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动作说明 陈小旺之欧阳主创编.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4740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动作说明 陈小旺之欧阳主创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动作说明 陈小旺之欧阳主创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动作说明 陈小旺之欧阳主创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动作说明 陈小旺之欧阳主创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动作说明 陈小旺之欧阳主创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动作说明 陈小旺之欧阳主创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动作说明 陈小旺之欧阳主创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动作说明 陈小旺之欧阳主创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动作说明 陈小旺之欧阳主创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动作说明 陈小旺之欧阳主创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动作说明 陈小旺之欧阳主创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动作说明 陈小旺之欧阳主创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动作说明 陈小旺之欧阳主创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动作说明 陈小旺之欧阳主创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动作说明 陈小旺之欧阳主创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动作说明 陈小旺之欧阳主创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动作说明 陈小旺之欧阳主创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动作说明 陈小旺之欧阳主创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动作说明 陈小旺之欧阳主创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动作说明 陈小旺之欧阳主创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动作说明 陈小旺之欧阳主创编.docx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动作说明 陈小旺之欧阳主创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动作说明 陈小旺之欧阳主创编.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动作说明 陈小旺之欧阳主创编.docx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动作说明陈小旺之欧阳主创编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动作说明

时间:

2021.02.17

创作:

欧阳主

陈小旺

第一式:

预备式

身体自然直立,两足距离比肩略宽,两足尖微向外撇;两肩松开,两臂自然下垂;两眼向前平视,面向南。

要点:

要求立而不挺,顶劲领起(头要正直,好象头顶有一物勿让其掉下,虚虚领起),唇轻闭,齿微合,下颏微内收,松肩(两肩有意放松,无意下沉),含胸塌腰(胸部放松,不内凹外凸,腰部放松为塌腰)使心气下降,屈膝松髋,盆骨端正。

此要求,不但在预备式时,而且在整个拳套的每个动作,都必须注意。

第二式:

金刚捣碓

①身体微下蹲,两臂微屈,缓缓抬起与肩平,掌心朝下(两手有合劲之意);两眼向前平视。

②身体下蹲,随着重心下降,两手缓缓下落至腹前。

③身体略左转随即向右转,重心先向右而后向左移,同时两手向左划弧(右手先顺后逆,左手先逆后顺),右手屈臂置于胸前,掌心朝下,指尖向左;左手置于身体左侧,掌心朝上。

④身体继续右转,重心移至左腿,以右脚脚跟为轴,脚尖翘起外摇,同时两手向右上方平捋(左顺右逆),置于身体右侧,右手略高于肩,掌心朝外,指尖向前,左手掌心朝上,指尖向右前。

⑤身体向右微微下沉,重心控制在右腿,并将左足提起,在转换重心的同时,双手略向右上方掤出。

⑥身体略下蹲,左足尖翘起,以脚跟内侧着地,向左前方45o伸出;双手仍外掤,与左足有对称之意。

⑦身体微左转,重心由右腿移至左腿,左脚掌踏实;同时左手内旋向前掤(由顺缠变逆缠),手心向下,右手外旋向右后下方展开,而后随转体向前移至腹前(由逆缠变顺缠),掌心朝右,指尖向右后。

⑧身体左转,右脚跟步,以前脚掌着地;同时右手向前撩起(顺缠),置于右胸前,掌心朝上,指尖向前;左臂屈肘向前挤出;当右手撩起时,左掌先转腕上撩,再向里合于右小臂上(逆缠),掌心朝里,指尖向右。

⑨左手外旋向下,置于腹前,掌心朝上,指尖向右(离身体10厘米),右手变拳,上提于胸前,拳心向里,再向下落于左掌心内

⑩左腿支撑体重,右拳与右足一齐提起(两髋放松);左掌略下沉。

(11)右脚落地震脚,同时,右拳落于左掌心内,目视前方,面向南。

要点:

①何为金刚捣碓?

神话曰:

金刚神各修炼之精,如金如刚其手所持降魔杵,此势右手捏拳如杵之势,左手屈如臼之形,右拳落于左手心中,如石杵捣碓。

故名金刚捣碓;此为象形也!

