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教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4156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48.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儿推拿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小儿推拿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小儿推拿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小儿推拿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小儿推拿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小儿推拿教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小儿推拿教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小儿推拿教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小儿推拿教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小儿推拿教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小儿推拿教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小儿推拿教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小儿推拿教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小儿推拿教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小儿推拿教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小儿推拿教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小儿推拿教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小儿推拿教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小儿推拿教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小儿推拿教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儿推拿教材.docx

《小儿推拿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推拿教材.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儿推拿教材.docx

小儿推拿教材

下篇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又称小儿按摩。

是指运用手法(特定手法)作用于小儿机体的穴位(特定穴)起到调整脏腑、气血、经络功能,来达到防治小儿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小儿从出生到成年,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其生理、病理、辨证与治疗(包括手法、穴位、操作、次数、时间)等方面都与成人有所不同。

小儿的生理特点是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小儿出生后,机体的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筋肉骨骼等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尚未发育成熟完善。

脏腑柔嫩,气血未充,经脉未盛,神气怯弱,内脏精气未足,卫外机能未固,中医学谓之“稚阴稚阳”之体,认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

小儿另一个生理特点是生长发育迅猛,从体格、智力以至脏腑功能,均不断向着完善成熟方向发展,如旭日初升,草木方萌,欣欣向荣,古人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纯阳”。

小儿生机旺盛,发育迅速,对水谷精气等营养物质需要迫切,因而常见“阴常不足,阳常有余”。

小儿的病理特点是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若治疗及时易趋康复。

由于小儿脏腑功能柔弱,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加之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知自节,外易为六淫侵袭,见易为饮食所伤,更不能耐受突然的强烈刺激,易受惊而病。

小儿患病后病情变化迅速,邪气易盛,正气易虚,表现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若调治不当,易生他变,使轻病变重,重病转危。

由于小儿生机蓬勃,活力充沛,脏气清灵,且病因单纯,又少七情的所害,在患病之后,若能调治及时,则好转也快,容易痊愈。

小儿推拿临床辨证以四诊八纲为基础,将临床所获四诊资料,综合分析,做出正确诊断。

在四诊当中,以望诊为主,闻、问、切诊为辅。

新生儿不会说话,较大小儿也不能全面准确地诉说病情,因此儿科又有“哑科”之称。

在临床上问诊大多是通过患儿家属间接进行的。

闻诊虽然反映一定的病情,但也不够全面。

小儿气血未充,经脉未盛,就诊时多哭闹,气息易乱,造成切脉不易准确。

只有望诊不受各种条件限制,反映病情比较可靠。

从八纲辨证来看,小儿属“纯阳”之体,感受外邪后,易从寒化热,因而临床以阳证、热证、实证为多,虚实夹杂次之,纯虚证较少。

临诊时应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仔细观察、辨证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由于小儿的肌肤娇嫩,故在治疗操作时,一般要借助一些介质,如滑石粉、薄荷汁、冬青膏等,这些介质不仅有润滑皮肤、防止擦破皮肤,还有助于提高疗效的作用。

