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下.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401193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下.docx

《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下.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下.docx

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下

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下)

楼宇烈

五、中国艺术的特征

(一)得意忘言

下面我想主要讲一讲中国艺术的它的一些特征。

因为中国的艺术教育刚才讲了它非常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从这个方面来讲。

那么它艺术本身的特征来讲,刚才是进艺术跟它社会功能的关系,从艺术本身的特征来讲应该说中国的艺术是非常强调表意,而不是强调它的一种形式,刚才讲了其实跟这个也有关系,从孔子这儿就讲了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不是说光敲敲钟,打打鼓就是音乐了,要强调这个音乐的内容,从这个方面就形成了中国艺术的一个特征,这种特征到了南北朝魏晋时期从理论上给予了一个支撑。

那么这个理论上给一个支撑,其实从玄学这儿来的,那么玄学家在解释易经的时候,这个易经里面它包含了三个方面的东西,一个就是卦象,我们看到的卦象,卦象里也包含了它的爻象,每一爻每一爻它的爻象,卦象爻象,因为它有一个象的问题,那么另外呢它还要在每一个卦的下面,对于这个卦有一个断辞,这个是有利的,这个是凶的,这个是吉的,这样一些断语,这样一些卦辞或者爻辞,这个也叫做言,言论的言,所以有象有言,象里面言里面还包含一种意义,它表达一种什么意义,比如说乾卦,它那个是六道连着的爻象,是组成的乾卦,那么它这个辞讲的是元亨利贞,这个乾卦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呢?

是刚健的意思,乾卦是刚健。

那么坤卦是六个断的划,中间断了六划,组成的一个坤卦,它表示的意思是什么?

柔顺,所以周易里面有象,有言,有意三个内容。

那么上次曾经讲过汉代的易,易是到了汉代被人们提高到一个六经之首的这样一个地位,非常重要,汉代的周易他们比较重视卦象,汉代的易是象数之学为主的,象就是指卦象的,数是由于数的变化形成这个卦象,所以他们探讨的主要是象数之学,象数之学在刚健,乾卦刚健,刚健如果拿动物来比喻的话,什么东西是最刚健认为是马,马是最刚健,乾卦代表这个马,坤卦是代表柔顺,柔顺用动物来表示是什么?

牛,牛最柔顺,所以他是这样一个对比比较,那么不很重视这个里面它是以牛来代表,而把刚健这个意义没有充分的发挥。

那么到了魏晋时期,玄学家来解释这个,你讲乾卦你不是说用马来表示它就好了,不够,你要充分的去发挥它刚健的这个意义,如果你注意到刚健这个意义的话,那就不一定是马,其他的刚健的东西都可以归到乾卦里面去,或者乾卦可以代表所有的刚健的东西,所以根本是要把握刚健这个意义,而不是把握它所代表的某一个具体的事物,这就是一个意的问题,突出强调这个意。

所以这个著名的玄学家王弼就提出来了,他说象和言,卦象,这些彖辞也好,这些卦辞也好,爻辞也好,它都是出意的一个工具,都是里阐发出意来的一个工具,所以人们根本的的问题是要去掌握这个意,而不是停留在象和言之上,所以他说象意出言,言意出意,我们的目的是需要得意,所以得了意以后你可以忘言,也可以忘象,得意就可以忘言忘象,可以忘掉它,为什么要忘掉它,因为你去停留在这个言上面,停留在这个象上面,你就不可能真正得意,所以得意以后你忘掉言忘掉象,所以提出来一个重要的命题得意忘言,这个时候这样一种思潮不仅仅是王弼在解释周易的时候表达出来的。

当时许多玄学家都非常强调言外之意。

言外之意也是庄子里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庄子里面其实也讲到了。

玄学以周易老庄作为他们最基本的经典的依据了。

所以庄子里面也讲到工具和得到的目标的关系问题,庄子里面有这样的比喻叫做筌和蹄跟鱼和兔的关系问题,就鱼网叫做筌,鱼网的目的是为了得到鱼,那么这个夹子,夹野兽的夹子叫做蹄,蹄的目的是为了夹到这个兔子,所以你如果抓到了鱼,网可以放在一边了,如果你夹住了这个兔子,夹子也可以放在一边了,你说我不注意去抓这个鱼,抓这个兔子,我还一天到晚关心这个网,你就得不到这个兔子,也得不到鱼,所以在庄子里面就有这样的话,叫得鱼而忘筌,得兔而忘蹄,所以后来这对玄学家也有很大的影响。

