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393049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1.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docx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docx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

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

2.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

人体是一个整体,人和自然界相互统一

3.有机整体的“中心”是:

五脏,有机整体的“主宰”是:

心。

4.“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理论体现了中医学的:

整体观念。

5.构成世界的本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是:

精气。

6.精气概念源自于:

水地说。

气的概念源自于:

云气说。

7.精气首见于著作:

《管子》

8.阴和阳代表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事物属性。

9.《内经》所说的阴阳属性的征兆是:

水与火

10.昼夜分阴阳,属于“阳中之阴”的时间是:

下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客观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阳经应流注至

  A.手厥阴经 B.足少阳经  C.足厥阴经 D.手少阴经

  2.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3.按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以下哪一条是错误的?

  A.木为水之子  B.水为火之所不胜  C.火为土之母  D.金为木之所胜

  4.《素问·五脏别论》称为“满而不能实”者是指

  A.五脏   B.六腑  C.奇恒之腑 D.脏腑

  5.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肺主气,司呼吸  B.肺主升清  C.肺主通调水道  D.肺主治节

  6.脾统血的含义是

  A.脾有推动血液在经脉中流行的作用  B.脾有调节经脉中血流量的作用

  C.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的作用  D.脾有贮藏血液的作用

  7.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主要是

  A.心阳 B.肺气  C.脾气 D.肾阳

  8.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脉 B.筋 C.髓 D.骨

  9.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咯,多因感受哪种病邪?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燥邪

  10.下列属于“用寒远寒”治法的是

  A.阴盛慎用寒药  B.阳虚慎用寒药  C.冬季慎用寒药  D.假寒慎用寒药

  11.能产生天癸的物质是

  A.水谷精微 B.肾精  C.冲任气血 D.命门之火

  12.五行中土的特性是

  A.生发、柔和  B.阳热、上炎  C.长养、化育  D.清静、收杀

  13.膀胱贮存和排泄小便,主要依赖于

  A.肝的疏泄作用B.肺的宣发肃降作用 C.膀胱的气化作用  D.肾的气化作用

 

  14.气的上升运动太过,称为  A.气滞  B.气逆  C.气不降 D.气脱

  15.分布于面颊部的经脉是

  A.足阳明胃经  B.足少阳胆经  C.手少阳三焦经  D.手太阳小肠经

16.湿邪致病往往缠绵难愈,是由于A.湿为阴邪 B.湿性重浊C.湿性粘滞 D.湿性趋下

  17.痰、饮、水、湿同源而异流,其中最清稀的是  A.痰 B.饮 C.水 D.湿

  18.对津液不具有直接固摄作用的是  A.肝 B.肺 C.脾 D.肾

  19.孙络是指  A.十五别络  B.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  

C.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  D.十二皮部的络脉

  20.由于暑性升散,故致病可见

  A.易伤人体上部及肌表  B.易生风动血  C.易耗气伤津  D.易为阳热症状

  21.能调节十二经气血,主生殖功能的经脉是

  A.督脉 B.带脉  C.任脉 D.冲脉

  22.心悸不安,精神涣散,多由下列何种因素引起?

  A.喜伤心 B.怒伤肝  C.思伤脾 D.悲伤肺

  23.形成阴疽流注的病因多为

  A.暑邪 B.热邪  C.痰饮 D.瘀血

  24.脾病面色黄,见何种脉时为逆

  A.浮脉 B.洪脉  C.弦脉 D.缓脉

  25.肺的生理特性是

  A.喜润恶燥 B.不耐寒热  C.体阴用阳 D.喜燥恶湿

  26.循行于下肢内侧前缘内踝上八寸以下的经脉是

  A.足太阴脾经 B.足厥阴肝经  C.足少阴肾经 D.足阳明胃经

  27.十二经中具有两条别络的经脉是

  A.足少阴肾经 B.足太阴脾经  C.手少阴心经 D.手太阴肺经

  28.导致人体生命死亡的根本病机是

  A.阴阳偏盛 B.阴阳偏衰  C.阴阳离决 D.阴阳失调

  29.对虚实错杂证运用先攻后补治则的主要根据是

A.先祛邪不会伤正 B.先扶正可致留邪 C.正气虽虚尚可耐攻 D.标症紧急先治其标

30.肾所藏之精是指  A.先天之精  B.后天之精  C.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31.对肺司呼吸直接起调节作用的有