临床选用介质时也宜辨证应用。

小儿推拿手法应用着重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年稍长的可参照成人推拿手法的要求。

小儿推拿治病在辨证的基础上强调手法的补泻,常用的补泻方法有手法轻重补泻、快慢补泻、方向补泻、经络补泻(又称为迎随补泻法或顺逆补泻)、次数补泻及平补平泻法等。

临证时要根据病证选择应用、以达功专力宏,方能体现补泻。

小儿推拿穴位大多数为小儿所特有,称之谓小儿特定穴。

多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且以手掌手背居多,操作起来比较方便。

在小儿推拿穴位上,采用适当的操作次数、作用时间和刺激强度,则能使疾病尽快痊愈。

若次数、时间、力度太过,则可损伤皮肤或加重病情;若不及则无济于事。

故在临床上可根据患儿病症的虚实、年龄的大小等,酌情增减、灵活掌握。

由于小儿发病方面的特点,临床上以外感、饮食内伤、热性病居多,故在治疗上多采用解表、清热、消导等方法。

对于治疗大寒、大热的穴位及泻法、重刺激手法等,要中病即止,以免损伤小儿正气。

另外,小儿患病,传变迅速,易生他变,临诊时必须谨慎果断,不可贻误病情。

必要时应中西医结合治疗。

第一章小儿推拿手法

小儿推拿手法与成人手法有所不同,有的手法相似,有的手法虽然在名称上和成人手法一样,但具体操作要求上却完全不同(如推法、捏法等)。

有些手法只用于小儿,而不用于成人,如运法(运水入土、运土入水、运内八卦)等。

因此要很好的进行手法的练习。

手法的练习方法较多,但小儿推拿手法练习以进行人体操作为主,学龄前期以上及部分肥胖患儿可参考成人推拿的手法练习。

小儿推拿手法操作的时间,一般来说以推法、揉法、运法次数为多,而按法、捣法次数宜少,摩法时间较长,掐法则重、快、少,在掐后常继用揉法,按法和揉法也常配合应用。

在临床应用上,小儿推拿手法经常与具体穴位结合在一起的,例如补脾经、补肺经(向指根方向直推),清脾经、清肺经(向指尖方向直推),揉一窝风(用揉法于一窝风穴),掐人中(用掐法于人中穴)等等。

