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与医疗服务.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421730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管理与医疗服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信息管理与医疗服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信息管理与医疗服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信息管理与医疗服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信息管理与医疗服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信息管理与医疗服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信息管理与医疗服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信息管理与医疗服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信息管理与医疗服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信息管理与医疗服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信息管理与医疗服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息管理与医疗服务.docx

《信息管理与医疗服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管理与医疗服务.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信息管理与医疗服务.docx

信息管理与医疗服务

信息管理对医疗服务的影响

一.PACS系统的现状与发展

【摘要】目的:

随着医院现代化进程和医疗设备的更新步伐加快,医院信息系统(HIS)、临床信息系统(CIS)、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PACS)等显得越发重要。

PACS目前已成为医院医学影像科(如放射科、超声影像科、核医学科等)建设中的重点.而PACS系统又是医院各系统(HIS、CIS等)中的核心,也是医院数字化中医学影像实施存储与传输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医院各系统实现全面医学信息无缝融合的先决条件。

然而PACS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参差不齐,影响PACS的发展。

为了适应新世纪医院现代化、网络化与数字化新需求,为了提高医院的管理质量、工作效率与降低医疗成本,特别是改变传统落后(医学影像科)影像以胶片或打印方式的存储摸式与工作流程,实施PACS系统已显得非常必要。

【关键词】PACS系统,数字影像,放射科

 

1PACS介绍

1.1PACS主要用于解决医学影像的采集和数字化、图像的存储和管理、医学图像的高速传输、图

像的数字化处理和重现、图像信息与其他信息的集成等五个方面的问题。

在医学信息领域主要提

供四个方面的功能:

(1)在诊断、报告、会诊和远程工作站上观察医学图像;

(2)根据图像的性质,把图像存储在适于短期或长期保存的介质中;

(3)利用局域网、广域网和公共通讯设施进行通讯。

(4)向用户提供一个集成信息系统。

涉及多项技术:

计算机、通讯、存储、数据处理、图像显

示、压缩、人工智能、光电子设备、安全、标准化和系统集成。

依规模大小可分为四类:

(a)科室内PACS系统(DepartmentalPACS);

(b)院内图像发布系统(Inter—HospitalDis—tfibutionIHlD);

(e)整个医院PACS系统(FullHospitalPACS);

(d)基于全院PACS的远程放射医学系统

1.2目的在于促成医院信息化、现代化发展,提高诊断水平,降低固有成本,加强质量管理,构建临床信息资源。

相对于传统基于胶片,PACS具有许多优势:

(1)数字图像代替胶片减少了制造和购买胶片及相应化学制品的费用;

(2)昂贵的胶片存档空问被安放数据处理和存储设备的更小、更洁净(整洁)的场所代替;

(3)减少了管理胶片的丁作人员费用;

(4)将不再有胶片的丢失、错放、老化等问题:

(5)对已存储的图像进行多份考备变得既简单又直接;

(6)完善的统计、查询功能;

(7)快速获取图像;

(8)根据诊断需要,可以灵活的处理图像;

(9)便于处理远程医疗服务。

2PACS定义

PACS的4个字母是英文PictureArehiving&CommunicationSystem的缩写。

译为“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其组成主要有计算机、网络设备、存储器及软件。

PACS用于医院的影像科室,最初主要用于放射科,经过近几年的发展,PACS已经从简单的几台放射影像设备之间的图像存储与通信,扩展至医院所有影像设备乃至不同医院影像之间的相互操作,因此出现诸多分类叫法,如几台放射设备的联网称为MiniPACS(微型PACS);放射科内所有影像设备的联网RadiologyPACS(放射科PACS);全院整体化PACS,实现全院影像资源的共享,称为HospitalPACS。

PACS与RIS和HIS

的融合程度已成为衡量功能强大与否的重要标准。

PACS的未来将是区域PACS的形成,组建本地区、

跨地区广域网的PACS网络,实现全社会医学影像的网络化。

3PACS历史及现状

PACS的概念提出于八十年代初。

建立PACS的想法主要是由两个主要困素引起的:

一是数字化影

象设备,如CT设备等的产生使得医学影象能够直接从检查设备中获取;另一个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大容量数字信息的存储、通讯和显示都能够实现。

在八十年代初期,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基于大型计算机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基本完成了研究阶段而转向实施,研究工作在80年代中就逐步转向为医疗服务的系统,如临床信息系统,PACS等方

面。

在欧洲、日本和美国等相继建立起研究PACS的实验室和实验系统。

随着技术的发展,到九十年代初期已经陆续建立起一些实用的PACS。

早期的数字化医学影象设备所产生的数字图象格式都是由各个设备生产厂商自己确定的专有格式,别人无法利用。

这个问题极大地影响了PACS的发展,这引起广大致力于医学影象研究的学者、厂商和学术及行业团体的重视。

1982年美国放射

学会(ACR)和电器制造协会(NEMA)联合组织了一个研究组,1985年制定出了一套数字化医学影象的格式标准,即ACR—NEMA1.0标准,随后在1988年完成了ACR—NEMA2.0。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认识到仅有图象格式标准还不够,通讯标准在PACS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即在1993年由ACR和NEMA在ACR—NEMA2.0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通讯方面的规范,同时按照影象学检查信息流特点的E—R模型重新修改了图象格式中部分信息的定义,制定了DICOM3.0标准。

这个标准已经被世界上主要的医学影象设备生产厂商接受,因此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工业标准。

4PACS系统的发展趋势

4.1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PACS最初是从处理放射科的数字图像发展起来的。

然而随着PACS标准化的进程,尤其ACR-NEMA(AmericanCollegeofRadiology&NationalElectricalManufacturesAssociation,美国放射学会和美国电器制造商学会)DI—

COM(digitalimagingandcommunicationsinmedi.

cine,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标准3.0标准的普遍

接受,目前的PACS已扩展到所有的医学图像领域,如心脏病学、病理学、眼科学、皮肤病学、核

医学、超声学以及牙科学等。

4.2多媒体技术逐步引入:

多媒体技术是上世纪90年代计算机发展的时代特征,也是计算机技术的又一次革命,PACS的主要功能中将包含多媒体功能。

4.3随着话音识别技术的发展,近来已有人推出了可直接将声音转化为文字的系统,并成功地用于放射科报告的书写。

这一系统的使用说明,医生通过PACS进行口述报告的时代已经为期不远了。

4.4采用最先进的存贮技术:

在计算机中一页文字资料仅占几千字节(kb),而一张数字化的x线

片将产生上百万字节(Mb)的信息量,这就是所谓“兆字节问题”,也是PACS系统面临的诸多挑战之一。

可以说,从PACS诞生的那天起,人们就致力于探索最经济、最可靠的图像存贮方式,而且

始终得益于计算机存贮技术的发展。

目前最常用的是WORM(write—once—read—multiply,一次写入多次可读)光盘的出现,给医学图像的长期保存带来了曙光。

WORM盘的缺点是读盘速度较慢或

者说检索时间较长,DVD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将逐渐取代CD—R光盘的利用。

4.5远程放射学中的PACS:

近年来,远程放射学一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放射学的文献中,因而引起了放射学家和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

远程放射学的出现使传统的会诊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放射科专家可以在千里之外的放射医学影像中心、办公室

甚至家中观看通过通讯网络传来的影像资料,从而为一些小医院、边远地区的诊所提供会诊服务,这就是所谓的远程会诊。

可见远程放射学的概念与图像的传送、异地诊断均有关系。

4.6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intergratedservices

digitalnetwork)是一种先进的数字通讯系统,它将取代现有的大部分电话系统,使音频和非音频的业务一体化。

这一技术的引入,将使异地的医学图像设备以极高的数据流(欧洲为144Mbps,美国为155Mbps或者622Mbps)相连接成为可能。

即人们不仅可以快速地获得存贮在各医院、各诊所中的病人图像,而且可以随时请远在外地的专家进行会诊(图像将同时在各自的显示器上出现),这就是真正的远程放射学。

从这种意义上讲,远程放射学将完全同PACS合并而远程诊断将成为PACS的重要功能之一。

 

