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阅读复习.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395968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88 大小:208.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文言文阅读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8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8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8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8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8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8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8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8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8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8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8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8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8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8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8页
亲,该文档总共8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文言文阅读复习.docx

《初中文言文阅读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文言文阅读复习.docx(8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文言文阅读复习.docx

初中文言文阅读复习

初中文言文阅读复习

【专题复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常用文言实词、常见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能准确地写出它们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2.理解、掌握那些含义基本不变,但结构方式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文言实词。

3.理解并掌握一词多义,根据该词所处的具体语境作出正确的解释。

4.能识别常见的通假字,并做出解释。

5.了解文章内容和大意,对文章(或文段)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能够概括和归纳。

6.背诵默写课后练习要求背诵的部分。

 

【知识要点梳理】

文言文考查历来在中考中占有重要一席。

因为,文言文学习不仅在语言层面上有助于吸收古代语言的精华,丰富现代汉语的写作表达能力,而且,它还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情操的重任。

2003年的中考,是使用2003年3月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及2000年秋季使用新语文教材后的第一次中考。

因此,在承继近一两年来中考文言文阅读题的基础上,文言阅读试题的内容将有所变化。

变化的依据就是新大纲的要求及新课程标准的影响。

基于此,我们就要重视这两个重要文件关于文言文的表述。

新大纲规定,课文中“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代表了语文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对语文教学有重大影响。

在阶段目标第四学段(7~9年级)中有关文言文部分的要求是: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80篇。

”教学建议中要求: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评价建议中说: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我们明确了这些要求,就可以在复习过程中简化头绪,把握重点,顺应2003年中考中关于文言文阅读的走势。

2002年文言文阅读部分中考命题有什么特点呢?

1.加大了对古诗文考查的分量。

2001年不少地区,如厦门、广西等地,已将文言文阅读语段由传统的一大段上升到两大段。

考查背诵或默写有此项要求的文言课文的段、篇或名言、警名等的比重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虽然出现不少新题型,传统的解释、翻译仍占不少比例。

2.阅读材料绝大多数选自文言文基本篇目,但有被课外材料逐步取代的趋势,如吉林、浙江、四川、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杭州等地考的是课外文言文。

因为课外选文的考查避免了猜题、押题现象,命题更能检测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提高评价的效度。

3.重视考查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包括理解常见文言文词语的意义、理解文言句子的大意、了解文言文主要内容和基本写法等。

对文章整体感知、理解、领悟能力的考查成为新的重点。

客观题的比例在大幅度减少,主观题包括开放性试题将逐渐增加,文言文的比较阅读也将成为考查的亮点。

4.出现了一些课内外结合的开放性试题,开拓了文言文命题的新思路。

如江苏连云港市的试题,要求把吴王夫差——伍子胥、蔡桓公——扁鹊、楚怀王——屈原、鲁庄公——曹刿、齐威王——邹忌、唐太宗——魏征等人的事例写在一段议论性文字中。

5.重视创造性阅读能力的考查。

如福建莆田市试题,要求阅读《马说》后,从选文外再写出一句有关人才的名言警句。

针对以上特征及发展趋势,复习方法及应对策略为:

1.全面复习与重点复习相结合。

这届初三有其特殊性,新大纲刚颁布不久,因此大家对以前大纲中规定的古诗文的基本篇目应作全面的复习梳理。

不少地区的阅读题,除了注意“量”以外,还注意“面”的问题,如江苏宿迁2002年选取的是《〈孟子〉二章》,但设计的问题中,却涉及到《愚公移山》《陈涉世家》《陋室铭》《醉翁亭记》等。

还有一些地方对文言文的考查,就不采用中心语段的形式,而是天女散花式,这就提示我们全面复习不可少。

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还要突出重点。

复习重点:

一是古文,二是古诗词。

一般地说,四、五、六册的古文是复习的重点。

翻开近两年各地的中考试题,《出师表》《〈孟子〉二章》《核舟记》都是考查频率最高的课文,《马说》《愚公移山》《陈涉世家》《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课文考的频率也较高。

其他如《桃花源记》《爱莲说》《陋室铭》等课文,每年也有地区涉及。

这些课文都是复习的重点。

在中考前,我们甚至可以确定重中之重的课文,那就是这些重点课文减去当地近三年中考出现的文言语段篇目而剩下的篇目。

一般地讲,近年考过的语段或篇目今年再出现的几率很低。

但千万注意,这不是绝对的。

对重点课文,我们要一字不落地复习整理。

2.课内复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

鉴于中考趋势的要求,我们在复习课内文言文时,也应学一些与课文内容、特色相似或难易程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

如:

