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地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460595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文化地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社会文化地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社会文化地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社会文化地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社会文化地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社会文化地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社会文化地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社会文化地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社会文化地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社会文化地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社会文化地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文化地理.docx

《社会文化地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文化地理.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文化地理.docx

社会文化地理

社会文化地理学的主要流派

社会文化地理学是一门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与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社会文化地理学是地理学中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组织以与人类利用自然环境的学科,其中“人文”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差异。

接下来我具体介绍人文地理的八大主要的学派:

一、区域地理学

区域理论最早是在,19世纪初,德国农业生产方式开始由庄园式向自由式转变,提出耕作业和畜牧业的土地合理利用以与同市场的关系问题,这就为古典区位理论的形成创造了基本条件。

古典区位理论主要包括农业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主要代表人物有:

维达尔·白兰士、赫特纳、施吕特尔、戴维·林顿、胡焕庸等。

主要的观点有以下几点:

(l)确立了地理区城划分和区域分在的重要地位。

法国地理学者维达尔·白兰士指出,有必要研究和谐一致的小区域。

他认为地理学者的主要贡献在于划出有用的自然区域或地区。

在典因,“以域研究”有多种含义,其中之一就是认为区域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把地球表面划分成大小不和谐的地区或区域。

(2)提出了一系列区域划分和区城分类的原则和方法。

有些原则、方法在当虽未明确提出,但已体现在地理学者进行区域划分和区域分类的实践中.具体讲主要有下述原则和方法。

1.相对一致性原则。

赫特纳和施吕特尔都注意到区域差异,认识到地球上存在着显著不同的地区类别。

并指出,这种地区不同于周围的地区,它们在自己的可以划定的边界显示出一定程度的一致性。

戴维·林顿在《形态区域的划分川,亦阐述了区城划分中的相对一致性以则。

他认为,实际上,地球表面没有两个小点是完全相同的。

任何一个川界线划出来被认为是均质的地区,只有在特定的现象上才是均质的.不承认相对一致性即部分均质地区的存在,就无法进行区城的划分和分类。

2.多级划分原则。

根据相对一致性原则,对地理区域可以进行多级划分。

如中国1959年所进行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域》,就将全国划分成自然区、热量带、自然地区和亚地区,自然地带和亚地带、白然省等多级区城.

3.综合分析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反映在区域或分类的方法上则表现为地理相关法和主导标志法。

这些原则和方法主要体现在地理学者进行区城分类或区划的实践中。

前者如英国地理学者赫伯森1950年的世界大自然区域草案是综合分析地表形态、气候和植被而划定的。

后者如德国医生兼地质学家西格弗里德·帕萨格认为划分景观类型的最好指明植被。

他以主要植物分类为依据划分为全球的景观带。

4.叠置法。

1947年李旭旦教授对我国地理区域的划分可以称得上是运用迭置法进行区划的X例。

他把李承三的《中国地形区域图》、《中国水系分区图》、涂长望的《中国气候区图划图》、梭颇的《中国土壤区域图》、黄秉维的《中国植被区域图》、布克的《土地利川分区图》与胡焕庸的《中国农业区域图》迭置起来,找出它们分界线的吻合处与差异处,并进行了研究,然后将全国划分为十大区。

二、文化地理学

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经过近90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稳定的学科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主要代表人物有:

卡尔·里特尔、拉采尔、维达尔·白兰士、克罗伯等。

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与远在希里多德、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历史学家和斯特雷波时代的学者有重大关系。

被称为现才划也理学之父的德国地理学家卡尔·里特尔(1822年),关心人类文化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里特尔以后的几十年,美国学者G.P.马什(1864年)研究了人类活动改变陆地的方式。

可是另一位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克·拉采尔(1891年)为人类文化的地理研究或给他创造的人类学一词提供了一个线索。

