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中小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指南.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406508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38.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中小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指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吉林省中小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指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吉林省中小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指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吉林省中小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指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吉林省中小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指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吉林省中小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指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吉林省中小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指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吉林省中小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指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吉林省中小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指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吉林省中小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指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吉林省中小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指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吉林省中小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指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吉林省中小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指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吉林省中小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指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吉林省中小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指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吉林省中小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指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吉林省中小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指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吉林省中小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指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吉林省中小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指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吉林省中小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指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吉林省中小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指南.docx

《吉林省中小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中小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指南.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吉林省中小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指南.docx

吉林省中小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指南

 

吉林省中小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指南

(试行)

 

吉林省教育厅

2014年6月

 

目录

 

前言1

1.范围2

2.定义2

3.建设目标、原则2

3.1建设目标3

3.2建设原则3

4.建设内容4

4.1概述4

4.2网络4

4.3终端5

4.4应用6

4.5机制6

5.建设要求7

5.1分类7

5.1.1数字校园分类7

5.1.2建设要求分类7

5.2网络8

5.2.1网络接入8

5.2.2网络中心8

5.2.3综合布线9

5.3终端10

5.3.1配备指标11

5.3.2功能室配备12

5.3.3其它应用系统13

5.4应用14

5.4.1教学教研14

5.4.2学校管理16

5.4.3生活服务17

5.4.4师生能力18

5.5机制22

 

前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要求,要“制订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基本标准。

采用政府推动、示范引领、重点支持、分步实施的方式,推动中小学校、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实现基础设施、教学资源、软件工具、应用能力等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全面提升。

利用网络技术,搭建教育云平台提供云服务,实现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与传播,使每所学校实现教育教学、教育管理和服务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实现教育区域均衡发展。

”数字校园建设已成为国家教育信息化整体推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快速、高效、规范地推进吉林省中小学校数字校园建设,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教师厅[2014]3号)、《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教师厅函[2014]7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特编制《吉林省中小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本指南”)。

 

1.范围

本指南以基础教育学校中的普通小学、初中、高中为主要适用对象,确立了数字校园的建设目标、实施原则、建设内容、配备要求和管理机制,对学校新建或改造数字校园具有引领、规范和指导作用。

其他基础教育学校(幼儿园、教学点、特殊教育学校等)的数字校园建设,应结合各自特色要求,参照本指南执行。

2.定义

数字校园是一种以高度发达的计算机网络为核心技术,以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共享为手段,形成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和研究的信息化环境。

数字校园环境具有数字资源丰富、多种应用系统、相关业务高度整合等特征;其宗旨是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优化教育教学、教研、管理和服务等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师生全面发展。

“数字校园”从广义上讲就是指学校的整体信息化。

它不仅包括硬件基础设施,还包括应用软件系统、数字教育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教育服务、教育创新应用等。

3.建设目标、原则

3.1建设目标

数字校园的核心建设目标包括如下三点(代码:

A):

一是实现校园环境数字化改造;二是实现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三是实现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

第一,实现校园环境数字化改造。

要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基础设施(网络、终端、教室等),资源(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学习、教学、研究、管理、生活等)的数字化。

第二,实现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要拓展现实校园的时空维度,实现各种应用系统互联互通;建设网络应用环境,实现校园宽带网络全接入、全覆盖;促进优质数字资源的建设、应用和共享,每个班级都享受到优质的数字资源;打造网络学习空间,实现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网络联通。

第三,实现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

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主流业务的深度融合,实现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的变革与创新;支持学校服务于管理流程优化与再造,提升管理效率与决策水平;改变师生交流方式,培养师生信息化生存能力,实现师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3.2建设原则

数字校园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代码:

B):

第一,突出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

数字校园建设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主流业务的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教学、教育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在此过程中,在深入学习先进地区的实践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以研究引领的方式逐步开展。

第二,坚持以教育信息化应用创新为核心。

应贯彻应用驱动的基本原则,从学校信息化教学与管理应用需求出发,整体、科学地规划,有计划地组织实施。

学校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发展目标,突出学校在教学和管理信息化某些方面的应用创新,打造特色鲜明的数字校园。

第三,强调教育云服务模式的应用与推进。

一方面,要充分依托国家、省、地方等部署的教育云公共服务,提升学校信息化能力,避免出现“孤岛效应”,不搞“小而全”;另一方面,还要加强与区域内其他学校的合作,实现优质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4.建设内容

