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央行解读.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513207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央行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央行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央行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央行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央行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央行解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央行解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央行解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央行解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央行解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央行解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央行解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央行解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央行解读.docx

《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央行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央行解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央行解读.docx

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央行解读

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形成的背景是什么?

答:

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形成于国际金融危机深化以后。

2009年初.国际清算银行(BIS)提出用宏观审慎性的概念来概括导致危机中“大而不能倒”、顺周期性、监管不足、标准不高等问题。

这个概念开始并不是太流行.但后来慢慢为大家所接受.并逐步被二十国集团(G20)及其他国际组织采用。

在G20匹兹堡峰会上.最终形成的会议文件及其附件中开始正式引用了“宏观审慎管理”和“宏观审慎政策”的提法。

在G20首尔峰会上.进一步形成了宏观审慎管理的基础性框架.包括最主要的监管以及宏观政策方面的内容.并已经得到了G20峰会的批准.要求G20各成员国落实执行。

宏观审慎管理的含义是什么?

答:

宏观审慎管理是国际金融危机后提出的.核心是从宏观的、逆周期的视角采取措施.防范由金融体系顺周期波动和跨部门传染导致的系统性风险.维护货币和金融体系的稳定。

宏观审慎管理是与微观审慎管理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对微观审慎监管的升华。

微观审慎管理更关注个体金融机构的安全与稳定.宏观审慎管理则更关注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

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资本要求有哪些?

答:

具体看.G20审议批准的巴塞尔协议Ⅲ新资本要求分为以下五个层次。

一是最低资本要求。

最低标准仍为8%.但其中普通股充足率最低要求从2%提高到4.5%.一级资本充足率最低要求(包括普通股和其他满足一级资本定义的金融工具)由4%提高到6%。

二是资本留存缓冲。

在最低资本要求基础上.银行应保留2.5%的普通股资本留存缓冲(CapitalConservationBuffer).使普通股资本加上留存资本缓冲后达到7%.以更好地应对经济和金融冲击。

三是逆周期资本缓冲。

四是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额外资本要求。

五是应急资本机制。

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内容是什么?

答:

宏观审慎性政策框架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框架.其主要目标是维护金融稳定、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其主要特征是建立更强的、体现逆周期性的政策体系.主要内容包括:

对银行的资本要求、流动性要求、杠杆率要求、拨备规则.对系统重要性机构的特别要求.会计标准.衍生产品交易的集中清算.等等。

宏观审慎管理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答:

宏观审慎性管理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基本目标.它将金融体系视作一个整体.研究金融体系与宏观经济的联系以及金融体系内部的相互关联性.通过定性、定量分析以及早期预警、宏观压力测试等手段.监测评估金融体系的脆弱性.识别金融风险在金融体系的跨行业、跨市场分布状况以及金融体系顺周期性对金融风险的放大效应.并有针对性地对监管准则、标准或指标进行调整.以期达到金融稳定并确保经济平稳发展的最终目标。

宏观审慎管理工具可分为逆周期工具和增强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工具两大类。

前者是要解决在顺周期性所导致的系统性风险.后者主要针对一个时点上跨机构维度上的风险。

宏观审慎

(一)——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一、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形成的背景:

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形成于国际金融危机深化以后。

2009年初.国际清算银行(BIS)提出用宏观审慎性的概念来概括导致危机中“大而不能倒”、顺周期性、监管不足、标准不高等问题。

这个概念开始并不是太流行.但后来慢慢为大家所接受.并逐步被二十国集团(G20)及其他国际组织采用。

在G20匹兹堡峰会上.最终形成的会议文件及其附件中开始正式引用了“宏观审慎管理”和“宏观审慎政策”的提法。

在G20首尔峰会上.进一步形成了宏观审慎管理的基础性框架.包括最主要的监管以及宏观政策方面的内容.并已经得到了G20峰会的批准.要求G20各成员国落实执行。

二、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内容:

宏观审慎性政策框架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框架.其主要目标是维护金融稳定、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其主要特征是建立更强的、体现逆周期性的政策体系.主要内容包括:

