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新闻心理学考点归纳.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5108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65.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新闻心理学考点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自考新闻心理学考点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自考新闻心理学考点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自考新闻心理学考点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自考新闻心理学考点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自考新闻心理学考点归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6页
自考新闻心理学考点归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6页
自考新闻心理学考点归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6页
自考新闻心理学考点归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6页
自考新闻心理学考点归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6页
自考新闻心理学考点归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6页
自考新闻心理学考点归纳.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6页
自考新闻心理学考点归纳.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6页
自考新闻心理学考点归纳.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6页
自考新闻心理学考点归纳.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6页
自考新闻心理学考点归纳.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6页
自考新闻心理学考点归纳.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6页
自考新闻心理学考点归纳.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6页
自考新闻心理学考点归纳.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6页
自考新闻心理学考点归纳.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6页
亲,该文档总共6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新闻心理学考点归纳.docx

《自考新闻心理学考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新闻心理学考点归纳.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考新闻心理学考点归纳.docx

自考新闻心理学考点归纳

第一章总论

一、名词解释

★★1、新闻心理学:

新闻心理学属于新闻学和心理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是研究新闻传播者、采访对象和新闻受众的心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2、新闻活动认识主体:

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指参与新闻活动的各类人,包括新闻的采制者、传播者(新闻传者和采访对象)、新闻的接收者(新闻受众)。

★3、新闻传播者:

在我国一般称之为新闻工作者,国际新闻界大多称之为新闻从业人员,主要是指记者、编辑、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制作和传播新闻的其他工作人员。

★4、采访对象:

是新闻素材的主要来源,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索取情况的对象,包括被报道对象、当事人、目击者、知情人等等。

★5、新闻受众:

是新闻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包括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等。

★6、新闻传播活动:

是围绕着人类信息传播活动中有关新闻信息的制作、传播、接收时开展的活动。

★★★7、新闻心理:

作为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它是指是新闻现象或新闻活动在新闻活动主体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8、新闻信息:

新闻信息是新闻传播的内容,是影响受众心理的主要刺激物,新闻传播活动是人类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

★9、客观性原则:

在新闻心理学的研究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切忌主观臆想。

★★★10、整体性原则:

又称系统性原则,是指把新闻活动中传、受双方的各种心理活动视为一个整体结构进行研究,揭示新闻心理发展的总体规律。

11、发展性原则:

就是用发展的眼光研究新闻心理现象。

★★★12、现场观察法:

是指亲临新闻活动现场,通过观察新闻活动的传受双方在新闻活动重大行为表现去了解其心理的方法。

如参与采访、写作、收听、收看新闻等活动,观察、记录或拍摄他们的言行。

★★13、访问调查法:

是指通过开座谈会或访谈或问卷等方法直接获得新闻传播者或新闻受众双方的自我陈述,从而达到认知其在新闻活中的行为表现及心理活动的方法。

★★14、档案分析法:

又叫个案分析法,是根据对新闻工作者或采访对象的档案、新闻作品、日记、传记等文字或录音(录像)材料了解他们的行为表现及心理活动的方法,如对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心理品质的分析。

★★15、心理测验法:

是运用心理测验量表对新闻活动的传授双方(包括个体或群体)进行测验,从而了解其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

★★16、解释水平:

是指新闻心理学侧重研究的是运用心理学理论去阐述新闻现象。

例如用阅读心理学去分析报刊的可读性;用视知觉理论去研究电视的可看性等等。

★★★17、特有水平:

是指把人们在新闻活动中特有的心理现象作为新闻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例如探讨人们在看电视过程中存在的“看新闻过目即忘现象”,探讨电视记者进行现场采访时与观众之间的心理感应等。

二、简答题

★★★1、新闻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研究对象)是什么?

