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典型练习题学生 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444172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鉴赏典型练习题学生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古诗鉴赏典型练习题学生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古诗鉴赏典型练习题学生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古诗鉴赏典型练习题学生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古诗鉴赏典型练习题学生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古诗鉴赏典型练习题学生 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古诗鉴赏典型练习题学生 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古诗鉴赏典型练习题学生 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古诗鉴赏典型练习题学生 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古诗鉴赏典型练习题学生 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古诗鉴赏典型练习题学生 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古诗鉴赏典型练习题学生 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古诗鉴赏典型练习题学生 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古诗鉴赏典型练习题学生 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古诗鉴赏典型练习题学生 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古诗鉴赏典型练习题学生 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古诗鉴赏典型练习题学生 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鉴赏典型练习题学生 1.docx

《古诗鉴赏典型练习题学生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鉴赏典型练习题学生 1.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诗鉴赏典型练习题学生 1.docx

古诗鉴赏典型练习题学生1

 古诗鉴赏典型练习题(学生版)

一、情景关系类

1、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问:

本诗着重表现一个“愁”字,表达了什么“愁情”?

怎样表现的?

 

2、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

(4分)

(2)请从语言、表达技巧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5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4分)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⑴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请具体说明。

⑵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

“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绝句两首(其二)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瞧又过,何日是回年?

  

(1)、“山青花欲燃”这句诗中,“燃”字有何妙处?

试联合本句诗作出分析。

 

(2)、作者正在诗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使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5.(2005全国卷Ⅲ)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雨后池上刘攽(bā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6.(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

为什么?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

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7.(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

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⑵“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⑶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8分)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注]雉:

野鸡。

雊(gu):

野鸡叫。

式微:

《诗经•邶风》中的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的句子,有归隐田园之意。

(1)这首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有什么作用(4分)

  

(2)有人评价,本诗的核心是一个“归”字,你赞成这一评价吗为什么(4分)

 

二、修辞类

(修辞手法,常考的有拟人、比喻、对比、夸张等)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2.(湖北卷)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

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汉宫秋》第三折

[梅花酒]呀!

俺向着这迥野悲凉。

草已添黄,兔早迎霜。

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

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

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

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①;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

①寒蜇:

寒蝉。

(1)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

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

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

(4分)

 

(2)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4分)

 

三、虚实结合类

虚实结合是古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

具体地说,古典诗歌中的虚实结合有如下几种情况。

(1)当前为实过去为虚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作者塑造了三国时周瑜风流儒雅,才华出众,英俊伟岸的形象,再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赤壁之战时的场景,这是虚写。

对历史人物的景仰和歌颂,正包含了诗人对自己的现状的不满,虚实结合相反相成,在古今对比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2)现时为实将来为虚

柳永《雨霖铃》: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设想酒醒梦回所见到的景象:

弱柳扶晓风,残月挂枝头。

这是虚写,为面前的恋人分别平添了一层惜别伤感之情。

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后两句是作者希望将来团聚的时候能把自己今夜听着秋雨思念亲人的情景向妻子讲述,深切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3)己方为实对方为虚,这种手法叫做“从对面写起”。

从对面写起的手法常为诗人所用。

如:

杜甫《月夜》的前四句。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末解忆长安。

”此诗是诗人在安史之乱时身陷长安时思念妻子儿女之作,原本是诗人思念妻子儿女,而诗人却采用了“对写法”,从对方落墨,想像妻子在月夜里如何对月思念自己,而孩子还不懂得母亲为何要思念长安。

有评论家说:

“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

”这种写法比说自己如何想念妻子儿女来得委婉,但感情却达到了双向交流的效果,所以感情更加深沉,因而更加动人,艺术感染力更强。

再如: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本是自己到了佳节便加倍地思念家乡的亲人,可作者不说自己想念家乡的兄弟,却说家乡的兄弟想念自己,诗人想像他们的重阳登高,遍插茱萸时,因少了出门在外的诗人不能欢聚而十分遗憾。

1.(全国卷Ⅱ)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第二句“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这首诗在艺术构思上虚实结合,请对这种艺术艺术及其作用简要分析。

 

2.(全国卷Ⅱ)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

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除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1)诗歌描写作者身处何境?

“寒灯”二字有何作用?

 

(2)“故乡今夜思千里”对这一句,沈德潜说:

“作故乡亲友千里外人,愈有意味。

”,为什么“愈有意味”?