这就形成了中国这个思想里面强调获得意义是第一位的,而这个意义的获得也并不是说是一定的,是什么样意义就是什么样的意义。

它是可以根据每个人的体会去把握它,包括诗,包括对于诗也是这样来强调的。

那这种传统呢,可以说在汉代也已经提到了,董仲舒刚才问到我董仲舒的问题,它就讲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叫做诗无达诂,诗它指出的就是《诗经》,董仲舒指的就是《诗经》,诗无,没有,达通的达,通达指的就是大家共同的,诂是言字旁一个古代的古,就是训诂的诂,就是它的意义,字的意义,诗无达诂,就是讲诗没有一个确定的共同的一个解释。

那么怎么办呢?

那么也就是说这个诗可以由你每个人去体会它,所以讲到诗经里面有风雅颂,兴比赋,这个比,那么个人也可以把它通过它来进行各种的诠释、比喻。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有人说这个就是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的,到到理学家手里就不这么看了,这个不是简单的男女爱情,这里面是后妃之德,他又蕴含着告诉你一个后妃之德,后妃就是君主的皇后,妃子等等的。

所以诗无达诂,那么这种诗无达诂的精神,等等就是得意忘言一样,你把我它的意思,不要停留在语言上。

所以这就形成了中国艺术上面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

就是前面那个讲文以载道,就是说作者创作的人,他一定要在它的作品里面来寄托他的一种志向,他的一种追求,他的一种理念或者理想,这是创造者。

那么欣赏者呢?

欣赏这首诗的人,他可以通过这首诗的内容,他就体会多他自己所想要体会到的东西,而这个东西并不一定就是要还原到作者他原先想要寄托在里面的一个意思。

也就是不是一个单纯的考据的问题,我们考察清楚了,作者写这两句话的时候要表达哪样的意思。

我们可以根据我们自己的体会去体会出它的意义,所以在中国来讲艺术上面创造者是一个创作,欣赏者同时他还是一个创作,欣赏者在这个欣赏的过程中间他还是有一个创作,他可以根据自己的体会去进行创作,其实我们现在对于很多东西的理解可能完全离开了它原来所要的表达的意思。

其实最简单我常常讲的一个被评为中国人最熟悉的十首诗里面的一首,就是王之焕的《登鹳雀楼》这首诗我从网上看是被评为中国人最熟悉的十首诗的一首,《登鹳雀楼》这个诗大家都会说了,现在孩子们都会念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四句话,我们看这个诗的本身来讲其实是非常清楚,就是实时实地的一个描述,就在鹳雀楼上面可以看到黄河向东流,可以看到太阳落下去的地方,你爬到二层楼可以看到太阳要下去了,我想再看到爬三层楼看到太阳还没有下去,再下去我爬到四层楼太阳还没有下去,就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我们看这首诗的时候,可以说是即景而生的,我们看我们现在可以完全脱离它那个即景,把它里面抽出来特别是后面两句话,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鼓励别人,它这个意义已经不是面对现实了,我们后来欣赏者把它发挥出来了。

13:

38

就像刚才讲的那个对联似的东西,它就是非常如实地描述了竹子的特性,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抛开竹子的描述这样一个东西,我们感受这个里面所包含的一个人的根本的品质,既要有节气又要有虚心,完全可以抛开这些。

所以中国艺术里面这样一种创作者和欣赏者的双重创作,就是这种强调它这个内涵而不是重于它的外在的形式,这样一种非常重要的一个特色。

我们这儿讲到创作它是以立意、传神、韵味、吸引、生动作为最高的标准。

你如果只是形似不能够传神的话,那不是上品。

而欣赏,欣赏要得意、会心、体悟、回味无穷为最高。

你如果只能看一看这幅画不错停像的,那就没有意义了。

引了苏轼的一句话,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这就是中国的艺术特点。

你要谈论画不能从形,从外表看它像不像某一个东西,你如果只是追求这个那你就跟孩子一样了,儿童才是这样的。

那么你说诗,这样一首歌它一定表达了什么东西,你没有在这个里面体会到别的更深层的意思,领会不到言外之意的话,那么你一定是一个不懂诗的人,所以苏轼的话很有代表的。

欧阳修也说过这样的,古画画意不画形,它很感叹,忘形得意知者寡,通过忘掉那个形而得到那个意,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太少了,这个是中国艺术的特点。

