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20XX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508923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K12学习20XX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K12学习20XX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K12学习20XX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K12学习20XX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K12学习20XX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K12学习20XX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K12学习20XX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K12学习20XX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K12学习20XX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K12学习20XX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K12学习20XX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K12学习20XX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K12学习20XX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K12学习20XX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史.docx

《K12学习20XX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K12学习20XX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史.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K12学习20XX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史.docx

K12学习20XX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史

20XX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教案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课程标准1.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发现北京人的意义。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2.知道黄帝、炎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

3.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4.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5.知道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1.北京人等早期原始人类文化遗存。

2.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3.炎帝、黄帝的传说。

4.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5.商鞅变法。

6.孔子“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考纲要求知识结构考点突破考点一北京人等早期原始人类文化遗存,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1.北京人:

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发现于  ;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过着  生活;已经会制造、使用工具和使用  火。

2.半坡居民:

距今约五六千年,发现于  省西安市,是  流域最具有代表性的聚落。

农业上,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最早种植粮食作物  ,还种植蔬菜;住着  的房子;彩陶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

3.河姆渡居民:

距今约七千年,发现于  省余姚市,是  流域最具有代表性的聚落。

农业上,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最早种植粮食作物  ;住着  的房子;还挖掘水井,饲养家畜等。

考点二炎帝、黄帝的传说1.炎帝:

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号称  ;发明陶器;开辟集市。

2.黄帝(轩辕):

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妻子嫘祖发明  。

3.联合:

炎、黄两帝曾联合打败蚩尤部落,后为争夺中原地区,二帝在“阪泉之野”展开大战,炎帝战败并归服黄帝,走向联合。

4.影响:

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日后华夏族的主体,后人尊称他们为“  ”(“人文初祖”),海外华人称自己为“  ”(“龙的传人”)。

考点三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1.目的:

为了巩固  的统治。

2.分封对象:

王族、功臣、旧贵族后裔。

3.内容:

周天子把  和  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  (即“授民授疆土”);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治理诸侯国,定期到周室朝觐、纳贡和服役,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4.影响:

积极影响:

初期巩固了周王室统治。

消极影响:

后期诸侯王拥兵自重,不听周天子号令,成为春秋战国时期  的根源。

考点四商鞅变法等史实,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1.社会背景:

春秋战国以来,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私田逐渐取代公田,从而促使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产生,社会形态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战国时期,大国争霸,为了富国强兵,各国纷纷掀起改革运动。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改革是秦国的  。

2.商鞅变法:

公元前356年,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1)内容:

①编制户口,加强刑罚(体现了  家的思想)。

②奖励  :

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劳役;从事商业而贫穷的人,全家罚做奴隶(体现出政府“重农抑商”的政策)。

③奖励  :

立了军功的人,按功劳的大小封爵;没有军功的贵族子弟,就没有爵位(打破了贵族世袭制,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体现了公平原则)。

④国家承认  ,允许土地自买卖(最能体现改革的封建性质)。

⑤推行  (影响后世的行政管理制度)。

⑥统一度量衡

(2)影响:

使秦国富兵强,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考点五孔子,“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1.孔子:

  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把家。

(1)核心思想:

①“  ”(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  ”(言行举止要符合社会规范)。

(2)政治上提倡  ,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

(3)教育方面:

创办私学,主张“  ”(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提出“  ”“  ”等教育方法。

(4)影响: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后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他的弟子将其言论整理成  一书。

2.百家争鸣:

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当时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在思想领域上形成了“  ”的局面。

(2)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中考演练试题详见课件或复习资料第二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课程标准1.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3.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4.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5.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1.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2.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

3.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4.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5.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

考纲要求知识结构考点突破考点一  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史实,统一国家建立意义1.秦朝的建立:

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以“连横”(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打破了六国的“合纵”(六国南北联合,共同抗秦),先后兼并了韩、赵、魏、楚、燕、齐。

公元前221年,秦王  (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  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朝,定都咸阳(今西安)。

2.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统治的措施:

(1)政治上:

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①最高统治者称  ,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②中央设  、  、  ,分别管  、  和  。

③地方推行  。

(2)经济上:

