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技巧.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483098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61.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阅读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古代诗歌阅读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古代诗歌阅读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古代诗歌阅读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古代诗歌阅读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古代诗歌阅读技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古代诗歌阅读技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古代诗歌阅读技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古代诗歌阅读技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古代诗歌阅读技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古代诗歌阅读技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古代诗歌阅读技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古代诗歌阅读技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古代诗歌阅读技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古代诗歌阅读技巧.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古代诗歌阅读技巧.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古代诗歌阅读技巧.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古代诗歌阅读技巧.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古代诗歌阅读技巧.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古代诗歌阅读技巧.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阅读技巧.docx

《古代诗歌阅读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阅读技巧.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诗歌阅读技巧.docx

古代诗歌阅读技巧

高中语文精选

古代诗歌阅读技巧

一、古代诗歌的分类

【锦囊妙计】

古体诗(古诗)

古体诗

乐府诗

五言绝句

绝句

七言绝句

近体诗

按体裁五言律诗

律诗

词七言律诗

小令

曲散曲

套数

剧曲

(一)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

这个概念和通常说的“古代诗歌”不同,是专用名词,和唐代形成的近体诗相对存在。

广义的古体诗指唐代以前各种诗歌体裁,这包括《诗经》《楚辞》《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陶渊明的诗歌等,还包括唐及唐代以后文人仿古的诗作,比如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比如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这些都是古体诗,也就是说,诗题中凡出现“歌”“行”“吟”“引”“弄”“操”“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狭义的古体诗,仅指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

古体诗的特点是:

每篇句数不限,每句字数不限,可押韵也可不押韵,押韵也可换韵,句与句间没有平仄对应和用词对仗的要求。

一句话,古体诗格律上比较自由,同近体诗在格律上有极严格的要求不同。

有的古体诗句数、字数和律诗相同,但用韵、平仄和对仗都不同于律诗的要求,所以仍是古诗。

(二)近体诗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

近体诗在唐代初年正式形成(“近”和“今”都是就唐代而言的)。

它包括绝句、律诗、排律。

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的叫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绝,二四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没有对仗要求。

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七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

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排律十句以上,像律诗一样,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对仗,押韵也和律诗一样。

近体诗用字还要讲究平仄,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

归纳起来,近体诗的特点有四个:

①句数固定;②押韵固定;③讲究平仄;④讲究对仗。

这四点也是近体诗与古体诗的主要区别。

(三)词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南唐之际,大盛于宋,以后作者则代不乏人。

它原本是配合燕乐(兴起于隋唐,由汉族音乐、少数民族音乐与外来音乐融合而成,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

燕,同“宴”,因常用于宴会,故名)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式样。

因为配合歌唱,所以最初称曲、曲子词,又因长短不一,所以又称为“长短句”,又因为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称“诗余”。

词根据长短的不同及乐调的变化,一般来说分为三类:

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也叫慢词,91个字以上。

最短的小令只有14个字,最长的长调有200个字以上,可见字数差别是很大的。

词须有词牌。

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

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

词的词牌和标题是有着严格区别的,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体现,词牌是一首词的曲调名称。

词必须有词牌,但不一定有标题。

宋词有婉约与豪放两个主要流派。

(四)曲

曲原是音乐名称,与词有密切关系。

一般说的“曲”是指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

它包括散曲(可唱的短句)和剧曲(又称杂剧——用于表演的剧本)两部分。

我们这里介绍的是散曲,是广义上的一种诗歌。

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

散曲是清唱曲,它又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

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套数则由多支曲子组成,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曲牌名,而且要求始终用一个韵。

曲牌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不同的曲牌在字数、平仄、押韵上往往不同。

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样的名称,如《叨叨令》《刮地风》《喜春来》《山坡羊》《红绣鞋》之类,这些名称多很俚俗,这也说明散曲比词更接近民歌。

【小马过河】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从体裁上说,这是一首诗。

赤壁

杜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律诗中的联和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阮郎归初夏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洗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词”这种体裁的别称是。

【答案】长短句(诗余、曲子词)

2009北京卷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

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

南宋初词人。

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

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

“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

水神。

③准拟:

准定。

★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

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

(3分)

【答案】苏轼辛弃疾豪放派

【锦囊妙计】

山水田园诗

羁旅行役诗

送别诗

按题材边塞征战诗

哲理言志诗

咏史怀古诗

(一)山水田园诗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这些诗人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诗人常常用白云、青山、苍天、空山等意象来表现一幅悠远和清静平淡的意境。

用“采薇”“东篱”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或借指隐居生活。

山水田园诗表现诗人热爱自然、崇尚自由,或对现实的不满、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及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的心境。

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质朴自然,多用白描手法。

(二)羁旅行役诗

也被称作羁旅思乡诗。

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苦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羁旅诗,一般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这类诗有一些常用的意象,如“归雁、圆月、客船、天涯、他乡、孤灯、无眠、晚钟、醉酒、凄风、苦雨、慈母”等,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勾起心中所感,触发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抒发诗人怀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鉴赏时应把握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又是如何将思乡的情感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