所以艺术到了高妙之处是无法言谈的,完全靠你的体悟,为什么西方人说中国人神秘主义,你说不出来的,就靠你自己去体会去,这个东西怎么体会,当然我想受中国文化熏陶的人可能这个就不是什么大事情了。

他就会去体会了。

所以欧阳修还有一个后记给它当时一个很要好的诗人梅圣俞,他的诗稿后面写了一个后记,后记里面他讲到梅圣俞的诗该怎么样欣赏梅圣俞的诗,这里面他讲了两段话,一个从创作者这个角度,一个从欣赏者这个角度,诗是可以表达意志,但是诗可以用于歌唱,诗可以歌咏,虽然它写的他的诗稿的后言,但是从音乐的这个角度来讲,他说乐之道深矣,故工之善者,必得于心应于手,而不可述之言也。

这个善于写诗的人他一定是得于心应于手的,这个没法用语言来讲述的。

这个是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讲。

那么从欣赏者,听之善,亦必得于心而会以意,听之善者他也一定是得于心而会以意,领会它的意义。

不可得而言也,所以不管创作者也好、欣赏者也好,讲究的是心灵的沟通,一个是得于心而应于手,一个是得于心而会以意,而都不可以述之以言,不可以用语言交流的,这些东西非常鲜明的跟西方的很多艺术那种理论或者习惯原则是很不相同的。

(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所以这样一种精神贯彻在所有的方面,所以你比如说拿琴来讲,为什么中国的古琴被列入这个,它是传统的,实际上是一个礼乐教化里面的带有一种标志性的代表性的那样一种乐器,所以在礼记里面就讲到“士无故不撤琴瑟”,他不能够随随便便的撤掉这个古或者瑟。

这个琴不在于它的外在,陶渊明他自己有一张无弦琴,没有弦的琴挂在墙上,他为什么弄一张无弦的琴挂在强上,他也这样一种观念,他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啊,你只要把握琴中的这个趣,趣就是志趣,意趣,你如果把握了琴里所包含的意趣或者志趣的话,何劳弦上声,何必要用弦上面弹出来的声音呢。

这个古代很多的这种描述无弦琴无声中间的那种味道,白居易的《琵琶行》里面也有这样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所以很多东西是需要你体会出来的,在体会中间来把握,所以这种东西它都不是仅仅在外表上的,所以琴不是一种外在的东西。

中国文人强调琴棋书画,琴棋书画这四个中间琴是第一位的,为什么琴会这样大的作用,很多琴论里面都讲到琴的作用,是什么作用呢?

比如说东汉的时候有一个文献叫做《白虎通义》或者叫《白虎通德论》或者简称就叫《白虎通》,这是东汉时期汉章帝召集会议把儒家的一些治国理念、人生修养的一些理念给它规范化,使得它制度化,这个《白虎通》是儒家治国理念和个人身心修养的一个制度化的文件,在这个里面对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都有一种规范,对礼乐教化里面的功能都有一种说明。

那么它比如说在讲到琴的时候,它说琴者禁也,琴是什么意思,禁,禁止的禁,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琴是起这样的作用,禁淫邪正人心,这大概是中国古代对于这个琴这样一个作用的一个基本的认识,也是一个共同的认识。

所以汉代很著名的一个学者蔡邕,蔡伯喈他写的《琴操》里面也是那样讲的,他说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

拿佛教的话来讲回到他本来的面貌去,也就是恢复他自然的本性,不是流于那种邪淫,是用来修身理性的,一直到近代对于琴的基本的认识都是这样的。

那么同样的其他的音乐也都是起这样的作用。

所以艺术它那个根本的中国艺术的根本的特征就是既效法自然,又出于内心的情感,所以用一句话画论里面的话来讲就叫做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国的艺术是非常重视效法自然,这个效法自然不仅仅效法自然界的山水草木,这样多姿多彩的,更多的是效法自然界所呈现出来的那种本然的状态,所以中国传统文化里面“自然”这个概念更多的或者主要的是指事物的本然状态来讲的。

老子的道法自然的这个自然并不是说法自然界,而是法万事万物的本然状态。

也就是非常尊重事物的本来面貌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自然界用什么话来讲,一般的就是用天地万物来表达的,而讲到自然呢,更主要的是指它的自然状态,本然状态,不像我们现在用自然指自然界或者自然科学,不是这样的。

