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 期中测试题一轮复习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7377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5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 期中测试题一轮复习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二历史 期中测试题一轮复习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二历史 期中测试题一轮复习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二历史 期中测试题一轮复习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二历史 期中测试题一轮复习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二历史 期中测试题一轮复习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二历史 期中测试题一轮复习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二历史 期中测试题一轮复习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二历史 期中测试题一轮复习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二历史 期中测试题一轮复习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二历史 期中测试题一轮复习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二历史 期中测试题一轮复习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二历史 期中测试题一轮复习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二历史 期中测试题一轮复习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二历史 期中测试题一轮复习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二历史 期中测试题一轮复习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二历史 期中测试题一轮复习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 期中测试题一轮复习用.docx

《高二历史 期中测试题一轮复习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 期中测试题一轮复习用.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历史 期中测试题一轮复习用.docx

高二历史期中测试题一轮复习用

高二历史期中测试

历史试题

2015.4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用铅笔涂写在答题纸上。

第I卷(选择题45分)

注意事项:

1.第I卷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

”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个人观念淡漠D.专制王权强大

2.《礼记》记载:

“夫礼者,所以章疑别微,以为民坊者也。

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

”由此可见,制定礼乐制度的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B.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C.维护社会等级秩序D.打击地方诸侯势力

3.“唐太宗在未登极前,曾做过尚书令,及太宗即位,朝臣无敢再当尚书令之职,因此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常虚悬其缺。

”这反映出唐代

A.宰相有职无权B.皇权至高无上

C.三省六部制不成熟D.尚书省地位下降

4.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的汤因比赞叹:

“中国大一统的局面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中国两千年来的改朝换代,一直到现在还是大一统的国家。

……为什么能保持这样的局面?

它的精神文明了不起!

”汤因比所说的保持中国统一的“精神文明”应该是

A.历代忠君报国的忧患意识B.宗法制度维系的家族观念

C.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D.儒家学说倡导的伦理道德

5.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

“明清的科举制度,就其制度的严密性、规范性来说,堪称完备。

八股取士,实际上是古代科举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技术手段上,达到了古代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

然而,随着封建政治的僵化,八股取士也同思想禁锢结合为一体……”据此,你认为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科举制度最值得肯定的时期是明清时期

B.八股取士因其规范性,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C.八股取士同思想禁锢结合为一体,应彻底批判

D.八股取士有很大的弊端,但也有合理的因素值得借鉴

6.右图为《唐书》所载的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

由此可见,唐代选官制度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世卿世禄制度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7.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形成区域性管理中“山河形便”的惯例。

自元代始,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确定行省区划。

元朝这样做的目的是

A犬牙交错,便于中央集权B.打破传统,创新政治制度

C管辖边疆,提高行政效率D.州县合并,减少财政开支

8.某历史著作中有如下的描述,其中被遮盖的应是

 

A.兵部B.枢密院C.内阁D.军机处

9.古代雅典执政官比利克里认为:

“我们的政治制度,不是从我邻人的制度中模仿得来的。

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任何其他的人的。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下列各项不能体现其观点的是

A.公民大会向全体居民开放B.五百人会议通过抽签选举产生  

C.陪审法官由选举方式产生D.向参加城邦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10.所有合法公民均可参加的大会是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制的具体体现,它每年要召开40次。

它能运行的最重要的前提是

A.雅典是城邦小国B.雅典高涨的参政热

C.国家发放参政补贴D.必须参政的法律强制

11.雅典民主“这种专政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晡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在尘土之中。

”材料认为雅典民主

A.是真正的自由和平等B.是一种直接民主

C.易形成集体暴政D.是少数人的民主

12.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

“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

这主要反映了古罗马民法

A.强调证据第一     B.主张重罪轻罚  C.纵容犯罪     D.维护贵族利益

13.“在共和国晚期,特别是在罗马帝国时期,司法者……建立起一项原列,即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被告有权利在法庭的法官面前同原告对质。

”这项“原则”

A.推动了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

B.确保了罗马境内居民权和的平等

C.反映出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

D.体现出古罗马司法追求公平公正

14.两千多年前雅典就产生了“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形式:

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

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行使相应权力的机构是

A.总统、国会、最高法院B.议会、首相、上议院

C.国会、总统、最高法院D.首相、议会、上议院

15.2012年12月18日,从英国传出一条爆炸性新闻(下图)。

按照英国的惯例,下列各项判断最有可能成立的是

A.英国国王“统而不治”的时代已经结束

B.英国国王成为议会决策者中的重要一员

C.英国国王成为英国各个政党的公共领袖

D.英国国王出席会议但却没发表任何言论

16.1787年,华盛顿给友人的信中说:

“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

”为解决这一问题,美国政体确立了

A.联邦制原则B.人民主权原则C.权力制衡原则D.两院制原则

17.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德国通过《德意志帝国宪法》、法国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民主政治。

这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突出特点是

A.法制化B.渐进性C.普选制D.反封建性

18.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勋爵“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的观点已经被近现代的西方政治家普遍认同。

在此理论指导下,西方国家主要采取的措施是

A.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制B.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平等

C.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建立分权制衡的民主制度

19.下列宪法中,赋予议会制约政府的权力最小的是

A.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C.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D.1787年美国宪法

20.比较下面两国政治权力结构示意图,其分析结论正确的是

 

1871年德国政治权力结构示意图     近代美国政治权力结构示意图

A.都彰显权力分割与制衡理念B.两国代议机关的职能不同

C.都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D.国家元首都拥有绝对权威

21.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

“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材料表明

A.中国享有与英国平等的外交权利B.天朝上国的观念被迫发生变化

C.《天津条约》的不平等性D.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22.太平天国1852年发布檄文:

天下为上帝之天下,满洲为胡虏妖人,肆毒混乱,改变中国形象……现在皇天震怒,命天王扫除妖孽,廓清中夏。

这体现出太平天国运动

A.主张推翻满洲贵族统治B.主张挽救民族危亡

C.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D.代表先进历史潮流

23.“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

……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24.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

其中一项权益是

A.获得军费赔偿    B.进驻北京使馆区(界)

C.在华开设工厂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

25.1912年2月12日,《清帝逊位诏书》颁布后,宣统帝正式退位。

有学者将《清帝逊位诏书》说成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下列说法能作为其论据的是

A.两场革命都推翻了专制统治,重新建立了政权

B.中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由此确立并不断完善

C.中英两国都由此结束了帝制

D.都为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

26.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

A.中国同盟会 三民主义

B.中国同盟会 中华民国

C.三民主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7.毛泽东说:

“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对材料中“革命性、民主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A.否定了君主专制,实现了民权主义

B.否定了君主专制,确立了民主共和制

C.推翻了封建制度,确立了民主共和制

D.否定了君主专制,确立了总统制共和制

28.“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

”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

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

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29.有学者提出了“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观点。

其中“第一次历史巨变”是指

A.由君主专制走向民主共和B.由民主共和走向社会主义

C.由愚昧、专制走向民主、科学D.、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30.“从18世纪以来,讲科学理性、讲自由、讲人权、讲法治、讲个人尊严,这些价值通过五四成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文化结构中所不可或缺的一些基本价值。

”这表明五四运动(  )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体现了中国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C.弘扬了民主与科学的精神

D.促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共4个小题,第31题17分,第32题13分,第33题13分,第34题12分,共55分。

2.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31.(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宋到明清时期,通过科举考试的官员出身、来源情况对比

时期

两宋

明清

任官前出身

50%以上的进士来自平民

43%的进士来自贫寒家庭

左边饼状图为《唐书》所载830进士出身分布比例;下表为两宋、明清官员任官前的出身情况比例

(1)依据材料一的图表,分析科举制从唐宋到明清时期有什么发展变化(2分)?

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4分)?