(三)送别诗

在我国古典诗歌的百花园中,有一朵光彩照人、不可小视的奇葩,这就是以别离为题材的诗歌,称作“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常用的意象有杨柳、长亭、江水、酒、芳草等。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因此柳树成为诗歌中送别时的典型意象。

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因此长亭成为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元代杨载说:

“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

”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还有用芳草喻离恨,李煜《清平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等。

送别类意象常常表达送别时怨别、怀远、壮行等情思。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词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

或是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或是托物言志,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在生动的画面中蕴涵情怀。

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送别诗词的形式标志是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基本主题是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等。

(四)边塞征战诗

唐朝开元、天宝年间,有一些诗人,他们的作品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等诗人。

他们以诗歌来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常用意象有投笔、长城、楼兰、羌笛等,“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

“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的《书愤》: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羌笛,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范仲淹《渔家傲》: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诗人通过此类意象表达对战争的各种感受。

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这些诗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

边塞征战诗的出现,开拓了我国古代诗歌题材的一个广阔的领域,表现了盛唐时期激昂壮阔的时代风貌。

边塞征战诗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在鉴赏这类作品时,首先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应有所了解。

还应注意,在边塞征战的大题材下,每首诗歌还有自己各自的思想感情特点,体现出的艺术风格也是不相同的。

(五)哲理言志诗

哲理诗,就是用诗歌来说理,在宋朝成熟并盛行。

诗人借助高超的思想艺术修养,着重捕捉心与物相遇时刹那间的感受,并升华为一种哲理思考,使诗歌既具有形象性,又富含哲理。

诗趣和哲理一并表现得那么含蓄、自然,不露痕迹,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得到人生哲理的启发。

哲理诗的显著特点就是既有诗歌的特征,又有哲理的内涵,两者有机融合、高度统一。

如果一首诗虽有形象但无哲理,当然不是哲理诗;反之,如果理过其辞,形象全无,只是干巴巴的说教,那更不能算是哲理诗。

真正以“理趣”而为大家所喜爱又有高度艺术水平的是那些善于通过具体、形象的描写来揭示某种生活真理的诗歌。

言志诗,主要是咏物言志。

诗人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感情,寄托自己的心志。

有咏蝶、咏蝉、咏蜂,有咏松、咏梅、咏莲……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志向、气节。

孔子说: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松树常用来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用梅花寄托高洁的品格。

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用以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

王维《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子、竹林深为隐者所爱。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苏轼《赠刘景文》)诗人们用菊表现追求隐逸、不随流俗、坚贞不屈的品格。

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如骆宾王《在狱咏蝉》的“无人信高洁”,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而寒蝉则是悲凉的同义词。

通过此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人生际遇的感慨。

或赞叹,或讽刺,或寄寓美好愿望,或表达人生态度,或隐含生活哲理。

阅读时不仅要把握主客体形象,更要弄清楚主客体之间形神方面的相似之处。

(六)咏史怀古诗

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咏史诗,在唐代十分盛行,出现了杜牧、刘禹锡等卓有成效的咏史大家。

诗中借古人、古事、古迹抒发比较复杂深厚的感情。

由于对国家、人生、个人遭遇有种种感触,而这种感情在当时又不便明说,便借史来抒发感情。

用古事来对比今事,用古人来对比今人,或者以古事喻今事,以古人喻今人,喻自己,借对古事的看法来表达对今事的看法,借古人的遭遇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怀古的目的不是批评时政、劝喻当道,就是抒发自己的感慨不平,表达知己的志向抱负。

所以,阅读和欣赏怀古诗词,就要透过“古史”的信息结合诗人当时的时代、处境、经历、遭遇,用比喻和对比找出古今之间的联系,通过自己的想象联想,去体会诗人在史中对今事的寄托和情感的抒发。

【锦囊妙计】

读诗可以分为以下步骤:

1.读题目

题目是诗歌的窗口,很多时候,通过题目我们就可以知道诗歌的内容。

比如《送元二使安西》一看就是送别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看就是咏史怀古诗,知道了内容心中就有底了。

2.读作者

如果是我们熟悉的诗人,也会给阅读带来便利,因为我们熟悉他的风格,熟悉他的诗歌经常表达的情感。

3.读意象

意象是诗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就是寓“意”之“象”。

客观的事物即“物象”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成了浸透着主观情意的“意象”。

意象对于诗人创造意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意境总是先从感受意象开始,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真切流露。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各类诗歌的常用意象。

因此,鉴赏诗歌时反复揣摩、体味,从而准确把握意象是进入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

4.读感情

诗中有些词语和句子会直接透露诗人的感情,我们不能忽视。

5.读注释

注释会提供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信息。

【小马过河】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

尘埃。

【鉴赏】

读题目、读作者、找意象,确定这是一首田园诗,这首诗格调明朗、清新,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描写初夏的乡村,雨过天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诗的开头两句,总述新晴野望时的感受:

经过雨水的洗刷,空气中没有丝毫尘埃,显得特别明净清新;极目远眺,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

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泛起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强调了“出”。

在最后两句中,他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虽然是虚写,却给原野增添了无限生机,能让人想见初夏田间活跃的情状并感受到农忙劳动的气氛。

这样一笔,整个画面都活起来了。

【问题】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个字?