统一度量衡;在全国统一以  为标准样式的货币。

(3)文化上:

统一  ,把  作为全国规范文字。

后来又推广  。

(4)思想上:

为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结果:

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5)军事上:

为防御匈奴进攻,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  。

(6)交通上:

车同轨(统一车辆形制)。

3.秦统一中国的意义:

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发展,符合当时各族人民共同的愿望;有利于我国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华民族的发展。

考点二  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1.背景:

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使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汉武帝刘彻即位后,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2.汉武帝大一统措施:

(1)  :

汉武帝采纳儒家代表  的建议,排斥和抑制其他学说,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从此,儒家学说被确立为封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

(2)削弱  势力:

为加强皇权,汉武帝采纳大臣主父偃的建议,颁布“  ”。

①内容:

规定诸侯王除了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推“私恩”,把王国封地分给其他子弟,皇帝封他们为侯,归中央直接管辖。

②作用:

汉武帝“不废一兵、不损寸土”,既削弱了封国势力,又得到了大多数诸侯子弟的拥护。

(3)强化  制度:

①在中央设立  ,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及皇族的不法行为;②在地方设立  ,监督地方官员,打击地方豪富,直属皇帝指挥。

3.结果:

中央集权得到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巩固和发展。

考点三  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1.背景:

东汉末年,政局混乱,军阀混战,  控制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

公元200年,曹操大败袁绍,取得  之战胜利,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并准备统一全国。

与此同时,孙权占据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刘备在荆州一带有诸葛亮辅助,实力有所发展。

2.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曹操军队与孙权、刘备联军在  交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军。

3.三国鼎立形成:

(1)魏国:

220年建立,  称帝,国号魏,定都  。

(2)蜀国:

221年建立,  称帝,国号汉,定都  。

(3)吴国:

222年建立,  称帝,国号吴,定都  。

考点四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1.背景:

西汉时,  (人名)两次通西域(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

2.陆上丝绸之路:

  (今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大秦(今欧洲罗马)。

3.作用:

①沟通了  方交通,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  交流(中原的冶金、凿井等技术传入西域,西域的葡萄、石榴、核桃等传入内地)。

②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

考点五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1.目的:

北魏(鲜卑族政权)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分裂局面,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学习  族先进的文化。

2.人物:

  (拓跋宏,后改为元宏)。

3.措施:

①迁都  。

②说  、穿  、改  、与汉族通婚。

③用汉制(采用汉族官制和律令)、学汉礼(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

4.作用:

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  。

中考演练第三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课程标准1.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初步认识唐朝兴盛原因。

2.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

3.以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1.“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2.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3.唐朝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4.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试题详见课件或复习资料考纲要求知识结构考点突破考点一“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1)背景:

唐朝  (李世民)吸取隋朝兴亡的教训,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因太宗年号为“贞观”,故称“  ”。

(2)内容:

①政治上,沿袭和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  ,门下省负责  ,尚书省负责  。

②经济上,重视发展生产,减免赋役。

③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敢于直言的  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④完善科举制,扩充国学。

  ⑤在《隋律》的基础上,修订  ,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

考点二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1.诞生于  朝: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吏;隋炀帝时设  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2.完善于  朝:

(1)考试科目:

唐朝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明经科、进士科最重要。

(2)关键人物:

①  :

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

②武则天:

首创  、  。

③  :

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3.意义:

科举制度僵化于明朝。

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考试内容脱离了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实际能力,科举制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统治者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到清朝末年(1905年)被废除。

考点三唐朝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1.政策:

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各族尊奉为“  ”。

2.吐蕃概况:

  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

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  统一了青藏高原。

3.吐蕃与唐朝的关系:

唐太宗时,  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8世纪初,  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唐蕃“  ”。

考点四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1.唐朝与日本:

日本多次派  到唐朝学习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生活习俗等先进文化。

唐玄宗时,  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除讲授佛经外,他还详细介绍了中国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等。

2.唐朝与天竺:

唐太宗时,佛教高僧  西行天竺(即今  )取经,著有《  》。

考点五宋代的都市生活1.物质生活:

(1)衣:

官员、贵族的衣饰节俭到奢侈。

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短衣,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