参考答案:

新闻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研究对象)主要是新闻活动认识主体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

具体包括:

(1)探讨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在新闻活动中心理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规律;

(2)探讨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在新闻媒介沟通、组织沟通和人际沟通相互渗透的环境里,在心理上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特点和规律;(3)探讨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心理活动的生理和心理机制。

★★★2、新闻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参考答案:

(1)理论任务:

从理论上揭示新闻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正确阐述理解,准确的预测和有效地控制新闻工作者、采访对象和新闻受众的心理活动。

(2)实践任务:

在实践中优化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准确把握受众心理,提高新闻传播的社会效果,推动新闻改革和新闻事业的发展,使新闻工作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

(3)学术任务:

构建新闻心理学的学科体系,推动新闻学和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3、简述新闻心理学的实践任务(2005.1)

参考答案:

(1)优化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找准最适合自我个性特征的工作岗位;

(2)准确把握受众心理,提高新闻传播的社会效果,推动新闻改革和新闻事业的发展,使新闻工作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

★★★4、简述新闻活动的认识主体。

(2004.10)

参考答案:

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指参与新闻活动的各类人,包括新闻的采制者、传播者(新闻传者和采访对象)、新闻的接收者(新闻受众)。

(1)新闻传者,又称新闻工作者或新闻从业人员,主要指记者、编辑、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制作和传播新闻的其他工作人员。

(2)采访对象,是新闻素材的主要来源,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索取情况的对象,包括被报道对象、当事人、目击者、知情人等等。

(3)新闻受众,是新闻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包括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等。

★★★5、什么是新闻心理学研究中的解释水平和特有水平?

二者是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

(1)解释水平,是指新闻心理学侧重研究的是运用心理学理论去阐述新闻现象。

例如用阅读心理学去分析报刊的可读性;用视知觉理论去研究电视的可看性等等。

(2)特有水平,是指把人们在新闻活动中特有的心理现象作为新闻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例如探讨人们在看电视过程中存在的“看新闻过目即忘现象”,探讨电视记者进行现场采访时与观众之间的心理感应等。

(3)显然,“解释水平”是“特有水平”的基础,而“特有水平”是“解释水平”更高层次的体现。

★★★6、简述新闻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参考答案:

(1)现场观察法,是指亲临新闻活动现场,通过观察新闻活动的传受双方在新闻活动重大行为表现去了解其心理的方法。

如参与采访、写作、收听、收看新闻等活动,观察、记录或拍摄他们的言行。

(2)访问调查法,是指通过开座谈会或访谈或问卷等方法直接获得新闻传播者或新闻受众双方的自我陈述,从而达到认知其在新闻活中的行为表现及心理活动的方法。

(3)档案分析法,又叫个案分析法,是根据对新闻工作者或采访对象的档案、新闻作品、日记、传记等文字或录音(录像)材料了解他们的行为表现及心理活动的方法,如对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心理品质的分析。

(4)心理测验法,是运用心理测验量表对新闻活动的传授双方(包括个体或群体)进行测验,从而了解其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

★★★7、简述新闻心理学研究的心理测验法。

参考答案:

(1)心理测验法,是运用心理测验量表对新闻活动的传授双方(包括个体或群体)进行测验,从而了解其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

(2)在新闻心理学的研究中借用心理测验法可以测出新闻活动认识主体的智商、气质、性格等心理状况,从而为选拔、培养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和为增强新闻节目的针对性提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数据。

★★★8、我国新闻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走向?

参考答案:

第一,继续运用心理学理论研究新闻心理现象;第二,新闻心理学的实证研究将进一步扩大;第三,新闻心理学的教学和科研人员的知识结构及其数量将进一步完善和扩大。

三、论述题

★★1、试论新闻工作者学习新闻心理学的必要性。

参考答案:

新闻工作者学习和研究新闻心理学,有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实践意义,有其研究的必要性。

(1)学习新闻心理学,有利于提高新闻传播的色会效益,推动新闻改革和新闻事业的发展,使新闻工作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

(2)学习新闻心理学,有利于优化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3)学习新闻心理学,准确把握受众的心理规律,有利于提高新闻传播的社会效果。

