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永年县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483085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96.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永年县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河北省永年县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河北省永年县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河北省永年县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河北省永年县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河北省永年县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河北省永年县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河北省永年县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河北省永年县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河北省永年县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河北省永年县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河北省永年县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河北省永年县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河北省永年县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永年县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

《河北省永年县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永年县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永年县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

河北省永年县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三月考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00分,时间为90分钟。

2.请将第I卷(选择题)、第II卷(非选择题)各题写在答题纸上。

第I卷(选择题)

本卷共36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早中期,大量青铜器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

战国中晚期,大量青铜器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

这反映了(  )

A.长期的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B.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

C.铁器推广使青铜器的需求减少D.战国时期的改革废除了礼乐制度

2.魏征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贤臣,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魏征病死,唐太宗很难过,亲自去他家吊唁,这在古代中国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可是在魏征死后,唐太宗听信传言怀疑魏征生前在朝廷私营结党的嫌疑,沽名钓誉,他竟然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

一段君臣佳话,竟以此为终,让人叹息。

唐太宗对魏征的态度生前死后的截然不同反映的实质是()

A.魏征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

B.魏征生前在朝廷搞阴谋活动,人品不正,没有体现一个臣子应有的人格价值

C.君主专制统治需要

D.教育朝廷大臣学会做人

3.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

另一条规矩是:

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

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

A.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          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C.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D.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4.学完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后,某班四位同学就本单元内容分别拟定四个选题准备开展研究,这四个选题有明显错误的是(  )

A.《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B.《论西汉察举制的实行及其影响》

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5.炎帝是我国传说中的英雄,又称神农氏。

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耒、耜等生产工具。

这些传说

A.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B.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

C.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D.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

6.《盐铁论·水旱》说:

“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

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

”下列有关汉代农业与铁器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铁器用于农业始于汉代

B.铁器的使用使农业开始成为“天下之大业”

C.铁器的普遍使用促进当时的农业生产    

D.汉代农业生产完全依靠铁制农具

7.与下表中数字序号①②③对应的地域搭配正确的是( )

A.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岭南地区B.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岭南地区

C.黄河流域、岭南地区、长江流域D.岭南地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

8.《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谚语:

“一品官,二品贾。

”《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

“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

”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是(    )

A.汉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唐朝商品经济发展

C.徽商活动遍布全国各地      D.商人地位不断提高

9.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B.“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之廛”

C.“工匠各有专能。

匠有常主,计日受值”D.“借间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10.据资料统计:

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

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

A.“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的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业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11.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

“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

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孔子创立儒家学说

 B.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法国大革命的理论依据

 C.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采纳

 D.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提出“信仰得救”的主张

12.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13.下图中的三人从右至左分别是老子、释迦牟尼、孔子。

三人于一图之中,正在辩经论道。

画面中,释氏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

此图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体现了古代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

B.此三人不是同一时代,不可能同时出现

C.儒、释、道三家主张各异,冲突激烈

D.主要反映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14.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原名文浚,大学期间推崇某一位哲学家的学说,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取名“知行”。

据此判断陶先生推崇的哲学家是(  )

A.程颐         B.朱熹C.陆九渊      D.王阳明

15.《朱子语类》:

“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原。

……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

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

”引文中的“此理”指(  )

A.以民为本     B.发明本心C.  三纲五常    D.工商皆本

16.鲁迅说:

“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

”指南针在近代欧洲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表明的实质问题是(  )

A、近代中国的愚昧落后B、中国古代科技的沦丧 

C、社会环境决定科技能否发挥进步作用D、指南针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17.《海国图志》记载:

“(某国)都城有公会所,内分两所,一曰爵房,一曰乡绅房。

爵房者,有爵位贵人及耶稣教师处之;乡绅房者,由庶民推择有才识学术者处之。

国有大事,王谕相,相告之爵房,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辗转告乡绅房,必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寝其事勿论。

”这段文字描述的制度最有可能是(  )

A.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            B.法国的共和制

C.美国的两党制                  D.德国的君主立宪制

18.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它第一次闪烁着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精神火花,提出了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这是(  )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天朝田亩制度》                 D.《新学伪经考》

19.某同学在网上查资料时发现如下一段民谣:

“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此民谣应出自(  )

A.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B.义和团运动期间

C.辛亥革命期间      D.北伐战争期间

20.李鸿章在总结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时曾说道:

“倭人近十年来,一意治兵……愈出愈精。

中国限于财力……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

”由此可见,李鸿章认为中国战败的原因是(  )

A.政治腐朽             B.综合国力不如日本

C.战术不当             D.财力小、军事装备不足

21.毛泽东称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其中“革命性、民主性”主要是指(  )

A.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C.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D.规定了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组织原则

22.毛泽东说:

“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

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这体现的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D.“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23.1971年,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

A.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B.第三世界的兴起及友好合作

C.中美、中日关系趋向缓和D.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24.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

“(19世纪90年代中国)通商大埠及内地市镇城乡,衣大布(麻制粗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

”这段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

A.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 洋布销售渗入农村                 D.外国商品大量倾销

25.“江南制造总局担当了两重任务:

第一,生产扩大军事工业所需的机器,供给总局本身和其他准备兴办的机器局使用;第二,直接生产军事上所需的轮船、枪炮、火药。

”这主要体现了(    )

A.洋务运动的机器制造是自主创新

B.洋务运动制造机器的水平超过西方

C.洋务运动的“自强”思想的特点

D.洋务派办军事工业是为了镇压农民起义

26.下表是1912年和1936年中国轻工业和重化工业产品进出口比例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B.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C.中国的工业化水平有所提高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不大

27.下面是一名同学整理的历史读书笔记,记录了某一历史时期的情况对此历史时期,正确的认识是   

A.从“左”倾冒进到国民经济调整     B.从国民经济恢复到“一五”计划完成

C.“文化大革命一到实施拨乱反正D.从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8.古罗马法学家有句名言:

“公正的人就是遵守法律的人,法律必须看得见,司法必须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公平”古罗马最早实践上述观点始于(  )

A.《万民法》                          B.习惯法

C.《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D.《十二铜表法》

29.“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

”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

A.进行议会改革,重新分配议会议席

B.实行两党制,首相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

C.颁布《权利法案》,建立民主政体

D.确立了责任内阁制,内阁集体对议会负责

30.“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共产党宣言》中的这段话体现出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的是(  )

A.夺取国家政权B.夺取生产资料C.无产阶级掌权D.发展社会生产力

31.近年,国际上悄然吹起了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

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关系,正在向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演变。

这种变化

A.表明国际政治多极化新格局已经建立起来

B.表明中国的“和平崛起”理念得到了西方的支持

C.表明国际恐怖主义受到了很大的遏制

D.反映出主权国家或集团对外政策的务实调整

32.一位学者形容16世纪的西班牙:

“就像一张巨人之口。

吞进食物,咀嚼食物,仅仅是为了把它送进器官,除了经过的气味和偶尔粘在牙齿上的一点碎屑之外,没有留下任何东西。

”上述“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主要是指

A.没有瓦解君主制度开展价格革命B.资本主义工商业没有发展起来

C.没有受到资产阶级革命风暴冲击D.没有经受文艺复兴的深刻洗礼

33.小孩走路自然需要父母的帮扶,当他成年的时候,父母的帮扶已经成为他赛场夺冠的羁绊,因为他体格健壮,需要的是无拘无束的赛场驰骋。

”如果这个比喻用来形容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经济思想产生的重大影响,比较贴切的应是

A.倡导重商主义经济思想B.主张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C.实行凯恩斯主义D.推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34.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

“1933年《申报月刊》发行‘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专号,征文中(26篇文章)认为中国现代化应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观点非常少,绝大多数人主张走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或非资本主义道路。

”产生上述认识主要是因为当时(  )。

A.南京国民政府政策倡导B.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举步维艰

C.西方经济危机危害严重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被广为接受

35.“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名言出自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费里德曼之口,他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创立“货币主义”理论,大力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公开与凯恩斯主义唱反调。

费里德曼的“货币理论”( )

A.与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主张完全一致

B.促使一些国家减少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指导了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干预政策的实施

D.导致了经济“滞胀”问题的出现

36.《烟标收藏入门》记载:

“1889年,美国人菲里斯克在上海试销的‘品海’卷烟的烟标是我国最早的烟标。

……1991年,《烟草专卖法》规定,烟标上必须标明‘焦油含量’和‘吸烟有害健康’字样。

1991年中国加入国际条形码协会,并规定从1992年起在出口卷烟烟标上必须标明条形码。

”对此我们不能提炼出的有效信息是

A.反映出近代中国接受了一些西式生活习俗

B.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生活更加注重健康环保

C.我国调整烟标设计以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

D.加入WTO后我国经济生活开始趋于法律化

第II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做需3个题目,其中37题22分、38题14分,39题10分,共计46分。