4.1概述

数字校园建设内容(代码:

C)包括:

网络(C1)、终端(C2)、应用(C3)、机制(C4)等四个主要方面,其中网络是基础,终端是工具,应用是目的、机制是保障。

数字校园是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在学校的综合体现,学校“宽带网络校校通”建设包括数字校园网络和终端建设,“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包括学校管理、教学教研、校园生活等应用服务的提供及应用活动的开展,机制是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的重要保障。

4.2网络

网络是信息资源在数字校园内部各种终端设备之间共享及其与外部交流的信息通道,是数字校园建设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

数字校园网络主要包括外部网络接入、网络中心建设、网络综合布线等几个方面。

外部网络接入是指数字校园向外与上级教育城域网、互联网连接的方式,通常采用光纤或宽带等有线线路接入方式,也可采用3G/4G、WLAN、卫星传输等无线接入方式。

网络中心是校园局域网的“大脑”,各种网络核心设备、服务器等重要设备都放置在网络中心机房内。

这些设备对环境有一定的要求,机房建设一般包括抗静电地板处理、棚顶墙体防尘保温处理、隔断装修、UPS电源、专用恒温恒湿空调、机房环境及动力设备监控系统、新风系统、漏水检测、地线系统、防雷系统、门禁、监控、消防、报警、屏蔽工程等。

学校应建立网络中心机房,配备标准机柜、路由器、防火墙、交换机、服务器、网管工作站等设备。

校园网络应采用模块化方式实施综合布线,应可随学校需求变化而平稳升级,应采用光纤或双绞线等有线方式建设主干网。

校园网建设要支持多网融合,即实现互联网、校园广播网、校园电视网、校园安防网等网络的融合。

鼓励学校建立无线网络(WLAN),为师生活动提供无处不在的网络环境。

4.3终端

终端设施是数字校园中用户使用的各种数字电子设备,是实现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必要工具。

数字校园中常用的终端可分为集体终端、个人终端。

学校应配备足够的终端设备,为教职员工和学生提供基本的使用工具。

集体终端是指在集体工作、学习环境下使用的终端。

如台式计算机、投影、大屏幕电视、电子白板等显示、交互显示设备,实物投影仪、摄像机、调音台、音箱,数字实验设备以及中控、讲桌等各种控制、配套设备等。

集体终端多应用在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录播教室、监控室、演播室等集体应用环境。

学校功能室包括:

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班级/综合)、录播(直播)教室、数字实验室、音像电子图书阅览室、语音室、动漫教室、光盘播放教室、卫星收视教室等。

学校其他应用系统包括:

校园网络综合管控系统、校园监控系统(校安/课堂/教务)、校园电视系统、校园广播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等。

个人终端是指个人在工作、学习环境下使用的电子设备。

如台式计算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云终端机、电子书包、智能手机、学习机、电子阅读器等设备,以及打印机、扫描仪、摄像头、耳麦、照相机等辅助设备。

4.4应用

应用是数字校园的核心,是实现学校教学、教研、管理、生活等教育活动信息化的重要支撑。

数字校园应用主要包括教学教研、学校管理、生活服务等。

教学教研应用包括教师备课、教学研究、教师培训、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个人学习空间)等。

学校管理应用包括学校教务、财务、资产、人事、学籍、安全等。

生活服务应用是指学校为师生校园日常生活、家校沟通和社会咨询等提供的信息化服务。

学校应建立门户网站,向师生和社会提供公开信息和应用服务。

数字校园的应用目标是加强和规范学校管理;加强学生、教师、管理者的信息化能力建设;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信息环境下创新教学的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及探究学习能力,以及管理者的信息化决策和管理能力。

4.5机制

数字校园不是一次性投入的建设项目,需要随着各类应用的深化和拓展而不断完善。

要在人、财、物,建、管、用等方面进行机制创新,建立合理有效的学校信息化组织架构、资金投入、人员培训、建设管理等保障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保障数字校园可持续发展。

5.建设要求

5.1分类

5.1.1数字校园分类

数字校园建设按照学校规模大小(学校班级数量多少)分为三类,详见表1。

表1普通中小学校数字校园分类标准

学校

类别

学校

类别代码

数字校园类型(代码:

DCC)

类(代码:

类(代码:

类(代码:

普通

小学

21

6-12个班(1-2轨)

13-24个班(约3-4轨)

25-48个班(约5-8轨)

