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新高考语文辽宁专用一轮教师用书专题12 图文表文转换.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4704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7.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新高考语文辽宁专用一轮教师用书专题12 图文表文转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版新高考语文辽宁专用一轮教师用书专题12 图文表文转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版新高考语文辽宁专用一轮教师用书专题12 图文表文转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版新高考语文辽宁专用一轮教师用书专题12 图文表文转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版新高考语文辽宁专用一轮教师用书专题12 图文表文转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版新高考语文辽宁专用一轮教师用书专题12 图文表文转换.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版新高考语文辽宁专用一轮教师用书专题12 图文表文转换.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版新高考语文辽宁专用一轮教师用书专题12 图文表文转换.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版新高考语文辽宁专用一轮教师用书专题12 图文表文转换.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版新高考语文辽宁专用一轮教师用书专题12 图文表文转换.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版新高考语文辽宁专用一轮教师用书专题12 图文表文转换.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版新高考语文辽宁专用一轮教师用书专题12 图文表文转换.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版新高考语文辽宁专用一轮教师用书专题12 图文表文转换.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版新高考语文辽宁专用一轮教师用书专题12 图文表文转换.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版新高考语文辽宁专用一轮教师用书专题12 图文表文转换.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版新高考语文辽宁专用一轮教师用书专题12 图文表文转换.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版新高考语文辽宁专用一轮教师用书专题12 图文表文转换.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版新高考语文辽宁专用一轮教师用书专题12 图文表文转换.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新高考语文辽宁专用一轮教师用书专题12 图文表文转换.docx

《版新高考语文辽宁专用一轮教师用书专题12 图文表文转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新高考语文辽宁专用一轮教师用书专题12 图文表文转换.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新高考语文辽宁专用一轮教师用书专题12 图文表文转换.docx

版新高考语文辽宁专用一轮教师用书专题12图文表文转换

一、图文转换

 流程图类

流程图类题采用结构式图表,将事物或某些概念连接起来,要求考生根据这种结构关系,用语言将所示内容表现出来。

[方法指导]

解答流程图类题“3步骤”

1.(2018·全国卷Ⅰ)下面是某校为教师编写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而提供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解析] 第一步:

分析层次。

本流程图共有四个层次,其中前两个层次中又含有并列的概念。

第一层是环境分析和自我分析,第二层是个人定位和发展目标,第三层是操作策略,第四层是评估及反馈。

第二步:

理解内容。

在理解内容时,首先明确所给文段的中心词:

编写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

第三步:

有序说明。

作答时要注意各层次的逻辑顺序,使用一些关联词串联句子,使其连贯、通顺。

本题流程图根据箭头指向,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编写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

本题难点在于流程图进行到“评估反馈”部分后,箭头又指向了“环境分析”和“自我分析”,这表示编写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在经过图表上的所有流程后,还需再加工,再修订。

考生要注意将其清晰地表达出来。

[答案] (示例)编写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首先要进行环境分析和自我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个人定位并设置发展目标,然后制订达成目标的操作策略,最后展开评估与信息反馈,再据此作进一步修订。

 词云图类

词云图是指对网络文本中高频关键词予以视觉上的突出,形成“关键词云层”或“关键词渲染”,从而过滤掉大量的文本信息,使阅读者只要一眼扫过就可以领略文本的主旨。

本题型是2017年天津高考出现的新题型。

[方法指导]

解答词云图类题“2注意”

根据词云图自身独特的特点,做题时须注意以下两点:

1.观察所有词语,重点关注异形词语,如变大的字体等。

2.进行分类,根据题干要求概括分析。

2.(2017·天津卷)下面是2006年度和2016年度有关“天津旅游”的词云图,是根据国内十大旅游网站筛选出的高频词汇生成的,字号越大,表示该词出现的频率越高,关注度就越高。

请对比两幅词云图,简要概括天津旅游十年间发生的变化。

                                    

                                    

