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规划志第二篇上海城市总体规划.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401670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231.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城市规划志第二篇上海城市总体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上海城市规划志第二篇上海城市总体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上海城市规划志第二篇上海城市总体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上海城市规划志第二篇上海城市总体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上海城市规划志第二篇上海城市总体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上海城市规划志第二篇上海城市总体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上海城市规划志第二篇上海城市总体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上海城市规划志第二篇上海城市总体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上海城市规划志第二篇上海城市总体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上海城市规划志第二篇上海城市总体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上海城市规划志第二篇上海城市总体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上海城市规划志第二篇上海城市总体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上海城市规划志第二篇上海城市总体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上海城市规划志第二篇上海城市总体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上海城市规划志第二篇上海城市总体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上海城市规划志第二篇上海城市总体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上海城市规划志第二篇上海城市总体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上海城市规划志第二篇上海城市总体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上海城市规划志第二篇上海城市总体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上海城市规划志第二篇上海城市总体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城市规划志第二篇上海城市总体规划.docx

《上海城市规划志第二篇上海城市总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城市规划志第二篇上海城市总体规划.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城市规划志第二篇上海城市总体规划.docx

上海城市规划志第二篇上海城市总体规划

第二篇 上海城市总体规划1

概述1

第一章 建国初期上海城市规划2

第一节 上海市改建及发展前途问题意见书2

第二节 上海市发展方向图草案3

第三节 上海市总图规划示意图5

第二章 “二五”计划期间上海城市总体规划7

第一节 1956~1967年近期规划草案7

第二节 1958年城市建设初步规划总图8

第三节 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初步意见9

第三章 国务院批准的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方案11

第一节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12

第二节 城市总体规划方案14

一、总体规划方案编制14

二、总体规划方案主要内容15

三、总体规划方案审批22

第四章 浦东新区总体规划25

第一节 浦东新区规划纲要和初步方案26

第二节 浦东新区总体规划方案27

第二篇 上海城市总体规划

概述

城市总体规划是根据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而制定的指导城市合理发展和建设管理的蓝图,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功能分区、重大基础设施布局,指导各项专业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总体部署各项建设。

建国初期,中共上海市委和市人民政府努力恢复发展生产,关心劳动人民生活,重视城市建设,提出为生产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首先为工人阶级服务的方针,为城市规划和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

1949年12月,政务院邀请苏联专家希马柯夫(CиMAKOB)、巴莱尼柯夫(BEHEHиKOB)来上海指导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1953年9月,穆欣(MOжиH)来上海指导编制《城市总图规划》,并作专题报告,为上海引进了苏联城市规划理论和工作方法,推进了上海城市规划工作的开展。

1956年,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发表以后,中共上海市委及时制定了上海工业“充分利用,合理发展”的方针,对城市规划提出新的要求。

1958年,国务院批准将江苏省的嘉定、上海、松江等10个县划归上海市,为上海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这阶段编制的《上海市1956年~1967年近期城市规划草图》和《上海市1958年城市建设初步规划总图》,提出开辟近郊工业区和远郊卫星城,适应了工业发展和布局调整的需要,上海市城市布局开始形成以市区为主体,近郊工业区和远郊卫星城镇相对独立又有有机联系的群体组合城市。

1959年6月,市人民委员会邀请建筑工程部规划工作组来上海帮助编制城市总体规划,10月,完成《关于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初步意见》,提出逐步改造旧市区、严格控制近郊工业区、有计划地发展卫星城的城市建设方针,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听取汇报,原则同意。

1972年,在杭州湾畔金山卫围海造地建设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和1978年在长江南岸建设宝山钢铁总厂,同时规划建设金山卫和吴淞——宝山两个卫星城,引导上海城市向杭州湾北岸和向长江南岸两翼发展的格局。

80年代初期,市人民政府开始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经过各有关部门对“规划纲要”、“规划方案”反复讨论,召开专家会评议,举行汇报展览,多方听取意见,修改完成《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方案(送审稿)》,由市人民政府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同意后,于1984年2月上报国务院审批。

1986年4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专门会议听取和讨论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并作了重要指示。

1986年7月22日中共上海市委、市人民政府又上报《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修改稿)》。

1986年10月13日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

这是上海市有史以来第一个报经国家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方案。

随后,根据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的意见又补充了《上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上海市中心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战略规划研究》两个专题规划。