二.医院电子病历系统的发展与应用

【摘要】主要分析了国内外电子病历系统的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前沿技术的趋向与目标,简要介绍了我国电子病历系统的发展过程,对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进行了说明。

同时,强调建立电子病历系统在现代医院中的现实意义和对医院发展所起的具体作用,指出电子病历系统是实现跨系统、跨年代的全面信息集成,它需要满足不断增长的数据种类、应用需求、系统整合的需要,电子病历系统的应用必须符合现代医院管理与医疗技术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医院电子病历系统的具体应用目标。

【关键词】医院电子病历系统现状意义与作用目标和要求

1国内外电子病历的发展现状

国外最早是开始研究建立医院的信息系统,当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和临床业务的发展需要,随后又开始了病案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病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又依赖于病历的电子化实现,这为实现病历电子化奠定了基础。

1992年国际成立了电子病历学会,其目的是使电子病历完全取代现在的低效率、占库存的纸质病历,为医疗保健的全球化提供更多的帮助。

目前,美国Boston电子病历协会正着手研究通过Internet传输急救患者的电子病历问题,医生在家可以随时调阅患者的病案。

此外,美国一些医院还利用电子病历进行科研和医疗质量检查工作。

日本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协会正在致力于电子病历的安全性研究问题。

英国已将电子病历的IC卡应用于孕妇孕期信息、产程启示及跟踪观察。

荷兰阿姆斯特丹医学中心对肾病患者和器官移植患者使用电子病历卡记录患者透析情况,且患者可持卡异地透析。

我国电子病历的开发应用起步较晚,发展过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代电子病历系统是在2003年以前,数据库采用SQLServer,语言是用的PB,以传统的WORD等文档编辑工具实现编辑,以二进制方式保存在传统的关系数据库里。

这样做的缺点是文档过分依赖特定的编辑处理环境,移植性差,对病历的检索、分析、统计、病历质量检查控制等难以完成,病历数据交换共享困难。

第二代电子病历系统是在2003-2005年之间,数据库采用的是Orical,语言仍然用的是PB或者用Delphi。

由于受HL7标准版本3的影响,部分引入XML技术,一部分实现可以输出XMI标准格式的电子病历,一些实现完成了结构化电子病历的建模,将病历分拆为关系数据库表格进行存储。

这样的方式破坏了电子病历的完整性,同时缺乏灵活性,不便于扩展和更改。

2006年以来属第三代电子病历,即结构化电子病历系统。

HL7Version3.0建立了以XML技术为基础的标准,出现了很多基于XML技术的软件系统和产品。

由于受到第二代

电子病历系统的影响,现在大多数的电子病历系统的实现,都是以传统的方式实现转而导出XMI格式的病历,而病历的保存一部分保持原有的方式,一部分依赖于传统的关系数据库,将数据拆分保存,破坏了病历的完整性。

[1]同时由于客观条件和传统模式的制约,致使国内尚无一套成熟、完善,以及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电子病历系统,电子病历系统在我国医疗机构的应用并未得到普及。

近几年来,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电子病历在医院得到了一定地推广,研发技术和应用功能都有巨大的进步。

2电子病历应用的现实意义与作用

[1]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中,我国医院已进入了数字化和信息化时代,大型的数字化医疗设备在医院中使用,各种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和医疗临床信息系统正在普及。

医院信息化使医院工作流程发生了改变和创新,并使医院得到了全面发展,也为电子病历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良好的现实条件。

[2]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既是一个面向医院管理层的信息系统,又是一个面向科室的信息系统。

电子病历系统面向临床医生,满足医生日常书写病历的需求,它包括书写病历、医嘱下达、开检查、检验申请单、查询报告单、填写首页等功能。

它将病人在院间的所有医疗信息通过计算机管理,并给医生临床工作提供许多有益帮助,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临床信息系统。