★★2、运用现场观察法,试对新闻工作者或新闻受众的心理现象进行研究。

参考答案:

(1)现场观察法是指亲历新闻活动现场,通过观察新闻活动的传、受双方在新闻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去了解其心理的方法。

(2)如参与采访、写作、收听、收看新闻活动,观察、记录或拍摄他们的言行。

(3)比如,传媒系统的领导干部通过现场观察新闻从业人员工作时的言谈举止、面部表情、个人习惯,就了解员工的工作态度和业务能力。

四、应用分析题

38.“看新闻过目即忘”是受众极易产生的心理现象,如何减少这类现象?

参考答案:

对这类问题,需要我们从心理学角度给予分析,并依据心理学理论改进新闻报道的内容和表达方式,从而激发受众的接受动机和增强受众记忆的效果。

比如:

增加重复频率;从受众角度出发,回答受众问题,解决受众问题;改进新闻报道形式,增加新闻报道吸引力,增强报纸版面吸引力;等等。

五、其他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1、新闻记者(采制新闻者)和采访对象(主要的新闻源)是新闻采访活动中的一对主要矛盾。

二者的配合是否协调会直接影响新闻的质量。

2、新闻传播者和新闻受众则是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一对主要矛盾,二者既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3、新闻活动中的认识主体是生活中在媒介沟通、组织沟通和人际沟通相互渗透的环境里的,新闻传播活动也是在媒介沟通、组织沟通和人际沟通相互渗透的环境里进行着的。

3、新闻心理学是既有自然科学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性质的、新闻学与心理学相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

4、1986年7月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张俊德和刘海贵合著的第一本以《新闻心理学》命名的专著出版,这标志着我国新闻心理学的发展已经从酝酿阶段进入初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的新阶段。

5、1994年5月,首次全国新闻心理学研讨会在北京广播学院召开。

6、我国新闻心理学研究的现状:

初级阶段、粗具规模。

7、“解释水平”是“特有水平”的基础,而“特有水平”是“解释水平”更高层次的体现。

8、目前,我国对新闻心理学的研究仍然处于“解释水平”,离“特有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第二章新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一、名词解释

★★★1、角色冲突:

是指居于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合的期待发生冲突的情境,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

角色内部冲突和角色之间的冲突。

★★★2、角色互换:

又叫“扮演他人的角色”,是指不同角色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或公开或隐蔽地进行角色互换,旨在认知、体验与己有关的另一种角色,以便更自觉地履行本角色的职能。

★★3、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主要代表人物是纽厄尔和西蒙。

从广义上来说,它是研究人的认知过程的心理学;从狭义上看,它就是通常所说的信息加工心理学。

★★★4、角色期望:

又叫角色期待,是指群体或个人某种角色应表现出的特定的行为期望。

★★★5、新闻价值:

所谓新闻价值,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在传播过程中所履行的能满足人们知晓、认识、教育、审美等诸种需要的功能。

★6、第一信号系统: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人脑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主要是条件反射。

他把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叫作第一信号系统。

★7、第二信号系统: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人脑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主要是条件反射。

他把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8、信息加工心理学:

借用通讯技术、信息论概念和规律来描述人类的认知系统,它把人的不可见的内隐的认知过程类比为可观察到的外显的信息通道处理信息的过程,它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全过程。

★9、注意:

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具有“单线加工的特点”,这种心理活动的功能主要是对外界事物的选择,在某一时刻内只能对有限的信息进行加工。

★★10、思维: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及其过程,是脑的智力活动的核心,对于其他心理活动起到统领、控制、调节的作用。

★11、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是研究“人”(包括个体和群体)在与社会交互作用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及其从属的社会行为。

★12、角色理论:

20世纪初,美国著名社会学家G.米德把“角色”一词引入社会心理学领域,以此来说明人的社会化行为。

该理论认为,人们在社会中产生的种种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是与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所具有的社会身份即所承担的某种社会角色分不开的。