(2)食:

东京城里有两百多种食品,夜市小吃很多,夏季有冷饮。

(3)住:

农村百姓住低矮的茅屋,富裕人家以茅屋与瓦房相结合。

城市平民住四合院,贵族官僚宅第宏丽。

(4)行:

多用牛车、驴车,达官贵人乘轿。

交通比较发达,旅店业兴旺。

2.文化生活:

(1)娱乐:

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  ”(瓦舍)。

(2)节日:

传统节日很多,其中春节在宋代称  ,最受重视。

中考演练

  试题详见课件或复习资料第四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课程标准1.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通过军机处的设置与文化专制措施,认识君主专制在清代的极端强化。

2.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

3.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4.知道册封达赖和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知道西北边疆的巩固。

认识台湾、西藏、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通过“闭关锁国”政策,了解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1.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2.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3.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

4.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5.“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及其历史影响。

考纲要求知识结构考点突破考点一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1.明朝:

(1)明太祖:

①在中央,废除  ,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②设立特务机构——  ,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皇帝直接指挥。

③加强思想控制,实行  。

④设  制度:

在殿堂上任意杖责不合己意的大臣,君臣关系成为主仆关系。

(2)明成祖:

增设特务机构  。

“厂卫”(东厂和锦衣卫)等特务机构成为明朝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

2.清朝:

(1)  皇帝设立  ,加强皇权。

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执行。

(2)大兴  :

①含义:

因文字触犯皇帝忌讳而兴起的大狱。

②结果:

摧残了人才,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考点二明朝的对外关系1.郑和下西洋(西洋:

文莱以西的地方):

(1)背景:

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

(2)目的:

为了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

(3)过程:

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最远到达  。

(4)特点:

时间早、次数多、规模大、航海技术先进,应用指南针。

(5)意义:

①促进了中国与  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交往。

②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比新航路开辟早半个多世纪。

2.戚继光抗倭:

(1)背景:

元末明初,倭寇(即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明朝中期,海防松弛,倭患更为严重。

(2)经过:

戚继光组建“  ”,先后平息了浙江  、福建和广东沿海地区的倭寇。

考点三清朝的对外关系1.郑成功收复台湾:

明朝后期,  殖民者侵占台湾。

1662年,  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统一。

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1684年,清政府设置  ,隶属  省,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2.雅克萨之战:

17世纪中期,  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雅克萨和尼布楚。

  指挥清军两次围攻  ,打败沙俄。

1689年,中俄双方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  》,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考点四清朝“闭关锁国”政策1.背景:

清朝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妄自尊大,同时,为防止西方殖民者入侵和沿海人民反抗,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清朝统一台湾后,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来只开放广州一处,“  ”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2.含义: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是指在对外贸易上进行  ,并非完全断绝往来。

3.影响:

(1)积极方面:

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2)消极方面:

清政府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形势变化,不能适时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中国在世界上逐渐  了。

考点五清朝民族关系1.西藏:

(1)顺治、康熙时期,中央分别对  、  进行册封。

(2)雍正时期,于1727年设置  ,代表中央政府同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3)乾隆时期,制定“  ”制度,规定喇嘛教活佛转世的人选,必须用中央颁布的金奔巴瓶抽签决定,驻藏大臣监督。

2.新疆:

乾隆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设置  ,管辖新疆地区。

3.民族政策特点:

恩威并重。

在坚决镇压分裂叛乱活动的同时,对少数民族地区一般实行减免赋税等优惠政策,还通过会盟、联姻方式加强联系。

其中最著名的是承德避暑山庄。

附:

清朝主要皇帝及其相关史实中考演练试题详见课件或复习资料第五单元璀璨的科技与文化1.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

2.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知道《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名著,了解明代科技的成就及影响;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

3.知道司马迁和《史记》;通过唐诗、宋词的盛行,了解社会气象。

以《红楼梦》为例,了解清代文学艺术的成就和特色。

4.通过都江堰、大运河、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工程,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1.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2.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等名医名著。

3.《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重要著作。

4.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5.《史记》《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

6.唐诗、宋词、明清小说。

7.以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北京故宫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课程标准考纲要求知识结构考点突破考点一古代青铜工艺成就夏、商、西周被称为“青铜时代”。