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可以将传统病案中的大部分内容电子化。

[3]电子病历的应用可以改变病人信息资料的交换与存储方式,优化医院服务流程;实现临床信息系统自动化,最大限度地满足临床医、护人员应用需求;实现医院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和自动化,辅助院领导全面掌握医院各方面情况;为科学决策支持系统建立扩充了新的数据资源。

其具体作用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可以进一步强化医院病历管理的规范化,以电子化病历替代手写纸质病历,能够结束以往病历的“天书”时代,并通电子病历系统的病历质量控制系统的功能,提高病历质量,使输出的病历甲级率达到100%。

电子病历系统建立了科学的医学知识库,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智能化的诊疗常规方案建议,通过医学知识的智能表达,帮助提高医生的诊疗水平。

全结构化电子病历的运用,大幅加快了病历的录入速度,同时减少了医生的手工劳动和重复劳动,尤其是通过电子病历系统与医院LIS系统和PACS系统的整合,临床医生可以直接截取检验、检验结果报告,既缩短了检验、检查结果报告的传递时间,又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报告阅读与导入方式,全面大幅提高医生工作效率。

实现了服务流程的进一步优化,以信息流和电子化传递方式代替了传统的纸质传递,简化患者就医流程,减少患者来回领取检查、检验结果和排队结算的时间。

智能化的即时提示,及时提示医生的日常工作,防止因为记录错误或记录不全等原因造成的医疗纠纷。

智能化的用药监测,对医生医嘱进行智能的用药,对药品用法、用量、开停时间、禁忌等智能的提示,避免医生因失误造成医疗纠纷。

建立了以数据挖掘为平台的决策支持系统,提供涵盖病历各项内容的精准统计分析,为医院强化医疗管理和开展科研活动提供了先进和有效的工具。

3电子病历系统的应用目标

电子病历系统是实现跨系统、跨年代的全面信息集成,它需要满足不断增长的数据种类、应用需求、系统整合的需要,电子病历系统的应用必须符合现代医院管理与医疗技术发展的要求,具体应达到以下目标:

3.1先进性

保证系统五年内处于国内同类系统先进水平,可实现基于64位操作系统的应用与二次开发,可基于UNIX、WINDOWS操作系统运行使用。

系统是新的信息技术发展和医院用户对临床、管理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诞生的,为医院提供了本土化解决方案。

3.2开放性

按应用软件开发的工业标准和医疗行业规范开发应用系统,提供方便、安全的对外连接接口,方便实现与当地医保系统连接。

3.3可扩展性

系统结构设计灵活,能方便医院随业务的发展不断开发和扩充系统的功能;通过后台管理可方便扩展工作站。

3.4安全性

系统应能在正常和高峰业务处理中稳定运行,提供连续可靠的服务,采取各种措施,确保业务数据准确、安全;数据库重要字段加密,有校验字段;具备对操作员、管理员、系统管理员等多级安全控管;提供准确、完整的数据备份策略、方案,主机数据快速、完整的恢复能力;系统采用数据库级用户权限和应用程序级运行权限的双重控制机制,提供统一的基于角色的用户管理手段,通过数据库系统的数据安全机制,使系统具有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

3.5可操作性

系统应具有友好的用户界面,操作简便、高效;参数化设计,方便维护和管理。

3.6可审计性

系统应保证所有技术人员、业务人员对系统数据的操作和访问都留有操作日志,并作适当的分类以便稽查。

对其中以加密形式保存的数据,应提供接口对数据的

一致性进行检验。

3.7标准化

标准化、规范化程度高,其功能规范满足卫生部下发的《医院信息系统软件功能规范》要求,医院信息系统之间信息交换采用HL7国际标准。

3.8良好的系统融合性

可与在用的HIS、LIS、PACS等系统实现完全融合,实现临床与各科的联网,达到数据共享。

3.9智能化程度高

系统不仅为高层管理者提供医院运行状况、发展趋势、存在问题的分析、决策,而且为临床提供合理快捷的统计查询报表。

参考文献

[1]刘若中,林晓东.电子病历优化研究与应用.西部医学,2008,7(4):

894.

