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I卷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题四.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483944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32.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I卷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题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全国I卷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题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全国I卷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题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全国I卷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题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全国I卷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题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全国I卷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题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全国I卷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题四.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全国I卷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题四.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全国I卷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题四.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全国I卷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题四.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全国I卷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题四.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全国I卷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题四.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全国I卷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题四.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全国I卷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题四.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全国I卷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题四.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全国I卷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题四.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I卷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题四.docx

《全国I卷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题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I卷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题四.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I卷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题四.docx

全国I卷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题四

(全国I卷)2021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题(四)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韩非子自知其法严峻,但他却不以为恶,其理由是“当君主对民众施用刑罚之时,并不是憎恨民众,而是从爱护他们的根本利益出发的”。

据此,韩非子()

A.要求对人性进行遏制B.强调法治立足于民本

C.倡导仁政和法治兼顾D.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

25.有关司隶校尉的职责,据《汉官仪》记载:

“纠皇太子三公以下及旁州郡国无不统,陛下见诸卿,皆独席。

”而《续汉书·百官志》也载;“持节,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

”据此可知司隶校尉()

A.是汉代地方监察机构B.负责监察百官和刑狱

C.只负责监察各郡官吏D.可监中央政府官吏

26.下表呈现的史实表明()

汉至明南北方户数的变化

时代

北方户数

南方户数

南方户数占总户数比重(%)

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

965万

111万

10.3

唐(天宝元年,742年)

493万

257万

34.3

宋(元丰三年,1080年)

459万

830万

64.4

明(隆庆六年,1572年)

344万

650万

65.4

A.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B.南方生产力水平更发达

C.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D.北方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28.1880年,左宗棠力主兴办的兰州机器织呢局勉强开工,一半以上的机器处于闲置状态,水源和原料无法保证,以后更是每况愈下,1883年就不得不停工了。

139万两白银就这样付之东流。

据此可知,导致洋务企业经营困难的重要原因是()

A.外国资本的重重封锁B.封建势力的干扰和破坏

C.私营企业的激烈竞争D.缺乏对市场规律的了解

29.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前,即主张“剪发易服改元”,后又于1912年2月4日在《复中华国货维持会函》中承认易服过急,同意“常服听民自便”。

这一态度变化()

A.表明其思想已趋于保守B.缘于国货运动的冲击

C.旨在抵制列强经济侵略D.由于旧习俗根深蒂固

30.下图是1933年和1938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主要成分比例情况。

这一变化()

A.抗日根据地经济发展迅速B.中国共产党根据时局调整了策略

C.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D.表明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31.1954年,全国人大首次组织民法典起草工作,后因各种原因数次中断。

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通过,成为民法典出台的重要基础。

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通过。

这反映出中国()

A.民法典立法工作不断推进B.新时期大力推进依法治国方略

C.基层民主建设进一步完善D.建成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2.古希腊的观念中,神是最完美的人的化身。

古希腊雕塑参照人的形象来塑造神的形象,表现了健全的灵魂与健美的体魄的和谐统一。

《掷铁饼者》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它把人体的和谐、健美和青春的力量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表明,古希腊雕塑()

A.削弱了神对希腊社会的影响B.摆脱了天主教神学思想笼罩

C.体现了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D.展示了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33.下图为1870—1913年英、法、德、美四国工业产量在世界工业产量中所占比重变化示意图。

其中②是()

A.英国B.法国C.德国D.美国

34.有学者指出:

“亚洲的未来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和美国的远见,以及两国在多大程度上认同对方的地区历史角色……美国笃信自己的理想具有普世价值,声称自己有义务传播这些思想,这一信念常常成为美国的驱动力;中国则不同。

材料意在表明()

A.中美远见决定了亚太地区的未来B.中美观念的分歧影响着亚太局势

C.政治格局多极化制约了美国发展D.中国崛起挑战了美国的霸权主义

35.1973年9月26日,苏联外长葛罗米柯在联合国大会发言中强调:

“缓和不是暂时现象而是国际关系根本变化的开始……缓和意味着克服矛盾和来自反对和平共处的阻力。

”葛罗米柯这一发言反映出当时苏联的主要意图是()

A.应对中美联合的挑战B.集中力量发展国内经济

C.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D.拉拢广大的发展中国家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41-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45-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中国古代典籍记述有“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强调家国同构的统治秩序。

认同的是推及天下的华夏文化共同体及其以此为合法性的世袭君王,所谓“中国者,天下之中也”。

即九州的中心为华夏族的居住区,其四周被视作虚幻的方外,为四夷居住区,拱卫中国。

鸦片战争后,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把西方的民主观念引入中国,如魏源详细介绍了英国的议会制,并推崇美国的民主共和制。

早期维新派认为国家的强大主要取决于国内政治,认为洋务派的做法是舍本逐末,甲午战败之后,梁启超强调“故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而已。

”以梁启超、张謇等人为代表,在清末开展了长达六年的立宪运动,以期建立英国式分权立宪国家,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举起了满汉一家、合族救国的大旗。

革命派认同了“合族”反帝论。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由驱除鞑虏到反满,再到只反对少数害汉人的满洲人,进而提出五族共和并希望把五族合为一个中华民族,组成一个近代民族国家。

同时孙中山强调民族主义的另一个含义即反帝。

此后到五四运动合族反帝标志近代民族主义成熟,加上此前清王朝的灭亡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建立,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样近代民族民主国家观念基本形成。

——摘编自安树彬《从传统天下观到近代国家观》

材料二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毛泽东主席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也在开国大典中实现了合法化。

到1951年9月,全国各大行政区、省、直辖市到2000多个县、数十万个乡,均在民选基础上建立了人民政府,初步形成便于发挥高效组织动员能力的国家行政体系。

中共先后发布了剿匪和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6个月内有效制止通货膨胀,稳定金融物价,平衡财政收支,建立起全国统一的财税制度。

通过“三反”和“五反”整治干部阶层的不良作风,加大社会改革力度。

如实行企业民主改革、严禁烟毒娼赌恶习、废止封建婚姻制度、进行土地改革运动等。

制定并执行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外交方针。

1949年底毛泽东出访苏联,1950年,中苏两国缔结同盟条约极大地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1950年10月,中国政府决定派遣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这场战争也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摘编自周良书《“新中国”观念的生成和国家形象的初步建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天下观的认同点,并说明近代前期民族、民主国家观念的形成具有的特点。

(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新中国建立和巩固措施所体现的显著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15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表4中国古代赋役制度

时间

名称

主要内容

春秋时期

初税亩

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

两汉时期

编户制度

汉政府把百姓编入政府户籍,实行按编户征收人头税、田租、徭役和兵役。

(租以土地计,较轻;人头税以丁计,较重)

唐朝

租庸调制

两税法

租庸调制:

成年男子每年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的租(田租,交纳谷物),调(人头税,交纳帛或布),以绢或布代替徭役为“庸”

两税法:

每户按资产交户税,按土地交地税,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分夏秋两季征税。

明朝

一条鞭法

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等“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分摊到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来分担。

清朝

摊丁入亩

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之中,征收统一的赋税。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

(要求:

论题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考生从3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公元497年,孝文帝按照魏晋时期的门阔制度,在鲜卑贵族中建立姓族,根据姓族等级高低分别授以不同的官位和特权。

除皇室外,历史最为久远的鲜卑八姓地位最高,与汉族高门“四姓”同等对待,纳入“士流”,勿克“猥官”。

其余鲜卑贵族的姓族等级,则按照道武帝入主中原以来祖上三世官爵等级来确定。

汉族士人,除“四姓”等魏晋旧门外,十六国至北魏时期兴起的陇西李氏等都成为高门大姓。

孝文帝还规定诸王嫔妃必出自“八族及清秀之门”,此前所娶若非一流高门,则降为妾媵,另娶高门女子。

他为六位弟弟所聘娶的女子,除一位来自鲜卑八姓外,另外五位均来自汉族高门。

——据白寿彝总主蝙《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时期门阀制度改革的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孝文帝时期的门阀制度改革。