最后震足与右拳击于左掌心内,即表示这一拳式结束。

②缠丝劲是构成太极拳的核心,贯串于一切动作过程的始终,此势经过了五对不同方位的缠丝(里外、上下、左右、前后、大小),练习时要以身领手,达到上下相随,节节贯串。

如只注意手上的顺缠和逆缠,而不注意身法,就会适得其反。

③左足向左前方伸出,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轻而不浮(陈式太极拳凡是开步皆如此)。

④右拳落于左掌心内,与震脚要协调一致,劲整,气下沉。

⑤震脚的作用,是使全身的气往下沉,并有利于血液循环。

譬如,站立过久感到疲乏,而环境又不允许走动时,两脚以脚尖点地,将脚跟提起,再落下微震,这样运动数次,同样能收到恢复疲劳的功效。

另外,震脚的轻重,可根据练拳者的年龄与身体的强弱而定,但无论轻或重都必须使下沉的气整。

劲的整否,还可根据震脚声

第三式:

懒扎衣

①双手分开,右手先向上,而后向下划弧,左手先向下,而后向上触弧,双手划至胸前交叉,左手在里,右手在外(双手皆大逆缠转开,重心偏右,顺缠而合,重心偏左);目视右前方,面向南。

②左腿微下蹲,同时提起右足,以足跟贴地向右横迈一步(身手自然配合);目视右前方。

③身体向右转,重心由左腿移向右腿,随转体右脚踏实。

左脚以脚跟为轴,脚尖里扣;左手内旋向下顺缠至左肋旁,五指叉腰,大指在后,四指在前,肘往下沉;右手向左逆缠置于身右侧,掌心朝右前方,指尖斜向上;目视右前方,面向南。

要点:

①右手展开指肚用力,左手叉腰,虚虚拢住,不可用力,用力犯硬,运转不灵。

②在即将形成懒扎衣时弓右腿,右掌逆缠旋臂向右展开的同时,左腿用力,但膝关节与髋关节皆不可蹬直(套路中任何动作髋部都不可挺直)。

③懒扎衣定式时,要调整全身,特别注意放松左髋,使盆骨端正,气沉丹田。

第四式:

六封四闭

①左手上举至胸前与右手接住劲,然后,身体略左转,重心由右向左移;同时双手向左捋,左手置于左胸下,掌心向前下方,指尖向右前方;右手掌心朝前上方,指尖向右;目视右方。

②身体继续向左转,重心从背后由左腿移到右腿;双手向左、向下、而后向上、向右划弧,置于左肩前(左手由逆变顺又变逆缠,右手由顺变逆),右掌心朝前下,指尖向左,左掌心朝右前,指尖向后;目视右前方。

③双手向右斜下按出,右手在前,掌心朝左前方,左手在后,掌心朝右后方,指尖向上;同时左足跟步至右脚内侧,前脚掌点地;目视右斜下方,面向南略偏西。

要点:

①两手由捋转按,要以腰脊为轴在左右转动时上体仍须正直,不要前俯后仰,两掌向右按时,以右掌为主、左掌为辅,气要贴脊背,档口要圆。

②重心由左腿移向右腿,两手合劲于左胸前时吸气,向右推出时,深长悠缓地呼出一口气,当气呼完时,两掌恰好停止,此式以呼气为主,动作配合为辅。

第五式:

单鞭

①身体略右转,右掌外旋向里合(顺缠),左掌外旋向前与右掌配合(顺缠)。

②右手五指捏齐成勾手经左掌心内向右上方掤起,略高于肩,指尖向下;左肘向左开到腹前,重心在右腿,身体微下沉。

③左足提起,以足跟内侧贴地向左横开一步,目视左侧。

④身体略右转,重心由右腿移于左腿,右足尖里扣;随转体左手内旋向上,屈肘于胸前,指尖略向上。

⑤身体左转,随转体左掌经脸前向左划弧(由顺缠变逆缠),胳膊展开,掌根微微下沉,掌心朝左前方,指尖斜向上;目视左侧。

⑥左掌根下沉时,右手微微向右,形成开劲(外开内合)单鞭式;目视前方。

要点:

①右手捏拢向上提时、肘易架起来,因此演练时要注意随着身体转正、沉肩、坠肘。

②单鞭成式,顶劲要领起,档要开圆,髋要松,身要正,胸要虚虚含住,方能心气下降,气沉丹田。

第六式:

金刚捣碓

①身体左转,右手变掌向下、向左顺缠于左前方,掌心朝左,指尖向下。

②身体向右转,重心移向右腿;同时,双手向上、向右捋(左顺右逆,双手相离约40厘米),右臂屈肘置于身右侧,略高于肩,掌心朝前,指尖向左上方;左手置于颌前,掌心朝右,指尖向左上;目视左侧。

③身体先向右稍转再向左转,重心先向右再向左移,略下蹲,左足尖向外摆,同时左手内旋向下,向前掤出(由顺变逆)置于胸前,掌心朝下;右手外旋向下、向右后方展开,掌心朝前上方,指尖向右后方;目视左前方,面向东。

④身体左转,重心全移至左腿,右足上步以前脚掌点地;右手随着上步向前顺缠撩起,置于胸前,掌心朝上,指尖向前;左臂屈肘向前挤出,当右手撩起时,左掌翻腕上撩,再向里合于右小臂上,掌心朝里,指尖向右。

⑤左掌外旋向下,置于腹前,掌心朝上,指尖向右(离身体约10厘米);右手变拳上提(拳心向里,肩要松,肘要沉)再向下落子左掌心内(拳心朝上),随即,重心全部移至左腿,右拳与右足一起抬起。

⑥上动不停,右拳落于左掌心内;同时,右足落地震脚于左脚内侧;目视前方。

要点:

①双手捋向右略快,左手向前挤要慢。

②右足上步时,左腿要控制好重心,以腰带腿,切勿将腿硬拉向前。

③震脚前,右拳上提,重心须下沉,震脚时将周身之劲发于右足,但身体不要有意下沉,更不能向左右倾倒。

第七式:

白鹤亮翅

①身体略右转,重心稍向右移再左移,右足向右后方撤半步,以脚尖内侧领先着地,逐渐全脚掌踏实;同时两臂伸开(伸而不直),右手向上、向下、左手向下、向上,各划一大圈交叉于胸前(即双手由逆缠而开转为顺缠而合),左手在上,掌心朝右,指尖斜向上,右手在下,掌心斜向上,指尖向左前。

②身体向右转,重心向右移;同时两臂内旋,左掌心朝右,右掌心朝下。

③身体继续右转,重心全移至右腿,左足收于右足旁,以足尖着地,相距约20厘米;随着身体右转,左手向下经左腹前,置于左髋前,掌心朝下,指尖向前略偏右;右手向上经右胸前置于头右侧,略高于头,掌心向前略偏右;目视前方,面向西。

要点:

①此式是明显地大开大合,两腿虚实要分清,手合足开,手开足收,上下相随。

右肘两次抬起并且高于肩,不能有架肘之意,要求肘尖下垂。

②在即将形成白鹤亮翅时右肩易出现顶劲的现象;这主要是重心没有完全移到右腿。

如果,重心能控制在右腿,并随着转体以身领手而开,就会做得圆满顺随。

第八式:

斜行

①身体略向左转,两掌一前一后,右手向左顺缠,置于右前方,手略高于肩,掌心朝前,指尖斜向上;左手向左后方逆缠,掌心朝下,指尖向左前方。

②上动不停,身体向右转,重心移至右腿,同时提起左足,右手向下、向后逆缠至右髋侧,掌心朝下,指尖向右前方;左手向上、向前先逆缠后顺缠,置于左胸前略高于肩,掌心朝右,指尖斜向上;目视左前方。

③身体微下蹲,左足以足跟贴地向左斜方约45o铲出,左手不动,右臂后展,自然配合。

上动不停,身体向左转,重心由右腿向前移至左腿,随转体,左掌向下向左划弧于体侧变勾手上提,右掌向上划弧,屈肘于耳侧,目视左前方。

④上动不停,右手向前、向右划弧于身体右侧,臂外旋、坐腕立掌,手心斜朝外,指尖斜向上,然后松肩、垂肘,沉髋,左手自然配合;目视前方,面向西。

要点:

①右手向右划弧时,以腰带动肩、肘、手,但幅度较小,同时左手不要跟着向右转。

②此式主要技击含意是用左背拆靠,所以,身体向左转的幅度也较大,必须将两髋松开,并右腿肚向上掤,但膝盖勿挺直。

第九式:

楼膝

①身体稍往前,同时左勾手变掌与右掌向下、向前顺缠搂至左膝前。

上动不停,重心由左腿移向右腿,同时左足提收于右脚前,足尖点地,两膝屈,档劲合住;随着重心的移动双手上捧,而后坐腕于胸前,两掌心斜相对,指尖斜向上,目视左前方,面向西。