在复习《捕蛇者说》时,可以学习《礼记》中的《苛政猛于虎》,两篇加以比较,更能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001年和2002年中考文言文阅读已有不少地区采用了课外材料,这一趋势应值得注意,平时多作一些积累。

3.综合训练与专项练习相结合。

复习文言文,综合训练少不了面对铺天盖地的训练材料,在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同学们可根据情况自编练习外,还可选择一些关注教学前沿动态,紧握中学教研最新脉搏,讲究实用实效的杂志材料供训练用,也可选择近年的中考题加强练习,以便感觉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形势与内容,发现并弥补自己平时学习的不足。

除了进行综合练习外,专项练习也很重要,如按文言文知识的一些特点和规律分类复习。

阅读文言文,就要掌握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一些特点,才能扫除阅读上的障碍。

例如文言实词,就要懂得单音词、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每一个知识点,都要举出例句加以解说,帮助掌握其规律性的东西。

4.加强朗读和背诵文言文。

要顺畅地朗读文言文,就必须在了解词义、句意后正确处理文言句中的停顿,停顿处理得当,阅读就自然顺畅,背诵也容易得多。

尤其对于一些长句以及容易产生歧义的句子,更要联系上下文,认真分析句子的结构层次,以免造成理解错误。

朗读和背诵,对于积累文言文的感性材料,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是非常有效的。

特别是要重视背诵,因为背诵性质的默写题最为常见,背诵通过默写来检查,是必要的,且评分严。

背诵要注意三点:

一是内容正确,不随意增减字词和易位;二是书写正确,不写错别字;三是能灵活再现记忆内容,摘出相关文字答题。

5.中考文言文考查多以文段形式出现。

所选文段可能是一则课内语段,一则课外语段,也可能是两则课外语段。

选课内文言语段进行考查,目的是检验学生课内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

这就要求学生一定要把课内知识学扎实。

选课外文言语段,其目的是考查学生课内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考查学生能否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根据特定的语境依文断义。

即使是课外语段,往往也会涉及课内语段知识,比如在选择题的选项中就说不定会出现课内语段的内容。

所以,学生必须立足于课内文言文,扎实复习,并灵活运用,把课内与课外的知识结合起来。

此外,在选文上还有一个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那就是国家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提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提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在这一大的社会选题背景下,文言文阅读的选文将可能围绕爱国、诚信、团结友善、尊老爱幼等内容来选题。

要注意选文的调整。

从2000年秋季使用的新教材中,由于文言文课文的比例占到了30%,其中有许多篇目是新增的,这些新增篇目必将成为中考命题的重点选文,所以,对这些篇目要予以特别关注。

备考的方法是:

第一,加强对文言文的诵读。

凡课本上学过的文言文,篇篇都应能诵读,要求背诵的一定要达到烂熟于心的程度。

多读多背,总结文言文用词造句、叙事行文的特点,形成关于文言文的语感,通过做卡片等方法归纳整理有关知识,找出其中规律性的东西。

第二,训练整体阅读的能力和习惯。

实践证明,有效地训练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或准确地解答文言试题,最重要的就是整体把握文章,理解大意。

否则就会犯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的错误。

拿来一篇文言文,通过熟读,应能快速准确地把握如下的信息:

写的是什么人,其生活在什么时代(朝代),干了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这些事有什么意义,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人物的精神品质在当时和今天有什么意义,人物之间有什么关系,这种关系如何突出人物性格,作者是如何评价人物,等等。

把握了上述信息,可以说基本上解决了文章的“大意”。

在这个前提下再读题、做题,也许会有小的偏差,但一般不会有大的失误。

第三,注意了解文段叙事和刻画人物的艺术方法。

这类考查不仅考查考生能不能读懂原文,更重要的是考查考生思维细致、严密的品质,应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前提下,对原文细加分析。

总的来说,这类题目不外乎从叙事的角度(事件的人物、时间、地点、原因、过程、结果,人物的动机、态度),从评价事情的角度(人物、事件的社会意义,人生意义),从鉴赏叙事方法的角度(人物对比、语言描写、以小见大、置身矛盾)等方面设置题目。

如果我们平时学习中能做到以上几点,迎考复习时只需有序地温故,便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了。

 

【重点难点剖析】

文言文阅读是对文言文知识的综合考查,这种试题由于从横向(字、词、句、篇)和纵向(文章内容及批判继承等)两方面设计考题,所以试题关涉的内容比较丰富,题型变化也较多,相对于单项考查文言基础知识的试题而言,难度更大一些。

文言文阅读能力包括:

①断句停顿;②分析常见虚词、关键实词、重点语句的意思;③把握文章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④对不同类型的文言文能从文体特点上进行分析。

考查的重难点是“整体感知文章(段)中心及内容。

文言文复习备考的根本原则是:

紧紧抓住课本,紧紧抓住阅读,力求形成语感。

文言文中考不同于语文其他知识点的考试,比如现代文阅读与课文的联系是质上的而不是形上的,教学上以课本为例子形成能力,中考试题却不是课本上的。

而文言课文既是形成文言能力的例子,同时中考题的绝大部分又直接出自课本。

比如,若考通假,必然出自课本;各种文化常识也必然出自课本;实词的考查,绝大部分出自课本。

所以,对文言文课文的学习总结非常重要。

常用实词、虚词,是中考考查的传统考点之一。

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的关键,是要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常用实词、虚词的常用词义和基本用法,因为词汇是构筑语言大厦最主要的建筑材料。

近些年中考文言文试题,普遍注意了对文言词语的考查。

在文言语段的阅读考查中,对文言词语的解释往往是一个必考的重要内容。

命题宗旨是既要考查对文言实词用法、释义的理解、掌握、识记,又不故意刁难,考一些生僻的词语,或在选择题中故意设置“干扰”项。

从内容上看,对实词的释义考查较多,对用法的考查相对较少或难度较低。

例如,近年来对词的名动、意动、使动等用法已很少或基本不考,至少在答题过程中不要求指明是哪一种用法,而只需知道该词在这一具体语境中是何含义即可。

在复习备考中应立足于认真理解课文对文言常用实词在具体语句中的用法释义认真理解、掌握、识记,特别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的现象,并做专项整理归类。

虚词在文言文中的使用次数多、频率高,如果不能较好地掌握虚词的使用规律和意义,则必将影响到对文言短语、句子的正确理解,进而影响整篇文言文的阅读。

从命题宗旨和内容上看,重在考查虚词的释义,对用法考查较少且难度降低,也不强求说出该词的词性。

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可分四类:

①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②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③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④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哉”“焉”。

常用文言虚词数量不多,要熟练掌握它们的意义和用法,特别是“之”“其”“者”“而”“则”“乃”“且”“然”“以”“于”“为”“也”“乎”“夫”“焉”这15个文言虚词。

由2002年各省市中考题可以看出,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这一考点,主要有直接理解翻译、辨析选择、判断正误几种题型。

考查的重难点是课文中核心句、文眼句、精彩句以及理解有难度或含有某种语法现象的文言语句的翻译。

文言句子的理解、翻译是在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基础上进行的。

要正确理解词义及文言句式,须掌握文言朗读中的断句停顿,能分析文言句式的特殊现象,领会句子的含义及所表达的感情。

理解、翻译文言句子常见的知识点有:

①恰当地朗读停顿;②读文译句;③对译句正误的辨析。

句子翻译的总原则是: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的步骤是由“解词”→“串意”→“顺意”三步完成的。

翻译的具体方法有四种:

①增,即对省略部分要增补出来;②删,即对无实在意义(表语气、停顿等)的文言虚词删去不译;③留,即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人名、时间、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④变,即对与现代汉语习惯不同的句子采用意译的方法。

加强对文言语句的理解和翻译,还需要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

判断句、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主谓倒置)、被动句。

总之,文言语句的翻译,需要理解语句间的逻辑关系、语气关系,弄清实词含义、虚词作用,发现词类活用和通假,正确处理凝固结构和文言句式。

但是,所有这些解题的技巧,都是建立在掌握文言知识、形成文言语感的基础上的。

诵读、理解、感悟文章内容方面的题型,会更侧重于让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

填空题可能出现的题型有:

对文段内容进行理解后,用原文填空;概括文章情节。

选择题可能会要求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或不正确的项。

问答题可能会要求理解某句在文中的作用;归纳作者基本观点;概括段意,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内容、作者思想感情以及给予我们的启示;比较阅读等。

今年还可能出现对文言文中某一人物形象进行评价的题型。

近年来,中考题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语言的实际运用,有些试题出现了开放性评述题,可作肯定性评价,也可作否定性评价,只要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即可。

文言文阅读关于文章写法的分析,包括了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有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如具体结构层次的安排,开头与结尾,文章的过渡、照应等;还有对文章所采用的创作手法的分析,如托物言志、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还有对修辞方法的分析等——主要会以选择题或问答题的形式出现。

 

【典型例题释析】

[例1](2002年北京海淀区中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1)由是感激       感激: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遂许先帝以驱驰    驱驰: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五月渡泸      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

用原文中的四个四字短语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临危委重任和□□□□□。

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5.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

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

三顾茅庐

六出:

________________   七擒:

________________   东和:

______________

北拒:

________________   收二川:

________________ 排八阵:

____________

【释析】本题的考查面广,题型灵活新颖,重在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运用能力。

试题具有开放性与综合性,难度较大。

第1题属实词释义考查,学生只需平时认真复习课文即可解答。

第2题表面看是考查名句,实则考查了学生对文段的理解能力,即提取中心句、主旨句的能力。

第3题既考查了对文言语句的理解,又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4题、第5题都属于开放性试题,由阅读到分析归纳,从课内到课外。

特别是第5题,要求指出概括诸葛亮一生功绩的一副对联里六个词语的具体内容。

这样的题,只是懂得《出师表》,还不能作答,需要熟悉《三国演义》才行。

【答案】1.