80年代中期以来,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上海城市建设蓬勃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1992年,在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发表以后,上海又出现了1993~1995年三年大变样的新局面。

1990年春,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国家计委主任邹家华等到浦东考察并向国务院汇报了关于浦东开发几个问题。

同年4月18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在上海宣布:

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加快开发浦东,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

根据中央的要求进一步编制了浦东新区总体规划方案,1992年11月市人民政府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同年11月26日市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建国初期上海城市规划

新中国成立时,上海市行政区域总面积636.1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82.40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773.14万,其中市区人口452.43万。

建国初期,引进了苏联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规划重点是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布局和人口结构,贯彻为生产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的方针,改善生产和居住生活条件,对上海的城市改造和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第一节 上海市改建及发展前途问题意见书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和人民政府花很大努力去管理和建设城市,1949年12月,邀请以希马柯夫为首的苏联莫斯科苏维埃专家小组来上海,指导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

专家组成员巴莱尼柯夫根据苏联城市规划的理论与经验,于1950年3月提出《关于上海市改建及发展前途问题》的意见书。

关于市民职业分类 《意见书》根据1947年上海市民职业分类统计分析得出,上海的基本人口(指工业、港口、铁路等产业职工、专科以上学生等)占总人口的13.2%,服务人口(指机关、团体、贸易企业工作人员,商业服务行业、市政公用事业职工及自由职业者等)占总人口的34.7%,被抚养人口(指依靠他人抚养者)占总人口的52.5%。

而苏联城市基本人口占总人口的30%~35%;服务人口占总人口的18~23%;被抚养人口占总人口的45~50%,对照之下,上海的服务人口远远大于直接从事生产的基本人口。

因此,他认为上海是一个畸形发展的消费城市,要根据社会主义的原则,把消费城市改变为生产城市,要把过去畸形发展的旧上海,改造成为健全繁荣的新上海。

1949年,上海有5992家工业企业,其中,500人以上的仅103家,其余多为手工业型的企业。

建议在10~15年内,上海以不增加新工厂比较合适,可以通过促成小型企业的逐渐联合,提高已有设备使用效率,增加机器和车床数目,或通过重建或扩充改造已有的车间,使非工业生产人员转业到工业生产中去,以增加基本人口。

上海港是一个国际性港口,但发展新港区在10~15年内似不可能,最近期的任务,是改善已有码头,使装卸机械化,提高吞吐量,达到民国25年(1936年)的水平(4283万吨)。

实行上述措施,就需要在港口方面扩大基本人口。

当整个上海市的基本人口占总人口的25%~30%时,由消费城市变为生产城市的目的就基本达到了。

关于人口规模 规定上海这样大城市居民人口数的最高额,须根据全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城市改造计划拟订后才有可能。

在此之前,对未来10~15年上海市人口的估计:

在实行人口疏散、工厂外迁、以行政办法限制新的居民迁入,当人口机械增加停止后,城市人口可暂定为500万人。

按苏联统计方法推算,至1965年,人口自然增长37.5万人,人口总数为550万人,其中基本人口、服务人口各占25%,被抚养人口占50%。

关于用地规模 至1965年,参照苏联的各类职业的基本人口用地指标推算,工业、港口等生产区用地由3600公顷增加到10600公顷,又根据苏联每公顷400人用地指标推算,住宅用地由7000公顷扩大到13750公顷。

其他用地作如下调整:

绿地公园由203公顷扩大到6875公顷,道路用地由1750公顷扩大到7581公顷,公共建筑用地由718公顷扩大到6203公顷,郊区由47999公顷缩小到16269公顷,全市用地总面积仍保持61270公顷。

关于城市布局 认为前都市计划委员会拟订的《上海都市计划总图》是根据欧美资本主义型城市发展经验而拟订的,其城市布局,是围绕市中心地区建立卫星市镇,冀以防止庞大城市的过分集中,而事实上,这是一种以现代化交通工具将新、老市区串连起来的一个庞大城市,这是不能采用的。

同时认为上海最适合的改造方法,是仍以已有市中心区为将来市区的中心,而以扩大已有市区的面积来发展新市区,这样在市政公用设施等方面比较经济。

因此,工业布局不得不照顾已有工业分布于市区的紊乱状况及沿江地区的事实,对这些企业应采取限制的办法及有关环境保护措施,特别是装置除烟器。

如有必要,新工业区也可设在吴淞地区。

在住宅布局上,主张五角场建设第一住宅区,该处有空余的土地、发达的道路和交通网、可供行政及文化设施的建设;沿市区西南边缘沪杭铁路方向设立第二住宅区;离市中心区最近的浦东区可发展第三住宅区;市中心区作为第四住宅区,在编区内进行大规模的卫生工程,包括房屋内增设厕所、装接下水道、整顿清理河浜、在空地上修建绿地、在马路二旁种植行道树等。

