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课件课时提升作业 二十一 921.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487747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91.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课件课时提升作业 二十一 92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课件课时提升作业 二十一 92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课件课时提升作业 二十一 92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课件课时提升作业 二十一 92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课件课时提升作业 二十一 92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课件课时提升作业 二十一 92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课件课时提升作业 二十一 92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课件课时提升作业 二十一 92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课件课时提升作业 二十一 92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课件课时提升作业 二十一 92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课件课时提升作业 二十一 921.docx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课件课时提升作业 二十一 92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课件课时提升作业 二十一 921.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课件课时提升作业 二十一 921.docx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课件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一921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

中曲折发展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

1.(2016·重庆模拟)新中国“一五”计划进行了多项重点工程建设,其中冶金、机械、能源工业企业分别是20个、24个、52个,化工企业7个,轻工和医药企业3个,国防军工企业44个。

这表明(  )

A.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我国实行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战略

C.计划经济体制基本形成

D.我国已经形成了合理完善的工业布局

【解析】选B。

根据材料可知,我国“一五”计划期间重点发展了重工业,A、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2.在我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政府采取让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措施,1953年12月农业合作社还只有一百四十多个,经过仅仅9个月时间,到1954年秋已发展到十万多个;到1955年6月经过初步整顿后,还有六十五万个。

这一状况(  )

A.表明我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

B.改变了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主体地位

C.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有急于求成的倾向

D.说明政府对社会主义改造缺乏整体认识

【解析】选C。

“只有一百四十多个,经过仅仅9个月时间,到1954年秋已发展到十万多个;到1955年6月……还有六十五万个”可看出社会主义改造有急于求成的倾向,故C正确。

【加固训练】

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央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拥有土地的农民“有权自由经营、买卖和出租”。

这一规定所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无法适应后来工业化开展

C.废除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度

D.为三大改造奠定物质基础

【解析】选B。

题干中这一规定实际上仍是发展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这无法满足工业化建设对原料、粮食、资金的需求,故B正确。

3.1953年中共中央通过的一份决议指出:

领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由低级到高级,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点到面;就能够引导农民群众……跟着我们走向社会主义”。

此决议目的是(  )

A.动员农民打土豪分田地

B.推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C.鼓励农民加入人民公社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选B。

注意题干信息“1953年”“跟着我们走向社会主义”可知是与1953年开始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有关,即指农业合作化运动,故B正确;A发生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C始于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D始于1979年,均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加固训练】

右图是“信谊化学制药厂股份有限公司”1948年发行的股票。

在股票的背面盖有“1955年度股息红利及1956年一、二季度定息发讫的印章”。

印章中“股息红利”到“定息”的变化,主要因为(  )

A.国民经济的调整

B.“一五”计划的完成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全行业公私合营完成

【解析】选D。

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全行业公私合营前,发给资本家股息红利,全行业公私合营后,采用定息方式每年发给资本家股息,故D正确。

4.(2016·广州调研)下图最有可能用于说明新中国成立后的哪种现象(  )

A.城镇人口数所占全国总人口数量比重的增长幅度

B.农业合作社个数的增长幅度

C.公有制经济所占全国各类型经济比重的增长幅度

D.地方电视台个数的增长幅度

【解析】选A。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不断增加,材料显示了1949—1957年我国城镇人口所占全国人口总数比重的增长幅度,故A正确;农业合作社出现于1953年,与此题时间不符,故B错误;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基本完成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改造,故C错误;1958年中国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故D错误。

5.从“一五”计划开始,我国以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为中心,进行了大规模投资,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

到1978年为止,我国社会总产值从557亿元增加到6846亿元,年均增长9%。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我国初步建立起了比较完整及独立的工业体系

B.工业化为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C.我国社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居世界领先地位

D.没有苏联的经济援助就没有我国工业化的实现

【解析】选B。

依据材料“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

到1978年为止,我国社会总产值从557亿元增加到6846亿元,年均增长9%”,可知工业化为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故B正确。

6.下图是我国某一“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单位:

万吨)。

在该“五年计划”时期(  )

A.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

B.“左”倾错误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C.国民经济逐渐陷入了瘫痪状态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

【解析】选B。

观察材料反映的经济发展状况,这一阶段经济结构不合理,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农业两头好中间差,重工业和农业相反,符合十年探索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属于“二五”计划时期。

故正确答案为B。

7.(2016·银川模拟)1962年,江苏有些地方出现了“借地”现象,即每人可向公社或生产队“借地”五分至一亩不等,称为“责任田”。

说明(  )

A.出现“借地”的地区还未进行土改

B.国家在农村的政策发生了变化

C.江苏最早废除落后的人民公社体制

D.江苏已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选B。

根据材料中的“1962年”可知,我国对国民经济进行了调整,A、C、D都不符合史实。

8.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自豪地说:

“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大跃进”导致了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经济领域出现了严重的右倾错误

C.对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人们有不同的态度

D.毛泽东认为在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是不对的

【解析】选C。

“有一些同志不愿意……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我们有些同志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都表明人们对“大跃进”有不同认识。

