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417449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莅临(lì)粗犷(ɡuǎnɡ)匿笑(nì)混为一谈(hùn)

B.狭隘(yì)坍塌(tān)附和(hè)冠状病毒(ɡuàn)

C.掺和(he)妥当(dànɡ)蹒跚(mán)美不胜收(shènɡ)

D.嗔怪(chēn)抽噎(yè)干涸(kū)参差不齐(cē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安祥原委滑稽怪诞不经

B.张扬口罩余晖见异思迁

C.疫情热枕突兀截然不同

D.凌乱帐蓬溜达健康码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下午大家把校园里各个角落的野草都清理了,整个校园到处都是不毛之地。

B.此次诗词朗诵比赛,各班同学的朗诵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同学有很大的潜力。

C.导演希望今后的作品能精益求精,力求打造更加精致、严谨的剧作。

D.“人心齐,泰山移。

”在疫情面前,中国人民同舟共济、万众一心,形成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强大合力。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著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B.古诗中常出现的杨花即柳絮,折柳送别是古人的一种习俗,柳者,留也,借以表达送别者的依依惜别之情。

C.《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它与《大学》《周易》《孟子》合称为“四书”。

D.《天净沙·秋思》是元代散曲家马致远所写的一首小令,被誉为“秋思之祖”。

二、情景默写

5.古诗文默写。

(1)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__________,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

(3)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触景生情,把梦境与现实自然的联系起来以抒发强烈感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论语》形容时间一去不复返,告诫我们要珍惜时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中国是一个爱诗的国度,文人墨客对雪有着深厚的情结,请写出一句含“雪”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著阅读

6.名著阅读。

A、B引唐僧看遍经名,对唐僧道:

“圣僧东土到此,有些甚么人事送我们快拿出来,好传经与你去。

”三藏闻言道:

“弟子玄奘,来路迢遥,不曾备得。

”尊者笑道:

“好,好,好!

白手传经继世,后人当饿死矣!

”行者见他讲口扭捏,不肯传经,他忍不住叫噪道:

“师父,我们去告如来,教他自家来把经与老孙也。

(第九十八回《猿熟马驯方脱壳功成行满见真如》)

(1)请指出文中A、B是谁。

(2)唐僧没有“人事”可送,结果如何?

最终如何取得真经?

四、填空题

7.《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________(体裁)集,共十篇。

如《__________》《__________》皆出自本书(除教材中篇目之外)。

五、诗歌鉴赏

舟过谢潭三首(之一)①

(宋)杨万里

风头才北忽成南,转眼黄田到谢潭。

仿佛一峰船外影,褰帷②急看紫巉③岩。

(注释)①此诗写于孝宗淳熙七年,诗人赴任途中经谢谭,叹其江山画卷,天赐风光,故作此诗。

②褰(qiān)帏:

掀起帘子。

③巉(chán):

山势高险的样子。

8.下列诗歌与本诗体裁、押韵均相同的一项是()

A.《夜雨寄北》B.《观沧海》

C.《次北固山下》D.《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9.本诗第二句中的“转眼”一词与诗中“______”字相呼应,表现出了__________。

10.结合全诗,品析“褰帷急看紫巉岩”一句所传达出的思想感情。

六、课内阅读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1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淫慢则不能励精学而不思则罔

B.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及其家穿井

C.年与时驰,意与日去目似瞑,意暇甚

D.静以修身以刀劈狼首

12.翻译句子。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13.作者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除了淡泊外,还需要哪两个?

为何要写这封信?

七、课外阅读

蒙入吴,王劝其学,蒙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

常在孙策座上酣醉,忽于眠中,诵《周易》一部,俄而惊起,众人皆问之。

蒙云:

“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论世祚①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精穷极妙,未该玄言,政空诵其文耳。

”众坐皆知蒙呓②诵文也。

(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世祚(zuò):

国运。

②呓(yì):

梦中说话。

1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日月广明之道。

(2)众坐皆知

15.下列加点的字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

俄而惊起,众人皆问之

A.得一人之使B.学而时习之

C.久之,目似瞑D.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16.翻译下列句子。

蒙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

17.文中吕蒙的好学体现在哪些地方?