第二节 上海市发展方向图草案

1951年4月,中共上海市委、市人民政府提出城市建设为生产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首先为工人阶级服务的方针。

在此之前,政务院两次指示,对市区内爆炸性、强度易燃性工厂企业限期郊迁至指定地区,市区内不得新设强度易燃、爆炸性企业。

当时上海市区内此类企业有1479家,搬迁有一定难度。

同时,全国生产恢复发展,城乡经济开始繁荣,私营工商业也开始活跃,纷纷要求建厂。

为适应上述形势的变化,市政建设委员会于1951年10月编制《上海市发展方向图(草案)》,作为近期城市建设的依据。

人口和用地规模 《上海市发展方向图(草案)》认为,上海是全国轻工业的中心,贸易和文教事业都占一定的地位,虽地处沿海国防要地,但仍将有一定的发展。

人口规模在已有560万基础上和没有大量迁入条件下,规划为600万人,其中中区为175万人,新住宅区385万人,文教区20万人,其他20万人。

为了降低人口密度,改善居民居住生活环境,并为发展生产创造有利条件,还提出以人民广场为中心,以约15公里为半径,规划总面积为658平方公里。

工业布局 针对当时上海工业发展多属化工、五金类,规模小、资金有限,要求在靠近市区的边缘设厂,以及为改善城市安全卫生需从市区迁出爆炸性及强度易燃的危险品工厂的要求,提出对原有工厂较为集中的沪东工业区(占地928公顷,以纺织、印染、机器工业为主)、沪西工业区(占地586公顷,以纺织、印染、面粉工业为主)、沪南工业区(占地200公顷,以造船工业为主),在10~15年内加以整理,使工业区切合工业发展的需要。

扩充占地849公顷的北新泾工业区,该地区已有中型工厂多家,适合于化工工业的兴建,并可安排一部分危险品工业,这一带在近期内必须铺设道路、沟渠,以配合新工业发展。

新辟临近中区占地730公顷的彭浦工业区,专供新建的五金机器工业的建设,也须于一二年内辟建一些道路。

同时颁布郊区土地使用申请办法,以组织和鼓励私营企业前去设厂。

此外,还规划了虬江工业区(占地201公顷)、长桥工业区(占地600公顷),吴淞工业区(占地222公顷)、浦东工业区(占地751公顷)。

港口仓库布局 高桥沙一带设立中国石油公司等石油仓库区;复兴镇至胜利镇间设立码头仓库区,因该地带水深在低水位下6.7~7.6米,适合万吨轮停靠;白莲泾至陆家嘴间设立深水码头区。

对黄浦江以西沿岸作如下布置:

吴淞口一带设立码头仓库区,可供国防专用;虬江码头一带设立深水码头仓库区,并和江湾铁路支线配合,可有良好的水陆联运;秦皇岛路至溧阳路间设深水码头区;十六铺至南码头,作为近海轮及江轮的停泊码头和仓库。

上述两岸码头总长在1万米以上,按每米装卸每年1500吨计,可超过民国25年最高达4283万吨的吞吐量,但市区沿江码头的设立与居民欣赏江景矛盾,且这些码头大都无法与铁路衔接。

为了长远利益,在蕰藻浜和黄浦江交接处规划了挖入式港口备用地。

还规划了3个内陆仓库区:

真如铁路编配场附近一带可与铁路联运;广肇路(今天目西路)一带濒近苏州河,并邻近铁路货运站,是上海内河运输的优良集散地,水陆联运很方便;日晖港以西一带是煤炭公司、五金等仓库所在地,由于铁路运输便利,可组织水陆联运。

住宅用地布局 为保证市民居住卫生,改善生活环境,仍安排原市区人口向四周扩散。

保留并扩展巴莱尼柯夫建议的五角场、市区西南、浦东三大片住宅区,其占地面积和容纳人口分别是28平方公里、55万人,56平方公里、112万人,80平方公里、160万人。