对银行的资本要求、流动性要求、杠杆率要求、拨备规则.对系统重要性机构的特别要求.会计标准.衍生产品交易的集中清算.等等。

三、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资本要求:

这次危机表明.资本充足率低.抗风险与吸收损失的能力就不足.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资本充足率。

同时.还强调提高资本质量。

具体看.G20审议批准的巴塞尔协议Ⅲ新资本要求分为以下五个层次。

(一)是最低资本要求。

最低标准仍为8%.但其中普通股充足率最低要求从2%提高到4.5%.一级资本充足率最低要求(包括普通股和其他满足一级资本定义的金融工具)由4%提高到6%。

(二)是资本留存缓冲。

在最低资本要求基础上.银行应保留2.5%的普通股资本留存缓冲(CapitalConservationBuffer).使普通股资本加上留存资本缓冲后达到7%.以更好地应对经济和金融冲击。

(三)是逆周期资本缓冲。

各国可依据自身情况要求银行增加0-2.5%的逆周期资本缓冲(由普通股或其他能充分吸收损失的资本构成)。

主要是根据信用(贷)/GDP偏离其趋势值的程度进行测算。

逆周期资本缓冲主要在信贷急剧扩张从而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时使用.以保护银行体系免受信贷激增所带来的冲击。

在实际操作中.可将逆周期资本缓冲作为资本留存缓冲的延伸。

巴塞尔Ⅲ专门提出.信贷过度增长的国家应加快执行资本留存缓冲和逆周期资本缓冲要求.可根据情况设置更短的过渡期。

(四)是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IFIs)额外资本要求。

SIFIs应在上述最低资本要求的基础上具备更强的吸收损失能力.方式之一是增加额外资本要求。

这样.可以使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更多地积累资本.增强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和危机的能力.防止道德风险。

(五)是应急资本机制。

为增强系统重要性银行损失吸收能力.还可采取应急资本和自救债券(BailInDebt)等措施。

应急资本要求银行在无法持续经营时.普通股之外的资本都应具有冲销或转化为普通股的能力。

在银行陷入经营困境或无法持续经营时.自救债券可部分或全部按事先约定条款自动削债或直接转换为普通股.以减少银行的债务负担或增强资本实力.帮助其恢复正常经营。

四、除资本要求外.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中其他内容:

(一)流动性。

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对流动性要求作出了相对比较简单的规定;巴塞尔协议Ⅲ引入了最低流动性标准.以推动银行改进流动性风险管理.提高银行防范流动性风险的能力。

在考虑资金的可获得性和需求的基础上.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采取慎重的办法来确定流动性标准.设计了流动性覆盖比率和净稳定融资比率作为流动性的国际标准。

(二)杠杆率。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还引入了全球一致的杠杆率要求.作为资本充足率要求的补充。

杠杆率被定义为银行一级资本占其表内资产、表外风险敞口和衍生品总风险暴露的比率。

使用补充性杠杆率要求.有助于控制金融体系中杠杆率过高问题.弥补内部评级法下风险权重的顺周期问题.有助于形成更有效的资本约束。

(三)拨备。

对拨备的规则还未正式出台.但围绕动态拨备、前瞻性拨备开展了大量的国际经验交流.并明确了原则上应采取“向前看”的预期损失型拨备制度。

(四)评级。

目前国际社会达成了初步意见.即“要减少对评级公司的依赖”.具体包括减少监管标准和法律法规对信用评级机构(CRA)评级的依赖;减少市场对CRA评级的依赖;人民银行应对在公开市场操作中获取的证券资产作出自己的信用判断.银行不能机械地依赖CRA评级来评估资产的信用状况.投资经理和机构投资者在评估资产的信用时不能机械依靠CRA评级;市场参与者和中央对手方不应把对手方或抵押品资产的CRA评级变化作为自动触发器.大幅、任意地要求调整衍生品和证券融资交易的保证协议中的抵押品;证券发行人应全面、及时披露有关信息.使投资者能独立作出投资判断并评估证券的信用风险。