(9分)

4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根据战后新的力量对比,经过斗争和妥协建立的战后国际关系新体系。

但分赃不均导致帝国主义国家内部矛盾重重,美国愤然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苏联独处于体系之外,本应维护这一体系的英法两国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加之1929年-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十月革命后被压迫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因素的影响,仅仅维持了20年的相对和平局面很快就被打破了。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虽然迅速解体,却为后来雅尔塔体系建立及维持较长时期和平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摘编自万楚蛟、高英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脆弱性:

从体系建制角度分析其弊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迅速解体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7分)

4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我年轻时,总想一旦能独立工作,就要投身政界。

后来政局突然变动,影响了我的计划。

那时的政权为一般人所厌恶,革命发生了。

领导这次革命的有五十一人,其中十一人在城区,十人在比雷埃夫斯港。

这两个委员会管理两区的市场及行政。

上面还有一个三十人的最高委员会,最高委员会里有些成员是我的亲戚故旧,他们邀我参加,以为一定会得到我的赞助。

我当时年少天真,总以为新政权将以正义取代不正义,我极端注意他们先是怎么说的,后来又是怎么做的。

这些绅士们的一举一动,一下子把他们所毁坏的政权反而变得像黄金时代了……当初我对于政治,雄心勃勃,但一再考虑,看到政局混乱,我徬徨四顾,不知所措。

我反复思之,唯有大声疾呼,推崇真正的哲学,使哲学家获得政权,成为哲学家,或者政治家奇迹般地成为哲学家,否则人类灾祸总是无法避免的。

——柏拉图(约公元前426年—公元前347年)《第七封信》

(1)根据材料,分别指出柏拉图书信中所提到的“新政权”及被新政权“毁坏的政权”的政体。

(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被新政权“毁坏的政权”的局限性,并说明柏拉图理想中的治国者应具备的素质。

(11分)

 

历史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

24.【答案】B

【解析】从材料“当君主对民众施用刑罚之时,并不是憎恨民众,而是从爱护他们的根本利益出发的”,可知韩非子认为实行严刑峻法是出于爱护和保护百姓的利益的角度,体现出韩非子认为法治是立足于民本,故选B项;从材料“并不是憎恨民众,而是从爱护他们的根本利益出发的”,可知韩非子强调的是从保护百姓利益的角度来制定法律,并没有体现出对人性的遏制,排除A项;仁政是指实行关爱百姓的政治措施,与材料中强调的从百姓利益出发制定严峻法律不符,排除C项;从材料韩非子强调的是实施严峻法律的出发点,不是强调法律的作用,法治的重要性,排除D项。

2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的监察制度。

A、C、D项,根据材料汉代司隶校尉的职责是“纠皇太子三公以下及旁州郡国无不统,陛下见诸卿,皆独席”“持节,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可知司隶校尉主要监察中央政府的官吏。

故D项正确,A、C项错误。

B项,材料提到司隶校尉“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但并不是司隶校尉掌刑狱,汉代掌管刑狱的是廷尉,与司隶校尉无关。

故B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26.【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表中反映了汉至明北方户数逐渐减少,南方户数逐渐增多,且南方户数占总户数的比重也呈上升趋势,这表明南方经济得到发展,这和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有关,体现出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故C项正确;A项中“人口大量南迁”,B项中“生产力水平”,D项中“土地兼并”在表中均不能体现,故排除。

28.【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

根据材料“一半以上的机器处于闲置状态,水源和原料无法保证”可知,洋务企业建立时没有考虑原材料的来源以及工厂的选址是否合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企业经营困难的原因之一是没有按市场规律办事,对其缺乏了解,故D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外国资本对洋务企业的封锁,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封建势力对洋务企业的干扰和破坏,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私营企业对洋务企业发展的影响,C项错误。