在真如和大场一带,规划了以新建的曹杨新村和小洋桥为基础逐渐向西向北发展的新住宅区,面积28.1平方公里,预计容纳55万人左右。

原市区住宅区,面积共50平方公里,拟配合新区建设,逐步疏散人口,达到每公顷300~400人之密度,留在原市区的人口可降低至175万人以下。

在沪东工业区与五角场居住区间、沪西工业区与北面居住区之间都设有防护绿带,隔离工厂、铁路的声响和煤烟,以保护住宅区安宁与清洁。

沿干道预留数十米的联系绿地,在保障住宅区的安宁及干道畅通的同时,给干道保留了发展改善的余地,在其中一些地方也可把绿地放宽,安排运动场及公园。

运动场及公园系统设计原则是,成人竟技运动场每100万人1所,成人体育馆每20~50万人1所,郊区公园(每个76公顷)每50万居民1所。

大型风景区及休养区拟在青沪公路北干山到淀山湖一带设置,在龙华、高桥两地设置较小的休养区。

文教区 拟在同济、复旦大学的基础上,和在前圣约翰大学的基础上,分别规划8平方公里和1.2平方公里的两个小型暂时性文教区。

华东教育部提出在徐家汇至闵行间,或在中山西路狭长地带,或在七宝、莘庄以西,规划34平方公里的大型永久性的文教区,该文教区如果设立,前述的两个暂时性文教区将改为住宅区,并可设立几所中等技术学校。

浦东上川铁路东南地区规划8.2平方公里以中级技术学校为主的文教区。

1953年1月24日,市人民政府批准开辟北新泾化工工业区,并修建金沙江路、丹巴路等市政设施配套工程。

沪西工业区附近的全市第一个工人住宅新村——曹杨新村一期工程已经建成。

二万户工人住宅已开始规划建设,分布在沪东工业区附近的有长白新村、控江新村、凤城新村和鞍山新村;在沪南工业区附近的有日晖新村;在沪西工业区附近的除续建的曹杨新村外,还有宜川、甘泉新村和天山新村;在浦东建造的有崂山新村。

1951年9月~1952年8月一年间,私营工业申请建厂的有2841户,批准2565户,这些小型工厂的建设大都按方向图布局安排。

第三节 上海市总图规划示意图

1953年9月,苏联城市规划专家穆欣受政务院城市建设总局委派来沪,指导编制了《上海市总图规划示意图》(图2—1),9月25日向市人民政府作了相关报告,提出在上海城市建设者面前的任务是把上海改造成为能满足上海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介绍了苏联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提出用社会主义改造城市的方法,是保留历史上已经形成了的城市基础,加以彻底地整顿,重新规划,合理地分布住宅、工厂、铁路、运输和仓库,使城市中稠密的人口加以疏散,创造城市居民的正常和健全的生活条件,并根据整个规划,把广场、主要街道、河岸、公园在建筑艺术上加以组织,在建设住宅和公共建筑时运用古典建筑的艺术形式及现代建筑中的一切技术成就,根据城市特点,加以综合统一,使之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城市。

人口规模 规划方案根据已有的资料设定基本人口为150万人,根据苏联城市规划指标推算,上海廿年后基本人口占总人口25%~30%,则城市总人口为500~600万人,如以中间数字计算则为550万人,合乎市建委提出的500~600万这个控制数字。

用地规模 按照苏联住宅地区(包括居住段落、绿地公园、街道广场及公共建筑)占整个城市用地的三分之二的经验,结合上海地区气温及地质条件,认为建造平均五层住宅比较现实。

550万人则需住宅用地365平方公里,全市约需土地500平方公里,再加特别区等,则全市用地约需550平方公里。

港区规划 规划方案认为上海是一个海港城市,用地分区首先应保证海港及造船工业发展的需要。

据有关部门预测,上海海港年吞吐量达3000万吨时,需要岸线总长15公里,目前规划岸线总长为24公里,已有充分发展余地。

为合理分区、保证港口的发展,建议港区大体轮廓如下:

远洋的客、货运码头在外虹桥一带,海轮驳运码头在浦东民生路一带,笨重的和需要水陆联运的货物装卸区在张华浜及吴淞一带,可与机场铁路支线的延长相联接;石油及危险品装卸区在高桥沙;长江及内河客、货运码头分别在十六铺、老白渡,需要水陆联运的可在日晖港一带,长江轮驳运码头则在南码头、白莲泾一带。