材料二显而易见的是,科举制改变了传统选官制度中自下而上、权力下

移的性质。

再同以往的察举、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

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比如说,唐代的“乡贡”,已经完全不同于察举制

下的推荐,更不同于辟除制下的自行任免,地方官不再掌握推荐的权力,只不过

是奉命行事,按照中央规定的具体选官标准进行资格审查和预选而已。

明清的“乡

试”,实际上已经成为全部由中央操办的全国统一的分区考试。

这种统一的选官

标准和方式,排除了地方长官对政策的解释权力,即自行解释人才标准和按个人

好恶取舍人才的因素。

        

——刘文瑞  杨柯《试论科举制对中央集权体制的历史作用》

材料三  它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

一方面,这一制

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国力,培育了顺从性,只要中国仍相对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但是随着生气勃勃的西方的入侵,它转而阻止了中国人作出有效的调整和反应的作用。

1905年,它最终被废除。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依据材料二说明,相对于传统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变化是什么?

(2分)

参阅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科举制能够为中国社会提供了相当长期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3分)

材料四:

西方文官制度是受到中国科举制的影响在19世纪前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对西方历史产生极大的影响。

以下是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前后考试制度的(局部)内容的比照:

项目

英国文官制度(机械性·文书助理级考试)

中国科举制(乡试考试)

考试

内容

必考:

英语、数学、普通知识。

任选一门:

经济、地理、历史、德文、法文。

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经文五篇;策问五道,并问经史时务、政治

——摘编于陈小锦《从英国文官考选制度看清末科举制的衰亡》

(3)依据材料四,比较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前后考试内容上的差异。

(4分)指出中英考试内容的差异所反映的实质。

(2分)

32、(13分)近代西方政治文明的演进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中选区调整和各选区议员名额重新分配简表

选   区

议席分配

56个不到2000人口的选区

取消111个议席

31个有2000-4000人口的选区

取消32个议席

新兴工业城市选区

获得65个议席

北方郡选区

获得65个议席

苏格兰和爱尔兰选区

获得13个议席

(注:

表中取消的143个议席分配给了新兴工业城市、北方郡及苏格兰和爱尔兰)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18世纪80年代的美国在政治上是特别得天独厚的:

那里既有继承自

英国的自由主义传统,又有从法国启蒙运动中吸收了许多英国所没有的有关现代

民主政治的重要理念——在后一方面,美国人在殖民地时代和宗主国之间的矛盾

显然起过重大作用,它为美国在现代民主创制试验方面实现对英国的重大超越提

供了可能。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

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

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

——刘金源《从历史学视角透视世界现代化进程——南京大学历史系钱乘旦教授访谈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主要政治影响。

(2分)

(2)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在现代民主创制试验方面能够超越英国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例材料一中的“重要理念”。

(3分)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为例,多角度论述“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变革”这一主题。

(8分)

(要求:

论述角度多重,层次分明;注重史论结合,行文流畅。

33、(13分)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图2、图3分别在1858年4月、1860年12月、1900年7月登载于英国著名漫画杂志Punch。

材料二 “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

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张謇《张季子九录·文录》

材料三 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至……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赔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对外宣言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英国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及其成因,并指出爆发辛亥革命的外部原因。

(5分)

(2)结合史实概述“孙中山之革命”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的根本区别(可从革命性质、政体、国民权利、法治等角度概括)。

(4分)

(3)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其原因(4分)

34.(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通过对人类古往今来诸多文明的研究比较,提

出了“挑战——应战”模式来解释文明的起源。

他把自然界对人的刺激和人对人的

刺激统称为挑战,把人对自然挑战的反应和人对人挑战的反应统称为应战。

——据汤因比《历史研究》

材料二 费正清认为中国近代史基本上是一部中国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历史。

古代

中国相对稳定的传统秩序一直延续到19世纪,此时它遇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而

且更为强大的文明——西方文明,西方的冲击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和政治,注入了

引起现代化并导致永久性变化的力量;面对这一冲击,中国作出的回应是逐渐引

进“永久性变化”的要素的同时,背弃传统的“周期性变化”模式,走上现代化道路。

——李帆《韦伯学说与美国的中国研究》

(1)阅读材料一,用“挑战——应战”模式说明罗马法的发展演变。

(4分)

(2)阅读材料二,用史实说明,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和政治发生的变化。

面对西方的冲击,中国社会出现了哪些导致“永久性变化”的要素?