(五)银行业务模式。

一是在发起配售模式中.银行要把证券化产品保留一部分在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上.从而表明能够承担一定的风险。

二是提高对交易账户的资本要求。

在西方的大银行中.交易部门创造的利润非常大.但风险也大。

过去对交易账户的资本要求非常少.现在提高了这个标准。

(六)衍生品交易与集中清算。

当前各国普遍意识到.当场外衍生品市场发展到一定规模以至于能够深刻影响整个金融市场时.有必要通过建立中央清算机制来整合所有未平仓交易及风险敞口信息。

这一机制可分为三种不同层次:

对交易进行登记的机制(中央登记)、通过清算机构作为中央对手方对交易进行清算的机制(不集中交易.仅集中清算)以及交易所机制(集中交易并集中清算)。

(七)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法的顺周期性是焦点。

会计问题技术性很强.争议也比较大.所以进展可能会稍微慢一点.初步计划于2011年底推出初步收敛意见。

(八)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是指行使商业银行功能但却基本不受监管或仅受较少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比如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特殊目的实体公司(SPV)等等。

金融危机以后.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都加强了对影子银行的监管。

一方面是将监管边界扩展至私募股权基金、对冲基金等影子银行.把这些机构“管起来”。

另一方面.针对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间存在交叉感染风险的问题.有效隔离风险。

宏观审慎

(二)——金融系统的顺逆周期性

金融系统的顺周期性:

是指在经济周期中金融变量围绕某一趋势值波动的倾向。

因此.顺周期性增强就是意味着波动的幅度增大。

顺周期性的更广泛定义包含了三个部分.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区分这三个部分:

(1)围绕趋势值波动;

(2)趋势本身的变化;(3)均衡值可能出现累计性偏离。

这些都会给监管机构带来挑战。

逆周期调控:

即逆周期信贷调控机制.是一种宏观审慎政策。

央行等相关部门应在客观准确判断宏观形势的基础上创新货币政策工具.进行灵活的逆方向调控.建立健全与新增贷款超常变化相联系的动态拨备要求和额外资本要求.通过逆周期的资本缓冲.平滑信贷投放、引导货币信贷适度增长.实现总量调节和防范金融风险的有机结合.大大提高金融监管的弹性和有效性。

宏观审慎(三)——影子银行系统

影子银行系统(TheShadowBankingSystem)的概念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首次提出并被广泛采用.又称为平行银行系统(TheParallelBankingSystem).它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SIV)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这些机构通常从事放款.也接受抵押.是通过杠杆操作持有大量证券、债券和复杂金融工具的金融机构。

在带来金融市场繁荣的同时.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和高杠杆操作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的脆弱性.并成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主要推手。

目前.影子银行系统正在去杠杆化的过程中持续萎缩.然而.作为金融市场上的重要一环.影子银行系统并不会就此消亡.而是逐步走出监管的真空地带.在新的、更加严格的监管环境下发展。

未来.对影子银行系统的信息披露和适度的资本要求将是金融监管改进的重要内容。

目前.美国已提出要求所有达到一定规模的对冲基金、私募机构和风险资本基金实行注册.并对投资者和交易对手披露部分信息。

影子银行虽然是非银行机构.但是又确实在发挥着事实上的银行功能。

它们为次级贷款者和市场富余资金搭建了桥梁.成为次级贷款者融资的主要中间媒介。

影子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发行各种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大规模地扩张其负债和资产业务。

所有影子银行相互作用.便形成了彼此之间具有信用和派生关系的影子银行系统。

在过去20年中.伴随着美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对于信贷的需求与日俱增.美国的影子银行也相应地迅猛发展.并与商业银行一起成为金融体系中重要的参与主体。

影子银行的发展壮大.使得美国和全球金融体系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银行体系的作用不断下降。