用自己的话回答。

八、现代文阅读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节选)

①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

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木片上,叫做简或牍。

就是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一般5寸至2尺长),然后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或用漆写,每片可以写8到14个字。

有的把简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做“册”,也可以写作“策”。

这个“册”字,像在几片简牍中间穿上一条绳索的样子。

传说孔子因为勤奋读书,竟把这种穿简牍的皮条翻断了多次。

②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

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文书,那些竹简和木片有60公斤重。

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

③春秋末期,还出现了写在绸子上面的书。

这种书叫做帛书。

它可以卷起来,一部书就是一卷或几卷绸子,用木棒做轴,所以也叫它卷轴。

后来,“卷”成了书的量词。

人们常说的“开卷有益”“读书破万卷”,就是从这里来的。

这种书比起竹简来,轻便多了,但它的成本太高,不容易普遍采用。

18.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19.对选文内容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A.重点介绍了我国早期的正式书籍——简牍和帛书的形式、制作方法及特点。

B.重点介绍了我国正式的书籍使用材料的演变和发展。

C.主要说明了我国正式的书籍产生的时间及发展过程。

D.主要说明了纸成为书籍的理想材料的原因。

向上的背影

曹春雷

①所有人仰望的目光,都聚焦在岩壁的一个背影上。

这是个红色的背影,一点一点向上移动着。

人群中还有几台摄像机,在仰拍。

如果拉近镜头,可以看到这个红色背影的身形是胖的,是个女人,发丝黑中杂着白的,年龄肯定不小了。

②这个背影此刻正气喘吁吁,但下面的人听不到。

汗流到她眼里,很痒,但她腾不出手来擦拭,只好使劲眨巴眼。

她知道下面有无数双眼睛在注视自己,可她只在意其中的一双眼睛。

③这双眼睛,来自于坐在轮椅上的那个女孩。

她不用往下看就知道,女孩此刻一定坐直了身子,紧紧地捂着嘴巴,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她,心里也一定在喊:

妈妈,小心!

妈妈加油!

④妈妈会加油的,她在心里回应着女儿,一只手紧紧地抠着一道崖缝的边缘,另一只手向上伸着,寻找新的落点。

她觉得此刻自己的脚就是女儿的脚,自己的手就是女儿的手,自己是在替女儿攀爬。

⑤女儿喜欢这个攀岩的电视节目。

只有在电视前看这个节目时,女儿脸上才有一丝难得的笑容。

一场大病后,女儿就站不起来了,医生私下告诉她,你要有心理很快,她就手臂无力,酸疼麻木,有几次脚没踩稳,手没攀住,一下子滑落下去。

底下的人们一声惊呼。

幸亏有安全绳。

准备,你女儿以后能站起来的可能性不高。

⑥尽管她没有告诉女儿实话,但女儿仿佛知道了一切,整日里坐在床上,失了神。

有时会说,妈,我干脆死了吧,这样活着有什么意思。

她就骂女儿瞎想,然后出门去,找个僻静的地方哭一场。

⑦来参加这个攀岩节目,是因为女儿的一句话。

当时女儿看到节目上的那些平常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都可以攀上岩壁去,就说人家真厉害。

她听了随口一句,有啥厉害的,我也行。

女儿说,你哪行,都五十多岁了,腰疼腿也疼的。

她说,我咋不行,我爬给你看。

女儿说,我是说着玩的。

⑧但她认了真。

⑨她找到了节目组。

攀岩的教练们却不同意,岁数太大了,身体也不好。

但她软磨硬缠,连着几天都去找,最后讲了自己女儿的事。

教练们商议了一下,才勉强答应。

两周的攀岩课程和基本训练后,她终于来到这座岩壁下。

这陡峭的岩壁好似一个巨人,无声地站在大家的面前,令人生畏而又有所期待——

⑩和她一起攀爬的都是小伙子大姑娘,年轻力壮,十八米的岩壁,很快就攀到岩顶,探着身为她加油。

这时候,她才爬了不到一半。

她不敢往下看,她有恐高症。

⑪满眼满脸的汗水。

但她没止步。

爬,再爬。

手指磨破了,手背划破了,两个膝盖肯定也磕出血了,生生地疼。

爬,继续爬。

“我行,我一定能行!

”她一边攀着,一边念叨。

脚、手没力气了,歇一歇,攒一攒,再使劲。

⑫终于,她攀上了岩顶!

早攀上去的年轻人在为她鼓掌,岩下的人也在为她鼓掌。

轮椅上的女儿,巴掌拍得最响。

⑬她俯身向岩下喊:

“慧慧,没有什么事能难住咱们,今后咱们都要好好地活!