他在1866一1875年考察了美国和墨西哥,被美洲生活方式的各种文化类型(德国人、中国人、印度人和非洲人)的贡献所感动。

他阐述了由文化的结合所引起的地理模式的总的思路。

与拉采尔泊兔国发现了人类地理学的同时,法国地理学家维达尔(1899年)带动了法国文化地理学的发展。

维达尔在他开辟的索帮被任命为主席,他提出了人类文化与他的地理特征。

他发展了作为继承人类集聚特征的生活方式的概念。

1822年,李特尔便对人类文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兴趣。

几十年后,拉采尔倡议研究人类文化地文化地理学,提出了“人类地理学”一词,论述了历史景观,认为文化地理区是一个独特集团的、各种文化特征的复合体,而且很重视对文化传布的研究。

与此同时,维达尔·白兰士在19世纪末提出生活方式的概念和人类文化与其地理影响的思想。

20世纪初,美国人类学家、认为地理因素替代时间居于突出地位。

在他的这一思想和早期的文化地理学思想影响下,索尔提出了关于文化地理的重要论点,主X用文化景观来表达人类文化对景观的冲击。

他认为文化地理学主要通过物质文化要素来研究区域人文地理特性,文化景观既有自然景观的物质基础,又有社会、经济和精神的作用,他还强调人文地理学是与文化景现有关的文化历史研究。

受索尔影响的美国文化地理学者们被称为文化地理的伯克利学派。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文化地理的研究除了对文化景观、区域文化的历史的探讨之外,瑞典地理学家哈格斯特朗将空间扩散分析法应用到文化传播的研究中,形成了文化地理的瑞典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有:

索尔、李特尔。

索尔研究的文化景观也不局限在精神文化上,他从人类学的区域文化史获得灵感,分析景观体现出来的区域特性。

尽管文化地理学的主题比较分散,但研究分析问题的方法比较一致。

景观研究在小区域主要依靠直接考察和形态分析,具有经验的、观察的和历史的研究特征。

从大X围讲,文献资料更为重要。

广泛收集文献和实物的第一手资料,从而进行整理排比和分析论证。

文化地理学是论述相对于自然而言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地理规律的科学。

其中包括政治、XX、民族、种族、人口、城市、农业、工业和交通的起源、景观、扩散分布与生态等方面的论述。

内容涉与国家的起源与职能;XX的产生与传播,民族和种族的习俗;民间文化与流行文化的特点;工、农业的区位;交通的作用与发展;城市的产生和职能;商业网点的布局;人口的理论与动向,人们居住地的选择。

三、人文主义地理学

人文主义地理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

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6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迅速而激烈的社会变化,如经济增长长期停滞,贫困和不平等现象加剧,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和地理学家,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希望找到对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解决办法。

另外,此时的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加深了人的物化,人越来越成为机械的附庸,再加上帝国主义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这些均任意践踏着人类的理性、尊严。

在这种形势下,人文主义思潮,譬如存在主义、现象学等十分流行,并且成为一种国际性的、引起社会各阶层强烈反响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方式运动。

二战后流行于西方世界的这种人文主义哲学思潮和有关地理学思想结合,诞生了人文主义地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有恩特里金、洛温撒尔、柯克、由雷尔夫、段义孚、默塞尔和鲍威尔等。

恩特里金等认为,人文主义地理学在很大程度上对“场所感”的研究,探索场所的主导意义和对地理感受质量进行把握洛温撒尔重新论与“Geosophy”,并就“外界世界和人脑画面”作了阐述。

他认为个人的经历是非常有限的,许多诸如方向、距离、物质空间等基本要素,都是个人在文化、社会、舆论等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被观察的,这种外部世界与其观察者对它的理解的一致程度如何,都需要人文地理学家对其进行检验[16]。

另一位主X采用人文主义方法的英国地理学家柯克的思想则起了更广泛的影响,他认为地理环境不是简单的一个“事物”,而是由“形状、内聚力和人类活动附加于其上的意义”等各种因素组成的整体,一旦这个意义形成,就会世代延续下去;另外柯克将“地理环境”划分为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两部分:

现象环境和行为环境.由雷尔夫、段义孚、默塞尔和鲍威尔等,将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引入地理学的研究中,以期用现象学的有关方法来取代实证主义方法。

同时,理想主义、存在主义和实证主义等也被人文主义地理学家吸收和利用[12],使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发展有了比较牢固的基础.