(8分)

 

高二历史期中测试

历史试题答题纸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

题号

31题

32题

33题

34题

总分

成绩

31题

(1)

 

(2)

 

(3)

 

32题

(1)

 

(2)

 

(3)

 

33题

(1)

 

(2)

 

(3)

 

34题

(1)

 

(2)

 

高二历史期中测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5BCBCD6—10DABAA11—15CADCD16—20AADCC

21—25BADDA26—30DBBAC

31.(17分)答案:

(1)变化:

来自士族、特权阶层的子弟减少;来自平民、寒素家庭子弟的比例不断增长。

(2分)影响:

科举制往更公平的方向发展,为贫寒阶层改变命运(处境)提供了更宽的途径,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同时也使更多的人,被儒学思想束缚,重人文轻科学,阻碍了社会发展。

(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阐述,言之成理可给4分。

(2)变化:

传统选官制度选拔人才的权力掌握在地方,而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权力掌握在中央。

(2分)原因:

因为科举制打破了特权垄断,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为官僚队伍提供了高素质人才;加强了中央集权。

(3分)

(3)差异:

①英国:

以实用知识为主,强调文化综合素质;(2分)②中国:

以儒家思想为主,强调思想政治内容。

(2分)实质:

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差异(或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异)。

(2分)

32、(13分)答案:

(1)主要政治影响:

北方政治势力得到增强;大大加强了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了君主立宪制。

(2分)

(2)原因:

对英法民主政治文化兼收并蓄(1分)理念:

三权分立;民主共和。

(2分)

(3)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提炼信息和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问要求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为例,多角度论述了“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变革”这一主题,此问只要抓住论述问题的核心,论述角度多重,层次分明;注重史论结合,行文流畅。

即可很好解答。

(8分)

评分

论述的视角

史实的举例

总体表现

水平1

(7-8分)

政治变革离不开对思想现代化成果的吸收(1分)

如:

美国吸收法国启蒙运动的重要理念;美国传承英国的自由主义传统。

(1分)

充分、有效地提取材料信息和调动所学知识,立论角度多重,层次分明,观点与史实相统一,行文流畅,论述结构严谨。

(2分)

政治变革往往受经济现代化的推动(1分)

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1分)

政治变革可以推动现代化的进程(1分)

英国议会改革推动君主立宪制完善;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促进德国资本主义发展。

(1分)

政治变革的领导力量会影响到现代化的持续发展(1分)

如:

旧势力掌握现代化领导权导致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

(1分)

说明

其他言之有理的,可酌情判分。

水平2

(5-6分)

能从水平1中的任意3个角度论述,能有效提取材料信息和调动所学知识,观点、史实较一致,层次较分明,论述结构较严谨。

水平3

(2-4分)

能从水平1中的任意1-2个角度论述,观点、史实相对一致,层次不分明,论述结构不严谨。

水平4

(0-2分)

没有科学的论述视角,仅列举个别史实

33、(13分)答案:

(1)看法:

丑化中国,认为中国愚昧落后,可任其宰割。

(2分)成因:

英国工业革命后,加剧对外侵略扩张;晚清政府腐朽没落。

(2分)外部原因:

列强的侵略扩张导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分)

(2)区别: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制定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

(每点2分,满分4分。

其他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3)不足:

对列强抱有幻想,不敢公开反帝,表现出妥协性。

(2分)原因: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软弱和政治上不成熟。

(2分)

34、(12分)答案:

(1)演变:

共和国时期,为协调贵族与平民的矛盾,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习惯法发展为成文法;在征服扩张过程中出现了民族矛盾、经济纠纷等新问题、新矛盾,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4分,每点2分,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2)变化:

近代西方的冲击,使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逐步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要素:

经济方面,新的经济成分;政治方面,新阶级的产生与壮大;科技教育方面,新式学堂、留学生、翻译、军事、科技人才等;军事方面:

近代海军等;思想方面:

西方民主思想、马克思主义等;社会生活方面:

体现近代西方文明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等。

(4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