[解析] 先读2006年度“天津旅游”词云图可知,字号较大的词语有“海河、蓟县、风景、市区、泥人张、古文化街、年画”等。

海河、蓟县等属于自然景观,古文化街、年画等属于人文景观。

二者都属于景观。

由此可以概括出2006年度天津旅游的特点。

再读2016年度“天津旅游”词云图可知,字号较大的词语有“文化、休闲、民俗、特色、相声”等。

文化、相声等属于城市文化,侧重于文化体验。

由此可以概括出2016年度天津旅游的特点。

[答案] 2006年游人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关注度较高,侧重景观欣赏;2016年游人对城市文化和民俗特色的关注度较高,侧重文化体验。

 徽标类

徽标,即徽记、标志,它不是一般的图标,往往言简意赅,高度凝练,蕴含着丰富的含义。

因此,解读徽标,一定要透过现象挖掘本质,这样才能真正把握其内涵。

[方法指导]

解答徽标类题“4步骤”

3.(2019·安庆二模)下面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徽标,图形上半部是黄色丝带,下半部是蓝色丝带,中间是大雁塔。

请仔细观察,完成

(1)

(2)两题。

(1)黄色丝带代表________,蓝色丝带代表________,大雁塔寓指________。

(2)请简要说明徽标图案的整体寓意。

(不超过50个字)

                                    

                                    

[解析] 第一步:

观察构图。

整体:

两条丝带和一座大雁塔。

要素:

①颜色不同的两条丝带;②大雁塔。

第二步:

分析要素。

①黄色丝带代表丝绸之路经济带;②蓝色丝带代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③大雁塔寓指古丝绸之路起点长安。

第三步:

展开联想。

结合徽标名称“‘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和图案内容进行联想。

“一带一路”重新从中国出发,包容中西文明,团结世界各地,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第四步:

合理表达。

按照从上到下、先主后次的顺序。

[答案] 

(1)丝绸之路经济带(或陆上丝绸之路)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或海上经济带) 古丝绸之路起点长安(或西安)

(2)“一带一路”重新从中国出发,包容中西文明,团结世界各地,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漫画类

漫画是一种具有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绘画。

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借幽默、诙谐的画面,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事,启迪人们领悟深奥的道理(寓意)。

漫画类题目一般要求描述画面、揭示寓意、拟写标题、谈启示、拟标语等,主要有以下命题角度:

(一)描述内容

[方法指导]

描述内容“4注意”

描述画面内容,具体来说就是用描述性的语言介绍画面内容。

在描述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仔细观察画面

描述画面内容首先要仔细观察画面,了解漫画的构图,画面上的背景与人物,人物的服饰、动作、表情,标题以及其他文字信息等。

2.抓住特征描述

抓住能反映画面意义的特征描述,才能清楚地表现漫画的内容。

3.客观描述画面

描述漫画只要求对漫画内容本身加以说明,不可超越漫画所给的图文信息添枝加叶,不可用主观想象代替画面中并不存在的东西。

要依题干要求描述画面,如题目要求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就应结合图画进行合理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

4.注意描述的顺序

描述要有条理性,可以从上到下,可以从左到右等。

介绍人物时,可按照“穿着(从上到下)—动作—神态”这样的顺序进行说明,做到主次分明、条理清晰。

4.仔细阅读下面这幅漫画,描述漫画内容。

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关键是要准确把握画面中的各个要素。

漫画中的行人一边过马路一边低头玩手机,眼睛一直盯着手机屏幕,而行驶的车辆面对“低头族”唯恐避之不及。

[答案] 漫画中有一个低头玩手机的行人,眼睛一直盯着手机屏幕,横穿马路根本不顾及路况,而行驶的车辆被吓得小心避让。

(二)揭示寓意

[方法指导]

漫画往往通过画面的内容表达深层次的寓意,将视觉上的愉悦性与表意上的辛辣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阅读漫画,关键是透过表面深入本质,紧紧抓住画面的各个要素做深层次的思考。

漫画作品一般都具有讽刺现实生活中不良现象的特点,这是漫画的重要原则。

揭示寓意“3步骤”

5.下面是名为“三不猴”的铜雕,请分别概括三只猴子的典型特点,并说明寓意。

                                    

                                    

[解析] ①读懂图画,指出三只猴子的特征:

捂耳、蒙眼、掩嘴。

②分析寓意,捂耳——不听,耳不听为清;蒙眼——不看,眼不看为净;掩嘴——不说,少说为佳。

[答案] 特点:

这三只猴子,分别用双手捂耳、蒙眼、掩嘴,意为不听、不看、不说。

寓意:

“三不猴”是对人们处世经验中“耳不听为清”“不见不烦”“少说为佳”等认识的形象表达,警示人们为人处世要懂得分寸、严于律己、谨言慎行。

(三)拟写标题

[方法指导]

如何拟写标题

一个好的标题,犹如作品的“眼睛”,能传递丰富的信息。

给漫画拟写的标题,要能够包含画面的中心内容,能起到揭示漫画寓意或揭示讽刺对象的作用,还能留下思考的空间。

因此,拟定标题前先要弄清漫画讽刺的主体和漫画的主题,然后再围绕讽刺的主体或主题拟写标题。

可直接以讽刺或颂扬的主体命名,也可紧扣漫画的主题命名。

另外,拟写公益广告词一般可采用扣住漫画主题法、中心事件描述法、引用画中人物语言法、比喻法等,要能概括内容,揭示主旨。

语言要求:

①准确鲜明;②幽默诙谐。

谈感受或启示:

要紧扣主题,体现主观性。

6.阅读下面的漫画,按要求答题。

(1)给漫画拟出标题。

要求:

切合漫画含意,不得用“无题”作标题。

                                    

                                    

(2)用一句话说明漫画给你的启示。

要求:

与标题有内在联系,不超过15个字。

                                    

                                    

[解析] 本题考查拟写标题和理解漫画寓意的能力。

做这类题,首先要读懂画面,然后揣摩画面中蕴含的意义。

理解这幅漫画的关键是小猫投在墙上的影子和伞后隐藏的影子。

小猫的影子很像伞的影子,但伞的真正影子却在其背后。

本题开放性较强,只要标题、画面、启示间有内在联系,且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示例)

(1)真相·假象 

(2)不要被假象迷惑,真相常躲在背后。

 图片类

图片能直观、形象、生动地表情达意。

描述图片内容、揭示图片的内涵,渐渐成为高考中对考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内容。

而所选的图片题材,常蕴含着时代精神和人生价值观。

这样,该类题型在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考查考生对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认识和判断。

因此,“图片→文字”转换型的题目也常出现在高考试题中。

[方法指导]

解答图片类题“3步骤”

第一步:

观察

注意观察、捕捉图片的细节,把握图片的深层内涵,充分利用和挖掘画面信息。

1.要细致观察画面的整体内容,搜索并提取有效信息,看图片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2.要仔细观察画面的背景和人物,看画面的背景反映了什么,背景和人物有什么联系。

3.要观察画面中的细节,如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尤其是要与画面进行心灵的对话。

第二步:

想象

无论是单幅图还是多幅图,画面上的内容总是有限的。

观看图画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丰富画面内容有助于揭示画面蕴含的主题精神。

第三步:

描述

1.一般思路:

先“描”形象的身份、动作、表情等,后“述”形象的精神风貌特点。

环境(背景)元素融于对形象的描绘中。

2.方法:

①一般用恰当的形容词描绘形象的表情、精神状态和环境特点;②一般用恰当的动词细致刻画形象的动作;③常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刻画形象的形体特点、精神风貌。

7.根据右面这幅图片的内容,写一段描写性的文字,要求语言生动,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60个字以内,包括标点。

                                    

                                    

                                    

[解析] 第一步:

观察。

画面中是一个在路上打扫垃圾的老人,虽残缺了一条腿,仍不顾身体不便,弯着腰,手执扫帚、铁锨打扫卫生。

第二步:

想象。

作者以这样一个人物为表现对象,突出的是人物不辞辛苦的特点,歌颂的是普通劳动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第三步:

描述。

先“描”画面中人物的“残疾人”身份、衣着和扫地的动作姿势,其间融入“路上”这个环境元素,指出形象活动的地点。

最后用“如一棵不倒的青松,为我们的环境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的比喻手法点明人物的奉献精神。

[答案] 一位在路上清扫卫生的残疾人,身着朴素的衣服,左手拿铁锨,右手握扫帚,右腿拄在拐杖上,如一棵不倒的青松,为我们的环境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图文搭配类