概念空间和场所的分析成为人文主义地理学的主要内容。

(1)空间,对人文主义地理学家来说,空间代表着一个意念网络,这个意念网络连接了客观物体与意识。

从大X围上来说,空间代表的是一个有共同意义和价值群体的区域,譬如邻里空间和国土空间。

它不是抽象的地理空间,而是在人类意识和目标基础上定义的空间,是人类与世界初始接触的“具体”空间,通过人的意念和意义等途径形成场所。

人文主义地理学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要对这个空间结构进行理解。

空间用距离来衡量情感连接紧密程度。

与实证主义地理中的距离不同,不用公里、旅游时间或花费,用作为一个意义中心的场所的重要程度来衡量。

(2)场所,该概念是同样得到了人文主义地理学家的高度重视。

恩特里金等认为,人文主义地理学在很大程度上对“场所感”的研究,探索场所的主导意义和对地理感受质量进行把握。

实证主义地理学中的场所认为是由可观察的物体、事件等组成的集合,而人文主义地理学家认为场所与其中的人密不可分,场所如同一个“充满意义的仓库”,“哺育类的感受和灵感”,另外雷尔夫等认为“艺术品、建筑和城市之所以是场所,主要原因在于它能将空间组织成为一个有意义的中心”,他补充到“场所是活动在世界中的人类的反映。

人类的各种活动,赋予了空间各种意义…场所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它在提供所有的人类活动背景的同时,给个人或集体以安全感、身份感”;另外,一个场所的人的行动、思想、感受与人们赋予该地之意义与价值,总是在不停的“变为”该地的一部分,他们的产生是地域的宏观与微观因素互动的结果。

人类场所有大有小,如一个火炉旁边的椅子,一个省份或国家。

较小的场所,可通过人类的直接感受来感知,包括嗅觉或触觉等等;较大的场所,如一个国家,在多数人的直接感受之外,通过艺术、教育或政治等象征性的意义也可间接感受到它的存在。

段义孚和雷尔夫都强调“场所感”作为地理认知基础的重要性,但如何去研究与场所相联系的情感、意义和象征,不仅实证主义地理学家束手无策,就是人文主义地理学家也是不能全部把握。

此外,大多数人文主义地理学家认为场所的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但却极少有人对此进行探索和研究。

以上,有关空间和场所的概念的人文主义分析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作为地理学的核心概念,空间和场所的丰富内容不容忽视,不能象实证主义地理那样,将它们降到面与点的纯粹几何概念,而应该注意到其间富含的人类的意义和价值。

可见,人文主义地理学所谓的内容并不十分丰富,大都是在概念分析的基础上加以分析。

由此,空间和场所等的分析与其说是人文主义地理学的主要内容,还不如将之认为是一种分析方法。

四、计量地理学

计量地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

德籍旅美地理学家舍弗尔,1953年发表了一篇题为“地理学中的例外论”的文章,抨击了哈特向的地域独特主义观点,即“例外主义”观点。

 他认为,地理学应该是解释现象,而不应该是罗列现象。

解释现象必须有法则,应该把地理现象看成是法则的实例。

地理学的目的应该与其他科学有相似之处:

都是追求、探索法则的。

 舍弗尔等人对区域学派的批评与否定,拉开了现代地理学发展史上的计量运动的帷幕。

主要的代表人物有 格雷戈里、贾纳尔、哈格特、舍弗尔、麦卡尔蒂、威弗尔、罗宾逊等。

其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

早期以一般统计方法的应用为主,并得名于这一时期。

50年代中期,西方地理学中出现了计算地理学(geographimetrics),或称地理学的数学方法。

完全依靠人工计算,故只能对少数要素进行统计,严格地说只能称为“统计地理学”。

60年代后,在电子计算机技术推动下,出现了地理学的“计算革命”,对数学在地理学中的应用起了普与和推动作用。

1964年国际地理学联合会成立了“地理学计量方法委员会”,促进了计量方法广泛应用于地理学。

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多元统计方法和随机过程引进地理学研究领域。

70年代末期引进数据处理技术,开始研究大系统理论在地理环境分析中的应用,并与数据库和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深入研究地区自然、社会、经济、人口等过程的各种数学模型,阐明地域现象的空间分布结构规律与模式,进行有关地理结构和地理组织的演绎。