捏脊法等刺激性较强的手法,一般应放在最后操作,以免刺激过强,使患儿哭闹,影响操作治疗。

第一节小儿推拿常用手法

小儿推拿手法的种类较少,清·张振鋆在《厘正按摩要术》中首次将“按、摩、掐、揉、推、运、搓、摇”列为小儿推拿八法。

随着小儿推拿的发展,许多成人推拿手法也变化运用到小儿推拿中来,成为小儿推拿常用手法。

本节主要介绍推、摩、按、揉、掐、捏、运、捣法等8种常用手法。

一、推法

推法包括直推法、分推法、旋推法、合推法四种。

1.直推法

用拇指桡侧边缘,或食、中指末节罗纹面,附着在穴位上作单方向直线推动,称直推法。

【动作要领】

操作时宜作直线推动,不宜歪斜,同时配用适量介质;推动时要有节律,频率大约200-300次/分钟;用力均匀,始终如一。

【临床应用】

本法主用于线穴、面穴等小儿特定穴的操作,如推三关、推大肠、推脾经、推肺经、退六腑等。

有调阴阳、和脏腑、理脾胃等作用。

在某些穴位上推动的方向与补泻有关,应根据不同部位和穴位而定。

2.分推法

用两手拇指桡侧或指面,或两手食、中、无名、小指指面,自穴位中间向两旁作分向推动;或作“∧”形推动,称分推法。

【动作要领】

作分向推动时,两手用力要均匀一致,用力勿忽大忽小;根据患儿病证的寒热虚实,调节两手用力的大小。

操作的频率200-300次/分钟。

【临床应用】

本法多用于面穴、线穴及平面部位穴位的操作,如分推膻中、分推腹阴阳、分推大横纹、推坎宫、分推肩胛骨等。

具有调阴阳、和脾胃、宣肺理气、止咳化痰、解表等作用。

3.旋推法

以拇指指面在穴位上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推动。

【动作要领】

操作速度较运法快,用力较指揉法轻。

【临床应用】

主用于手指罗纹面等部位的穴位。

如旋推肺经、旋推肝经等。

4.合推法

以两拇指罗纹面自穴两旁向穴中合拢推动,称合推法。

【动作要领】

此法操作方向与分推法相反,用力要均匀,轻快柔和,平稳着力于皮肤,不宜使皮肤向中间起皱。

每分钟200-300次。

【临床应用】

主用于大横纹的治疗,有行痰散结等作用。

二、摩法

以手掌面或食、中、无名指指面附着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形移动摩擦,称摩法。

可分为指摩法和掌摩法。

【动作要领】

本法操作时手法要轻柔,速度均匀协调,压力大小适当,频率大约每分钟120-160次。

【临床应用】

摩法多用于头面部、胸腹部的“面”状及“点”状穴,如摩囟门、摩中脘、摩腹、摩脐以治疗肠胃疾患,对急性扭挫伤,可用摩法消肿。

本法具有理气活血,消肿退热,消积导滞等作用。

在某些穴位上摩法的方向与补泻有关,使用时应根据不同穴位而定,如顺时针摩、揉腹部有消食和胃通便之作用,逆时针摩、揉腹部有温中健脾止泻的作用。

三、按法

以指、掌等节律性地按压施术部位,称按法。

按法一般以指按与掌按两种按法应用较多,常与揉法结合运用,组成“按揉”复合手法。

【动作要领】

1.指按法

以拇指端或罗纹面置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作与施术部位相垂直的逐渐向下按压。

当按压力达到所需的力量后,要稍停片刻,即所谓的“按而留之”,然后松劲撤力,再做重复按压,使按压动作既平稳又有节奏性。

2.掌按法

以单手或双手掌面置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垂直逐渐向下按压。

施力原则同指按法。

按法用力宜由轻到重,稳而持续,使刺激充分达到肌体组织的深部。

按压的用力方向多为垂直向下或与受力面相垂直。

手法操作要有缓慢的节奏性。

不可突施暴力。

【临床作用】

按法同摩法一样,具有刺激强而舒适的特点,易于被接受,可补虚泻实。

指按法接触面积小,刺激较强,常在按后施以揉法,有“按一揉三”之说。

一般多用于面部,亦可用于肢体穴位;掌按法面积较大,沉实有力,舒缓自然,多用于背腰部、下肢后侧、胸部及上肢部。

四、揉法

以中指或拇指指端,或掌根,或鱼际,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揉动,称揉法。

亦可分别称之为中指揉法、拇指揉法、掌根揉法、鱼际揉法。

【动作要领】

操作时压力轻柔而均匀,手指不要离开接触的皮肤,使该处的皮下组织随手指的揉动而滑动,不要在皮肤上摩擦,频率每分钟大约200-300次。

【临床作用】

本法具有调和气血,祛风散热,理气消积等作用。

指揉法常用于“点”状穴及经穴,根据病情需要,亦可二指并揉或三指同揉,如揉二扇门以发汗解表,揉天枢、揉肚脐以调理大肠等。

鱼际揉和掌揉法适用于“面”状穴。

五、掐法

用指甲重刺穴位称掐法。

掐法是强刺激手法之一。

掐时要逐渐用力,达深透为止,注意不要掐破皮肤。

掐后轻揉局部,以缓解不适之感,故临床上常与揉法配合应用,称掐揉法。

【临床作用】

本法适用于头面部、手足部点状穴位,以救治小儿急性惊症,如掐人中,掐十王等。

具有定惊醒神,通关开窍的作用。

六、捏法

用拇指桡侧缘顶住皮肤,食、中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或食指屈曲,用食指中节桡侧顶住皮肤,拇指前按,两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