图文搭配类是江苏高考常考查的题型,既有图片,也有文字,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方法指导]

解答图文搭配类题“3步骤”

第一步:

仔细、全面地观察漫画内容,看清漫画中的人、事、景、物,思考漫画中主要人、物的特点和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包括人的动作、物的造型等。

第二步:

用心揣摩漫画所营造的意境及其揭示的情感,思考其与所给语句的意象、意境和思想感情是否吻合。

第三步:

分析选项中的语句,找出与漫画不吻合的内容,采取排除法,选择最恰当的选项。

8.下列各句中,与右图漫画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  )

A.画里常写空山,一人看花听风。

人问空山何在,空山即是心中。

B.风中孤雁南去,无端生出闲愁。

秋山秋水伴我,何人在你心头?

C.秋水时深时浅,春色有淡有浓。

年年来此树下,心情总是不同。

D.关河万里萧索,心中三分寂寥。

坐看几枝新花,乱了一本芭蕉。

B [观察漫画,考生可以发现,画面上有山、水、人等,画中人眺望远方,像是准备离开,又像是在等某人归来。

A项,“一人看花听风”中的“花”在漫画中并未体现,据此,可以排除A项;C项,“年年来此树下”中的“树”在漫画中并未体现,据此,可以排除C项;D项,“乱了一本芭蕉”中的“芭蕉”在漫画中并未体现,据此,可以排除D项;B项,诗句中有山、有水、有人,体现了主人公的怀远与忧愁,符合画面情境。

]

二、表文转换

所谓“图表”,指表示各种情况和注明各种数字的图和表的总称,如统计表、饼状图、柱状图等。

表文转换涉及表格文字转换、柱形图表文字转换、曲线图表文字转换、饼式图表文字转换等。

 表格类

表格类题将相关数据以表格的形式列出,做题时要认真研读出它的规律,依题目要求用文字准确地把规律表述出来。

[方法指导]

读懂表格,把握要素

解答表格类表文转换题,要注重以下两个方面:

1.读懂表格

表格由表头和具体数据组成,读懂表格,就要把握表头的实际意义和数据体现的特点等。

2.分析数据

分析表格中的具体数据,首先要关注不同数据所代表的类别;其次要注重数据间的比较,尤其要注重比较最大值与最小值,看其具体的差别,思考数据反映出的问题或事物趋向。

1.下面的表格是某市对该市高中生关于课外阅读的一次调查,请根据表格写出两条结论。

要求:

不出现具体数字,每条结论不超过30个字。

每天的

课外阅

读时间

时间

人数比例

0.5小时以内

67.5%

0.5~1小时

23%

1小时以上

9.5%

课外阅

读作品

种类

类型

人数比例

诗歌

2.5%

散文

47%

小说

50.5%

                                    

                                    

[答案] ①高中生每天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非常少。

②在课外阅读作品种类的选择上,小说很受欢迎,诗歌几乎无人问津。

 柱状图类

柱状图类题目将数据以直观的柱状图或直方图呈现出来,用坐标表示两个或多个关系项来向阅读者介绍或展示某个情况。

答题者须认真理解题意,搞清关系,然后准确地把握住规律,解决问题。

[方法指导]

从柱体高低找差距,分析概括得结论

解答柱状图类图文转换题,要关注以下两点:

1.细致观察图表,找出发展趋势

对柱状图的观察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柱体代表的数据,二是柱体与坐标联系后体现的意义。

当然,有些柱状图本身就是通过对比表现数据的。

对于这类题目,除了从发展趋势的角度分析外,还要分析放到一块的柱状图通过对比体现的意义。

2.分析题干要求,定向归纳概括

题干的要求,决定了分析、概括的方向问题。

2.(2019·天津卷)某初中学校就“喜欢的榜样类型”对本校学生进行了调查,请根据下图的统计结果,就今后的榜样教育向学校提两条建议。

要求:

不能出现数字。

(改编自2019年4月11日《中国教育报》)

                                    

                                    

                                    

[解析] 此图表反映的内容是某初中学校学生“喜欢的榜样类型”,其中以父母、师长、同学为榜样的人数最多,之后依次是影视明星、英模劳模、科学家、政商界精英,另外有将近15%的学生没有榜样。