  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  (现在称为“后母戊鼎”)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它是商朝文明的象征。

考点二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等名医名著1.东汉  制成了麻醉剂“  ”,还编制了“五禽戏”,他被誉为“  ”。

2.东汉  写成了《  》,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他被称为“  ”。

3.明朝  写的《  》,是总结性的药物学著作,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考点三《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重要著作1.农学:

北朝  著有《  》,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2.技术:

明朝  著有《  》,被称为“  ”。

考点四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1.造纸术:

  前期,出现了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

东汉  改进造纸术,发明了质优价廉的“  ”。

意义:

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推动了世界文明的交流和发展。

2.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

唐朝印制的《  》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活字印刷术:

北宋  发明,比欧洲早约  年。

意义:

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发展了世界文明。

3.指南针:

战国时期的“  ”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时,广泛用于航海事业,并  人传入欧洲。

意义:

为中外航海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了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

4.火药:

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

宋元时期,火药武器  用于战争。

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意义:

改变了战争的方式,推动了军事科技的发展。

考点五《史记》《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1.《史记》:

西汉史学家  编写,是我国第一部  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2.《资治通鉴》:

北宋史学家  编写,是一部  体通史,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注:

纪传体是指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

编年体是指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

考点六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1.唐诗:

(1)李白:

生活在盛唐时,号称“  ”,代表作有《早发白帝城》《蜀道难》等。

(2)杜甫:

生活在唐朝盛转衰时期,号称“  ”,他创作了大量忧国忧民,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2.宋词:

(1)  :

北宋文学家,词风豪迈,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  :

两宋之交的女词人,词风委婉,代表作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声声慢·寻寻觅觅》。

(3)  :

南宋词人,词风豪迈奔放,代表作有《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明清小说:

(1)特点:

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小说的内容表达了人民反抗封建统治、追求自幸福的意愿。

(2)代表作:

●《三国演义》:

元末明初  著,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水浒传》:

元末明初  著,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西游记》:

明朝中期  著,是一部长篇神话小说。

●《红楼梦》:

清朝  著,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揭示了清朝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考点七以都江堰、长城、大运河、北京故宫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1.都江堰: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  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  工程,“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起了  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2.长城:

秦长城:

秦始皇为防御匈奴进攻,修缮了西起  东至  的万里长城。

明长城:

明朝为防范蒙古骑兵南下侵扰,修缮了东起  西至  的万里长城。

意义: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3.大运河:

为加强南北联系,  用了六年的时间,开凿了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大运河以  为中心,北抵  ,南至  ,自北向南分为  、  、  、  四段,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  的运河。

意义:

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是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

4.北京故宫:

建于明清时期,旧称  ,主要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组成,是明清两朝的皇宫和政治枢纽,是我国现存  的古建筑群。

中考演练

  试题详见《中考复习方略》

  中国古代史

  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教案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课程标准1.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发现北京人的意义。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2.知道黄帝、炎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

3.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4.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5.知道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1.北京人等早期原始人类文化遗存。

2.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3.炎帝、黄帝的传说。

4.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5.商鞅变法。

6.孔子“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考纲要求知识结构考点突破考点一北京人等早期原始人类文化遗存,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1.北京人:

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发现于  ;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过着  生活;已经会制造、使用工具和使用  火。

2.半坡居民:

距今约五六千年,发现于  省西安市,是  流域最具有代表性的聚落。

农业上,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最早种植粮食作物  ,还种植蔬菜;住着  的房子;彩陶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

3.河姆渡居民:

距今约七千年,发现于  省余姚市,是  流域最具有代表性的聚落。

农业上,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最早种植粮食作物  ;住着  的房子;还挖掘水井,饲养家畜等。

考点二炎帝、黄帝的传说1.炎帝:

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号称  ;发明陶器;开辟集市。

2.黄帝(轩辕):

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妻子嫘祖发明  。

3.联合:

炎、黄两帝曾联合打败蚩尤部落,后为争夺中原地区,二帝在“阪泉之野”展开大战,炎帝战败并归服黄帝,走向联合。

4.影响:

炎帝、黄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