所以这个外师造化在自然界,但是自然界的运行自己有它自然的规律,自己的规律,呈现出一个自然的状态,中得心源,自己内心的那种情感和体验对于人生的体验,对于生命的体验更大了。

(三)依仁游艺

所以强调了要做好一个艺术,首先要做好一个人,所以北宋一位著名的画论的作者叫郭若虚的,他在他的著名的著作《图画见闻志》里面就讲多,他说我们看古代的各种各样的画,这里面创作的人都是一时的才俊,或者隐居在山林里的高士,那么这些日他们都是“依仁游艺”,所谓依仁,首先就是凭借着自己的人格品德,仁,仁义的仁,然后才游以艺的。

这个话源自论语,论语里面讲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首先要立下一个志向,志于道,立一个志向,要追求一个人生的最高的境界。

这个道,人道,当然在中国这个人道,我上回讲过中国的人道是向天道学习的人道,所谓天人合一就是天道和人道的合一,那么人道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道,天道是一个什么样的道,天道就是诚,诚信的诚,因为天道它是表现出来自然的运行它是有规律的,不会说是今年是春天过了夏天,夏天过了秋天,秋天过了冬天,明年变了,春天过了以后就是秋天了,秋天过了以后才是夏天,夏天过了以后变成冬天了,它不会的,它总是四时不忒,它是讲究这样一个规律的,也就是诚信。

诚者天之道,仁道要向天道学习,思诚者人之道,你志于道,就是要立下追求人道最高境界的理想,首先树立这样一个志向。

然后要依于仁,依靠的依,依于仁是什么意思呢?

要有一个道德的自觉,因为儒家所讲的仁字,就是指道德的自觉,克己复礼为仁,克已就是规范自己的行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动,非礼勿听,非礼勿言,视听言动都要按照礼的要求,礼的规范去做,所以克已就是规范自己的行动,规范自己的视听言动,使得它符合礼的要求,这就是仁,仁义的仁,克己复礼为仁,那么这种过程是一个自觉的过程,所以仁是一个道德的自觉。

所以依仁,依于仁的意思就是我们要向天道学习,要树立一个向天道学习的志向,我们还要有道德的自觉,没有自觉不可能学习的。

还要据于德,刚才讲了首先志于道,然后据于德,这个德就是道德的德,道德的德意思就是得到的得,那么得到什么东西呢?

就从天那儿得到的人的本性,天道的本性是道,然后从天道那儿得到的就成了每一个事物具体的本性,这叫做德。

道是一个总的自然的本性,德是每一个事物的它的本性,叫做德。

所以叫做志于道,据于德,还要依于仁,还要建立起来一个道德的自觉。

那么这样才游于艺,游,游戏的游,游于艺,去从事种种的艺术。

中国古代这个艺它也不是我们现在狭义上面的艺术的艺,艺是包括所有的技艺在内,艺是指艺事,艺事跟德行,道和艺是相对的,道是讲总的原则,艺是讲任何具体的事情,所以要游于艺,也就是要从事所有的事物、事情。

从事所有的事情,都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在这样的前提下。

2:

06

所以他这里强调不管是社会的才俊还是居住在远离社会自己在山林里面修行的高士,不管是才俊也好高士也好,他们都是依仁游艺的。

都是“探赜钩深”的,所谓“探赜钩深”就是探求宇宙自然的道理,探求人生的道理,所以他们以这样一种高雅之情来“一寄于画”寄托在画上面,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用我们中国的话来讲气韵生动。

怎么才能气韵生动,首先看人品,所以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

所以气韵生动不是光靠你的技术可以得来的,是由于你的人品,你这种人品也就是刚才讲的欧阳修讲的得于心,得于心才能够应于手,所以人品是最重要的。

所以近代一位著名的画家,陈师曾曾经讲到文人画的特质,他说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所以他讲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的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情。

这就是中国的艺术,它不是把技巧、技术放在第一位的,而是把作者的人品、见地、思想、学问这个放在第一位。

所以不是在画里考究艺术上的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它们的意义。

所以中国的艺术这样一些特点跟中国强调这个艺术的它的那种社会的功能可以说也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

(四)得言外之意

从理论上又得到了得意忘言、得意忘象、得言外之意这样一种思维方法的一种支撑。

中国这种得言外之意、得意忘言这样一种思想应该说是在各个方面,包括我们在日常的我们也常常讲锣鼓听音,听话听声,实际上你要注意它言外之意,当然这个是从一个似乎不太好的角度来讲的,其实很多就是这个样子的,比如说读书,读书也是这样啊,读书也不一定是读得越多越好,有的时候读得越多越蠢,为什么呢?