”岩壁太高,声音太轻,容易被风刮走,落不下。

这时岩上的人们都俯下身,将手卷成喇叭,一起喊:

“要好好地活!

……”

⑭底下的慧慧仰着头,流着泪,大声喊:

“妈妈,我会的!

”她周围的人也将手卷成喇叭,一起喊“会的!

……”

⑮从岩上落下来的声音,从岩下飘上去的声音,碰撞在一起,飘落到山谷里,久久回荡。

(选文有改动)

20.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记述的故事内容。

21.文中“她”不适合参加攀岩项目的原因都有哪些?

请简要概括。

22.请结合语境,品读下面两个句子。

(1)第⑨段“这陡峭的岩壁好似一个巨人,无声地站在大家的面前,令人生畏而又有所期待——”(请从修辞角度赏析)

(2)第⑪段“爬,再爬。

手指磨破了,手背划破了,两个膝盖肯定也磕出血了,生生地疼。

爬,继续爬。

‘我行,我一定能行!

’她一边攀着,一边念叨。

脚、手没力气了,歇一歇,攒一攒,再使劲。

”(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23.结合语境,谈谈你对文章第⑮段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

从岩上落下来的声音,从岩下飘上去的声音,碰撞在一起,飘落到山谷里,久久回荡。

24.文章以“向上的背影”为题,有何妙处?

九、综合性学习

学校开展“书香校园”系列读书活动,你作为其中一员,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活动。

25.校团委决定召开读书活动的筹备会,下列通知有多处错误,请找出并写出修改意见。

通知

各班团支部书记:

为了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水平,校团委定于本周五下午四点召开《书香校园读书报告活动》筹备会。

请准时参加。

2020年12月8日

(1)标点:

___________________

(2)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

(3)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

(4)格式:

___________________

26.为营造校园读书氛围,校团委准备从以下四句话中选出能够组成对偶句的两句话作为宣传标语,请你选出,抄写在横线上。

A.立志读尽人间书B.人生唯因读书好C.悬梁刺股求学路D.发愤识遍天下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某班学生在全校进行了一次读书现状的调查活动,请认真阅读以下现状调查表,并用简洁的语言作答(不得出现数字)。

学段

调查项目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每日可供自由阅读的时间

1.5小时

1.2小时

0.5小时

经典所占阅读比重

27.8%

35.8%

45.6%

分析上表,你得出的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你的同学李明觉得进入初中后学习太忙,没时间读书,并且觉得课外阅读不会对提高成绩有多大的帮助,读过的书过段时间就忘记了,没有必要再读书。

作为他的好朋友,请谈谈你对课外阅读的看法,帮助李明解决困惑,不超过60字。

十、作文

29.命题作文

母爱,是我心中的阳光,给我寒冷的世界带来温暖;友情,是我心中的阳光,在我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恩师,是我心中的阳光,在我迷惘的时候指点迷津;理想和信念,是我心中的阳光,照亮我前行的道路……

请以“心中的阳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

参考答案

1.A

【详解】

B.狭隘(yì)——ài;冠状病毒(ɡuàn)——guān;

C.掺和(he)——huo,蹒跚(mán)——pán;

D.抽噎(yè)——yē,干涸(kū)——hé;

故选A。

2.B

【详解】

A.安祥——安详;

C.热枕——热忱;

D.帐蓬——帐篷;

故选B。

3.A

【详解】

A.不毛之地:

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荒凉、贫瘠。

句中大家清理的只是角落野草,用“不毛之地”形容校园不恰当;

B.参差不齐:

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

句中形容“朗诵水平”,使用正确;

C.精益求精:

好了还求更好。

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D.同舟共济:

坐一条船,共同渡河。

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

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故选A。

4.C

【详解】

C.有误。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故选C。

5.

(1)随君直到夜郎西。

(2)此夜曲中闻折柳(3)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5)例如: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详解】

作答此题时,要求句子符合题意,书写正确,不添字,不漏字,字的笔画写准确。

注意“郎、折、阑”易写成别字,“逝、昼”笔画易写错。

(5)例如: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6.