  A.心的行血功能  B.脾的运化功能  C.肾的纳气功能  D.肝的疏泄功能

  E.宗气的行呼吸功能

  32.起于胞中的经脉有  A.督脉 B.任脉  C.带脉 D.冲脉  E.心包经

  33.六淫中属于阴邪的有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火邪

  34.根据七情分属五脏的理论,下列情志中属心所主的是

  A.喜 B.怒 C.悲  D.惊 E.恐

  35.肝主疏泄的功能主要表现在

  A.调节精神情志  B.促进消化吸收  C.维持气血运行  D.协助水液代谢

  E.调理冲任二脉

  36.扶正与祛邪兼用的原则是

  A.扶正不留邪  B.先攻后补  C.祛邪不伤正  D.先补后攻  E.攻补兼施

37.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有

  A.滋水涵木法 B.益火补土法  C.培土制水法 D.金水相生法 E.佐金平木法

 38.奇恒之腑包括  A.脑 B.筋 C.脉  D.骨 E.髓

 39.“气为血之帅”,具体表现为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载气  E.血能生气

  40.以下属于病理性火的有A.五气化火 B.五志化火C.命门之火 D.少火E.壮火

第二部分(主观题,共60分)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

  41.广义的神,是指   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

  42.肝藏血,是指肝脏具有 .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   的功能。

  43.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 主持、调节全身各脏腑之气   的作用。

  44.根据五脏主五华的理论,肾精不足 可致发枯、脱落。

  45.实证,是指 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 的一种病理反映。

  46.寒邪 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称为中寒。

47.中医认识病因,通过分析疾病症状、体征来推求,这种方法称之为辨证(审证)求因     。

  48.七情致病对脏腑的影响,主要是导致脏腑 气机紊乱 。

  49.小肠的生理功能是 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50.瘀血所致的疼痛,性质一般多为 刺痛。

  51.肾精化生血,主要是通过 骨髓和肝脏 的作用实现的。

  52.奇经八脉纵横交*于十二经脉之间,具有加强经脉之间的联系,调节十二经气血 的作用。

  四、词语解释(每小题3分,共18分)

  53.肺主行水:

是指肺气具有通调水道,推动水液输布和排泄的功能。

  54.心肾相交:

心位居于上,属阳,主火,主动;肾位居于下,属阴,主水,主静。

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与肾阳共同温煦肾阴,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与心阴共同涵养心阳,使心火不亢。

心与肾上下、水火、动静、阴阳相济,协调平衡,构成了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的关系。

  55.气机、气化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叫气化。

  56.塞因塞用:

属于反治法。

是用补益的药物治疗虚性闭塞不通的病症。

  57.因人制宜.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叫“因人制宜”。

  58.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

  五、问答题(共30分)

  59.脾与胃在生理上的关系如何?

(7分)

①纳运协调:

   ②升降相因:

   ③燥湿相济:

60.脾与胃在生理上的关系如何?

(7分)

  61.试述元气、宗气的生成、分布和功能特点。

(7分)

  61.如何认识肾主水的生理功能?

(8分)

①肾主水的概念:

②肾主水的生理作用肾的气化,分清泌浊,司开合等水液代谢过程

  ③病理变化:

  肾主水功能失常的主要病变(症状)

  62.试述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8分)

①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

 ②湿性重浊:

③湿性粘滞:

④湿性趋下: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

【典型试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学习中医学的入门课程是:

A.医古文B.中医基础理论C.中医临床医学D.中医预防医学E.中国医学史

2.中医学是发源于哪个国家的传统医学:

A.中国B.日本C.印度D.埃及E.古希腊

3.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

A.《伤寒杂病论》B.《黄帝内经》C.《难经》D.《神农本草经》E.《温疫论》

4.下列哪部著作提出以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

A.《伤寒论》B.《金匮要略》C.《黄帝内经》D.《神农本草经》E.《难经》

5.中医学中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是:

A.《黄帝内经》B.《难经》C.《神农本草经》D.《伤寒杂病论》E.《小儿药证直诀》

6.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

A.《本草纲目》B.《新修本草》C.《黄帝内经》D.《千金要方》E.《神农本草经》

7.药物的“四气”、“五味”是在哪部著作中首次提出的:

A.《神农本草经》B.《本草纲目》C.《新修本草》

8.最早提出“七情和合”药物配伍的著作是:

A.《神农本草经》B.《本草纲目》C.《新修本草》D.《难经》E.《千金要方》

9.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

A.《黄帝内经》B.《难经》C.《诸病源候论》D.《三因极一病证方论》E.《温病条辨》

10.提出病因“三因学说”的医家是:

A.巢元方B.华佗C.张仲景D.陈无择E.扁鹊

11.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是:

A.叶天士B.张从正C.刘完素D.朱丹溪

12.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攻邪派”的代表是:

A.李杲B.李中梓C.吴又可D.张子和

13.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补土派”的代表是:

A.叶天士B.李东垣C.李中梓D.张介宾

14.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代表是:

A.朱震亨B.李东垣C.张从正D.刘完素E.吴鞠通

15.提出“百病多因痰作祟”的医家是:

A.李中梓B.朱丹溪C.李东垣D.张介宾E.赵献可

16.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的医家是:

A.刘完素B.张子和C.李东垣’D.朱丹溪E.张介宾

17.明确提出“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的医家是:

A.李中梓B.赵献可C.张介宾D.李东垣E.朱震亨

18.《温疫论》的作者是:

A.叶天士B.吴鞠通C.薛生白D.王孟英E.吴又可

19.创“卫气营血”辨证的温病大家是:

A.吴鞠通B.吴有性C.王孟英D.叶天士E.薛生白

20.创“三焦”辨证的温病大家是:

A.叶天士B.吴鞠通C.薛生白D.王孟英E.余师愚

21.提倡中西汇通的医家是:

A.吴有性B.王清任C.张锡纯D.李中梓E.王孟英

22.中医学认为人体的主宰是:

A.心D.肺C.脾D.肝E.肾

23.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有机整体的中心是:

A.命门B.脑C.五脏D.六腑E.经络

24.重视解剖,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的医家是:

A.叶天士B.王叔和C.张介宾D.王清任E.李杲

25.中医诊治疾病,在辨病辨证和对症治疗中,主要着眼于:

A.病B.症C.体征D.证E.病因

(二)B型题

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论》D.《金匮要略》E.《神农本草经》

1.以脏腑病机论杂病的著作是:

2.提出六经分经辨证治疗原则的著作是:

3.奠定中药理论体系的著作是:

A.《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B.《医宗金鉴》C.《证治准绳》

D.《医学纲目》E.《千金要方》

4.清代国家组织编写的著作是:

5.明清时期集大成的著作中,系王肯堂所著者为:

6.明清时期集大成的著作中,系陈梦雷主编者为:

A.“旦慧、昼安、夕加、夜甚”B.“春善病鼽衄”C.“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

D.东南湿热,西北燥寒E.“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

7.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可反映为:

8.昼夜晨昏对人体一般疾病的影响多为:

9.季节气候对发病的影响可反映为:

(三)D型题

1.秋冬气候寒凉,人体在生理上可反映为:

A.江南地区,人体腠理多稀疏B.北方地区,人体腠理多致密C.阴盛则寒

D.皮肤致密,少汗多尿E.阳气收敛,气血易趋于里

2.人与环境密切联系的体现是:

A.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B.社会的进步C.人和社会关系密切

D.地区不同多发病不同E.个人的社会地位改变

3.古人探求生命奥秘及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所采用的观察方法主要有:

A.宏观观察法B.微观观察法C.直接观察法D.试探法E.整体观察法

(四)X型题

1.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特征是:

A.治未病B.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C.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

D.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E.以精气血津液及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

2.明代提出命门学说的医家是:

A.李中梓B.张景岳C.赵献可D.吴又可E.王肯堂

3.温病学理论源于:

A.《温疫论》B.《三因极一病证方沦》C.《内经》D.《伤寒杂病论》E.《难经》

4.常被称为“中医四大经典”的著作是:

A.《难经》B.《内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经》E.《干金要方》

5.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包括:

A.社会制度对人体的影响B.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C.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

D.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E.社会的治和乱对人体的影响

6.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体现在:

A.形神一体观B.五脏一体观C.病理上相互影响、传变

D.“病在上者下取之”E.“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7.中医的“证”包括:

A.病变的过程B.病变的原因C.病变的部位D.病变的性质E.邪正的关系

8.哪些著作的成书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A.《诸病源候论》B.《伤寒杂病论》C.《黄帝内经》D.《难经》E.《神农本草经》

二、填空题

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是。

2.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是。

3.《伤寒杂病论》即后世的和。

4.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由代医家等编著。

5.温病学理论源于、、等书。

6.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7.中医学包括、、三部分。

8.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与方法有、、、四大方面。

9.昼夜的变化对疾病的影响,多呈旦、昼、夕、夜。

10.是中医诊疗理论体系的一大特点。

11.中医把人体看成一个以为主宰,为中心的整体;同时认为人和以及有密切联系,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12.人体自身生理上的整体性,主要体现于、两大方面。

13.人身之“三宝”中,精为,气为,神为。

三、判断题

1.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病理概括。

()

2.中医认识治疗疾病,着眼于辨证而不辨病。

()

3.个人社会地位的改变对健康造成的影响也属于整体观念的范畴。

()

4.中医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首先着眼于整体。

()

5.吴有性著《瘟疫论》,创“戾气”说。

()

6.秦医医和提出了“六气病源说”。

()

7.人身之“三宝”即精、气、神。

()

四、名词术语解释

1.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2.整体观念:

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整体观念又叫统一整体观,即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

3.骸,泛指骨骼。

百骸,指全身骨骼。

4.人气:

指人体具有生机的阳气。

5.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由症状和体征构成,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

6.辨证论治:

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论治是在通过辨证思维得出证候诊断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7.同病异治指同一疾病,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候不同,因而治法亦异。

8.异病同治:

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相同的证,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

9.五脏一体观,即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的五个生理系统,是完整统一的整体。

10.形神一体观,又称“形与神俱”。

指形体与精神相互依附,不可分割,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神必依附于形而存在。

五、简答题

1.何谓中医学理论体系?