请把答案写在答卷纸上。

37.中外教育史表明,教育内容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学校,所以养士也。

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材料二清代书院(有别于官学的另一种教育系统)的课程设置与地方官学、国子监的课程设置相近,以四书五经为主。

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蔡元培就任教育总长,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在蔡元培的领导下,北京大学在1920年秋季起即正式招收女生,开我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之先例。

……北大还开办了不少平民学校和夜校等,努力服务于社会。

——张卫民《中国教育纪元的断代工程》

材料三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重大科技成果达到六万多项,经推广应用后新增产值的累计达到1400多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863计划”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

(1)依据材料一说明黄宗羲对学校教育的认识?

这一认识有什么积极意义?

(6分)

(2)从材料二看,近代以来中国的教育发生了哪些变化?

这对推动近代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10分)

 

(3)根据所学知识综合归纳材料三出现的原因。

(6分)

 

3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航线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重要的两件事。

……这两个事件某种程度上把世界上相距遥远的部分连结在一起,使它们能互通有无,增加彼此的快乐,促进彼此的工业,因此,它们的总体趋势似乎是有益的。

——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二 公元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

在这以前,不存在任何冲突,因为根本就没有全球的联系,遑论全球统一。

……由于欧洲人在这一全球历史运动中处以领先地位,所以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联成一体的世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二在看待新航路开辟问题上的异同。

(6分)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1763年至1914年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根据所学知识,简述欧洲是如何成为全球主人的。

(8分)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为政以道,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材料二孔子在两晋时被奉为“先师”;南北朝时被称为“文圣尼父”;唐玄宗则将其追谥为“文宣王”;宋真宗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代孔子被称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

……

请回答:

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历代封建统治者尊崇并不断抬高孔子地位的原因。

谈谈你对儒家思想作用的认识。

(10分)

 

历史试卷答卷纸

本卷共做需3个题目,其中37题22分、38题14分,39题10分,共计46分。

请把答案写在答卷纸上。

37.

(1)依据材料一说明黄宗羲对学校教育的认识?

这一认识有什么积极意义?

(6分)

 

(2)从材料二看,近代以来中国的教育发生了哪些变化?

这对推动近代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10分)

 

(3)根据所学知识综合归纳材料三出现的原因。

(6分)

 

38.

(1)概括材料一、二在看待新航路开辟问题上的异同。

(6分)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1763年至1914年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根据所学知识,简述欧洲是如何成为全球主人的。

(8分)

 

39.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历代封建统治者尊崇并不断抬高孔子地位的原因。

谈谈你对儒家思想作用的认识。

(10分)

 

月考历史参考答案

一、第Ⅰ卷共36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

1------5BCADA6----10CADCA11----15BBADC

16-----20CABBD21----25ACBAC26----30CADAD

31-----36DBBCBD

二、第II卷共3个题目,其中37题22分、38题14分,39题10分,共计46分。

37.

(1)认识:

认为学校的功能不应仅局限于培养官员,还应该培养社会需要的相关人才;学校还应该成为评定国家大事是非(或评定天下是非,监督政府、评议政事)的机构。

意义:

批判君主专制(具有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

(6分)

(2)变化:

改变了过去以经学为主的教学内容;主要培养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实行男女同校;开办平民学校和夜校。

影响:

培养了一批人才;推动中国的近代化;推动男女在受教育权上平等或促进妇女解放;有利于提高中下层民众文化水平;有利于民主科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0分)

(3)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第二,党和政府对发展科技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第三,与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创新精神分不开的。

(6分)

38.答案:

(1)同:

都认为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是人类由分散走向统一的开始。

异:

材料一认为新航路开辟对世界总体上是有益的;材料二认为是有冲突的,而且欧洲人是占支配地位的。

(6分)

(2)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确立了近代民主政治;通过工业革命实现了工业化;通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及科学革命实现了思想文化的理性化和科学化;通过殖民扩张建立起世界殖民体系。

(8分)

39.观点:

主张“礼”,即贵贱有序的等级观念;提倡“仁”,主张以德治国。

(4分)

原因:

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政治统治和国家统一。

(2分)

认识:

儒家思想对缓和社会矛盾、建立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安定具有积极作用;但在封建专制统治下,儒家思想日益僵化保守,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