(1)阿傩伽叶

(2)结果取到的是无字经,不得不重回灵山,将那紫金钵做了人事,方才取到真经。

【详解】

(1)考查对名著人物的了解。

根据《西游记》小说原文“如来叫道:

‘阿傩、伽叶,你两个引他四众,到珍楼之下,先将斋食待他。

斋罢,开了宝阁,将我那三藏经中三十五部之内,各检几卷与他,教他传流东土,永注洪恩。

’”“阿傩、伽叶引唐僧看遍经名,对唐僧道:

‘圣僧东土到此,有些甚么人事送我们?

快拿出来,好传经与你去’”可知,选文中A、B分别是阿傩、伽叶。

(2)考查对名著内容的了解。

根据《西游记》小说原文“沙僧接了抱着的散经,打开看时,原来雪白,并无半点字迹,慌忙递与三藏道:

‘师父,这一卷没字。

’行者又打开一卷看时,也无字。

八戒打开一卷,也无字。

三藏叫:

‘通打开来看看。

’卷卷俱是白纸。

”可知,唐僧等人因为没有“人事”送给阿傩、伽叶二人,结果取到的是无字经,不得不重回灵山。

根据原文“二尊者复领四众,到珍楼宝阁之下,仍问唐僧要些人事。

三藏无物奉承,即命沙僧取出紫金钵盂,双手奉上道:

‘弟子委是穷寒路遥,不曾备得人事。

这钵盂乃唐王亲手所赐,教弟子持此,沿路化斋。

今特奉上,聊表寸心……’”可知,唐僧等人将那紫金钵做了人事,方才取到真经。

7.回忆性散文《五猖会》《父亲的病》《狗·猫·鼠》《二十四孝图》《无常》《琐记》《范爱农》

【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知识。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由《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构成。

8.D

9.“忽”或“才”,船行之快。

10.诗人途中仿佛瞥见一座山峰的影子。

掀帘急看,那突兀险峻的紫色峰峦已经呈现在眼前,突出了船行速度之快,表达了诗人看到这天赐风光的惊喜之情。

其他角度:

“急”字,写出诗人观赏紫巉岩的急切,表达了诗人见到它的惊喜之情。

【分析】

8.

A.《夜雨寄北》是七言绝句,押“i”韵;

B.《观沧海》是四言古诗,押“i”韵;

C.《次北固山下》是五言律诗,押“an”韵;

D.《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和本诗一样,都是七言绝句,押“an”韵;

故选D。

9.

本题考查理解诗意。

“风头才北忽成南”意思是船行很快,刚才还感觉风从北面吹来,这回变成风从南面吹来了。

“转眼黄田到谢潭”意思是转眼间,船从黄田到了谢潭。

两句中的“忽”“才”“转眼”三个词都是从侧面表现船行之快。

10.

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仿佛间船外面有一个山峰的影子,急忙撩起船帘看,发现是紫巉岩。

结合前两句可知,整首诗体现了一个快字,场景和事物切换很快,而“急看”二字表达了作者体现了作者急切、好奇、惊喜的心情,不知不觉船就过了谢潭了。

11.A

12.放纵懈怠则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则不能修养性情。

13.立志惜时;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浮躁,还要珍惜时光,切记蹉跎。

(意对即可)

【分析】

11.

A.则:

都是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于是、那么;

B.及:

动词,赶得上,来得及/动词,到,等到;

C.意:

名词,意志/名词,神情、态度;

D.以:

表目的的连词,来/介词,表方式,用;

故选A。

12.

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词“淫慢(放纵懈怠)、励精(振奋精神)、险躁(轻薄浮躁)、治性(修养性情)”,翻译要准确。

13.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在“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中,诸葛亮指明了立志与学习成才的关系,强调“立志”的重要;“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句,强调了“惜时”对学习成才的重要。

从题目可看出,诸葛亮写这封信是为了告诫儿子的;再结合信的具体内容,从“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知,他想让儿子修养身心内心安静;从“俭以养德”知,他要儿子俭朴节约;从“非淡泊无以明志”知,他要儿子恬静寡欲明确志向;从“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知,他要儿子大励志成学;从“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知,他告诫儿子不能怠惰浮躁;从“年与时驰,意与岁去”知,他要儿子珍惜时间。

【点睛】

参考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

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14.

(1)道:

道理

(2)皆:

全,都

15.B

16.吕蒙于是看了很多书籍,把《易经》当作最主要的。

17.①博览群书②梦中诵书(意思对即可)

【分析】

14.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1)句意为:

日月运行的道理。

道:

道理;

(2)句意为:

在座的人都知道。

皆:

全,都;

15.