由于兼容并蓄了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决策论等学科的内容和方法,从而丰富和加强了计量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当前正研究最小变率的复变量分析和二维空间级数的分析,概率模式与结构发展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早期计量运动的三种学派

(1)阿华的经济派。

代表人物是舍弗尔、麦卡尔蒂。

受杜能、廖什、克里斯泰勒等区位论学者影响很深,极力倡导建立地理学法则,着重探讨经济区位现象间相互内在联系与其组合类型。

(2)威斯康星的统计派。

代表人物是威弗尔、罗宾逊、东坎和仇佐里,以经典著作《统计地理学》为代表作,主要特征是发展和应用统计分析方法。

(3)普林斯顿的社会物理学派。

代表人物是司徒瓦特。

该派把物理学原理应用于社会现象的研究之中,发展了理论地理学中的引力模型、位势模型、空间相互作用模式。

 

五、激进主义地理学

激进主义地理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

从现实角度看,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一系列社会、政治和经济危机。

比如美国国内的运动和反对越战的呼声高涨,经济衰退导致传统产业区的萧条等。

这些重大的社会、经济、政治变化也深刻影响到思想文化领域和科学研究工作。

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学受这些事件的影响非常大。

从地理学学科内部看,在二战后掀起的“计量革命”浪潮的推动下,实证主义方法论占据主导地位。

但是,实证主义地理学对社会、政治与经济结构与其关系考虑不够,不足以解释和应对严重的危机局面。

于是,一部分地理学者通过研究资本主义制度和意识形态与城市、贫困、经济与社会危机等问题之间的关系,阐释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结构变化的空间效应和结果,并发起了一系列重要的实践活动。

在地理学思想史上,人们把这个思潮、学派与其运动称之为“激进地理学”。

到20世纪70年代末,激进地理学已经进入一个发展的后期,大部分学者开始转向马克思主义。

布劳特抓住这个时机,对激进地理学历史与其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总结。

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哈维、福克和皮特等。

美国地理学家威廉·帕特森曾归纳了地理学的4个传统:

空间传统、地域研究传统、人地关系传统、地球科学传统;并认为每个传统不仅是学术运动,而且是社会运动;调动职业地理学家尽其所能去解释,并考虑可能解决的那些发生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特殊的社会危机。

哈维出版《地理学中的解释》、《社会公正与城市》、《后现代的条件》等书籍,执着的高举马克思主义的地理学理论。

福克20世纪70年代初最早提出激进主义的观点。

他认为:

“地理和其他学科理论反映的仅仅是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和兴趣而已”。

六、女性主义地理学

女性主义地理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

受社会背景以与地理学自身的发展背景的双重影响下产生。

(1)社会背景

19世纪后期,工业开始成为男性占主导的部门,家庭则是以妇女为中心的地方,劳动力市场、家庭和建筑环境等方面出现了性别分工,而女性处于附属地位。

二战期间,多数男性应征参战,而各参战国要维持正常的社会经济运转,就以“男女平等”的名义号召女性参与社会劳动与生产中来。

战后,面对回国的参战男性的工作需求,又要求女性让出她们已占有的工作岗位。

这种现象激怒了女性群体,她们开始重新思考女性与男性的性别差异和性别角色内涵,在这样的社会境遇中女性主义运动在欧美各国相继壮大起来。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女权”运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正值西方社会由福利经济转向新自由主义经济,社会动荡,再度出现的贫穷与阶级不平等问题愈演愈烈,这使得地理学家认识到研究这些问题的必要性。