普通

初中

31

6-12个班(2-4轨)

13-24个班(约5-8轨)

25-48个班(约9-16轨)

普通

高中

34

6-12个班(2-4轨)

13-24个班(约5-8轨)

25-48个班(约9-16轨)

注:

1.轨:

每年级的平行班数。

2.小于6个班的学校,参照

类数字校园建设标准,酌情减少配置执行;大于48个班的学校,参照

类数字校园建设标准,酌情增加配置执行。

3.学校代码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行业标准JY/T1001—2012》。

5.1.2建设要求分类

数字校园的建设要求分为两类,即“基本要求”(M)和“规划建议”(O)。

“基本要求”表明该项内容为必选项,应达到和完成;“规划建议”表明该项内容为可选项,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列入学校信息化规划内容,有条件时积极实施。

5.2网络

5.2.1网络接入

校园网应接入教育城域网或互联网,接入带宽应满足师生上网学习、工作需要。

学校计算机接入互联网且用户全部在线时,单用户平均在线带宽不应低于256Kbps,接入教育城域网时,单用户平均在线带宽不应低于1Mbps,全校总接入带宽不应低于最低接入总带宽。

详见表2。

表2数字校园最低接入带宽指标

校园分类

建设内容

I类

II类

III类

备注

基本

要求

(M)

规划

建议(O)

基本

要求

(M)

规划

建议

(O)

基本

要求

(M)

规划

建议

(O)

最低单用户

平均在线带宽

C11001

256Kbps

1024Kbps

256Kbps

1024Kbps

256Kbps

2048Kbps

最低接入

总带宽

C11002

10Mbps

100

Mbps

20Mbps

300Mbps

50Mbps

1000

Mbps

5.2.2网络中心

学校网络中心应配置专用设备间和网管间,并配备相关设备,详见表3。

表3数字校园网络中心建设指标

校园分类

建设内容

建设要求

I类

II类

III类

备注

设备间

C12001

1、机房面积满足设备存放需要;

2、机房环境要求:

基本恒温、恒湿,防火、防盗、防潮、防尘、防静电、防雷击,有备用电源;

3、配备小型机柜(I类)或42U标准机柜(II类、III类),及路由器*、交换机、安全网关等网络设备,性能满足全校计算机总量入网要求。

核心交换机背板带宽应大于全校计算机总数×0.2Gbps;

4、配备服务器、存储等设备,满足校内业务平台运行和资源存储要求;

5、网络中心设备间可与学校其它数字化系统(监控系统、闭路电视系统、广播系统等)的设备间合用。

M

M

M

网管间

C12002

1、用于设备管理和维护;

2、配备网管计算机、办公桌椅;

3、配备必要网管监控系统工具;

4、面积≥20平方米。

O

O

M

注:

*号表示可选项,下同。

5.2.3综合布线

校园网络应遵循三层架构,按星型布线方式实施建设。

用光纤或双绞线等将核心交换机与楼宇汇聚交换机、楼宇汇聚交换机与楼层接入交换机、楼层接入交换机与各办公室(教室)的室内交换机、信息插座或终端连接。

综合布线要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确保网络延伸到学校的教学区、办公区、生活区,实现校园网网络全覆盖。

建设要求详见表4。

表4数字校园网络综合布线要求

校园分类

建设内容

建设要求

I类

II类

III类

备注

传输网络C13001

网络主干(连接楼宇和中心机房)采用光纤连接,带宽≥1000Mbps,规模较小的校园也可采用屏蔽双绞线;桌面接入采用双绞线时带宽≥100Mbps,采用无线时带宽≥54Mbps。

布线符合EIA/TIA.568商业建筑布线标准。

无线网络作为学校有线网络的补充,支持802.11、802.16等协议,一般部署于不便于有线布线或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使用较为频繁区域,如:

会议室、办公室、教室、阅览室等场所。

M

M

M

网络设备

C13002

1、楼宇汇聚交换机应使用小型机柜安装,支持VLAN划分,支持IPv6、MAC绑定,有千兆上行端口,背板带宽>下联计算机数×0.2Gbps。

从网络中心架设多芯光纤直接到楼层接入交换机时,可以不用楼宇汇聚交换机。

2、接入交换机端口速率≥100M,端口数量满足实际需要并留有冗余。

M

M

M

网络安全C13003

网络安全设备具备防火墙、行为管理、访问日志记录等功能,支持IPv6;通过上级教育城域网接入互联网的学校,可根据情况选配。

防杀病毒(木马)软件应支持在线升级。

O

O

M

信息点设置

C13004

信息点数量和布设位置的确定是进行校园布线的重要因素。

信息点总数≥学校班级数量+教师数量+学生计算机数量+其他校内计算机数量,布线到班级、备课室、办公室、生活区(食堂、学生宿舍)。

每室有线信息点不少于2个,应使用信息插座模块;或提供无线接入点;

