘LCAC气垫登陆艇和4艘大型人员登陆艇,也可以搭载4艘LCU1610通用登陆艇或2艘LCU通用登陆艇和2艘LCM8机械化登陆艇或17艘LCM6。
黄蜂级的坞舱在塔拉瓦级的基础上又作了较大的改进,坞舱宽度变窄、长度增加,可以串列存放3艘LCAC。
自此,坞舱成为两栖攻击舰普遍设置的大型装载舱。
韩“独岛”两栖舰船坞
大隅级两栖运输舰船坞
英国的堡垒号船坞
法国西北风级两栖舰船坞
美国1943年服役的阿希兰级是最早设置坞舱的登陆舰。
不同于在风平浪静的港湾内使用的浮船坞,坞式舰往往在开阔的海域进行作业。
往往是“舰外三尺浪,坞内四尺浪”。
一名记者在该级舰上观察到了沉浮作业和登陆艇进坞的过程,看到舰员精神高度集中,带着对讲机分站在坞舱周围6个不同的位置,随时报告压载进展情况。
登陆艇进入上下起伏的坞舱时随波逐浪、上下颠簸,登陆艇之间相互撞击摩擦,发出刺耳的声音。
尽管如此,只要设计措施到位,坞式舰船沉浮作业安全性是可以保证的。
在实践中,美海军也发现坞舱是一种非常实用的设计,既可以搭载各种登陆艇,也可对小型舰艇实施坞修作业,还可搭载多种车辆、货物。
在实践中,美海军也发现坞舱是一种非常实用的设计,既可以搭载各种登陆艇,也可对小型舰艇实施坞修作业,还可搭载多种车辆、货物。
在实践中,美海军也发现坞舱是一种非常实用的设计,既可以搭载各种登陆艇,也可对小型舰艇实施坞修作业,还可搭载多种车辆、货物。
坞舱内装载的登陆艇通常分为两类:
常规排水型登陆艇和气垫登陆艇,两种登陆艇对坞舱设计均有特殊要求。
前者需要坞舱具有浸水功能,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控制舰体下沉,坞舱进水.浮起登陆艇,使装载坦克、装甲车的登陆艇能够自由进出母舰;后者虽不需要大量海水进入舰体,但LCAC气垫登陆艇的上舰绐坞式舰船带来了新的技术难题:
大功率动力装置在坞舱内启动,引起的高温、高烟气、高噪声是危害舰上人员健康和设备使用的三大因素,需要采用环境控制措施。
可以说,坞舱环境控制技术是两栖攻击舰的关键技术之一。
坞舱内装载的登陆艇通常分为两类:
常规排水型登陆艇和气垫登陆艇
坞舱内装载的登陆艇通常分为两类:
常规排水型登陆艇和气垫登陆艇
坞舱内装载的登陆艇通常分为两类:
常规排水型登陆艇和气垫登陆艇
坞舱内装载的登陆艇通常分为两类:
常规排水型登陆艇和气垫登陆艇
武器装备技术根据美国作战设想,在实施高强度两栖作战时,将由航母舰载机提供空中掩护和火力支援,由驱护舰提供海上编队防御,因,此两栖攻击舰主要以近程防御为主,主要配置点防御舰空导弹和近程防御系统,如“海麻雀”、“拉姆”导弹系统和“密集阵”、“守门员”近防炮及干扰箔条发射系统、机枪等。
舰载机技术投送陆战部队垂直登陆是两栖攻击舰的基本任务。
以美国为例,只要条件许可,登陆部队应尽可能(70%以上,甚至达到90%)采取垂直登陆方式上岸,只有重型装备、装甲兵和后勤补给物资从水面突击上陆。
因此,两栖攻击舰必须配置大量的直升机、倾转翼飞机用于兵力运输,并搭载一定数量的武装直升机、垂直/短距起降飞机执行空中火力支援任务,这是两栖攻击舰舰载机的基本配置。
当然,鉴于两栖攻击舰具有的载机能力,往往赋予其它作战任务,并换载不同的直升机或调整载机配比,如黄蜂级两栖攻击舰在执行两栖输送任务时,最大可搭载42架CH-46运输直升机,而在执行制海任务时,则搭载20架AV-8B垂直/短距起降飞机和6架SH-60B直升机。
美国新一代两栖攻击舰把MV-22和F-35B这两型飞机作为未来执行兵力投送和空中支援的主力。
它们的优势是明显的,MV一22载重量大,航程远;F-35飞机航速超过1.6马赫,能以.130千米/小时的速度在120米的跑道上短距起飞,具有优良的性能。
尽管新型舰载机大大提升了两栖攻击舰的作战能力,却在装备上带来了许多新的技术难题。
据美国海军研究局研究表明,MV-22在飞行甲板上倾转旋翼运行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导致甲板在短时间内发生过热变形,而反复发生此类变形将使甲板寿命缩减40%,F-35B垂直起飞时的热量问题更为严重。
为此,美国海军研究局正在寻找改进方法,提出了一个在2014年前研发甲板冷却系统的计划表,计划在2010年授出合同、2011年开始试验耐热材料,2012年建立大型试验台、2013年完成陆基试验、2014年完成甲板冷却系统的舰上安装和试验。
美国新一代两栖攻击舰把MV-22和F-35B这两型飞机作为未来执行兵力投送和空中支援的主力。