其特征是什么?

含义:

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

其特征是:

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2.《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其主要成就是什么?

①注重整体观念,既强调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整体,又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②系统地将反映当时文化进步的古代哲学思想如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引入医学领域,作为思维方法以解释人体生命的产生、生命过程的维系、疾病发生的原因机理及诊断防治等。

③构建了藏象经络理论,较详细地描述了脏腑的生理功能。

其主要成就:

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3.《伤寒杂病论》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伤寒论》以六经论伤寒,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纲领;《金匮要略》以脏腑病机论杂病。

二书为中医辨证论治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成为历代医学辨证论治的楷模。

4.中医学的学科属性是什么?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的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5.简述形与神各自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形体,是指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五体和官窍及运行或贮藏于其中的精、气、血、津液等。

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或主宰者;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形与神的关系表现为:

形与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离的。

形是神的藏舍之处,神是形的生命体现。

神不能离开形体而单独存在,有形才能有神,形健则神旺。

而神一旦产生,就对形体起着主宰作用。

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保证。

6.何谓中医基础理论?

其课程的主要内容有那些?

是关于中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其内容包括:

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包括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以及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②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主要阐释和介绍中医学有关人体生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内容包括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学说等四部分③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包括病因、发病、病机和防治原则四部分。

7.中医学理论的创新思路主要可概括为几个方面?

中医学理论的创新思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保持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特色;②将中医学理论纳入现代科学研究序列;③强化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研究;④注重中医学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发展;⑤创建科学的假说和构建新的理论。

8.现代中医学理论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现代时期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三方面的特点:

①中医学理论经过梳理研究而更加系统、规范,如20世纪60年代编写的全国统编教材《内经讲义》,发展为70年代的《中医学基础》,再分化为80年代的《中医基础理论》;②用哲学、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现代实证科学等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学,大量的专著和科研成果相继出现;③对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思维方法进行研究,探讨中医学理论概念的发生之源与继续发展、创新之路。

9.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如何?

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主要体现为:

①人体的生理活动随季节气候的规律性变化可出现相应的适应性调节;②昼夜晨昏变化,对人体生理也有不同影响,而人体也要与之相适应;③地域气候的差异,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和脏腑机能,进而影响体质的形成;④人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是积极的、主动的,人类自身不仅能主动地适应自然,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改造自然,美化环境,使大自然为人类服务。

10.简述辨证的具体内容。

①辨病因,即利用病因理论分析疾病的症状和体征,推导出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理,得出以病因命名的证候,为针对病因治疗提供依据。

②辨病位,即确定病证所在的部位。

③辨病性,即确定疾病的虚实寒热之性。

疾病是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奋起抗邪而引起邪正相搏的结果。

④辨病势:

即辨明疾病的发展变化趋势及转归。

11.辨证与论治有何联系?

辨证与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衔接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辨证是认识疾病,确立证候的思维和实践过程;论治是依据辨证的结果,确立治法和处方遣药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延续,也是对辨证正确与否的检验。

辨证准确,立法无误,则疗效确切。

六、论述题

1.如何理解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有何指导意义?

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整体观念又叫统一整体观,即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贯穿在生理、病理、诊断与防治等各个方面,是构筑中医学思想体系的主导思想,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其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构成人体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生理上相互资助、互相制约、相互协调,主要表现在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两大方面;病理上相互影响、互相传变,局部的病变往往是整体的反映;治疗上则根据个体形神的不同,即使是局部的病变,也必须从整体考虑。

(2)人与环境密切相关:

①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息息相应。

自然界存在着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本身具备了自我调节能力,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若自然环境的变化超越了人类自身的调节能力,则会产生病理反应,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②人与社会密切相关:

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人能影响社会,社会的变动对人也发生影响。

其中,社会的进步,社会的治或乱及个人的社会地位改变对人影响最大。

所以在治疗上必须结合发病季节、地域环境因时、因地防治。

以上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及内外环境统一性的思想,即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2.病、症、证的含义有何不同?

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病:

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病理过程。

证:

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

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