请作简要分析。

四、诗眼、炼字类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安禅:

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

毒龙:

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江阴浮远堂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

请作简要分析。

 

3.(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4分)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2分)

 

五、托物言志类

这类诗歌主要有两类,1、托物表达个人理想、高尚的情操。

这类诗,我们回答时,手法都说成是托物言志。

2、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我们回答时,手法都说成是借古讽今。

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题墨葡萄诗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1521—1593),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晚年号青藤道士。

他性情纵放,少年屡试不第。

他是文学家兼书画家,诗文、戏曲著作颇丰,中年,以后开始学画,擅长画花鸟,兼山水、人物,水墨写意,气势纵横奔放,不拘绳墨。

 

(1)第三句“笔底明珠无处卖”中的“明珠”指什么?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你认为第四句诗中最精彩的一个字是什么?

请简述理由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孤雁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

试以第二、四联中任意一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

(4分)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离亭燕张昪①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

水浸碧天何处断?

霁色冷光相射。

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②。

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

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

①南宋初人,作者经历宋由盛到衰的时代。

此词为作者退居期间所作。

②低亚:

低垂。

(1)“水浸碧天何处断”中的“浸”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请简要赏析。

(3分)

(2)结合诗歌简要分析“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这句话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5分)答: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1)这是一首怀古诗写了历史上哪件事?

(2)诗歌运用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感情?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六、理解感情不可太单一,一定要抓住文本,理解透彻。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

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注。

[注]蔡家亲:

表亲。

(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4)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6分)

幽居初夏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注]。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

木笔,又名辛夷花。

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

试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解析:

理解诗歌要注意知人论世,陆游的诗歌多数为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本诗也不例外。

 

 

XX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XX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XX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古诗鉴赏典型练习题(学生版)答案

一、情景关系类

1、

(1)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乡感情。

(2分)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1分)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写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

(2分)这样有近景,有远景,有色彩,有声音,渲染出幽寂凄清的意境,(1分)传达出诗人漂泊异乡的惆怅。

(1分)

(注:

方法点拨:

情景类题答题模式一般为:

1明确手法,2描摹画面或列举意象,3概括意境特点,4点明表达效果。

可以这样表述:

诗歌运用的手法,描写了的景象,渲染(营造)出的意境(气氛),表达了的感情。

2、答:

(1)A客中久滞、思乡情切,可从颔联得到答案;B年华渐老、感时伤逝,可从尾联得到答案。

(4分,每点2分)

(2)角度举例:

A、作者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紧扣题目“落日怅望”,现句景两句情相间来写。

前两句由“孤云”“归鸟”疾速飞去,想到自己的久滞不归;后两句由夕阳落山,想到自己年华老去。

情景交融,表达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和迟暮之感。

联想自然,抒情真切感人。

B、对比,云、鸟行去之快于自己留滞之久形成对比,表达对家乡的深深的思念。

C、比兴,首联、颈联既兴且比,“孤云”“归鸟”既引起乡情,又是自比;由夕阳引出年老,又是以夕阳自喻。

表现了自己离家的孤寂与老去的伤感。

D、炼字潜词形象传神,“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

“烧”字的使用,是静中有动;“远”字又写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

E、“不敢照”的心理描写,明抑暗扬。

照了才愁,是原本无愁;不照已知,表明愁思深重。

F、情景分写,层次鲜明。

一、三句景,二、四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

先是落日时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

有曲达其意之妙。

(角度选对2分,结合诗句分析到位2分)

3、

(1)修辞方法:

对偶。

“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

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者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注:

这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例子)

4、

(1) 示例:

暗含了山花的色彩;正在青翠欲滴山岭烘托下,红色的花朵就像一团将要熄灭的火焰一样,画面感剧烈,生动地体现了春天的勃勃动气。

(2)示例:

一种漂泊正在外的孤单和剧烈的思乡之情。

以乐景写哀情。

5、【答案】

(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诗歌运用动静结合来写景。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这样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角析:

情景关系,常成为出题目点,做题时要从动静、声色、写景顺序(从上到下、由远及近等)以及调动各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方面考虑。

6、【答案】

(1)不矛盾。

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绪,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派遣的。

(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

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7【答案】⑴颔联:

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颈联:

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

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埃)

⑵清冷、幽静孤单、寂寞

⑶“为拂绿琴埃”

 8. 参考答案

(1)开头两句,描写了夕阳斜照村落、牛羊徐徐归村的景象,(2分)渲染了暮色苍茫,农夫归家的从容恬适的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

(2分)

(2)赞成。

(1分)开头两句描写夕照村落、牛羊归来的情景,落笔于“归”。

(1分)中间四句写倚杖的老人念叨牧童归家;麦地里。

野鸡呼唤自己的配偶;蚕宝宝吃饱了一动不动,准备蜕皮;农夫下地归来,相互亲切絮语。

诗人目睹这一切,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世,十分感慨,吟诵着《诗经》中“式微式微,胡不归”的诗句,表现出对田园闲逸的欣羡之情,也抒发了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

(1分)最后两句,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光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

(1分)

二、修辞类

1.