影子银行比传统银行增长更加快速.并游离于现有的监管体系之外.同时也在最后贷款人的保护伞之外.累积了相当大的金融风险。

从一些关于影子银行的数据统计.可以清晰看出其高风险的杠杆操作和过度创新的商业模式。

2007年初.在金融工具方面.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结构化投资工具、拍卖利率优先证券、可选择偿还债券和活期可变利率票据等的资产规模高达2.2万亿美元.通过第三方回购隔夜融资资产为2.5万亿美元.对冲基金持有的资产高达1.8万亿美元.五大投资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达到了4万亿美元.整个影子银行系统的资产规模高达10.5万亿美元。

而与此同时.美国五大银行控股公司的资产总额刚刚超过6万亿美元.整个银行体系的资产约为10万亿美元。

在金融市场交易中.利率衍生品市场从2002年的150万亿美元飙升至2007年第四季度的600多万亿美元.约为当期全球GDP的15倍。

美国证券业及金融市场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7月.美国抵押债务凭证(CDO)市场上流通的证券总价值已超过9万亿美元。

而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截至2007年底.信用违约掉期(CDS)全球市值估计达到45万亿~62万亿美元。

次贷危机爆发后.全球最大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成为CDS最大的受害者。

 

从次贷危机的演变逻辑看.由于通货膨胀压力抬升.美联储在2004年6月份开始逐步加息.至2006年6月基准利率共上调425个基点。

于是.美国房地产价格2006年上半年开始下跌.住房抵押贷款违约开始出现。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和影子银行系统繁荣的基础开始出现动摇。

随着货币市场流动性的逐步萎缩和房地产价格的下挫.影子银行对资产价格和流动性的敏感性开始显现。

2007年8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宣布旗下对冲基金停止赎回.导致投资者纷纷撤资.从而引发了针对影子银行的第一波资金溃逃。

此时银行间市场拆借利率急剧上升.金融市场流动性由过剩变为紧缩.更多的影子银行卷入流动性危机。

到2008年初.美林、瑞银、高盛等大型金融机构因为次贷问题出现了巨额亏损.开始大规模进行资产减计.市场流动性需求剧增而资金供给严重萎缩.整个市场进一步陷入严重的流动性紧缩。

2008年3月.贝尔斯登申请破产倒闭.在美联储的斡旋下被摩根大通收购。

2008年秋季.美国五大投资银行的集体倒塌使得影子银行系统的运营基础遭受严重的损失.并对传统银行体系造成巨大的冲击。

苏格兰皇家银行、花旗银行、美国银行等大型商业银行因无法剥离规模巨大的有毒资产.于2009年初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各国开始考虑将影子银行系统纳入监管。

2009年3月18日.英国金融服务局(FSA)发布报告.计划改革英国现有金融监管体系.其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对对冲基金等影子银行的监管。

报告表明.FSA可能直接监管抵押贷款和信贷衍生品等金融产品.而不仅仅是监管相关金融企业。

FSA正在考虑按照地产价值的一定比例直接限制客户可借入的抵押贷款数额。

报告呼吁限制信贷衍生品市场并确保投资者了解这些市场的运作情况。

报告还建议对信用违约掉期市场的大部分交易进行集中清算.以提高市场透明度.降低交易对手风险的不确定性。

美国政府于2009年3月26日公布的金融体系全面改革方案.也旨在对诸如对冲基金之类的影子银行实行更严格的监管。

根据这一方案.超过一定规模的对冲基金及其他私募基金都必须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注册登记.并向监管机构披露更多有关其资产和杠杆使用的信息。

方案强调要建立针对诸如CDS等场外衍生品市场的全面监管、保护和披露框架。

同时.为了减少交易对手风险.所有标准化场外交易合同必须经由一个中心机构处理.并鼓励市场参与者更多地使用交易所交易工具。

宏观审慎(四)——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

所谓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简称SIFIs)即是“大而不能倒”的金融机构。

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将SIFIs划为两个档次:

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G-SIFIs)和国内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D-SIFIs)。