请简要分析。

【答案】

分别是“明”和“出”。

明,明亮夺目。

写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的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出,呼之欲出,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青翠,呼之欲出,更加富有层次。

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

【分析解说】

这是从炼字的角度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这是一种常见的题型。

赏析思路是:

①弄清句义,选出诗眼;②回归原诗,联想描述;③点明作用,或说烘托某种意境,或说表达某种感情。

结合语境解释这两个字的含义,再从表达效果、表达感情的角度加以分析。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

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

内容:

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

形式:

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

静中有动,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幅画面活了起来。

感情:

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分析解说】

第一问考查大家的想象力及语言组织能力,怎么把自己读懂的诗句想象成一幅画面,并且用简练的语言表述出来。

方法:

时间、地点、人物、画面。

第二问,“好处”,从内容、形式、感情三方面作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

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

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

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问题】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

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

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案】

“水无情”明写落日余晖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

“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巩固一下对咏史怀古诗的理解。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问题】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答案】

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

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同意。

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

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问题】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

“不如归去!

不如归去!

”极易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

这首词的主题是写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形象生动,委婉含蓄。

最后两句是说:

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也不知道回家的日期。

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分析解说】

  这道题的第一问是对诗歌意象的鉴赏,考生需要知道一点有关杜鹃的典故,杜鹃在中国象征着什么?

比如课内学习的“杜鹃啼血猿哀鸣”“杜鹃声里斜阳暮”,当然如果能回忆起周瘦鹃的《杜鹃枝上杜鹃啼》就更好,那就很容易理解杜鹃的啼叫声类似于“不如归去”。

第二、三问是考查对诗歌词句、思想感情的理解,但实际上,这也是建立在对“杜鹃”意象的准确了解和把握基础上的。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这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思乡之情。

这是一首羁旅行役诗。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鉴赏】

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

从题目便可判断出来。

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

由此可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生活及怨情。

诗人抓住产生怨情的缘由,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落笔,让“岁岁”“朝朝”的戎马生涯以及“三春白雪”与“黄河”“黑山”的自然景象去现身说法,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

【问题】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案】

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滁

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鉴赏】

从题目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中用了酌酒、离声两个意象。

离声指离歌,多在送别时演奏,曲调缠绵悱恻。

诗人虽吩咐不必演奏,但他内心的悲哀已在这句话中流露出来。

【问题】

(1)这是一首以饯别为主题的诗歌,你认为诗人在这离别酒宴上的心情如何?

【答案】

诗人是强为欢颜,内心是伤痛的。

一个“且”字就透露出诗人那时那地的内心世界,最后一句“莫教弦管作离声”就更明确地表明了诗人的心态。

(2)人们是在什么样的自然环境下为诗人饯行的呢?

你认为诗歌里有关饯行的环境描写与诗人表达出来的主观情感和谐吗?

简述你的理由。

【答案】

阳光明媚、花开浓艳、绿柳在清风中轻轻飘荡,在这样的环境下为诗人饯行。

和谐。

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实质是一种反衬手法的运用。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题】

(1)这首诗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诗中寓含哲理:

强调只有不断从书中汲取精神营养,人的心智才能永远充盈澄澈。

【分析解说】

如果仅就诗句来看,要理解其思想内容,难得其要领,而题目告诉我们这首诗是抒发观书后的感想。

“观书”与“方塘”有什么关系呢?

经进一步分析,就可以明白,诗人是将方塘喻为明镜,以清澈的塘水为喻,生动地描写了读书达到心领神会的高超境界。

所以这首诗意在告诉人们,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提高道德和文化修养。

(2)这首诗写法上的特点是什么?

试分析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

【答案】

用比喻的手法谈读书的益处。

好处:

此诗意在说理,谈“观书”体会,但却不着一“书”字,而是巧用比喻,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把深奥的道理寓于生动形象的描写之中。

既给人丰富的美感,又给人哲理的启迪。

8.读下面苏轼的诗及诗论并回答问题。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

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鉴赏】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的诗,紧扣红梅既艳如桃杏又冷若冰霜、傲然挺立的独特品格,抒发了自己达观超脱的襟怀和不愿随波逐流的傲骨。

全诗托物咏志,物我交融,浑然无迹,清旷灵隽,含蓄蕴藉,堪称咏物诗中之佳作。

苏轼诗论: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

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

此乃写物之功。

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问题】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答案】

第一问的两个要点。

①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②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的三个要点。

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③“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二、写作手法的分析

抒情手法

(一)直抒胸臆

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作品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