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469167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0.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小学数学《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小学数学《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教材第二册93-9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能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4.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认识厘米,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

课件、尺子、1厘米长的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让学生通过课件观看“阿福做衣服”这个动画片,学生交流解决“为什么衣服会做小”这个问题。

进一步提出问题“怎样避免师傅和徒弟测量中出现的问题呢?

”从而引出,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引出本节课要学的长度单位厘米。

即本节课的课题——厘米的认识。

(设计意图:

喜欢听故事,看动画片,是孩子的天性,以这样的形式引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又可以通过这个小故事,初步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经过师生互动,量一量、比一比这一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第一步:

认识尺子。

让学生仔细观察尺子,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让学生知道尺子上有数字,并且数字从0开始一个比一个大。

长短不同的竖线就是刻度线、字母CM在数学上表示厘米。

第二步:

认识1厘米和几厘米。

首先是认识1厘米。

先让学生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说一说从刻度几到刻度几的长度是1厘米,再课件演示1厘米,(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发现每相邻的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然后借助1厘米小棒感知1厘米,并让学生找生活中1厘米长的物体。

在学生认识了1厘米,对1厘米有了清楚概念后。

再掌握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

建立几厘米的概念。

(设计意图:

通过了大量的活动,看一看、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长度观念,建立1厘米和几厘米的概念。

并为学生测量时,正确读出物体的长度作好了铺垫。

第三步:

学会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通过测量小纸条的长度,让学生探索出正确的测量方法。

之后,再次测量另一个小纸条的长度,及时巩固加深印象。

之后的练习里出示断尺,让学生总结出断尺测量的方法。

(设计意图:

测量的普遍方法是从刻度0开始,但也可以从任意一个刻度开始测量,这个练习的设计,就是使学生明白这样的测量方法也是正确的。

只是要注意在读数时,要看看是几个1厘米。

在学生全面认识1厘米和几厘米后,回顾之前“师傅和徒弟的一拃不一样长”这个问题上,通过直尺测量“师傅的一拃”和“徒弟的一拃”有多长,从而让学生直观认识到不同之处。

(设计意图:

无论是测量小棒还是测量动画片中老师傅与小徒弟的手的长度,学生都会兴趣盎然,积极参与。

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自我的感悟和与同桌的交流中,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测量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基础性练习

通过填一填、有趣的跳远比赛检测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看、填写的练习,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2、开放性练习

让学生测量自己手掌的宽度,一扎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了解自己身上的尺子。

(设计意图:

这一题不但巩固了学生的估测能力,同时也考查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谈有什么收获,回顾本节课的知识。

而用尺子测量一下学校操场的长这个问题的提出,让学生知道还有其他的长度单位要学习。

(设计意图:

课尽而意不尽,把知识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沟通新知与未知的联系,使学生对后续的学习充满期待,带着收获与对未知的向往结束本课的学习。

五、板书设计:

厘米的认识

cm厘米

对齐刻度0起点

放平

(设计意图:

本节课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让学生一眼就能看清本节的知识重点,便与学生记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厘米的认识》学情分析

《厘米的认识》是小学阶段学习计量单位的开始,学生缺乏学前基础;加之孩子虽具有初步的“比较物体长短”的经验,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对长度单位的理解感觉苍白抽象,长度单位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

所以“认识厘米”必须通过大量的活动,观察、比划、比较、测量、想象等等,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长度,建立1厘米的表象。

教师教学用书上提出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可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我觉得这节课应在“估测”上加大分量,让孩子用恰当的估测方法,估测他们熟悉的物体的长度,如筷子、铅笔、橡皮、课本长和宽等等。

估测的过程中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厘米”的认识。

《厘米的认识》效果分析

一、调查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对象为本节课上课学生。

此次听课人数为30人,主要从尺子的应用和厘米认识应用方面展开调查,并就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二、调查结果:

正确人数

30

15

29

28

20

错误人数

0

15

1

2

10

正确率

100%

50%

97%

94%

60%

分析:

第一题,考察的是尺子的使用,学生都已掌握的非常好。

第二题,出错率很高,实际操作是学生的薄弱环节。

这道题出错还有一个原因,学生分不清长、宽、高分别指的是什么。

第三题,考察的是从尺子上认识1厘米,几厘米,学生掌握的非常好。

第四题,考察的是谁比谁少多少,谁比谁长多少,部分学生分不清。

第五题,动手操作是学生最薄弱的地方,学生不会用自己的拃来估计桌子的宽。

用尺子量时,一尺不够不知道接着量,也不知道两次量的加起来。

改进措施:

第五题可以在学习了身体上的尺后再做。

《厘米的认识》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在整个课程教材体系中的定位

“认识厘米”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

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

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二、本部分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对几厘米的长度有感性认识。

学会用厘米作单位估测或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通过操作、观察、分析、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等。

3、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材内容的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厘米的认识》观课记录

“厘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起始阶段,对于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节课,教师从儿童的认知心理出发,确立了教为学服务的观念,以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参与到感受、交流、体验、探究知识的活动中,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一)在生动的情境中丰富情感体验。

厘米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为了使抽象的数学概念以一种生动活泼、富有活力的姿态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在教学中注意精心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优化学生的学习情境。

本课教学,以生动的flash动画课件创设了“阿福的新衣”这一情境,一下子吸引住了一年级小朋友的注意。

在学生积极思考和交流的基础上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

为什么用同样的方法测量,得到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结合生活实际,学生体会到:

为了测量得准确和交流的方便,需要用统一的工具——尺来量。

使学生在认知矛盾冲突时产生了要学习尺的迫切需求,很自然地进入到对教学内容的学习,也初步体现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和学习中的应用。

这种设计,将导入和新授融为一体,以知识为主线,以学生的积极情感为保证,有利于发展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在层层深入中建立长度观念。

数学是一种人文文化,数感是在日积月累之中不断沉积下来的,教学中要重视多让学生体验,使数学内化为一种素质。

学生对“厘米”这个概念的理解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从朦胧到明晰,直到灵活运用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就是学生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反思和感悟的过程。

如何让学生体验1厘米呢?