【动作要领】

操作时捏起皮肤多少及提拿用力大小要适当,而且不可拧转。

捏得太紧,不容易向前捻动推进,捏少了则不易提起皮肤,捻动向前时,需作直线前进,不可歪斜。

【临床作用】

本法主要用于脊柱“线”状穴的操作,用于治疗疳积,故称为“捏脊(积)”。

操作时,可捏三下提拿一下,称之为“捏三提一法”。

本法具有调阴阳,和脏腑,培元气,强身体,健脾胃,通经络,行气血等作用。

主治先、后天不足的一切虚弱病症,治疗小儿积滞、疳证、厌食、腹泻、腹痛、呕吐、便秘、惊风、夜啼等症。

七、运法

以拇指或中指指端在一定穴位上,由此往彼作弧形或环形推动称运法。

【动作要领】

运法宜轻不宜重,宜缓不宜急,要在体表旋绕摩擦推动,不带动深层肌肉组织,频率一般每分钟80-120次为宜。

【临床作用】

运法是小儿推拿手法中最轻的一种,常用于线状穴、面状穴及点状穴等小儿头面及手部特定穴的操作,如运内八卦、运水入土、运土入水、水底捞明月、运太阳、运板门等。

具有寛胸理气,调理脾胃、止咳化痰、清热安神等作用。

八、捣法

用中指指端,或食、中指屈曲的指间关节,作有节奏的叩击穴位的方法,称捣法。

【动作要领】

操作时指间关节要自然放松,以腕关节屈伸为主动,捣击时位置要准确,用力时腕部要富有弹性,捣后指端立即抬起。

【临床作用】

本法常用于点状穴,如捣小天心等。

具有镇惊安神、宁志明目及利尿清热等作用。

对小儿夜啼、惊骇恐惧、惊风、斜视、癃闭、口舌生疮等病症具有一定疗效。

第二章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小儿推拿穴位主要应用特定穴,这些穴位不仅有“点”状,还有“线”状及“面”状。

这些穴位以两手居多,正所谓“小儿百脉汇于两掌”。

小儿推拿特定穴临床应用时有以下特点:

一是穴位与手法往往合起来称呼,如推三关、揉板门、掐老龙等;二是手法操作时间往往是以“次数”为计算。

穴位中标示的“次数”仅作为6个月~1周岁患儿临床应用时参考,临诊时还要根据患儿年龄大小,身体强弱,病情轻重等情况而有所增减;三是小儿推拿操作的顺序,一般是先上肢,次头面,再胸腹、腰背,最后是下肢。

也可根据病情轻重缓急或患儿体位而定先后顺序,年龄较大患儿可配合经穴使用。

四是上肢特定穴位,习惯于推左手,一般不分男女。

第一节头面部穴位

1.天门(攒竹)

定位:

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

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开天门,又称推攒竹。

30-50次。

作用:

发汗解表,镇静安神,开窍醒神。

应用:

常用于风寒感冒、头痛、无汗、发热等症,多与推坎宫、揉太阳等合用;若惊惕不安,烦躁不宁多与清肝经、捣小天心、掐揉五指节、揉百会等合用。

2.坎宫

定位:

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

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作分推,称推坎宫,又称推眉弓。

30-50次。

作用:

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应用:

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多与推攒竹、揉太阳等合用;若用于治疗目赤痛,多与清肝经、掐揉小天心、揉肾纹、清天河水等合用。

3.太阳

定位:

眉后凹陷处。

操作:

两拇指挠侧自前向后直推,称推太阳。

用中指端揉该穴,称揉太阳或运太阳。

30-50次。

向眼方向揉为补,向耳方向揉为泻。

作用:

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

应用:

推、揉太阳主要用于外感发热。

若外感表实头痛用泻法;若外感表虚、内伤头痛用补法。

主治发热、头痛、惊风、目赤痛。

4.山根

定位:

两目内眦之中。

操作:

拇指甲掐,称掐山根。

3-5次。

作用:

开窍,醒目定神。

应用:

掐山根主用于治疗惊风、昏迷、抽搐等症,多与掐人中、掐老龙等合用。

5.牙关

定位:

耳下一寸,下颌骨陷中。

操作:

拇指按或中指揉,名曰按牙关或揉牙关。

5-10次。

作用:

开关窍。

应用:

临床对牙关紧闭、口眼歪斜,多与按颊车、承浆、人中等合用。

6.囟门

定位:

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百会前骨陷中。

操作:

两手扶儿头,两拇指自前发际向该穴轮换推之(囟门未合时,仅推至边缘),称推囟门。

拇指端轻揉本穴称揉囟门。

推或揉均50-100次。

作用:

镇惊安神通窍、止头痛头晕。

应用:

推、揉囟门多用于主治头痛、惊风、神昏烦躁、鼻塞、衄血等症。

正常前囟在生后12-18个月之间才闭合,故临床操作时手法需注意,不可用力按压。

7.耳后高骨

定位:

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

两拇指或中指端揉,称揉耳后高骨。

30-50次。

作用:

疏风解表,安神除烦。

应用:

治感冒头痛,多与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等合用;亦可治神昏烦躁等症。

8.天柱骨

定位:

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

用拇指或食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骨。

或用汤匙边蘸水自上向下刮。

推100-500次。

作用:

降逆止呕,祛风散寒。

应用:

主要治疗呕吐、恶心和外感发热、项强等症。

治疗呕恶多与横纹推向板门、揉中脘等合用;治疗外感发热、颈项强痛等症多与拿风池、掐揉二扇门等同用。

第二节躯干部穴位

1.乳根

定位:

乳下2分。

操作:

中指端揉,称揉乳根。

20-50次。

作用:

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应用:

见乳旁穴。

2.乳旁

定位:

乳外旁开2分。

操作:

中指端揉,称揉乳旁。

20-50次。

作用:

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应用:

主要治疗胸闷、咳嗽、痰鸣、呕吐等症。

临床上多两穴配用,以食、中两指同时操作。

3.胁肋

定位:

从腋下两胁至天枢处。

操作:

以两手掌从两胁腋下搓摩至天枢处,称搓摩胁肋,又称按弦走搓摩。

50-100次。

作用:

顺气化痰,除胸闷,开积聚。

应用:

本穴性开而降,多用于小儿由于食积、痰壅、气逆所致的胸闷、腹胀等有效。

若肝脾肿大,则需久久搓摩,非一日之功,但对中气下陷,肾不纳气者宜慎用。

4.腹

定位:

腹部。

操作:

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掌或四指摩称摩腹。

分推100-200次;摩5分钟。

作用:

健脾和胃,理气消食。

应用:

对于小儿腹泻、呕吐、恶心、便秘、腹胀、厌食等消化功能紊乱效果较好,常与捏脊、按揉足三里合用,作为小儿保健手法。

5.脐

定位:

肚脐。

操作:

用中指端或掌根揉,称揉脐;指摩或掌摩称摩脐;用拇指和食、中两指抓住肚脐抖揉,亦称揉脐。

揉100-300次;摩5分钟。

作用:

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应用:

揉脐、摩脐多用于腹泻、便秘、腹痛、食积、肠鸣、疳积等症。

临床上揉脐、摩腹、推上七节骨、揉龟尾常配合应用,简称“龟尾七节,摩腹揉脐”,治疗腹泻效果较好。

6.丹田

定位:

小腹部(脐下2寸与3寸之间)。

操作:

或揉或摩,称揉丹田或摩丹田。

揉50-100次;摩5分钟。

作用:

培肾固本,温补下元,分清别浊。

应用:

多用于小儿先天不足,寒凝少腹及腹痛、疝气、遗尿、脱肛等症,常与补肾经、推三关、揉外劳等合用。

揉丹田对尿潴留有一定效果,临床上常与推箕门、清小肠等合用。

7.肚角

定位:

脐下2寸(石门)旁开2寸大筋。

操作:

用拇、食、中三指作拿法,称拿肚角;或用中指端按,称按肚角。

3-5次。

作用:

止腹痛。

应用:

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腹痛均可应用,特别是对寒痛、伤食痛效果更好。

为防止患儿哭闹影响手法的进行,可在诸手法推毕,再拿此穴。

8.脊柱

定位:

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操作:

用食、中二指面自上而下作直推,称推脊;用捏法自下而上称为捏脊。

捏脊一般捏3-5遍,每捏三下再将背脊皮提一下,称为捏三提一法。

推100-300次,捏3-5次。

作用:

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清热。

应用:

捏脊法是小儿保健常用主要手法之一。

临床上多与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摩腹、按揉足三里等配合应用,治疗先、后天不足的一些慢性病症。

本法单用名捏脊疗法,不仅常用于小儿疳积、腹泻等病症,还可应用于成人失眠、肠胃病、月经不调等病症。

推脊柱穴从上至下,能清热,多与清天河水、退六腑、推涌泉等合用。

9.七节骨

定位:

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长强)成一直线。

操作:

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二指面自下向上或自上向下作直推,分别称为推上七节骨和推下七节骨。

100-300次。

作用:

温阳止泻、泻热通便。

应用:

推上七节骨能温阳止泻,多用于虚寒腹泻、久痢等症。

临床上常于按揉百会、揉丹田等合用治疗气虚下陷的脱肛、遗尿等症。

推下七节骨能泻热通便,多用于肠热便秘,或痢疾等症。

10.龟尾

定位:

尾椎骨端。

操作:

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

100-300次。

作用:

调理大肠。

应用:

本穴即督脉经之长强穴,揉之能通调督脉之经气。

穴性平和,能止泻,也能通便。

多与揉脐、推七节骨配合应用,以治腹泻、便秘等症。

第三节四肢部穴位

1.脾经

定位:

拇指桡侧缘,自指尖直至指根赤白肉际处,或拇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

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缘向指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脾经。

由指根向指端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脾经。

补脾经、清脾经,统称推脾经。

100-500次。

作用:

补脾经能健脾胃,补气血;清脾经则清热利湿,化痰止呕。

应用:

补脾经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等症。

清脾经用于湿热熏蒸、皮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痢疾等症。

2.肝经

定位:

食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

自指尖向食指掌面末节指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肝经;自食指掌面末节指纹推向指尖为清,称清肝经。

补肝经和清肝经统称推肝经。

100-500次。

作用:

平肝泻火,息风镇惊,解郁除烦。

应用:

清肝经常用于惊风、抽搐、烦躁不安、五心烦热等症。

肝经宜清不宜补,若肝虚应补时则需补后加清,或以补肾经代之,称为滋肾养肝法。

3.心经

定位:

中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

自指尖向中指掌面末节指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心经。

自中指掌面末节指纹向指尖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心经。

补心经和清心经统称推心经。

100-500次。

作用:

清心经可清心泻火;补心经可养心安神。

应用:

本穴宜用清法,不宜用补法。

清心经常用于心火旺盛而引起的高热神昏、面赤口疮、小便短赤等,多与清天河水、清小肠等合用。

4.肺经

定位:

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

自指尖向无名指掌面末节指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肺经;自无名指掌面末节指纹向指尖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肺经。

补肺经和清肺经统称推肺经。

100-500次。

作用:

补肺经可补益肺气;清肺经可宣肺清热、疏风解表,化痰止咳。

应用:

补肺经用于肺气虚损,咳嗽气喘,虚汗怕冷等肺经虚寒证。

清肺经用于感冒发热及咳嗽、气喘、痰鸣等肺经实热证。

5.肾经

定位:

小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

自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肾经;自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肾经。

补肾经和清肾经统称为推肾经。

100-500次。

作用:

补肾经可补肾益脑,温养下元;清肾经可清利下焦湿热。

应用:

补肾经用于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肾虚久泻、多尿、遗尿、虚汗喘息等症。

清肾经用于膀胱蕴热,小便赤涩等症。

临床上肾经穴一般多用补法,需用清法时,也多以清小肠代之。

6.大肠

定位:

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操作:

从食指尖直推向虎口为补,称补大肠;反之为清,称清大肠。

补大肠和清大肠统称推大肠。

100-300次。

作用:

补大肠可涩肠固脱,温中止泻;清大肠可清利肠府,除湿热,导积滞。

应用:

补大肠多用于虚寒腹泻、脱肛等病症。

清大肠多用于湿热,积食滞留肠道,身热腹痛,痢下赤白,大便秘结等症。

7.小肠

定位:

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

自指尖直推向指根为补,称补小肠;反之为清,称清小肠。

补小肠和清小肠统称为推小肠。

100-300次。

作用:

清热利尿。

应用:

清小肠可泌清别浊,多用于小便短赤不利,尿闭,水泻等证。

若心经有热,移热于小肠,以本法配合清天河水,能加强清热利尿的作用。

若属下焦虚寒,多尿、遗尿则宜用补小肠。

8.肾顶

定位:

小指顶端。

操作:

以中指或拇指端按揉,称揉肾顶。

100-500次。

作用:

收敛元气,固表止汗。

应用:

揉肾顶对自汗、盗汗或大汗淋漓不止等症均有一定的疗效。

9.肾纹

定位:

手掌面,小指第二指间关节横纹处。

操作:

中指或拇指端按揉,称揉肾纹。

100-500次。

作用:

祛风明目,散瘀结。

应用:

揉肾纹主要用于目赤肿痛或热毒内陷,瘀结不散所致的高热,呼吸气凉,手足逆冷等症。

10.四横纹

定位:

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操作:

拇指甲掐揉,称掐四横纹;四指并拢从食指横纹处推向小指横纹处,称推四横纹。

掐各5次;推100-300次。

作用:

掐之能退热除烦,散瘀结;推之能调中行气,和气血,消胀满。

应用:

临床上多用于疳积、腹胀、气血不和、消化不良等症。

常与补脾经、揉中脘等合用。

也可用毫针或三棱针点刺本穴出血以治疗疳积,效果也好。

11.小横纹

定位:

掌面食、中、无名、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

操作:

以拇指甲掐,称掐小横纹;拇指侧推,称推小横纹。

掐各5次;推100-300次。

作用:

退热,消胀,散结。

应用:

推掐本穴主要用于脾胃热结、口唇破烂及腹胀等症。

临床上用推小横纹治疗肺部干性啰音,有一定疗效。

12.掌小横纹

定位:

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

操作:

中指或拇指端按揉,称揉掌小横纹。

100-500次。

作用:

清热散结,宽胸宣肺,化痰止咳。

应用:

主要用于喘咳,口舌生疮等,为治疗百日咳、肺炎的要穴。

临床上用揉掌小横纹治疗肺部湿性啰音,有一定的疗效。

13.胃经

定位:

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节(或鱼际桡侧赤白肉际处)。

操作:

自拇指根向掌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胃经;反之为清,称清胃经。

补胃经和清胃经统称推胃经。

100-500次。

作用:

清胃经可清中焦湿热,和胃降逆,泻胃火,除烦止渴;补胃经可健脾胃,助运化。

应用:

清胃经多与清脾经、推天柱骨、横纹推向板门等合用,治疗脾胃湿热,或胃气不和所引起的上逆呕恶等症;若胃肠实热、脘腹胀满、发热烦渴、便秘纳呆,多与清大肠、退六腑、揉天枢、推下七节骨等合用。

补胃经多与补脾经、揉中脘、摩腹、按揉足三里等合用,治疗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纳呆腹胀等症。

14.板门

定位:

手掌鱼际平面。

操作:

指端揉,称揉板门或运板门;用推法自指根推向腕横纹,称板门推向横纹,反之称横纹推向板门。

100-300次。

作用:

健脾和胃,消食化滞,止泄,止呕。

应用:

揉板门多用于乳食停积,食欲不振或嗳气、腹胀、腹泻、呕吐等症。

板门推向横纹能止泻,横纹推向板门能止呕吐。

15.内劳宫

定位:

掌心中,屈指时中指、无名指之间中点。

操作:

中指端揉,称揉内劳宫;自小指根掐运起,经掌小横纹、小天心至内劳宫,称运内劳宫(水底捞明月)。

揉100-300次;运10-30次。

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