二、简答题

★★★1、简述新闻传播者的选择性。

(2007.10)

参考答案:

新闻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但记者和编辑采写、编排新闻的过程却是带有明显个体特点的精神文明活动过程。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建构,决定了他们对新闻事实的选择、提炼、组合和创造水平等方面有个体差异。

正因为如此,由不同笔写出的新闻作品(哪怕是同一素材),或深刻、或肤浅、或充实、或空泛、或生动、或平淡。

他们有精细之差、文野之别、高下之分。

★★★2、概述新闻受众选择性的具体表现。

(2003.10)

参考答案:

新闻受众对“每日获得的”“经记者过滤后由国家的新闻机构提供的”“庞大的信息量”不是也不可能采取来者不拒多的态度。

接受什么、接收量的多少,完全取决于受众的主动选择。

(1)接受什么、接收量的多少,完全取决于受众的主动选择。

只有那些为受众主动选择、吸收、消化、认同并引起共鸣的新闻作品才可能实现其新闻价值。

(2)受众的选择性还表现在对同一新闻报道,不同的人因“境一而触境之人心不一”造成不同选择性的记忆和理解上,正如有人说: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3、简述采访对象的选择性。

(2008.1)

参考答案:

作为新闻事实的当事人或目击者,采访对象对新闻事实的掌握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对于记者的采访,他们会因各自的需要、动机的差异,而采取不同的态度及应对方式。

特别是对记者最渴望获得的新闻素材,他们会有选择性的给予:

或倾其所知,或抛出部分,或“王顾左右而言他”。

能否说服采访对象真诚合作,尽量客观、全面地反映事实真相,这是一门艺术,也是对记者综合素质的考验。

★★★4、简述新闻采访中记者进行角色互换的意义及其表现形式。

2004.10

参考答案:

(1)角色互换,又叫“扮演他人的角色”,是指不同角色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或公开或隐蔽地进行角色互换,旨在认知、体验与己有关的另一种角色,以便更自觉地履行本角色的职能。

(2)由于任何一种角色都是以与之相关联的另一角色的存在而存在的,所以角色互换有助于加深对自己原来角色的认知,增强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

(3)角色互换的形式主要有:

①实际表现出来的角色互换。

是指暂时离开自己的主要角色,实际去承担另一种角色,从中认知、体验这种角色的心理活动。

②凭借想象的角色互换。

主要指在自己的头脑中凭借想象、移情去设身处地的体验服务对象的角色。

★★★5、简析人民群众对新闻工作者的角色期望。

(2005.10)

参考答案:

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受众(实际上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新闻工作者的角色期望很高。

(1)期望新闻工作者“能够真正成为党和人民的忠实代言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期望新闻工作者能够不断地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

★★★6、为什么说采访对象这个群体也可以理解为“新闻活动最直接的启动者”?

(2009.1)

参考答案:

采访对象处于新闻源的特殊地位,这便使他们成为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

这个群体的活动与有价值的新闻事实相联系着;他们或者是新闻事实的制造者,或者是新闻事实的目击者者或知情人。

记者只有与他们直接接触,并设法打开他们的心扉,才有可能获得新闻事实。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个群体是新闻活动的最直接的启动者。

★★★7、简述新闻工作者的角色冲突及其表现形式。

(2006.10)

参考答案:

角色冲突,是指居于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合的期待发生冲突的情境。

角色冲突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

角色内部冲突,即由角色承担者内部的矛盾引起的冲突;角色之间的冲突,是因角色承担者承担了几种角色引起的内心冲突。

★★★8.从新闻心理学的视角分析新闻的内涵。

(2005.10)

参考答案:

新闻是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从新闻心理学的视角分析新闻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事实是直接作用于新闻记者感官的刺激物;

(2)新闻工作者(包括记者、编辑、播音员、主持人等)的心理活动是把新闻事实转化为新闻报道(以某种媒体符号的形式表现)的不可或缺的中介因素;(3)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包括传播者和受众)的心理活动都紧紧围绕新闻的基本特性即真实性、时效性、公开性等进行。

三、论述题

★★1.为什么说客观现实是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心理活动产生的源泉?