2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近代史的国货运动和社会生活变迁。

抓住关键信息“《复中华国货维持会函》”,可知孙中山对“易服”态度的变化是受中华国货维持会倡导国货运动的的影响,故B项正确。

其他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均不符题意。

30.【答案】B

【解析】有图片信息看出,1933年中共党员,主要成分农民在76%。

结合所学可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社会矛盾是阶级矛盾。

共产党走向农村开展土地革命,共产党员中农民占比例最高。

1938年是抗战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抗日是社会主体,共产党团结一切抗日力量。

共产党主要成分包括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地主和中小商人。

所以,中共根据主要矛盾的变化适时调整政策,B正确;抗日根据地经济的发展并不能导致党员成分发生大的变化,排除A;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确立,排除C;1933年至1938年当的工作重心依然在农村,并未发生转移,排除D。

31.【答案】B

【解析】材料“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通过,成为民法典出台的重要基础。

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通过”反映出2017年以后民法典立法工作迅速推进并最终完成,且与2000年以前的立法工作形成鲜明对比,故B项正确;民法典立法工作数次中断,故A项错误;基层民主建设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民法典通过无法体现“建成完备的法律体系”,故D项错误。

32.【答案】C

【解析】古希腊人相信神与人具有同样的形体与性格,因此,古希腊雕塑参照人的形象来塑造神的形象,并赋予其更理想、更完善的艺术形式,传达出人类自身的精神力量,歌颂了人的智慧和力量,正确选项为C;参照人的形象来塑造神的形象,不仅没有削弱神对希腊社会的影响,反而拉近了神与人的距离,排除A;古希腊时代,天主教尚未产生,雕塑摆脱天主教神学思想影响是在文艺复兴时期,排除B;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形成于启蒙运动时期,排除D。

3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严重的不平衡。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美国、德国经济迅速发展,工业产量在世界工业产量中所占比重后来居上,尤其是美国所占比重大幅度提高。

由此可知,④是美国,③是德国。

英国、法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工业产量也在增加,但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它们的工业产量在世界工业产量中所占比重也明显下降,尤其是英国工业产量从第一位下降到第三位。

由此可知,①是英国,②是法国。

综上所述,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34.【答案】B

【解析】据材料“亚洲的未来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和美国的远见,以及两国在多大程度上认同对方的地区历史角色……美国笃信自己的理想具有普世价值,声称自己有义务传播这些思想,这一信念常常成为美国的驱动力;中国则不同”,可知中美两国的发展理念影响了亚洲地区的未来走向,故选B项;“决定”一词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中美,并没有提到政治多极化,排除C项;材料主题是中美与亚洲未来,并不是中国崛起对美国的挑战,排除D项。

35.【答案】B

【解析】据材料“1973年9月26日,苏联外长葛罗米柯在联合国大会发言中强调:

‘缓和……’”可知当时苏联在外交上积极推行“缓和”战略。

结合所学知识,当时苏联经过勃列日涅夫改革,虽然综合国力得到提升,但经济实力还是与美国有较大差距,特别是经过长期大规模军备竞争,苏联经济畸形发展。

因此,苏联推行“缓和”战略意在解决国内经济问题,减轻与美国竞争的压力,故选B项;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但未联合,排除A项;美苏冷战是除了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没有共同主宰,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缓和,没有提及拉拢发展中国家,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41.(25分)

【答案】

(1)认同点:

以华夏文化共同体为核心;家国同构;强调等级秩序;没有形成明确的民族观念。

(4分,任答两点即可)特点:

与救亡图存相联系;是先进知识分子学习西方的国家主权、平等观念和民主主义观念推动的结果;中华民族观念伴随民族民主革命发展而形成。

(6分)

(2)特点:

建立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形成了快捷高效的国家动员组织能力;在广泛社会改革的基础上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治理,管控能力;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坚决捍卫国家利益。

(8分)

意义:

实现了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为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推动了社会全方位进步;提升了国际影响力,增强了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7分,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

(1)第一小问认同点,由材料一“认同的是推及天下的华夏文化共同体及其以此为合法性的世袭君王,所谓中国者,天下之中也”得出以华夏文化共同体为核心;由材料一“强调家国同构的统治秩序”得出家国同构;由材料一“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得出强调等级秩序;由材料一“九州的中心为华夏族的居住区,其四周被视作虚幻的方外,为四夷居住区,拱卫中国”得出没有形成明确的民族观念。