要点:

①此式顾名思义是双掌从膝盖下掤起,由开转为合,必须身体先动,而后身体先回,以身领手,虚实分清。

②搂膝成式,要含胸、塌腰、坐腕、屈肘、屈膝、圆档,周身相合。

右脚踏稳,左脚虚点,有欲进之势。

第十式:

上三步

①身体略向右转,同时左腿提起;双手向下、向后划弧,左手屈肘于胸前,掌心斜朝下,右手于右胯侧,掌心朝后;目视前方。

②上动不停,身体略继续右转,左足向左斜前方上步,同时左掌向前逆缠、坐腕,掌心向右,指尖向上;右掌微外旋,掌心朝下,指尖朝后,作自然配合。

③身体向左转,重心由右腿移到左腿,随转体,右腿提起;左掌自上而下划弧(由顺变逆)于左髋侧,掌心朝下,指尖朝前;右手自下而上(由逆变顺)屈肘置于脸右侧,高于耳平,掌心朝前,指尖向上。

④身体继续左转,右足向右斜前方上步,以足跟领先着地,逐渐踏实,随即身体向右转,重心移至右腿;左腿提起向左斜前方上步,左掌向上、向前划弧,置于左前方(由逆变顺),略高于肩,掌心朝右,指尖向上;右掌向下划弧(由顺变逆),置于右髋旁,掌心朝下,指尖向前,目视左前方。

要点:

此式连续上步动作,身法、步法、手法,必须协调一致。

第十一式:

斜行

动作与第八式“斜行”相同。

第十二式:

楼膝

动作与第九式“搂膝”相同。

第十三式:

上三步

动作与第十式“上三步”相同。

第十四式:

掩手肱拳

①身体略向右转,重心前移,随转体,左掌向右划弧于胸前,掌心朝右,右掌向左划弧于腹前,掌心朝下,双掌微合。

②身体右转,两掌向左右两侧逆缠于身体两侧,掌心皆朝下,指尖斜向前,面向东南。

③上动不停,重心由左向右移,同时身体略向左转,右掌变拳外旋向上于右胁侧,拳心朝上,左手外旋向上、向里划弧屈臂于左斜前方,掌心朝上,双掌形成将要发拳的蓄势,目视前方。

④身体速向左转,重心速向左移,随转体,右拳内旋速向右斜前方发出,拳心朝下;左肘以同样速度向左后发出,(左手置于左胁侧,掌心朝上,指尖向前),与右拳对称,目视前方,面向东。

要点:

①上三步,在迈第三步时,左手就开始向里与右手相合。

②右拳前击和左肘后击要协调一致,发劲要求:

“劲起脚根,行于腿,主宰于腰,发于梢节”。

这是太极拳的发劲规律,拳论中说:

“太极拳,千变万化,势虽而不侔,而劲归一者”。

这就说明只要掌握其运动规律,在任何角度和部位发力,都能够做的得心应手。

第十五式:

金刚捣碓

①身体向右转,重心向右移;随转体,右拳变掌内旋向上逆缠于头右侧,略高于头.掌心朝右,指尖斜向左前方;左手内旋向下逆缠置于左膝外侧,掌心斜朝下,指尖斜向前,目视前方。

②身体继续右转,重心继续右移,再向左移;同时左脚向里扣;左掌外旋向上顺缠置于身体左侧,掌心朝前斜上方,指尖向左前方,右掌外旋向下顺缠置于身体右侧,掌心斜朝前,指尖向右后方。

③重心全部移至左腿,随即右足向前上步,前脚掌点地;右掌前撩于右胁前,掌心朝上,左掌内旋向里,屈肘置于右臂上,掌心斜朝下,目视前方,面向南。

④其他动作说明与第二式“金刚捣碓”的相同。

要点:

与第二式“金刚捣碓”相同。

第十六式:

撇身捶

①身体微下蹲,同时右拳变掌;双手分向左右两侧,指尖相对。

②身体继续下蹲,重心左移,随即右足向右横开一步;双手向上逆缠于颌前交叉,左手在外,右手在里,两掌心朝斜前方,指尖斜向上。

③两脚不动,身体略向右转,随转体,左掌向左侧逆缠置于身体左侧,掌心向左,指尖斜向上;右掌向左逆缠置于左肩前,掌心斜朝外,指尖向左上方。

④身体向右转,重心向右移;随转体,右肩向右挤,右掌向右斜下逆缠置于右髋外侧,掌心朝下,指尖向右前;左掌经胸前向右顺缠置于右膝前上方,掌心向右,指尖斜向上。

⑤身体向左转,重心向右移;随转体,左掌外旋向左下顺缠于腹前,小指贴身,掌心斜朝里,指尖向右;右掌外旋向左顺缠置于左胸前,掌心朝上,指尖向前,目视左前方。

⑥身体向右转,随转体,双掌变拳,右拳内旋向左、向下、而后向右、向上逆缠,屈臂于右太阳穴上方,拳心斜朝外;左拳内旋向下贴于左腰前,肘尖朝左斜方,拳心斜朝下;目视左下方。

要点:

①右肩向右挤出时是七寸靠法,如加大身法可以将右肩从右膝下略过。

②在动作将要形成撇身捶时,重心仍须向右偏后移并下沉,但不要过低而荡档,两腿合住劲为宜。

③形成撇身捶,右拳、左肘尖与左足尖三点要成一线。

第十七式:

青龙出水

①重心由右腿移向左腿,身体(胸)向右转,随转体,左拳变掌外旋向左、向上、而后向右顺缠于胸前,掌心斜朝右,指尖斜向前,右拳外旋向下、向里顺缠于右胁前,与左掌合住劲,拳心斜向上。

②上动不停,重心略右移,身体略左转,左手继续向右顺缠并下沉,掌心朝上,指尖向右;右拳收卷于胸前并与左掌合住劲。

随即重心下沉,身体略左转,右拳内旋经腹前向右突然发出;左手内旋以右拳发劲的同样速度向左侧发出,屈肘贴于左胁,掌心朝里;目视右拳,面向南。

要点:

①此势要求下势较低,档口要宽而圆,并以腰脊为轴左右旋转,缠绕屈蓄、迅速抖发。

②重心来回移动,使腿部的缠丝劲表现的比较明显。

③右拳发劲要走下弧形,如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系四隅手中的例劲。

第十八式:

双推手

①身体略向右转,重心略向右移,右拳变掌向上逆缠,掌心朝右斜前方,指尖朝左斜前方;左手向右顺缠、经胸前引右手,置于右臂内侧,掌心朝右略偏前,指尖向上。

②身体向左转约180o,随转体左足尖向外摆,重心移于左腿,右足向右前方上步,以足跟着地;同时,左手向左逆缠,屈肘置于左胸前,掌心斜朝下,指尖向右前方:

右手外旋向上、向右、而后向左顺缠置于右膝盖上方,掌心朝上,指尖向左前方;目视右前方,面向东南。

③上动不停,胸向左转,重心从背后向右移,右脚前掌落地;同时右手内旋向后逆缠置于胸前,掌心朝下,指尖向左,左掌外旋向左、向上顺缠于左肩上,掌心朝前,指尖斜向上。

目视前方。

④身体向右转,右足控制重心,左足收于右脚旁,以脚尖点地;双掌向前(略偏右)推出(逆缠),掌心朝前略朝里,指尖斜向上与肩同高;目视前方,面向东。

要点:

①左掌经胸前引右掌,身体略右转,是欲左先右的过程,一引即可左转身。

②在即将形成双推手时,注意松髋、松肩、沉肘,使气贯指尖。

第十九式:

肘底看拳

①两足不动,身体微向左转,随转体,左掌向下逆缠置于左髋旁,掌心朝下,指尖向前;右掌内旋向上逆缠置于右前方,略高于肩,掌心朝外,指尖斜向上。

②身体继续向左转,随转体,左掌外旋向后弧形而上(逆缠变顺缠),掌心斜朝前,指尖向上;右掌弧形而下(逆缠变顺缠)置于右髋前,掌心朝左前方,指尖斜向下。

③身体略右转并下蹲,随着身体右转,左手向前顺缠,同时屈肘下沉于左胸前,掌心朝右,指尖向上;右掌变拳向里合经腹前略向上掤(两手形成合劲),拳心朝里,拳眼向上;目视前方,面向东。

要点:

①在身体由左转变为右转的同时两手由逆缠变顺缠,由分变合。

②在形成肘底看拳时,腰要塌,气沉丹田,不仅左肘尖与右拳相合,周身上下都须相合。

第二十式:

倒卷肱

①身体向右转,右拳变掌外旋向后逆缠,左掌外旋向前逆缠,随即身{体又向右转,左掌向上,向前逆缠于身体左前方,掌心朝右,指尖向左上方;左}掌内旋回带于左肩前,掌心朝右下,指尖向前。

*(大括号内的内容,由于电子版的文章无法看清,是本人根据图片内容修改的,如有知道的朋友请回个帖,加以说明,或告之本人。

谢谢!