新闻活动认识主体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其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新闻活动认识主体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发展并受其制约的,也就是说,新闻传播者和新闻受众的心理活动产生和内容源于客观世界。

(1)新闻传播者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记者新闻报道的源泉,是检验新闻作品社会价值的惟一标准。

因此,记者必须深入到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中,采写出无论是整体还是细节都真实的新闻。

(2)采访对象是新闻活动的最直接的启动者。

这个群体的活动与有价值的新闻事实相联系着;他们或者是新闻事实的制造者,或者是新闻事实的目击者者或知情人。

记者只有与他们直接接触,并设法打开他们的心扉,才有可能获得新闻事实。

(3)新闻受众心理活动也间接地来源于客观世界。

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引起新闻受众心理活动的客体主要来自由新闻传播者提供的媒体世界。

新闻媒体凭借文字(或声音或图像)等有序的符号群来刺激新闻受众。

综上所述,虽然新闻传播者和新闻受众在新闻活动中所接受的直接刺激物是不同的,新闻传播者直接接触的客观物质世界,而新闻受众直接接触的是媒介世界。

但他们的心理活动都有着直接作用于它们感官的那个客观世界的印记。

★★2、简述新闻制作、新闻价值的实现与人脑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关系(编码/解码理论)

(1)新闻的制作和新闻价值的实现,是两种信号系统在新闻传播者和新闻受众双方的头脑中协同活动的结果。

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认为:

人脑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主要是条件反射。

他把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叫作第一信号系统;把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2)对记者来说,在采访中他所接触的主要是第一信号系统的实物(如人、事)刺激信号,即客观存在的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

通过采访、制作,记者、编辑把第一信号系统的实物刺激信号转化为第二信号系统的以文字、声音、图像在内的一系列符号群。

(3)而新闻受众在阅读报刊、收听广播、收看电视节目时的神经活动过程正好与记者写作时的神经活动过程相反。

受众通过接收第二信号系统的符号去群,在大脑里还原为第一信号系统的实物刺激,从而间接地在头脑中再现了新闻事实。

(4)在受众头脑中再现的新闻事实和记者采访时所直接接触的新闻事实之间是否相同或相似,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新闻传播者把第一信号系统的实物刺激转为第二信号系统的符号群的动机和技巧。

★3、简述新闻活动认识主体的选择性?

(1)新闻传播者的选择性。

新闻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但记者和编辑采写、编排新闻的过程却是带有明显个体特点的精神文明活动过程。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建构,决定了他们对新闻事实的选择、提炼、组合和创造水平等方面有个体差异。

(2)采访对象的选择性。

采访对象会因各自的需要、动机的差异,而采取不同的态度及应对方式。

特别是对记者最渴望获得的新闻素材,他们会有选择性的给予:

或倾其所知,或抛出部分,或“王顾左右而言他”。

(3)新闻受众的选择性。

新闻受众对“每日获得的”“经记者过滤后由国家的新闻机构提供的”“庞大的信息量”不是也不可能采取来者不拒多的态度。

接受什么、接收量的多少,完全取决于受众的主动选择。

受众的选择性还表现在对同一新闻报道,不同的人因“境一而触境之人心不一”造成不同选择性的记忆和理解上,正如有人说: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4、角色互换理论对新闻活动有何意义?

其表现形式有哪些?