(1)感动、激动 

(2)奔走效劳 (3)所以(因此)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北定中原 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4.三顾茅庐 临崩寄大事 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 5.六出:

六出祁山 七擒:

七擒孟获 东和:

东和孙吴 北拒:

北拒曹魏 收二川:

收取东川、西川 排八阵:

摆设八阵图

[例2](2002年江苏宿迁市中考试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选出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组(  )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是”字,指代什么?

3.用现代汉语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论证亡国原因的。

A.正面       B.反面      C.侧面      D.正反两面

5.孟子认为只有逆境可以造就人才,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释析】本题重视文言文基础知识、基础能力的考查。

第1题是考查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的含义。

考查面较广,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外,还考查了《愚公移公》《陈涉世家》《陋室铭》《醉翁亭记》四篇课文。

C项中“入则无法家拂士”的“入”,应释为“在里面”,指在国内。

故答案应为C。

学生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对常见文言文实词的含义及用法识记不清。

第2题考查学生辨析字词古今含义的能力。

“是”在现代汉语中作判断词,在本文段内是指示代词。

“是”具体指代的是什么内容呢?

还要结合全文来具体分析。

从全文来看,“是”指代的是“生于忧患的人”,再具体到第一节,就是指代的舜、傅说这一类人。

再加上本句话,因此“是”的指代作用有三个。

此题学生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分析具体语言环境,没有结合所在文段进行整体理解,浅尝辄止。

第3题是考翻译能力,本题翻译的重点是介词结构后置。

第4题是考查论证方式。

本句是从反面来论证“死于安乐”的。

第5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顺境、逆境都可以出人才。

只要言之合理,都可以酌情得分。

【答案】1.C 2.①生于忧患的人;②舜、傅说等这一类人;③将委以重任(或降大任或受大任)的人。

 3.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

 4.B 5.观点:

①逆境可以造就人才;②顺境可以出人才;③顺境和逆境都可出人才。

(三个观点任写一项都可得分)简述理由:

①树立远大志向;②不满足于现状而艰苦奋斗。

(言之成理即可)

[例3](2001年山西省试验区中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文中加粗的两个字,“委”意思是_______,“畔”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3.用”/”标出下面句子中朗读时应停顿的地方。

故 君 子 有 不 战,战 必 胜 矣。

4.请你根据文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句话的内容,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事例。

【释析】这道题符合大纲中“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显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的要求,试题设置也相对简单。

第1题考查文言文实词和通假字的解释。

对于通假字,应先指出通哪一个字,再解释它的意思。

第2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扣住几个关键词语来解释即可。

如上句中的“域”“以”“封”“固”“险”“威”“利”等字。

第3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一般来说,能正确断句,就意味着已经能基本读懂这段文言文了。

第4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把握,也有“古为今用”的意图,提醒学生要学以致用,同时还考查学生积累材料的情况。

【答案】1.委:

放弃 畔:

通“叛”,背叛、叛变 2.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只依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只靠武力的强大。

3.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略(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所举事例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意思相符即可)

[例4](2001年南京市中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1.下面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两题任选一题)

①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②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甲、乙两段都有一个打“▲”的“醉”字。

甲段中“将尉醉”的“醉”在该段的情节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乙段中“醉能同其乐”这句话把“醉”与“乐”联系起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释析】第1题是对常用文言词语在不同语句中的不同意思进行比较、判断、选择。

解这类题目,需要对词语释义认真理解、掌握、识记。

实词要注意掌握“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以及通假字的意义。

虚词要注意掌握“之而、其、于、义”这几个词的意义。

第2题是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对于一般的翻译题建议遵循以下步骤:

判断句式、确定语序、推断词义、检查修饰。

第3题是一种带限制性的主观论述题。

这两个“醉”字,在不同文章的不同语境中,意思与作用完全不同。

第一段中的“醉”实指喝醉酒,陈胜、吴广起事抓住了这个好机会,从而取得成功。

“醉”为该段情节的发展起铺垫作用。

第二段“醉”的内涵很丰富,不仅限于醉酒。

就全文来看,“醉”与“乐”互为表里,“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