然而,当时的人文地理学和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仍然忽视性别不平等问题。

另外,广泛的社会变迁,尤其是女性在劳动力市场的参与度大幅上升,给地理学带来了众多的“女性话题”,它揭示了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的潜在矛盾,以与引发的一系列新问题。

比如,女性在家庭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之间矛盾着,为了兼顾时间与空间的统一,职业女性总是不停地协调家庭与工作之间的冲突,设法将不同的时空与活动有效安排在一起。

自此,关注男女平等和所有女性共同经验的女性主义地理学开始出现了。

(2)地理学自身的发展背景。

自地理学被列为西方大学课程以来,其发展就受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分化的影响而演化为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二元结构。

人文地理学一直植根于自然地理学的基础之上直到20世纪50~60年代,由于实证主义和空间分析受到种种非议,加上地理学经历计量革命的洗礼,这才改变了其区域地理学的性质,转向多元化发展。

此后,才开始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互动与接轨,引进新观念,尤其是结构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思想方法的引入,将人文地理学转变为对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以与人与地方关系的诠释。

20世纪90年代,受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思潮的影响,西方人文地理学逐渐形成了后现代主义地理学、女性主义地理学、新自由主义政治经济地理学、城市研究学和新经济地理学等流派。

女性主义地理学吸取了20世纪60年代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精髓,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关注“空间”和“地方”。

此外,后现代主义的思潮对女性主义地理学的出现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后现代主义打破了单纯以男性观点为出发点的传统地理学的研究X式;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理论解释了产生性别不平等的原因,它对家务劳动的真知灼见以与社会制度和结构的深刻认识也极大地促进了女性主义的空间研究。

主要代表人物有卡罗尔·佩特曼、海福德、和哈维等。

女性主义地理学紧紧围绕地理学的核心概念———空间、地方来进行研究,探讨的核心就是空间、地方以何种方式体现在不同社会的性别差异中。

现代女性主义地理学,已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学术思潮而存在,还在“社会正义”与“人本义”的社会思潮的影响下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进而反思和重建“基于男性需求而构建”的传统地理学空间理论。

女性主义地理学当前的研究主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性别与空间。

卡罗尔·佩特曼1989认为“女性主义就是一种空间政治,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二元对立一直是两个世纪以来女权主义斗争的焦点,是女权主义运动的内容”。

(2)性别与经济发展。

性别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体现在:

由于社会劳动领域中存在着性别等级秩序,导致女性的就业比例和结构与男性相比均处于劣势,而且工资收入、工作评价、工作稳定性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

1973年,哈维的《社会正义与城市》发表,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此时的女性主义地理学正处于初始阶段,马克思主义地理学政治经济学分析方法对女性主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女性主义地理学者把性别作为分析问题的立足点,试图对资本主义与父权制的关系进行探究,以此彰显女性在城市发展与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优势。

比如女性在充分利用所有的人力资源,确保社会有效发展的策略里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而这往往被忽视,造成资源的一种浪费。

(3)性别、身份与城市建设。

“性别”是西方女性主义理论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

“性,作为生物的构成,指的是与生俱来的男女生物属性。

社会性别,作为社会的构成,指的是通过社会学习到的与两种生物性别相关的一套规X的期望和行为。

”人文地理学家认为,身份和空间密切相关,空间不仅仅是社会活动的‘容器’,而且空间和地方在身份和差异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4)性别与社会建设

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研究性别与政治、经济、城市发展关系的目的之一就是促进社会空间建设的健康化合理化。

“女性主义地理学不仅想描述出男女是如何被引导直到意识到自己的份、角色和社会行为,而且也关注人们是如何介入并试图改变这种空间格局的分布。

”麦克道威尔,1999指出,把关注性别看作一套思想,不仅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织原则而且是它自身的一种社会性建构,这允许我们用新活力来调查机构,并且这些调查能产生以前无法辨识的关于性别是如何影响权力分配的见解。