(2001.10)

(1)角色互换,又叫“扮演他人的角色”,是指不同角色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或公开或隐蔽地进行角色互换,旨在认知、体验与己有关的另一种角色,以便更自觉地履行本角色的职能。

(2)角色互换理论的意义。

由于任何一种角色都是以与之相关联的另一角色的存在而存在的,所以角色互换有助于加深对自己原来角色的认知,增强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

(3)角色互换的形式主要有两种:

(A)实际表现出来的角色互换。

是指暂时离开自己的主要角色,实际去承担另一种角色,从中认知、体验这种角色的心理活动。

表现形式主要有:

记者自己充当采访对象,即从记者的角色暂时变为采访对象的角色。

记者或编辑充当电台(电视台)的主持人(或评论员);编采播和易的节目主持人,在采制新闻时充当记者的角色,在修改稿件时充当编辑的角色;新闻受众参与新闻传播活动,如作为第一时间、第一地点的现场目击者向传媒提供新闻;被邀请到电台(电视台)跟主持人一起主持节目;报刊发表的读者来信,广播播出的听众点播,听众来信、来电等,新闻受众作为作者暂时充当传播者的角色;通讯员是不在编的记者,他们主要的社会角色是新闻受众,同时又经常以通讯员的角色为新闻单位撰稿,成为传播者的一部分。

(B)凭借想象的角色互换。

主要指在自己的头脑中凭借想象、移情去设身处地的体验服务对象的角色。

主要表现形式有:

记者带着受众的眼睛、耳朵去采访、去观察、去倾听,去写作、制作;编辑立足于受众修改稿件;编辑以主持人的身份撰写主持人节目的稿件。

★★★5.试论我国新闻受众对新闻工作者的角色期望以及新闻工作者的应对措施。

(2006.1)

(1)角色期望又叫角色期待,是指群体或个人某种角色应表现出的特定的行为期望。

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受众(实际上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新闻工作者的角色期望很高。

首先,期望新闻工作者“能够真正成为党和人民的忠实代言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再者,期望新闻工作者能够不断地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

(2)角色理论家认为,实现角色期望的关键在于内因,在于“被期望者”真正领会“他人对自己的期望”,否则,不可能产生很大的期望效果。

新闻工作者不仅要从理论上认识到受众对于自己的角色期望,更要将这种期望转化为自己的言行:

在新闻报道中坚持“清正廉洁”、“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搞以权谋私,不搞“有偿新闻”。

★6、根据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受众主要接触的客观刺激物的不同,说一说新闻工作者深入第一线,抓“活鱼。

(1)新闻传播者和新闻受众的心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客观世界,但是在新闻活动中,它们所接受的直接刺激物是不同的。

新闻传播者直接接触的客观物质世界,而新闻受众直接接触的是媒介世界。

相对应地,他们的心理活动便打上了直接作用于它们感官的那个客观世界的印记。

(2)“抓活鱼”是新闻学专业术语,就是新闻传播者深入第一线,获取新近的信息,捕捉最近发生的、鲜为人知的新闻事件,采写编辑成新闻报道,通过传播媒介送给新闻受众,所以新闻传播者必须真实的反映他们直接接触的客观世界,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时效性,这样一来,就需要新闻工作者深入第一线,捕捉新闻的“活鱼”。

(3)“抓活鱼”正是体现了新闻的特点,发出的报道才会为报纸、广播电视赢得广大的读者和观众;如果报道的内容过于陈旧,时过境迁,只会严重影响传播媒介的质量,就会失去很多的读者。

综上所述,新闻工作者深入第一线,抓活鱼具有其不可替代的必然性。

7、请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分析新闻传播的行为

(1)主要理论观点:

第一,强调人的行为是内部过程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第二强调认知因素在人的活动的组织和调节中起核心作用;第三,强调观察学习和强化刺激对于人的社会化的影响。

(2)按照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来分析新闻传播者的行为,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1)一位新闻从业人员之所以能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敏锐的洞察力,并能够掌握现代化传媒工具和制作出优秀的新闻作品,这既与他所处的具体社会环境的影响有关,又与其个体的主观努力分不开,是二者交互作用的结果;

(2)受众的社会化过程与媒体所营造的精神环境、所宣传的榜样的力量及其主体内部的认知水平相关联。

特别是儿童,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会接受大量媒介信息的影响。

儿童会从媒介信息中获得启示,找到榜样,并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逐步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