他跳出来,得言外之意或者得意忘言就是你要进得去还要出得来,只有出得来才能够把握它的精神,把握它的要点。

所以我们强调不要停留在文字上面,这个跟西方的思维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西方的分析哲学、语言哲学都是在文字上面做功夫的,都是通过文字来分析怎么样怎么样的。

那么中国恰恰是要你透过文字去把握它的内在的东西,或者把握它的要领,或者把握它的精神。

中国佛教里面也有这个过程,原来大家翻译,怎么样来翻译呢?

所以我们知道翻译里面一直存在这个问题,究竟是直译、音译还是意译,也有这个问题。

直译音译往往有可能比较准确地表达它原来的话、说法,但是可能也就是很难让你去把握它的根本的思想,而意译首先译者首先对于它的原文、原本首先体验一番以后,再用他所体会到的意思给它整理表达出来、翻译出来。

那么读书也是这样,禅宗里面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六祖慧能他手底下有一个禅师,过去一直是讲法华经,讲了多少年的法华经,滚瓜烂熟,总觉得法华经的精神究竟在什么地方,把握不住,所以有一天他就问慧能,我读了那么多年法华经,我讲了那么多遍的法华经,它究竟中心意思在什么地方?

我总觉得好像还是把握不住,慧能就跟他说,我也不识字,你能不能把法华经给我念一遍,他说好,给他念一遍以后,慧能就告诉他,法华经里面讲的道理很清楚,主要讲两点,一点叫做佛为了什么原因来到这个世界上,佛是为了一个大因缘来到这个世间的,什么大因缘呢?

就因为我们现在世间的人都被颠倒妄想所束缚住了,所以看不清世界的本来面貌,看不见我们人自身本来的面貌,都是颠倒看,本来都是虚幻不实的东西他都看的很实,结果就产生了分别,就有了执着,就带来了烦恼,所以佛是为了解救世人这种迷茫,这种颠倒妄想,所以来开示悟入佛的世界,让大家能够认识到佛的智慧,佛的智慧就是把这些颠倒的东西倒过来,正过来,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法华经里面讲得很清楚,佛是为了这样一个大事因缘来到这个世间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他说法华经里面讲了一个道理,佛教里面从原始佛教到大乘佛教有各种不同的时期,人们解脱的境界不太一样,所以从原始佛教到大乘佛教,人们解脱的境界有三个不同的情况,一个叫做声闻乘,通过声闻、通过佛说法来领悟的,他证成的果是什么果,阿罗汉,就是罗汉,我们现在在寺院里面都能看出,那么有的是通过讲缘起的道理,特别讲十二因缘的道理他悟了,他得到一个果位是独觉,独觉的果位。

大乘佛教起来了以后人们懂得了大乘的道理,又有了菩萨乘的了这样一个层,这样一个界位,所以佛教里从原始佛教到那个有三个不同的界位,那么这一个不同的界位是不是不同,是不是有等级的,他说法华经里面就告诉没有分别,虽然是有三个但是最终都是为了成佛,都是走新佛的境界,叫做会三归一,会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归为一乘,佛乘。

法华经里面讲得很清楚就这两点。

那个人一听恍然大悟,慧能告诉他你三十年讲法华,你是被法华转了,让法华牵着鼻子走了,你应当转法华,你不要把它从字面上给你束缚住了,你要通过字面去把握它根本的精神,也解决我们现在讲的可能不是太确切,但是也可以,你不能教条主义的去领会,你应该活学活用。

这个我想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读书的方法,所以不仅仅是一个创作欣赏,而且也是一个我们可以说在方方面面都可以接触到的运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维的方法。

六、传统与创新

我想正是因为这样所以中国的艺术品它都是让你能够反复地去欣赏,反复地去体会,去领会它其中的道理,所以同样一幅画你在不同的心情下面去把握它,去欣赏它,会得到不同的体会,在不同的年龄段去欣赏同一幅画,也会得到不同的体验。

所以它这个艺术的生命力可以说是恒久的,并不是说今天看了像这个,明天一看还是像这个,后天看还是像这个,这幅画的生命力就停止在这个地方,而中国的这种艺术的精神使每一个真正的艺术品它的生命是永恒的,它随时随地都可以给你欣赏者一个新的体验,实际上也就是一个重新创作的余地。

这样就又联系到我们讲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我上一回的题目讲的在述而不作的情况下面,不断地借经典来创造新的思想,中国文化的传承在很大程度上面通过对于传统的经典不断地阐述来发展、来创造,上回我讲的是中国文化从本土文化来讲其实非常简单,三玄四书五经这几部书,三四五,三玄四书五经,去掉中间重复的、归并的实际上就九部书,但是这九本书里面后人给它阐发出众多的道理来,而众多的道理呢?