“看一看”——通过观察在尺上1厘米的长度,建立初步表象;“比一比”——用自己的方法表示1厘米有多长,“想一想”——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联系生活,拓展个人想象空间,将表象内化为一种空间观念。

通过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体验感受,使学生形成1厘米的空间观念,促进对1厘米的深刻体验。

(三)在测量过程中培养估测意识。

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估测活动贯穿在整个测量教学过程之中,如在每次实际测量物体长度之前,都让学生先进行估测,并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估测方法。

使学生在比照中估测意识不断增强,估测能力不断提高。

 

《厘米的认识》课堂教学观课记录

执教

教师

课题

《厘米的认识》

观察者

董洪波

科目

课型

分值

等级

得分

评价

项目

评 价 标 准

A

B

C

学生课堂表现

课堂参

与度

1.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课堂气氛活跃。

5

50

5

2.自我调控能力强,参与时机恰当;认真听讲

7

6

3.学习习惯良好

5

3

师生互动

4.有师生课堂互动形式多样,提问问题有针对性

4

4

5.有生生课堂互动体验,体现合作学习

4

4

自主探究

6.有创新性思维,能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有正确见解

10

10

7.学生有自主学习意识,能自主探究,能发现问题。

5

3

8.体现自主学习;体现知识形成过程,结论由学生自悟发现,不能由教师包办

10

7

教师教学

标完成度

9.“三维”目标制定符合课程要求,切实有效

3

30

3

10.全体学生各有收获,如期达标;关注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5

3

11.能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4

4

12.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融入学法指导

4

4

13.问题的设置有启发性;多使用鼓励语言;

3

3

14.问题设计具有正向思维价值

3

3

15.教学内容充实准确,针对性强

3

2

16.学生学习训练探究积极主动

3

2

17.评价检测反馈矫正科学及时

2

2

小组

合作

18.小组合作学习真实有效,积极交流讨论

20

20

15

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敢于表达、乐于倾听、善于学习。

只有这样的学习态度和氛围,才能使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更能学会学习。

个别环节处理的太过创促。

给学生多留一些时间和思考的空间。

一、基础练习:

1.看谁量得多

 

①②

我认为()号尺子的量法是正确的,应该是()厘米。

2、我发现:

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3、填一填。

铅笔长()厘米

钥匙长()厘米

二、变式练习

估一估量一量

估计量

()厘米()厘米

()厘米()厘米

()厘米()厘米

三、拓展练习

1.

2.

《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厘米的认识”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开始,虽然厘米的概念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厘米的概念是比较抽象和陌生的。

这节课,我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给学生留出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新知,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针对一年级小学生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的特点。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创设了富有情趣的“阿福做新衣”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引起认知冲突,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从而产生认识尺子、认识厘米的强烈愿望。

二、提供实践活动,增强感性认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创设活动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如在认识1厘米时,我借助1厘米的小棒,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想一想、比一比等操作,亲身体验、感受1厘米的长度。

为加深对1厘米长度的认识,我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长度大约1厘米的物体,帮助建立1厘米的表象。

当学生交流食指宽度大约1厘米时,我适时强调这是我们身上的一把尺子,当忘记1厘米有多长时,可以随时看看,巧妙地将所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学生在操作、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经历“充分感知-丰富表象-领悟内涵”的过程,在头脑中切实、清楚地建立了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空间观念,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三、引导自主体验,倡导探究学习

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只有这样理解才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学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之一,而观察、操作、讨论┉┉是数学活动中最常用的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他们可以亲自进行最广泛意义的实验及观察,能够提出问题,并从实践操作中主动探究答案。

课堂上,我通过引导学生借助小棒体验1厘米长度,用直尺测量彩条的长度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数学的乐趣,体会和归纳测量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感知能力。

四、注重情感交流,激发学生潜能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欣赏者的眼光看待学生,把适时、适度的激励性评价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发现着学生的发现,惊喜着学生的惊喜,借助师生间、生生间的愉悦合作、情感交流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大家真了不起,这么短的时间就认识1厘米”,“对呀,科学家就是这样发明出尺子的”,“同学们真聪明,自己研究出尺子的测量方法”,“大家真是爱动脑的好孩子,不仅帮小强成功解决了问题,还总结发现了一个好方法。

”等,这些鼓励性话语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保持,情感得以满足,潜能得以发掘,课堂上处处跳跃着思维的火花。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虽然教师努力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但因为本节课内容多,难度大,因此学生探究新知时难度仍较大,如何让学生既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又能享受到探究的快乐是我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厘米的认识》课标分析

“认识厘米”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

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

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