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新高考语文一轮现代诗歌 复习第四节现代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504248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7.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新高考语文一轮现代诗歌 复习第四节现代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山东省新高考语文一轮现代诗歌 复习第四节现代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山东省新高考语文一轮现代诗歌 复习第四节现代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山东省新高考语文一轮现代诗歌 复习第四节现代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山东省新高考语文一轮现代诗歌 复习第四节现代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山东省新高考语文一轮现代诗歌 复习第四节现代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山东省新高考语文一轮现代诗歌 复习第四节现代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山东省新高考语文一轮现代诗歌 复习第四节现代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山东省新高考语文一轮现代诗歌 复习第四节现代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山东省新高考语文一轮现代诗歌 复习第四节现代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山东省新高考语文一轮现代诗歌 复习第四节现代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山东省新高考语文一轮现代诗歌 复习第四节现代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山东省新高考语文一轮现代诗歌 复习第四节现代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山东省新高考语文一轮现代诗歌 复习第四节现代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新高考语文一轮现代诗歌 复习第四节现代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

《山东省新高考语文一轮现代诗歌 复习第四节现代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新高考语文一轮现代诗歌 复习第四节现代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新高考语文一轮现代诗歌 复习第四节现代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

山东省新高考语文一轮现代诗歌复习第四节现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第四节现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训练目标】学会鉴赏现代诗歌表达技巧,提高解题水平。

【导入学习】

现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指诗人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情感时所使用的各种手法。

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表达方式

描写

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白描、细节描写、动静、虚实、抑扬、角度变换、绘声绘色绘形)

抒情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表现手法

比兴、象征、烘托、对比、照应、联想、想象、用典等

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夸张、对偶、借代、排比、设问、反问等

结构技巧

开门见山、承上启下、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艾 青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沿着雪夜的河流,

一盏小油灯在徐缓地移行,

那破烂的乌篷船里

映着灯光,垂着头

坐着的是谁呀?

——啊,你

蓬发垢面的少妇,

是不是

你的家

——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

已被暴戾的敌人

烧毁了吗?

是不是

也像这样的夜间,

失去了男人的保护,

在死亡的恐怖里

你已经受尽敌人刺刀的戏弄?

咳,就在如此寒冷的今夜,

无数的

我们的年老的母亲,

都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

就像异邦人

不知明天的车轮

要滚上怎样的路程……

——而且

中国的路

是如此的崎岖

是如此的泥泞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透过雪夜的草原,

那些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

无数的,土地的垦植者,

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

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

拥挤在,

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

饥馑的大地,

朝向阴暗的天,

伸出乞援的,

颤抖着的两臂。

中国的苦痛与灾难,

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中国,

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

所写的无力的诗句,

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

1937年12月28日 夜间

[读文示范]

1.分析手法

(1)“饥馑的大地”“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两臂”,这样的诗句,不仅是对自然物以意象化的表现,而且这意象本身便蕴涵着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感情色彩。

“大地”会伸出颤抖的两臂乞援,这状态扩展为对中国人民生活和斗争的情景的暗示,扩展为一种普遍性的激愤情绪。

(2)这首诗由三部分组成,每部分均以这样两句诗开头: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此两句重复叠现,回环复沓,以舒缓沉郁的叙述性语调强调了所表现的沉重、忧郁的感情,构成了贯穿全诗的基本情绪和反复出现的“主题”。

这里,既写出了彼地的自然环境,是寒夜的生活写照;又道出了彼时的政治氛围,是诗人对时势的一种高度概括。

(3)画面描写

画面

分析

总结

第一幅

  诗人把笔触指向了女性的悲惨遭遇,“蓬发垢面的少妇”“垂着头”坐在“破烂的乌篷船里”,“年老的母亲”“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