简言之.SIFIs往往关联性很强.甚至是跨境关联性很强.出现危机涉及到跨境处理问题。

如像雷曼兄弟在伦敦有非常大的业务;又如.冰岛几家银行在境外有分支机构.出现问题除对冰岛产生巨大影响外.还把其他一些欧洲国家牵连进去承担损失。

这些都可以称为SIFIs。

一般来说.对系统性重要性机构.监管就应该更严一些.审慎性标准要提得更高一点.如果出了问题处理也应该更坚决一些。

目前.对于G-SIFIs的划分.全球尚未有一个统一的看法。

主流看法是.全球大致划出60家。

全球范围内.排名靠前的这些机构划入G-SIFIs较为明朗.但是在60名附近的时候.不同金融机构出现较大分歧:

有的愿意归入.有的不愿意。

其中原因:

如果被划入G-SIFIs.表明它在全球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资本要求更高、监管更严.相比之下其资本回报率就会偏低.为预防将来可能出现的跨境清盘也需要更多准备。

宏观审慎(五)——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

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在经济学上的涵义是指:

货币当局(央行)通过发行货币直接向市场注资的一种货币政策手段。

这一货币政策的核心--即为缓解货币市场流动性紧缩“有限度”地对货币的发行“松绑”.增加货币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扩充资本市场规模.加大流动性;政策的导向是.在金融与经济双重危机情况下.通过货币政策手段“激活”资本市场.并以此带动实体经济的恢复;政策的实质是.所谓“定量宽松”就是货币当局“开闸放水”.开动印钞机大量发行货币的一种借口.2009年以来美英等国借用“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说辞来印钞票购买国债行为的实质.正是这一货币政策最核心内容的体现。

因此.“定量宽松”货币政策被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是货币当局采取的一种“保护主义”政策.与贸易保护主义的性质有相近之处.同属于经济领域的“保护主义”.体现的是国家核心利益.而不是世界经济与国际金融全局理念。

定量宽松货币政策.通常是在经济和金融状况恶化、降息空间没有余地的情况下.利率调节难以发挥显著作用时推行的一种政策。

2009年以来.西方各国通过购买各种债券.向货币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的干预方式与前期利率杠杆的“传统手段”不同.它是货币政策的“非传统手段”。

经济学界普遍认为.当前西方国家的“定量宽松”政策是在前期“传统手段”效果不显著.甚至“失灵”的特殊条件下“极端”的选择。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欧洲、日本等西方国家陷入了实质性的全面危机.连续降息的宏观经济调控“传统手段”一度被西方各国频繁使用.但不仅至今效果仍不显著.而且降息的空间已经微乎其微了.降息这一宏观经济调控“传统手段”已然使用殆尽。

因此.利率杠杆的“传统手段”在用尽后.西方各国政策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少.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推行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自然浮出“水面”.这种货币政策被多数专家和学者定论为当前西方经济与金融环境的产物。

宏观审慎(六)——压力测试

压力测试的定义:

最早于1995年提出压力测试的国际证券监管机构组织(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ofSecuritiesCommissions)指出:

压力测试是假设市场在极端不利的情形时(如利率急升或股市重挫).分析对资产组合的影响效果。

其在1999年更是指出压力测试是将资产组合所面临之极端但可能发生的风险加以认定并量化。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压力测试(stresstesting)是指利用一系列方法来评估金融体系承受罕见但是仍然可能(extremebutplausible)的宏观经济冲击或者重大事件的过程。

这一定义与国际清算银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全球金融系统委员会(BCGFS.2000)给出的定义也是一致的。

中国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指出.压力测试是一种以定量分析为主的风险分析方法.通过测算银行在遇到假定的小概率事件等极端不利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损失.分析这些损失对银行盈利能力和资本金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对单家银行、银行集团和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做出评估和判断.并采取必要措施。