(1)答:

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或:

借景抒情。

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2)答:

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

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2、【答案】⑴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

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象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

(4分)

⑵对仗:

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结合。

顶真:

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4分)

三、虚实结合类

1、

(1)“凉”有仅写出了秋风秋雨中身体感到的寒冷,(2分)更写出了此时因朋友分离而倍感凄凉的内心感受(2分)。

(2)前两句写眼前的实景:

在一个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朋友上船;(1分)后两句写分别后想像的虚景(未点明是分别后的想象之景,不得分)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一轮孤月高照恐难成眠,即使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无法摆脱愁绪。

(1分)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丰富了诗歌意象,扩大了诗歌意境,使诗歌更具朦胧之美,(1分)深化了主题,很好地表现了惆怅别情(1分)。

(点拨:

虚实结合常用于写景。

说到虚写,一定对应写上“想象”,因为所有虚写都是想象出来的。

2、略

3、参考答案:

(1)除夕之夜,客居他乡。

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各诗人内心的孤独、凄凉、寂寞。

(2)诗歌巧妙地运用了“从对面写起”的手法,诗人不写自己思念故乡和亲友,而写故乡的亲友思念千里之外的“我”,这也正是“千里思故乡”的另一种表现,把深沉的思乡之情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蓄。

四、诗眼、炼字类

1、答:

“诗眼”分别是“咽”,“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2、【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的最为强烈和集中。

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地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心理。

3、【答案】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颖。

(意思对即可)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意思对即可)

五、托物言志类

1、

(1)诗中的“明珠”表面上是比喻所画的“墨葡萄”,实际上喻指诗人自己肚子的才识。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深沉感喟。

 

(2)“闲”字。

诗人运用反复手法,突出这个“闲”字,旨在表现诗人一生飘零、寂寞孤苦的境遇,表达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怅惘与不平。

本该一展抱负,却遭“闲抛闲掷”,个中遗憾与愤懑,均借这一“闲”字言出

2、.答:

(1)(4分)颔联用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着与勇敢。

(也可以说,作者以"一片影"自喻。

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

这孤零零的雁儿,就是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借此寄托了惶急、焦虑、迷茫的心情。

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

(也可以说,使用了陪衬的写法。

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却全然不懂不顾,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

表现了杜甫对亲朋知己的思念,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

(2)(3分)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

(答出两点即可)

3、

(1)(3分)“浸”有浸染之意(1分),一个“浸”字描绘出天幕低垂,天空仿佛被江水完全渗入的景象,表现出天水相连、浑然一色的宏大开阔的意境(2分)

(2)(5分)表达了作者担忧时政的惆怅之和无人可诉的孤寂之感。

(2分)诗人靠着层楼,面对清秋景象,想到历朝兴废尽入渔樵闲话,心中不免生出国家兴衰的兴亡之感和担忧时政的怅惆之情(2分);诗人面对清秋寒日西下之景,独倚层楼,“无言”寂寞,更生出一种无人可诉的孤寂和无奈。

(1分)

4、

(1)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

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公元前473年,又将吴国灭掉。

(2)借古讽今、对比。

前三句写昔日的繁盛:

越王踌躇满志,生活荒淫,花朵儿一样的美人,充满宫殿。

末句写:

现在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飞来飞去罢了。

这样把当年的繁华和现今的荒凉进行强烈对比,表达昔盛今衰,世事无常的感慨。

六、理解感情不可太单一,一定要抓住文本,理解透彻。

1、【答案】

(1)此诗表达了诗人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

(2)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予在景物中)。

解析,译诗:

居住在荒僻的地方,周围没有邻居,夜晚特别安静。

原来的家业丧失殆尽,家徒四壁。

在雨中,枯黄的树叶飘零,灯下有我白发老人。

因我长久地孤独沉沦,有愧于君的多次看望。

平素就有情分,何况还有表亲呢?

2、.答:

(1)①以景写“幽”。

“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

“下鹭”即白鹭飞来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