为了发展造船工业,保留原江南造船厂、沪东造船厂、吴淞机器厂一带的基地和岸线。

为了使内河航运畅通,规划建议蕰藻浜与苏州河间开凿100米宽的运河。

规划方案还提出对城市数百万人民享受沿江滨河绿化的整体利益多加考虑,建议将苏州河口至人民路一带的黄浦江西侧沿岸码头移开,辟作滨江公园;陆家嘴已有的一些陈旧仓库及修船厂,搬迁后作为公园;南码头至南市水厂一带沿岸也辟为绿地。

[上海总图规划示意图]

工业区布局 取消了前《上海市发展方向图(草案)》中的北新泾有害工业区,因为北新泾在苏州河上游,污水污染影响下游的市中心。

规划建议在真如、大场之间,沿桃浦河开辟有“三废”的桃浦工业区。

在当时的市县范围内,该处属于城市下风,可以避免烟尘直接影响市区,铁路运输可利用大场机场的支线,水运可利用原有桃浦河截直开宽,直通蕰藻浜,经处理后的污水可直接排入蕰藻浜,流入长江,不致影响市区。

已有的沪西工业区只允许设立无印染设备的纺织、食品等无害工业,并要建设下水道,不使污水直接流入苏州河。

沪东工业区只允许无害的纺织、食品及机器制造业设厂。

黄兴路的上钢二厂,本身并不大,机器设备陈旧,烟尘对附近居民影响甚大,如设置广袤的防护地带,总的来讲不经济,建议该厂逐渐迁并至上钢一厂。

住宅区分布 由于上海工厂分散,为使居民尽量靠近工作地点,认为四面都可发展,在约需360平方公里的居住地内,应划分成20~30个居住区。

绿地及运动场 该方案提出城市规划应使城市的全体居民都能找到休息游憩的场所,如为青年人修建各类运动场及游泳池,为老年人修建安静的公园及垂钓的河池。

根据苏联人均12平方米的绿地定额,全市绿地应为60平方公里。

不仅要有全市性的大型文化休息公园,而且每个区都要有区级公园,并以绿色走廓把市级公园、区级公园联系起来,通过绿色走廊不断向城市中区输送新鲜空气,并且绿地最好与河流联系起来,如走马塘、蒲汇塘及白莲泾等处都可使绿地与河流相互依傍。

还应迅速搬走苏州河沿河一带的沙石砖瓦堆场,恢复和建设沿岸河滨休息地区和沿河绿带。

在浦东陆家嘴地区,辟建中央文化休息公园。

除了公园以外,需有市和区级的运动场,且也要彼此联系成为一个系统。

海滨浴场,除了高桥徐家路滩一带以外,远期可以在杭州湾金山卫一带开辟。

社会活动中心 要建设供人们经常集会、庆祝游行、游憩的社会活动中心。

各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都是社会活动中心,铁路车站,海河客站等站前广场也是社会活动中心。

政府大厦无论在形式上、地点选择上及平面布置上都应该显示出人民政权的伟大,容易为人民所接近和瞻仰。

建议市政府中心放在人民广场西南界,其他一系列的中心拱列在城市四周。

建筑艺术布局 规划方案特别强调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建筑艺术布局,认为以前的上海是一个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没有思想性的城市,在城市规划中,就要考虑这个城市的面貌和在艺术上的布局。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海港城市,是中国海上的大门,外国船只从海上来到新中国,第一个印象便从上海取得,因此上海的城市规划在建筑艺术上,就应该表现新中国的伟大、壮丽、民主、富强和和平。

规划方案在保留反映上海城市面貌的外滩建筑风貌基础上,将福州路拓宽到40米,形成自外滩沿福州路过人民广场市政府大厦继续向西的城市建筑艺术布局中轴线。

这种轴线自政府大厦以后,遇到华东医院等建筑物,只得分为两支,但轴线方向仍然不偏不倚,两支中间布置整齐的绿地和建筑群,使轴线更为丰富。

在确定轴线后,沿外滩一带应配合轴线将上海大厦、海关大楼等组织进去,并在其南边修建对称的大厦,这样就可以强调出轴线的壮丽,人们在河滨便可看到人民广场市政府中心。

人民广场的政府大厦面临着广阔整齐的绿色广场,大厦的建筑形式必须极其壮丽雄伟。

除了政府大厦以外,火车站广场、远洋及沿海客运站广场都是上海的大门,也是城市建筑艺术中的重点,环状路以内的各区中心公园广场,工业区广场,也应组织在整个艺术布局以内,并用放射道路相连结。