又可以统领到这样九本里面最根源性的的经典里面去,所以也可以说中国的文化既是一散为千万的,同时又是百率而一致,是这样一个众多中间有一致,一致中间又有众多,所以是一个很富于继承传统又创造新的思想,所以你不善于领会这个呢,你就会让这个经典把你束缚住了,你善于领会呢,你就会从这个经典中间创作出无数的新的思想来。

而这种在继承的基础上面的创造才有真正的生命力。

离开了传承,离开了传统的创造,它是没有生命力的。

所以有的时候看来是老生常谈的,但是这是常谈常新的,而且也是正因为它是有生命力,所以我们才要老生常谈,如果没有生命力的话,今天谈完了明天就没有意义了,谁也不会再去谈了。

所以创新的东西离开了传统,它实际上是很没有生命力的,昙花一现的东西,许多传统的东西它不断反复在谈,说明它的生命力的旺盛,而且会越谈越出新意。

所以现在人不太愿意听这个东西,总要有个人的完全是个人的,特别现在又强调什么事情都要原创性,我说没有那么多的原创性,我们能够把前人的一些东西,有的是在需要不断地反复的去阐释它,因为人们过着过着就忘掉了,有的是在前人提出了一个,可能只是一个苗头,我们要让它成长起来,哪又说我既不要苗头,也不要土壤,我就可以种出一个东西来不可能的。

所以这就应了佛教里面的百喻经里面讲的一个成语,我们现在常常讲的空中楼阁,空中楼阁这个故事是百喻经里面讲的说有一个人家里面盖了一栋楼,非常漂亮,三层楼,越到上面越漂亮,后来有个人看到这么漂亮,所以他也去请工人来做,他说我看到最漂亮的是第三层,我一二层不要,你光给我盖第三层,那可能吗?

不可能。

这空中楼阁典故的来源,就是这个典故。

离开基础哪来漂亮的上面,没有。

所以我们就是这样能够在传承中间,如果把中国的这样一些艺术的特征都消除的话,我想中国艺术就没有了。

而这些特征这样一些,所以我觉得呢,中国的传统艺术它可以说是最深刻的传达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一种精神境界,中国传统艺术最深刻传达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境界和生活情趣。

那么我讲了这么多艺术的问题,是不是仅仅是艺术跟社会的关系问题,艺术自身这样一些特点的问题,其实在通过这样一些艺术的教育里面,我们每个人从这个艺术里面去体会人生,去体会生命,它是能够给我们以极大的启示,让我们去做人、做事,中国的艺术强调的是要经营布置,所谓的经营布置就是要把各种关系处理好,有无虚实,刚柔动静,远近疏密,轻重浓淡,高低缓急等等都要处理好,不要以为把这个画面画满了才漂亮,有的时候恰恰空着好,刚才我讲白居易的《琵琶行》里面此时无声胜有声,没有声音其实也是一个音节,清代有一个画家叫汤贻汾的,他在它的一篇画论里面讲,他说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也就是虚实相生。

就是这个样子。

所以都需要把这些布置好了,把这些经营好了,达到一个和谐的恰当的,这个才是中国人艺术的欣赏,也要对称的,中国人艺术欣赏里面要对称的,如果一边低一边高,那很不对称,看得特别特别别扭,对称的、和谐的,布置得当的,虚实浓淡都得当的这才是好的艺术品,所以像这样一些艺术中间你懂得了这些道理。

音乐那也要有高低,节奏的快慢,缓急,这才成音乐,都是一个音,能成音乐吗?

都是一个节奏,能成音乐吗?

不可能,都要配合好了,才成一个完美的艺术品。

那么我们能在这个中间可以说体会到许多我们做人做世的道理,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常常把那些能够把政治事务处理好的,我们称他为有高度的政治艺术,能够运用这样一些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