(5)性别与文化转向。

性别与文化的关系问题是女性主义地理学关注的又一重要主题。

女性主义地理学的专有杂《性别、地方与文化》,是一项严肃并具有开创性的学术研究,进一步将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价值合法化。

七、后现代主义地理学

后现代主义地理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

二战后,两极分化的加剧以与新科技革命的兴起,滋长了人们对现代社会、现代观念的怀疑、否定、和厌倦的情绪。

对现代主义理性的“反叛”和“承续”从众多理论对立与兼容中迅速崛起,不确定性、易逝性、碎片性、零散化等使后现代主义特征的思潮得到滋生。

这种思潮在地理学的蔓延遂衍生成为后现代主义地理学。

其中代表人物有大卫·哈维等。

哈维拓展了对传统“超空间”的分析,并且恢复了早先关于地方和无地方性的存在主义的说法,他运用时空压缩的概念,提出了一个文化转变四阶段说的阐释,引发了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寻求出路的探寻,改变了我们对时间和空间的感受。

哈维对后现代主义的诠释,引出了关于空间性的双重宣称。

勒菲弗、福柯、伯杰和曼德尔对在历史关键时刻的空间性意义均作了明确肯定,尤其是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危机向世界昭示:

战后繁荣的结束以与一种具有深远意义的重构活动的开始。

这一重构活动将触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动摇基于来自那个时期各种过分简单化的投射的诸种传统思想。

八、结构主义地理学

结构主义地理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

结构主义对人文地理学的影响,于皮亚杰。

他注重结构转换过程的知识获取研究。

他人认为一个结构有三个特性:

(1)整体性。

(2)转换机制(3)自我调整功能。

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塞耶、希尔德、德里达等。

塞耶将当代地理学划分为两种对立的方法论原理,即发现秩序并找出其普遍规律性的地理学和理解事物结构与其性质的地理学。

结构地理学家认为:

既然地理事物是由内部结构而不外部因素决定的,那么,事物与其各个成分的性质和意义与外部事物无关。

结构主义地理学在方法论上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强调整体的研究,反对孤立局部的研究。

(2)强调地理事物的结构,反对单纯认识外部现象。

(3)强调内部要素的研究,忽视或否定外部因素的研究。

(4)强调静态的研究,忽视或反对动态的研究。

(5)强调客观作用,忽视主观能动性。

从地理学学科内部看,在二战后掀起的“计量革命”浪潮的推动下,实证主义方法论占据主导地位。

但是,实证主义地理学对社会、政治与经济结构与其关系考虑不够,不足以解释和应对严重的危机局面。

于是,一部分地理学者通过研究资本主义制度和意识形态与城市、贫困、经济与社会危机等问题之间的关系,阐释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结构变化的空间效应和结果,并发起了一系列重要的实践活动。

在地理学思想史上,人们把这个思潮、学派与其运动称之为“激进地理学”.

自地理学被列为西方大学课程以来,其发展就受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分化的影响而演化为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二元结构。

人文地理学一直植根于自然地理学的基础之上直到20世纪50~60年代,由于实证主义和空间分析受到种种非议,加上地理学经历计量革命的洗礼,这才改变了其区域地理学的性质,转向多元化发展。

此后,才开始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互动与接轨,引进新观念,尤其是结构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思想方法的引入,将人文地理学转变为对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以与人与地方关系的诠释。

20世纪90年代,受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思潮的影响,西方人文地理学逐渐形成了后现代主义地理学、女性主义地理学、新自由主义政治经济地理学、城市研究学和新经济地理学等流派。

女性主义地理学吸取了20世纪60年代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精髓,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关注“空间”和“地方”。

此外,后现代主义的思潮对女性主义地理学的出现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后现代主义打破了单纯以男性观点为出发点的传统地理学的研究X式;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理论解释了产生性别不平等的原因,它对家务劳动的真知灼见以与社会制度和结构的深刻认识也极大地促进了女性主义的空间研究。

以上文章,我从社会文化地理的八大主要的流派的兴起时间、背景、代表人物以与其观点以与各流派的关系等方面做了详细介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