外滩的建筑群,只能在船上看到,在陆家嘴修建一个公园,并在其间修建一高耸的纪念建筑,则上海的面貌,将完整地经常地被人民欣赏。

规划方案还采用完整的、多层次的环状放射、轴线对称的道路系统。

同时对仓库区、文教区的分布提出了许多建议。

当时,根据规划开辟了有“三废”污染的桃浦工业区,修建了武宁路及武宁路桥;停止了北新泾有三废的工业区的建设;把黄浦公园的绿化延伸到外滩,修建了浦东公园;按中轴线要求布置建设了中苏友好大厦(今上海展览中心)。

 

第二章 “二五”计划期间上海城市总体规划

1956年,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要求好好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的老底子以支持内地工业,给上海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

中共上海市委及时提出了“充分利用,合理发展”上海工业的方针。

上海市规划建筑管理局在新的形势下编制了《上海市1956~1967年近期规划草图》,提出了除原有沪东、沪南和沪西三个工业区内的大部分工厂可以就地建设、改造外,并提出了建立近郊工业备用地和开辟卫星城的规划构想,为后来编制的《上海市1958年城市建设初步规划总图》作了准备,发挥了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超前作用和指导作用。

近郊工业区和卫星城镇的开辟,改善和发展了上海城市布局。

1959年6月,市人民政府邀请建筑工程部规划工作组来上海帮助编制城市总体规划。

同年10月,完成《关于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初步意见》,提出了逐步改造旧市区,严格控制近郊工业区,有计划地发展卫星城镇的城市建设方针。

虽受到三年困难时期以及后来的“文化大革命”的干扰,但这个城市建设方针基本得到贯彻。

第一节 1956~1967年近期规划草案

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后,中共上海市委及时提出“充分利用、合理发展”上海工业的方针。

在新的形势下,上海市规划建筑管理局于同年9月编制了《上海市1956~1967年近期规划草案》。

其要点是:

工业方面 规划一部分纺织工业、无严重危害的机电工业和能够采取技术措施、减少危害性的工业,可以就地发展,同时允许历史上已经形成的沪东、沪南、沪西3个工业区内的工厂局部扩建。

此外,工业通过裁并改合已形成独立工业点的(为害不大的)也可保留下来。

对于某些工厂计划扩大再生产,而原址周围无地扩建的,如造船、黑色金属、机电、精密仪表、化学工业和某些妨碍卫生的肠衣业、皮革业等须予新建、迁建。

规划新建、迁建工厂的备用地有:

彭浦、桃浦、漕河泾、华泾、闵行、北新泾、蕰藻浜和浦东陈家湾。

已有的工业区和留作工业备用地,总面积合计30.1平方公里。

住宅方面 12年内规划建设住宅1000万平方米,平均每人4平方米,可以使100多万人的居住情况得到改善,某些人口密度在每公顷3000人以上的街坊,逐步减至1000人左右。

住宅建设基地分别利用市区空地和在周围新辟居住区。

初步规划在控江路两侧、肇嘉浜南、童家桥、体育会路、柳营路北、桃浦、曹杨新村、天山新村西、漕河泾、东昌路、周家渡、吴淞等地区。

对外交通运输方面 规划张华浜为远洋及铁路联运港区,日晖港为沿海及铁路联运港区。

杨树浦原有码头为市内供应杂货码头。

十六铺及以南岸线为长江、内河码头区。

黄浦江右岸民生码头为远洋轮码头,其余为江驳海轮区。

公平路码头改为海运站,十六铺码头改建为长江内河客运站。

由于苏州河现有桥梁净空较低和沿岸没有装卸场地,规划新建内河码头布置在中山路桥以西,并视需要可在蕰藻浜内修建内河码头。

铁路规划以沪宁、沪杭两干线为基础,淞沪支线暂时利用办理市郊客运,另修何真支线办理港湾、工业货运。

货运站除利用原有东站、日晖港站外,发展新龙华、何家湾及大场等站。

客运站仍以北站为总站,徐家汇站为辅助客运站,旅客技术作业站在铁路交叉处,编组站在桃浦工业区以西。

由于市区必须越过沪杭线向西发展,研究远期内沪杭线外移或与市区干道立体交叉。

航空机场规划提出:

江湾、大场、龙华、虹桥4个机场均需保留,其中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