“俄而惊起,众人皆问之”的“之”解释为:

代词,代指吕蒙;

A.助词,的;

B.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

C.音节助词,无实意;

D.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故选B。

16.

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字词:

“乃”,于是;“以”,把;“为”,当作。

17.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

根据“蒙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得出:

博览群书;根据“常在孙策座上酣醉,忽于眠中,诵《周易》一部,俄而惊起,众人皆问之”得出:

梦中诵书。

【点睛】

参考例文:

吕蒙为吴国效力后,吴国的主公孙权劝他学习。

吕蒙于是看了很多书籍,把《易经》当作最主要的。

有一次他在孙策家里喝酒喝多睡着了,忽然在梦中将《周易》背诵了一遍,然后突然醒了过来。

大家都问他怎么回事。

吕蒙说:

“刚才我梦到了伏羲、文王、周公和我谈论国运兴衰的事情,日月运行的道理,都非常的精妙,我没有完全理解,所以只有背诵这篇文章罢了。

”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做梦的时候在朗诵。

18.举例子、列数字,运用具体的事例和准确的数字来说明简牍这种书籍特别笨重,使用起来极不方便的特征,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答出其中一种说明方法即可)

19.A

【分析】

18.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

根据第②段的内容分析即可。

通过列举秦始皇批阅文书和东方朔写文章的例子,据此得出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结合“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分析,说明了简牍这种书籍特别笨重,使用起来极不方便的特征,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根据“60公斤”“3000片竹简”分析,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结合“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分析,具体准确的说明了简牍这种书籍特别笨重,使用起来极不方便的特征。

19.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

A.重点介绍了我国早期的正式书籍——简牍和帛书的形式、制作方法及特点。

正确;

B.不正确。

本文只介绍了“简牍和帛书”,没有介绍后续书籍使用材料;

C.不正确,本文没有介绍“发展过程”;

D.不正确。

文本中没有出现“纸成为书籍的理想材料的原因”的内容;

故选A。

20.选文记述了一位母亲为了鼓励大病后有可能残疾的女儿坚强站起来,克服种种困难参加攀岩节目的故事。

21.年龄大,身体不好,有恐高症。

(意思对即可)

22.

(1)运用比喻的修辞,将陡峭的岩壁比作巨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岩壁的高和陡,既写出了选手们的紧张,又有征服岩壁的信念,也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运用拟人的修辞,“无声的站在大家面前”一句将岩壁拟人化,写出了岩壁的高耸陡峭。

(任选一种修辞赏析即可)

(2)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运用“磨破了”“划破了”“磕出血”等动作描写、“我行,我一定能行!

”的语言描写,生动写出了“她”在爬过程中受伤之多,爬的艰难,烘托出“她”的坚定、坚强,表现“她”对女儿的爱。

23.她在攀岩中表现出的不怕困难、勇敢面对挑战的生活态度深深地感染和激励了女儿,一句“要好好的活”使女儿理解了母亲的用心良苦,有了积极面对生活的决心和勇气,这种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周围的人。

(意思对即可)

24.“向上的背影”是贯穿全文的脉络和线索;“向上的背影”也体现了勇敢坚强、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她攀岩的行为集中体现了她对女儿的爱,突出了主题;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意思对即可)

【分析】

20.

本题考查概括能力。

仔细阅读文本,采用人物+事件的格式概括即可。

人物:

一位年龄大,身体不好,有恐高症的母亲。

事件:

为了鼓励女儿,她克服种种困难参加攀岩节目。

据此概括为:

一位年龄大,身体不好,有恐高症的母亲为了鼓励女儿,克服种种困难参加攀岩节目的故事。

21.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把握。

结合第⑨段“攀岩的教练们却不同意,岁数太大了,身体也不好”可知,“她”不适合参加攀岩项目的原因一:

年龄大,身体不好。

结合第⑩段“这时候,她才爬了不到一半。

她不敢往下看,她有恐高症”可知,“她”不适合参加攀岩项目的原因二:

恐高症。

22.

(1)本题考查修辞方法及作用。

结合语境首先写出修辞方法,然后写出表达效果和体现的情感。

结合划线句分析。

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把“陡峭的岩壁”比喻成“巨人”。

运用“生动形象的写出……,表达了……情感”的模式,写出表达效果即可。

示例: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岩壁的高和陡,既写出了选手们的紧张,又有征服岩壁的信念,也推动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