压力测试的方法有情景分析法和系统化压力测试两种主要方法。

(1)情景分析法是最常用的压力测试方法.主要用于评估一个或几个风险因子从当前市场情景突然变化到某些极端情景的过程中对资产组合价值变化的影响程度。

情景分析法主要包括典型情景构造法、历史情景模拟法、VaR情景构造法、MonteCado情景模拟法和特殊事件假定法等。

一般来说.情景分析法包括确定测试对象、识别影响该组合的主要风险因子、压力情景构造、计算并评估压力情景下相关指标的可能变动、根据测试结果制定相应政策等几个步骤。

其中风险因子识别、情景构造和情景评估是情景分析法实施中的三个关键步骤。

作为度量极端变动对资产组合价值影响的度量方法.情景分析法是对正常波动范围的金融风险度量方法的有益补充。

此法可以使金融机构的高层管理部门以及风险管理部门能较为准确地评估和把握极端事件的影响.从而将大大提高风险管理策略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此外.VaR情景构造法能够用来评估风险因子波动率和相关系数发生极端变化时对资产组合价值的可能影响.这也是经典的V模型所难以做到的。

(2)系统化压力测试的基本原理是在一定条件下对影响资产组合价值的风险因子采用数学或者统计的方法生成大量的市场情景.然后评估这些情景对资产组合价值变化的影响.从中搜寻资产组合的最坏情景.即导致资产组合价值损失最大的压力情景。

此方法针对一系列不同的压力情景.在考虑到资产组合内部的风险特征、风险因子在历史上的极端变动的同时.又考虑到未来潜在的所有可能的压力情景.因此.系统化压力测试与情景分析法相比更彻底和更系统化。

压力测试方法的适用性:

作为一种度量极端市场风险的简单方法.压力测试具有许多良好的挣陛.能为风险管理部门提供比对正常波动范围的金融风险度量方法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压力试验已在美、英等国金融机构中得到广泛和深入的应用.而且涉及的领域也十分广泛。

目前.压力测试不仅仅应用于极端市场风险的度量与管理.还被广泛运到极端情形下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陛风险等极端风险的度量和管理之中。

世界各国压力测试实践:

近年来.不论是金融机构还是金融监理组织都十分重视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实施压力测试。

2001年6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详细介绍了压力测试的概念、基本技术、框架和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SAP).通过压力测试、金融稳健指标、标准与准则评估三个分析工具对各经济体的金融体系进行了全面评估和监测.旨在减少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其中压力测试居于核心地位。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于2004年发布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强调.如果监管机构准许银行以内部风险模型(InternalMode1)为基础计算风险性资本需要时.必须进行压力测试.以识别可能的不利事件出现时需要增加的资本额.监管当局可根据测试结果.要求银行持有一定数量的超额资本。

BCBS于2009年5月发布《稳健的压力测试实践和监管原则》.针对业务复杂的大型银行提出关于压力测试和风险治理一体化的15条建议.并在此基础上对监管当局提出若干建议措施。

2009年初美国监管机构要求资产总额超过1000亿美元的19家银行控股公司进行压力测试.这些银行的资产占全美银行资产总额的大约2/3。

此次压力测试是在假定经济收缩程度超出预期、住房价格进一步下滑的情况下.检测银行资本水平的变化。

压力测试要求银行业对2009年和2010年的信贷损失和收入做出预测.还包括到2010年底时需要为2011年的预期损失计提的准备金。

测试的主要目的是确定在经济条件恶化时所导致的投资损失.从而在掌握可能损失的前提下对银行资本做出进一步要求.以保证银行业巨头有足够的资本应对更糟的经济环境。

此次压力测试结果已于2009年5月公布.19家接受压力测试的银行中有10家需要增资.增资总规模为746亿美元.其中美国银行338亿美元、富国银行137亿美元、RegionsFinancial25亿美元、通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115亿美元、花旗银行55亿美元、SunTrust22亿美元、摩根士坦利18亿美元、KeyCorp18亿美元、Fifth—Third11亿美元、PNCFinancial6亿美元.而高盛、美国运通和摩根大通则资本充足。

结果还显示.2009-2010年度所有测试银行可能亏损6000亿美元。

美联储认为.通过此次压力测试将极大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