在这首诗中,诗人勾勒了两幅饥馑流亡图,表现了人民所遭受的苦难。

这两幅画面中的人物是苦难的中国人民的化身,既有现实性,又有典型性。

第二幅

  刻画了拥挤在绝望的污巷里的垦植者,他们的人身遭凌辱,土地受蹂躏。

2.归纳感情

这首诗浸润渗透着诗人深沉的忧郁、执着和真挚以及对祖国、人民命运的关怀之情。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题“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揭示了全诗的中心内容,“雪”是寒冷的,它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整个中国进入了严冬,表现了抗日战争的艰险,国民政府的腐败黑暗,人民的饥寒交迫,通向胜利的道路遥远。

B.“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两句诗是诗人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真诚的感受,强烈的呐喊。

C.“咳,就在如此寒冷的今夜……要滚上怎样的路程……”,表现了诗人对中国贫苦百姓的同情和怜悯。

D.“蓬发垢面的少妇”“年老的母亲”,这一切,构成“寒冷在封锁着中国”的具体形象和生活画面,而诗人的一腔深情也是透过这一切传达出来的。

解析:

选C “表现……同情和怜悯”不对。

2.下面对诗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由三部分组成,每部分均以这样两句诗开头: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它重复叠现,构成了这首诗的主旋律。

B.“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里的“土地”,是一种单纯的客观景物,是作者抒情的载体。

C.“寒冷”“封锁”等词语虽然简洁,但极富弹力与表现力,它们蕴涵着深深的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使诗的意象和内涵增添了极大的重量。

D.“沿着雪夜的河流……——啊,你/蓬发垢面的少妇”,这一环境描写为后面创设了凄凉又阴沉的氛围。

解析:

选B “土地”不是一种单纯的客观景物,而是灌注了作者主观感情的“象”。

3.本诗选取了哪几类人作为描写对象来写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

(4分)

答:

                                         

参考答案:

选取了如下几类人作为描写对象:

有乌篷船里蓬头垢面的少妇(失去了家庭和丈夫),有无数的我们的年老的母亲,有失去了家畜和土地的垦植者。

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前两类形象是分类形象,最后一类形象是总的形象,是具有概括意义的形象。

他们的悲凉凄楚的境遇正表现了“中国的苦痛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4.这首诗由三部分组成,每部分均以这样两句诗开头: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分)

答:

                               

参考答案:

此两句重复叠现,回环复沓,以舒缓沉郁的叙述性语调强调了所表现的沉重、忧郁的感情,构成了贯穿全诗的基本情绪和反复出现的“主题”。

这里,既写出了彼地的自然环境,是寒夜的生活写照;又道出了彼时的政治氛围,是诗人对时势的一种高度概括。

教材典例领悟好

回扣教材

标答分析

《雨巷》第三节中“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和第四节中“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运用了什么手法?

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运用了反复手法。

将诗歌的内容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

比较《雨巷》首尾两节的内容、结构特点,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1)《雨巷》的第一节与最后一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一种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

首尾呼应,强化了诗歌的音韵美。

(2)强化了诗歌的抒情性。

“飘过”与开头一节中的“逢着”相呼应,写“丁香姑娘”消失后,“我”继续彷徨追求,突出了诗人的愿望,拓展了诗的意境,让人久久地咀嚼、回味着诗人的希望与理想,强化了诗歌朦胧深邃的内涵,使读者在反复回响的韵律中获得阅读的美感,从而使情感的表达余音绕梁,令人回味无穷。

《再别康桥》中,诗人为什么一开始连用三个“轻轻的”?

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诗的开头有意连用三个“轻轻的”,反复强调动作之轻,写出了诗人不愿惊动康桥,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桥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同时,营造了一种宁静和谐的意境。

这也正是康桥给诗人留下的最美丽的印象。

《再别康桥》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结构上:

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并且造成了全诗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2)内容上:

诗人无限的情思,由一个“轻轻的招手”这样的动作牵动出来,并以“挥一挥衣袖”这样的动作结束,貌似复唱,实际上情感已得到深化,渲染了伤别的氛围,构成了主题的回旋。

解题技巧要明了

1.提问方式

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

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2.解答分析

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

规范答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写什么”“怎么写”“效果怎样”。

3.答题步骤

(1)分析内容:

结合诗歌的意象,概括分析诗歌或诗句所写的内容。

(2)分析手法:

要准确指出运用了什么或哪些手法。

(3)分析效果:

要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以及这种手法对于传达诗歌的内容或作者的感情有什么效果、作用。

4.注意事项

(1)手法确认上的张冠李戴:

在确认手法时,有学生会凭自己的主观想象而不是根据诗歌的实际内容去认定,结果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

(2)手法列举时的包罗万象:

出于担心采点不全,所以在解答时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会对手法进行多方列举,结果是包罗万象、无中生有。

(3)分析作用时的空洞无物:

很多学生在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时,不是从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实际出发,不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仅仅罗列一些名词术语,显得十分空洞。

[典例]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一无所求

泰戈尔

我一无所求,只站在林边树后。

倦意还逗留在黎明的眼上,露润在空气里。

湿草的懒味悬垂在地面的薄雾中。

在榕树下你用乳油般柔嫩的手挤着牛奶。

我沉静地站立着。

我没有说出一个字。

那是藏起的鸟儿在密叶中歌唱。

芒果树在村径上撒着繁花,蜜蜂一只一只地嗡嗡飞来。

池塘边湿婆天的庙门开了,朝拜者开始诵经。

你把罐儿放在膝上挤着牛奶。

我提着空桶站立着。

我没有走近你。

天空和庙里的锣声一同醒起。

街尘在驱走的牛蹄下飞扬。

把汩汩发响的水瓶搂在腰上,女人们从河边走来。

你的钏镯叮当,乳沫溢出罐沿。

晨光渐逝而我没有走近你。

1.“倦意还逗留在黎明的眼上,露润在空气里。

/湿草的懒味悬垂在地面的薄雾中”几句诗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效果如何?

[自主尝试]                                 

                                      

[规范解题] 本题考查的是修辞手法。

答题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分析:

(1)点明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要开宗明义地点出来,不能分析了半天,还没指明用了何种修辞。

如本题主要点明用的是拟人的手法。

(2)分析关键的字眼。

虽然整个句子用的是拟人的手法,但哪些关键字眼体现了拟人的手法,是分析的关键。

其他修辞手法的分析也是这样。

如本题则要抓住“倦意”“黎明的眼”“湿草的懒味”等词语来分析。

(3)要指明表达的作用。

分析完了修辞手法只能算是答了一半,其表意作用则是另一半。

表意作用要紧扣修辞手法作答。

如本题中的拟人则要扣住“变无情的自然为有情”这一角度作答。

[参考答案]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倦意”“黎明的眼”“湿草的懒味”等词语,不仅真切地呈现了黎明的情景,且把无情的自然万物变得富有人情味,很好地折射了“我”的内在情感。

2.诗歌用优美的文笔写乡间的生活小景,诗中呈现着各种美丽而恬静的画面。

请自选角度对这一画面作简要评述。

[自主尝试]                                 

                                      

                                      

[规范解题] 本题考查的是表现手法。

答题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分析:

(1)点明表现手法。

如果有多种表现手法,则要分条作答。

(2)具体分析表现手法。

分析表现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用总分总的结构分析:

首先点明方法,然后具体分析,最后总结。

这种方法最常见。

如本题可先点明用的是“动静结合法”,再分析哪些地方体现了“动”,哪些地方体现了“静”,最后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二是结合表现手法直接点明,不做总结。

一般用于多种表现手法分析时,但每种手法要分条作答。

(3)指出表达效果。

可以采用边分析边指出效果的方法,也可以先分析后指出效果。

[参考答案] 在描写画面时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总说)一幕生活小景,发生于乡间恬静的榕树下。