M

M

M

IP地址规划

C13005

按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分配的IP地址段,学校进行校内再次分配。

M

M

M

5.3终端

学校应根据教学、管理活动需要,为教职员工和学生配备必要的各类终端设备。

5.3.1配备指标

学校终端数量配备基本指标,如计算机配备的生机比、师机比,班级多媒体配备数量等指标要求详见表5。

表5数字校园终端配备基本指标

校园分类

建设内容

建设要求

普通

小学

普通

初中

普通

高中

备注

生机比

C21001

学生终端包括计算机、平板电脑和其他云终端。

在满足信息技术教学1机/生的基础上,要提高生机比,满足数字化教学需要,鼓励利用各类终端开展数字化教学。

10:

1

8:

1

8:

1

师机比

C21002

每名教师配备1台计算机,采用主流配置计算机或云终端,鼓励配备笔记本电脑;每个教研组配备1套辅助设备(打印机、扫描仪、数码照相机,选配复印机、数码摄像机等)。

1:

1

1:

1

1:

1

班级多媒体

配备C21003

每个教学班级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满足课堂数字化教学和“优质资源班班通”应用需要。

1套/班

1套/班

1套/班

办公室

计算机配备

C21004

为学校管理人员配备计算机设备或其他云终端,满足管理信息化需要,并配备辅助设备。

基本要求1台/室,规划要求1台/人

基本要求1台/室,规划要求1台/人

基本要求1台/室,规划要求1台/人

功能室配备

C21005

学校应配备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录播(直播)教室等功能室,满足教学应用开展。

根据表6要求配备

其它应用系统

配备C21006

学校应配备校园监控系统、校园广播系统等数字化应用系统,满足校园管理和应用活动的开展。

根据表7要求配备

5.3.2功能室配备

学校应配备足够的信息化功能室,满足教学应用开展。

配备要求详见表6。

表6数字校园功能室建设指标

校园分类

建设内容

建设要求

I类

II类

III类

备注

计算机教室

C22001

配备台式计算机、笔记本电脑、云终端等,性能和数量应满足信息技术教学需要和数字化学习需要,上计算机课时满足1台/生。

机房和设备安全符合国家相关要求,具备消防、安防、防雷等功能。

M

M

M

班级多媒体

教室

C22002

每班安装1套多媒体教学设备。

可选用大屏幕电视机、投影机+屏幕、投影机+交互式电子白板、交互式一体机、交互式高清一体机、交互式投影一体机、投影机+环保亚光书写板等设备方案,鼓励使用交互式液晶高集成多媒体设备和安装复合式黑板,宜配备多媒体讲台和视频展示台。

M

M

M

多功能教室

C22003

可与会议室、合班教室合建。

配备多媒体讲台、多媒体控制设备、数字投影机、计算机、屏幕(平板电视、DLP多媒体一体机、交互式电子白板、投影机、拼接屏等)、视频展示台、扩音设备等。

M

M

M

网络录播(直播)互动教室

C22004

具有课堂录播、互动教学、直播、远程交互培训、视频会议等功能。

录播教室环境噪声应低于40dB,房屋装修要吸音、隔音;照度≥800Lux;色温宜选择演播室标准色的4200K;显色指数≥0.85;单个教室网络带宽不低于4M;拾音、音响满足拍摄要求。

具有相应的平台支撑软件,并能在一定区域联网使用。

O

O

M

音像电子图书阅览室

C22005

有音像电子图书资料储藏、网络阅览室。

室内配备计算机、云终端电子阅览器或平板电脑。

设备数量满足不少于1个班学生每人1机。

已建教育城域网数字图书系统的地区,学校音像电子图书室应将上级系统网络资源优先接入。

O

O

M

数字化实验室

C22006

配备齐全的数据采集设备和各种传感器设备,支持小学科学、中学物理、化学等课程教学中探究实验的开展。

O

O

O

说明:

功能相近的功能室可以合建合用。

5.3.3其它应用系统

学校应配备必要的辅助管理应用系统,满足校园管理和应用活动的开展。

配备要求详见表7。

表7数字校园其它应用系统建设指标

校园分类

建设内容

建设要求

I

II类

III类

备注

校安监控系统

C23001

每校配备1套,校门、餐厅、操场、宿舍等公共场所每个出入口至少配备1个摄像头。

宜采用数字式摄像头和硬盘录像机,存储备份时间不少于60天。

M

M

M

课堂观摩系统

C23002

满足在校内网络观摩班级课堂教学使用,具有网络录课功能。

普通班级配备高清摄像机、全向抑噪拾音器,全向云台,光学变焦宜≥10倍。

O

O

O

考务监控系统

C23003

配备标准参照考试管理部门要求。

O

O

O

校园电视系统

C23004

应采用基于数据网络的方式进行建设,教室终端显示和声音设备宜同班级多媒体设备合用。

具备自办节目播放、电视节目转播、召开视频讲座、教育教学录像播放等功能。

校园电视演播室建设标准参照录播教室要求。

O

O

M

校园广播系统

C23005

每校1套,采用数字广播系统,满足学校升旗仪式、课间操、眼保健操、全校集会、考试时的听力测试、校园广播节目播放需要。

M

M

M

校园一卡通系统

C23006

每套系统包含电子学生证、读卡器、显示终端、管理平台,具备校内考勤、消费、签到、图书管理、家校沟通等诸多校园应用。

O

O

M

校园信息文化发布系统

C23007

数字校园信息文化改变传统校园文化宣传的纸质印刷模式,以数字标牌及交互智能平板作为终端硬件载体,通过结合校园信息发布系统、主题互动展示软件、主题电子签名软件等,实现校园内文化传播内容电子化,双向互动,实时发布,统一管理。

展现学校状况、学校历史、好人好事、通知安排、活动签名等,都会以全新的实时、互动的方式进行展现,全面提升校园文化传播效率,提高校园信息化管理水平,促进数字化校园发展。

O

O

O

5.4应用

应用是数字校园的核心,是实现学校教学、教研、管理、生活等教育活动信息化的重要保障。

数字校园的应用主要包括教学教研、学校管理、生活服务等信息化应用。

数字校园应从学校的实际需求出发,加强应用规划、平台部署和资源应用。

在应用规划上应“整体规划,统一认证”,实现一次登录即可访问授权的各个应用系统。

在平台部署上应“先上后下,先‘云’后建”,即数字校园各项应用系统,宜由学校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建设的,学校补充建设;国家、省教育管理和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同类系统及资源,应优先使用,不要重复建设;对于具有本校办学特色的软件、高占用带宽的平台,如校本资源库、高清视频听课系统等,可采用本校部署自建模式。

在资源应用上应“使用为主,共享为先”,即首先用足用好国家、省及其他渠道免费提供的应用系统和数字资源,其次建好校本特色平台和资源,并与校外充分共享。

5.4.1教学教研

教学教研应用是指支持教师备课、教学研究、教师培训、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等各种活动开展的信息化服务,其主要作用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

数字校园建设中教学教研应用应具有以下功能:

提供教研网络社区服务,支持教师在线互动、交流、资源分享、案例研讨等;提供教研数字资源服务,支持教师自主学习和协作研究;提供跨校区域交流和评价服务,支持校际教师间远程评课互动;提供跨校区域协同备课服务,支持校际教师间协同设计教案和课件;提供教师专业发展的成长档案袋服务,为教师个性化发展提供指导等。

详见表8。

表8教学教研信息化应用指标

分类

应用内容

建设要求

应用要求

备注

教师备课

C31001

为教师提供电子备课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

1、教学资源管理功能;2、教案在线编辑功能;3、远程协作备课功能;4、群组交流功能;5、共享共建功能。

开展网络协作备课、编辑电子教案,进行交流共享。

基本

要求

(M)

课堂教学

C31002

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

1、提供授课资源接口;2、提供授课软件工具;3、具备学习活动管理功能。

利用授课工具和资源开展课堂教学,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

基本

要求(M)

教学研究

C31003

为教师提供网络教研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

1、提供课题管理功能;2、提供日程管理和联网协作功能;3、提供优质教学课件分享功能;4、提供在线社区交流功能。

利用平台开展教研课题管理、研究、交流。

基本

要求(M)

远程教学

C31004

为教师提供远程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