故选C。

【拓展延伸】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失误的原因

(1)我国古代封建专制长期存在,致使封建家长制残余思想容易侵蚀党的肌体,从而造成民主法制观念淡薄,容易出现盲目服从等现象。

(2)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很高,迫切要求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从而出现了主观愿望与经济发展实际严重脱节的弊端。

(3)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主要领导人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4)就国际环境而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尖锐对峙,促使党和国家领导人企图通过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对抗资本主义。

9.随着公社化的实现,农村食堂、托儿所等组织日渐普及。

这表明人民公社

(  )

A.组织军事化B.行动战斗化

C.贸易自由化D.生活集体化

【解析】选D。

农村食堂、托儿所等组织日渐普及,反映出人民公社内部还承担餐饮、教育的职能,将人民组织起来集体生活,故D正确。

10.观察新中国城市化发展曲线,其中出现阶段“III”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B.支持农业合作化运动

C.全面实施经济调整

D.为增强国有企业活力

【解析】选C。

探索时期出现三年经济困难,1960年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中心是调整,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其中包括实行工业企业的关停并转,精简职工和城镇人口,故C正确。

11.196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

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相当于原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为基础,至少7年不变;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从各方面节约劳动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

这些规定(  )

A.拉开了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序幕

B.消除了“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

C.有利于扭转当时的农村经济形势

D.逐渐打破农村的人民公社体制

【解析】选C。

1960年时土地改革已经结束,故A错误;仍保留了人民公社,故未消除“左”倾路线的影响,亦未打破公社体制,故B、D错误;“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有利于扭转当时的农村经济形势,故C正确。

12.(2016·眉山模拟)1975年,我国国民经济有过短暂的恢复和发展,其原因是

(  )

A.粉碎“四人帮”集团

B.主要领导人的“两个凡是”

C.粉碎“林彪”集团

D.邓小平的“全面整顿”

【解析】选D。

粉碎“四人帮”集团是在1976年,故A错误;“两个凡是”本质是对“左”倾错误的坚持,与题干主旨不符,故B错误;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是在1971年,故C错误;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经济工作,实现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故D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52分)

13.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展生产力和改善人民生活是统一的,相辅相成且一损俱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目前……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人畜经营,是小生产小私有者的生产关系,即所谓小农经济。

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要在现在基础上提高一步,就必须帮助农民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主要是牲畜、农具、肥料、种子等。

  2.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如水灾、旱灾、虫灾等。

  3.帮助农民逐步改进生产技术,如耕作法、施肥法等。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

工作会议总结报告》1953年

材料二 1962年3月7日在中央财经小组会议上,陈云同志提出,1962年的年度计划需要有一个相当大的调整,重新安排,这是非常必要的。

这次调整计划,实质上是把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的发展放慢一点,以便把重点真正放在农业和巿场方面。

各种材料的分配,要先满足恢复农业生产的需要,其次是满足市场的需要,主要是日用工业品生产的需要。

——《陈云与中国经济建设》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

为解决这个问题,党中央采取了什么措施?

这一措施的实施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1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在“二五”计划期间(1958—1962),我国在改善民生问题上存在不足的原因有哪些。

(12分)

【解析】第

(1)题,根据材料回答新中国成立初期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从材料中可以较容易了解到主要有生产资料的缺乏、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薄弱、生产技术的落后等因素。

党中央采取的措施和积极影响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2)题,从“二五”计划的时间段可知这时期发生了严重的“左”倾错误,回顾相关的史实回答原因。

答案:

(1)制约因素:

生产资料的缺乏、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薄弱、生产技术的落后。

(4分)

措施:

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4分)

影响:

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建立。

(6分)

(2)原因:

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错误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发动“大跃进”运动;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对重工业和基本建设投入过大,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

(12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52年底,党中央依照毛泽东同志的建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三大改造的评价,有下列三种意见:

一是龚育之提出的“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二是薛暮桥提出的“基本方向正确,但搞早了或搞急了”;三是林蕴珲提出的“战略思想的重大变更”,认为它离开了我国国情,离开了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

试评材料中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三大改造的观点。

(26分)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第一:

历史主观论述性试题在高考评卷时,分观点、论证层次、语言三个方面赋分。

注意:

①必须明确无误地表明自己的观点,观点要明确。

可以是在开头,也可以是作为结论。

但不可以有明显错误,也不可以自相矛盾。

②在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必须有概括性的表述,这种概括性的表述是对赞成、反对或其他看法的进一步说明,如“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三大改造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或“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三大改造不符合我国国情,操之过急”等这样的表述即为观点明确并有概括性表述。

第二:

史实准确,论证充分,且史实能充分支持观点。

注意:

①史实应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②史实不能出现明显错误,并且与观点本身相对应;③所谓论证充分,如论证“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三大改造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的观点。

可以从经济: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及旧的农业、手工业、商业不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等;政治:

周边环境的稳定等;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要求等多个角度进行论证。

第三:

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答案:

评分标准:

一等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缺乏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