)*

②身体向左转,左足向左后方退步,以足尖先着地,而后全足着地;同时右掌向前逆缠置于身体右前方,掌心朝右,指尖向左上方;左掌向左斜后方逆缠置于左髋侧,掌心朝下,指尖向前;目视左后方。

③身体右转,重心向左移,右足跟提起,左掌外旋向上、向前逆缠,屈肘于左颌旁,掌心朝里,指尖斜向上;右掌外旋向上逆缠于身体右前方,掌心朝左斜上方,指尖向右前方。

④身体继续右转,重心全部移于左腿,右足以前脚掌擦地向右后方弧形退步,同时,左掌向前逆缠置于左前方略高于肩,掌心斜朝前,指尖斜向上;右掌内旋向后逆缠置于右髋侧,掌心朝下,指尖向前。

⑤身体微左转,重心向右移,随转体左掌外旋收至左胸前,掌心朝右上方,指尖斜向前;右掌外旋向上、向前逆缠,屈肘于右耳旁。

⑥身体继续向左转,重心全部移至右腿;随转体,左足经右足旁,向左后方伸出,足尖先着地,而后全足着地;同时,左掌向后顺缠置于左髋侧,掌心朝下,指尖向前;右掌向前逆缠置于右前方,掌心朝右前方,指尖斜向上,成右弓步。

要点:

①倒卷肱是陈式太极拳套路中唯一的连续后退拳式,退步时,皆是先收而后伸,双掌一合一开(收足时双掌合劲,后退时,双掌形成开劲),要求上下肢体协调配合,腰劲下沉,虚实分清,使丹田气往外运,两手如风催车轮,圆转自如,使整个动作无凹凸缺陷和内劲中断。

②每当向后撤步时,重心要移向前腿,转体时,将重心移于后腿,双掌由逆缠变为顺缠。

第二十一式:

白鹤亮翅

①身体略右转,左掌由后经脸前去引右掌;右掌也略向上棚与左掌配合,两掌心皆朝右前方。

②身体向左转,重心移向左足,随即右足收于左脚内侧,脚尖着地;双掌向下、向左捋于胸前交又,左手在上,掌心斜向右,指尖斜向上;右掌在下,掌心斜朝上,指尖向左下方。

③其他动作说明与第七式“白鹤亮翅”相同。

第二十二式:

斜行

动作与第八式“斜行”相同。

第二十三式:

闪通背

①左勾手变掌,双掌向前合于左胸前,掌心均斜朝上,指尖向前。

②身体向右转,重心向右移;同时双掌向右捋。

接着,身体继续向右转,重心全部移至右腿,左足收于右脚旁,以前足掌着地;随转体,左掌向下顺缠于右膝内侧,掌心朝右,指尖向下;右掌向右后方逆缠,掌心斜向右方,指尖向左;目视前方。

③身体左转,随转体,左掌向上、向左后方先逆缠后顺缠,成勾手置于尾骨上部,勾尖向后;右掌向下、向前、向左先逆缠后顺缠于左膝前,掌心斜朝前,指尖斜向下。

④身体略下蹲,左足向前上步,以足跟先着地,随即重心前移,将左足踏实;右掌以指尖领劲向上、向前伸出,掌心朝上,指尖向前;左手在身后自然配合。

⑤身体向右转约180o,左足尖向里扣,随即将重心全部移到左足,提起右足;同时左掌向上、向前顺缠屈肘置于头左侧,高与头平,掌心朝前,指尖向上;右掌内旋向右、向下逆缠置于身右侧,掌心朝下,指尖斜向前;目视前方,面向西。

要点:

①身体左右旋转,动作要快,注意拧腰,松髋,稳定重心,使之起到前闪后滑、诱敌之妙用。

②此势易出现右肩顶劲和虚实分不清,失掉档劲的顾此失彼的现象。

所以,要特别注意重心的转换与腰脊的配合,以身领手,周身相随。

第二十四式:

掩手肱拳

①右足落地震足,同时提起左足;左掌向下、向左先逆缠后顺缠,置于身左侧,掌心朝右上方,指尖向左前方,右掌向上先逆缠后顺缠变拳于右肋侧,拳心朝上,面向西。

②其他动作说明与第十四式“掩手肱拳”相同,唯方向相反。

第二十五式:

六封四闭

①身体略右转,重心向右移,左足以足跟为轴,足尖外摆。

同时右拳变掌,左掌内旋前引右掌,随即身体向左转,重心移于左足,右足向右前方上步,足跟先着地;左手向下、向左逆缠,屈肘于左胸前,掌心朝下;右掌外旋向上、向右、向下顺缠于身体右侧,掌心朝上;目视右方,面向南。

②其他动作说明与第四式“六封四闭”相同。

第二十六式:

单鞭

动作与第五式“单鞭”相同。

第二十七式:

运手

①身体略左转再向右转,重心移于右足,随郎左足收于右足旁,脚尖着地;左掌向下、向右逆缠于左腹前,掌心斜朝右;右手变掌向上逆缠。

②身体微下蹲,左足向左侧开步。

同时身体略右转,双掌略向右棚,作配合动作。

③身体左转,重心移左腿,同时右足向左并一步,落于左足旁;左掌内旋向上逆缠,屈肘于左前方,略高于肩,掌心朝左前方,指尖向右上方:

右掌外旋向下顺缠于右髋前,掌心斜朝前、指尖斜向下。

④身体向右转,重心移于右足,左足向左横开一步,同时右掌内旋向上,屈肘逆缠于右肩前方,略高于肩,掌心朝右前方,指尖向左上方;左掌外旋向下顺缠置于左髋前,掌心斜向上,指尖斜向下。

⑤其他动作说明均与以上动作相同。

要点:

①双掌交错向上、向下、向左、向右两侧下肢配合横向迈步,开右足右掌由上往下划弧。

当左掌向下划弧,右掌则向上划弧。

②要以腰为轴,以身领手,上下相随,形成合劲,同时注意屈膝松髋,保持圆档。

第二十八式:

高探马

①身体向左转,重心移至左足,右足前上半步(略偏右),随转体,双掌顺缠于胸前交叉,左掌在上,掌心斜朝右,指尖斜向上;右掌在下,掌心斜朝左,指尖斜向下。

②身体向右转,重心由左足移向右足,随转体,左掌内旋向上逆缠置于左前方,高于肩平,掌心斜朝前,指尖斜向上;右掌内旋向下逆缠置于右肋侧,掌心斜朝下,指尖向左前方。

③身体向左转,以右足跟为轴,足尖尽量向里扣,紧接着左足收于右足旁,前脚掌着地;右掌向下、向后、向上先逆缠后顺缠再逆缠经右颏旁,向右推出,掌心朝右前,指尖斜向上;左掌外旋向前、向下、向左顺缠,屈肘置于左肋侧,掌心朝上,指尖向右;目视右手,面向北。

要点:

①在右掌转臂屈肘附于右颏下时,以腰脊旋转,并与左掌的配合,先卷(蓄劲)后放(放出旋转的按劲),注意塌腰松髋。

②此式是前后开中有合,步法较为复杂、重心转换难度大,易出现凸凹和内劲中断,因此在形成卷劲时右足要里扣,并与腰髋协调配合,即易作得圆满顺随。

第二十九式:

右擦脚

①左掌前引右掌(逆缠),与右掌接住劲,身体略左转,双掌一齐向左捋,左掌置于左髋侧,掌心斜朝下、指尖斜向前;右掌置于右髋前,掌心斜朝前,指尖斜向下。

②右手向上顺缠,至左腋前时左足向右盖步成交叉步,同时左掌向左、向上、向右下划弧,与右掌于胸前交叉,左掌在外,掌心朝右前方,指尖向右上方;右掌在里,掌心朝左前方,指尖向右上方。

③上动不停,重心移至左足,双掌内旋上掤于头顶时,向左右两侧打下,同时右足朝右侧上踢,足面与右掌心迎击于右斜上方;左掌侧平举于身体左侧;目视右前方,面向北。

第三十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