美国新一代两栖攻击舰把MV-22和F-35B这两型飞机作为未来执行兵力投送和空中支援的主力。
美国新一代两栖攻击舰把MV-22和F-35B这两型飞机作为未来执行兵力投送和空中支援的主力。
与航母相似,如何合理布置飞行甲极、转运机械、机库,有序调度舰载机,最大限度地发挥舰载机的使用效能是两栖攻击舰关注的核心问题。
尽管不需要固定翼飞机起降的长跑道、弹射装置和拦阻装置,两栖攻击舰的舰载机保障仍有其自身的难题。
为搭载更多的舰载直升机,需要直升机折叠旋翼,起飞前要进行加油、充电、挂弹作业,降落后需进行检查维护,,进库前要折叠旋翼、固定旋翼,定期要对发动机和机身进行清洗,作业流程非常严格,保障工作强度大,无论对装备设计还是舰员使用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现代两栖作战是海陆空一体的协同作战,两栖攻击舰作为兵力投送的主体,往往被赋予指挥舰的任务,在登陆人员建立陆上指挥所前,承担两栖作战指挥任务。
因此,现代两栖攻击舰都装备有先进的作战指挥控制系统,以确保拥有更加完善的通信、情报和指挥能力来协调两栖作战兵力最有效率地作战。
黄蜂级设有登陆部队作战中心和编队指挥官作战中心,装备了海军战术系统和海军陆战队两栖战术指挥控制系统;对外通信有27个发射信道、42个接收信道和43个收发信道,使用了宽带高频发射机和卫星通信接收机,配置了4A、11、14和16号数据链;内部通信有800部电话;空中管制中心能同时引导多架战机作战。
其可作为旗舰,指挥和控制旅级规模的两栖作战。
西北风级采用了先进的“西尼特”(SENIT)作战数据管理系统,该系统由“戴高乐”号航母使用的“西尼特”8系统改进而来,增加了SIC-21指挥支援系统,性能更为先进,功能更强大,可传递电文,显示态势信息、实施情报管理和后勤监控,并具有作战控制、指挥、通信,导航等多种能力。
同时,西北风级舰采用了“即插即用”方式,可根据执行任务的不同要求,临时安装不同的指挥模块.最多时能提供150个指控战位,这就为西北风扩展指挥能力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法国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
两栖攻击艟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
从国外设计和建造的情况来看,两栖攻击舰技术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两栖作战需求对新舰型开发的促进作用是十分显著的:
为将重装备直接输送上岸,开发了超浅吃水、平板舰底、倾斜龙骨、首部开门的登陆舰型;为穿越滩头障碍快速登陆,气垫艇技术被引进了登陆装备领域;为实现载艇功能,大型两栖攻击舰采用了类似于浮船坞的坞式舰型;为适应新型舰载机的上舰需求,美国级新型攻击舰在方案阶段也积极探索“大甲板”舰型的开发技术,提出了全新的三体舰型、大甲板舰型方案,岛式上层建筑设在飞行甲板中央,把甲板分成左右两个起降区,可同时起降F-35B和MV-22。
该方案受到海军陆战队的支持,但最终因研制经费过高而下马。
尽管如此,仍可以看出美国在发展两栖攻击舰新舰型技术方面所做的努力。
早期两栖攻击舰采用蒸汽轮机或柴油机推进。
随着电力推进技术在民船领域的推广和技术的日益成熟,近年来服役的两栖攻击舰也开始采用这种技术。
电力推进具有布置方便、控制性好等优点,特别是综合电力系统有利于未来使用高能武器,成为世界各国海军积极发展的推进方式。
采用电力推进系统的代表有法国西北风级、西班牙“胡安·卡洛斯一世”号,美国黄蜂级“马金岛”号则采用了燃一电联合推进。
降低可被探测的信号特征是提高舰船战场生存能力的重要手段。
1990年代后研制的大型两栖战舰普遍具有隐身外形特征,轮廓清晰简洁,外侧面倾斜。
美国圣安东尼奥级还采用了封闭式桅杆,将机械扫描天线置于由频选透波性能复合材料构建的封闭式桅杆内。
采用隐身技术也将成为大型两栖战舰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从目前掌握的两栖舰资料看,美国对两栖舰的生命力非常重视,普遍采用双机舱,重要部位采用舷侧防护结构,飞行甲板采用凯夫拉装甲防护,以提高两栖战舰的战场生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