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73976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docx

《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docx

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篇一:

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我刚刚上过《厘米的认识》这节课,因为学生初次接触长度单位,因此使学生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的观念是本课的重点。

我是这样教学的的:

  一、创设情境激兴趣。

  小学生都喜欢看动画片,因此在讲授新课之前,播放“阿福的新衣”动画,让孩子带着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去思考,在小组交流一下,孩子们积极性很高,讨论热烈,为学习新知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直观领会得新知。

  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易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给学生创设更多的看一看、读一读、比一比的机会,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新知。

  直观感知,认识1厘米。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1、看一看。

通过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

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

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的长度。

  2、读一读。

在孩子们互相指过1厘米以后,读一读:

在尺子上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3、比一比。

让学生伸出大拇指指一指大拇指的宽度指的是哪部分?

在尺子上比一比你的大拇指的宽度是不是大约1厘米?

  4、找一找。

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运用迁移,认识“几厘米”。

  学习了“1厘米”以后,我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认识“几厘米”。

用眼睛观察、用手比划、用笔画出几厘米。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迁移过程中很自然地学会了知识。

这样设计,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学会测量,实际应用。

  认识了尺子上的“1厘米”、“几厘米”之后,我是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教学生用尺子测量长度的:

1、指一指从哪儿到哪儿是一拃?

说一说怎样测量一拃的长度?

量一量自己一拃的长度,让同桌验证。

通过指一指、说一说、量一量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方法,同时也理解了掌握长度单位、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的意义。

  数学教学中贯穿自主高效的教学原则。

贯彻让学生主动去探索,主动去发现,让学生逐步建立起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一种思想。

利用多种形式、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探索精神和学习的能力。

  篇二:

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直观比较物体长短和高矮的方法,这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

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对厘米和米这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有过接触,但即使经历了认识、巩固、单元练习后,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仍不甚理想。

究其原因,认识厘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的过程,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学生要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认识。

这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二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

  1、猜一猜。

让学生先根据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猜一猜:

1厘米有多长?

再请猜得准的学生说一说:

你是怎么猜准的?

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同时也让学生知道:

许多知识是自己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的。

  2、看一看。

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

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

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之间也是1厘米?

从0到2之间是多少?

2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

0到5之间是几厘米?

0到10之间呢?

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和几厘米的长度。

  3、画一画。

让学生在纸上画出1厘米、几厘米,直观感知1厘米和几厘米。

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领悟到:

长度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

  4、剪一剪。

让学生用吸管剪出1厘米,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然后问学生:

你怎么能肯定你剪的就是1厘米?

大部分学生都是用尺子量出1厘米。

那么,怎样测量呢?

请一名学生演示测量过程,明确测量的方法。

  5、量一量。

给学生提供学具,让学生利用学到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6、找一找。

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7、比一比。

让学生用两个手指间的距离表示出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建立起长度表象。

知道2厘米里有2个1厘米,进而明确几厘米里有几个长度单位。

  总之,在”厘米”概念的教学中,利用猜、看、画、剪、量、找、比等环节,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清楚地建立起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空间观念,并学会了测量物体的长度……

  抓住联系,认识”米”。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抓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利用”厘米”学习”米”。

  1、找关系。

学习了厘米以后,我让学生用手比划出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

然后让学生把10张10厘米的学具条排成一排,使学生认识:

这是100厘米。

再让学生从老师提供的学具中找出和100厘米同样长的尺子。

学生会很自然地找到米尺或者1米的皮尺,从而引出单位”米”。

接着问学生:

比较两者,你发现了什么?

得出:

1米=100厘米的结论。

  2、认识1米。

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米尺或者皮尺比划一下:

1米有多长,1米有多高,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3、估量。

让学生利用刚刚建立的表象,估计一下黑板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同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反馈。

  利用比较,深化认识。

  让学生对照板书或者手中的学具想一想:

为什么数据都是1,它们的长度却不同?

引导学生认识:

单位不同引起长度的不同。

使学生知道:

”米”和”厘米”大小不同,”米”是高级单位,”厘米”是低级单位。

测量较长的距离时用”米”做单位,测量较短的距离时用”厘米”做单位。

从而使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用法。

  1.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建立表象

  在作业中,学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一本数学书厚1米。

”“篮球场长30厘米。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主要原因是没有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

所以在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米和1厘米有多长,从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从而建立起米和厘米的长度概念。

  2.通过联想和比较来巩固对厘米和米的认识

  厘米和米比较抽象,必须借助一定的物体来认识理解。

比如说在描述树有多高时,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我们教室的门有多高,再通过比较,树要比门高多了,所以描述树的高度应用米来作单位。

  3.建立初步的估计意识和估计能力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估测的方法,来估计物体的长度高度。

而估计在本单元中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

1厘米、1米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容易遗忘。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通过让学生用自己身上的“尺”来估一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记住这些身上的“尺”,对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和进行估测都很有帮助。

  通过对前后测情况的分析,我们认为,学生对于米、厘米的认识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中的一个难点,要让学生地正确建立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较困难的,原因是米、厘米这个长度单位是所有长度单位中最不常用的,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远,因为不常用,所以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的表象是不深刻的。

而这两堂课教师都已经致力于米、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表象的建立,使我感受颇深的就是: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

“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

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因此,我们在教学米的时候,可以挖掘学生身边的一些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要有充分的时间给学生操作、感悟的过程。

  篇三:

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一人同课多轮教学《厘米的认识》一课之后,我从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两方面反思如下:

  一、教学设计时要善于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改进教学设计,尽量做到细致,使学生能够达成学习目标。

例如在让学生感知1厘米时,我们发现一部分学生用的是拇指与食指指尖之间的距离,有的学生用的是拇指与食指指肚之间的距离,而且从尺子上比量完后,当学生把尺子撤掉之后,手指位置很容易变动,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孩子对1厘米的感知。

当听课教师提出这个问题时,我意识到必须想办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最终我选择了利用学具中的小正方体,让学生把小正方体捏在手中,感觉1厘米。

结果教学效果很好,孩子们很容易借助这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来很好地感知1厘米。

  二、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地引导学生对发现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小结,这是突出教学重点、难点的一个基本方法。

我在第一轮授课时,就出现这样一个问题:

没有引导学生去发现从0刻度量起,怎么读出物体的长度;从任意刻度量起,又怎样读出物体的长度,这样使得教学重点不够突出。

但在第二轮授课时,尽管教师对这一知识重点进行小结了,但不是在孩子们的认识水到渠成之时,所以孩子们的认同度不高。

所以在第三轮授课时,就让孩子们从教师的板书中充分地去观察,但因为教师总结的不够通俗易懂,这又让一小部分学生对这个重点理解得不够透彻。

比如:

从任意刻度量起,物体的长度就等于两个刻度之差,应该换种说法:

不是从0刻度量起,物体的长度就等于大刻度减掉小刻度。

  总之,教学设计得合不合理,我认为需要教师更好地去关注学生,做到以生为本,而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比如讨论分析之后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小结,需要在平日的教学中不断地去磨练。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