[2]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医院信息化发展研究报告(白皮书).中国数字医学,2008,3(6):

11.

[3]薛万国.我国电子病历研究进展.中国医院管理,2005,

(2).__

三.远程医疗发展状况

【摘要】近年来远程医疗作为现代医疗模式与网络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但远医疗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在回顾我国远程医疗现状基础上,对影响远程医疗发展的诸多因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远程医疗医院管理信息化

远程医疗是当前世界上发展十分迅速的高新技术应用领域之一,目前已在全球卫生行业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并逐渐成为一种为政府、医院管理者、医学专家和患者及其家属普遍接受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

远程医疗不仅能提高医院知名度,取得良好社会效益,而且还能给医院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有人称其为21世纪7大最有前景的产业之一

[1]但从我国远程医疗发展状况来看,真正投入使用的远程医疗系统不足30%,同时投资大、回报不明显,不少医院对远程医疗项目开展都报以慎重态度,很多前景看好的远程医疗项目被暂缓实施。

1我国远程医疗发展现状

1.1远程医疗的内涵

远程医疗(Telemedicine)即应用远程通讯技术、交互式传递信息,开展远距离的医疗服务,是一种现代医学、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紧密结合的新型医疗服

务模式

[2]。

远程医疗服务形式多样,综合运用了卫星传输、光纤通讯、电视传播等一系列现代通信技术进行点对点远程会诊、多方会诊,医生和患者都可以通过远程视频系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还可全

面利用网络技术,通过网络传输和存储患者资料,容纳不同地区的多个专家同时对同一患者进行会诊。

远程医疗中传递的医学信息包括数据、文字、视频、音

频和图像等。

按应用范围不同,远程医疗可分为:

全球、洲际区域、国家、地区、医院、社区以及家庭远程医疗。

1.2国内外远程医疗的发展

美国是开展远程医疗研究较早的国家,最早研制的远程医疗系统是用于对宇航员进行无创伤性监测和战场伤病员急救。

此后,医疗机构开始应用远程医疗,并逐步开展了远程会诊、远程咨询、医学图像远距离传输、远程控制手术等项目。

其他国家如西欧、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对远程医疗的发展也高度重视,纷纷投入巨额资金进行远程医疗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

目前国外远程医疗主要应用于:

开展远程会诊和治疗,利用各种通信线路(如ATM,ISDN,PSTN等)借助电视会议或其他通信系统进行医学服

务;进行医学资料计算机管理和网络化,共享医学数据;一些西欧国家已研制并试用包含基本医疗信息IC卡,使任何一家联网医院都可以得到有关患者的最新

治疗信息。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远程医疗的探索,近年来发展迅速。

1982年首次中国医院

通过email进行病历会诊,这是最早的远程医疗实践活动,90年代初,成功应用远程系统诊断患噬肌肉病菌疾病的山东姑娘和重金属铊中毒的北京女大学生,由此远程医疗引起了社会的普遍注。

90年代后期,我国的远程医疗从理论探索走向实际应用,国家卫生部、中国医学基金会和解放军总后卫生部先后启动了金卫网络工程、中国医学基金会互联网

络和军卫Ⅱ号工程(远程医疗网),一些著名的医学院校、医院都成立了远程会诊中心,与全国上百家医院相继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远程医疗工作,目前已可为

各地疑难急重症患者实施可视实时专家会诊、传输共享诊疗数据、进行病理形态学诊断等。

参考文献

1王艳菲.是谁阻碍了远程医疗的发展市场

报,2003-09-11(7)

2朱士俊,朱晓伟YadinDavid远程医学发

展策略的探讨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9,15

(6):

331-332

3朱士俊,蔡金华,杨全胜.远程医学的建立

和发展.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1998,5(3):

197

4丰子.卫生信息化还要过多少个坎.医院

管理论坛,2003,(9):

59-61

5吉农.远程医疗服务的管理及质量控制.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8,14(9):

566-56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