根据以上信息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切入表达建议。

①积极的角度:

第一,抓住图表内容的重点信息——以“父母、师长、同学”为榜样的人数占比最多,这些榜样都是学生身边与他们息息相关的人,以这些人为榜样目标更明确,同时能够增进感情,促进关系的和谐,因此要给出支持建议;第二,以“英模劳模”为榜样的人数占比位居第三,英模劳模的事迹能够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因此要大力宣传他们的事迹,让更多的学生向这些充满正能量的人物学习。

②消极的角度:

第一,以影视明星为榜样的学生人数占比较多,要注意提醒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要做出正面的积极引导;第二,将近15%的学生没有榜样,说明学校的榜样教育工作还不够完善,因此要关注这些榜样缺失的学生群体。

建议要言简意赅,“不能出现数字”的要求不能忽视。

[答案] ①鼓励学生以父母、师长、同学等“身边人”为榜样。

②多宣传英模劳模等杰出人物的事迹。

③对崇拜影视明星的学生要正面引导。

④关注榜样缺失的学生群体。

 饼状图类

饼状图类题一般用切饼的方法将几个不同部分所占的比例形象地展示给读者,答题时只要按题目要求用文字表达出这种比例就可以了。

[方法指导]

把握具体数据,明确反映问题

解答饼状图类图文转换题,要分析饼状图的特征,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两步:

1.把握饼状图体现的数据特征

饼状图是用圆饼状的图形来表示相关数据的,把握数据特征就要弄清楚数据占比问题。

2.结合题干要求写出具体内容

对饼状图的理解有着不同的角度,回答问题时注意把握题干要求,从具体要求中把握饼状图所体现的意义。

3.根据下面图表提供的信息,将农村转移劳动力务工行业分布的特点写成一段话。

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解析] 可根据分布图中的数据比例,结合文字说明,围绕“农村转移劳动力务工行业分布的特点”分析作答。

从“农村转移劳动力务工行业分布图”中的数据比例来看,制造业占34.38%,建筑业占21.72%,比例较高,这就说明农村转移劳动力分布于低技能劳动密集型行业;其次是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这两类都属于门槛相对较低、与日常生活有较大联系的行业。

综合起来概括即可。

[答案] 农村转移劳动力集中分布于低技能劳动密集型行业,主要是制造业和建筑业,此外是就业门槛相对较低、与日常生活有较大联系的行业,如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

 曲线图类

曲线图类题一般以纵横两个坐标为主轴,有关数据通过曲线在两个主轴上的变化来反映某种情况,答题者需要根据这种结构变化关系,弄清所表达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方法指导]

分析坐标内容,把握曲线趋势

解答曲线图类图文转换题,要注意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1.理解坐标内容

看清坐标的横轴、纵轴的具体内容,把握坐标代表的意义。

2.找出曲线走向

曲线无论在区间中如何高低起伏,但总有一个总体趋向。

3.分析曲线转折点

曲线的每一个转折点都体现其特点,所以在理解曲线特点时,要把握曲线转折点显示的趋向。

4.下图为7~11岁儿童不同认知能力的发展趋势图,请根据图表回答问题。

(1)请说明创造性思维能力与其他三种能力发展趋势的异同。

                                    

                                    

(2)根据图表信息,对教育者提出合理化建议。

                                    

                                    

[解析] 解答第

(1)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题干,明确图表反映的是“7~11岁儿童不同认知能力的发展趋势”;其次要认真读图,弄清图中的图例,再审视图中各部分的数据变化规律;最后根据比较写出结论。

解答第

(2)题时,要注意根据第

(1)题的结论,提出科学的建议。

[答案] 

(1)同:

创造性思维能力与其他三种能力在7~8岁期间均呈上升趋势;10~11岁期间均处于平稳发展状态。

异:

8~10岁期间,创造性思维能力继续呈上升发展趋势,而其他三种能力的发展则趋于平稳。

(2)①根据不同阶段认知能力的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儿童进行培养。

②7~8岁是儿童多种认知能力发展的黄金期,应该重视该阶段的教育。

③要利用好儿童7~10岁的时间段,对孩子进行创造能力的培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