从景观的动与静的关系看,这里有静的自然景观和动的人的景观。

清晨,乡村的一切仍带着黎明时分的倦意,湿润的空气,薄雾中的嫩草,芒果树在村径上撒着繁花,蜜蜂在四周嗡嗡地飞着。

就在这样的情景中,“我”提着空桶,看着“我”的女人挤牛奶。

这是一幅近乎静态的美丽的图画。

远处,湿婆天的庙门开了,朝拜者开始诵经;汲水的女人从河边走来,水瓶里发出汩汩的声响,这是动态的景观。

(分说)动态也罢,静态也罢,这里只有客观的描摹而没有主观的评说。

诗人要表达的爱,正融化于这幅乡间美景之中,爱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

当诗人的感情移位于大自然的时候,周围的一切就莫不充溢着爱意。

(总结)

[应用学习]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

相信未来

食 指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

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

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

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于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在“文化大革命”那个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的年代里仍然执着地相信未来。

B.诗中的“固执”并非贬义,显示出作者相信未来的执着。

C.“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说明作者当时还很幼稚很年轻。

D.“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2.下列对诗中“我”“我们”“她”三个形象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的“我”是一个虚构的形象,不是指作者自己。

B.“我们”包含作者自己以及千千万万对生活失望的人们。

C.“她”泛指未来的人们。

D.“我们”和“她”指代的内容相同。

★3.反复咏唱“相信未来”,对抒发感情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4.诗歌最后一节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作用是什么?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5~7题。

我的思念是圆的

艾 青

我的思念是圆的

八月中秋的月亮

也是最亮最圆的

无论山多高、海多宽

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

在这样的夜晚

会想起什么?

我的思念是圆的

西瓜、苹果都是圆的

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

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

思念亲人的人

望着空中的明月

谁能把月饼咽下?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借中秋之月表现了对祖国命运的关怀,对人民幸福的期待,抒发了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诗歌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B.诗人睿智的光芒闪烁在看似不经意的比喻和联想上。

“八月中秋的月亮/也是最亮最圆的”,诗人由“思念是圆的”而想到“最亮最圆的”中秋的月亮。

C.“西瓜、苹果都是圆的”运用联想,由西瓜和苹果都是圆的而联想到团聚的欢乐和“骨肉被分割”的痛苦。

D.“思”字刻画出对月思人的形象,渴望亲人团聚之情溢于言表。

结尾反问表达出诗人对自己漂泊外地的凄凉感伤之情。

★6.诗题和诗文中反复提到“我的思念是圆的”,你是如何理解的?

 

★7.诗文最后一句“思念亲人的人/望着空中的明月/谁能把月饼咽下?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4节一、相信未来食 指

1.解析:

选C C项,“用孩子的笔体”并非说明作者年轻、幼稚,而是突出“我”相信未来信念的纯净、执着、神圣而又充满希望。

2.解析:

选B A项,诗言志,诗中的“我”是抒情主体—作者本人;C项,“她”指未来觉醒的人们;D项,不符合文意。

★3.参考答案:

①反复咏唱,一唱三叹,突出强调了诗人以热情与执着去面对迷途惆怅、失败苦痛的情感。

②反复咏唱“相信未来”,一唱三叹,不断强化坚定的信念,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具有崇高的悲剧感。

★4.参考答案:

诗的最后一节,用热情的呼告,满怀激情地鼓舞人们“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诗以无可反驳的气势,无所畏惧的精神,向苦难的现实宣战。

对“未来”的信念像大海上的太阳那样喷薄而出,强烈地震撼着每一位读者的灵魂。

二、我的思念是圆的艾 青

5.解析:

选D D项,“望”字刻画出对月思人的形象。

★6.解析:

结合有形与无形之间的关系以及诗歌的主旨来分析,另外解读寄情于景的手法。

参考答案:

诗人将抽象的无形思念寄托于八月有形的中秋之月上,是诗人对幸福的期盼,对亲人团聚的希冀。

中秋的圆月会让人在内心生发一种团圆之意,把思念化作一轮明月来传递。

可以说是见景生情、寄情于景。

★7.参考答案:

运用反问的句式,表达了对离乡背井的亲人强烈的思念之情以及内心离别的酸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