第二小问特点,由材料一“鸦片战争后,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把西方的民主观念引入中国”得出与救亡图存相联系;由材料一“魏源详细介绍了英国的议会制,并推崇美国的民主共和制”、“梁启超强调故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而已”得出是先进知识分子学习西方的国家主权、平等观念和民主主义观念推动的结果;由材料一“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由驱除鞑虏到反满,再到只反对少数害汉人的满洲人,进而提出五族共和并希望把五族合为一个中华民族,组成一个近代民族国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样近代民族民主国家观念基本形成”得出中华民族观念伴随民族民主革命发展而形成。

(2)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二“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毛泽东主席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也在开国大典中实现了合法化”得出建立国家形象符号体系;由材料二“全国各大行政区、省、直辖市到2000多个县、数十万个乡,均在民选基础上建立了人民政府,初步形成便于发挥高效组织动员能力的国家行政体系”得出形成了快捷高效的国家动员组织能力;由材料二“中共先后发布了剿匪和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6个月内有效制止通货膨胀,稳定金融物价,平衡财政收支,建立起全国统一的财税制度”、“通过三反和五反整治干部阶层的不良作风,加大社会改革力度”得出在广泛社会改革的基础上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治理,管控能力;由材料二“制定并执行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外交方针”得出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坚决捍卫国家利益。

第二小问意义,由材料二“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得出实现了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由材料二“在民选基础上建立了人民政府”得出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由材料二“6个月内有效制止通货膨胀,稳定金融物价,平衡财政收支,建立起全国统一的财税制度”得出为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由材料二“实行企业民主改革、严禁烟毒娼赌恶习、废止封建婚姻制度、进行土地改革运动”得出推动了社会全方位进步;由材料二“中苏两国缔结同盟条约极大地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1950年10月,中国政府决定派遣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这场战争也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得出提升了国际影响力,增强了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42.(12分)

【答案】示例1:

论题:

中国古代赋役征收的标准由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直至取消了人头税。

(3分)

两汉时期的编户制度和隋唐的租庸调制以人丁为主来征收赋税,农民承担的人头税很重,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为了逃避沉重的赋役,或庇护豪门,或成为流民,激发了严重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

唐朝中期实行两税法,以资产为主来征收赋税,这符合土地集中和贫富差距大的社会现实。

一方面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同时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另一方面扩大了征税面,扩大了税源,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但土地兼并越演越烈,农民负担过重,而其人头税使隐瞒人口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清朝时期实行摊丁入亩,彻底废除了人头税,这部分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同时随着封建国家对劳动人民人身控制进一步的松弛,促进了我国人口增长;劳动者有较大的人身自由,推动了我国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8分)

总之,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及时作出调整,有效地缓和了社会矛盾,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1分)

示例2:

论题: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呈现出多种发展趋势。

(3分)

从征收的标准来看,以人丁为主到以资产为主,以两税法为标志,这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同时也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从地租的形态来看,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赋役征银既是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反映又推动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代役方面来看,由必须服徭役和兵役到可以代役,以租庸调制的“庸”为标志,使农民劳动时间有了保证,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从税种来看,从繁多到简化,以一条鞭法为标志,把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等“并为一条”,简化了税种,从而减轻了农民负担。

(8分)

总之,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越来越趋向公平,合理。

(1分)

【解析】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信息,读懂材料中的观点,如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中国古代赋役征收的标准由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论题就可以定为中国古代赋役征收的标准由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直至取消了人头税。

其次,依据论题从材料和所学相关知识搜寻相关史实进行论证,依据孤证不为史的史学思想,史实应该不少于两点,可从表格中选出三个时间段进行论证,如两汉时期的编户制度和隋唐的租庸调制以人丁为主来征收赋税,农民承担的人头税很重,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为了逃避沉重的赋役,或庇护豪门,或成为流民,激发了严重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

唐朝中期实行两税法,以资产为主来征收赋税,这符合土地集中和贫富差距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